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崇明区2023届高三二模历史 Word版含解析.docx

上海市崇明区2023届高三二模历史 Word版含解析.docx

ID:83614155

大小:1.58 MB

页数:12页

时间:2025-01-06

上传者:老李
上海市崇明区2023届高三二模历史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1页
上海市崇明区2023届高三二模历史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2页
上海市崇明区2023届高三二模历史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3页
上海市崇明区2023届高三二模历史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4页
上海市崇明区2023届高三二模历史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5页
上海市崇明区2023届高三二模历史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6页
上海市崇明区2023届高三二模历史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7页
上海市崇明区2023届高三二模历史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8页
上海市崇明区2023届高三二模历史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9页
上海市崇明区2023届高三二模历史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10页
资源描述:

《上海市崇明区2023届高三二模历史 Word版含解析.docx》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2022学年第二学期等级考第二次模拟考试试卷历史试题考生注意:1.考试时间60分钟,试卷满分100分。2.所有答案必须做在答题卡上。1.古代君主君主是人类进入文明社会、具备国家雏形后,对最高统治者的称谓,也是影响人类历史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1)古代的君主们曾在世界各地建立了不同的国家,请将下列君主与其国家的发源地相匹配。(单选) ①________②________③________④________⑤________⑥________(2)古代君主通过一些举措维护其统治,将下列举措与相关国家进行匹配。(单选)A.将法典用楔形文字刻在黑色玄武岩石柱上B.修建金字塔,至上权威C.完善法律体系,近代西方法律制度的渊源D.设置中外朝,强化皇权以上这些举措中,属于古代罗马的是________,属于汉朝的是________,属于古巴比伦王国的是________。(3)版图曾地跨亚、非、欧三大洲的大帝国是()(单选)A.罗马帝国、汉王朝、波斯帝国B.古埃及、亚历山大帝国、古巴比伦C.汉王朝、古埃及、古巴比伦D.波斯帝国、亚历山大帝国、罗马帝国(4)从早期文明区域到世界帝国的崛起,本质是文明交流与拓展的体现。在这一过程中出现过哪些交流方式?【答案】(1)①.D②.F③.C④.A⑤.E⑥.B(2)①.C②.D③.A(3)D(4)移民(或殖民),军事征服,经贸往来,思想、文化与科技传播(或文化传播)(任意二点即可)【解析】【小问1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①处位于埃及,故选D;而出位于伊朗高原,故选F;三处位于中国,故选C;④处位于希腊,故选A;⑤处位于意大利半岛的罗马,故选E;⑥处位于两河流域,故选B。【小问2详解】①根据所学可知,罗马法体系完善,是近代西方法律制度的渊源,故选C;②汉朝时汉武帝为加强君主专制,设立中外朝制度,故选D;③古巴比伦的《汉谟拉比法典》用楔形文字刻在黑色玄武岩石柱上,故选A。【小问3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波斯帝国、亚历山大帝国、罗马帝国版图曾地跨亚、非、欧三大洲,D项正确;汉王朝、古埃及、古巴比伦版图未跨亚非欧三大洲,排除ABC项。故选D项。【小问4详解】结合所学选择性必修三可知文化交流的方式主要有移民(或殖民),军事征服,经贸往来,思想、文化与科技传播(或文化传播)。2.霸陵之谜 2021年12月,国家文物局正式公布,确认陕西省西安市白鹿原“江村大墓”为汉文帝刘恒之陵墓——霸陵,破解了千年来关于霸陵位置的争议。(一)汉文帝其人(1)《汉书·外戚传》中记载,(刘恒)“年八岁立为代王”,建都于晋阳。这反映了汉初地方管理制度为()A.刺史制B.郡县制C.郡国并行制D.行省制(2)据史载,汉文帝首创“赐物存问”,赏赐八、九十岁老人帛絮和酒肉等物品,以示尊重与慰问。这体现了国家治理中的()A.官员选拔B.社会教化C.户籍管理D.社会保障(3)汉文帝与继任者在位期间,尊奉黄老无为思想,轻徭薄赋,经济得以恢复,社会稳定,史称()A文景之治B.贞观之治C.开元盛世D.康乾盛世(二)考古霸陵(4)根据汉代文献,结合元代记载与明清时的祭祀碑,传统观点认为霸陵位于白鹿原“凤凰嘴”。考古工作者采用地波探测法等科技手段,多次对“凤凰嘴”进行考古调查,未发现任何人工修建或开凿的遗迹。这说明(双选)()A.官方史料研究价值较低B.考古发展促进史学进步C.文献、考古需相互印证D.年代久远的历史不可信2016年,白鹿原“江村大墓”受到盗扰,为确认保存状况,考古工作者对其及附近的窦皇后陵等进行系统的考古调查。材料一:“江村大墓”出土陶俑。陶俑数量众多,墓中陪葬品相较其他帝王简朴很多,无奢侈物件。材料二:厚葬以破业,重服以伤生,吾甚不取。……治霸陵皆以瓦器,不得以金银铜锡为饰,不治坟,……欲为省,毋烦民。——《史记·孝文本纪》 (5)结合所学,从史料证史的角度,说明材料一、二如何印证汉初的时代特征?(三)印证霸陵材料三:“江村大墓”外藏坑出土“中司空印”“中司空丞”“仓印”“器府”等官印。材料四:呈“亞”字形的“江村大墓”与“窦皇后墓”示意图。材料五:(“江村大墓”)平面为“亞”字形大墓。“亞”字形在汉代是顶级配置,只有皇帝、皇后才能用。我们扩大勘探范围后,发现一道东西长1200余米,南北宽约863米左右的夯土围墙把江村大墓和汉文帝的窦皇后墓合围在一个大陵园内,两座大墓同处于一陵园内称为“同茔”,一人一墓一坟头称为“异穴”,正好体现出汉代帝后合葬“同茔异穴”的特点。——摘编自孙晓波《霸陵之谜:“江村大墓”发掘始末》(6)结合上述材料与所学,总结“江村大墓”被确认为是霸陵的理由。【答案】(1)C(2)D(3)A(4)BC(5)材料一为考古发掘的实物史料,材料二为文献史料,二者印证了西汉初年提倡节俭,减少财政支出的与民休息、休养生息的政策。(材料一、二的史料性质,相互印证,时代特征)(6)从已有说法看,传统认为凤凰嘴为霸陵的说法已经被现代考古否定。陪葬品和文献互证,符合史书关于文帝节俭的记载。从出土的官印、墓葬形制,结合帝后合葬同茔异穴的特点,符合汉代帝王级别墓葬,多重印证下可确认与窦皇后墓同园就应该是汉文帝墓。【解析】【小问1详解】根据材料“年八岁立为代王”“建都于晋阳”可知,这反映了汉初地方管理制度为郡国并行制,即郡县和封国并存,C项正确;刺史制属于监察制度,不符合材料,排除A项;汉初实行郡国并行制,B项不符合史实,排除B项;行省制是元朝的地方行政制度,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故选C项。【小问2详解】 根据材料“赏赐八、九十岁老人帛絮和酒肉等物品,以示尊重与慰问”可知,赏赐和慰问八、九十岁老人,体现了国家治理中的社会保障,D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官员选拔、社会教化、户籍管理,排除ABC项。故选D项。【小问3详解】根据材料“汉文帝与继任者在位期间,尊奉黄老无为思想,轻徭薄赋,经济得以恢复,社会稳定”可知,文景之治是指西汉汉文帝、汉景帝统治时期出现的治世,A项正确;贞观之治是唐朝初年唐太宗李世民在位期间出现的政治清明、经济复苏、文化繁荣的治世局面;开元之治又称开元盛世,是唐玄宗(李隆基)统治前期所出现的盛世;康乾盛世是清朝的鼎盛时期,经历了康熙、雍正、乾隆三代皇帝,持续时间长达一百三十四年。在此期间,中国社会在封建体系下达到极致,改革最多,国力最强,社会稳定,经济快速发展,人口增长迅速,疆域辽阔,是中国古代封建王朝的最后一个盛世。BCD项不符合题意,排除BCD项。故选A项。【小问4详解】根据材料“根据汉代文献,结合元代记载与明清时的祭祀碑,传统观点认为霸陵位于白鹿原‘凤凰嘴’”“考古工作者采用地波探测法等科技手段,多次对‘凤凰嘴’进行考古调查,未发现任何人工修建或开凿的遗迹”可知,材料中考古霸陵体现了考古发展促进史学进步以及文献、考古需相互印证,BC符合题意;官方史料具有一定的研究价值,年代久远的历史经过考证也是值得可信的,AD项不符合题意,排除AD项。故选BC项。【小问5详解】根据材料“出土陶俑。陶俑数量众多,墓中陪葬品相较其他帝王简朴很多,无奢侈物件”“治霸陵皆以瓦器,不得以金银铜锡为饰,不治坟,……欲为省,毋烦民”“《史记·孝文本纪》”可知,材料一为考古发掘的实物史料,材料二为文献史料,二者印证了西汉初年提倡节俭,减少财政支出的与民休息、休养生息的政策。(材料一、二的史料性质,相互印证,时代特征)【小问6详解】 根据材料“考古工作者采用地波探测法等科技手段,多次对‘凤凰嘴’进行考古调查,未发现任何人工修建或开凿的遗迹”可知,从已有说法看,传统认为凤凰嘴为霸陵的说法已经被现代考古否定。根据材料“出土陶俑。陶俑数量众多,墓中陪葬品相较其他帝王简朴很多,无奢侈物件”“治霸陵皆以瓦器,不得以金银铜锡为饰,不治坟,……欲为省,毋烦民”“《史记·孝文本纪》”可知,陪葬品和文献互证,符合史书关于文帝节俭的记载。根据材料“‘江村大墓’外藏坑出土‘中司空印’‘中司空丞’‘仓印’‘器府’等官印”“呈‘亞’字形的‘江村大墓’与‘窦皇后墓’示意图”“‘亞’字形在汉代是顶级配置,只有皇帝、皇后才能用”“两座大墓同处于一陵园内称为‘同茔’,一人一墓一坟头称为‘异穴’,正好体现出汉代帝后合葬‘同茔异穴’的特点”可知,从出土的官印、墓葬形制,结合帝后合葬同茔异穴的特点,符合汉代帝王级别墓葬,多重印证下可确认与窦皇后墓同园就应该是汉文帝墓。3.地图中的世界观念从地图中可以管窥不同时代、不同文明对世界认识。图1阿拉伯地理学家伊德里西的世界地图册(1154年)图2明朝绘制的世界地图《大明混一图》(明洪武二十二年,1389年)图3德国地理学家马提勒斯绘制的世界地图(1)图1和图2两幅地图对地理空间的认识有何异同?(2)直接影响图3绘制的历史事件是()A.亚历山大远征B.郑和七下西洋C.迪亚士绕过好望角D.哥伦布到达美洲 图4利玛窦和李之藻在中国合作绘制刊印的世界地图《坤舆万国全图》(明万历年间,1584-1602年)(3)促成图4出现的主要原因有(三选)()A.新航路开辟B.蒙古西征C.启蒙运动D.明代解除海禁E.早期西学东渐图5清朝绘制的世界地图《大清万年一统天下全图》(清嘉庆十六年,1811年)(4)综合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如何看待明清时期中国人世界观念的变化。【答案】(1)异:根据图1和图2两幅地图,可从视野范围、地理中心、方向设定等方面分析两幅地图对地理空间认识的不同,如视野范围不同,图1主要包括西亚、北非和欧洲地区(亚欧非交界区域),图2主要包括亚洲(尤其是东亚)地区,但也涉及欧洲、非洲等地,较图1更为广阔;地理中心不同,图1以阿拉伯半岛地区为中心,图2以中国为中心;方向设定不同,图1为上南下北,图2为上北下南。同:根据两幅地图可知,图1为阿拉伯地理学家对世界的认识,图2为明朝官方对世界的认识,两者都将自己的国家放在中心位置。因此,图1和图2两幅地图的相同点是都是自身对世界的认识;都把自身所处文明置于世界中心。(2)C(3)ADE(4)明清时期,中国人对世界 认识曾因西方地理学的传入而有所改变,终因传统的束缚而无法持续。明初,国人继承并坚持传统的“天朝上国”观念,世界地图绘制以中国为中心,范围虽然涉及欧洲、非洲各地,但主要地区就是中国;明代中后期,通过新航路开辟,西方对世界产生新认识,地图不断得到重绘;明末清初,早期西学东渐中,天主教传教士将地圆学说、五大洲等新地理知识传入中国,并于中国开明士人绘制出《坤舆万国全图》等新世界地图;但这种新观念因小农经济基础上的封建专制制度的强化,而并没有得到继承和普及,至清代中期,以中国为中心的“天朝上国”观念仍在延续甚至强化,嘉庆年间绘制的《大清万年一统天下全图》反映出的国人世界观念已经回归到早期西学东渐前的状态;对世界认识的不足也成为清朝推行闭关自守政策的重要原因之一,继而阻碍中国社会发展。【解析】【小问1详解】异:视野范围不同,图1主要包括西亚、北非和欧洲地区(亚欧非交界区域),图2主要包括亚洲(尤其是东亚)地区,但也涉及欧洲、非洲等地,较图1更为广阔;地理中心不同,图1以阿拉伯半岛地区为中心,图2以中国为中心;方向设定不同,图1为上南下北,图2为上北下南。同:都是自身对世界的认识;都把自身所处文明置于世界中心。【小问2详解】根据图3可知,德国地理学家绘制的世界地图中非洲的范围向南扩大,这主要得益于迪亚士绕过好望角,使得人们对世界的认识进一步扩大。因此,C项正确;亚历山大东征是指公元前334~公元前324年,马其顿国王亚历山大对东方波斯等国进行的侵略战争,这与地图绘制的内容无关,排除A项;郑和下西洋是指明朝初期郑和奉命出使7次下西洋的航海活动,与材料内容无关,排除B项;哥伦布远航发现美洲新大陆,但地图未绘制美洲,D项与材料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小问3详解】根据图4可知,这份地图对世界的描绘相对客观,这主要得益于新航路开辟、明代解除海禁、早期西学东渐,这些历史事件使得各洲之间的联系逐渐紧密,世界由相对孤立逐渐走向了整体。因此,ADE符合题意。而蒙古西征发生于欧亚大陆,启蒙运动属于近代欧洲的资产阶级思想解放运动,BC项与材料内容无关,BC项不符合题意。【小问4详解】根据材料中的地图可知,明清时期国人对世界的认识受到国内外因素的影响。图2明朝绘制的世界地图表明明初,国人继承并坚持传统的“天朝上国”观念,世界地图绘制以中国为中心,范围虽然涉及欧洲、非洲各地,但主要地区就是中国;图4《坤舆万国全图》表明明代中后期,通过新航路开辟,西方对世界产生新认识,地图不断得到重绘;明末清初,早期西学东渐中,天主教传教士将地圆学说、五大洲等新地理知识传入中国,并于中国开明士人绘制出《坤舆万国全图》等新世界地图;但这种新观念因小农经济基础上的封建专制制度的强化,而并没有得到继承和普及;图5《大清万年一统天下全图》表明至清代中期,以中国为中心的“天朝上国”观念仍在延续甚至强化,嘉庆年间绘制的《大清万年一统天下全图》反映出的国人世界观念已经回归到早期西学东渐前的状态;综上所述,可知明清时期,中国人对世界的认识曾因西方地理学的传入而有所改变,终因传统的束缚而无法持续。对世界认识的不足也成为清朝推行闭关自守政策的重要原因之一,继而阻碍中国社会发展等等。4.近代以来中国的外交 外交是内政的外延,与国家的命运休戚相关。材料一:19世纪70年代,针对日本阻止琉球国向中国进贡,有地方督抚在上奏中强调:琉球向来是中国的藩属,日本“不应阻贡”;中国使臣应邀请西方各国驻日公使,“按照万国公法与评直曲”。——左世元《清政府对日交涉关于宗藩态度差别的原因探析》(1)材料一体现了清政府当时怎样外交心态?材料二:(中美英)三国之宗旨……在使日本所窃取于中国之领土,例如东北四省、台湾、澎湖群岛等,归还中华民国。——《?》(1943年)(2)材料二最有可能出自()A.《凡尔赛和约》B.《联合国家宣言》C.《开罗宣言》D.《联合国宪章》材料三:苏美英三大国领袖同意,在德国投降及欧洲战争结束后两个月或三个月内苏联将参加同盟国方面对日作战,其条件为……大连商港须国际化,苏联在该港的优越权益须予保证,苏联之租用旅顺港为海军基地须予恢复。——《雅尔塔秘密协定》(1945年)(3)根据材料二和三,分析当时中国的外交境况。材料四:我国和各社会主义国家都需要和平,世界各国的人民也都需要和平……为了争取世界的持久和平,我们必须进一步地发展同社会主义阵营中各个兄弟国家的友好合作,并且同一切爱好和平的国家加强团结。我们必须争取同一切愿意和我们和平共处的国家,在互相尊重领土主权和平等互利的基础上,建立正常的外交关系。——毛泽东《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开幕词》(1956年)(4)在材料四体现的外交理念引领下,新中国取得了哪些外交成就?(双选)()A.恢复中国在联合国席位B.中美建交C.提出“求同存异”的万隆精神D.参加日内瓦会议材料四:当今世界,各国相互依存、休戚与共,我们要继承和弘扬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一个美好的目标,也是一个需要一代又一代人接力跑才能实现的目标。中国愿同广大成员国、国际组织和机构一道,共同推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伟大进程。——习近平《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2017年)(5)结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你如何看待近代以来中国外交的变化?【答案】(1)既顽固维护“宗藩体制”,又受到近代西方外交观念影响的矛盾心态。(2)C (3)二战中,中国虽然由于作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外交地位得到一定程度提升,收回部分领土和主权;但仍然因为国力贫弱,而成为美苏英等大国博弈与强权的牺牲品,未能实现外交独立。(4)CD(5)参考观点:(要强调中国近代以来外交与世界互动关系)中国近现代外交的发展见证了中国从追求民族独立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的全过程,展现了中国的进步与强大。近代以来受西方列强入侵冲击,晚清外交在在固守传统宗藩体制与受国际法影响的矛盾中逐步走向了外交的现代化;民国政府修约外交,也尝试在风起云涌的国际社会中维护国家主权,一定程度提升国际地位,但终究难自主;新中国成立后,在冷战的背景下,提出了成为国际外交准则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发出了自己的声音,改革开放后,随着经济的发展,国家综合国力的提高,中国积极引领国际社会的发展,以“人类命运共同体”为代表的外交理念的提出不但象征着中国民族的伟大复兴也展现出了大国的责任与担当。【解析】【小问1详解】根据材料“琉球向来是中国的藩属,日本‘不应阻贡’;中国使臣应邀请西方各国驻日公使,‘按照万国公法与评直曲’”可知,既顽固维护“宗藩体制”,又受到近代西方外交观念影响的矛盾心态。【小问2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43年11月22~26日,中国、美国、英国三国首脑在埃及开罗举行会议后签署的文件,全称《中美英三国开罗宣言》。《开罗宣言》的主要内容包括:中、美、英三国对日作战的目的在于制止和惩罚日本的侵略;“剥夺日本从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在太平洋上夺得或占领的一切岛屿”,使日本强占的中国领土,例如东北地区、台湾和澎湖群岛等“归还中国”。因此,材料二最有可能出自《开罗宣言》,C项正确;《凡尔赛条约》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战胜国(协约国)对战败国(同盟国)的和约;《联合国家共同宣言》即1942年1月1日,美、英、苏、中等26国在华盛顿发表的宣言,此宣言标志着国际反法西斯联盟正式形成;《联合国宪章》是联合国的基本大法,它既确立了联合国的宗旨、原则和组织机构设置,又规定了成员国的责任、权利和义务,以及处理国际关系、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的基本原则和方法。ABD项均未涉及将东北四省、台湾、澎湖群岛等归还中华民国,排除ABD项。故选C项。【小问3详解】根据材料“(中美英)三国之宗旨……在使日本所窃取于中国之领土,例如东北四省、台湾、澎湖群岛等,归还中华民国”“其条件为……大连商港须国际化,苏联在该港的优越权益须予保证,苏联之租用旅顺港为海军基地须予恢复”可知,二战中,中国虽然由于作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外交地位得到一定程度提升,收回部分领土和主权;但仍然因为国力贫弱,而成为美苏英等大国博弈与强权的牺牲品,未能实现外交独立。【小问4详解】 根据材料“为了争取世界的持久和平,我们必须进一步地发展同社会主义阵营中各个兄弟国家的友好合作,并且同一切爱好和平的国家加强团结。我们必须争取同一切愿意和我们和平共处的国家,在互相尊重领土主权和平等互利的基础上,建立正常的外交关系”可知,我国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这样的外交理念引领下,中国代表团在1954年日内瓦会议和1955年的万隆会议上起了重要作用,CD项符合题意。1971年我国恢复联合国席位,1979年中美建交,AB项不符合题意。故选CD项。【小问5详解】根据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可从近现代史上中国各时期外交政策和影响等方面予以分析,如近代以来受西方列强入侵冲击,晚清外交在在固守传统宗藩体制与受国际法影响的矛盾中逐步走向了外交的现代化;民国政府修约外交,也尝试在风起云涌的国际社会中维护国家主权,一定程度提升国际地位,但终究难自主;新中国成立后,在冷战的背景下,提出了成为国际外交准则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发出了自己的声音,改革开放后,随着经济的发展,国家综合国力的提高,中国积极引领国际社会的发展,以“人类命运共同体”为代表的外交理念的提出不但象征着中国民族的伟大复兴也展现出了大国的责任与担当。综上所述,可知中国近现代外交的发展见证了中国从追求民族独立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的全过程,展现了中国的进步与强大。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最近更新
更多
大家都在看
近期热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