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 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12月月考语文Word版含解析.docx》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巴蜀中学2024届高考适应性月考卷(五)语文试题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务必用黑色碳素笔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场号、座位号在答题卡上填写清楚。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在试题卷上作答无效。3.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①你的身体怎么知道什么时候该睡觉?有两大主要因素发挥了决定性的作用。②第一个因素,是你大脑深处的24小时生物钟发射出的信号。生物钟会制造出循环的昼夜节律,让你在夜晚和白天的常规时段感到疲倦或清醒。但它也控制着其他的节奏模式,包括你偏好的饮食时间、你的心情和情绪、核心体温、代谢率,以及多种激素的释放。很显然,在比赛中打破奥运会纪录的可能性与一天中的时间段有关,这并非巧合。破纪录的可能性会在人类昼夜节律的自然高峰(下午的早些时候)达到最大极限。即使是出生和死亡的时间也证实了昼夜节律的存在,因为维持生命的关键代谢、心血管、体温和激素水平等波动过程,都是由昼夜节律这个生物起搏器所控制的。③1938年,芝加哥大学的纳塞尼尔·克莱德曼教授与他的研究助理布鲁斯·理查森共同进行了一项较为极端的科学研究。他们去到肯塔基州的猛犸洞里,这是地球上极深的洞穴之一——事实上,由于过于深邃,它的最深处完全无法探测到阳光渗透。他们一共在黑暗中度过了32天。除了积攒了浓密的面部须发外,他们在这个过程中也有了两大突破性的发现。第一个发现是,人类会在阻绝外界阳光的情况下,形成自己的“内源性”昼夜节律,也就是体内自我生成的节奏。克莱德曼和理查森都没有随机地醒来和入睡,而是表现出了一种可预测的、重复性的模式,即有较长时间的清醒状态(约15个小时),并伴随有大约9个小时的睡眠。第二个出乎意料且意义更重大的发现是,他们规律性循环的“睡眠—清醒”周期并不是精确的24小时,而是始终确切地超过了24小时。在这项开创性实验的八十多年后,我们确定了一个成年人的体内生物钟平均持续时间大约是24小时15分钟。它与地球的24小时自转周期相差得不算太多,但也不是任何一个有职业自尊的瑞士钟表匠能够接受的精确计时。 ④值得庆幸的是,我们大多数人并不生活在类似的黑暗环境中。我们通常会感受到来自太阳的光线,调整我们不精确的、运行时间过长的生物钟。阳光就像转动走时不准确的手表侧面旋钮的食指和大拇指,每天有条不紊地重置我们不准确的内部时钟,将其“调”回精确的24小时。24小时生物时钟坐落在大脑中央一处被称为“视交叉上核”的地方。在这一位置上,视交叉上核会对从每只眼睛沿着视神经传送到大脑后部进行视觉处理的光信号进行“抽样分析”,利用可靠的光信号来校准不准确的内在时间,将其重置为精确的24小时周期,从而防止任何偏差。它是整个生命体生物节律交响乐的中央指挥。对于白天活动的昼行性物种来说,昼夜节律会在白天激活大脑和身体的许多机制,使你保持清醒和警觉。这些过程会在夜间逐渐变得低缓,从而消除产生警觉性的影响。⑤第二个因素,是一种在你的大脑中积聚的化学物质——腺苷,它会制造出“睡眠压力”。你清醒的时间越长,腺苷所制造出的睡眠压力就会累积得越多,因而你会感觉越困。高浓度的腺苷可以通过一种巧妙的双重作用效果来降低大脑中促醒区域的“体积”,同时调高睡眠诱导区域的比例。由于这种化学睡眠压力,当腺苷浓度达到峰值时,不可抗拒的睡眠欲望就会占据上风。在清醒12~16个小时之后,大多数人都会出现这种情况。⑥然而,你可以通过使用一种让你感觉更加警觉和清醒的化学物质来人为地降低腺苷的睡眠信号:咖啡因。在大脑中,咖啡因与腺苷对抗,通过霸占腺苷的结合位点——即受体——来发挥作用。一旦咖啡因与这些受体结合,它会阻塞并有效地抑制受体,起到掩蔽剂的作用。这就相当于用手指堵住耳朵来隔绝声音。通过胁迫和占据这些受体,咖啡因阻断了腺苷向大脑正常传递的困觉信号。结果是,尽管腺苷水平高到正常情况下足以让你入睡,咖啡因还是会诱使你感觉十分清醒。然而咖啡因能被肝脏中的一种酶清除掉,随时间而逐渐被降解。一旦肝脏代谢掉了产生阻碍作用的咖啡因,你就要准备好接受一个恼人的后果,即人们常说的“咖啡因崩溃”现象。就像一个玩具机器人的电量耗尽一样,你的精力水平会直线下降,并再一次陷入强烈的睡意中。⑦至此,你也许会认为调节睡眠的两种主导力量——视交叉上核的24小时昼夜节律和腺苷产生的睡眠压力信号——会相互交流来将它们的影响联合起来。事实上并非如此,它们是两个截然不同、相互独立的系统。它们不会结合,不过,它们通常处于统一战线。下图从左到右囊括了48小时的时间。图中的虚线是昼夜节律,称为过程C。实线是腺苷带来的睡眠压力,也就是过程S。 ⑧上图中曲线之间的距离直接反映出了你对睡眠的渴望。两者之间的距离越大,你的睡眠欲望就越强烈。例如,早上7点醒来之后到了上午11点,虚线和实线之间只有很小的距离。这种微小的差异意味着睡眠驱动力很微弱,而保持清醒和譬觉的欲望很强烈。然而,到了晚上11点,你的大脑中充满了高浓度的腺苷。此外,昼夜节律的虚线也在下降,降低了你的活跃度和警觉性。结果,这两条线之间的差距变得很大。大量的腺苷和不断下降的昼夜节律强强联合,激发了人们对睡眠的强烈渴望。(摘编自马修·沃克,田盈春译《我们为什么要睡觉》)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即便在阻绝外界阳光的情况下,人体也可以规律性地醒来和入睡,这表明昼夜节律具有“内源性”。B.人体内生物钟平均持续时间约为24小时15分钟,其不精确性促使阳光每天对其进行重置和调整。C.腺苷通过调节大脑中促醒区域和睡眠诱导区域的占比来制造睡眠压力,这种睡眠欲望是不可抗拒的。D.咖啡因通过占据腺苷的受体来发挥作用,它可以有效降解腺苷,以达到缓解困意、诱使清醒的效果。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不同时间段破纪录的可能性、出生和死亡的时间、偏好的饮食时间等,都可佐证人体昼夜节律的存在及其重要性。B.所谓“咖啡因崩溃”现象,指的是咖啡因被人体代谢后,其功效慢慢消退,极高水平的腺苷会使人感到极度疲劳。C.通常情况下,上午较下午精神状态更佳,这是因为昼夜节律的强力激活和低水平腺苷的共同作用会使人神清气爽。D.只有当昼夜节律和腺苷产生的睡眠信号同属一个系统,它们才能相互交流并联合起来,调节人体睡眠和清醒状态。3.下列对材料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陈说观点时使用“大多数人”“通常”等词,体现了用语的严谨性。B.作者善于打比方,如第④段,生动形象地介绍了“视交叉上核”的功能。C.文章第⑦段运用归谬法,对错误的认识予以反驳,观点鲜明,论证有力。D.文章末段采用举例子的方法解说图片,阐明不同时间点对应的曲线内涵。4.科学论文发表时,一般都有提要或摘要,方便读者迅速了解研究成果。班级学习小组要为这篇文章撰写摘要,请你列举出写作要点。5.好的科普文应该具备哪些要素?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答案】1.A2.D3.C4. ①决定睡眠有两大主要因素:24小时昼夜节律和腺苷产生的睡眠压力。②昼夜节律具有内源性,其持续时长超过24小时,而视交叉上核能利用光信号将其重置为精确的24小时。③腺苷能制造睡眠压力使人感到困倦,而咖啡因能有效阻断此类困觉信号,帮助清醒。④视交叉上核的24小时昼夜节律和腺苷产生的睡眠压力信号虽分属不同的系统,但能立于统一战线共同调节睡眠。5.①科学性:在介绍睡眠相关知识的过程中,运用较多的科学术语,如“昼夜节律”“视交叉上核”等,以及科学研究成果,如“一个成年人的体内生物钟平均持续时间大约是24小时15分钟”。②逻辑性:首先总述有两大主要因素对睡眠起决定性作用,接着分而论之,最后指明两大因素如何共同调节睡眠,层次清晰,逻辑严密。③严谨性:陈述观点时加以适当界定,如“大多数人”“通常”等,列出具体数字,表述精准。④通俗性:深入浅出,通俗易懂,运用打比方等手法,化抽象为形象,化深奥为浅显,让读者更容易理解和接受。【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辨析信息的能力。B.“人体内”错,应该是“成年人的体内”;“促使”强加关系,原文“我们通常会感受到来自太阳的光线,调整我们不精确的、运行时间过长的生物钟”,并没有说是什么促使阳光每天对其进行重置和调整。C.“通过调节大脑中促醒区域和睡眠诱导区域的占比来制造睡眠压力”错,原文“高浓度的腺苷可以通过一种巧妙的双重作用效果来降低大脑中促醒区域的‘体积’,同时调高睡眠诱导区域的比例”,可见腺苷调节的是大脑中促醒区域的“体积”,而不是比例。D.“有效降解腺苷”错,原文是“它会阻塞并有效地抑制受体,起到掩蔽剂的作用”。故选A。【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多个信息进行比较、辨析的能力。D.“同属一个系统,它们才能相互交流并联合起来”错,原文“你也许会认为调节睡眠的两种主导力量——视交叉上核的24小时昼夜节律和腺苷产生的睡眠压力信号——会相互交流来将它们的影响联合起来。事实上并非如此,它们是两个截然不同、相互独立的系统”,可见它们不会“联合”,并且原文说“它们通常处于统一战线”,选项表述的是“同属一个系统”。故选D。【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C.“运用归谬法,对错误的认识予以反驳”错,原文“至此,你也许会认为调节睡眠的两种主导力量——视交叉上核的24小时昼夜节律和腺苷产生的睡眠压力信号——会相互交流来将它们的影响联合起来。事实上并非如此”,原文中“你也许会认为”只是列举认识的误区,并非错误观点,下文也没有“驳斥”,只是说出了正确认知,因此这里不是归谬法。 故选C。【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文章第①段概述“你的身体怎么知道什么时候该睡觉?有两大主要因素发挥了决定性的作用”,下面分别介绍了这两个要素,第②段“第一个因素,是你大脑深处的24小时生物钟发射出的信号”和第⑤段“第二个因素,是一种在你的大脑中积聚的化学物质——腺苷”,由此得出:决定睡眠有两大主要因素:24小时昼夜节律和腺苷产生的睡眠压力。第③④段介绍了“我们确定了一个成年人的体内生物钟平均持续时间大约是24小时15分钟”“24小时生物时钟坐落在大脑中央一处被称为‘视交叉上核’的地方……利用可靠的光信号来校准不准确的内在时间,将其重置为精确的24小时周期,从而防止任何偏差”,由此得出:昼夜节律具有内源性,其持续时长超过24小时,而视交叉上核能利用光信号将其重置为精确的24小时。第⑤段“腺苷,它会制造出‘睡眠压力’”,第⑥段“然而,你可以通过使用一种让你感觉更加警觉和清醒的化学物质来人为地降低腺苷的睡眠信号:咖啡因”,由此得出:腺苷能制造睡眠压力使人感到困倦,而咖啡因能有效阻断此类困觉信号,帮助清醒。第⑦段“你也许会认为调节睡眠两种主导力量——视交叉上核的24小时昼夜节律和腺苷产生的睡眠压力信号——会相互交流来将它们的影响联合起来。事实上并非如此,它们是两个截然不同、相互独立的系统。它们不会结合,不过,它们通常处于统一战线”,由此得出:视交叉上核的24小时昼夜节律和腺苷产生的睡眠压力信号虽分属不同的系统,但能立于统一战线共同调节睡眠。【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体裁特征的能力。①科学性:在介绍睡眠相关知识的过程中,运用较多的科学术语,如“昼夜节律”“腺苷”“视交叉上核”等,以及科学研究成果,如芝加哥大学的纳塞尼尔·克莱德曼教授与他的研究助理布鲁斯·理查森得出的研究成果“他们规律性循环的‘睡眠—清醒’周期并不是精确的24小时,而是始终确切地超过了24小时”,八十多年后我们确定“一个成年人的体内生物钟平均持续时间大约是24小时15分钟”。②逻辑性:首先总述有两大主要因素对睡眠起决定性作用“你的身体怎么知道什么时候该睡觉?有两大主要因素发挥了决定性的作用”,接着分而论之,第②段“第一个因素,是你大脑深处的24小时生物钟发射出的信号”和第⑤段“第二个因素,是一种在你的大脑中积聚的化学物质——腺苷”,最后指明两大因素如何共同调节睡眠,“它们是两个截然不同、相互独立的系统。它们不会结合,不过,它们通常处于统一战线”,层次清晰,逻辑严密。③严谨性:陈述观点时加以适当界定,如“大多数人”“通常”等,列出具体数字“一个成年人的体内生物钟平均持续时间大约是24小时15分钟”,表述精准。 ④通俗性:深入浅出,通俗易懂,运用打比方等手法,如“一旦咖啡因与这些受体结合,它会阻塞并有效地抑制受体,起到掩蔽剂的作用。这就相当于用手指堵住耳朵来隔绝声音”,化抽象为形象,化深奥为浅显,让读者更容易理解和接受。(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邮票萧乾我是怎么认识老赵的呢?这还得从我玩上邮票说起。一天上课的时候,我正在欣赏几张新弄到的大清帝国邮票呢,坐我右边一个蓬乱的头探到我的座位上来,我赶忙把它藏起,侧过头看他那清癯、眉间带点苦相的脸。这人姓赵,才转学来的,我不认识他———我最不爱看人苦相。他问:“你干啥留那东西?”这辽宁口音逗得我直笑。我应了一句:“玩玩罢咧。”他偏过身子,半叹息半哼哧地来了一声:“玩玩,那么一大片土地玩丢了。”我不明白这话,但也不好再问下去。下午,我又在第三宿舍楼梯上遇到他,正捧着报纸看。我问:“什么土地给玩丢了,谁玩丢了的?”他把报纸指给我一看,印着溥什么要称帝。这不是又多了一国的邮票吗?我把手搭在他肩上,问他有没有邮票给我。他用鄙夷的语气由鼻子里哼出:“多着呢。”呵,我听了高兴得真是不知怎么好。可是这人却丢了魂似的往楼上逃。我蹑手蹑脚地跟在他后面。等他回身摸钥匙的时候,才发现一个不速之客,就用敷衍的口气说,进来坐坐。我吹着哨,蹦了进去。我问:“邮票呢?”他怅惘地看了我一眼,说:“咱都快当亡国奴了。”干什么非骂人一句才拿出来呢?我忽然看到抽屉缝露着一个信封,就马上扯出来。咳,翻过来有着一张新奇的邮票。仔细一看,在一座塔的上面印着“满洲国”三个字。嘿,这不是新成立的满洲国吗?我笑了,抬起头来,用动人的语调向他乞求:“我可以撕下来吗?这纸信封不会撕破的。”那人懊丧地说:“要那气死人的东西干啥?”“用处大着呢!”我又马上改了口风。“是的,没用更可以送我。”“你们这些人——”他端详了我一下,又勉强地挤出来一声苦笑才说:“拿去吧,有的是。”我就小心翼翼地把它撕了下来,头一回若是给人扯得一塌糊涂,下回就该碰钉子了。于是,我又嘱咐了他一阵:再有,可别给别人。向他道了一声谢谢,才一溜烟跑下了楼。 后来,我又想办法从老赵手里得了三张邮票,都是宝贝。为了讨好他,我常上课时偷偷递给他一块巧克力或口香糖,可每次他都不甘心接,接了也不吃,好像只是不愿得罪我才收下的。那天下晚学,我又跑去老赵宿舍门口,没等答应就闯了进去。嘿,这家伙用被子缠紧了全身睡起觉来了。我想由底下挠他脚心,又想这假君子,惹不得。我认真地喊了一声:“老赵。”他还装着玩儿,于是我就施展竹里捉螃蟹的办法,用手向被筒隙处用力钻。滚热滚热的,我摸着脑门了,往下摸,呵,摸得手指都湿湿的了。怎么,这么大个子哭啦?陡然,他露出了头,睁着两只红肿的眼睛,半晌,说:“朋友,我们要分别了”,然后扯出一封印着“吉林”下款的信封给了我,说:“揭吧,这是你最后的一张!”我把信丢在桌边,我又去抓他那缩了回去的手,说:“你干么要走?”无论我问什么,他只是摇头。终于,他求我先让他静静,今天晚上自修完了和他散散心,算是个临别纪念。到了晚上,我带着一种预期的惊愕,登上他宿舍的楼梯,拉门一看,一个亮光光的秃头,正屈着腰捆一个柳条箱呢。我蹲下,捧着这削瘦郁闷的脸:“你要走了吗?”“是的。明天八点开车。”然后他用指头算:“十一点到天津,下午五点过北戴河,六点就过山海关……”“你干么剃成这个样儿?”“我是扮农民的———我不能在未见到我妈之前给他们杀死!”他用红炯的目光看着我。等我帮他勒上最后的一个扣,我们就下楼到操场上散步。天,黑乌乌的,几颗残星正在一程灰云左近闪着。他仰起了头,向着东北角黑黑的天空呆望,说:“我这次回去是要拼命去,也许是送死去……我不怕死。我恨的是——我们这种人,不明白自己的国家到了什么地步还整天吹哨……”说完了,他又矛盾而痛苦地说:“其实,也不怪你们。年轻人都爱玩,爱活泼,谁爱皱眉,爱流血?因为还没有轮到你这块儿。”我害怕,怕这个活人再过几天就成了鬼魂。我问他干么明知道会死还非回去不可。“我爸爸新近给鬼子捉去了。我去年逃进关来,就剩他老公母俩。这回,就剩下我妈一个人了——”说到这儿,他狠命地捶了一下秋千的柱子,“我恨不得长翅膀飞了回去,落在那鬼子的身上咬他个稀烂。”这想法好像给了他多少快慰似的,就握住我的手说:“都怕死,就永远都当亡国奴!你还小……”我仰头在黑暗中辨视他的脸,心下好像是说:“我不小。你看,我也哭了。” 我们攀谈到熄灯后好久,缓缓踱回宿舍。走到第三宿舍门口,他说:“我明天可早就动身,你来不及见我的。我这半年也没交上一个朋友!你是我唯一的熟人。你现在不会懂得我的事——可是你好好记着我。”说到这里,我的手被他重重地攥了一下,然后,他甩下我的手,向宿舍踱了去。我气都喘不出地僵立在那里。没有风,但我浑身直打颤,决定快回去睡下,明早好来送他。当我爬上宿舍的楼梯时,双腿竟缺乏平日那股力气。我怕——我破例地用被子包上了头,在虚汗里糊里糊涂地睡去。醒来呢?唉,洗脸房正响着脸盆声。一个哈欠没打完,下意识就提醒我误了一件大事。我腾一下就跳出热被筒。当我刚落下一只脚时,才发现枕边放着那有“吉林”下款的信封。背面用铅笔草率地写着:我走了。羡慕你睡得那么舒坦,不忍叫醒你。昨夜话,莫忘。邮票你撕了吧。那住址只告诉你:那就是我去拼命的地方。无从通讯。——知名不具。(有删改)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上课不听讲也要“欣赏”邮票,时刻想着邮票,说明“我”是一个痴迷于邮票的学生。B.“我”不了解时政,不懂什么叫“一大片土地玩丢了”,以为“亡国奴”是骂人的话。C.老赵第一次本不想给“我”邮票,但考虑到要结交新朋友,还是无奈地让“我”撕走邮票。D.老赵说“也不怪你们”,虽然与“我”达成了和解,但语气中还是有“怒其不争”的遗憾。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本文以闲谈的口吻开头,颇为轻松,中间交代二人间的故事,越叙述越深刻,结局则显得无奈而沉重。B.“邮票”是小说发展的线索,从“我”玩邮票、要邮票,到老赵送邮票、留邮票,故事情节集中紧凑。C.小说以报纸、老赵自叙来侧面展现日本占领东三省的历史事实,这增强了叙事的灵活性和历史真实感。D.小说的环境描写细腻而涵义深刻,“黑乌乌”的天和灰云暗示家国形势,“残星”则象征沦丧的国土。8.小说结尾,老赵“留信”的情节颇具匠心,请简要分析。9.“我”的自我叙述大多与轻松的“玩”相关,这有何用意?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答案】6.C7.D8.(1)老赵“留信”表现了他离别之际的复杂心态:有对“我”的留恋,也有慨赴死、义无反顾的决绝。(2)“留信”作为一种异质文本,使小说叙事更有层次感,内容更丰富。9.(1)个体“玩”与国土沦丧形成强烈反差,强化了小说的现实意义。(2)在轻松的“玩”中叙述严肃而沉重的家国宏大主题,给读者以强烈的震撼力。 (3)与老赵对比,交代“我”内心受到触动、认识有所变化的原因。【解析】【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C.“但考虑到要结交新朋友”错误。分析原文“那人懊丧地说”,可知此时老赵正在懊恼,并没有要和“我”结交的想法。故选C。【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D.“暗示家国形势”“象征沦丧的国土”错误。“黑乌乌的,几颗残星正在一程灰云左近闪着”是两人话别时的环境描写,结合下文老赵说话的内容,可知此处环境描写是为了烘托老赵的愁苦和离别的感伤。另外,“残星”也不能象征国土。故选D。【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重要情节的作用的能力。从内容的角度分析,“羡慕你睡得那么舒坦,不忍叫醒你”表现了老赵对“我”的留恋,“那就是我去拼命的地方。无从通讯”表现了老赵慷慨赴死、义无反顾的决绝。从结构的角度分析,“留信”中的地址“那就是我去拼命的地方。无从通讯”与上文中“然后他用指头算:‘十一点到天津,下午五点过北戴河,六点就过山海关……’”形成突转,作为一种异质文本,使小说叙事更有层次感,内容更丰富。【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重要情节、语段的作用的能力。“我”痴迷于邮票,为了从老赵那里得到“新成立的满洲国”的邮票,便“常偷偷递给他一块巧克力或口香糖”作为交换,说明我不理解邮票代表的意义,个体的“玩”和国土沦丧形成强烈反差,强化了小说的现实意义。老赵给我的邮票多是东北沦陷区寄来的,在和老赵的交往,我渐渐知道了老赵的经历和遭遇,也知道日本占领东三省的事实,内心受到触动,理解的老赵的决定,一张小小的邮票牵引出震撼人心充塞天地的爱国情感,在轻松的“玩”中叙述严肃而沉重的家国宏大主题,给读者以强烈的震撼力。 我集邮成瘾,“年轻人都爱玩,爱活泼”,而赵同学在回乡报仇走之前指着来自东北的信封说:揭罢,这是你最后一个!人都爱玩,爱活泼,谁爱皱眉,爱流血?“我恨不得长翅膀飞了回去,落在那鬼子的身上咬他个稀烂”。这些话感染了“我”这一不关心国事的群体,与老赵对比,交代“我”内心受到触动、认识有所变化的原因。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贞观初,太宗谓侍臣曰:“妇人幽闭深宫,情实可愍。隋氏末年,求采无已,至于离宫别馆,非幸御之所,多聚宫人。此皆竭人财力,朕所不取。且洒扫之余,更何所用?今将出之,任求伉俪,非独以省费,兼以息人,亦各得遂其情性。”于是后宫及掖庭前后所出三千余人。贞观二年,关中旱,大饥。太宗谓侍臣曰:“水旱不调,皆为人君失德。朕德之不修,天当责朕,百姓何罪,而多遭困穷!闻有嚣男女者,朕甚愍焉。”乃遣御史大夫杜淹巡检,出御府金宝赎之,还其父母。贞观七年,襄州都督张公谨卒。太宗闻而嗟悼,出次发哀。有司奏言:“准阴阳书云:‘日在辰,不可哭泣。’此亦流俗所忌。”太宗曰:“君臣之义,同于父子,情发于中,安避辰日?”遂哭之。贞观十九年,太宗征高丽,次定州,有兵士到者,帝御州城北门楼抚慰之。有从卒一人病不能进。诏至床前,问其所苦,仍敕州县医疗之。是以将士莫不欣然愿从。及大军回次柳城,诏集前后战亡人骸骨,设太牢致祭,亲临,哭之尽哀,军人无不洒泣。兵士观祭者,归家以言,其父母曰:“吾儿之丧,天子哭之,死无所恨。”太宗征辽东,攻白岩城,右卫大将军李思摩为流矢所中,帝亲为吮血,将士莫不感励。(节选自《贞观政要·仁恻》)材料二:诚爱天下者得贤。奚以知其然也?弱子有疾,慈母之见秦医也,不争礼貌;在囹囵,其走大吏也,不爱资财。视天下若子,是故其见医者,不争礼貌;其奉养也,不爱资财。故文王之见太公望也一日五反桓公之奉管仲也列城有数。此所以其僻小,身至秽污,而为正于天下也。(节选自《尸子·卷三十六》)10.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故□文王之见□太公□望也□一日五反□桓公□之奉□管仲也□列城有数。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非幸御之所”与“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鸿门宴》)两句中“幸”的意思不同。B.“次定州”中的“次”与成语“鳞次栉比”“语无伦次”“屡次三番”中的“次”意思不同。C.太牢,古代帝王或诸侯祭祀社稷时,牛、羊、豕三牲全备为“太牢”,羊、豕为“少牢”。D.爱,吝惜,吝啬。“百姓皆以王为爱也”和“向使三国各爱其地”两句中“爱”均为此义。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 唐太宗援引隋炀帝的例子旨在说明修建离宫别苑,把妇女禁闭在深宫中不但耗费了财力,也让宫女们失去了自由,不可取。B.唐太宗将贞观二年关中大旱导致的五谷不收,老百姓发生饥荒归咎于己。他认为水旱不调,都是因为君王治国无道造成的。C.有关部门依据阴阳书上的说辞,认为辰日这一天是不可以哭泣的,连民间都对此有所避讳,意图阻止唐太宗前往吊唁张公谨。D.材料二认为如果一个人把天下人看做自己的孩子,那么寻找治理天下的良医时,就不会计较尊严礼节,这样的人才会得到贤才。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闻有鬻男女者,朕甚愍焉。(2)诏至床前,问其所苦,仍敕州县医疗之。14.材料二中认为“诚爱天下者得贤”,请简述材料一中是如何体现唐太宗“爱天下”的。【答案】10.“也”“反”“也”11.D12.C13.(1)听说现在百姓中有很多卖儿卖女的现象,我对他们非常怜悯啊。(2)唐太宗诏令把他抬到自己的床(或坐榻)前,询问他的疾苦,还叫当地医生为他治疗。14.(1)释放被禁闭在深宫中的宫女,任凭她们选择配偶,也减轻修建离宫别苑给老百姓带来的负担。(2)关中大旱,百姓发生饥荒,出现卖儿女的现象,派遣杜淹出京巡视,用御府的资财替很多卖身者赎了身,并将他们送还父母家。(3)亲自写下诏书派人送到患病士兵的病床前,询问他的疾苦,还叫当地医生为他治疗。(4)下诏收集阵亡将士的遗骨,供奉牛、羊、猪,以太牢的仪式进行祭奠,他还亲自前去祭拜,痛哭失声。(5)亲自为在攻打白岩城的战役中被乱箭射中的右卫大将军李思摩吸去污血。【解析】【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所以周文王拜见太公望,一日往返五次;齐桓公尊奉管仲,列城数座。“故”为连词,连接后面的句子,“见”的宾语为“太公望”,“也”为句末语气词,所以中间都不应断开,应在“也”后面断开;“一日五反”的主语为“文王”,而后面的主语是“桓公”,所以应在“反”后面断开;“奉”的主语为“桓公”,宾语为“管仲”,“也”为句末语气词,中间都不应断开,应在“也”后面断开。所以应分别在“也”“反”“也”后面断开。【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以及一词多义的能力。A.正确。“幸”与“御”构成专有名词“幸御”,指帝王巡游时驻跸。/幸亏、幸好。句意:在并非君主住宿的地方。/现在事情危急,幸亏他来告诉我。B.正确。“驻扎/次序/次序/次数”。句意:驻扎在定州。/像鱼鳞和梳子齿那样有次序地排列着。/形容话讲得很乱,没有条理。/形容反复多次。C.正确。D.“均为此义”错误。“吝惜/吝惜/珍惜”。句意:不吝惜钱财。/百姓都认为大王吝惜。/假使当初韩、魏、楚三国都各自珍惜自己的土地。故选D。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C.“意图阻止唐太宗前往吊唁张公谨”错误。由原文“有司奏言:‘准阴阳书云:‘日在辰,不可哭泣。’此亦流俗所忌。’”可知,有关部门只是不希望他在那天哭,并非阻止前去吊唁。故选C。【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鬻”,卖;“男女”,指儿女;“愍”,怜悯,“焉”,他们。(2)“敕”,命令;“疗”,为……治疗。【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概括信息的能力。由原文“太宗谓侍臣曰:‘妇人幽闭深宫,情实可愍。隋氏末年,求采无已,至于离宫别馆,非幸御之所,多聚宫人。此皆竭人财力,朕所不取。且洒扫之余,更何所用?今将出之,任求伉俪,非独以省费,兼以息人,亦各得遂其情性。’于是后宫及掖庭前后所出三千余人”可知,释放被禁闭在深宫中的宫女,任凭她们选择配偶,也减轻修建离宫别苑给老百姓带来的负担。由原文“贞观二年,关中旱,大饥。太宗谓侍臣曰:‘水旱不调,皆为人君失德。朕德之不修,天当责朕,百姓何罪,而多遭困穷!闻有嚣男女者,朕甚愍焉。’乃遣御史大夫杜淹巡检,出御府金宝赎之,还其父母”可知,关中大旱,百姓发生饥荒,出现卖儿女的现象,派遣杜淹出京巡视,用御府的资财替很多卖身者赎了身,并将他们送还父母家。由原文“有从卒一人病不能进。诏至床前,问其所苦,仍敕州县医疗之”可知,亲自写下诏书派人送到患病士兵的病床前,询问他的疾苦,还叫当地医生为他治疗。 由原文“及大军回次柳城,诏集前后战亡人骸骨,设太牢致祭,亲临,哭之尽哀”可知,下诏收集阵亡将士的遗骨,供奉牛、羊、猪,以太牢的仪式进行祭奠,他还亲自前去祭拜,痛哭失声。由原文“太宗征辽东,攻白岩城,右卫大将军李思摩为流矢所中,帝亲为吮血”可知,亲自为在攻打白岩城的战役中被乱箭射中的右卫大将军李思摩吸去污血。参考译文:材料一:贞观初年,唐太宗对侍从的大臣们说:“妇女被禁闭在深宫里,实在很可怜。隋代末年,隋炀帝不停地去挑选宫女,修建离宫别馆,在并非君主住宿的地方,也聚集了许多宫女。这都是耗竭百姓财力的行为,我从不效仿。况且,这些妇女除了打扫宫室之外,还有什么用处呢?现在我准备放她们出去,任凭她们选择配偶,这样不仅可以节省费用,而且还可以使百姓减轻负担,宫女自己也会满意。”于是,唐太宗从后宫和旁舍先后放出宫女三千多人。贞观二年,关中大旱,五谷不收,老百姓发生了饥荒。唐太宗对侍臣说:“水旱不调,都是因为君王治国无道造成的。我没有修养品德,应该受到老天的惩罚,可是老百姓有什么罪过呢,却遭此困境!听说现在百姓中有很多卖儿卖女的现象,我对他们非常怜悯啊。”于是,派御史大夫杜淹出京巡视,用御府的资财替很多卖身者赎了身,并将他们送还父母家。贞观七年,襄州都督张公谨去世,唐太宗知道后悲极而泣,要前去悼唁。有关部门上书说:“阴阳书上说:‘辰日这一天,不可以哭泣。’在民间这也是要避讳的。”唐太宗说:“君臣之间的情义,像父子一样,悲伤之情发自内心,怎么能够避讳辰日呢?”于是痛哭不已。贞观十九年,唐太宗征战高丽,驻扎在定州,行军前来的士兵,唐太宗都要在御州北门城上进行安抚慰问。有一个士兵生病不能来,唐太宗诏令把他抬到自己的床(或坐榻)前,询问他的疾苦,还叫当地医生为他治疗。所以不管将军还是士兵都愿意为朝廷尽忠报国。后来,大军回师驻扎在柳城,唐太宗下诏收集阵亡将士的遗骨,供奉牛、羊、猪,以太牢的仪式进行祭奠,他还亲自前去祭拜,痛哭失声,极其哀恸,在场将士无不受到感染,流下热泪。生还的士兵回到家乡,把这些情形告诉给死难者的父母,这些老人们说:“我的儿子死了,天子还为他哭泣,真是死而无憾啊。”唐太宗征战辽东时,在攻打白岩城的战役中,右卫大将军李思摩被乱箭射中,唐太宗亲自为他吸去污血,将士们无不受到感动和激励。(节选自《贞观政要·仁恻》)材料二:真心爱护天下的人会得到贤才。凭什么知道是这样呢?孩子生病了,慈母求见良医,顾不得自己的尊严礼节;爱子陷入监狱,父母奔走求救于大官之间,也不会吝惜钱财。一个人把天下人看做自己的孩子,那么寻找治理天下的良医时,就不会计较礼貌,奉养他们也不会吝惜钱财。所以周文王拜见姜太公时,一天五次往返;齐桓公奉养管仲,将几座城池都分封给了他。这就是为什么文王的国家虽然偏僻弱小,桓公的行为虽然污秽不洁,却能够为政于天下的原因所在。(节选自《尸子·卷三十六》)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清诗,完成下面小题。遣怀桂馥①开遍低棚扁豆花,随人去住总天涯。秋风已老犹题扇,布被新凉顿忆家。病后壶觞成故友,梦中草木长春芽。临窗破闷披书帙,不为生徒坐绛纱②。【注】①桂馥:清代书法家,山东曲阜人。30岁北上进京,50多岁中进士第,61岁被朝廷投补云南永平县知县,体恤民情,励精图治,此诗作于任上,时年70岁。②绛纱:对师门、讲席之敬称。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全诗以比兴开端,借写扁豆花随处开遍来写诗人去留无定、漂泊天涯的人生处境。B.“病后壶觞成故友”句与杜甫《登高》中“潦倒新停浊酒杯”句有异曲同工之妙。C.诗人写梦见草木发芽,意在通过“草木逢春”的景象表达对病体重获生机的期许。D.诗人临窗阅读不是为授徒讲学,而是为排遣被公务琐事缠身而不得归家的苦闷。16.请谈谈你对诗歌颔联内容的理解。【答案】15.D16.①“秋风已老犹题扇”中“秋风已老”既是写时节已秋,岁末将至,又是指诗人自身也年届迟暮,一个“犹”字表明诗人的态度,即使年老也尚有可为,还可以在扇面上题字作画,有老骥伏枥之意。②“布被新凉顿忆家”写时节已秋,天气转凉,连所盖的布被都有了丝丝凉意。天气的凉和布被的凉自然让人联想到家的温暖,加之岁末,诗人在外为官,年老多病,顿生浓重的思乡之情.【解析】【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D.“被公务琐事缠身”错,由“梦中草木长春芽”“梦中草木长春芽”可知,尾联中的苦闷只是来自于对家乡的思念,因远离家乡在外为官而不得归家,没有涉及“被公务琐事缠身”。故选D。【1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句的能力。 颔联“秋风已老犹题扇,布被新凉顿忆家”中,“老”字一语双关,既指“秋风”已“老”,表明时序已是深秋,岁末将至;同时也指诗人自己已“老”,注释中说诗人当时已经70岁,年岁的确不小了。而“犹”同样含义颇深,表面指秋风不服“老”,仍然劲吹,也暗指诗人自己不服老,还在扇面上题字作画,以示尚有可为。注释中也谈到诗人“体恤民情,励精图治”,由此可见诗人一片拳拳报国有为之心,“犹”字有老骥伏枥之意。②“布被新凉顿忆家”中的“凉”字是触觉,夜晚睡觉时感觉到了被子的凉意,表明的确是深秋了,而这“新”凉触动了诗人一片思乡之情。本来时序更替时节,在外的游子就容易想家,此刻诗人感觉到秋季的凉意,联想到了家的温暖,加之岁末,诗人在外为官,年老多病,顿生浓重的思乡之情.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种树郭橐驼传》中种树人认为自己并没有让树木活得长久又茂盛的特殊技能,只是做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罢了。(2)北宋词人柳永在《望海潮》中开篇就用“_____________”总说杭州的富庶,而多年以后南宋词人姜夔却在《扬州慢》中用“_____________”句来对比扬州当年的繁华。两首词连读,令人唏嘘。(3)中国古代诗歌中有大量以音乐为主题的作品,其中有的诗句会直接对乐器的部分构件进行简单描写。如“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写到“轴”“弦”,再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也同样写到了乐器的相关构件。【答案】①.能顺木之天②.以致其性焉尔③.钱塘自古繁华④.尽荠麦青青⑤.锦瑟无端五十弦⑥.一弦一柱思华年(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丝动紫皇/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感我此言良久立,却坐促弦弦转急)【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注意重点字词的写法,如“荠”“瑟”“融”“拨”“帛”等。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2小题,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有一段时间,我们乡里来了一个说书人。我偷偷地跑去听书,忘记了母亲分配给我的活儿。为此,母亲批评了我。晚上,当她就着一盏小油灯为家人赶制棉衣时,我忍不住将白天从说书人那里听来的故事复述给她听,起初她有些不耐烦,因为在她心目中,说书人都是油嘴滑舌、①的人,从他们嘴里,冒不出什么好话来。我理解母亲,她希望我长大后能有一个稳定的工作。但我复述的故事,渐渐地吸引了她。以后每逢集日,她便不再给我排活儿,默许我去集上听书。为了报答母亲的恩情,也为了向她炫耀我的记忆力,我会把白天听到的故事,绘声绘色地讲给她听。很快地,我就不满足复述说书人讲的故事了,我在复述的过程中,不断地② 。我会投我母亲所好,编造一些情节,有时候甚至改变故事的结局。我母亲在听完我的故事后,有时会忧心忡忡地,像是对我说,又像是自言自语:“儿啊,你长大后会成为一个什么人呢?难道要靠耍贫嘴吃饭吗?”(摘编自莫言诺贝尔文学奖颁奖典礼演讲《讲故事的人》)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19.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如果改成“孩子啊,你长大后会靠说书来生活吗?”,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答案】18.①不务正业/游手好闲②添油加醋/添枝加叶19.原文画线句一连采用两个问句,前为疑问句,后为反问句。分别表达了母亲对“我”的前途命运的担忧和对“我”讲故事的强烈不认同。而改文只用了一个疑问句,无法体现这种强烈而又复杂的情绪。原文中对“我”的称呼“儿啊”“耍贫嘴”“吃饭”等用词更符合母亲的乡下人的身份。改文无法体现出人物身份特点。【解析】【1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①语境指母亲认为说书人是不好好种地,反而去搞歪门邪道的懒散人,可填“不务正业/游手好闲”。不务正业:指丢下本职工作不做,去搞其他的事情。游手好闲:指人游荡懒散,不愿参加劳动。②由“不满足复述故事”可知,“我”讲故事时不断地添加自己的内容进去,“编造一些情节,有时候甚至改变故事的结局”可填“添油加醋/添枝加叶”。添油加醋:比喻叙述事情或转述别人的话,为了夸大,添上原来没有的内容。添枝加叶:比喻叙述事情或转述别人的话,为了夸大,添上原来没有的内容。【1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赏析句子的能力。原文画线句一连采用两个问句,前为疑问句“儿啊,你长大后会成为一个什么人呢?”,表达了母亲对“我”前途命运的担忧;后为反问句“难道要靠耍贫嘴吃饭吗?”,加强不认同的语气,表达了母亲对“我”讲故事的强烈不认同。而改文“孩子啊,你长大后会靠说书来生活吗?”只用了一个疑问句,无法体现这种强烈而又复杂的情绪。原文中对“我”的称呼“儿啊”是乡下人对孩子的亲切称呼;“耍贫嘴”指说废话和乱开玩笑,故意挑逗,没话找话,耍赖皮,是乡下人对靠嘴皮子生存的人的蔑视的说法;而“吃饭”则生动的表述了“生活”的意思。这些用词更符合母亲的乡下人的身份。改文“孩子”的称呼看不出母亲的身份,“生活”的表达也不符合母亲乡下人的身份特点。(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3小题,1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今年支原体感染出现了不同于以往的特点。第一,发烧的热势比往年高了很多,“以前往往是38℃,现在往往是可以烧到39℃甚至更高”;第二,①,但今年支原体诱发哮喘的情况特别多,“说明支原体积累到了下气道,在气道复制的时候,导致气道平滑肌发生痉挛,引发哮喘”。按照过往5年的经验,支原体感染常规症状是像普通感冒一样,咳嗽,嗓子疼,喷嚏打个不停,发展严重后才会变成肺炎支原体。而今年②,“刚才是感冒症状,再一查胸片发现,就是肺部感染”。现在的支原体感染大部分只能通过血清中的抗体来检测。但抗体检测也有局限性,这种检测在支原体感染前期也可能检测不到,③,使用阿莫西林、头孢等药物进行治疗。但这些药物只对普通感冒有效,对支原体无效。相较抗体检测,抗原检测更能发现早期感染者,但医生们即使使用呼吸道五联检测来查支原体抗原,也会出现检测指标不敏感,检测结果假阴或假阳。20.下列句子中的“这”和文中画横线处“这些药物只对普通感冒有效”中的“这”,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B.你这也想要,那也想要,做人可不能太贪心。C.我这才知道,母亲早已为我做好了准备。D.我这一着急啊,连鞋也忘记穿了。2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22.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增删少量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答案】20.A21.①往年支原体很少诱发哮喘 ②病情(病程)发展得很快③医生会认为是普通感冒22.但即使医生们使用呼吸道五联检测来查支原体抗原,也会出现检测指标不敏感,检测结果假阴或假阳的情况。【解析】2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相关词语含义的理解能力。原文中“这”为指示代词,指代之前文章提到的“阿莫西林、头孢等药物”。A.指示代词,代指之前描述的情景。B.指示代词,不确定指某个事物,一般与“那”相对。C.代词,用在口语中,指现在,有加强语气的作用。D.指示代词,加强语气,同“这么、这样”。 故选A。【2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第一空,由前文“发烧的热势比往年高了很多”可见这里是在与往年作比较,所以必须有“往年”的字样,由后文“但今年支原体诱发哮喘的情况特别多”可知,此处应该是相反情况“支原体很少诱发哮喘”,此处可填“往年支原体很少诱发哮喘”;第二空,前文的意思是症状变化是有过程的,后文的意思是今年的症状发展特别快,所以,这里需要进行概括,主语为“病情”或“病程”,具体内容应该是“发展快”,此处可填“病情发展得很快”;第三空,由后面使用的药物只对普通感冒有用可知,此处要出现“普通感冒”字样,又由前面检测不准确可知,医生会误诊,所以此处可填“医生把支原体感染当成普通感冒进行治疗”。【2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修改病句以及语言表达连贯得体准确的能力。原句有两处错误第一处,语序不当。“医生们即使使用……,也会出现……”关联词位置不当,两个分句主语不一致,主语应该在关联词之后,应改为“即使医生们使用……,也会出现……”。第二处,成分残缺。“也会出现”缺宾语,应改为“也会出现……的情况”或“也会出现……的问题”。四、写作(60分)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小林因为赶着去单位上班,买回来的豆腐忘了放冰箱里,结果馊掉了。小林的老婆先下班回家,看到馊掉的豆腐,将怒气对准了小林:“买回来的豆腐不放在冰箱里,存的什么心?”小林本就丧气,因为买豆腐迟到,还被新来的大学生抓住,也是一腔的火气:“一斤豆腐,馊了就馊了,谁也不是故意的,何必说个没完没了?”就这样,两人吵了起来,本来吵吵就算了,小林又把去年打破暖水壶的破事给提出来。老婆这下火了,把小林上月打碎花瓶的事也拿出来说事……一场家庭大战就这样无可挽回地爆发了。生活中,你是否有过类似的经历?是否因为一些不相关的小事纠缠,而导致精神无法集中或者注意力发生偏差?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体会和感悟。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答案】略 【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审题: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型作文题。因为一块豆腐,小林夫妇发生家庭大战,搞不好还可能闹离婚,生活中这样的事层出不穷,而人生最大的悲剧就是为了点烂事纠缠,让人生走向发生改变,丧失了其他的可能性,经济学上称之为“机会成本”。人有时候很奇怪,为了一句话、一口恶气、一件烂事,较劲好长时间。有的人甚至死磕了一辈子,折腾了一辈子,也毁了一辈子。烂事天天有,死磕注定没出路。所以,马云不会为了有人骂他,而一个个怼回去;王健林也不会为了一块过期的牛肉,和店家理论一下午;李嘉诚也肯定不会为了买一斤便宜的豆腐而排上两小时的长队。因为,还有更重要的事情等着他们去做。生活中我们肯定都有过类似的经历,因为一些不相关的小事,而导致精神无法集中或者注意力发生偏差,那么,我们如何处理这种情况?如格局放大,不在小事、烂事上纠缠,像马云王健林他们一样,懂得哪些事情是值得我们花费时间和精力去“死磕”的,哪些事不要在意,放下就好。也就是说,同样的资源你怎么分,同样的抉择你怎么做,可以看出一个人的智慧和层次。所以,作为青年的我们,要学会正确处理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把更多的精力节省出来做更值得做的事,如此,才能越走越顺。写作时可以先列举类似小林夫妇的引纠缠“小事”而浪费时间、精力的现象。然后分析这种纠缠小事的弊端,为何不能纠结于小事:如成功者不会在小事上计较,但却洞察方向、把控全局,懦弱者才会在小事上据理力争,然而遇到一点困难就妥协;我们每个人一生的精力是非常有限的,因此,欲成大事的人,必须将精力集中起来,心无旁骛才能专心致志,如果把精力和时间都浪费在一些烂事上面,必然对我们所做的事情产生很大的阻碍。最后分析遇到这样的小事应该如何处理,冷静、理智、大格局,然后引托尔斯泰的名言“使人疲惫的,不是远方的高山,而是鞋里的一粒沙子”结尾。立意:1.摆脱小事的纠缠,活出自己的格局。2.不纠结于无用的小事,是人生的大智慧。3.莫让小事毁前程。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