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83614573
大小:336.60 KB
页数:6页
时间:2025-02-12
《四川省南充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 Word版无答案.docx》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南充高中高2022级第三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时间:75分钟总分:100分)第Ⅰ卷选择题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45分,每个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1.西周时期,周王以五等爵制为原则确立对诸侯的统治秩序。如表为关于春秋时期五等爵制的相关记述。这说明春秋时期()《左传》僖公四年,许君卒于齐桓公伐楚军中,葬之以侯,礼也。《吴语》吴王对晋人说:“孤欲守吾先君之班爵,进则不敢,退则不可。”A政治传统仍有约束力量B.礼崩乐坏形势日趋严峻C.诸侯争霸成为社会趋势D.五等爵制推动社会转型2.据如图可知,当时的苏区政府()A.干部队伍的政治觉悟较低B.初具人民革命政权的性质C.实行“三三制”选举原则D.充分调动民众抗日积极性3.下面是1908年《神州日报》上发表的名为《立宪真相》的漫画。漫画意在揭示() A.清末新政客观推动了近代化B.国民民主参政意识增强C.预备立宪实为加强专制集权D.辛亥革命缺乏群众基础4.19世纪初,英国以党派为基础任用的官员,常因内阁重组或执政党更替而大批更换;19世纪中期后,英国出现不与内阁同进退的“文官”,不参加党派之争,一般终身任职,执行政府的决策,论功奖惩。这一变化()A.促进了决策权与执行权合一B.削弱了内阁行政权力C.调整了政府的行政运行机制D.导致了政党政治衰退5.1937年之前,国民政府对于经过考试拟录用公务人员,对其有无工作经历和选派学习的标准非常严格。之后,国民政府考试院变通考试原则与考试方法,简化考试程序,增加录取人数,实行宽进严出的政策,文官培训层次和水平也呈现出高级化的趋势。国民政府的这一变化()A.具有较强的党派性和政治性B.体现了中西方官制结合的特点C.说明文官晋升机制较为完善D.顺应了民族战争对人才的需要6.岳麓秦简《徭律》规定:寡子单独与年老的父母居住,以及单独与患有足疾的父母居住的,当需要承担载粟的徭役时,可免去服役;农忙季节征发徭役,优先征发富有贤人,农闲时期则优先贫者。这反映秦律()A确立严苛法律体系B.具有理性治理色彩C.体现以礼代法思想D.松弛人身依附关系7.在12、13世纪时期,欧洲中世纪的法学家马西里强调,法律不仅要制止人类犯罪、维持社会治安,还要组织全体国民分工合作。国家和公民必须服从已制定的法律,统治者必须在尊重法律的基础上进行领导和管理,行政权力应当按照法律加以行使。这体现的主要思想是()A.立法公正B.社会契约C.主权在民D.法律至上8.195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实施后,《刘巧儿》《小二黑结婚》等一批反映新时代婚姻观的唱词唱出了新中国妇女渴望自由、追求平等的愿望。这一现象() A.反映了文学艺术的繁荣B.践行了“双百”方针C.利于促进社会风尚改良D.弘扬了中华传统文化9.如图是《清朝疆域图(局部)》。据图并结合所学判断,下列有关清朝的边疆管理举措对应有误的是()A.①地逐渐进行改土归流,废除世袭土官制度B.②地册封达赖和班禅,设驻藏办事大臣等C.③地平定准噶尔部叛乱,设立伊犁将军管理D.④地设置四夷馆,培养相关语言翻译人才10.路易十四(1661—1715年执政)在巴黎西郊修建了规模宏大、极尽奢华的凡尔赛宫。其后,他把法国各地的贵族邀来凡尔赛宫居住。这一举措旨在()A.促进民族国家意识的觉醒B.摆脱罗马教廷的神权统治C.维护专制王权国家的稳定D.推动民主政治的深入发展11.1964年1月27日,中、法两国政府发表联合公报:“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法兰西共和国政府一致决定建立外交关系。两国政府为此商定在三个月内任命大使。”短短两句话带来的影响深刻而持久,被西方舆论形象地称之为“一次外交核爆”。此次“核爆”()A.实现中国同西方大国关系的突破B.扭转了中国被全世界孤立的状态C.结束百余年来旧中国的屈辱外交D.体现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12.一条鞭法推行之初,张居正心怀担忧地说:“果宜于此,任从其便;如有不便,不必强行。”在实行进程中,全国各地适时出台不同征收标准和税率,改革速度也有快有慢。上述史实表明,明朝在赋役改革时力图()A.消除赋役不均现象B.限制白银流通范围C.严密控制人丁户籍D.避免激化社会矛盾13. 宋代的杂户,社会地位介于奴隶和平民之间,主要包括各种手工业从业者,如匠户、从事纺织的机户、从事采茶的园户、从事制盐的灶户等。在宋代经济比较发达的漳州、成都府、嘉兴府、常州、镇江等地出现了大量机户。由此可见,宋代()A.手工业专业化程度较高B.出现新的经济因素C.采用诸色户计分类管理D.社会控制趋于严密14.宋徽宗崇宁初年,宰相曾下令各州县设置居养院,“道路遇寒僵仆之人及无衣丐者,许送近便居养院,以钱米救济。孤贫小儿可教者,令入小学就读”。此举()A.消除了统治阶级与民众间的矛盾B.顺应了宋代社会转型的需要C.确保了宋代封建统治的长治久安D.蕴含了一定的人文关怀精神15.1838年,普鲁士制定的《雇主责任制法案》强化了雇主在工伤事故中的责任;1845年,《工业法典》规定企业对疾病和生活困难者提供福利基金;1861年,《商业保险法》明确规定店员一年内连续生病三个月期间的工资要照发。这些措施的实施()A.完善了国家福利体系B.消除了社会贫富差距C.加重了政府财政负担D.保障了工人部分权益第Ⅱ卷非选择题二、非选择题:共55分,16题16分,17题15分,18题12分,19题12分。16.货币的流通、金融的发展是经济发展晴雨表。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在中国历史上,白银的货币化与货币的白银化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宋代以后,白银的价值尺度功能开始强化。明代建立后,政府发行“洪武通宝”铜钱和“大明通行宝钞”纸币作为法定货币,禁止金银作为货币流通交易。但由于宝钞发行过滥、持续贬值,正统一成化年间(1436—1487年),白银逐步取代官方的纸币和钢钱,成为民间市场交易的主要媒介。材料二清末虽然基本建立银元、铜元的货币系统,但由于民间仍有银两、制钱流通,加上大量外国银元充斥国内市场,市面流通的货币有几十种之多,中国货币市场极为混乱。1914年,北洋政府大量发行银元,但并未取缔其他银元。各种银元银两成色不一、交易时须经换算,币制实际上是“两”“元”并存。1935年,南京国民政府实行币制改革,禁止白银流通,实行白银国有,颁行法币,国内币制基本统一。——据张志玉《从档案记录看近代中国货币统一进程》等整理材料三1816年,英国率先实行金本位制。19世纪70年代,金本位制在全球范围内确立起来。这个制度终结了各国政府的通货膨胀政策,各国币值仅取决于其含金量,因而十分稳定。而国际汇率的波动可以用微乎其微来形容。19世纪的最后三十年,国际贸易额增加了三倍。其中,90%的国际贸易以英镑结算,各国80 %以上的外汇储备是英镑。受制于自然条件,黄金产量无法满足经济增长对货币的需求。币值的长期稳定,实际上等同于物价的下降。一旦一国黄金大量外流,就会造成通货紧缩,加剧生产过剩。而各国政府在货币政策受限的情况下,只能靠提高关税或殖民扩张来缓解压力。在一战和大萧条的冲突下,金本位制的弊端被进一步放大。——以上材料均摘编自李晓耕《权力之巅:国际货币体系的政治起源》(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清出现“白银货币化”的原因。根据材料二、概括近代中国货币发展的主要趋势。(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国际金本位制建立的影响。17.基层治理是国家治理的重要内容。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中世纪晚期的英国,村镇、庄园、教区共同构成了乡村基层组织,它们之间各自独立履行职权,又相互牵制和争夺。在这种形势下,村民们得以开展自我管理,乡村管理者由村民集体选举产生。那些具有法律知识的乡绅逐渐跻身治安法官之列,而约曼(富裕农民)则逐渐成为陪审团的主体。大量乡绅和约曼家庭的子弟,逐渐占据财政部、枢密院、议会等中央机关的要职,挑战贵族对官职的垄断地位。村庄共同体逐渐摒弃了血缘关系纽带,形成基于地域的具有共同担当、共同抵御的集体意识。——据侯建新《中英封建晚期乡村组织比较》等材料二民国时期的乡村建设运动,是一种旨在全面改造传统农村的模式探索,其内容包括对农村政治、农业经济和农民素质的现代性改造。从当时的时代背景和实际成效来说,乡村建设运动存在着不少缺陷。它改造农村的一些思想认识和具体做法,既把改造农村问题作为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关键问题,又企图寻找一条改造农村的有效途径。在农村政治改造方面实行民主自治制度,在农业经济改造方面推行具有企业化和市场化性质的股份合作体制,在农民素质改造方面培养初具现代文化科技知,识的“新农民”,从而显示了一种比较系统的具有一定现代化意义的农村建设模式。——摘编自虞和平《民国时期乡村建设运动的农村改造模式》(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世纪英国基层治理的特点。(2)根据材料二概括民国时期乡村建设运动的主要措施;并结合所学知识对该运动进行简要评价;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历史现象:农业起源地区农作物西亚小亚细亚半岛南部等地是小麦、大麦的原产地东亚黄河中上游是粟的发源地长江中下游的居民在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 美洲中美洲则是玉米、甘薯等作物的原产地——摘编自高中历史教材统编版《经济与社会生活》材料二历史现象:新航路开辟后世界植物物种交流从亚欧大陆传入美洲从美洲传入亚欧大陆植物甘蔗、洋蓟、芦笋、小麦、燕麦、甜菜、黄瓜、茄子、大蒜大豆、亚麻……玉米、甘薯、马铃薯、四季豆、向日葵、花生、烟草、辣椒、番茄、橡胶、苋菜、油梨、可可……——根据克罗斯比《哥伦布大交换—1492年以后的生物影响和文化冲击》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任选一则材料,对材料反映历史现象进行阐释。(要求:明确指出所选材料;从多方面进行阐述;史实准确;逻辑清晰)19.【历史上重大改革与回眸】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科举制虽然自隋唐以来已有三百年的历史,而隋唐时的科举从根本上讲还多多少少的带有荐举制的性质。“唐世科举之柄、额付之主司,仍不糊名。又有交朋之厚者为之助、谓之“通榜’”,“自唐以来,进士皆为知举门生,恩出私门,不复知有人主。”北宋时期,出生寒族的士人多无权贵牵引,强烈反对荐举制,要求一切以程文为去留。太祖乾德元年九月二十七日诏:“礼部贡举人,自今朝臣不得更发公荐,违者重置其罪。”真宗时期,“礼部贡院封印卷首,自此始”,“于内阁糊名考校,分为六等,别录本,去其娃名”。陈彭年等人奉命制定“景德条制”,誉录法和糊名法以科举条例的形式制度化。殿试也在唐早已有之,成为常例制度也是在北宋。开宝六年,太祖亲审知贡举官李昉取舍非当案,这是皇帝亲自处理的第一个科举案,从此殿试作为科举最高考试程序确立下来,并且为明清沿用。——摘编自路任翰《北宋科举条制考》(1)根据材料,概括北宋科举考试制度的变化。(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北宋科举制度改革的作用。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举报原因
联系方式
详细说明
内容无法转码请点击此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