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83622237
大小:963.57 KB
页数:16页
时间:2025-01-06
《重庆市璧山中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 Word版含解析.docx》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重庆市璧山中学校高2026届高一上期期中测试历史试卷一、选择题1.下表为大汶口文化早期的1372座墓葬的统计表。据此可知,这一时期的大汶口随葬品件数/件座数/座比例/%043131.41-563846.56-1019013.811-20795.821-5027250以上70.5A.早期国家形成B.神权色彩浓厚C.贫富分化明显D.社会分工发达【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新石器时代(中国)。据表格信息可以看出,大汶口遗址的墓葬中,随葬品数目存在差异,这是贫富分化出现的表现,C项正确;随葬品的差异反映的是贫富分化的出现,并不能说明早期国家形成、神权色彩浓厚和社会分工发达,排除ABD项。故选C项。2.西周分封制下,受封的诸侯在他们的领地上有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征派赋役的独立性。这说明当时()A.没有实现权力高度集中B.以部落联合为统治基础C.官僚政治体系基本形成D.诸侯的权利和义务明确【答案】A【解析】 【详解】通过材料“受封的诸侯在他们的领地上有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征派赋役的独立性”,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诸侯拥有很大权力,说明当时统治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A项正确;B项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B项;官僚政治体系形成于秦朝,排除C项;材料没有体现诸侯的义务,排除D项。故选A项。3.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纷纷兴建水利灌溉工程,如都江堰、郑国渠、芍陂,其中都江堰的修建使成都平原成为“水旱从人,不知饥馑”的“天府之国”。这些水利工程的兴建()A.有利于农业经济的发展B.得益于青铜农具的使用C.表明商鞅变法成效显著D.是秦朝暴政的真实体现【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纷纷兴建水利灌溉工程。”结合所学可知,春秋战国时期,各国兴修水利,推动了农业经济的发展,A项正确;结合所学可知,这一时期水利工程的兴修,得益于铁制农具的使用,排除B项;这一时期,各诸侯国纷纷兴修水利,如芍陂是由春秋时楚相孙叔敖主持修建的水利工程,排除C项;材料是春秋战国时期,与秦朝的暴政没有关联,排除D项。故选A项。4.商鞅变法在孝公三年颁布了《分户令》,禁止一个家庭有多个成年男子共同居住,成年男子必须另立门户,这促使小家庭单独立户的普遍化。颁布《分户令》主要目的在于()A.增加国家控制下的人力资源B.为国家提供更多赋税和徭役C.保护正在形成中的小农经济D.调动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战国时期(战国)。商鞅变法颁布了《分户令》的主要目的在于为国家提供更多赋税和徭役,实现富国强兵,B项正确;增加人力资源是目的之一,但不是主要目的,排除A项;颁布《分户令》有利于保护小农经济,但不是主要目的,排除C项;D项是影响,不是目的,排除D项。故选B项。5.战国时期,社会产生了各种思想流派,如儒、法、道、墨等学派,他们著书讲学,互相论战,提出各自的主张,后世将这种局面称为“百家争鸣”。“百家争鸣”的出现()A.推动法家成为主流思想B.反映了社会变革的需要C.体现了宗法观念衰落D.导致了礼乐制度的消亡【答案】B【解析】【详解】 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战国时期(中国)。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百家争鸣是社会大变革在意识形态上的反映,各家学派针对当时社会现实问题,提出了自己的政治主张,B项正确;材料强调百家争鸣,无法说明法家成为主流思想,排除A项;“体现了宗法观念的衰落”与材料中强调的百家争鸣不符,排除C项;“导致了礼乐制度的消亡”表述过于绝对,排除D项。故选B项。6.“臣闻地广者粟多,国大者人众,兵强则士勇。是以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夫物不产于秦,可宝者多;士不产于秦,而愿忠者众。今逐客以资敌国,损民以益仇,内自虚而外树怨于诸侯,求国无危,不可得也。”据材料推知,秦在走向统一的过程中()A.广纳贤才B.奖励耕战C.整顿吏治D.尊奉法家【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时空是秦国时期。根据材料“臣闻地广者粟多,国大者人众,兵强则士勇。……夫物不产于秦,可宝者多;士不产于秦,而愿忠者众。今逐客以资敌国,损民以益仇,内自虚而外树怨于诸侯,求国无危,不可得也。”可知,题干大意为,我听说,地域广的,粮食不多;国家大的,人民必众;武器锋利的,兵士一定勇敢。所以泰山不拒绝土壤,方能成为巍峨大山;河海不遗弃溪流,方能成为深水;称王的人不抛弃民众,才能表现出他的德行。所以,地不分东西,民不论国籍,一年四季都富裕丰足,陛下的追随者也众多。现在陛下抛弃百姓以帮助敌国,拒绝宾客以壮大诸侯,使天下之士推出秦国而不敢往西,想要国家没有危险,是不可能的。可见,秦走向统一的过程中重视实行广纳贤才的用人政策,A项正确;“奖励耕战”属于商鞅变法的内容之一,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秦国整顿吏治的相关信息,排除C项;材料并未强调秦国尊奉法家思想,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故选A项。7.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届中央纪委二次全会上发表讲话强调,更加科学有效地防治腐败,坚定不移把反腐倡廉建设引向深入。追溯历史,秦朝设置的负责监察百官的是()A.丞相B.太尉C.御史大夫D.郡守【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秦朝(中国)。秦统一后,秦始皇建立中央集权制度,在中央设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丞相负责帮助皇帝处理政事,太尉掌管军事,御史大夫负责监察百官,C项正确;秦朝丞相掌管行政,不负责监察百官,排除A项;秦朝太尉掌管军事,不负责监察百官,排除B项;秦朝郡县长官是地方官员,不负责监察百官,排除D项。故选C项。8.图1、图2分别为西汉文帝后期和景帝中元六年地方政区变化示意图。它反映出当时() A.政治中心发生东移B.王国威胁解除C.君主专制大大强化D.政治局势趋稳【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汉朝时期(中国)。根据材料中的图示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西汉文景两代相继执行“以亲制疏”和“众建诸侯”之策,使王国数目增多,景帝悉收王国支郡以属中央,又使汉郡数目激增,郡级政区增多,这削弱了地方势力,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政治局势的稳定,D项正确;此时的政治中心仍在长安,并未东移,排除A项;武帝时期,王国威胁解除,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地方行政体制的变化,未涉及君主专制强化,排除C项。故选D项。9.公元前196年,汉高祖初置丞相一人,改丞相为相国;后汉惠帝又改相国为丞相,且分左右,由两人分任;汉成帝、哀帝时期,丞相人数又有增加。这些变化的出现主要是由于()A.王国势力的直接挑战B.无为而治的错误指导C.巩固皇权的现实需要D.外戚干政的后果使然【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设问词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汉朝。据题干及所学可知,西汉丞相称谓、数量的变化,反映了皇权与相权斗争的现实需要,C项正确;汉武帝时王国势力对中央集权的威胁已得到基本解决,排除A项;无为而治思想只影响了西汉建国初期,排除B项;题干提及的皇帝在位期间并不是都出现过外戚干政的局面,排除D项。故选C项。10.西汉时出现了高头大马、葡萄、首蓿、胡桃、蚕豆、石榴等几十种物产;这一时期丝和丝织品在西域各国受到广泛欢迎,西域人学会了耕种、打井和炼铁等技术并用于发展生产。这些现象的出现主要得益于()A.西汉经济发展市场需求扩大B.中国丝织品在西域备受推崇C.张骞出使西域开辟丝绸之路D.中外农业生产水平稳步提升 【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西汉(中国)。结合所学可知,为了配合对匈奴的战争,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开辟了中西的交通要道,促进了西域与中原的政治经济文化沟通。材料所属现象得益于丝绸之路的开辟,C项正确;西汉经济是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发展无需依赖世界市场,排除A项;“中国丝织品在西域备受推崇”并非主要原因,能够流通的关键是交通条件,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中外农业生产水平如何,排除D项。故选C项。11.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政权更迭最频繁的时期。如图中序号①②③④与政权对应正确的是()A.西晋、东晋、北魏、南朝B.东晋、西晋、北朝、南朝C.西晋、南朝、东晋、北魏D.西晋、东晋、前秦、北魏【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是组合选择题。时空是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中国)。据所学知识可知,①代表结束三国鼎立,统一全国西晋;②代表参与淝水之战的南方政权,为东晋;③代表参与淝水之战的北方政权,为前秦;④为北魏,4世纪末,鲜卑拓跋部建立的北魏强大起来,于439年统一北方。6世纪前期,北魏发生动乱,分裂为东魏和西魏;政权对应顺序为西晋、东晋、前秦、北魏,D项正确;排除A、B、C项。故本题选D项。12.《宋书》中记载道,“至于元嘉末……荆城跨南楚之富,扬部有全吴之沃,鱼盐杞梓之利,充仞八方,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这反映出()A.经济重心南移已完成B.北宋南方经济空前繁荣C.南方经济的蓬勃发展D.北方社会经济日渐凋敝【答案】C【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南北朝时期(中国)。根据“荆城跨南楚之富,扬部有全吴之沃,鱼盐杞梓之利,充仞八方,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可知南朝时期南方经济富庶,物产丰富,体现了南方经济的蓬勃发展,C项正确;经济重心南移完成是在南宋时期,与题意时间不符,排除A项;根据“元嘉末”可知此时是南朝的宋朝,不是北宋,排除B项;材料描述的是南方经济富庶,但不能据此说明北方社会经济日渐凋敝,排除D项。故选C项。13.下图为敦煌莫高窟第23窟壁画《雨中耕作图》,反映了唐代敦煌地区的农业生产的生动画面。这一作品可以用于研究当时()A.经济重心的南移B.丝绸之路的开辟C.民族交融的开始D.农业生产的发展【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信息唐朝时敦煌地区已经采用了铁犁牛耕的方式,反映了敦煌地区受到汉族农业经济的影响而得到发展,D项正确;材料无法反映经济重心的南移,排除A项;丝绸之路开辟于汉朝,排除B项;“开始”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故选D项。14.开元二十五年,唐廷下诏由“长征健儿”充当边疆镇兵,代替以往的兵募。开元二十六年,中央不再派遣统一征发的兵募到各个军镇,而是让各个军镇在当地招募“长征健儿”充任,装备也由先前的地方政府供应和士兵自备,变为全部由唐廷承担。这一做法()A.埋下了藩镇割据的隐患B.开创了开元盛世的局面C.减轻了中央的财政负担D.强化了中央对地方控制【答案】A【解析】【详解】 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朝(中国)。据本题材料信息得出主要结论:唐玄宗时期,改革军事制度,用召募雇佣的“长征健儿”代替义务服兵役的府兵,并将募兵领兵权赋予军镇节度使,埋下了藩镇割据的隐患,A项正确;据所学,唐玄宗设置并增强军镇力量,终结而非开创了开元盛世的局面,排除B项;朝廷承担边镇的军费开支加重而非减轻了中央的财政负担,排除C项;放任军镇自募士兵不利于中央对地方控制,排除D项。故选A项。15.中国古代的通行货币是铜钱,但在6—7世纪,拜占庭金币和萨珊波斯银币长期在高昌流通。唐朝直接管辖高昌后,很长时间内仍然没有禁止用金银币。由此可知,隋唐时期()A.金银成为中国的主要货币B.异域先进文化传播到中国C.东西方之间商贸往来兴盛D.白银货币化推动商贸发展【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隋唐时期(中国)。根据材料“但在6—7世纪,拜占庭金币和萨珊波斯银币长期在高昌流通。唐朝直接管辖高昌后,很长时间内仍然没有禁止用金银币”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隋唐时期,高昌地区流通着拜占庭和萨珊波斯的货币,反映出这一时期东西方贸易往来兴盛,C项正确;由材料可知,高昌长时间用金银币,但不能得出金银币成为隋唐时期的主要货币,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高昌地区流通着拜占庭和萨珊波斯的货币,不涉及异域先进文化,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隋唐时期白银货币化,且白银货币化是在明朝之后,排除D项。故选C项。16.成语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与金榜题名、蟾宫折桂、朱衣使者、独占鳌头、得意门生、名落孙山、白蜡明经等成语密切相关的古代制度是()A.军功爵制B.察举制C.九品中正制D.科举制【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中国)。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科举制的标准是考试成绩,体现的是公平、公正,因此根据材料“金榜题名”、“独占鳌头”可以判断出是科举制,D项正确;军功爵的标准是战功,排除A项;察举制的标准是孝廉,排除B项;九品中正制的标准是门第、族望,排除C项。故选D项。17.如表为某著作的目录,填入横线处的可能是()章节目录第五章中央行政体制及其运行机制第一节先秦中央行政体制的演变 第二节三公九卿制的形成与演变第三节____的巩固与发展第四节三省制向一省制的转变A.中外朝制B.三省六部制C.二府三司制D.军机处【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中国)。根据“三公九卿制的形成与演变”、“三省制向一省制的转变”可知表格内容涉及的是古代中国中枢机构的演变,而三省制向一省制转变说明在此之前实行的三省制,所以横线处应该填入三省六部制,B项正确;中外朝制是汉朝时期实行的,此时三省制尚未出现,排除A项;二府三司制是在宋朝时期出现的,此时已经不再实行三省制,排除C项;军机处出现于清朝时期,此时早已经不再实行三省,排除D项。故选B项。18.杜甫的诗三吏三别(《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新婚别》、《无家别》、《垂老别》),深刻写出了民间疾苦及在乱世之中身世飘荡的孤独。表达了作者对倍受战祸摧残的老百姓的困苦和对老百姓的同情。反映了唐朝国力由盛转衰的变化,所以被称为“诗史”。这些诗反映的史实是()A.开元盛世B.安史之乱C.藩镇割据D.黄巢起义【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朝(中国)。根据“反映了唐朝国力由盛转衰的变化”并结合所学内容可知,导致唐王朝国力由盛转衰的事件是安史之乱,B项正确;开元盛世时期唐王朝国力鼎盛,没有转向衰落,排除A项;藩镇割据出现于安史之乱后,此时唐王朝已经走向衰落,排除C项;黄巢起义是在唐朝末年,此时唐王朝已经岌岌可危,排除D项。故选B项。19.下表为宋仁宗时期禁军的分布及数量列表。据此可知,当时奉行的原则是( )地区驻军指挥(营)数/个地区驻军指挥(营)数/个地区驻军指挥(营)数/个京城开封476开封诸县208京东140 京西165河北254河东160陕西329淮南58江南31两浙18荆湖81福建10广西8四川9——A.分化事权B.重内轻外C.重农抑商D.重文轻武【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选题,据题干可知是推断题,据材料时间信息得出准确时空是宋仁宗时期。根据表格的数据,北宋的都城和统治中心区域驻军指挥数目比边疆地区要多,体现出当时奉行的原则是重内轻外,B项正确;分化事权是强调的是权力的分化,防止权力过于集中,和材料无关,排除A项;重农抑商是对农业和工商业的政策,和材料无关,排除C项;重文轻武强调的是重视文治,削弱武将,和材料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20.北宋与西北党项族建立的西夏发生战争,屡战屡败。双方最终达成和议:西夏向北宋称臣,但实际上保持帝号:北宋每年送给西夏钱物,称为()A.岁币B.岁供C.岁赐D.岁贡【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西夏向北宋称臣”,可知西夏在表面上地位较北宋更低一点,应该采用,岁赐的称号,C项正确;岁币是两宋时期对周边少数民族政权输送钱粮的总称,排除A项;岁供是指每年由地方向中央集权政府供奉本地土特产或专为皇宫及中央机构供送的物资,排除B项;岁贡是指古代诸侯或属国每年向朝廷进献礼品,排除D项。故选C项。21.辽代的科举制最初专为选汉官、取汉士之用,只有汉人、渤海人可以应试,禁止契丹等北方民族参加。但后来契丹士人开始冲破辽朝禁令,私自参加汉族士人引以为豪的科举考试。这一变化反映了辽代( )A选官推行南北分治B.华夏认同不断加深C.门第观念日益削弱D.普遍认同科举取士【答案】B 【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选题,据题干可知是本质题,据材料时间信息得出准确时空是辽朝。根据材料契丹人冲破辽朝禁令去参加汉族引以为豪的科举制,说明契丹人逐渐认可汉族的政治制度,反映了华夏认同的不断加深,B项正确。材料体现的选官只是针对汉族的,没体现选官的南北分治,排除A项;材料没体现门第观念,排除C项;D项“普遍”说法过于绝对,排除D项。故选B项。22.据《齐民要术》记载,水稻直播“三月种者为上时,四月上旬为中时,中旬为下时”,而收获期则在霜降。即农历九月下旬;而宋人陆游在《五月一日作》中对稻麦轮作注释道:“处处稻分秧,家家麦上场。”水稻五月插秧,八月就可以收获了,宋人称“八月登粳稻(高纬度稻种)”。这说明宋代()A.经济结构不断优化B.精耕细作模式成熟C.农业专业区域初显D.土地利用率的提高【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宋朝时期(中国)。据题意可知,北朝时期的《齐民要术》记载水稻从三月插秧,到九月才能收获;而发展到宋代则是五月插秧,八月就可以收获。水稻的生长周期大大缩短,土地可以进行稻麦轮作,由此提高了土地的利用率,D项正确;材料只能体现宋代土地利用率的提升,并不能说明经济结构的不断优化和精耕细作模式的成熟,排除AB项;材料反映了宋代实行稻麦轮作,但不能体现农业生产专业区域化,排除C项。故选D项。23.欧阳修在《论逐路取人札子》中指出,“窃以为国家取士之制,比于前世,最号至公……各糊名、誊录而考之,使主司莫知为何方之人、谁氏之子,不得有爱薄厚于其间。”上述制度()A.杜绝了科考的舞弊B.落实了才德的考评C.完善了科考的程序D.加强了官员的管理【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宋时期(中国)。材料“各糊名、誊录而考之,使主司莫知为何方之人、谁氏之子,不得有所憎爱薄厚于其间。”可知,这种做法只能一定程度上减少考试舞弊行为,完善了科考的程序,C项正确;糊名、誊录制度一定程度上减少考试舞弊行为,但不能杜绝科考的弊端,排除A项;科举考试的选官标准是才学,并非才德,排除B项;科举制是选拔官员的制度,并非官员的管理制度,排除D项。故选C项。24. 宋代哲学家程颢、程颐在《论学篇》中指出,“进学不诚则学杂,处世不诚则事败,自谋不诚则欺心而弃己,与人不诚则丧德而增怨”。他们如此强调“诚”的重要性,根本目的在于()A.对官吏进行伦理道德教育B.对儒生进行伦理道德教育C.以儒家学说作为选官标准D.以儒家伦理维护社会秩序【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宋朝(中国)。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理学是一种维护封建秩序的官方哲学思想,程颢、程颐强调“诚”的重要性,其根本目的在于以儒家伦理维护社会秩序,D项正确;程颢、程颐强调“诚”的根本目的在于以儒家伦理维护社会秩序,A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A项;程颢、程颐强调“诚”的根本目的在于以儒家伦理维护社会秩序,B项不属于根本目的,排除B项;程颢、程颐强调“诚”的根本目的在于以儒家伦理维护社会秩序,未体现以儒家学说作为选官标准,排除C项。故选D项。25.元代在地方设立行省,突破了以山川地理划分区域的传统做法,反而尽量做到“‘犬牙交错’,‘以北制南’,从根本上消除了……赖以自重的自然地理之险、区域经济之利、一方民众之心。"其主要意图是()A.防止地方据险割据B.整合资源发展经济C.加强边疆地区管理D.促进区域平衡发展【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为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题干设问可知本题为本质类选择题。时空是:元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秦汉以来,地力行政区划大抵依山川地形的自然界限或历史传统等因素来确定,政区的自然属性与经济、文化一体化趋势较强,容易产生割据局面。从元代开始,行省区划主要以中央军事控制为目的,采取“犬牙交错”的原则,任意将自然环境差异极大的地区拼成一个省级行政区,削弱地方的经济、文化认同感,人为地造成犬牙交错和以北制南的局面。从而使行省官员失去了扼险而守、割据称雄的地理条件,加强了中央集权,A项正确;发展经济不是其主要目的,排除B项;材料没有提到对边疆地区的管理,排除C项;促进区域平衡发展不是主要意图,排除D项。故选A项。26.如图是明朝所示政府构架的演变,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明朝政府构架(改制后) 明朝政府构架(改制前)A.崇文抑武方针的需要B.共同制约,辅助决策C.强化君主专制的需要D.弱化对官僚机构控制【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代(中国)。根据材料“明朝所示政府构架的演变”可知,明朝废除了宰相制度,废除这一制度的原因主要是为了强化君主专制,C项正确;从材料中无法看出明代实行崇文抑武的方针,排除A项;结合所学可知,废除宰相后就是君主一人决策了,排除B项;图示中明朝政府构架的演变是在强化对官僚机构的控制,排除D项。故选C项。27.明代的内阁大臣有代替皇帝发言的职能,即进行草拟圣旨、票拟批答、拟定遗诏等,这些诏书有时是皇帝亲授,有时是通过宦官传达。这一职能()A.使内阁成为正式机构B.是君主意志的反映C.易导致权臣干政现象D.说明内阁制约皇权【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朝(中国)。根据材料“明代的内阁大臣有代替皇帝发言的职能,即进行草拟圣旨、票拟批答、拟定遗诏等,这些诏书有时是皇帝亲授,有时是通过宦官传达”可知,内阁的职能是皇帝所授予的,即反映君主的意志,B项正确;内阁始终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机构或决策机构,只是给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排除A项;内阁没有法定的地位和职权,不易导致权臣干政现象,排除C项;内阁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不能制约皇权,排除D项。故选B项。28.《明通鉴》记载:“(上)乃命和及其王景弘等……自苏州刘家河泛海至福建,自福州五虎门扬帆,首达占城,以次遍历西南洋诸国,宣天子诏,因给赐其君长,使之朝贡,有不服者则以兵摄之。”郑和下西洋的主要目的是()A.经贸往来B.文化交流C.耀兵异域D.扩大疆土【答案】C【解析】【详解】 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代。根据“因给赐其君长,使之朝贡,有不服者则以兵摄之”可知,明朝郑和下西洋,以政治目的为主,耀兵异域扩大影响力以建立宗藩关系,C项正确;郑和下西洋以政治目的为主,并不是为了经贸往来和扩大疆土,排除AD项;文化交流只是郑和下西洋的目的之一,并不是主要目的,排除B项。故选C项。29.中国古代有一中央机构,保密性较强,不是法定的独立的政府衙门;它一方面可参议军国大政,另一方面又是一个摘抄辑录的秘书部门;它的设立标志着君主专制达到顶峰。该机构是( )A.中书省B.军机处C.宣政院D.内阁【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清朝。据材料“保密性较强,不是法定的独立的政府衙门;它一方面可参议军国大政,另一方面又是一个摘抄辑录的秘书部门;它的设立标志着君主专制达到顶峰”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清朝军机处的设立,标志君主专制到达顶峰,B项正确;中书省是独立的政府衙门,排除A项;宣政院是元朝时管理西藏地区的机构,排除C项;明代设立内阁,但内阁并没有标志君主专制达到顶峰,排除D项。故选B项。30.1683年,清康熙帝曾赋诗《中秋日闻海上捷音》云:“万里扶桑早挂弓,水犀军指岛门空。……海隅久念苍生困,耕凿从今九壤同”诗。中“海上捷音”指()A.戚继光成功抗倭B.郑和远渡西洋C.击退荷兰侵略者D.清军收复台湾【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683年(中国)。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康熙帝亲政后,郑氏政权继续以台湾为根据地,坚持抗清,康熙帝决定武力收复台湾。1683年,命施琅水师进军台湾,台湾重新统一于中央政府管辖之下,与材料“水犀军指岛门空”以及时间一致,D项正确;戚继光抗倭发生在明朝,排除A项;郑和下西洋发生在明朝,排除B项;1662年郑成功击退荷兰侵略者,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C项。故选D项。二、非选择题3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的最大变化是由青铜器时代进入铁器时代,牛耕的普遍应用使得统治者更加注重农业生产,铁制农具的使用也使得生产力大幅提升;同时,因为奴隶社会的没落,社会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体现为教育由原来的奴隶主贵族专门享有变为平民大众都可以参与,这种变化促进了文化发展的空前灿烂,历史上称这一时期的文化繁荣景象为“百家争鸣”。——摘编自谭苏的《论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材料二董仲舒改造了儒学,把封建专制制度的理论系统化,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神学唯心主义思想体系。其主要内容为:第一、提出“天人合一”说和“天人感应”说。认为天给人类社会设立了一个最高权力的“君主”,人间的皇帝就是代表天意进行赏罚的权威。人民服从皇帝,也就是服从天道;谁反对皇帝,就是反对上天,就是大逆不道。第二、从天授君权说出发,提出了“三纲”、“五常”的伦理规范,大力弘扬“君君、臣臣、父父、子于”的等级观念,使这种宗法思想成为封建伦理关系的准则,成为维护封建等级制度的强大精神力量。——摘编自周玲《从“百家争鸣”到“独尊儒术”》材料三今闻陛下令群僧迎佛骨于凤翔,又令诸寺递迎供养。……夫佛本夷狄之人,与中国言语不通,衣服殊制;口不言先王之法言,身不服先王之法服;不知君臣之义,父子之情。——摘编自【唐】韩愈《谏迎佛骨表》(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百家争鸣出现背景。(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董仲舒的思想主张,并分析其影响。(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韩愈“谏迎佛骨”的思想背景和目的。【答案】(1)背景:经济上:铁犁牛耕的逐步推广,生产力的发展;政治上:周王室衰微,礼崩乐坏;诸侯竞相开展变法运动,统治者礼贤下士政策的推行;文化上:私学兴起,学术下移;阶级关系上:新兴地主阶级和士阶层的崛起。(2)主张:提出“天人合一”说和“天人感应”说;提出了“三纲”、“五常”的伦理规范;主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提出“春秋大一统”思想。影响:适应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需要,使儒学成为正统思想;实质是一种文化专制思想,不利于思想文化的繁荣发展。(3)背景:佛教和道教的发展使儒学的正统地位受到挑战。目的:巩固儒学主流思想的统治地位,维护封建统治。【解析】【小问1详解】本题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百家争鸣出现的背景:根据材料一“牛耕的普遍应用使得统治者更加注重农业生产,铁制农具的使用也使得生产力大幅提升”可知在经济上,铁犁牛耕的逐步推广,生产力的发展;根据材料一“因为奴隶社会的没落,社会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体现为教育由原来的奴隶主贵族专门享有变为平民大众都可以参与”并结合所学内容可知,在政治上,周王室衰微,礼崩乐坏;诸侯竞相开展变法运动,统治者礼贤下士政策的推行;文化上,私学兴起,学术下移;阶级关系上,新兴地主阶级和士阶层的崛起。【小问2详解】 本题是特点类、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汉朝时期(中国)。第一问董仲舒的思想主张,根据材料二“提出‘天人合一’说和‘天人感应’说”可知他提出“天人合一”说和“天人感应”说;根据材料二“从天授君权说出发,提出了‘三纲’、‘五常’的伦理规范,大力弘扬‘君君、臣臣、父父、子于’的等级观念”可知他提出了“三纲”、“五常”的伦理规范;结合所学可知他还主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提出“春秋大一统”思想。第二问董仲舒提出思想主张的影响,根据材料二“使这种宗法思想成为封建伦理关系的准则,成为维护封建等级制度的强大精神力量”可知适应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需要,使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结合所学,其思想实质是一种文化专制,不利于思想文化的繁荣发展。【小问3详解】本题是背景类、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唐朝时期(中国)。结合所学内容可知,韩愈是反对皇帝迎佛骨,他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当时佛教和道教的发展使儒学的正统地位受到挑战。其目的则是为了巩固儒学主流思想的统治地位,维护封建统治。3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公元前214年,秦军统一岭南后,设立桂林、象郡和南海三郡。郡设守、尉、监御史等分掌政务、军事和监察,县设令或长,管理各郡县。南海郡在三郡中地位最高,南海郡尉有相对独立和专断的权力。秦朝对岭南的统治,采取政治手段与“五岭之戍”的军事手段,推行屯垦戍边和移民实边政策,移民中有商人、文人、谪官、流民,但最主要的还是屯戍军队,这些人促进了岭南的早期开发。——摘编自赵炳林《秦朝对岭南的经略和开发》材料二南朝时期,南方经济获得较大发展。由于北人南迁,给南方带来了先进的冶铁技术,南方冶铁业因此得到发展。稻田耕作开始使用铁犁、耙等铁农具,这使得北方作物麦、粟、菽等耐旱、耐寒作物在南方得到推广。随着农作物种植面积的增加和产量的提高,剩余产品也随之增加,这推动了南方粟、麦市场的发展。历宋、齐、梁三朝都城建康有较大规模的粟、麦市场。此外,山区的“蛮族”在政府的鼓励下,大力开发“蛮田”,使得“蛮田大稔,积谷重岩,未有饥弊”。——摘编自杨乙丹《魏晋南北朝时期农业科技文化的交流及其思考》材料三南宋以后南方经济领先于北方的格局完全奠定。由于复种制度的推广、新耕地的开辟和农业生产效率的提高,江淮、两浙、福建、四川等地区一年亩产可达二至三石。棉花种植盛行于闽广地区,广东雷州半岛和广南西路又发展成棉纺织业的中心……在两浙路的太湖流域、四川成都平原和福建沿海地区,专业茶农、果农、蔗农、菜农大批涌现,他们与独立手工业者一起,开始向小商品生产者转化。北宋时,各路专以纺织为生的机户约有十万,数量可观。从宋朝开始,东南沿海港口成为新的贸易中心,有二十多个对外贸易港口。“市舶之利最厚,若措置得宜,所得动以百万计”。——卜宪群《中国通史》(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概括秦朝经略和开发岭南的措施。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南朝时期南方经济发展的的原因。(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两宋时期南方经济发展的特点。【答案】(1)措施:实行郡县制管理;推行屯垦戍边和移民政策;发展交通(开凿灵渠)设置军事镇戍区;统一度量衡、文字、货币。(答出三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2)原因:北方人民大量南迁;民族交融的进一步发展;南方社会的相对稳定;南方政权的推动;南方自然地理条件较为优越。(3)特点:复种制普及,农业生产效率提高;棉花种植带动棉纺织业中心出现;农业、手工业生产的商品化程度日益提高;对外贸易繁荣。【解析】【小问1详解】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秦朝时期的中国。根据材料一“秦军统一岭南后,设立桂林、象那和南海三郡。郡设守、尉、监御史等分掌政务、军事和监察,县设令或长,管理各郡县。”可知,实行郡县制管理;根据材料一“秦朝对岭南的统治,采取政治手段与‘五岭之戍’的军事手段,推行屯垦戍边和移民戍边政策”可知,推行屯垦戍边和移民政策、设置军事镇戍区;此外结合所学知识,还可以从因俗而治;统一度量衡、文字、货币;发展交通(开凿灵渠)等角度进行概括。【小问2详解】本题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南朝时期的中国。根据材料二“由于北人南迁,给南方带来了先进的冶铁技术”可知北方人民大量南迁,生产技术水平提高,并结合所学可从民族交融、南方社会相对稳定、南方政权的推动以及南方自然地理条件等方面进行分析。【小问3详解】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两宋时期的中国。根据材料三“由于复种制度的推广、新耕地的开辟和农业生产效率的提高”可得出复种制普及,农业生产效率提高;根据材料三“棉花种植盛行于闽广地区,广东雷州半岛和广南西路又发展成棉纺织业的中心”可得出棉花种植带动棉纺织业中心出现;根据材料三“在两浙路的太湖流域、四川成都平原和福建沿海地区,专业茶农、果农、蔗农、菜农大批涌现,他们与独立手工业者一起,开始向小商品生产者转化”可得出农业、手工业生产的商品化程度日益提高;根据材料三“从宋朝开始,东南沿海港口成为新的贸易中心,有二十多个对外贸易港口”可得出对外贸易繁荣。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举报原因
联系方式
详细说明
内容无法转码请点击此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