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武汉市重点中学5G联合体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历史题 Word版含解析.docx

湖北省武汉市重点中学5G联合体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历史题 Word版含解析.docx

ID:83612741

大小:544.09 KB

页数:14页

时间:2025-01-22

上传者:老李
湖北省武汉市重点中学5G联合体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历史题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1页
湖北省武汉市重点中学5G联合体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历史题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2页
湖北省武汉市重点中学5G联合体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历史题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3页
湖北省武汉市重点中学5G联合体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历史题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4页
湖北省武汉市重点中学5G联合体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历史题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5页
湖北省武汉市重点中学5G联合体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历史题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6页
湖北省武汉市重点中学5G联合体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历史题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7页
湖北省武汉市重点中学5G联合体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历史题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8页
湖北省武汉市重点中学5G联合体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历史题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9页
湖北省武汉市重点中学5G联合体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历史题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10页
资源描述:

《湖北省武汉市重点中学5G联合体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历史题 Word版含解析.docx》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2023-2024学年度高二上学期武汉市重点学校联合体期中考试历史试卷试卷满分:100分注意事项: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黑色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4.考试结束后,请将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一、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西周早期青铜器鄂监簋(如下图)是周王朝在鄂国设置监国之官的证明。西周时期诸监之器屡见不鲜,诸监普遍存在。他们由周王任命,“监之于内、世官世守”。这一做法意在()A.巩固官僚政治B.发扬原始民主C.强化中央集权D.维系统治秩序【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西周(中国)。据材料可知,西周时期,周王派出监国之官,代表天子监视诸侯,意在加强对诸侯国的控制,维系统治秩序,D项正确;西周时期实行的是贵族政治,与史实不符,排除A项;原始民主表现在国君没有绝对的权力,国人可以通过舆论干预朝政,材料中的做法不属于原始民主的范畴,排除B项;据所学,西周时期,有效的中央集权尚未确立,排除C项。故选D项。2.下列关于西汉至北魏历史的记述,集中反映了() 文献记述出处(董)仲舒在家,朝廷如有大议,使……就其家而问之,其对皆有明法。《汉书·董仲舒传》诸立议者皆当引律令经传,不得直以情言,无所依准,以亏旧典也。《晋书·刑法志》诏诸有疑狱,皆付中书,以经义量决。《魏书·世祖太武帝纪》A.主流思想影响法律实施B.中华法系得以确立C.国家律令控制基层教化D.三省体制有效运转【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西汉至北魏时期中国。根据材料“其对皆有明法”“以经义量决”等可知,西汉至北魏时期,朝廷大政方针、法律判决等方面都受到了儒家的影响,且结合所学可知,汉武帝时期儒学成为主流思想,反映了主流思想影响法律判决等,A项正确;唐朝时,《唐律疏议》的颁布是中华法系确立的标志,排除B项;材料信息涉及国家大政方针和法律审判等方面,与基层教化无关,排除C项;三省出现于魏晋时期,与汉代关系不大,且三省六部制正式确立于隋朝,三省体制有效运转最早是在隋唐时期,排除D项。故选A项。3.张九龄向唐玄宗上书,建议“凡不历都督、刺史,虽有高第,不得任侍郎、列卿;不历县令,虽有善政,不得任台郎、给、舍”,一定程度上得到了唐朝的重视。由此可见()A.中央政治权力下移B.科举制度存在一定弊端C.门阀观念逐渐弱化D.政府重视官员任用问题【答案】D【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题干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朝。依据材料“凡不历都督、刺史,虽有高第,不得任侍郎、列卿;不历县令,虽有善政,不得任台郎、给、舍。”分析可知,材料反映的是唐朝非常注重官员的资历,重视官员的任用问题,D项正确;材料看不出中央政治权力下移,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官吏任免问题,不能看出科举制的弊端,排除B项;看不出门第观念淡化,排除C项。故选D项。4.下表为金朝君主部分言论或做法。对此解读最准确的是,金朝()君主言论或做法世宗“女直(真)人不得改称汉姓,学南人衣装”,并下令将五经译为女真文,“欲女直人知仁义道德”。熙宗“四海之内,皆朕臣子,若分别待之,岂能致一。”海陵王“自古帝王混一天下,然后可以为正统。”A.保持了女真管理系统B.吸收了中华王朝政治制度C.融入了华夏文明传统D.推动了边疆地区迅速开发【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辽宋夏金元时期的中国。据材料“改称汉姓,学南人衣装、译五经”“皆朕臣子”“为正统”等信息可知,女真人改汉姓,穿汉服,学习儒家文化,金朝统治者自认为是华夏正统,认为四海之内皆其臣子,可得出金朝融入了华夏文明传统,C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金朝封建化、汉化措施,不是保留女真传统,排除A项;金朝汉化吸收了中原王朝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不仅仅是政治制度,排除B项;材料主旨是金朝封建化、汉化措施,不是边疆地区的开发,排除D项。故选C项。5.明朝长期采取“贡市合一”政策,即只有朝贡才能“互市”。清代收复台湾后,旋即设海关管理中外商船贸易,实行“贡市分离”政策,不朝贡也可“互市”;并通过条约规范与俄国的疆界及“互市”关系。这表明,清朝()A.对外关系缓慢转型B.朝贡体制日益发展C.积极开拓海外贸易D.外部危机逐渐解除【答案】A【解析】【详解】 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清朝(中国古代)。根据材料可知,清朝设立海关管理中外贸易,实行“贡市分离”政策及通过条约规范中俄的疆域及“互市”关系,说明清朝在对外关系方面逐步摆脱朝贡体制的限制,出现缓慢的转型,A项正确;材料反映清朝对外关系逐步摆脱朝贡体制的限制,排除B项;材料反映清朝在对外关系及贸易方面的新变化,与开拓海外市场无关,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外部危机,无法得出相关结论,排除D项。故选A项。6.1896年《时务报》创刊,初期每期发行量只有4000多份。经过宣传发动和维新人士的支持帮助,半年后每期增加到7000多份,一年后每期达到13000多份,最高达到17000多份,发行范围遍及全国15个省及东南亚和日本华侨界。这一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A.民主革命思想传播B.政治变革阻力减小C.维新运动逐渐高涨D.民族工业短暂春天【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896年(中国)。根据材料可知,在短短一年半左右的时间内,《时务报》销量增长迅速,主要是因为维新运动逐渐高涨,《时务报》宣传变法图存的思想,开启民智,C项正确。维新派宣传改良,革命派宣传民主革命,排除A项;材料强调维新思想宣传的高涨,无法说明政治变革阻力减小,排除B项;民国初期民族工业进入短暂春天,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7.北洋军阀统治时期,中央官员共有657名,其中教育背景可考者共535人,具体情况如下表。这一现象()类别留学生学堂学生(国内)举人进士贡生监生秀才行伍绿林人数2921257658211164占总数(%)44.4419.0211.578.833.201.670.910.61A.折射出选官制度的转型特征B.表明文官考试制度名存实亡C.利于行政的连续性与稳定性D.反映留学生的行政素质较高【答案】A【解析】【详解】 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北洋军阀统治时期(中国)。根据表格可知,在官员中,留学生所占比44.4%,传统科举做官占26.72%,留学生做官明显高于传统科举做官,这个结果和传统的以科举制为主导选官不一样,反应了科举制被废除后选官制度的转型,A项正确;材料未提及文官考试选官制度,不能说明文官考试制度名存实亡,排除B项;行政的连续性与稳定性主要通过文官制度实现,实行政务官和事务官相分离,材料未提及文官制度,排除C项;材料未提及官员的行政素质,不能反映留学生的行政素质较高,排除D项。故选A项。8.1948年,国民党召开“国民大会”,选举李宗仁为副总统。时人评论李宗仁“之所以获得优势,并不是投票人对于他本人的功绩、政见,或道德、能力有什么了不得的信仰,而是因为他代表了一个反对现政治,力求改革的倾向”。由此可知,当时()A政党政治活跃B.独裁统治不得民心C.派系斗争缓和D.一党专政遭到破坏【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48年(中国)。根据材料可知,李宗仁为副总统,并非对于他本人的功绩、政见,或道德、能力,由于当时是独裁统治,李宗仁反对现政治,力求改革,说明当时独裁统治不得民心,B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不同政党的竞争,和政党政治无关,排除A项;材料正是派系斗争的表现,不能体现缓和,排除C项;当时国民党仍然是一党专政,排除D项。故选B项。9.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组织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法院组织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检察院组织法》等一系列法律。这()A.初步奠定了中国法治建设的基础B.保障了土地改革顺利实施C.顺应了新民主主义社会发展要求D.意在巩固新生的人民政权【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54年(中国)。根据材料可知,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制定的这些法律,确立了社会主义的政治制度、立法制度、司法制度,初步奠定了中国法治建设的基础,A项正确;1952年土地改革已经完成,排除B项;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制定的这些法律体现了社会主义原则,而不是顺应了新民主主义社会发展要求,排除C项;1952年经过一系列措施人民政权已经得到了巩固,排除D项。故选A项。10. 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时期,中国认为“世界大战不可避免”,美国或苏联“亡我之心不死”,所以中国在外交上必须建立国际反帝或反霸统一战线。进入八十年代,中国外交逐步形成一种超然于两大集团对抗的态势,并且逐渐与两个超级大国同时保持了正常关系。这一变化()A.表明中国外交政策走向独立自主B.有利于新的国家发展战略实施C.缘于国际政治格局发生重大变化D.充分展现中国负责任大国形象【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本质题、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现代中国。据材料“逐渐与两个超级大国同时保持了正常关系”可知,进入八十年代后,中国的外交关系在独立自主的原则下,与两大国都保持正常关系,体现了我国独立于两大集团之外的外交态势,这有助于为我国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国际环境,有利于改革开放等的实施,B项正确;中国外交一直坚持独立自主,并非八十年代后才走向独立自主,排除A项;当时依然处于冷战时期,还是两极格局,并未发生重大变化,排除C项;材料并未涉及中国的对外援助等行为,与负责任的大国形象关系不大,排除D项。故选B项。11.在谈论某一政体时,柏拉图认为:“它在我看来确实像独裁制度(那里有监察官),可是,有时我觉得它非常像由民主制度管理的国家。但话说回来,要否认它是贵族制度明显又是愚蠢的,那里还存在着王政。”柏拉图论述的是()A.波斯帝国政体B.雅典政体C.斯巴达政体D.罗马共和政体【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题干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约公元前2000年。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斯巴达实行寡头贵族政治,设立检察官并由平民选出,体现了民主的一面,但同时设立国王,符合材料“那里有监察官”“像民主制度管理的国家”“它是贵族制度”“存在着王政”的描述,C项正确;波斯帝国实行君主专制制度,排除A;雅典不存在王政,排除B项;罗马共和国没有国王,排除D项。故选C项。12.14-15世纪,西欧地区城市星罗棋布,发展迅速。市民上层不仅拥有了可观的财富,而且以出席等级会议、担任国王官吏等形式加入国王政府,成为国王最重要的官吏来源之一。这一状况()A.有利于民族国家的形成B.表明等级君主制开始建立C.导致官职恩赐制的形成D.成为宗教改革的主要原因【答案】A【解析】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提示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本质题、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4-15世纪(欧洲)。据材料“西欧地区城市星罗棋布,发展迅速。市民上层不仅拥有了可观的财富,而且以出席等级会议、担任国王官吏等形式加入国王政府,成为国王最重要的官吏来源之一”和所学可知,中世纪后期,随着市民阶层力量的不断壮大,国王与市民结成了联盟,有利于结束政治上的割据局面,从而有利于民族国家的形成,A项正确;材料不能说明“开始建立”,排除B项;恩赐官职制是封建君主制度下的一种任官现象,君主和贵族将官职赏赐给下属的任官制度,材料未涉及官职恩赐制的形成,排除C项;资本主义经济经济发展是宗教改革的主要原因,排除D项。故选A项。13.1804年通过的《法国民法典》除《总则》外,分为三编,第一编为人法,第二编为物法,第三编为“取得所有权的各种方法”。三编法律可以用三个原则予以概括:即自由和平等的原则、所有权原则、契约自治原则。由此可见,《法国民法典》()A.基本继承了普通法B.维护拿破仑统治C.体现了分权与制衡D.渗透了启蒙思想【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推断题。时空是:1804年(法国)。据材料“三编法律可以用三个原则予以概括:即自由和平等的原则、所有权原则、契约自治原则”可知,《法国民法典》体现了自由、平等等原则,说明该法典体现了启蒙思想的基本内容,D项正确;《法国民法典》属于欧洲大陆法系,不属于普通法系即英美海洋法系,排除A项;材料内容未涉及对拿破仑统治的态度,无法得出相关结论,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立法权、行政权和司法权及其相关机构的内容,排除C项。故选D项。14.1881年,美国《Puck》杂志刊登了一幅名为《模范求职者》的漫画(如下图),该漫画迅速在全国传播。这反映出()画中人物为刺杀了美国加菲尔德总统的凶手吉托奥。他右手握枪,左手的纸上写着“要么给官,要么拿命来”。A.政党分肥制度发展成熟B.工业时代官制改革的需求 C.美国文官制度弊端显现D.文官改革者重视舆论宣传【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881年的美国。据材料“画中人物为刺杀了美国加菲尔德总统的凶手吉托奥。他右手握枪,左手的纸上写着‘要么给官,要么拿命来’”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美国独立之初推行的政党分肥制,官员由执政党分配,但随着工业时代的到来,其弊端日益暴露,甚至出现了直接“抢官要官”的现象,反映出美国工业时代官制改革的需求,B项正确;材料中反映的是政党分肥制的弊端,与材料不符,排除A项;美国文官制度正式建立于1883年,1881年还未建立,排除C项;材料没有信息表明漫画是由文官改革者发布,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15.1913年,英王乔治五世不赞成爱尔兰实行自治,考虑运用其特权否决议会决定。首相阿斯奎斯告诫说:王位之所以能“避开党派政治沉浮的风暴”,是因为“王位占有者接受其大臣的建议并据此行事”。乔治五世最终打消了念头。据此可知,此时英国()A.内阁制度逐渐形成B.议会始为权力中心C.宪政制度相对完善D.首相侵蚀国王权力【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推断题。时空是:1913年英国。根据材料“王位之所以能‘避开党派政治沉浮的风暴’,是因为‘王位占有者接受其大臣的建议并据此行事’”并结合所学可知,英国实行君主立宪制,议会主权,国王统而不治,这种政治体制让英国国王乔治五世打消了否决议会决定的念头,体现了君主立宪制度相对完善,C项正确;材料主要体现议会与国王的关系,与内阁制度关系不大,排除A项;1689年颁布的《权利法案》标志着议会开始成为国家权力中心,排除B项;材料中首相只是告诫国王,没有限制和妨碍国王行使权力,排除D项。故选C项。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55分。16.清朝立法材料一清朝形成了参考汉人并考虑后金情况的“参汉酌金”立法路线。皇太极时,法律就已严禁“子告父、妻告夫及同胞兄弟相告”,同时仿明会典建立六部、都察院等机构并制定了相应的组织条例。乾隆五年修订的《大清律例》,除确认满族权益的某些特殊规定外,已成为与明律相同的法典。其中特附的苗疆条例规定:除重罪外,“一切苗人与苗人自相争讼之事,俱照苗例归结”。康熙等“五朝会典”与各部院则例则构成完备的封建行政法体系。同时,清朝还颁行了《回疆则列》、《西藏章程》等针对少数民族地区的专门性立法。 ——摘编自张晋藩《中华法系凝结少数民族的法律智慧》材料二中国古代法律民刑不分,以刑为主。1901年,清政府发布修律谕旨,次年设立修订法律馆,开始全面修订《大清律例》。不久编成的《大清现行刑律》,试图将“刑”与部门法分离,废除了凌迟、枭首、戮尸、刺字等传统酷刑,增加了“妨碍国交罪”、“妨碍选举罪”等新罪名。1908年,以日本《明治宪法》为蓝本的《钦定宪法大纲》颁布,实行二元君主制。至1911年,《钦定大清商律》、《破产律》、《大清民律草案》等相继制订。——摘编自王云霞《借鉴与移植》(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朝前期的立法特点。(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阐述晚清立法的发展趋势及其原因。【答案】(1)“参汉酌金”,吸收多民族法治成果;礼法结合(或继承华夏立法传统);因俗而治,注重少数民族相关法律的制定;注重维护满清贵族利益;体系相对完备。(任答4点,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亦可)(2)发展趋势:法典分类更加科学(或由民刑不分到分类编撰);法律更加文明(或废除了传统酷刑);出现限制君权的法律(或由君权至上到试图以法律限制君权);私法领域受到重视(或重视经济立法)。(任答两点)原因:政治:内忧外患,清政府挽救统治危机;西方法律制度的影响;清末新政。经济:民族工商业的发展。文化:西学东渐(启蒙思想的推动)。社会:民主力量的推动。(任答三个角度,其他角度言之成理亦可)【解析】【小问1详解】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清朝前期的中国。根据材料“清朝形成了参考汉人并考虑后金情况的‘参汉酌金’立法路线”、“仿明会典建立六部、都察院等机构并制定了相应的组织条例”可分析出“参汉酌金”,吸收多民族法治成果;根据材料“严禁‘子告父、妻告夫及同胞兄弟相告’”可分析出礼法结合(或继承华夏立法传统);根据材料“还颁行了《回疆则列》、《西藏章程》等针对少数民族地区的专门性立法”可分析出因俗而治,注重少数民族相关法律的制定;根据材料“确认满族权益的某些特殊规定”可分析出注重维护满清贵族利益;根据材料“康熙等‘五朝会典’与各部院则例则构成完备的封建行政法体系”可分析出体系相对完备。(任答4点,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亦可)【小问2详解】 本题是对比类和原因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晚清中国。发展趋势:根据材料“全面修订《大清律例》”可分析出法典分类更加科学(或由民刑不分到分类编撰);根据材料“废除了凌迟、枭首、戮尸、刺字等传统酷刑”可分析出法律更加文明(或废除了传统酷刑);根据材料“《钦定宪法大纲》”可分析出出现限制君权的法律(或由君权至上到试图以法律限制君权);根据材料“《钦定大清商律》、《破产律》、《大清民律草案》等相继制订”可分析出私法领域受到重视(或重视经济立法)。(任答两点)原因:政治:结合晚清时期的统治危机可分析出内忧外患,清政府挽救统治危机;结合西方法律思想传入可分析出西方法律制度的影响;结合所学可分析出清末新政。经济:结合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可分析出民族工商业的发展。文化:结合启蒙思想的传入可分析出西学东渐(启蒙思想的推动)。社会:结合所学可分析出民主力量的推动。(任答三个角度,其他角度言之成理亦可)17.华中区域材料一“华中”作为新区域概念,最初可能译自外文,模糊指称长江南北各省。随着日本制造“华北危机”及抗日救亡浪潮高涨,“华中”概念通过媒体进入政治军事领域。1941年4月,中共提出“巩固华北、发展华中”的战略方针,筹建了华中局。至此,“华中”成为以华中局管辖范围为界域的行政建制。随后社会各界设立了一系列以“华中”命名的教育及金融机构,将“华中”概念普及至民众日常认知之中。——摘编自李雷波《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对“华中”区域概念的建构》材料二1941年,刘少奇在华中党校作报告时指出,党员本质的改造是“共产党员党性的锻炼和修养”。同年,华中局创办的党内刊物《真理》,与党校、《江淮日报》一起成为宣传党的主张、教育广大党员的三块重要阵地。延安整风开始后,华中局围绕作风和纪律方面存在的问题迅速开展整风运动,把整风学习作为华中全党全军1943年下半年至1944年全年的中心任务。同时严格执行群众纪律,广泛开展群众运动,从组织上团结根据地内的人民共同抗日。——摘编自余广选、闫耀升《抗日战争时期中共中央华中局加强党的建设述论》(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影响“华中”概念出现及内涵变化的重要因素。(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抗日战争时期华中局党建工作的意义。【答案】(1)地理方面:区位因素的影响(长江南北各省联系紧密)。政治方面:民族危机的刺激(日本侵华不断加剧);政治运动的推动(抗日救亡运动的高涨);中共战略的促进(“巩固华北、发展华中”战略的提出)。文化方面:媒体的引导(媒体对“华中”概念的广泛宣传)。社会方面:社会各界的使用(以“华中”命名各类机构)。交流方面:文化交流(外文翻译)。(任写四个方面。其他角度言之成理亦可)(2)意义:强化了党对华中地区的全面领导;提升了党员党性修养;有利于纯洁党的组织;巩固了抗日民主政权;壮大了抗日力量(或利于持久抗战)。(任写四点,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亦可)【解析】【小问1详解】 本题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抗日战争时期中国。根据材料一“模糊指称长江南北各省”可得出地理方面区位因素的影响(长江南北各省联系紧密);根据材料一“随着日本制造‘华北危机’及抗日救亡浪潮高涨”“1941年4月,中共提出‘巩固华北、发展华中’的战略方针,筹建了华中局”可得出政治方面民族危机的刺激(日本侵华不断加剧);政治运动的推动(抗日救亡运动的高涨);中共战略的促进(“巩固华北、发展华中”战略的提出);根据材料一“‘华中’概念通过媒体进入政治军事领域”可得出文化方面媒体的引导(媒体对“华中”概念的广泛宣传);根据材料一“随后社会各界设立了一系列以‘华中’命名的教育及金融机构,将‘华中’概念普及至民众日常认知之中”可得出社会方面社会各界的使用(以“华中”命名各类机构);根据材料一“最初可能译自外文”可得出交流方面文化交流(外文翻译)。【小问2详解】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抗日战争时期中国。根据材料二“1941年,刘少奇在华中党校作报告时指出,党员本质的改造是‘共产党员党性的锻炼和修养’”可得出提升了党员党性修养;根据材料二“延安整风开始后,华中局围绕作风和纪律方面存在的问题迅速开展整风运动,把整风学习作为华中全党全军1943年下半年至1944年全年的中心任务”可得出有利于纯洁党的组织;根据材料二“严格执行群众纪律,广泛开展群众运动,从组织上团结根据地内的人民共同抗日”可得出壮大了抗日力量(或利于持久抗战);结合所学可知,华中局党建工作的开展强化了党对华中地区的全面领导。18.国际关系理论材料一均势理论认为,一国可以通过与某一力量合作以压制另一发展过快的力量从而保护自身。16世纪,随着大国竞争的加剧,这一理论被西班牙、英、法等国运用。1648年的《威斯特伐利亚条约》使欧洲出现了一个相对均势的局面。17世纪下半叶,均势概念开始频繁地见诸文章著作和政府文件中,从而成为西方国际关系学中影响最大的传统理论。学者认为,均势理论要给“轻的一端施加重量”,这“很容易造成滥用权力的现象”,均势外交将使国家间形成“一张阴谋和暗中监视交结成的复杂网络”,“国家间相互猜疑,争相备战”。——摘编自倪世雄《当代西方国际关系理论》等材料二20世纪50年代,在美苏两大国分立的格局之下,中国提出了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很快得到亚非会议及亚洲国家会议的支持。此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成为中国一以贯之的国际法观念的表达,先后在中国与160多个国家的建交文件中得到确认。联合国通过的多个宣言与决议,也多次确认其为基本内容,和平共处五项原则逐渐发展为当代国际关系的基本准则。——摘编自刘国平《中国贡献》等(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16-17世纪均势理论日益流行的历史背景。(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对国际关系贡献。 【答案】(1)历史背景:世界联系日益密切,国家间冲突加剧;民族国家逐渐形成,民族主义兴起;殖民扩张,大国竞争;战争频繁;国际法的逐渐形成。(任答三点,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亦可)(2)贡献:超越社会制度与意识形态,缓解冷战;反对殖民主义与霸权主义,促进殖民体系的瓦解;反思均势理论,推进互利合作(促进世界和平);推动国际正义的发展(或促进国际法的发展);促进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有利建立国际政治新秩序;逐渐成为当代国际关系的基本准则(任答四点,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亦可)【解析】【小问1详解】本题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16-17世纪欧洲。历史背景:据材料“随着大国竞争的加剧”“国家间相互猜疑,争相备战”得出国家间冲突加剧,大国竞争,战争频繁;据材料“《威斯特伐利亚条约》……均势概念……成为西方国际关系学中影响最大的传统理论”得出国际法的逐渐形成。此外还可以根据材料时间信息“16世纪”,并结合欧洲近代史所学知识,从新航路开辟和世界联系加强,民族国家逐渐形成,殖民扩张等方面分析。【小问2详解】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20世纪50年代中国。贡献:据材料“在美苏两大国分立的格局之下”得出超越社会制度与意识形态,缓解冷战;据材料“联合国通过的多个宣言与决议,也多次确认其为基本内容,和平共处五项原则逐渐发展为当代国际关系的基本准则”得出逐渐成为当代国际关系的基本准则;据材料“成为中国一以贯之的国际法观念的表达”得出推动国际正义的发展(或促进国际法的发展);据材料“很快得到亚非会议及亚洲国家会议的支持”并结合所学得出反对殖民主义与霸权主义,促进殖民体系的瓦解;据材料“均势外交将使国家间……国家间相互猜疑,争相备战”得出反思均势理论,推进互利合作(促进世界和平);此外还可以从有利建立国际政治新秩序,促进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等方面分析。19.历史阐释16-19世纪上半期三大洲重大历史事件简表(部分)欧洲亚洲美洲16世纪印第安文化毁灭殆尽。 麦哲伦船队完成环球航行;《九十五条论纲》发布;《至尊法案》颁布;法语成为法国官方语言;官职恩赐制盛行。八股取士;明朝内阁票拟制度化;乡约逐渐改为宣讲“六谕”;玉米等高产作物传入中国;葡萄牙人获得澳门租住权。17世纪《权利法案》被接受;《战争与和平法》出版;凡尔赛宫修建。英属东印度公司在印度开展殖民活动;中俄《尼布楚条约》;日本锁国加强。“五月花号”到达北美;墨西哥爆发黄热病。18世纪珍妮机被发明;法国大革命爆发。军机处设立;《大清律例》制定;马戛尔尼使团来华。1787年宪法颁布;政党分肥制形成;海地爆发起义。19世纪上半期《拿破仑法典》颁布;英国1832年议会改革;英国开始设立常务次官;维也纳体系形成。鸦片战争;“开眼看世界”。西属拉丁美洲独立;门罗宣言。从上表中任选三个事件,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释。(要求:明确写出所提取的事件,论题明确,事件要有关联性,史论结合。)【答案】示例1:事件:官职恩赐制、政党分肥制形成、英国开始设立常务次官。论题:西方选官制度因时而变。阐释:官员的选拔是国家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社会治理的必要前提。中古后期,随着民族国家兴起,中央权力加强,国家管理职能增多,官职恩赐制形成。国王任命亲信担任政府官员,赐予其官职,官员为国王和权贵服务。17-18世纪,欧美国家逐渐建立起资本主义制度,随着内阁制和政党政治的形成,出现政党分肥制,执政党将官职作为战利品分给党内同僚。政党分肥制客观上打破了政府的贵族化传统,但对国家权力的瓜分造成腐败泛滥,并严重影响政府工作的连续性和稳定性,降低了行政效率。随着工业革命的开展和世界霸权的确立,英国政府管理事务急剧增加,英国政府于19世纪初开始设立常务次官。常务次官及以下的一般政府工作人员为事务官,负责具体事务,不受党派影响,可以长期任职。事务官与政务官逐渐分离,保证了政府工作的有效性和稳定性。综上所述,西方选官制度的发展适应了社会治理需求的变化,推动社会的进步发展。其他示例:示例2:《权利法案》、1787年宪法颁布、1832年议会改革:资本主义政治制度不断扩展。示例3:《权利法案》、1787年宪法、《拿破仑法典》:近代西方法律制度逐渐形成。 示例4:《至尊法案》、内阁票拟制度化、凡尔赛宫修建:16-17世纪,欧亚主要国家专制王权强化示例5:《九十五条论纲》发布、凡尔赛宫修建、法国大革命爆发:欧洲民族国家逐渐形成。示例6:法语成为法国官方语言、《战争与和平法》出版、维也纳体系形成:16-19世纪,国际法逐渐形成并发展。示例7:麦哲伦船队完成环球航行、葡萄牙人获得澳门租住权、印第安文化毁灭殆尽:殖民扩张冲击古老帝国。【解析】【详解】这是论述题之历史事物阐释题,这一题所涉及的最大范围的时空近代世界。事件和论题:审问题“从上表中任选三个事件,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可得出,官职恩赐制、政党分肥制形成、英国开始设立常务次官这三个事件有关联性,即属于不同时期西方不同的选官制度的内容,故论题可拟为,西方选官制度因时而变。阐述:按时代先后顺序展开阐述,不同选官制度又可从其产生背景、内容、产生的影响等方面展开阐述,尽量做到史论结合,阐述丰富。如“官员的选拔是国家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社会治理的必要前提。中古后期,随着民族国家兴起,中央权力加强,国家管理职能增多,官职恩赐制形成”是背景,“国王任命亲信担任政府官员,赐予其官职,官员为国王和权贵服务”是内容及作用;“17-18世纪,欧美国家逐渐建立起资本主义制度,随着内阁制和政党政治的形成,出现政党分肥制”是背景,“执政党将官职作为战利品分给党内同僚”是内容,“政党分肥制客观上打破了政府的贵族化传统,但对国家权力的瓜分造成腐败泛滥,并严重影响政府工作的连续性和稳定性,降低了行政效率”是影响;“随着工业革命的开展和世界霸权的确立,英国政府管理事务急剧增加,英国政府于19世纪初开始设立常务次官”是背景,“常务次官及以下的一般政府工作人员为事务官,负责具体事务,不受党派影响,可以长期任职”是内容;“事务官与政务官逐渐分离,保证了政府工作的有效性和稳定性”是影响。最后总结归纳,升华主题,完成阐述,如综上所述,西方选官制度的发展适应了社会治理需求的变化,推动社会的进步发展。若其它角度言之成理也可。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最近更新
更多
大家都在看
近期热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