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乌鲁木齐市第101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Word版含解析.docx》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乌鲁木齐市第101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测试卷语文试题总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一、论述类文本阅读(共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疫”这个字人人散而远之,但就它的字形结构看,除了避之不及的“疒”,它里面的部分其实是“役”的省略,表示“疫”的意思同“役使”有关,因为古人认为,瘟疫大都是恶鬼驱役坏东西兴风作浪。“役使”这种行为是人类为了改善生活条件所付出的努力,是人类智慧与社会进步的体现。在我国古代,牛早已成为可供人们役使的一种富力。比如在“犁”字中,“牛”表示犁这种农具以及用农具耕田都与役使牛有关。《诗经》有一句:“皖彼牵牛,不以服箱。”其中“皖”的意思是明亮。“服箱”是驾车、拉车,因为“箱”最初指古代的大车,这两句诗说的是天空中闪闪发光的牵牛星它虽然名叫“牵牛”,却并不是被用来驾车的。从这里我们可以推断,当时牛已经成为人们在生活中用于负重、运输的一种重要工具了。大文豪苏东坡在一首题为《减字木兰花·己卯儋耳春词》的词中写道:“春牛春杖,无限春风来海上,便丐春工,染得桃红似肉红。春幡春胜,一阵春风吹酒醒,不似天涯,卷起杨花似雪花"这首词既写了春天的景色,同时也是一幅立春时节的民俗风情画卷,其中的“春牛”,是传统民俗中人们用泥土、芦苇或纸于立春前一日做成的“牛”,在立春那天用“春杖”鞭打“春牛”,以示迎春、劝农和催耕,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比较有趣的是“耕牛”从古至今指的都是耕田的牛;可是与之相对的“犁牛”,在许多古代的工具书中却被解释为“杂色牛”。因为《论语》中有这样一句话:“犁牛之子骅且角、虽欲勿用、山川其舍诸?"句中“驻”原本指赤色马,随之也指赤色牛等,后来还表示赤红色。我国古代有崇尚“正色”的传统“赤”与“青、黄、白、黑”同属五种正色,所以,赤红色的牛马被视为品相高贵。因此,孔子的这句话是说有杂色皮毛的公牛,生下来的小牛犊却毛色赤红,人们可能因为小牛犊出身卑微而不让它当主角,可是圣明的山神水神也会像人一样舍弃它吗?这句话表明了孔子“不以出身论英雄”的主张。由这句话后来还引出了“犁牛骅角、犁生骅角”等成语,大意是普普通通、甚至有些卑微的父辈,却生下了鹤立鸡群的儿女。实际上,耕牛外表的毛色与样貌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它们服务于农耕等事务的能力与态度。农业是立国之本,勤劳坚韧的耕牛,是数千年来中华民族农耕的得力助手。在农业现代化进程中,耕牛也正在让位于人称“铁牛”的拖拉机等一系列农业机械,见证了新中国建设事业中新农业的气象与辉煌。 从另一个角度看,“犁牛骅角”正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一种写照。中华祖先筚路蓝缕,从在大自然中寻觅食物,到草创农耕文明,学会种植、发明农具、蓄养牲畜和兴修水利,一步又一步、一代接一代地建立并发展了灿烂的中华农业文化。在今天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党领导全国人民更是消除了绝对贫困和区域性整体贫困,让中国人民过上幸福生活。抚今追昔,正是中华民族这种坚忍不拔、默默奉献的“耕牛”精神,让中华民族如山如阜,巍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摘编自张一清《“耕牛”精神代代传》)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A.“疫”字让人敬而远之,是因为它的字形结构中,有让人避之不及的“疒”。B.在宋代,立春之日有鞭打“春牛”,以示迎春、催耕、祈求风调雨顺的习俗。C.“耕牛”与“犁牛”不同,“耕牛”是耕田的牛,“犁牛”的品相更加高贵。D.耕牛的毛色与样貌同它们服务于农耕等事务的能力与态度一样,都非常重要。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从农耕时代讲到农业现代化时代,抚今追昔,展现了我国“耕牛”精神的代代传承。B.文章采用了引用论证、举例论证、对比论证等多种论证方法,兼顾论述逻辑与文化底蕴。C.文章第二段以《诗经》中的诗句为例,得出牛已经成为当时人们生活中重要工具的结论。D.文章第四段引用孔子关于小牛犊出身卑微的话,表明了作者“不以出身论英雄”的主张。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耕牛是灿烂的中华农业文化的助推者,是新中国建设事业中新农业的辉煌的见证者。B.现代化农业中将不再有耕牛的一席之地拖拉机等一系列农业机械正逐步取代耕牛。C.中华祖先建立并发展中华农业文化的过程正是坚忍不拔的“耕牛”精神的真实写照。D.今天中华民族已巍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我们不再需要勤劳坚韧的“耕牛”精神。【答案】1.B2.D3.D【解析】【分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A.“是因为它的字形结构中,有让人避之不及的‘疒’”以偏概全。根据原文第1段中“除了避之不及的‘疒’,它里面的部分其实是‘役’的省略,表示‘疫’的意思同‘役使’有关,因为古人认为,瘟疫大都是恶鬼驱役坏东西兴风作浪。”的论述,可知该项对原因的分析是不全面的。C. “‘犁牛’的品相更加高贵”张冠李戴。根据原文第4段论述“赤红色的牛马被视为品相高贵”,可知品相更高贵的是赤红色的牛马,而非“犁牛”。D.“都非常重要”曲解文意。由原文第5段论述“耕牛外表的毛色与样貌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它们服务于农耕等事务的能力与态度”可知,耕牛的能力比样貌更重要。故选B。【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D.“表明了作者‘不以出身论英雄’的主张”张冠李戴。根据原文第4段“这句话表明了孔子‘不以出身论英雄’的主张”可知,这是孔子的主张。故选D。【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D.“我们不再需要勤劳坚韧的‘耕牛’精神”说法绝对,也不符合文意,“耕牛”精神需要代代传承。故选D。二、非连续性文本阅读(共12分)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家庭这概念在人类学上有明确的界说:这是个亲子所构成的生育社群。这社群的结合是为了子女的生和育。但是生育的功能,就每个个别的家庭说,是短期的,孩子们长成了也就脱离了他们的父母的抚育,去经营他们自己的生育儿女的事务,一代又一代。家庭这社群因之是暂时性的。从这方面说,家庭这社群和普通的社群不完全一样。学校、国家这些社群并不是暂时,虽则事实上也不是永久的,但是都不是临时性的,因为它们所具的功能是长期性的。在西洋,家庭是团体性的社群,有严格的团体界限。因为这缘故,这个社群能经营的事务也很少,主要的是生育儿女。可是在中国乡土社会中,家并没有严格的团体界限,这社群里的分子可以依需要,沿亲属差序向外扩大。构成这个我所谓社圈的分子并不限于亲子。但是在结构上扩大的路线却有限制。中国的家扩大的路线是单系的,就是只包括父系这一方面;除少数例外,家并不能同时包括媳妇和女婿。在父系原则下女婿和结了婚的女儿都是外家人。在父系方面却可以扩大得很远,五世同堂的家,可以包括五代之内所有父系方面的亲属。这种根据单系亲属原则所组成的社群,在人类学中有个专门名称,叫氏族。我们的家在结构上是一个氏族。但是和普通我们所谓族也不完全相同,因为我们所谓族是由许多家所组成,是一个社群的社群。因之,我在这里提了这个“小家族” 的名词。小家族和大家族在结构原则上是相同的,不相同是在数量、在大小上。——这是我不愿用大家庭,而用小家族的原因。一字的相差,却说明了这社群的结构性质。家族在结构上包括家庭,最小的家族也可以等于家庭。因为亲属的结构的基础是亲子关系,父母子的三角。家族是从家庭基础上推出来的。但是包括在家族中的家庭只是社会圈子中的一轮,不能说它不存在,但也不能说它自成一个独立的单位,不是一个团体。形态上的差异,也引起了性质上的变化。家族虽则包括生育的功能,但不限于生育的功能。依人类学上的说法,氏族是一个事业组织,再扩大就可以成为一个部落。氏族和部落赋有政治、经济、宗教等复杂的功能。我们的家也正是这样。我的假设是中国乡土社会采取了差序格局,利用亲属的伦常去组合社群,经营各种事业,使这基本的家,变成氏族性了。一方面我们可以说在中国乡土社会中,不论政治、经济、宗教等功能都可以利用家族来担负;另一方面也可以说,为了要经营这许多事业,家的结构不能限于亲子的小组合,必须加以扩大。而且凡是政治、经济、宗教等事物都需要长期绵续性的,这个基本社群决不能像西洋的家庭一般是临时的。家必须是绵续的,不因个人的长成而分裂,不因个人的死亡而结束,于是家的性质变成了族。我称我们这种社群作小家族,也表示了这种长期性在内,和家庭的临时性相对照。在西洋家庭团体中,夫妇是主轴,夫妇共同经营生育事务,子女在这团体中是配角,他们长成了就离开这团体。在我们的乡土社会中,家是个绵续性的事业社群,它的主轴是在父子之间,在婆媳之间,是纵的,不是横的。夫妇成了配轴。(摘编自费孝通《乡土中国》)材料二:随着工业化的推进和现代文明的冲击,当前的中国正在经历社会转型,处在转型期的中国农村与传统的农村相比也出现了很多方面的变化。首先,在当代农村,农民的谋生手段不再仅限于种地,农民对土地的依附性减弱,农村的人口流动开始加大,“世代定居”不再是常态。其次,农村传统的大家族开始逐渐消失,家庭规模逐渐缩小。传统的大家族的形成和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有关。在农耕社会,单个家庭无法独立满足自身的生产,因此需要家族联合来解决生产问题。然而,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单个家庭开始可以独立解决生产问题,这使得传统的大家族受到挑战,核心家庭即夫妻双方与未婚子女组成的家庭成为主流。此时,大家庭开始向多个小家庭分解,而这里的家庭也开始趋向于西方观念下的家庭。这个家庭也不再像大家族那样经营包含经济、政治、宗教等在内的诸多事务,而是更像西方家庭那样主要经营的事务是生育儿女。此外,传统的农村家族结构的变化也受到人口流动的影响。由于人口的向外流动,传统的世代同居、子孙满堂的充满乡土气息的大家族已经消失。很多家庭或是儿子进城,或是儿子儿媳一起进城,一个家庭的中坚力量流失,留在农村的只有老人和孩子。 (摘编自付立政《从<乡土中国>看当代中国农村变迁》)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中国乡土社会家庭可依据需要沿亲属差序任意向外扩大。B.费孝通认为中国乡土社会“小家族”的功能包括生育和事业。C.传统大家族的分解及家族结构的变化导致中国社会转型。D.当代中国农村逐渐以核心家庭为主,仍与西方家庭完全不同。5.西洋的家庭与中国乡土社会的家庭存在显著不同,以下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从团体界限上看,西洋的家庭是固定的,中国乡土社会家庭是可伸缩的。B.从结构形态上看,西洋的家庭是父母子三角,中国乡土社会家庭是小家族。C.从存续时间上看,西洋的家庭具有长期性,中国乡土社会家庭具有绵续性。D.从成员关系上看,西洋的家庭中夫妇是主轴,中国乡土社会家庭中夫妇是配轴。6.中国乡土社会家庭结构在时代的冲击下产生了许多新的变化,下列不属于这种变化的是()A.隔代家庭增多B.核心家庭增多C.丁克家庭增多D.多孩家庭增多7.费孝通提出中国乡土社会基本社群是“小家族”,理解材料一和材料二后,分条概述“小家族”的特点。【答案】4.B5.C6.D7.①一个可按父系亲属不断扩大的氏族社群。②它赋有生育、政治、经济、宗教等复杂的功能,是一个长期性的事业组织。③其主轴是在父子之间、婆媳之间。【解析】【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材料内容的能力。A.“沿亲属差序任意向外扩大”错误,根据材料一“在中国乡土社会中,家并没有严格的团体界限,这社群里的分子可以依需要,沿亲属差序向外扩大……中国的家扩大的路线是单系的,就是只包括父系这一方面”可见,中国乡土社会家庭可依据需要沿单系亲属差序向外扩大。C.因果倒置,根据材料二“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单个家庭开始可以独立解决生产问题,这使得传统的大家族受到挑战,核心家庭即夫妻双方与未婚子女组成的家庭成为主流。此时,大家庭开始向多个小家庭分解”可见,应是中国社会转型导致传统大家族的分解及家族结构的变化。D.“当代中国农村逐渐以核心家庭为主,仍与西方家庭完全不同”错误,根据材料二原文“大家庭开始向多个小家庭分解,而这里的家庭也开始趋向于西方观念下的家庭”可见,材料二认为当代中国农村逐渐以核心家庭为主,大家庭开始向多个小家庭分解,这时家庭开始趋向于西方观念下的家庭。 故选B。【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比分析材料内容的能力。C.“从存续时间上看,西洋的家庭具有长期性”错误,根据原文“这个基本社群决不能像西洋的家庭一般是临时的”可见,西洋社会家庭应是临时性。故选C。【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根据原文内容合理推断的能力。D.家庭生育多孩,只在子辈数量上有变化,原本家庭结构并未因此改变。故选D。【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信息的能力。根据“中国的家扩大的路线是单系的,就是只包括父系这一方面”“这种根据单系亲属原则所组成的社群,在人类学中有个专门名称,叫氏族。我们的家在结构上是一个氏族……我在这里提了这个‘小家族’的名词。小家族和大家族在结构原则上是相同的,不相同是在数量、在大小上”“家族在结构上包括家庭,最小的家族也可以等于家庭”可见,“小家族”是一个可按父系亲属不断扩大的氏族社群。根据“赋有政治、经济、宗教等复杂的功能……凡是政治、经济、宗教等事物都需要长期绵续性的……我称我们这种社群作小家族,也表示了这种长期性在内”可见,它赋有生育、政治、经济、宗教等复杂的功能,是一个长期性的事业组织。根据“在我们的乡土社会中,家是个绵续性的事业社群,它的主轴是在父子之间,在婆媳之间,是纵的,不是横的。夫妇成了配轴”可见,其主轴是在父子之间、婆媳之间。三、文学类阅读(共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骑自行车去拉萨王奎山罗西在送儿子上大学的一个星期之后,在晚报上刊登了征集驴友一起骑自行车去拉萨的启事。罗西喜爱旅游,特别是喜爱骑自行车旅游。罗西早就想骑自行车去拉萨了。妻子问他,为什么要去拉萨?罗西说,有人问一个登山家,你为什么要登山呢?登山家说,因为那座山在那里存在着。罗西的妻子想了半天,不知道应该如何回答罗西。罗西的启事登出来后,很快就收到了几个驴友的电话,表示愿意和罗西一起骑自行车去拉萨。几个人还一起推举罗西为召集人。罗西非常高兴,拟定了具体的计划,并且开始付诸行动。 罗西的妻子很快就知道了这件事。罗西的妻子知道这件事之后,和罗西大吵大闹起来。罗西的妻子说,儿子才刚刚考上大学,光本科四年就得花多少钱?罗西说,儿子上大学的钱不是早就存在那里了么?妻子说,读完本科还要读研究生,读完硕士还要读博士。再说,读完博士还要找工作,还要结婚,还要买房,你想没想过,这些事得多少钱?罗西笑了,说,结过婚还要生儿子呢,生了儿子还要生孙子呢,你累不累呀?妻子说,我不跟你耍嘴皮子!只要儿子大学没毕业,只要儿子工作没找好,房没买,婚没结,你休想离开这个家。等儿子大学毕业找了工作,买了房,结了婚,你爱上哪儿上哪儿,你哪怕是去阿拉斯加呢,我也不拦你。罗西哈哈地笑了,照你这样说,我这一辈子不是卖给你啦?妻子说,我还卖给你了呢!人家马丽早就住上别墅,开上私家车了。马丽,是妻子的闺中密友。妻子还把双方的父母都叫到一起,说,你要走也中,咱先把婚离掉再说。于是,骑自行车去拉萨的事只好泡汤。这事本来就是罗西挑起来的。罗西去不成,那几个驴友也一时有些泄气。但驴友中有个晚报社的首席记者叫杜平的,不服气,说,咱离了罗西就去不成拉萨了?咱非去不行。咱不但要去,还要搞得轰轰烈烈的。于是,杜平接替了罗西,成了驴友们的头头。杜平到底是晚报社的首席记者,懂得舆论的重要性。驴友队出发那天,在世纪广场那里举行了隆重的欢送仪式,连市委宣传部长都到了场。从驴友队出发的那一天开始,晚报特意辟出了专门的版面,刊登杜平撰写的旅途见闻的文章。这个专栏受到了广大读者的热烈欢迎。有的人甚至跑到报社说,我买晚报就是冲着这专栏的。这个专栏在晚报上一直持续了半年多的时间。驴友队从拉萨回来之后,杜平还把那些文章汇集成一本书,书的名字就叫《骑自行车去拉萨》。再说罗西。不管怎么说,骑自行车去拉萨这件事是由罗西挑起来的。没有罗西就没有驴友队的拉萨之行。驴友队出发那天的欢送仪式,罗西是参加了的,不仅参加了,还发了言。罗西的发言十分简单,只有短短的几句话。罗西是这样说的:骑自行车去拉萨,是我多年来的梦想。今天,我的这个梦想,就要由你们付诸实施了。我非常羡慕你们。但是,我要说,只要我不死,我还活着,总有一天,我也要骑自行车去拉萨!说罢,罗西的眼泪哗哗地流下来了。罗西的话,赢得了一片热烈的掌声。从那天开始,罗西在家里该干啥干啥,但就是不说话,一句话也不说了。妻子知道罗西是在赌气,也不理他。驴友队从拉萨归来的第二天,罗西失踪了。罗西的妻子知道罗西肯定是去拉萨了,就找到罗西的爸爸,问怎么办?罗西的爸爸说,还能怎么办,我权当是没有他这个儿子。罗西的妻子问,找不找?罗西的爸爸说,找个啥,不找!我生的儿子我知道,王八蛋是个犟种,十头牛也拉不回来。于是就不找。谁也没有想到,罗西这一去竟是八年。 八年后,当罗西出现在家人面前的时候,他已经变成了一个纯粹的西藏人,头发胡子都很长,脸色黑红,身上有一股浓重的羊膻味儿。那时,罗西的儿子已经娶妻生子。罗西说,儿子,爸爸对不住你。说这话的时候,罗西流出了眼泪。没想到,儿子哈哈地笑了。儿子说,爸爸,你是世界上最优秀的爸爸。我要告诉你我的一个决定,等我的儿子考上大学以后,我也要骑自行车去拉萨!说完这句话,罗西父子两个紧紧地拥抱在一起。(有删改)8.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罗西对于为什么要去拉萨这个问题的回答,让妻子想了半天,且不知如何回复,说明妻子对罗西的做法不赞成,但又找不到理由反驳。B.罗西的妻子不让罗西去拉萨,主要是担心这一趟花多了钱,影响儿子的教育大业,也因为时间较长,会有很长一段时间无法照顾家里。C.杜平接替罗西成了驴友队的头头,他之所以把这次骑行活动搞得轰轰烈烈,一方面是职业思维定势的作用,其次就是特意做给罗西看。D.罗西在驴友队出发时的欢送仪式上的发言,五味杂陈:既有遗憾,也有鼓励;既有自己半途而废的歉意,更有独自骑行前往拉萨的决心。9.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罗西的妻子虽然是一个次要人物,但对罗西的人物塑造和情节的发展都起到了特殊的作用:一是衬托了罗西的形象,二是使情节曲折跌宕。B.杜平把骑行活动搞得有声有色,既在晚报辟了专栏刊载文章,又把文章汇成一本书,这些情节极大地丰富了小说的内容,突出了小说主题。C.罗西父亲说的“我生的儿子我知道,王八蛋是个犟种,十头牛也拉不回来”,从侧面印证了罗西的独自骑行前往拉萨的倔劲,增强了真实感。D.罗西从拉萨回来,作者通过“头发胡子都很长,脸色黑红”“浓重的羊膻味儿”等外貌描写,表明八年时间西藏生活和文化对罗西改造之深。10.小说结尾安排罗西与儿子见面,有何用意?请简要分析。11.小说在情节结构方面有哪些特点?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答案】8.C9.B10.(1)结构上,照应了前文罗西想要去拉萨的想法,他的梦想终于实现了;(2)人物上,塑造了罗西敢于追逐梦想的执着与性格的坚韧、倔强;(3)主题上,通过儿子的反应,表现了很多人都有梦想,越来越多的人内心充满挑战的渴望的主题。11.(1)线索清晰,小说以罗西去拉萨为线索串起了准备去拉萨、去不成拉萨、送别人去拉萨、终于去拉萨等情节,构成了完整紧凑故事;(2 )情节设置一波三折,罗西想去拉萨没去成;驴友没了罗西领头眼看也去不成,结果杜平牵头去了拉萨,还出了本《骑自行车去拉萨》的书;罗西终于去成了拉萨;(3)小说结尾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儿子赞成罗西的做法,还准备同罗西一样去勇敢挑战自我。【解析】【分析】【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C.“其次就是特意做给罗西看”错。结合原文“杜平到底是晚报社的首席记者,懂得舆论的重要性。驴友队出发那天,在世纪广场那里举行了隆重的欢送仪式,连市委宣传部长都到了场”,可见他只是处于记者的想法,才把活动搞得轰轰烈烈,并非故意做给罗西看。故选C。【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B.“突出了小说主题”错。这些描写最主要的作用是促使罗西下决心骑自行车去拉萨,这从“驴友队从拉萨归来的第二天,罗西失踪了。罗西的妻子知道罗西肯定是去拉萨了”可以看出来。故选B。【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重要情节的作用的能力。小说结尾安排罗西与儿子见面,首先从结构上照应了前文罗西的想法,“罗西早就想骑自行车去拉萨了”“罗西的启事登出来后,很快就收到了几个驴友的电话,表示愿意和罗西一起骑自行车去拉萨。几个人还一起推举罗西为召集人。罗西非常高兴,拟定了具体的计划,并且开始付诸行动”,罗西离开的这八年真的去了拉萨,实现了自己的梦想;其次,从人物塑造来看,罗西对儿子说的话“儿子,爸爸对不住你”以及“流出了眼泪”的神态描写,都表现了罗西对儿子的歉疚,为了追求梦想,有些东西可能就需要舍弃,这表现了罗西对于追求梦想的执着和倔强的性格;再看儿子的反应,“儿子哈哈地笑了。儿子说,爸爸,你是世界上最优秀的爸爸。我要告诉你我的一个决定,等我的儿子考上大学以后,我也要骑自行车去拉萨!说完这句话,罗西父子两个紧紧地拥抱在一起”,儿子不仅没有责怪父亲,还要和父亲一样也去追求梦想,这表明罗西“骑自行车去拉萨”的主张和行为所具有的代表性,表现出我们这个民族越来越多的人内心充满挑战的渴望。【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情节设置手法的鉴赏能力。 首先,本文有提条明晰的线索,那就是骑自行车去拉萨。文章开头就写了罗西的梦想,“罗西早就想骑自行车去拉萨了”,并且真的为此做了准备,他召集了一帮驴友,还“拟定了具体的计划,并且开始付诸行动”;结果因为妻子的反对,他没有去成拉萨,只要送驴友去拉萨,在欢送仪式上,他说“今天,我的这个梦想,就要由你们付诸实施了。我非常羡慕你们。但是,我要说,只要我不死,我还活着,总有一天,我也要骑自行车去拉萨!说罢,罗西的眼泪哗哗地流下来了”;后来,在驴友们从拉萨回来之后,罗西消失了,“罗西的妻子知道罗西肯定是去拉萨了”;八年之后,他才从拉萨回来,“八年后,当罗西出现在家人面前的时候,他已经变成了一个纯粹的西藏人”。可见小说以罗西去拉萨为线索串起了准备去拉萨、去不成拉萨、送别人去拉萨、终于去拉萨等情节,构成了完整紧凑的故事。其次,本文情节设置一波三折,曲折有致。开头写罗打算去拉萨,而且召集了一帮驴友,制定了详细的计划,眼看就要成行,结果被罗西的妻子给阻止了,她不仅不让罗西去,还以离婚威胁她,“妻子还把双方的父母都叫到一起,说,你要走也中,咱先把婚离掉再说”,罗西只好妥协,这是一折;驴友们本来已经说好让罗西带着大家去拉萨,结果罗西不去了,“那几个驴友也一时有些泄气”,后来有个叫杜平的记者说“咱离了罗西就去不成拉萨了?咱非去不行。咱不但要去,还要搞得轰轰烈烈的”,于是他们不但去,还搞了个轰轰烈烈的欢送仪式,还开辟专栏专门写去拉萨的见闻,最后还出了本书,叫《骑自行车去拉萨》,这是一折;罗西眼看去不成拉萨了,“从那天开始,罗西在家里该干啥干啥,但就是不说话,一句话也不说了”,结果“驴友队从拉萨归来的第二天,罗西失踪了。罗西的妻子知道罗西肯定是去拉萨了”,这是三折。小说结尾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八年后罗西从拉萨回来,他对儿子感到歉疚,“儿子,爸爸对不住你。说这话的时候,罗西流出了眼泪”,结果儿子不但没有责怪他,还说“爸爸,你是世界上最优秀的爸爸。我要告诉你我的一个决定,等我的儿子考上大学以后,我也要骑自行车去拉萨!”,这样的结尾对表现主题——每个人内心都充满挑战的渴望,起到了很好的作用。四、文言文阅读(共17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苏轼,字子瞻,眉州眉山人。生十年,父洵游学四方,母程氏亲授以书,闻古今成败,辄能语其要。比冠,博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好贾谊、陆贽书。既而读《庄子》,叹曰:“吾昔有见,口未能言,今见是书,得吾心矣。”嘉祐二年,试礼部。主司欧阳修思得轼《刑赏忠厚论》,惊喜。后以书见修,修语梅圣俞曰:“吾当避此人出一头地。”闻者始哗不厌,久乃信服。时安石创行新法,轼上书论其不便。安石滋怒,使御史谢景温论奏其过,穷治无所得,轼遂请外,通判杭州。高丽入贡使者发币于官吏书称甲子轼却之曰高丽于本朝称臣而不禀正朔吾安敢受使者易书称熙宁然后受之。徙知徐州。河决曹村,汇于城下,涨不时泄,城将败。 轼诣武卫营,呼卒长曰:“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卒长曰:“太守犹不避涂潦,吾侪小人,当效命。”率其徒持畚锸以出,筑东南长堤。轼庐于其上,过家不入,使官吏分堵以守,卒全其城。徙知湖州,上表以谢。又以事不便民者不敢言,以诗托讽,庶有补于国。御史李定、舒亶、何正臣摭其表语,并媒蘖所为诗以为讪谤,逮赴台狱,欲置之死,锻炼久之不决。神宗独怜之,以黄州团练副使安置。轼与田父野老,相从溪山间,筑室于东坡,自号“东坡居士。”元祐三年,权知礼部贡举。会大雪苦寒,士坐庭中,噤未能言。轼宽其禁约,使得尽技。巡铺内侍每摧辱举子,轼尽奏逐之。四年,积以论事,为当轴者所恨。轼恐不见容,请外,拜龙图阁学士、知杭州。绍圣初,御史论轼所作词命,以为讥斥先朝。遂以本官知英州,寻降一官,未至,贬宁远军节度副使,惠州安置。居三年,泊然无所蒂芥,人无贤愚,皆得其欢心。又贬琼州别驾,居昌化。独与幼子过处,著书以为乐,时时从其父老游,若将终身。建中靖国元年,卒于常州,年六十六。或谓:“轼稍自韬戢,虽不获柄用,亦当免祸。”虽然,假令轼以是而易其所为,尚得为轼哉?选自《宋史·苏东坡传》1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句子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高丽入贡/使者发币于官吏/书称甲子/轼却之曰/高丽于本朝称臣/而不禀正朔/吾安敢受/使者易书称熙宁/然后受之B.高丽入贡/使者发币于官吏/书称甲子轼却之/曰/高丽于本朝称臣/而不禀正朔/吾安敢受/使者易书称熙宁然后受之C.高丽入贡使者发币于官吏/书称甲子/轼却之曰/高丽于本朝称臣/而不禀正朔/吾安敢受使者/易书称熙宁/然后受之D.高丽入贡使者发币于官吏/书称甲子轼却之/曰/高丽于本朝称臣/而不禀正朔/吾安敢受/使者易书称/熙宁然后受之13.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A.楚辞是屈原在楚歌的基础上再创造而形成的一种独特的新诗体。“楚辞体”又叫“骚体”,由屈原《离骚》而得名。B.“晦”指阴历每月的最后一天,这是古代特定称谓纪日法中的一类,此类纪日法还有朔(阴历每月的第一天)、望(阴历每月十五)、既望(阴历每月十六)。C.庐冢:古时为了表示孝顺父母或尊敬师长,在他们死后的服丧期,为守护坟墓而盖的屋舍。D.纪年法一般有帝王纪年法、年号纪年法和干支纪年法。贞观、开元、元祐属于帝王纪年法。1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苏轼自小随父母游学,听到古今的成败得失,常能说出其中的要害。 B.苏轼成年即已博学精通经传历史,后来读《庄子》,产生共鸣。C.欧阳修见了苏轼的考场文章和求见信,大为赞赏。D.“黄州-惠州-琼州”的苦难曲折的经历,反倒为我们展现了苏轼豁达的情怀。15.翻译文中划线句子(1)比冠,博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好贾谊、陆贽书。(2)轼诣武卫营,呼卒长曰:“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答案】12.A13.D14.A15.(1)到刚成年时,就博览精通经传历史,写文章每天达几千字,喜欢贾谊、陆贽的书。(2)苏轼到武卫营去,叫来士卒头目说:“河水将要冲坏城墙,事情紧急,你们虽说是禁军,姑且给我出力。”【解析】分析】【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使者”是作为“发”的主语,“苏轼”是“却”的主语,“使者”前面需要断开,排除C、D。“然后”是连词,这样以后的意思,一般放在句首,前面需要断开,排除B。句意:高丽来进贡,使者向官吏分送见面的礼品,书函用甲子纪年。苏轼拒绝说:“高丽对本朝称臣,而不接受我们的年号,我怎敢接受!”使者换了写熙宁年号的书函,这样以后才接受。故选A。【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D.“属于帝王纪年法”错误,应该是属于年号纪年法。“贞观”是唐朝第二位皇帝唐太宗李世民统治时期的年号。“开元”是唐朝皇帝唐玄宗李隆基的年号,共计29年。“元祐”是宋哲宗赵煦的第一个年号。故选D。【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A.“苏轼自小随父母游学”错误。结合“父洵游学四方,母程氏亲授以书”分析,父亲苏洵到四方游学,母亲程氏亲自教他读书。不是“自小随父母游学”。故选A。【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比”,等到、及;“冠”,弱冠,成年;“博通”,博览精通;“属”,撰写。大意1分)(2)“诣”,到,往;“害”,冲坏,冲毁;“且”,姑且。参考译文:苏轼字子瞻,是眉州眉山人。十岁时,父亲苏洵到四方游学,母亲程氏亲自教他读书,听到古今的成败得失,常能说出其中的要害。到刚成年时,就博览精通经传历史,写文章每天达几千字,喜欢贾谊、陆贽的书。后来读《庄子》,感叹说:“我从前有些见解,不能表述出来,现在看到这本书,说到我心里了。”嘉祐二年,参加礼部考试。主考官欧阳修见到苏轼《刑赏忠厚论》,很惊喜。后来写信谒见欧阳修,欧阳修对梅圣俞说:“我应当避让一下,让这个人出人头地了。”听到的人开始哗然不服,时间久了就信服此语。当时王安石正创设推行新法,苏轼上书论新法不当之处。王安石更加愤怒,叫御史谢景温论奏苏轼的过失,彻底审查而一无所得,苏轼就请求到外地任职,做了杭州通判。高丽来进贡,使者向官吏分送见面的礼品,书函用甲子纪年。苏轼拒绝说:“高丽对本朝称臣,而不接受我们的年号,我怎敢接受!”使者换了写熙宁年号的书函,然后才接受。调任徐州知州。黄河在曹村决口,汇集于徐州城下,水位上涨无法及时排泄,城墙将要被浸坏。苏轼到武卫营去,叫来士卒头目说:“河水将要冲坏城墙,事情紧急,你们虽说是禁军,姑且给我出力。”士卒头目说:“太守尚且不躲避水患,我等小人,应当效力听命。”他就率领兵卒拿着畚箕铁锹出来,筑起东南长堤。苏轼住在堤上,路过家门也不进去,派官吏分段防守,最终保全了这座城。调任湖州知州,上表谢恩。又因为有些事对百姓不利而不敢说,用诗来寄托谏言,以求有益于国家。御史李定、舒亶、何正臣摘取他章表中的话,并且引申附会他所作的诗说是诽谤皇上,把他逮捕进御史台监狱,想处以死罪,罗织罪名很久不能判决。惟有神宗怜惜他,把他作为黄州团练副使安置。苏轼与农夫老翁,一起在溪谷山林间生活,在东坡建造房屋,自称“东坡居士。”元祐三年,苏轼代理掌管礼部贡举。正逢大雪严寒,士子们坐在庭院中,颤抖说不出话来。苏轼放宽他们的禁约,使他们能尽量发挥。巡视考场的宦官常侮辱应试士人,苏轼奏请把这些宦官全都驱逐出去。元祐四年,因积累了一些议论政事的话,遭当权的人怨恨。苏轼怕不被他们所容忍,请求调到外地,任龙图阁学士、杭州知州。绍圣初年,御史论奏苏轼所作的文辞命令,认为是讥讽斥责先朝。因此按本官任英州知州,不久降一官级,还未到任,又贬为宁远军节度副使,安置惠州。过了三年,他淡然处之毫不介意,对人不论贤才或是愚夫,都能得到他们的欢心。又被贬为琼州别驾,住在昌化。他独自和小儿子苏过一起住,用写书来自娱自乐,时常和当地父老一起来往,如同要在当地终老。建中靖国元年,在常州去世,享年六十六岁。 有人说:“苏轼自己如果能稍微收敛锋芒,即使不被重用,也可以免去灾祸。”虽然如此,假使苏轼因此而改变他的为人,还能成为苏轼吗?五、情景默写(共12分)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杜甫在《登高》中发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感慨,抒发了漂泊异乡、年老体衰的惆怅之情,也蕴含着与衰弱生命顽强抗争的精神。(2)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表现诗人蔑视权贵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琵琶行并序》中表现诗人听到琵琶女演奏的音乐及其身世遭遇之后产生共鸣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①.万里悲秋常作客②.百年多病独登台③.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④.使我不得开心颜⑤.同是天涯沦落人⑥.相逢何必曾相识【解析】【详解】此题考查学生对古诗文的背诵、理解、默写能力。本题属于理解性情境默写,要求学生平时要注意记忆、积累。在做题时首先要读懂题干,明确要求。其次要镇定作答,规范写字。此题要注意的易错字有:摧、折、颜、沦。【点睛】考生默写名句名篇时,容易出现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一时回忆不起来(背诵不出);二是顺序错乱,张冠李戴;三是书写错漏。因此,答题时要沉着认真,要善于借助出处和引导句去回忆,万一一时记不起来,可以先放一放,不要急躁,做完其他题后可能又会突然记起来。答完题一定要反复默念,包括引导句在内,进行“全程回放”,这样,语序不当和书写错漏的问题一般都可以被发现并纠正。六、选择题(共16分)17.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石砾撕裂慰籍自然赐予B.阴蔽迅疾婉转一跃而上C.催残鄙弃倦怠瞻前顾后D.晶莹甘霖炽热深山幽谷【答案】D【解析】【分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识记并正确书写现代常用规范汉字,辨析形近字的能力。A.“慰籍”的“籍”应改为“藉”。 B.“阴蔽”的“阴”应改为“荫”。C.“催残”的“催”应改为“摧”。故选D。18.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在贵重物品展览期间,如何防止贵重展品免遭盗窃或抢劫,是组织者深感头痛的事。B.保持艰苦朴素的生活作风是关系到广大干部能否继承并发扬革命传统的大问题。C.文件对经济领域中的一些问题,从理论上和政策上作了深刻的说明和详细的规定。D.如何才能富起来呢?关键在于知识起决定性作用,知识的贫乏必然造成财富的贫乏,财富的充足是以知识的充足为前提的。【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和修改病句的能力。A.不合逻辑,否定词误用,去掉“免”;B.前面是“保持艰苦朴素的生活作风”,后面说“能否继承并发扬”,犯了一面对两面不能照应的逻辑错误;D.句式杂糅,或改为“关键在于知识”或改为“知识起决定性作用”。故选C。19.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A.罅隙(xià)山峦(lán)闺阁(guī)酣畅淋漓(hān)B.嚣鸣(xiāo)荡漾(yànɡ)脂膏(zhī)不事雕琢(diāo)C.揳入(qì)铆钉(mǎo)倾吐(qīng)清辉洋溢(yì)D.霓虹(lí)衷心(zhōng)消融(róng)霞蔚云蒸(wèi)【答案】B【解析】【分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识记现代汉语常用字字音的能力。A.“山峦”的“峦”应读luán。C.“揳入”的“揳”应读xiē。D.“霓虹”的“霓”应读ní。故选B。20.对李清照《声声慢》一词的思想内容和写作方法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前三句用一连串叠词,写出一种愁惨而凄厉的氛围,是词人血和泪的吞吐,也是向苍天的悲惨呼告,是词人后期凄凉悲惨生活的真实写照B.上阕从一个人寻觅无着,写到酒难浇愁;风送雁声,反而增加了思乡的惆怅,最后“雁过也”三句在内容上承上,在结构上启下,自然地把抬头仰望过渡到低头俯视。C.“梧桐更兼细雨”两句写桐叶簌簌,秋雨滴滴,像鬼语戚戚、幽灵啜泣,这就更加令人难过了。这里是从正面渲染作者的悲苦心情。D.最后用一个“愁”字来概括,具有画龙点睛的作用。全词用象征手法,把国破家亡的身世寓于景物描写之中,表现了词人忧国忧民的心理。【答案】D【解析】【分析】【详解】本题主要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与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思想感情的能力。D.“象征手法”错误,这首词主要的写作手法为借景抒情,没有用象征手法。故选D。七、选择题组(共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二十四节气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对气象、天文、农事进行观察和总结的产物,是中华民族悠久的民俗文化和历史_________________。尽管_________________,先人留下的二十四节气仍有其现实意义。它体现了中国古人超前的科学认知水平,具有相当的科学性,其中的“二分二至”客观地反映了一年四季的变化。古人正是因为能够正确地认识季节,才能提出农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的节气概念。通过对天象的研究,古人在两千年前就已经明白地球绕太阳公转的原理,并凝练出对农业生产具有指导作用的二十四节气。其中,惊蛰、清明、小满、芒种这四个节气都与农业生产密切相关,这些表征物候的节气反映出我国早期相对成熟的农耕文明深厚的根基。二十四节气集中体现了中国古代气候学的发展高度。从《诗经》《吕氏春秋》直至汉代《淮南子·天文训》,古人对气候的记录和认识是一个逐步发展和提高的过程。汉代所确定的二十四节气的具体名称及内涵沿用至今,进一步说明了中国古人对气候学认识的高度和深度,其科学性_________________。除了指导农事外,二十四节气还影响着民俗活动、饮食养生理念等多个领域。它提倡遵循自然规律,_________________出古人朴实的生态观,对现代社会人们加强生态意识仍具有启示作用。21.下列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A.积淀时过境迁不言而喻折射 B.沉淀事过境迁不可言喻折射C.沉淀事过境迁不言而喻映射D.积淀时过境迁不可言喻映射2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A.古人正是因为能够正确地认识季节,就能提出对农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的节气概念。B.古人正是因为能够正确地认识季节,才能提出具有对农业发展重要意义的节气概念。C.古人正是因为能够正确地认识季节,才能提出对农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的节气概念。D.古人正是因为能够正确地认识季节,就能提出农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的节气概念。23.下列语句所对应的节气时间段,按顺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①田夫抛秧田妇接,小儿拔秧大儿插。(《插秧歌》)②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登泰山记》)③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鹊桥仙》)④采采芣苢,薄言采之。(《芣苢》)A.①②③④B.④①③②C.④①②③D.①③④②【答案】21.A22.C23.B【解析】【2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和正确使用词语的能力。积淀:指积累沉淀,也指积累沉淀下来的事物。多用于文化、知识或者经验。沉淀:比喻凝聚,积累。语境强调“二十四节气”是民俗文化和历史积累的结果,对象是“二十四节气”,故应选择“积淀”。排除BC。时过境迁: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情况发生变化。事过境迁:事情已经过去,事情发生的环境也改变了。语境强调时间过去,应选择“时过境迁”。不言而喻:指不用说就可以明白。形容道理很浅显。不可言喻:不能用言语来说明。语境强调二十四节气的科学性不用说,大家都能明白,选择“不言而喻”。排除D。折射:比喻把事物的表象或实质表现出来。映射:映照、照射,也可以指反射反映。语境是说二十四节气表现了古人朴实的生态观,应选择“折射”。故选A。【2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和修改病句的能力。关联词搭配上,应该是“正因为能够……才能……”,据此排除AD ;“对农业发展”是状语,应当放在前面修饰“具有”,据此排除B。故选C。【2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识记文化常识和理解古诗文的能力。①“田夫抛秧田妇接,小儿拔秧大儿插。”这句诗描述江南插秧的情景,一般4月上旬后期开始插秧。②“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十二月的节气有小寒、大寒。③“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描绘七夕情景,节气是立秋。④“采采芣苢,薄言采之。”描写春季采摘野菜的情景。据此可以排出:④①③②。故选B。八、作文(共60分)24.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国庆假期,突如其来的疫情搅乱了我们平静的生活。随之而来的线上教学,对网课少年的自律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自律,就是自我约束。自律的人,可以享受更多的乐趣,拥有更大的自由,得到意外的收获。理性网游,生活会更充实多彩:节制饮食,身体会更轻盈敏捷:管控情绪,内心会更从容平和……请以“自律的乐趣”为话题,写一篇记叙文,讲述自己的经历,畅谈自己的感悟。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答案】略【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审题:这是一道话题作文题。材料中提到“自律,就是自我约束”,意在说明可在某种境遇中或者诱惑时的“自我管控”,对自我的一种严格要求,懂得生活中有所为有所不为;深层内核立意可以是自尊自爱,把“自律”深化为一种积极主动的力量,甚至是一种信仰。“自律的人,可以享受更多的乐趣,拥有更大的目由,得到意外的收获”这一句,则是提示考生自律的意义。“理性网游,生活会更充实多彩;节制饮食,身体会更轻盈敏捷;管控情绪,内心会更从容平和”则提示考生自律可以体现在生活、学习或者个人素养等方面,这其实就已经更为明确地提示考生写作的范围以及自律在不同方面所表现出的不同意义。 该考题的目的在于引导学生正面思考生活,引导学生向内探求自我,认识自我,向外表达自我,分享收获。以“自律的乐趣”为话题,这就限定了考生应紧扣“自律”和“乐趣”这两个关键词行文,同时提出了更深层的立意追求,不仅要求学生写“自律”,更需要学生能认识到“自律”背后的“乐趣”。其切题与否,需要谈及“乐趣”的具体内涵——这个内涵可以更广些,导语中提及的“乐趣”“自由”“收获”“充实的生活”“健康的身体”“平和的心境”等都能指引考生明确写作的立足点,进一步地阐明“自律”带来的“乐趣”:让你发现生活的幸福、健康的快乐、内心的强大,让你永远充满积极向上的力量。行文时,结合生活实际,可以写面对诱惑时的坚守自我;可以写在追求理想的过程中的坚持不懈;可以写成长路上的不忘初心;可以写从自然风物的生命轨迹中悟到守住本分的可贵等。如以坚持不懈为例,可以用欲扬先抑的手法安排情节,写起初自己的梦想虽然璀璨,但在行动上总是努力程度不够,不能持之以恒,成长的路上留下失败的脚印和悔恨的泪水,而老师、家长和同学适时的帮助,善意的提醒,启发了自己。最后卒章显志,篇末点题,自己在老师家长同学的帮助下走向自律的轨道,重拾信心,直到善于自律,感受到自律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成为一名勇于进取、自律自强的优秀中学生。立意:1.自律是迈向成功的必备条件。2.让自律的光芒照亮人生前程。3.自律让人生更加饱满。4.以自律自强之力,逐梦未来前程。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