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县中联盟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12月联考历史 Word版含解析.docx

安徽省县中联盟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12月联考历史 Word版含解析.docx

ID:83619477

大小:50.37 KB

页数:13页

时间:2025-01-23

上传者:老李
安徽省县中联盟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12月联考历史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1页
安徽省县中联盟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12月联考历史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2页
安徽省县中联盟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12月联考历史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3页
安徽省县中联盟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12月联考历史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4页
安徽省县中联盟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12月联考历史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5页
安徽省县中联盟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12月联考历史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6页
安徽省县中联盟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12月联考历史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7页
安徽省县中联盟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12月联考历史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8页
安徽省县中联盟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12月联考历史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9页
安徽省县中联盟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12月联考历史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10页
资源描述:

《安徽省县中联盟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12月联考历史 Word版含解析.docx》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2023~2024学年安徽县中联盟高三12月联考历史试题考生注意:1.本试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考试时间75分钟。2.答题前,考生务必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将密封线内项目填写清楚。3.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非选择题请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作答无效。4.本卷命题范围:《中外历史纲要》上,《中外历史纲要》下第一至七单元。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计48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1.《国语·齐语》载:“工之子恒为工”;《周礼·冬官考工记》载:“巧者述之守之,世谓之工”;《荀子·儒效》载:“工匠之子,莫不继事”;《唐六典》载:“工商皆为家传其业以求利。”上述记载表明()A.政府垄断了手工业的生产B.工匠人身依附关系明显加强C.民营手工业发展受到限制D.生产技术传承注重世代相袭【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为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设问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范围为古代(中国)。根据材料“工之子恒为工”“述之守之”“莫不继事”“家传其业”可知,中国古代的手工业生产注重世代相袭,D项正确;材料并未提及政府对手工业的垄断、民营手工业的发展状况,排除A、C两项;人身依附关系强调的是两个不同主体之间的关系,材料并未提及工匠对国家的依附,排除B项。故选D项。2.如表是秦朝实行的两种土地制度的概况。这两种土地制度的推行()制度途径内容授田制由国家,直接向农民授田。农民本身只拥有土地的使用权,并且具有一定的期限,土地仍然是国家所有。赐田制通过军功受爵。农民对土地拥有所有权,可以世袭子孙。 A.有利于推动封建经济的发展B.促使国家统一的实现C.打击了门阀士族的经济势力D.抑制了土地兼并现象【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秦朝时期的中国。材料表明秦朝通过赐田和授田,发展了封建土地所有制,提高了农民生产积极性和土地利用率,有利于封建经济的发展,A项正确;材料中“秦朝”说明当时秦已完成国家统一,排除B项;有爵者和无爵者都有田地,承认其土地私有,并不能打击贵族势力,且门阀士族在汉末三国崛起,排除C项;只要封建制度存在,土地兼并就不可避免,材料也没有体现具体抑制土地兼并的措施,排除D项。故选A项。3.东晋王谧说:“囊者晋人略无奉佛,沙门徒众,皆是诸胡,且王者与之不接。”到南北朝时期,西域僧人通过与帝王、士大夫、文人、平民的交往等社会活动宣扬佛学,并受当时玄学思潮的影响,僧人也开始参与清谈,佛学在核心理论上与玄学趋于一致。这一变化反映了()A.儒佛思想在当时争斗激烈B.统治者的好恶决定了宗教存续C.佛教呈现出本土化的趋势D.佛学迎合了中国政治统治需要【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为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设问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范围为东晋(中国)。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汉末年佛教传入中国,但是并没有受到统治者的重视,信奉的人极少;但是到南北朝时期,僧人与上至帝王下至平民之间都有交往,说明佛教在中国受到普遍接受,且受到当时中国玄学思潮的影响,佛学在核心理论上与玄学趋于一致。因此,佛学的中国化最初表现为佛学的玄学化,这反映出佛教呈现出本土化的趋向,C项正确;材料中并未涉及儒学与佛学的斗争,排除A项;“统治者好恶决定宗教存续”的说法过于绝对,排除B项;当时僧人参与的“清谈”主要涉及纯粹的哲学命题,是脱离社会现实的,排除D项。故选C项。4.宋代科举考试不仅有进士科,还有制举、词科和武举考试。制举旨在选拔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者,且有治国安邦之策论的人才;词科则是为国家预储写作应用文书的代言之士;武举主要考察举子的军事理论素养,欲选拔才兼文武之儒将。据此可知,宋代()A.科举录取人数大幅增加B.注重选拔实用性人才C.科举考试程序日益完善D.选官途径呈现多样化【答案】B【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宋朝(中国)。材料“选拔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者,且有治国安邦之策论的人才”“为国家预储写作应用文书的代言之士”“考察举子的军事理论素养,欲选拔才兼文武之儒将。”体现的是宋政府根据不同需要而进行实用性人才的选拔方式,B项正确;材料中未提及“科举录取人数”的变化,排除A项;材料表述的是科举考试的分类,而不是科举考试程序,排除C项;材料中仅提及宋代的选官的科举制度,D项中“多样化”的表述错误,排除。故选B项。5.史载,明朝嘉靖初年,南京普通民众“犹循礼法”“凡百用度取给而止,奢侈其少“民皆畏法而从正统至正德年间,“民气渐舒,蒸然有治平之象”,于是出现“浑厚之风亦少衰矣”。这一化的出现()A.表明主流价值观发生变迁B.源于商品经济的发展C.体现出君主专制日渐衰落D.说明等级界限的消失【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为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选项用词可知,这是本质题、原因题。时空范围为明代(中国)。明代中后期,商品经济迅速发展,导致社会风气发生变化,材料中“民气渐舒”“浑厚之风亦少衰矣”即为其具体体现,B项正确;明代儒学仍然为社会主流思想,排除A项;明朝中后期,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不断强化,排除C项;明代中后期,等级制度森严,排除D项。故选B项。6.魏源曾说:“沿海商民有自愿仿设厂局以造船械,或自用或出售者听之;若官修战舰火器局,贝止需立于粤东”。并建议规定官员“不许承办船厂”,放手任民间经济自行发展的方针。据此可知,魏源的主张()A.开启了学习西方制度文化的大门B.旨在顺应发展资本主义潮流C.具有民本主义和经世致用的理念D.揭示了中国民族危机的深重【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影响题,时空是近代中国。根据材料“沿海商民有自愿仿设厂局以造船械,或自用或出售者听之”“官员‘不许承办船厂’”及所学可知,魏源的主张体现了其限制官员参与经济活动,实行以民用、民营为主的方针,以挽救清王朝的统治,说明魏源具有民本主义和经世致用的理念,C项正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魏源只是倡导学习西方先进的科技,并未深入到制度文化层面,排除A项;魏源的主张是维护清王朝的封建统治,排除B项;材料中未涉及民族危机深重的相关信息,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故选C项。7.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吴汝纶在《深州风土记》中谈到,“光绪十年后,花生之利始兴,外国购之,用机器榨油,转售中国取利。以此种者沾其赢余,相习益多。”这反映了当时的中国() A.自然经济逐渐解体B.与世界市场联系日益紧密C.百姓生活日益富足D.对外贸易处于逆差的地位【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中国)。由材料中“花生之利始兴,外国购之,用机器榨油,转售中国取利。以此种者沾其赢余,相习益多”可知,当时的中国逐渐沦为西方国家的原料产地和商品市场,说明中国与世界市场联系日益紧密,B项正确;材料中未提及自然经济解体及中国进出口贸易额的比较,排除AD项;“富足”的表述过于夸大化,排除C项。故选B项。8.下面是安徽省博物院的展厅里陈列的三封红色家书的部分内容。这些家书()信件内容节选第一封父母方面,以为(我)病逝可矣,不必感伤…廿五年来,于社会无微功,然亦无愧!民国十七年九月书于南京卫戍司令部看守所中。第二封使汝含悲退去,将来出笼至蜀工作,定有可望。如未遂志,为党光荣,何足叹惜!民国二十年安庆书。第三封儿来信无别,问候大人、家庭……今有敌人消灭以后,我六安赤区很受欢迎……我在红四军……当战士。书于民国二十一年五月六安。A.体现出革命烈士深厚的家国情怀B.充分宣扬了抗日反蒋的斗争精神C.坚定了红军长征取得胜利的信念D.折射出旧民主主义革命的曲折性【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为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选项用词可知,这是本质题、影响题。时空范围为近代(中国)。根据材料“廿五年来,于社会无微功,然亦无愧”“如未遂志,为党光荣,何足叹惜”“问候大人、家庭……今有敌人消灭以后,我六安赤区很受欢迎……我在红四军……当战士”可知,无论是为革命不畏牺牲还是战斗胜利后的喜悦,都体现出革命烈士浓浓的家国情怀,A项正确;这些家书不具有抗日的斗争精神,排除B项;材料中的家书中只有第三封涉及了红军长征,排除C项;根据材料中家书的时间民国十二一年(1932年),这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排除D项。故选A项。9. 如图为我国1949年、1952年和1957年的钢产量,以及1958年8月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确定钠当年钢产量指标。这一指标反映了()A.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热情高涨B.社会主义工业化成就突出C经济建设出现了“右”倾错误D.国民经济调整任务已完成【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49年、1952年和1957年(中国)。据本题材料图片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图片中1957年钢产量和1958年8月钢产量指标的比较可知,当时我国在经济建设中出现急躁冒进、急于求成的倾向,这反映了广大人民迫切要求改变我国经济落后的愿望,A项正确;材料只是说钢产量指标,尚未实施,且指标过高违背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不能体现工业化成就突出,排除B项;钢产量指标过高属于“左”倾错误,给国民经济带来重大损失,排除C项;国民经济调整任务已完成发生于1965年,晚于材料中“钢产量指标”提出的时间“1958年”,排除D项。故选A项。10.新中国成立前夕,毛泽东提出外交事务上向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一边倒”的政策;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对外政策更加强调国家利益,外交布局也不断调整;到21世纪初形成“大国是关键,周边是首要,发展中国家是基础,多边外交是重要舞台”的外交布局。中国外交的调整()A.推动了世界格局发生根本性变化B.意味着西方在全球治理中地位下降C.折射出中国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D.旨在打破美国超级大国霸权的局面【答案】C【解析】【详解】 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当代中国。根据材料可知,中国外交战略布局是随时代不断发展而发展的,是在中国实际国情的基础上调整的,由最初的倒向社会主义阵营以维护刚成立的新中国,到强调国家利益,再到21世纪中国在外交上体现出的大国责任和担当,这些折射出中国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C项正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世界格局并没有发生根本性变化,排除A项;材料中体现不出中国外交变化意味着西方在全球治理中地位的下降,排除B项;中国外交的宗旨是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排除D项。故选C项。11.有学者在评价雅典民主制度时说,古典民主仅把“自由”定义为个人参与政治活动的自由,似乎人只应为公共政治而生活;参与公共事务成为了一个公民之所以被称之为公民的必备条件,个人在公共权力面前也没有任何自我保护的能力。据此可知,古代雅典民主制度()A.强化了公民的身份认同B.蕴含人本主义理念C.阻碍了精神文化发展D.强调城邦利益至上【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雅典。根据材料“人只应为公共政治而生活;参与公共事务成为了一个公民之所以被称之为公民的必备条件”可知,该学者认为雅典民主强调参与公共事务是公民的必备条件,表明古代雅典民主制度强调“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D项正确;成为雅典公民条件苛刻,且“身份认同”在材料中午从体现,排除A项;“人本主义”的表述与材料中“人只应为公共政治而生活”不符,排除B项;雅典民主政治促进了古代雅典思想文化的繁荣与发展,排除C项。故选D项。12.阿拉伯帝国时期,各城市的官僚贵族、僧侣贵族既是封建大地主,又是大商人,他们有的投资于大商队,有的利用官位从事商品贸易、金银兑换和商业投机。这一现象()A.巩固了帝国的封建统治B.提高了商人的社会地位C.加快了经济近代化步伐D.减少了政府的财政收入【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世界。根据材料“投资于大商队”“从事商品贸易、金银兑换和商业投机”等可知,阿拉伯帝国时期,贵族、僧侣从事商业活动,推动了阿拉伯帝国商业的繁荣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国家的经济实力,客观上巩固了阿拉伯帝国的封建统治,A项正确;“商人”的表述与材料中“官僚贵族”“僧侣贵族”等关键词不符,排除B项;材料中的“阿拉伯帝国”未能实现社会近代化的转型,排除C项;商业的繁荣有助于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排除D项。故选A项。13. 英国早期启蒙思想家洛克(1632~1704年)提出了这样的命题:人类的“权力”是天生的,而且政府建立的基础是人民的“同意”;契约政府必然是有限政府,它的权力的边界就是人们的授权范围。据此可知,洛克的命题()A.违背了新兴资产阶级的要求B.呈现典型的反传统特色C.意在教化大众实现民智启迪D.具有较广泛的社会基础【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为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设问可知,这是推断题。时空范围为17世纪(英国)。材料中“政府建立的基础是人民的‘同意’”“契约政府必然是有限政府,它的权力的边界就是人们的授权范围”,这些体现了“主权在民”的原则,与传统的封建等级秩序相违背,B项正确;洛克的主张符合资产阶级的要求,排除A项;洛克的主张是探讨政府建立以及政府权力来源的法理依据,而非为了启迪民智,排除C项;洛克的主张符合资产阶级诉求,并不能代表更广泛的社会群体,排除D项。故选B项。14.美国学者诺姆·乔姆斯基指出,美国是“真实存在资本主义民主”,美国人对政策制定的影响力与他们的财富水平之间呈正相关性,约70%的美国人对政策制定没有任何影响,他们在收入水平、财富等方面处于劣势。这反映了美国()A.社会分化日益严重B.广大人民处于无权的地位C.垄断资本操控政治D.民主政治具有一定阶级性【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为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设问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范围为现代(美国)。由材料中“美国是‘真实存在的资本主义民主’”“美国人对政策制定的影响力与他们的财富水平之间呈正相关性”可知,美国民主实质上是资产阶级的民主,大部分的美国民众对政治的影响力很弱,由此可知,美国民主政治具有一定的阶级性,D项正确;材料中未提及“贫富差距悬殊”及“垄断资产阶级与国家政权之间的关系”,排除A、C两项;B项中“处于无权地位”的表述过于夸大化,排除B项。故选D项。15.1896年2月,双方都把主力部队调到北部重镇阿杜瓦地区,进行决战。结果,“欧洲文明国家”放弃已侵占的领土,并赔款1000万里拉。西方舆论对此发出惊呼:“不敢想象,一个文明的欧洲国家的军队会在一名非洲酋长的士兵的手中遭到如此巨大的灾难。”这一战争()A.揭开了非洲民族独立运动的序幕B.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侵略势力C.维护了国家主权并实现民主政治D.结束了非洲被列强瓜分的命运【答案】B【解析】【详解】 本题为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选项用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时空范围为1896年(非洲)。根据材料“1896年2月”“阿杜瓦地区”“一个文明的欧洲国家的军队会在一名非洲酋长的士兵的手中遭到如此巨大的灾难”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一战争是埃塞俄比亚抗意斗争,最终埃塞俄比亚打败意大利,迫使意大利签署合约,实现了埃塞俄比亚的独立,沉重打击了意大利等帝国主义国家的侵略势力,B项正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纳赛尔领导埃及自由军官组织发动政变,推翻英国控制的傀儡政权,建立了埃及共和国,埃及爆发的独立运动,揭开了非洲独立运动的序幕,排除A项;埃塞俄比亚并没有实现民主政治,排除C项;埃塞俄比亚抗意斗争并没有结束非洲被列强瓜分的命运,排除D项。故选B项。16.如表是1926年与1939年苏联人口变化情况(单位:百万人)。这一变化的产生主要是由于()时间总人口城市人口农村人口城市人口占比农村人口占比1926年147.026.3120.717.982.11931牢170.656.1114.532.967.1A.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蓬勃开展B.工业革命加速城市化的进程C.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最终形成D.新经济政策的成效日渐凸显【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26到1939年的苏联。根据所学1926~1939年间的苏联正值“五年计划”期间,实现了社会主义工业化,图表中“城市人口”及“城市人口占比”均显著增加的现象即为其产物,A项正确;根据所学“俄国工业革命”完成于19世纪末,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B项;资本主义市场最终形成是在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与材料时间不符,且苏联当时属于社会主义国家,排除C项;“新经济政策”废除于20世纪20年代末,早于图表中发生变化的时间,排除D项。故选A项。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包括3小题,第17题16分,第18题18分,第19题18分,共52分)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中国的历史不应该只是王朝的历史,更不应该只是中原王朝或汉族王朝的历史。我们应该站在今天的、中华民族的、客观的立场上看待历史上的一切政权和它们之间的关系。不能认为某一皇帝登位建元,统一就已经实现,也不能将某一朝代的残余势力存在的时间当作统一的延续,每一个政权有它自身存在的条件,有自己发展和消亡的过程。 ——摘编自葛剑雄《统一与分裂:中国历史的启示》解读材料,提炼出一个观点,并结合中国古代史的相关史实,加以论述。(要求:写出观点,观点合理、明确,史论结合)【答案】示例一观点:中国古代封建王朝统一与分裂的背后,几乎都存在相同的原因。论述:中国古代封建王朝衰败和分裂的原因复杂而又多样,但其背后均隐藏着若干共性。例如,中国封建社会以农业为主,农民是最基础的劳动者。在汉、隋、唐、元、明等王朝末期,都出现了土地兼并日益严重,流民问题无法抑制等现象,从而导致阶级矛盾不断激化,农民起义发生频繁,最终加速了王朝的灭亡。汉代过后出现了三国两晋南北朝的分裂时期,后隋唐统一、最初的统治者多励精图治,巩固统一局面。隋唐以后的五代十国又出现分裂时期。由此可见,中国古代封建王朝的统一与分裂,基本上是阶级矛盾不断激化的结果。示例二观点:影响和决定中国古代王朝统一与分裂的因素具有多样性。论述:中国古代一个大一统王朝建立之初,统治者多数会励精图治,采取恢复和发展生产的举措。如西汉初期,统治者采取无为而治的思想,与民休息,大力发展农业,减轻人民负担。唐朝前期,唐太宗吸取隋亡的教训,轻徭薄赋,劝课农桑,戒奢从简,知人善任,虚怀纳谏,出现了“贞观之治”的盛世局面,从而巩固和强化了统一局面。而到了王朝后期,统治者大多无能,官僚政治腐败,人民生活疾苦,阶级矛盾激化。如汉朝和唐朝,后期的统治者穷奢极欲,民不聊生,最终引发大规模起义。随后出现分裂局面。由此可知,王朝的兴盛是由英明的统治者制定正确的、符合社会发展的、以民为本的多种举措实现的;而王朝的衰落是由统治者腐败统治、人民负担沉重、自然灾害等多种因素造成的。(“示例”仅作阅卷参考,冀爸答案摩变溶存理亦可)【解析】【详解】本题是论述题之历史事物阐释题,时空是古代中国。示例一首先,阅读材料,拟定论题,如由材料“中国的历史不应该只是王朝的历史,更不应该只是中原王朝或汉族王朝的历史”“不能认为某一皇帝登位建元,统一就已经实现,也不能将某一朝代的残余势力存在的时间当作统一的延续”结合中国古代史的相关史实得出论题:中国古代封建王朝统一与分裂的背后,几乎都存在相同的原因。 其次,结合中国古代史的相关史实,分析阐述中国古代封建王朝衰败和分裂原因的共性。如中国封建社会以农业为主,农民是最基础的劳动者。在汉、隋、唐、元、明等王朝末期,都出现了土地兼并日益严重,流民问题无法抑制等现象,从而导致阶级矛盾不断激化,农民起义发生频繁,最终加速了王朝的灭亡。汉代过后出现了三国两晋南北朝的分裂时期,后隋唐统一,最初的统治者多励精图治,巩固统一局面。隋唐以后的五代十国又出现分裂时期。由此可见,中国古代封建王朝的统一与分裂,基本上是阶级矛盾不断激化的结果。最后,总结归纳,完成表述。示例二首先,阅读材料,拟定论题,如由材料“每一个政权有它自身存在的条件,有自己发展和消亡的过程。”并结合中国古代史的相关史实得出论题:影响和决定中国古代王朝统一与分裂的因素具有多样性。其次,结合中国古代史的相关史实,分析阐述中国古代封建王朝衰败和分裂的各自具体原因。如中国古代一个大一统王朝建立之初,统治者多数会励精图治,采取恢复和发展生产的举措,具体措施有所不同,如西汉初期,统治者采取无为而治的思想,与民休息,大力发展农业,减轻人民负担。唐朝前期,唐太宗吸取隋亡的教训,轻徭薄赋,劝课农桑,戒奢从简,知人善任,虚怀纳谏,出现了“贞观之治”的盛世局面,从而巩固和强化了统一局面。而到了王朝后期,由于各朝代具体原因,统治者大多无能,官僚政治腐败,人民生活疾苦,阶级矛盾激化。如汉朝和唐朝,后期的统治者穷奢极欲,民不聊生,最终引发大规模起义。随后出现分裂局面。由此可见,王朝的兴盛是由英明的统治者制定正确的、符合社会发展的、以民为本的多种举措实现的;而王朝的衰落是由统治者腐败统治、人民负担沉重、自然灾害等多种因素造成的。最后,总结归纳,完成表述。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在1560年左右,一艘西班牙货船将美洲的马铃薯运回国。而马铃薯在西班牙多数时候是由于品相难看被人当成是“球菌”,除了将马铃薯提供给远航少食的水手和作为牲畜的饲料外,人们拒绝食用马铃薯。在当时的欧洲文化体系中,土豆属于茄属植物一类,会导致麻风病,因此高傲的欧洲人拒绝食用这种属于未开化、被征服种族的食物。而在英国,由于女王的厨师不幸误将马铃薯的块茎扔掉而烹饪了含有毒素的叶子,导致宴会人员身体不适,女王下令禁止食用马铃薯。马铃薯在欧洲乃至全世界普及很大程度上要感谢德国人,因为18世纪中叶德国发生瘟疫,马铪薯价值凸显。自此,马铃薯在接下来的几十年的时间里逐渐传播到意大利、比利时、卢森堡、荷兰以及英国,成为欧洲国家全体民众的主食。它改善了整个欧洲国民的身体素质,使他们在180年间,人口增加了17倍之多,但单一的马铪薯种植也为后来1845~1848年的爱尔兰大饥荒埋下隐患。——摘编自孙可歆《马铃薯在欧洲的传播及其历史社会影响》材料二 明清之际,随着玉米、番薯、马铃薯等环境适应力强的美洲高产作物被引进中国,使过去那些并不适合粮食作物生长的砂砾瘠土和高岗山坡成为宜农土地。同一时期受到迅速增长的人口压力,国家政策也开始鼓励人们尽力垦殖,在这二者的双重作用下,失去土地的农民,即“棚民”的活动范围及强度迅速扩展,在一些地区出现了“高阜处所,种植茶树、山薯、杂粮等物。或傍崖为屋,或砌石成蹊,谷口崖腰,人烟相接。”一遇暴雨,土石随流而下,以致“停淤接涨”的景象。——摘编自魏梦菊《明清美洲高产作物引进及对生态环境的影响》(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6~17世纪美洲作物外传的原因及在欧洲传播受阻的原因。(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16~17世纪美洲作物传入对明清社会的影响。【答案】(1)原因:新航路的开辟和早期殖民扩张,密切了世界各大陆间的联系;美洲作物具有高产、耐旱、抗寒等优点;统治阶级的倡导。受阻原因:马铃薯品相难看;欧洲人对马铃薯不了解;统治者的禁止;欧洲人自视甚高的特性。(任答两点即可)(2)影响:一方面,扩大了耕地面积,缓解了人地矛盾;促进了粮食产量的提高,加速了人口的增长;改变了人们的饮食结构与生活习惯;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任答两点即可)另一方面,土地资源过度开发,破坏了自然环境;带来新的食品安全问题;人口过度膨胀,不利于社会秩序的稳定。(任答两点即可)【解析】【小问1详解】本题为背景类材料题。时空范围为16~17世纪(世界)。原因:根据材料“在1560年左右,一艘西班牙货船将美洲的马铃薯运回国”可知,新航路的开辟和早期殖民扩张,密切了世界各大陆间的联系;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美洲作物具有高产、耐旱、抗寒等优点;根据材料所学知识可知,统治阶级的倡导。受阻原因:根据材料“马铃薯在西班牙多数时候是由于品相难看被人当成是‘球菌’”可知,马铃薯品相难看;根据材料“在当时的欧洲文化体系中,土豆属于茄属植物一类,会导致麻风病,因此高傲的欧洲人拒绝食用这种属于未开化、被征服种族的食物”可知,欧洲人对马铃薯不了解、欧洲人自视甚高的特性;根据材料“在英国,由于女王的厨师不幸误将马铃薯的块茎扔掉而烹饪了含有毒素的叶子,导致宴会人员身体不适,女王下令禁止食用马铃薯”可知,统治者的禁止。【小问2详解】本题为影响类材料题。时空范围为明清时期(中国)。影响:根据材料“使过去那些并不适合粮食作物生长的砂砾瘠土和高岗山坡成为宜农土地。同一时期受到迅速增长的人口压力,国家政策也开始鼓励人们尽力垦殖”可知,一方面,扩大了耕地面积,缓解了人地矛盾;促进了粮食产量的提高,加速了人口的增长;根据材料“高阜处所,种植茶树、山薯、杂粮等物。或傍崖为屋,或砌石成蹊,谷口崖腰,人烟相接”和所学知识可知,改变了人们的饮食结构与生活习惯;高产作物的传入,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根据材料“一遇暴雨,土石随流而下,以致‘停淤接涨’的景象”可知,另一方面,土地资源过度开发,破坏了自然环境;带来新的食品安全问题;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人口过度膨胀,不利于社会秩序的稳定。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传统儒学中以“克已复礼”思想为代表的礼制思想对于协调社会关系、维持封建政权稳定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北洋军阀深谙传统儒学的作用,因此,在北洋军阀统治期间出现了一系列的“尊孔复古”逆潮。如:1913年袁世凯下令尊孔;1917年张勋拥溥仪复辟,理由是维护儒家的纲纪;黎元洪在1922年复任总统时发表的通电中指出,中国之所以乱七八糟,正是因为“下放其上……婚媾凶终,师友义绝,翻云覆雨,人道荡然”;1927年张作霖下令定礼制,次年祭孔。北洋军阀集团深受儒家传统文化的影响,他们有意识地利用封建儒家文化,构建起诸如吴佩孚的“内圣为体,外王为用”的治国理念。——摘编自刘威张泽坤《论传统儒家文化对北洋军阀的影响》材料二1986年,当代学者李泽厚在《走向未来》杂志创刊号发表《启蒙与救亡的双重变奏》一文,这是当时对新文化运动所能达到的“最为漂亮”的回答,自此“启蒙与救亡”即成为支配性的阐释范式,延绵至今。——摘编自吴宝林《如何超越“辉格史”:关于新文化运动的百年评价》(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北洋军阀政府对待传统儒学态度及其意图。(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材料中对“新文化运动”的看法。【答案】(1)态度:维护和宣扬儒家文化,极力推崇传统儒学。意图:加强对民众的思想控制;借助儒学强化其政治的合法性,维系北洋军阀的统治。(2)评析:材料二看到了“新文化运动”的积极影响,认为其促进了思想解放;具有明显的救亡图存色彩。但没有看到它的局限性,如没有直接同北洋军阀进行斗争,体现了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妥协性;对待中西方文化存在明显的绝对否定或绝对肯定的倾向,以及没有广泛发动人民群众等。【解析】【小问1详解】本题是特点、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第一小问态度:由材料“传统儒学中以‘克已复礼’思想为代表礼制思想对于协调社会关系、维持封建政权稳定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北洋军阀深谙传统儒学的作用,因此,在北洋军阀统治期间出现了一系列的“尊孔复古”逆潮。”可得出维护和宣扬儒家文化,极力推崇传统儒学。第二小问意图:由材料“1913年袁世凯下令尊孔;1917年张勋拥溥仪复辟,理由是维护儒家的纲纪;黎元洪在1922年复任总统时发表的通电中指出,中国之所以乱七八糟,正是因为“下放其上……婚媾凶终,师友义绝,翻云覆雨,人道荡然”及所学可得出加强对民众的思想控制;由材料“1927年张作霖下令定礼制,次年祭孔。北洋军阀集团深受儒家传统文化的影响,他们有意识地利用封建儒家文化,构建起诸如吴佩孚的‘内圣为体,外王为用’的治国理念。”及所学可得出借助儒学强化其政治的合法性,维系北洋军阀的统治。【小问2详解】 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1915年的中国。由材料“1986年,当代学者李泽厚在《走向未来》杂志创刊号发表《启蒙与救亡的双重变奏》一文,这是当时对新文化运动所能达到的‘最为漂亮’的回答,自此‘启蒙与救亡’即成为支配性的阐释范式,延绵至今。”及所学可知,分别从新文化运动促进了思想解放;救亡意识的色彩;资产阶级的局限性;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态度等方面分析说明,例如:作者看到了“新文化运动”的积极影响,认为其促进了思想解放;具有明显的救亡图存色彩。但没有看到它的局限性,如没有直接同北洋军阀进行斗争,体现了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妥协性;对待中西方文化存在明显的绝对否定或绝对肯定的倾向,以及没有广泛发动人民群众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最近更新
更多
大家都在看
近期热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