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常德市汉寿县一中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语文Word版无答案.docx

湖南省常德市汉寿县一中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语文Word版无答案.docx

ID:83604237

大小:34.19 KB

页数:10页

时间:2025-02-12

上传者:老李
湖南省常德市汉寿县一中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语文Word版无答案.docx_第1页
湖南省常德市汉寿县一中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语文Word版无答案.docx_第2页
湖南省常德市汉寿县一中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语文Word版无答案.docx_第3页
湖南省常德市汉寿县一中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语文Word版无答案.docx_第4页
湖南省常德市汉寿县一中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语文Word版无答案.docx_第5页
湖南省常德市汉寿县一中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语文Word版无答案.docx_第6页
湖南省常德市汉寿县一中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语文Word版无答案.docx_第7页
湖南省常德市汉寿县一中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语文Word版无答案.docx_第8页
湖南省常德市汉寿县一中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语文Word版无答案.docx_第9页
湖南省常德市汉寿县一中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语文Word版无答案.docx_第10页
资源描述:

《湖南省常德市汉寿县一中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语文Word版无答案.docx》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湖南省常德市汉寿县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一)论述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今年河南春晚“霸屏”,真正是火了一把。不仅科技“炫”,文化也“靓”。其中,《唐宫夜宴》节目运用5G+AR的技术,将虚拟场景和现实舞台结合,把歌舞放进了博物馆场景。以诙谐幽默又不失庄重的方式,将唐朝少女的博物馆奇妙夜之旅呈现在观众面前,以东方气韵打动人心、传颂四海。在传统节日里,我们回望生生不息的历史文化,再次体悟文化意涵、民族品格,也让人直面当下,思考如何更好涵养文艺和传承传统文化。近些年,我们围绕传统文化,推出了诸多文艺创新之举。比如《国家宝藏》这档电视节目,将纪录片和综艺巧妙应用,以小戏院情势讲述文物的前世此生。曾经的故宫特展,万人争睹宋代《千里江山图》,即便排队5个小时,也才能匆匆看上5分钟。而《国家宝藏》的编导,将画卷背后的故事细细还原,让国宝在众人眼前“活”了,“近”了,亲切了。以文化的内核、综艺的外壳、纪录片的气质,创造一种全新的表达,中华文化也更能深入人心。事实上,守正创新本身就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因,正因为中华民族有“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的理念和追求,中国文化才得以绵延不绝,并且总是能够在历史前进中不断创造新繁荣。中国的传统文化,不该束之高阁,而应以更炫的方式走进生活。传统文化如果仅仅停留在过去式,和现代生活距离很远,固步自封、裹足不前,就会在遗忘中生出僵化。《唐宫夜宴》之所以能“霸屏”多日,是真正“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这正是文艺创新带来的效果,既把优秀的传统文化传承,也收获了观众的“芳心”,可谓一举两得。文艺创新要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不竭源泉和深厚土壤,同时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服务当代,面向未来,激活中华文化的生命力,才能书写出当代文艺的辉煌篇章。历史是厚重的,大浪淘沙,总会留下美丽的珍贝;文化既有形又无形,衣食住行,无不沉淀着传统的基因。以文艺创新来守护好我们的传统文化,就从我们眼前渐次“活”起来一石、一丝、一画、一瓷开始吧,让传统文化在新的土层中“别开生面”,让“文化老树”长出新枝,为明天沉淀下这个时代的文化精华。(摘编自李群《以文艺创新传承发扬传统文化》)材料二: 对早期的国际共产主义运动而言,在创立无产阶级新文艺的过程中,如何对待本民族的传统文化,不同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家有不同的理解。而且,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面对不同的现实语境,无产阶级政党也会对传统文化采取不同的态度。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开展的左翼文艺运动,形成于上世纪二三十年代。这一文艺运动一方面受到五四文艺精神的直接影响,包含了五四文艺科学、民主、启蒙的主旨;另一方面也试图以“革命文学”的口号为引导,超越五四文艺传统。在此一时期,文艺的阶级性、大众化及其宣传功能,是左翼文艺家们关注的重点。无产阶级文艺与传统文化的关系问题,基本上还没有进入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家的视野。到了1930年代中期以后,随着民族危机的加剧,在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过程中,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左翼文艺阵线内部就文艺的民族形式问题展开了一场十分热烈的讨论。在这一讨论过程中,强调利用与改造旧的民族文艺形式,以超越过于西化的五四文艺的声音,最终占据了上风。在关于民族文艺形式的讨论中,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家们明确指出,民族文艺形式的问题,就是“中国民族旧文艺传统的继承与发扬的问题”。这显然是一种与五四时期差异很大的文艺观念。在这里,新文艺与旧文艺之间不再是断裂的、相互取代的、你死我活的关系,而是一种继承、改造、转化的关系。这种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意在保证民族文化传统的一脉相承,并使文艺的受众以文艺作品为中介获得民族身份的认同感,使文艺工作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中发挥积极的作用。毛泽东的文艺思想,也是在这一时期开始形成的。然而,与当时许多参与民族文艺形式讨论的左翼理论家相比,毛泽东的深刻之处在于,他并不仅仅把提倡民族文艺形式当成是为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动员民众抗战而采取的临时性文化策略,而是一开始就把它上升到了在中国要建立什么样的“新文化”这一高度上进行思考的。在《新民主主义论》中,他强调新民主主义的文化应该是“带有我们这个民族的特性”的文化;《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又进一步明确地提出要利用过去时代的文艺形式,并对旧形式加以改造,加进新的内容,使之“变成革命的为人民服务的东西”。之后,毛泽东又提出以“人民性”为标准,对传统文化进行鉴别分析,以便“去其糟粕,取其精华”,批判性地加以利用。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文艺创新与优秀传统文化的关系,与之前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家对于这一问题的思考是一脉相承的。他在论述文艺问题时所使用的“中国精神”这一概念,以及对当代文艺创作提出的“体现中华文化精神、反映中国人审美追求”的要求,与毛泽东关于文艺要有“中国作风与中国气派”的思想之间,更是有着明显的继承关系。(摘编自泓峻《文艺创新要结合时代精神融会传统资源》)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唐宫夜宴》富有东方气韵,表演方式既诙谐幽默又庄重,讲述了唐朝少女在博物馆的奇妙夜之旅。B.《唐宫夜宴》“霸屏”多日,深受观众喜爱,同时也引人深思:如何进行文艺创新来传承传统文化。C.不同的文艺理论家,不同的政党,对文艺创新和传承传统文化的理解和态度都不相同。 D.左翼文艺工作者早期重点关注文艺的阶级性、大众化和宣传功能,对如何传承传统文化考虑甚少。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中国传统文化只有以更炫的方式走进生活,才不会固步自封、裹足不前,在遗忘中生出僵化。B.当代文学作品中如果能够有像《红楼梦》《三国演义》这样的辉煌篇章,就能够大大地激活中华传统文化的活力。C.左翼文艺运动受到“科学、民主、启蒙”文艺精神的影响,割裂了传统的民族文化,有着很明显的西化倾向。D.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艺创新与传统文化关系的论述,体现出对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固有立场的继承。3.下列各项中,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以文艺创新传承发扬传统文化”观点的材料是()A.大型歌舞集锦《云南映象》将云南原创乡土歌舞与民族舞重新整合,充满古朴与新意,再创了神话般浓郁的云南民族风情。B.国学大师钱穆在谈到大学生学习中国传统之学时说:“最理想的是懂得前人的,却并不能要他定要再进一步,超过前人。”C.画家齐白石一生五易画风,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流派与风格。他告诫弟子要“我行我道,我有我法”,“学我者生,似我者死”。D.《中国诗词大会》力求通过对诗词知识的比拼及赏析带动全民重温那些脍炙人口的古典诗词,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4.简要梳理材料二的层次结构。5.根据原材料,你认为如何进行“文艺创新”?(二)文学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神鞭王宋炳成①王大奈从小习武,练就了一身武功,尤其是手中的一把钢鞭,指哪打哪,鞭无虚发,人送外号“神鞭王”。提起神鞭王,蒙山一带十里八乡,无人不晓。神鞭王名声在外,便常有人慕名上门找王大奈比试。多年来,竟没有能出其右者。这一天,蒙山上的新匪首秃头李领着一群喽啰将王大奈堵在了家门口,秃头李骑着一匹高头大马,手握一把明晃晃的银鞭,单手一指王大奈:“听说,你是神鞭王?”王大奈忙双手抱拳:“不敢,不敢,大当家的,草民只是有点儿爱好。” 秃头李哈哈大笑:“说得倒挺低调,王大奈,今天你敢不敢和我比试比试,看看谁才是真正的神鞭王?”王大奈面无惧色,扫了一眼秃头李,朗声道:“大当家的,不知你要怎个比法?”秃头李翻身下马,说:“少废话,当面锣,对面鼓,咱们直接过招。”王大奈拱了拱手,说:“大当家的,鞭子不长眼睛,万一有个闪失……还是换种比法吧。”“怎么?怕了?”秃头李一阵大笑,“好,那就比抽油灯!”王大奈听后倒吸一口凉气,他知道,抽油灯难度极大,持鞭人用黑布将眼睛蒙上,站两米开外,要一鞭将人头顶上燃烧着的油灯抽掉,没有炉火纯青的鞭法,万万比不得,稍有差池,这一鞭子下去,顶灯的人是非死即伤啊。王大奈想阻止,却见秃头李已让部下摆好了阵势,他扬了扬手中的一块黑布,挑衅地说:“怎么样?我先来!”说着,秃头李将手中的一把银鞭在地上呼呼摆了两下。②王大奈看了一眼秃头李,又看了一眼顶灯的喽啰,摇了摇头。秃头李不高兴了,嚷道:“咋了?不敢比?那你还叫什么神鞭王?今天你要不比,我就让人把你屋中的粮食全部带走。”王大奈皱紧了眉头,紧接着一声叹息:“唉,还是不比了吧。”秃头李气急败坏地把手一挥,一群喽啰蜂拥进屋搬起了粮食。一旁,王大奈的老婆哭天抢地:“你个该死的猪头,练的什么鞭啊,这下,一年的粮食没了,你让一家老小喝西北风啊……”眼睁睁看着粮食让人家拉走了,王大奈杵在那儿一言不发。两个月后,秃头李带着大队人马包围了王大奈所在的村子,他们将男女老幼全赶到长垣里,秃头李扬言,今天一定要和王大奈分个高低,不然,就将全村的口粮统统拉走。原来,上次王大奈虽然认输,可名声依然在外,提起神鞭王,人们还是啧啧称赞王大奈。秃头李不服气,召集人马杀了个回马枪。王大奈铁青了脸:“大当家的,这次又想怎么个比法?”秃头李一阵冷笑:“还是抽油灯!不过,这次得你先来,而且,要你的儿子来顶灯,你赢了,我立马走人,从此再不犯你们村子,若是你输了,嘿嘿,全村的口粮我都拉走!”秃头李这一招太阴毒了,蒙眼抽油灯本来难度就大,还让王大奈的儿子顶灯施加心理压力,不用比试,秃头李无形中已胜了一筹。看王大奈紧皱着眉头,秃头李不怀好意地笑了:“怎么?这次还是放弃?”王大奈瞪了一眼秃头李,说:“君子一言,驷马难追,大当家的,你可要说话算数。”秃头李一阵狂笑:“当然,我堂堂一寨之主,怎会出尔反尔!”王大奈抽出钢鞭,说:“好,比就比。” 王大奈将十二岁的儿子从人群里拉出来,点亮油灯放在头顶,又拿出一块黑布。这时,人群一阵骚动,有人喊:“大奈,咱不比了,大伙儿都将家里的粮食交出来吧。”人们紧跟着喊:“对,不比了,我们交粮食……”王大奈向人群深深鞠了一躬,高声说:“各位父老乡亲,你们的好意我心领了,但我王大奈不能因为自己连累了大伙儿!”说着,王大奈用黑布蒙住眼睛,将手中的钢鞭在空中呼呼运了两下,他对儿子喊:“准备好了吗?”儿子身子站得笔直,昂声说:“准备好了!”“好!”王大奈回一声。紧接着传来一声断喝:“着!”随着王大奈的话音,一道白光直飞孩子头顶,人们屏住呼吸,有胆小的用双手捂住眼睛。全场静悄悄的,连掉根针都听得见。等人们回过神来,发现孩子头顶上的灯依然亮着,人们长舒了一口气。秃头李却哈哈大笑:“什么神鞭王,不过如此而已。”王大奈却不急不躁,说:“还请大当家的验视。”秃头李轻蔑地说:“王大奈,有啥好验的,这不明摆着吗?你连打都没打中。”王大奈一再坚持,秃头李只好耐着性子来到孩子面前,等他拿起灯端详一番后,突然变了脸色,油灯芯已齐刷刷被斩为两截,而灯依然还亮着,运鞭如刀,闻所未闻啊!秃头李歪着头,疑惑地问王大奈:“你的鞭法已经出神入化,上次为何不比?”王大奈说:“不瞒大当家的,上次,你一摆鞭子我就看出你的鞭法高低了,而且,顶灯的那个家伙都尿裤子了,我王大奈总不能因为一己之私就轻易去毁了一个无辜的人吧?”秃头李听后脸涨得绯红,他飞身上马,吼了一噪子:“兄弟们,给老子撤!”身后,人群激奋,他们振臂高呼:“神鞭王!神鞭王!”(有删改)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从“蒙山一带十里八乡”“没有能出其右者”的结果看,王大奈经常主动与人比试。B.秃头李提出与王大奈比试抽油灯,目就是想看看他究竟有没有气量和真本事。C.秃头李第二次是有备而来的,尽管技艺有所提高,但在王大奈面前最终服了气。D.乡亲们宁愿拿出自家的粮食,也不愿让王大奈比试,说明王大奈很受乡亲们拥护。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小说中的人物语言富有个性,如王大奈的低调和斩截,秀头李的强势和蛮横等;人物对话还有推动情节发展的作用。B. 小说中有几处侧面描写,如王大奈妻子的责难,顶灯人尿裤子,王大奈儿子的镇定,都从侧面烘托了“神鞭王”的形象。C.小说运用欲擒故纵的写法表现“神鞭王”的鞭法,秃头李认为“神鞭王”没打中,其实是鞭法出神入化,他没看出来,引发读者阅读兴趣。D.“神鞭王”王大奈最终赢了这场比试,秃头李最后灰溜溜地撤走,这是小说故事发展逻辑的必然结果,符合读者的心理预期。8.请简要分析小说中两处画线段落在行文结构方面的作用。9.有人评价“神鞭王”不但技艺高,而且人品好。“神鞭王”人品好在哪里?请结合文本加以分析。二、古代诗文阅读(一)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秦王谓公子他曰:“昔岁殽下之事,韩为中军,以与诸侯攻秦。韩与秦接境壤界,其地不能千里,展转不可约。吾将伐之,何如?”公子他曰:“王出兵韩,韩必惧,惧则可以不战而深取割。”王曰:“善。”乃起兵,一军临荧阳,一军临太行。韩恐,使阳成君入谢于秦,请效上党之地以为和。命韩阳告上党之守靳黈曰秦起二军以临韩韩不能有今王令以上党入和与秦使阳言之太守太守其效之靳黈曰:“臣请悉发守以应秦,若不能卒,则死之。”韩阳趋以报王,王乃使冯亭代靳黈。冯亭阴使人请赵王曰:“韩不能守上党,且以与秦,其民皆不欲为秦,而愿为赵。今有城市之邑十七,愿拜纳之与王,唯王才之。”赵王喜,召平阳君而告之。赵豹对曰:“臣闻圣人甚祸无故之利。”王曰:“人怀吾义,何谓无故乎?”对曰:“秦被其劳,而赵受其利,虽强大不能得之于小弱,而小弱顾能得之强大乎?且秦以牛田,水通粮,其死士皆列之于上地,令严政行,不可与战。王自图之。”王大怒,赵豹出。王召赵胜、赵禹而告之。二人对曰:“用兵逾年,未见一城,今坐而得城,此大利也。”乃使赵胜往受地。赵胜至曰:“敝邑之王,使使者臣胜封赏吏民。”冯亭垂涕曰:“是吾处三不义也:为主守地而不能死,而以与人,不义一也;主内之秦,不顺主命,不义二也;卖主之地而食之,不义三也。”辞封而入韩,谓韩王曰:“赵闻韩不能守上党,今发兵已取之矣。”韩告秦曰:“赵起兵取上党。”秦王怒,令公孙起、王齮以兵遇赵于长平。(选自《战国策·赵策一》,有删改)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 命韩阳告上党之守靳黈曰/秦起二军以临韩/韩不能有/今王令以上党入和与秦/使阳言之太守/太守其效之B.命韩阳告上党之守靳黈曰/秦起二军以临韩/韩不能有今/王令以上党入和与/秦使阳言之太守/太守其效之C.命韩阳告上党之守靳黈曰/秦起二军以临韩/韩不能有今/王令以上党入和与秦/使阳言之太守/太守其效之D.命韩阳告上党之守靳黈曰/秦起二军以临韩/韩不能有/今王令以上党入和与秦使/阳言之太守/太守其效之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中军,指古时行军作战时主帅所在的部队。文中指在诸侯攻秦的战役中,韩国充当主力。B.“使阳城君入谢于秦”与《鸿门宴》中“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谢”含义相同。C.“若不能卒,则死之”与《离骚(节选)》中“伏清白以死直兮”的“死”含义不同。D.敝邑,是赵胜对自己国家的称呼。敝,是对自己或自己一方的谦称,如“敝人”“敝处”。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秦王视韩国为大患,打算出兵讨伐韩国。公子他表示有不用战斗就可以让韩国割取土地方法。秦王听从了他的建议,向荧阳和太行山进军。B.韩阳劝说上党太守献出土地。太守靳黈不肯从命,请求发动全部守军抵抗秦军,誓与上党共存亡。于是韩王让冯亭接任上党太守之职。C.赵王、赵胜、赵禹都因坐而得城而感到喜悦,赵豹却因赵国没有从秦国那里取得韩国土地的理由而拒绝接受韩国的城邑。D.赵国使者到达上党后,封赏当地官民。冯亭以为君主守地而不能战死、不听君主割地的命令和卖掉君主的土地而自己得到封邑为由,拒绝了封赏。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韩与秦接境壤界,其地不能千里,展转不可约。②今有城市之邑十七,愿拜纳之与王,唯王才之。14.韩国是如何避免遭受秦国的军事打击的?请简要概括。(二)古代诗歌阅读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小题。临江仙·送王缄苏轼忘却成都来十载①,因君未免思量。凭②将清泪洒江阳。故山知好在,孤客自悲凉。坐上别愁君未见,归来欲断无肠。殷勤且更尽离觞。此身如传舍③,何处是吾乡 [注]①此时苏轼妻子王弗去世后归葬家乡眉山,已经十年。王缄是苏轼妻弟,此来与苏轼相聚数日。②凭,烦请。③传舍,古时供行人休息住宿的处所。苏轼当时因受排挤离开京城出任杭州通判。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妻弟王缄的到来使苏轼想起了亡妻,苏轼因纷繁的杂务而忘记了安葬在家乡的妻子王弗。B.王缄与苏轼相聚,使苏轼心中增添了几分暖意;而王缄的离去,使苏轼的“愁”情更重。C.“归来欲断无肠”说这次相见前后,愁肠已断尽,以后即使再遇伤心之事,已无肠可断了。D.词的上片写悲苦的由来、发展和不能自己的情状。下片写送别的情怀及内心的自我排遣。16.请结合全词、简要分析“此身如传舍、何处是吾乡”的含意及其蕴含的思想情感。(三)名篇名句默写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新时代的广大青年,要做理想远大、信念坚定的模范,要勇担强国梦的重大责任,正如《<论语>十二章》中曾子所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普通人常在接近成功的时候容易失败,《老子》第六十四章中给出建议“____________,___________”告诫人们要不忘初心不改始终,不到最后的胜利决不松懈。(3)《江城子》一词中,表现词人梦里归乡和妻子相见,与《雨霖铃》中“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情形相似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语言文字运用(一)语言文字运用I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鼎,为我国所独有,着先祖数千年的辛勤劳动和无穷的智慧,是我们民族精神文化的标志。李泽厚说:“传说中的夏铸九鼎,大概是打开青铜时代第一页的标记。”鼎被视为传国重器、国家和权力的象征,正因为鼎具有如此的地位,所以在中国文化中,鼎着丰富的思想内涵,被赋予“显赫”“尊贵”“盛大”等的含义。鼎又是旌功记绩的礼器,周代的国君或王公大臣在重大庆典或接受赏赐时都要铸鼎,以记载盛况。这种礼俗至今仍然有一定影响。1995年,联合国五十华诞之际,中国即以“世纪宝鼎”相赠。为给党的百年华诞献上一份深情礼赞,与毛公鼎并称“海内三宝”的大盂鼎、大克鼎在上博、国博重聚。作为当之无愧的国之大礼,鼎体现的乃是和谐社会特有的时代禀赋和精神内涵,不失为政治与文化、情感与艺术之。后母戊鼎、王子午鼎、蔡侯申鼎、子龙鼎、史鼎……,是一粒粒的珍珠共同构成了中华文化的瑰宝,更是一颗颗火种闪耀着精神血脉的传承。18.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A.凝聚 举重若轻蕴涵相辅相成B.凝结举足轻重蕴涵相辅相成 C.凝聚 举足轻重蕴含珠联璧合D.凝结举重若轻蕴含珠联璧合19.下列各句中的引号和文中“海内三宝”的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A.李泽厚说:“传说中的夏铸九鼎,大概是打开青铜时代第一页的标记。”B.所以在中国文化中,鼎蕴含着丰富的思想内涵,被赋予“显赫”“尊贵”“盛大”等的含义。C.1995年,联合国五十华诞之际,中国即以“世纪宝鼎”相赠。D.人类在“足不出户”的时代就能够测算出,遥远的星星体积有多大,温度有多高,有些什么元素,在怎样运动。20.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哪种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二)语言文字运用Ⅱ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红楼梦》意蕴极其丰美,叶朗教授认为,《红楼梦》的意蕴大致可以分析为三个层面。第一个层面,是《红搂梦》以前所未有的广度和深度真实地反映了清代前期的社会面貌和人情世态。第二个层面,是它的悲剧性。《红楼梦》的悲剧性不简单在①,也并不只在于四大家族衰亡的悲剧,还在于曹雪芹提出了一种审美理想,而这种审美理想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是必然要被毁灭的悲剧。曹雪芹的审美理想是从汤显祖那里继承下来的,其核心是肯定“情”的价值,追求“情”的解放,追求人性解放。汤显祖讲的“情”一方面和“理”(封建社会的伦理观念)相对立,一方面和“法”(封建社会的社会秩序、社会习惯)相对立。他认为“情”是人生而有之的人性,它有自己的存在价值,②。第三个层面,是它处处渗透着作家对整个人生深刻的哲理性感悟。这种感悟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对人生(生命)终极意义的追问;一是对命运的体验和感叹。③,而宇宙是无限的。与此相联系的,是人的命运。《红楼梦》中渗透着对人的有限生命和人的命运的最深沉的伤感,它像一声悠长的叹息,使小说弥漫着浓郁的诗意。21.下列句子中的括号和文中画横线处的括号,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中国哲学中的“空”不是“万境归空(空白虚无)”,而是“空(万物的源泉)纳万境。”B.曹雪芹的世界观(体现在贾宝玉身上)是把“有情之天下”作为人生的终极意义。C.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热烈鼓掌)D.他用稚嫩的笔体写下:《红楼梦》真是一部“千红一枯(窟)”的伟大悲剧。2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理想、幻想和空想都是对未发生之事或未实现之事物的想象。明朝的万户陶成道幻想飞天,自制火箭飞车。不幸殒命,后人称之为“人类载人航天第一人”;中国几代航天人以赶超航天强国为理想,自立自强,奋斗不息,最终“祝融探火”,“天宫”翱翔。理想,是有根据的、合理的想象或希望;幻想,是以理想愿望为依据的对未来的美好想象;但两者如果没有奋斗和行动的加持,就只会成为不切实际的空想。读了以上材料,你对“理想、幻想、空想”有怎样的思考和认识?请写一篇议论文,体现你的感悟和思考。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最近更新
更多
大家都在看
近期热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