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83602509
大小:299.59 KB
页数:19页
时间:2025-01-22
《新疆乌鲁木齐市六校联考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语文 Word版含解析.docx》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2022-2023学年高二第二学期期末五校联考语文试卷时间:120分钟试卷分数:150分注意事项: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一、现代文阅读(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关于老龄化的理念和战略可以有两种表达,即老龄化与老龄文明。“老龄化”是一种模糊的表达,“老龄化事业发展”“老龄化战略”等都是基于问题应对的工作话语,隐喻以忧患意识为核心的文化态度和社会情感,因而总体上是被动甚至消极的。“老龄文明”宣示对老龄化的价值肯定,也宣示对老龄文明建构的积极态度和社会行动。它不将老龄化只当作问题,也不满足于寻找应对策略,而是以老龄化作为人类文明的生命气象、生命气质以及与之相对应的文明形态。现代文明有两个明显的悖论。第一个悖论是对人生经验的漠视。“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人一生大量的时间和精力都用于满足生存尤其是延续生命的吃喝需要,在这个过程中滋生了诸多痼疾,如对享乐的过度追求。文化的使命是将之化为人生享受,赋予文化意义,于是产生饮食文化。个体精神生命的成熟产生于由生到死的进程中,人类世界的进步也产生于集体智慧不断成长成熟中。然而,现代文明将老龄群体的精神生命和精神财富视为风烛残年的最后呻吟,于是冷漠和废弃了人类文明进步阶梯中最充沛的果实。第二个悖论是将人类文明史描述为从原始社会到现代社会的线性进程,人们的文明认同和历史想象又似乎将远古社会视为老年,所谓的现代总是与青春活力相关。其实,这也是现代文明无知狂妄的表现。为此,须借鉴并创新黑格尔关于人的哲学理论,他认为,个体的自然生命在走向老年时会孱弱不堪,但精神生命则更加丰满、成熟。人们从三个维度进行了“老”的建构:其一,“老”的生理建构,这是个体对这一自然进程的觉悟和接受。其二,“老”的社会建构,即各种表格中的年龄暗示,各种年龄规定的制度安排。退休制度是对“老”的终极社会宣判,将个体从社会体制乃至社会格局中“驱离”。其三,“老”的精神建构,在精神上接受“老”,而且在精神上“老”去。“不服老”仅仅是个案,“老顽童”一般被当作具有喜剧意义的反常人格。精神老龄化是最彻底的老龄化,它甚至会加速生理和社会的老龄化。当人类因寿命延长而出现老龄化,它作为“文明进步的体现” 的重要表征之一,会给世界带来精神上的成熟,这是老龄群体给文明也给世界带来的文化礼物。重要的是,要将这份礼物作为文化资源。老龄化并不只是社会发展的负面清单。即便在生理上走向老龄——这是一个相对的过程,也是需要在文明进步中不断调整的标准,即便个体被武断地推进老龄的“集中营”,他们的价值同样存在。很多杰出的科学家尤其人文社会科学家,就是在老龄阶段达到对人类贡献的巅峰。虽然还没有足够证据来证明老龄化将给现代文明带来“人口红利”,然而一旦放弃以征服、变化或所谓不断进步为特征的文明观,老龄化就不仅是“文明进步的体现”,而且将成为文明进步的力量。老龄人成熟丰满的群体智慧,对待世界的悲悯情怀,更趋近于孔子所说的“从心所欲不逾矩”的境界,柏拉图所说的“摆脱奴隶主束缚”的对欲望的驾驭力,将对现代文明构建做出重要贡献。(摘编自樊浩《老龄文明的伦理革命》)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老龄化”的说法意味着老年人占比过多就会带来一些社会问题,含有无奈之意。B.从人类社会发展历程来看,现代总是与青春活力相关,现代社会远超过古代社会。C.个体的“老”包括生理、社会、精神三个层面,“老”的生理标准也会随时代调整。D.人的精神成熟需要时间来积淀,到了老年更容易接近“从心所欲不逾矩”的境界。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通过比较“老龄化”“老龄文明”的差异,揭示了提出“老龄文明”概念的必要性。B.文章第二段引用黑格尔的哲学理论,对老年人的精神生命予以肯定,增强了说服力。C.文章以部分科学家在老龄阶段贡献达到巅峰的事实,证明老龄化是文明进步的体现。D.文章中“风烛残年的最后呻吟”“老龄的'集中营'”“驱离”等语句,使说理更生动形象。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吃喝住穿是基本的生存需求,但我们可赋予其文化意义,如将吃喝上升到饮食文化,即可解决过度追求享乐的问题。B.退休制度可以说是对“老”的终极社会宣判,通过延迟退休,能够让老龄人融入社会体制,从而避免精神的老龄化。C.若改变狭隘的文明观不难发现,老龄化未必能给现代文明带来“人口红利”,但可以成为推动社会文明进步的力量。D.作者主张建构老龄文明,这与孟子《寡人之于国也》中“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所蕴含的对老年的态度基本一致。【答案】1.B2.C3.C【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B.“现代总是与青春活力相关,现代社会远超过古代社会”错误,原文有“第二个悖论是将人类文明史描述为从原始社会到现代社会的线性进程,人们的文明认同和历史想象又似乎将远古社会视为老年,所谓的现代总是与青春活力相关。其实,这也是现代文明无知狂妄的表现”,可知认为“现代总是与青春活力相关,现代社会远超过古代社会”是悖论,是错误的。故选B。【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C.“证明老龄化是文明进步的体现”错误,原文为“他们的价值同样存在。很多杰出的科学家尤其人文社会科学家,就是在老龄阶段达到对人类贡献的巅峰”,是证明老年人的价值是依然存在的。故选C。【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A.“如将吃喝上升到饮食文化,即可解决过度追求享乐的问题”错误,原文相关内容为“人一生大量的时间和精力都用于满足生存尤其是延续生命的吃喝需要,在这个过程中滋生了诸多痼疾,如对享乐的过度追求。文化的使命是将之化为人生享受,赋予文化意义,于是产生饮食文化”,没有提到能解决过度追求享乐的问题,选项于文无据。B.“从而避免精神的老龄化”错误,精神的老龄化不仅有社会的客观原因,更有个人的主观原因,选项以偏概全。D.“态度基本一致”错误,建构老龄文明是全方位关注老年人,为更好推进社会发展,孟子的主张是爱护老人,态度不一样。故选C。(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中国的迅速崛起震撼了世界,正影响着整个国际格局和秩序的演变。要让世界真正读懂中国,我们必须建构全面的、透彻的、强势的话语体系,以中国人的眼光和话语来观察和评述自己的国家和外部世界。 “文明型国家”这个概念的提出,不仅可以解构西方话语对中国的主流叙述并揭示中国崛起的一些规律,更有利于进行国际政治制度的比较和预测,它甚至可以与西方主流话语进行对话、交锋乃至胜出。“文明型国家”指的是一个延绵不断长达数千年的古老文明与一个超大型现代国家几乎完全重合的国家,即中国。有人认为中国的崛起就是按照西方市场经济理论进行了改革,带来了经济总量的提高,随着中国进一步的发展,它将越来越多地接受西方的各种理念及制度安排,最终被接纳为西方社会的成员。“文明型国家”的观点与此截然不同,它认为中国的崛起是一个“文明型国家”的崛起,它代表了一种不同性质国家的崛起,中国的发展有自身的规律和逻辑。延绵不断长达数千年的中华文明的种种特质使中国这个现代国家与众不同。中国拥有超悠久的历史、超丰富的文化积淀,中国任何一个方面,都有上千年的历史。因此,我们古老文明形成的许多传统使得中国能融合古代文明与现代文明的长处。今天的中国是带着孔子、孟子、老子、庄子、荀子、墨子、孙子等伟大先哲重新回到世界中心的,是带着五千年伟大文明并汲取了包括西方文明在内的其他文明之长而重新回到世界中心的。“文明型国家”的文明基因太强大了,如果这样的国家要被全盘西化的话,它必定走向混乱、分裂乃至解体。中国是以西方不认可的方式崛起的,并继续以西方不认可的方式迅速发展壮大。“文明型国家”的崛起也因此而分外厚重和精彩。中国崛起的主要原因是坚持了自己的发展道路,既学习了别人之长,也发挥了自己的优势,特别是自身的许多传统与现代相结合所形成的优势,实现了一种对西方模式的超越。(摘编自《这就是中国:文明型国家》)材料二: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加大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力度,积极参与国际传媒市场竞争,取得重要成果。这也让中国这一负责任的大国形象较好地呈现在世人面前,赢得国际友人的认同和点赞。但我国在世界。上有时仍然处于有理说不出、说了传不开的困境。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是解决“挨骂”问题的有效路径,也是中国国家形象自塑与他塑的关键所在。必须深刻领会、努力实践,向世界展现一个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让世人更好了解一个进入新时代、展示新作为的中国。国家形象的塑造要求增强国际话语权。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创新对外宣传方式,着力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增强中国话语的国际影响力。话语的背后是思想,是“道”。必须坚持独立自主的方针,用中国理论阐释中国实践,用中国实践升华中国理论,更加鲜明地展现中国思想,更加响亮地提出中国主张,建构属于中国自己的话语体系。主动讲好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故事,展示中国为世界作出的贡献,让国际社会更多地理解中国和平发展道路的内涵。(摘编自《国家形象何以自塑与他塑》)材料三: (摘自《中国国家形象全球调查最新报告》)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因为“文明型国家”代表了中国与西方主流话语权的交锋和博弈,所以它必将有利于中国进行国际政治制度的比较和预测。B.话语权决定主动权,传播力决定影响力。所以为了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我们必须着力增强中国话语的国际影响力。C.中国只有不断加大国际传播的力度,积极参与传媒市场的竞争,才能更好地将中国形象呈现出来,进而赢得国际友人的认可。D.中国主流媒体在各国的影响力和传播力不尽相同,因而造成了发展中国家的受访者与发达国家的受访者对中国的认知度不同。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绵延数千年的古老文明是中国崛起的决定性因素,是它使中国成为了“文明型国家”,并最终实现了对西方模式的超越。B.一个国家的崛起必须伴随文化的自信,如果当初中国不坚持走自己的道路,而对西方亦步亦趋,中国的命运必定面临重大危机。C. 我国虽然在国际传播能力建设中取得了重大的成果,但是也要正视其中存在的困境,并需要通过自塑和他塑的方式来解决这些问题。D.前两则材料共同提出相同的观点一要想让世界真正读懂中国,就必须建构中国自己的话语体系。6.请你结合材料,对某些西方国家抹黑中国的不实报道和宣传,提出合理的应对措施。【答案】4.C5.A6.①我国媒体应全面建构中国话语体系,大力推广中国理念和主张。②创新对外宣传方式,讲好中国故事,增强国际话语权,向世界展现真实中国。③借助当地的传统媒体和新媒体发声,让海外民众通过本国媒体了解和认识中国。【解析】【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A.“所以”强加因果,根据材料一“更有利于进行国际政治制度的比较和预测,它甚至可以与西方交流话语进行对话、交锋乃至胜出”可知,“比较预测”和“交锋博弈”为递进关系,而不是因果关系。B.逻辑混乱,“所以为了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我们必须着力增强中国话语的国际影响力”错误。由材料二原文“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创新对外宣传方式,着力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增强中国话语的国际影响力”可知,“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和“着力增强中国话语的国际影响力”都是提升中国形象的重要方式。D.选项内容无中生有。通过材料三中的图表无法得出选项内容,而且从表格中能看出中国主流媒体在各国的影响力和传播力在国外对中国的认知度方面只占了其中一小部分,相对当地的传统媒体占比是最大的。故选C。【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概括和分析的能力。A.推断不合理,“绵延数千年的古老文明是中国崛起的决定性因素”错误。根据原文对“文明型国家”的界定,传统与现代的深度融合才是中国崛起的决定性因素。故选A。【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由原文“必须坚持独立自主方针,用中国理论阐释中国实践,用中国实践升华中国理论,更加鲜明地展现中国思想,更加响亮地提出中国主张,建构属于中国自己的话语体系。主动讲好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故事,展示中国为世界作出的贡献,让国际社会更多地理解中国和平发展道路的内涵”可知,我国媒体应全面建构中国话语体系,大力推广中国理念和主张。 由原文“国家形象的塑造要求增强国际话语权。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创新对外宣传方式,着力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增强中国话语的国际影响力”可知,创新对外宣传方式,讲好中国故事,增强国际话语权,向世界展现真实中国。由材料三图表可知,中国要积极参与传媒市场的竞争,借助当地的传统媒体和新媒体发声,让海外民众通过本国媒体了解和认识中国。(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瓦猫(节选)葛亮宁怀远从蒙自刚来到昆明时,在翠湖边上看到一株梨花。很大,风吹过来,就落了一地,好像雪一样。后来,他无数次对荣瑞红说起这株梨花树。荣瑞红说,我们龙泉镇①,什么花都有,就是没有梨花。后来,宁怀远在滇池边上,听一个拉胡琴的唱,“万紫千红花不谢,冬暖夏凉四时春。”他又想起这株梨花,想起满天飞的白,却怎么也记不起树的样子了。荣瑞红倒记得清清楚楚。那年夏天,蓝花楹开得正盛。黄昏时候,村里头来了一个人,敲开他们家的门。荣瑞红应了门,见是高个儿中年人,穿着青布衫子。蜡黄脸,满脸胡须。这人操官话,有两湖口音,口气温和,问荣瑞红家里头有没有要出租的屋子。荣瑞红就喊她爷爷。荣昌德老汉走出来,敲着烟袋锅,眯眼看来人胳膊底下夹着两本书,就问,先生,你是昆明城里来的教授吧?那人点点头,说,小姓闻。荣老爹回,我们家的耳房刚租了出去。最近来我们镇上问的,都是昆明城里的教授和学生。日本人的飞机把读书人都折腾坏了。全城都在跑警报。走,我陪你去问一问。荣老爹带着这个先生,顺着金汁河畔的小路,挨家挨户-路问过来。天擦黑了,这先生在一户人家门口停下,抬头看看说,这房子好。“三间两耳倒八尺”。荣老爹说,可不,正正经经的“一颗印”②。敲开了门,一看,小院干净开阔,房子也通透。用的石材、木料都考究得很,楼板和隔墙板还未装完,眼见是新起的房子。闻先生怕人家不舍得,但还是说了来意。屋主说,好。钱不打紧,您看着给。这屋子刚建好,您不嫌弃,下周就能住进来。闻先生看他爽快,也很高兴。屋主说,都说昆明城里造了新大学,来了许多教授。北方来。要是不打仗,我们请也请不来你们。荣瑞红才知道,这个闻先生,不是替自己找房子,是要替他们大学找个地方,盖个研究所。要装修这个房子,镇上不缺人手。可这闻一多先生,一个瓦匠窑工也不请。他和另一个姓朱的先生,撸起袖子,带着几个年轻人,自己干。荣老爹就说,他们开不了伙。囡儿,新烧的饵块③,给他们送些去。荣瑞红就拎着一只篮子,装几只碗给他们送过去。闻先生客气,要给她钱。她躲过去。 待装修好了,闻先生请村里的木匠创了一块木板,创得又平又光。他对青年说,怀远,去龙头村的弥陀寺,找冯先生,给咱研究所题个名。黄昏的时候,“清华大学文科研究所”的牌子就挂起来了。屋主来了,看了又看,说,这字可真好。可这屋上了橼子,要住进人,其实还缺了一样。闻先生说,愿闻其详。屋主笑笑,这得麻烦您找荣老爹问一问。当天后晌,宁怀远第一次见到了瓦猫。他看见荣家老爹捧了一只黑黔黔的物件走过来。走近看,是个陶制的老虎。那老虎身量小,但样子极凶。凸眼暴睛,两爪间执一阴阳八卦,口大如斗,满嘴利牙,像要吞吐乾坤的样子。老爹捧得稳稳的,神色也肃穆。宁怀远记起朱先生讲应劲的《风俗通义·祀典》,引《黄帝书》,里头有神茶郁垒执鬼以饲虎的一段,说虎能“执博挫锐,噬食鬼魅”。他想,这大概是一只和房宅相关的神兽。他便大声感叹说,好凶的镇宅虎啊。旁边的荣瑞红手里拿着红菱子,本也是肃然的,听了怀远的话,倒噗嗤一声笑出来,说,读书人的见识大。阿爷的瓦猫变了老虎。荣老爹回头瞋她一眼,说,死囡儿,不说话当你哑巴吗。这时,在宅前的端公,是本地的巫人。穿玄色的长袍,头戴锦帽,手里执了木剑。他捉来--只毛色绚亮的雄鸡,口中念念。旁人听不懂,大约是消灾瑞吉的咒语。随即出其不意,低头猛咬住公鸡的鸡冠。血便由肥厚的鸡冠流淌下来。端公唤来荣老爹,协他把住挣扎的雄鸡,将鸡血一滴在瓦猫的七窍,即眼、鼻、口、耳处,又在那大嘴里放入松子等。这端公即刻手势利落,将鸡宰杀了,在院内的锅里烹煮。半个时辰取出,直立于钵中,这鸡头须仰视屋宇檐角。端公遂点香祭之良久。最后,踏梯上屋顶,恭恭敬敬,才把瓦猫安在脊瓦上。宁怀远看这端公,一场“开光”下来,大汗淋淋,像是脱了形。瓦猫坐在房上,凛凛地望着他们,竟让人有些敬畏。当地的人,经过了倒都要驻足,合掌默立。半晌,向主家道喜,才离去了。言语间皆轻声细语,像是怕惊动了什么。看得宁怀远心里也穆然起来。屋主帮着他们一一安置好了,这才和闻先生告辞。一边说,先生,这屋子就交给您了。临走时,他又点上三支香,插在香炉里,阖目拜了一拜,才道,这瓦猫既上了房,逢农历初一、十五,点香祭供,先生莫要忘了。当晚上,闻太太将冯太太从弥陀寺请过来,说一起包饺子,庆乔迁之喜。闻太太将一簸包好的饺子又下到锅里,说,你那边住得可好?等我这忙完了也去看看。冯太太说,我本来不信鬼神,可那山坡上孤零零一座庙,住着总是不踏实。闻太太说,你还是常来走动,跟我做伴,也多个照应。 冯太太叹口气道,不是我迷信。我倒听说,这村里的房子除了庙,都要请尊瓦猫,才算清净了。我刚一进门,看见你们房梁上坐了一尊,那叫个威风。(有删改)[注]①龙泉镇,是以荣老爹为代表的陶艺匠人制作民间神兽瓦猫的世代传承之地。②也称“一口印",住房建筑形式之一,它由正房、耳房(厢房)和入口门]墙围合成正方如印的外观,俗称“一颗印”。③饵块,云南当地的一种小吃,用饵块包裹起来的馅饼。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荣老爹是一个精打细算的人,闻先生来找房子的时候,虽然他家的房子已经租出去了,还是热情地陪闻先生挨家挨户一路问,是为了帮屋主介绍租户。B.屋主不在乎租金将自己新起的房子租给闻先生,荣老爹让荣瑞红给闻先生他们送饵块,都体现了龙泉镇人至真至纯的人情美。C.给镇宅的神兽瓦猫“开光”的过程庄严肃穆,在场的人都轻声细语,经过的人驻足合掌默立,表现了人们对瓦猫的敬畏。D.小说气氛紧张,闻一多等人来租房时,荣昌德老汉说最近来我们镇上问的,都是昆明城里的教授和学生,日本人的飞机把读书人都折腾坏了,全城都在跑警报。8.小说《瓦猫》是怎样刻画闻一多先生的形象的?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9.“瓦猫”在小说中有着重要的作用,请简要分析。【答案】7.A8.小说通过外貌、语言、动作描写刻画闻一多先生的形象,寥寥数语,却让人读出了闻一多先生一路跋涉,筚路蓝缕的艰辛。9.①环境上,瓦猫开光的描写,丰富了小说的内容,营造了神秘的氛围,展现了西南地区独特的风土人情。②情节上,瓦猫是乔迁新居的必备之物,推动了情节的发展。③人物上,活灵活现的瓦猫,表现了当地匠人心灵手巧、技艺高超。④主题上,瓦猫寄托了龙泉镇人对平安幸福的美好生活的向往与镇宅纳福、驱邪避害的美好愿望,深化了小说主题。【解析】【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综合赏析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的能力。A.“荣老爹是一个精打细算的人”错误,通过后面荣老爹给闻先生送饵块等情节,看得出荣老爹并不是一个精打细算之人,而是一个热心肠的好人。故选A。【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人物形象的能力。小说《瓦猫》文中有对闻一多外貌、语言和动作描写, 如“来人胳膊底下夹着两本书”是外貌描写,“那人点点头,说,小姓闻”“抬头看看说,这房子好”“他对青年说,怀远,去龙头村的弥陀寺,找冯先生,给咱研究所题个名”是语言、动作描写,通过寥寥数语刻画了闻一多先生的形象,让读者领略闻-多等大师级人物的日常风度与性格魅力,以及闻一多先生一路跋涉,筚路蓝缕的艰辛。【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文学形象、分析文章重要情节的作用的能力。文中写到瓦猫安放的过程,“端公穿玄色的长袍,头戴锦帽,手里执了木剑。他捉来一只毛色绚亮的雄鸡,口中念念。旁人听不懂,大约是消灾瑞吉的咒语……最后,踏梯上屋顶,恭恭敬敬,才把瓦猫安在脊瓦上”瓦猫开光的整个过程,是西南地区特有的风土人情,让人感觉非常的神秘,丰富了小说的内容。“当地的人,经过了倒都要驻足,合掌默立。半晌,向主家道喜,才离去了”可知瓦猫是乔迁新居的必备之物,正是有了这一尊瓦猫,西南联大研究所才算正式成立,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瓦猫坐在房上,凛凛地望着他们,竟让人有些敬畏。当地的人,经过了倒都要驻足,合掌默立。半晌,向主家道喜,才离去了。言语间皆轻声细语,像是怕惊动了什么”,冯太太“刚一进门,看见你们房梁上坐了一尊,那叫个威风”可以看出活灵活现的瓦猫,表现了当地匠人心灵手巧、技艺高超。本文的写作背景是抗日战争时期,正是因为这一特殊的历史背景,让很多师生由北方去了昆明,并且在昆明复建研究所,而研究所建成后,需要请尊瓦猫,而当地方的风俗则是建了房子都要请尊瓦猫,才算清净,从而可知瓦猫寄托了龙泉镇人对平安幸福的美好生活的向往与镇宅纳福、驱邪避害的美好愿望,特别是在当时战乱的背景之下,所以瓦猫也深化了小说主题。二、古代诗文阅读(一)文言文阅读(22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越饥,勾践惧。四水进谏曰:“夫饥,越之福也,而吴之祸也。夫吴国甚富而财有余,其君好名而不思后患。若我卑辞重币以请籴于吴,吴必与我。与我,则吴可取也。”越王从之。吴将与之,子胥谏曰:“不可!夫吴、越接地邻境,仇雠敌战之国也。非吴有越,越必有吴矣。不如因而攻之,是吾先王阖庐之所以霸也。且夫饥,何哉?亦犹渊也。败伐之事,谁国无有?君若不攻而输之籴则利去而凶至财匮而民怨悔无及也。”吴王曰:“吾闻义兵不攻服,仁人不以饥饿而攻之。今服而攻之,虽得十越,吾不为也。遂与籴。三年,吴亦饥,请籴于越,越王环与而攻之,遂破吴。白圭之中山,中山王欲留之,固辞而去。又之齐,齐王亦欲留之,又辞而去。人问其辞,白圭曰:“二国将亡矣!所学者国有五尽:故莫之必忠,则言尽矣;莫之必誉,则名尽矣;莫之必爱,则亲尽矣;行者无粮,居则无食,则财尽矣;不能用人,又不能自用,则功尽矣。国有此五者,毋幸必亡。中山与齐皆当此。” 若使中山之与齐也,闻五尽而更之,则必不亡也。其患在不闻也,虽闻又不信也。然则人主之务在乎善听而已矣。晋文公与荆人战于城濮,君问于咎犯。咎犯对曰:“服义之君,不足于信;服战之君,不足于诈。君其诈之而已矣。”君问于雍季。雍季对曰:“焚林而田,得兽虽多,而明年无复也;诈犹可以偷利,而后无报。”于是不听雍季之计,而用咎犯之谋,遂与荆君战,大败之。及赏,先雍季而后咎犯。侍者曰:“城濮之战,咎犯之谋也。君行赏,先雍季,何也?”君曰:“雍季之言,百世之谋也;咎犯之言,一时之权也。寡人既行之矣。”(节选自《说苑权谋》,有删改)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将你的选项填入大括号中。()君A若B不C攻D而E输F之G籴H则I利J去K而L凶M至N财O匮P而Q民R怨S悔T无U及V也11.下列对文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不如因而攻之,是吾先王阖庐之所以霸也。因:趁机B.固辞而去。固:本来C.人问其辞。辞:谢绝D.寡人既行之矣。既:全,都1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遂破吴”与“方其破荆州”(《赤壁赋》)两句中的“破”字含义相同。B.中山王,古代封爵之一。中国的中山王始于春秋战国时期,文中指的是中山国的君主。C.“中山与齐皆当此”与“当其南北分者”(《登泰山记》)两句中的“当”字含义相同。D.田,打猎,后作“畋”,是我国古代产生的重要的军事体育活动,也是休闲娱乐活动。1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越国遭遇饥荒,勾践感到恐慌,四水进谏时表示,饥荒是越国的福气、吴国的祸患,吴国国君喜欢虚名而不考虑后患,向勾践提出借粮的策略。B.越国向吴国借粮,吴国准备借给越国,子胥认为吴越两国是敌对关系的邻国,两国是不能并存的,不仅不能借粮,还应该趁此机会攻打越国。C.白圭先后去过中山国和齐国,两个国家的君主都想把他留下帮助自己治理国家,可白圭都拒绝了,因为他认为两国都有五尽问题,会很快灭亡。D.晋楚城濮之战前,晋文公曾先后向咎犯和雍季问计,二人意见不同,晋文公采纳了咎犯的意见,于是与楚军交战,最终取得了胜利。1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若我卑辞重币以请籴于吴,吴必与我。与我,则吴可取也。(2)侍者曰:“城濮之战,咎犯之谋也。君行赏,先雍季,何也?” 【答案】10.HNS11.B12.C13.C14.(1)如果我们用谦卑的言辞、贵重的礼物去请求吴王把粮食卖给我们,吴国一定卖给我们。只要卖给我们粮食,那么吴国就可以攻取了。(2)晋文公身边的人问他:“城濮之战,用的是咎犯的计策。君王进行赏赐,以雍季为先,这是为什么?”【解析】【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您如果不攻打越国而卖给他粮食,那么利益离去而祸患到来,财物匮乏而百姓怨恨,后悔也来不及了。“君”作“不攻”和“输之籴”的主语,虚词“而”表转折;“若”作连词,表假设,与“则”连用,相当于“如果……那么”,“则”引领结果性内容,所以H处断开。“利去而凶至”和“财匮而民怨”是具体结果,句式结构一致,分别成句,所以NS处断开。故选HNS。【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词语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B.固:坚决。句意:坚决谢绝离开了。故选B。【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古代文化常识的掌握,理解一词多义现象的能力。A.正确。两个“破”均为“攻破”的意思。句意:于是攻破了吴国。/当初他攻破荆州。B.正确。C.错误。当:动词,面临。句意:中山国、齐国都正面临这五种情况。/当:动词,处于,在。句意:在那(阳谷和阴谷)南北分界处。两句中的“当”字含义不同。D.正确。故选C。【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C.“会很快灭亡”错误,原文“国有此五者,毋幸必亡。中山与齐皆当此”,意思是‘国家有这五种情况,无可幸免,必定灭亡。中山国、齐国都正面临这五种情况”,并没有说两国会很快灭亡。故选C。 【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若”,如果;“卑辞重币”,用谦卑的言辞、贵重的礼物,在句子中作状语;“籴”,买进粮食;“取”,攻取,占领。(2)“城濮之战,咎犯之谋也”,判断句;“谋”,计策;“行赏”,进行赏赐;“先”,意动用法,以……为先。参考译文:越国发生了饥荒,勾践感到恐慌。四水进谏说:“饥荒是越国的福气,吴国的祸患。吴国非常富足,并且财富有余,吴国国君喜欢虚名却不考虑后患。如果我们用谦卑的言辞、贵重的礼物去请求吴王把粮食卖给我们,吴国一定卖给我们。只要卖给我们粮食,那么吴国就可以攻取了。越王听从了他的建议。吴国将要把粮食卖给越国,子胥进谏说:“不可以!吴国与越国土地相接,边境相邻,是互相仇视、互相征战的国家。不是吴国灭掉越国,就是越国一定灭掉吴国,不如趁机攻打越国,这是我们先王阖庐称霸的原因。再说闹饥荒,好比什么呢?它犹如深渊,进攻失败的事,哪个国家没有?您如果不攻打越国而卖给他粮食,那么利益离去而祸患到来,财物匮乏而百姓怨恨,后悔也来不及了。”吴王说:“我听说过,正义的军队不攻打已经归服了的人,仁德的人不会趁别国发生饥荒而去攻打。现在越国归服了却去攻打它,即使得到十个越国,我也不去做。”于是就给了越国粮食。三年后,吴国也遇到灾年,吴人向越国请求买粮,越王不给,反而来攻打吴国,于是攻破了吴国。白圭到中山国,中山国的君主想要留下他,白圭坚决谢绝离开了。白圭又到了齐国,齐国君主也想要留下他,他又谢绝后离开了齐国。有人问他为什么谢绝,他说:“这两个国家都将要灭亡!从我所学的知识知道国家有五种情况就会完结:没有人坚定地效忠他,那么进言的人就没有了;没有人坚定地赞誉他,那么名声就丧尽了;没有人坚定地爱戴他,那么亲人就丧尽了;行路的人没有干粮,居家的人没有食物,那么财物就枯竭了;不能任用人,又不能发挥自己的作用,那么功业就丧尽了。国家有这五种情况,无可幸免,必定灭亡。中山国、齐国都正面临这五种情况。”假如让中山的君主和齐国的君主,听说五尽并改正自己的行为,那就一定不会灭亡了。他们的祸患在于没有听到这些话,即使听到了又不相信。这样看来,君主需要努力做的,就在于善于听取意见罢了。晋文公将与楚国在城濮开战,向咎犯询问这件事。咎犯回答说:“信服道义的君主不会厌弃诚信;信服战争的君主,不会厌弃用诈。您对付楚君用诈伪的方法就行了。”晋文公又向雍季询问此事。雍季回答说:焚烧山林来打猎,获得的野兽虽多,但第二年就不会再有了;诈伪只能苟且得利,以后就得不到回报。"在这时文王没有听从雍季的计策,而是采纳了咎犯的计策,于是和楚君交战,大败楚军。到论功行赏时,先奖赏雍季后奖赏咎犯。晋文公身边的人问他:“城濮之战,用的是咎犯的计策。君王进行赏赐,以雍季为先,这是为什么?文公回答说:“雍季的话,是百代的深谋远虑;咎犯的话,只是一时的权宜之计。我全都实行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怀嵩楼新开南轩与郡僚小饮欧阳修绕郭云烟匝几重,昔人曾此感怀嵩。霜林落后山争出,野菊开时酒正浓。解带西风飘画角,倚栏斜日照青松。会须乘兴携佳客,踏雪来看群玉峰。[注]此诗写于作者被贬滁州期间。怀嵩楼为“昔人”唐代名相李德裕贬为滁州刺史时所建。1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歌首句描绘了秋日怀嵩楼上所见云烟重叠缠绕城郭的景象,诗人触景生情,从而引发了追往怀人的感慨。B.诗歌第二联写深秋时节,霜林木落,群山争出,野菊竞放;展示出群山、野菊不畏寒霜,富有生机的一面。C.诗歌尾联紧承前三联实写携客踏雪看群峰的场景,拓宽了诗歌的意境,丰富了诗人情感,升华了诗歌的主旨。D.这首诗写景自然流畅而又层次分明,摄景的角度不断变换,或俯或仰,时远时近,描绘了开阔深远的画面。16.请简要分析这首诗中的诗人形象。【答案】15.C16.诗歌塑造了一个身处逆境却旷达、乐观、昂扬傲岸诗人形象。霜后“争出”的峭拔山峰和凌霜盛开的菊花表现出诗人不畏政治风霜的风骨。“解带西风”的举止和暮色中挺立的青松,则透射出自诗人从容面对政治风雨的潇洒和从容。尾联遥想冬日重游,气象恢宏,群山银妆素裹冰清玉洁之态,仍是以景物暗喻人品。【解析】【15题详解】本题综合考查鉴赏诗歌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参看注释,逐句翻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C项,“尾联紧承前三联实写携客踏雪看群峰的场景”理解错误,前三联是实写,最后一联是虚写,虚写来日携客踏雪看群峰的场景。 故选C。【16题详解】本题考查鉴赏诗歌形象的能力。诗中形象(意象)倾注了诗人的思想,包孕着诗人的情感,分析诗歌形象要根据诗歌描写的具体物象和画面识别其性质,在读懂诗歌的基础上,概括出诗歌的象征意义和社会意义。诗人把个人独特的精神气质寓于精炼的景物描写之中:颔联,深秋虽霜林叶落,景象萧疏,但群山争出,别具一番胜景;楼前野菊丛生,迎霜竞放,正好可使人杯酒对赏,略慰愁怀;这开阔疏朗的画面,洋溢着诗人傲岸的精神,给人一种昂扬乐观的力量。颈联西风萧瑟,画角哀鸣,诗人却“解带”相迎,敞怀以对;凭栏远望,满目斜晖,映照着郁郁青松;这萧疏开阔的画面,透射出自诗人从容面对政治风雨的潇洒和从容。尾联,我将要乘着醉意带领佳客,冬雪皑皑时再踏上如玉的群峰;“踏雪来看群玉峰”以景物暗喻人品,画幅中凝聚着傲岸昂扬的精神。这首诗中表现出诗人傲岸的性格,坚强的意志,嶙峋的风骨。据此分析即可。【点睛】鉴赏诗歌人物形象的方法:①注意语言、神态、动作、心理等细节描写对人物的刻画;②注意环境描写(时间、地点、天气、周围景物)对人物的烘托作用;③注意前后的对比烘托;④注意知人论世,结合背景。(三)名句名篇默写(8分)17.请同学们从以下所给的6道小题中,任选4道作答。(1)《沁园春长沙》中,引起诗人对往昔不平凡生活回忆的过渡句是:“________,________。”(2)《归园田居》中写诗人归去后的生活,与“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有异曲同工之妙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3)杜甫的《登高》中用传神之笔描写落叶和长江气势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4)文中提出了秦国如果爱惜六国的人才,就能世代为君,安享天下这一观点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5)《诗经·卫风·氓》中“________,________”两句,运用比兴的手法,以桑叶之润泽有光,比喻女子的容颜亮丽。(6)《离骚》节选中表达自己虽然遭到不公的待遇,但是为了自己心中追求的目标九死不悔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答案】①.携来百侣曾游②.忆往昔峥嵘岁月稠③.户庭无尘杂④.虚室有余闲⑤.无边落木萧萧下⑥.不尽长江滚滚来⑦.使秦复爱六国之人⑧.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⑨.桑之未落⑩.其叶沃若⑪.亦余心之所善兮⑫.虽九死其犹未悔【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易错字词:携、峥嵘、稠、庭、萧、沃、犹。三、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3小题,1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汽车行进在黄土高原上,向壶口瀑布方向飞驰。高速公路两边秋意浓浓,树木和庄稼色彩斑驳,鲜绿、淡绿、深黄、金黄、棕红、褐红,将黄土高原装点得①。偶尔看见成片的苹果园,鲜红的圆圆的大苹果挂满树梢,在车上都能嗅到醉人的芳香,这就是名扬天下的洛川苹果。到了瀑布边缘,看见浑黄的黄河水从上游奔泻而下,②。到了壶口瀑布,河口收束狭如壶口,瀑布上游水面宽500余米,在不到500米的距离内,猛然被压缩到20-30米的宽度。在两岸石壁峭立的河道上,河水以每秒1000立方米的磅礴气势、丛50多米高的陡崖上倾注而泻,翻腾倾涌、声如洪雷,形成“千里黄河一壶收”的气概。正如古籍中所曰“盖河漩涡,如一壶然”。这让壶口瀑布几千年来成为一种力量的象征。平时静若处子温顺贤良的中华民族母亲河黄河到了这里却发出震天的怒吼并升起冲天的巨浪进而迸发出不可阻挡的磅礴力量!壶口瀑布,波涛汹涌,气势磅礴,正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③,勇往直前的写照。世界各地的华夏儿女,都把黄河流域认作中华民族的摇篮,视黄土地为自己的“根”。18.填入文中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项是()A.①五彩缤纷②气势磅礴③百折不挠B.①花团锦簇②气势磅礴③生生不息C.①五彩缤纷②波澜壮阔③生生不息D.①花团锦簇②波澜壮阔③百折不挠19.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比喻和引用的手法,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20.请将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改成几个较短的语句。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答案】18.A19.①将水流倾泻而下时的声音比作雷声,生动形象地描写出水流之大、气势之盛的特点;②引用俗语和古语,形容壶口瀑布的特点与气势,增加了文学色彩。20.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平时静若处子、温顺贤良,但到了这里,它却发出震天的怒吼,升起冲天的巨浪,迸发出不可阻挡的磅礴力量!【解析】【1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第一处,五彩缤纷:形容色彩繁多而艳丽。花团锦簇:形容五彩缤纷、十分鲜艳的景象。也形容文章辞藻华丽。根据语境中“高速公路两边秋意浓浓,树木和庄稼色彩斑驳,鲜绿、淡绿、深黄、金黄、棕红、褐红”分析,此处是说颜色繁多的树木和庄稼将黄土高原装点得非常好看,故选用“五彩缤纷”。第二处,气势磅礴:形容气势雄伟盛大。波澜壮阔:原形容水面辽阔,现比喻声势雄壮或规模宏大。根据语境说的“浑黄的黄河水从上游奔泻而下”可知,此处是说壶口瀑布水流气势雄伟盛大,故选用“气势磅礴”。第三处,百折不挠:无论受多少挫折都不退缩,形容意志坚强。也说百折不回。生生不息:指不断地生长、繁殖。根据语境说的“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勇往直前”分析,此处强调中华民族的精神奋勇向前,没有什么能够阻挠。故选用“百折不挠”。故选A。【1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修辞手法和表达效果的能力。“声如洪雷”运用比喻修辞手法,将壶口瀑布水流倾泻而下时发出的声比喻成“洪雷”声,生动形象地描写出水流量大、气势盛的特点;“千里黄河一壶收”是俗语,形容壶口瀑布的特点与气势;再结合后句“正如古籍中所曰‘盖河漩涡,如一壶然’”可知,此处引用古语,增加文学色彩。【2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变换句式的能力。首先提取长句的主干及直接修饰成分,同时删除关联词语,使之成为几个短句:黄河发出震天的怒吼,(黄河)升起冲天的巨浪,(黄河)迸发出不可阻挡的磅礴力量。然后把修饰成分改写成句子:把“中华民族母亲河黄河”改成短句“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再把“平时静若处子、温顺贤良的……黄河”改成短句“黄河平时静若处子、温顺贤良”。最后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运用合适的代词连接成若干短句为: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平时静若处子、温顺贤良,但到了这里,它却发出震天的怒吼,升起冲天的巨浪,迸发出不可阻挡的磅礴力量!四、(60分)21.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一个新的难度动作,我每天练6个小时,一直重复练这一个动作,可能需要一个夏天才能去完成这个动作。——苏翊鸣抱怨身处黑暗,不如提灯前行。—刘同 只有经历过地狱般的磨砺,才能练就创造天堂的力量;只有流过血的手指,才能弹出世间的绝响。——泰戈尔以上论述具有启示意义。请结合以上论述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答案】例文:突围人生之路,总会关隘林立。我们每一个人都在不停地突围,突围会陪伴我们一生。那么与其被动到最后一刻,何不勇敢向前,主动突围?何谓“突围”?突围是15世纪突破宗教神学压迫,闯出一条人文主义道路的文艺复兴者的勇敢;是黄宗羲、顾炎武公然反对君主专制、挑战封建君臣关系的创新;是鲁滨逊克服死神围剿,克服生存环境的恶劣,毅然求生的顽强。突围,大到社会,小到个人,是种抗争、突破。它体现的是从深处迸发的力量。突围,是人生之路上颇为宝贵的财富。每个人不可能都成为英雄。但在突破人生一道道重围的过程中,心智开始变稳,境界逐渐抬高。突围,可以让人的一生开花结果,闪闪发光。保尔·柯察金小时候与恶劣的生存环境抗争,年老时与病魔对抗。他一生突围,最后生命也因突围变成一块钢铁,闪耀着不屈与坚强之光,永远激励后人。脆弱的人,痛骂困难,逃避突围;强大的人勇于直面困难,感谢突围。因为,突围促人成长,促人蜕变,是我们人生之路上宝贵的财富,让我们成为自己世界里的英雄。回首历史,一代代人走过,一个个故事流传,向现世的我们渗透着突围的力量。“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红军长征突破一次次困境,挽救了党,挽救了革命。孙悟空一行西天取经,历经九九八十一难,终修成正果,立地成佛。突围的过程必然是痛苦的,其中必然伴随泪水甚至鲜血,但铮铮铁骨,面对重围不退缩,最终定会换得靓丽的成功,浴火重生。明白了突围的重要性,清楚了突围是我们必须经历的,接下来就是调整心态,砥砺前行了。生活中的困境无法逃避,躲过了这一道关卡,还会有别的困难等着你,最后你躲过的麻烦还有可能一起回来找你。所以,别躲,不如硬气一把。看到困难,像李逵一样一声大喝,迎面而上,与困难大战三百回合。也许突围之后,你才发现自己克服的最大障碍是“心惧”,收获的最大财富是“勇敢”。人生之路,道阻且长。作为新时代的青年学生,我们承担着历史赋予我们的重任,让我们学会主动突击吧!只有勇敢面对人生的困境,敢于挑战自我,主动于困境中突围,我们才能收获成功、成长和一路的似锦繁花。【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 审题:这是一道引语类材料作文题。材料一体现是“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苏翊鸣―次次挑战、一次次突破,展现的是他不畏极限,追求卓越的精神,是一步一个脚印的沉稳,是执着与坚韧。材料二指出抱怨无济于事,努力去做才是解困的良方。生活中弱者习惯抱怨却不去作为,缺少破釜沉舟的魄力,最终在抱怨里煎熬;而强者面对困境没有怨言,而是把抱怨转化成力量,默默积蓄力量,去努力改变现状,最终开辟出新的天地。材料三指出磨练是人生的一大笔宝贵财富,真正强大的人是不会回避挫折的,荣誉的背后,是无尽的付出与努力的拼搏。三则材料体现的是理性看待困境和磨练,努力前行,获得成功。写作中,应当综合上述三则材料,指出每个人都有可能遭遇困境,但怎样面对困境,是积极迎接挑战还是消极懈怠,会造就不同的人生。在此基础上,应进一步指出,我们每个人的生命都需要自我负责,我们应该自己努力去面对困境,去积极地挑战困境、摆脱困境,而不是躺平“靠”别人帮忙解决,也不是消极对待。对待困境的方式,可以写坦然面对困境,可以写迎难而上。立意:1.理性看待困境,勇于探索拼搏。2.点亮心灯,勇敢拼搏前行。3.战胜挫折,勇往直前。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举报原因
联系方式
详细说明
内容无法转码请点击此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