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83615217
大小:27.18 KB
页数:5页
时间:2025-02-12
《四川省泸县第四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三学月考试历史 Word版无答案.docx》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泸县四中高2023级年高一上期第三学月考试历史试题本试卷共19题,共100分,共4页。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码填写清楚。2.选择题必须使用2B铅笔填涂;非选择题必须使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3.请按照题号顺序在答题卡各题目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卷上答题无效。4.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叠、不要弄破、弄皱,不准使用涂改液、修正带、刮纸刀。一、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1.新石器时代我国文化遗址分布广泛,其中位于黄河中游地区并培植了农作物粟的是A.红山文化B.河姆渡文化C.仰韶文化D.大汶口文化2.春秋战国时期,儒家主张为政以德,法家主张以法治国,道家要求“无为而治”,墨家希望选贤任能。他们都A.力图确立自身的正统地位B.彻底否定三代的治国理念C.主张建立中央集权制度D.希望建立稳定的社会秩序3.秦朝在中央设置了三公九卿,九卿部分官员职能见下表。由此可见秦朝的中央官制官员职能奉常主管宗庙礼仪和教育事务典客主管少数民族及其外交事务宗正主管皇室事务治粟内史主管国家财政少府主管皇室财政A.充分体现了皇权至上B.体现了家国同治的特点C.官员职责明确,互相牵制D.大大提高了政府的行政效率 4.《史记》叙述了上起黄帝、下至汉武帝年间约三千年的历史,首创纪传体通史体裁,被列为“二十四史”之首。下列事件能在《史记》中查到的是A.文景之治B.光武中兴C.安史之乱D.靖康之变5.唐长孺认为隋唐的历史具有“南朝化”的特点,唐朝的若干变动,如大土地所有制及两税、折纳、和雇之法、文学、经学、书法、佛学、募兵制等等,都是“对东晋和南朝的衔接”。由此可知作者认为()A.南朝的存在有一定偶然性B.隋唐在政治上延续南朝C.南朝化彰显文化的连续性D.隋唐的制度具有创新性6.《帝后礼佛图》是洛阳龙门石宜宾阳中洞的浮雕、表现了鲜卑皇室和贵族礼佛的盛大场面、其中人物全都穿着宽松网逸的汉族服饰,长袖垂地、鞋履笏头高耸。这一现象主要反映了当时()A.佛道思想的盛行B.文化的交融C.社会矛盾的级和D.政权的分立7.宋仁宗时期,范仲淹、韩琦等文官主持对西夏战事,朝廷曾下诏将他们任命为武职的观察使,他们强烈反对,先后上表坚辞不受。这说明宋代()A.国家政策影响士人价值取向B.西夏战事削弱了文官权力C.强干弱枝政策影响边防理念D.君主权威受到了严重挑战8.契丹文字创立后,很多通晓汉文的学者翻译了大量儒家经典和文学、史学、医学著作。萧韩家奴曾译《通历》《贞观政要》《五代史》;耶律倍还曾翻译过《阴符经》。材料反映出辽朝A.统治者对民族交融的重视B.积极学习汉族的先进文化C.对本民族落后文化的扬弃D.改变了忽视汉文化的传统9.假如你是一位大学历史系教授,在招收研究生的试卷中,有这样一道题:谈谈你对明朝废除丞相制度这一政策的理解。某考生答题要点概括如下,你认为其中符合历史实际情况的是A.宰相制度会导致地方脱离中央的管理B.雍正皇帝认为宰相制度威胁皇权,所以他废除了宰相制度C.这一做法使军政大权进一步集中到皇帝手中D.宰相对皇帝没有任何的影响10.他提出“心中本有之理是宇宙根本法则在人身上的体现,所以‘宇宙内事,是己分内事;己分内事,是宇宙内事’”,故而主张“收拾精神,自做主宰,万物皆备于我,有何欠缺?”材料中的“他”A.使儒学成为正统思想B.是理学集大成者C.被视为心学的开创者D.特别强调知行合一11.2013年6月,法国皮诺家族向中国政府捐赠流失海外的圆明园十二大水法中的青铜鼠首和兔首。近代焚劫圆明园的侵略者是 A.俄国军队B.英法联军C.美国军队D.八国联军12.开平煤矿正式投产时,土煤在国内从一个通商口岸装船到另一个通商口岸卸货,须缴纳出口税和复进口税,每吨税金达1两以上,比洋煤进口税多20余倍。李鸿章奏准开平所产之煤出口税每吨减为1钱。这一举措( )A.增强了洋务派兴办矿业的信心B.加强了对开平煤矿的管理C.摆脱了列强对煤矿业的控制D.保证了煤矿业稳健发展13.孙中山指出,庚子年的义和团,是中国人的最后自信思想和最后自信能力去同欧美的新文化相抵抗。由于那次义和团失败以后……中国人的自信力便完全失去,崇拜外国的心理便一天高过一天。在此,孙中山()A.指出义和团的愚昧落后B.认为义和团成员盲目排外C.主张建立资产阶级政权D.肯定了义和团的反帝精神14.有学者认为:革命党虽然嚷嚷了这么多年的革命,但他们并没有准备好一个周密详尽的计划。到武昌起义之前,所有革命党的起义都是没有什么影响的,没有一次起义有成功的机会。这可用来说明。A.维新变法必要性B.辛亥革命的偶然性C.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紧迫性D.国民革命仓促性15.陈独秀在《青年杂志》上说:“今之教学相期者,第一当了解人生之真相,第二当了解国家之意义,第三当了解个人与社会经济之关系,第四当了解未来责任之艰巨。”在此他强调A.人性的解放和自由B.民族的独立与解放C.社会的公平与正义D.国民社会责任感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共55分。16.宋朝是科举承前启后的朝代,也是科举臻于成熟的朝代。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用考试的方法选官,汉代的察举也有。科举真正的创新之处就在于它开启了自由报名,在影响人才选拔的诸多因素中,家族门第开始后撤,个人才学得以前进。科举创立于隋唐,但是从宋朝开始中国才真正进入科举时代。科举开辟了一条向上的社会流动通道,个人可以通过读书应举获取功名,提升家族地位。科举使得受过良好教育的读书人群体不断扩大,他们构成了帝国更广阔的统治基础。科举还影响到了社会生活的其他方面,比如择偶。在士族门阀政治的时代,选女婿看重的是门第。科举时代选女婿看重的科举成功,这叫“榜下择婿”。尽管近代以来,人们常常会责备科举阻碍了现代科学技术在中国的出现,但是总体而言,我们还是要承认科举曾经起过的种种正面作用。——摘编自赵冬梅《法度与人心——帝制时期人与制度的互动》(1)据材料,指出科举不同于以往选官制度的特征,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说明为什么“从宋朝开始中国才真正进入科举时代”?(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社会治理的角度,谈谈你对科举制的认识。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鸦片战争真正使中国人切身地感到世界的存在,在七万里之外竟然存在一个能打败数千年文明古国的蕞尔小夷。这么远的距离,那么小的国家,光是这两个数字就足够使中国人深切地认识到,传统的地理观念必定存在着某种毛病。于是就在战争期间与战争之后究心于世界地理,产生了两部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地理著作,一是魏源的《海国图志》,一是徐继畬的《瀛环志略》。如果说魏源是近代中国第一批睁眼看世界的人,那么徐继畬就是第一个正眼看世界的人。上述材料均摘编自周振鹤《正眼看世界的第一人》材料二:魏源《海国图志》徐继畬《瀛环志略》“海国”自唐宋以来多见于诗文中,意思为“海外之国”,与“海内”相对:海内即天下,海外即四夷。《海国图志》即《四夷图志》。“瀛环”是徐继畬发明的词汇。“瀛”指大海,瀛所环者,全世界也。徐继畬知道地球上陆地被大海包围,故取此名。内容没有包含中国在内。内容中包含了中国,并把中国置于亚洲中。1841年受林则徐嘱托开始着手编写,于1842年完成五十卷本。以《四洲志》为底本,抄撮现成文献资料为主。开始于1843年,完成于1848年,共计十卷。广泛搜集资料、大量吸收西方地图,加以缜密考证,有所弃取。 第一部分为海防思想、第二部分为世界地理、第三部分是杂录。全书贯穿经世致用的思想,魏源指出此书是“为以夷攻夷而作,为以夷款夷而作,为师夷长技以制夷而作”。不以提出具体对付夷人的办法为己任,而是从纯学术角度介绍各国的地理与政治制度,作者没有直接表达自己作此书的旨趣。(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指出魏源编撰《海国图志》原因及该书的价值。(2)根据材料二,概括徐继畬“正眼看世界”的表现。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我党纲领如下:以无产阶级革命军队推翻资产阶级,由劳动阶级重建国家,直至消灭阶级差别;采用无产阶级专政,以达到阶级斗争的目的——消灭阶级;废除资本私有制。——《中共一大纲领》材料二中国共产党为工人和贫农的目前利益计,引导工人们帮助民主主义的革命运动……中国共产党在这个联合战线里奋斗的目标是:消除内乱,打倒军阀,建设国内和平;推翻国际帝国主义压迫,达到中华民族完全独立;统一中国本部(东三省在内)为真正民主共和国。——《中共二大民主革命纲领》(1)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一的重大历史意义,并分析此纲领有何不足。(2)结合所学知识,中共“二大”制定的民主革命纲领的根据是什么?此纲领是怎样具体实践的?结果如何?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世界中国19世纪40~60年代,英国、法国相继完成工业革命,迫切需要拓展海外市场中国在两次鸦片战争中失败,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出现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太平天国运动爆发19世纪末20世纪初,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完成第二次工业革命,掀起了瓜分世界的狂潮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实业救国思潮兴起,清政府成为“洋人的朝廷”,共和之声震撼中华上表为两次工业革命与中国社会发展简表。从表中提取相互关联的历史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写明论题,中外关联,史论结合)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举报原因
联系方式
详细说明
内容无法转码请点击此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