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唐山市一中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生物 Word版含解析.docx

河北省唐山市一中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生物 Word版含解析.docx

ID:83586081

大小:573.66 KB

页数:22页

时间:2025-02-12

上传者:老李
河北省唐山市一中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生物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1页
河北省唐山市一中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生物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2页
河北省唐山市一中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生物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3页
河北省唐山市一中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生物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4页
河北省唐山市一中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生物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5页
河北省唐山市一中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生物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6页
河北省唐山市一中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生物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7页
河北省唐山市一中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生物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8页
河北省唐山市一中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生物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9页
河北省唐山市一中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生物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10页
资源描述:

《河北省唐山市一中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生物 Word版含解析.docx》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唐山一中2021—2022学年度高二年级第一学期期中考试生物试卷一、单项选择题1.人在进行一定强度的体力劳动后,手掌或脚掌上可能会磨出水泡。一段时间后水泡可自行消失。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A.水泡中的液体属于人体内环境,其成分中蛋白质的含量较高B.水泡主要是由血浆中的水大量渗出到组织液形成的C.水泡自行消失是因为其中的液体可以渗入毛细血管和毛细淋巴管D.水泡的形成和消失说明内环境中物质是不断更新的【答案】A【解析】【分析】人体的体液包括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细胞外液主要包括组织液、血浆和淋巴等。人体内的细胞外液构成了体内细胞生活的液体环境,这个液体环境叫做人体的内环境。【详解】A、水泡中的液体主要是组织液,水的含量最高,A错误;B、内环境包括血浆、组织液和淋巴,三者之间可以转化,水泡主要是由血浆中的水大量渗出到组织液形成的,B正确;C、内环境之间的成分是可以相互转化的,水泡自行消失是因为其中的液体可以渗入毛细血管和毛细淋巴管,C正确;D、结合B和C选项分析可知,水泡的形成和消失说明内环境中物质是不断更新的,D正确。故选A。2.“春捂秋冻,不生杂病”是一条保健防病的谚语,其意思是人们春天不要急于脱掉棉衣,秋天也不要刚见冷就穿得太多,适当地捂一点或冻一点,对于身体的健康是有好处的。以下说法正确的是()A.“春捂”会使人体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多,从而使体温升高B.“秋冻”的感觉是在下丘脑形成的C.“春捂秋冻”可以帮助机体适应环境温度的变化D.“春捂秋冻”适合各种体质的人群【答案】C【解析】【分析】“春捂秋冻,不生杂病” 是咱们老祖宗们总结下来的一句养生谚语。其意思是劝人们春天不要急于脱掉棉衣,秋天也不要刚到冷的时候就穿得太多,适当地捂一点或冻一点,对于身体的健康是有好处的。其中蕴含的生物学道理与人体体温调节密切相关,如果体温太高或太低,都会使人体生理功能受到损害。【详解】A、正常人的体温基本保持不变,处于动态平衡中,“春捂”不会使人体体温升高,A错误;B、产生感觉的神经中枢位于大脑皮层,B错误;C、春捂秋冻”中“春捂”是说春季到来之后,应循序渐进地减少衣物,防止受冻;“秋冻”是说秋季到来之后,应循序渐进地添衣保暖,以增强身体御寒能力。“春捂秋冻”可以帮助机体适应环境温度的变化,C正确;D、每个人的体质不同,对于体温调节的能力不同,故“春捂秋冻”不一定适合所有的人群,D错误。故选C。【点睛】3.下图是缩手反射的反射弧结构模式图,据图叙述错误的是()A.当针刺手指时,兴奋在反射弧中的传递只能是单向传递B.用适宜强度的电流刺激④上某点时,②细胞膜两侧的电位将表现为外负内正C.在③、④两个神经元之间传递信息的化学物质是神经递质D.膝跳反射的反射弧与该反射弧的差异主要体现在③处【答案】B【解析】【分析】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反射。反射的结构基础:反射弧,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组成。【详解】A、在反射活动中,兴奋在反射弧上只能单向传递,A正确;B、因为兴奋在反射弧中只能单向传递,所以刺激④上某点时,②细胞膜上不会出现动作电位,B错误;C、神经元之间通过神经递质传递信息,C正确;D、膝跳反射由传入神经元和传出神经元两个神经元参与,与该反射弧的差异主要体现在③(中间神经元)处,D正确。故选B。 4.小明因乱闯红灯差点被汽车撞上,动脉血压突然升高,此后出现的应急反应是A.副交感神经兴奋,心排血量增加B.副交感神经兴奋,心排血量减少C.交感神经兴奋,心排血量增加D.交感神经兴奋,心排血量减少【答案】B【解析】【分析】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的区别是:两者对同一器官的作用不同。交感神经兴奋时,腹腔内脏及末梢血管收缩,心跳加快加强;支气管平滑肌扩张;胃肠运动和胃分泌受到抑制;新陈代谢亢进;瞳孔散大等。副交感神经兴奋时,心跳减慢减弱;支气管平滑肌收缩;胃肠运动加强促进消化液的分泌;瞳孔缩小等。一般内脏器官都有交感和副交感神经双重支配,这两种神经对同一器官的作用通常是拮抗的,但在整体内两类神经的活动是对立统一互相协调的。【详解】小明因乱闯红灯差点被汽车撞上,动脉血压突然升高,此后出现的应急反应应使血压下降才能保持机体的稳态。副交感神经兴奋,心跳减慢,心排血量减少,会使血压降低,A错误,B正确;交感神经兴奋,血管收缩,外周阻力增大,血压会升高,不利于血压突然升高后的应急反应,CD错误。故选B。5.5-羟色胺是一种与睡眠调控有关的兴奋性神经递质,它还与人的多种情绪状态有关。如果神经元释放5-羟色胺数量不足,将会引起抑郁症。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5-羟色胺与突触后膜的受体结合后,突触后膜电位发生改变B.5-羟色胺是小分子有机物,以被动运输的方式释放到突触间隙C.氯西汀可以减缓突触间隙5-羟色胺的清除,故可用于治疗抑郁症D.麦角酸二乙酞胺特异性阻断5-羟色胺与其受体结合,故会加重抑郁症【答案】B【解析】【分析】突触小体是突触前神经元的轴突末端膨大部分,可以与下一神经元的细胞体或树突膜接触形成突触结构,突触小泡内有神经递质,神经递质不会进入受体细胞内,只是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详解】A、5-羟色胺是一种与睡眠调控有关的兴奋性神经递质,5-羟色胺与突触后膜的受体结合后,会引起突触后膜钠离子内流,而使其膜电位发生改变,A正确;B、5-羟色胺是小分子有机物,是一种神经递质,以胞吐的方式释放到突触间隙,B错误;C、根据题干:如果神经元释放5-羟色胺数量不足,将会引起抑郁症,氯西汀可以减缓突触间隙5-羟色胺的清除,则其可缓解5-羟色胺数量不足,可用于治疗抑郁症,C正确;D、麦角酸二乙酰胺特异性阻断5-羟色胺与其受体结合,则5-羟色胺不能发挥作用,发生类似于5-羟色胺数量不足的效应,故会加重抑郁症,D正确。 故选B。【点睛】6.某运动员不小心造成腰椎部受外伤,导致右侧肢体运动障碍,但有感觉,该病人受损伤的部位可能是在反射弧的()①感受器②传入神经③神经中枢④传出神经⑤效应器A.②④B.①②C.③④D.④⑤【答案】C【解析】【分析】反射弧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传出神经末梢及其支配的肌肉或腺体)组成。【详解】该运动员受伤后,由于有感觉,说明传入神经没有受损伤;而右侧肢体运动障碍,说明是传出神经或神经中枢的前根受到损伤;至于效应器,其部位不在腰椎部,所以该病人受损伤的部位可能是在反射弧的传出神经和神经中枢,C正确,ABD错误;故选C。7.科学家研究发现,当神经冲动传导到突触前神经元,突触前神经元在动作电位的刺激下打开电压依赖型Ca2+通道,Ca2+内流,引起了细胞内钙浓度的升高,进而使一定数量的突触小泡从细胞骨架上脱离出来,最终与突触前膜融合,并将递质释放到突触间隙内。在正常生理状态下,细胞外钙浓度是细胞内的1万倍左右。下列相关叙述或推理合理的是()A.静息状态时,电压依赖型Ca2+通道应处于开放状态B.神经元的细胞膜上存在不止一种运输Ca2+的转运蛋白C.神经递质发挥作用时,突触后膜的膜电位将会逆转D.若瞬间增大突触前膜对组织液中Ca2+的通透性,将减缓神经冲动的传递【答案】B【解析】【分析】静息电位的形成:钾离子外流,膜外正电,膜内负电。动作电位的形成:钠离子内流,膜外负电,膜内正电。【详解】A、由题中信息“在动作电位的刺激下打开电压依赖型Ca2+通道,Ca2+内流”可知,静息状态下,电压依赖型Ca2+通道应处于关闭状态,A错误;B、因为正常生理状态下,细胞外钙浓度是细胞内的1万倍左右,可推测,神经元的细胞膜上存在其他运输Ca2+的转运蛋白,可使Ca2+由膜内运至膜外,B正确;C、当抑制性神经递质发挥作用时,突触后膜的膜电位不会发生逆转,C错误; D、若瞬间增大突触前膜对组织液中Ca2+的通透性,将加快神经冲动的传递,D错误;故选B。8.细颗粒物(PM2.5)可影响免疫系统功能。下表相关推论错误的是()选项对长期吸入高浓度PM2.5的研究结果推论A损害呼吸道黏膜影响第一道防线B改变T细胞数目影响特异性免疫C刺激B细胞增殖分化影响细胞免疫D导致抗体水平升高影响体液免疫A.AB.BC.CD.D【答案】C【解析】【分析】细胞免疫过程为:(1)感应阶段:吞噬细胞摄取和处理抗原,并暴露出其抗原决定簇,然后将抗原呈递给T细胞;(2)反应阶段:T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增殖、分化形成记忆细胞和效应T细胞,同时T细胞能合成并分泌淋巴因子,增强免疫功能;(3)效应阶段:效应T细胞发挥效应。颗粒物如有硅尘入肺可能会破坏吞噬细胞的溶酶体膜,释放水解酶破坏细胞结构,过敏病人在PM2.5超标的空气中会发病,是因为该颗粒中有相关的过敏原。【详解】A、呼吸道黏膜属于人体第一道防线,长期吸入高浓度PM2.5会损害呼吸道粘膜,从而影响第一道防线,A正确;B、T细胞是细胞免疫中的主要细胞,特异性免疫包括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长期吸入高浓度PM2.5会改变T细胞数目,从而影响特异性免疫,B正确;C、B细胞是体液免疫中的主要细胞,长期吸入高浓度PM2.5会刺激B细胞增殖分化,从而影响体液免疫,C错误;D、抗体是浆细胞产生的,通过抗体实现免疫效应的免疫方式是体液免疫,抗体水平升高,体液免疫能力越强,长期吸入高浓度PM2.5会导致抗体水平升高,从而影响体液免疫,D正确。故选C。【点睛】9.如图表示三个通过突触相连接的神经元,电表的两个电极均连接在神经纤维膜的外表面。刺激a点,以下分析不正确的是() A.电表①会发生两次方向不同的偏转B.a点受刺激时膜内电流方向与兴奋传导方向相同C.电表②只能发生一次偏转D.该实验不能证明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是双向的【答案】D【解析】【分析】神经纤维未受到刺激时,K+外流,细胞膜内外的电荷分布情况是外正内负,当某一部位受刺激时,Na+内流,其膜电位变为外负内正。由于神经递质只存在于突触小体的突触小泡中,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使下一个神经元产生兴奋或抑制,因此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只能是单向的。【详解】A、由于兴奋在神经元之间向左传递,依次经过①的两个电极,所以电表①会发生两次方向不同的偏转,A正确;B、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传导时,膜内电流方向与兴奋的传导方向相同,与膜外电流的方向相反,B正确;C、由于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只能是单向的,兴奋不能传到最右边的神经元上,所以电表②只能发生一次偏转,C正确;D、由于电表①能偏转,电表②只能发生一次偏转,所以该实验能证明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是双向的,D错误。故选D。10.下列实例的分析中,正常人体内相对应激素升高的分别是()①卵巢萎缩②受到惊吓时③体内血糖升高时④体温低于正常体温⑤促甲状腺激素低于正常水平时A.雌性激素、肾上腺素、胰岛血糖素、甲状腺激素、甲状腺激素B.促性腺激素、肾上腺素、胰岛素、肾上腺素、甲状腺激素C.促性腺激素、肾上腺素、胰岛素、肾上腺素、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D雌性激素、肾上腺素、胰高血糖素、甲状腺激素、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答案】C【解析】【分析】胰岛素可以调节糖代谢,降低血糖浓度;胰高血糖素可以调节糖代谢,升高血糖浓度。【详解】①卵巢萎缩,促性腺激素分泌增加,促进性腺的生长发育;②受到惊吓时,肾上腺素分泌增加,可以使人呼吸加快,心跳与血液流动加速,促进细胞代谢,为身体活动提供更多的能量;③体内血糖升高时,胰岛素分泌增多,促进组织细胞摄取、利用葡萄糖,使血糖浓度降低; ④体温低于正常体温时,甲状腺激素、肾上腺素分泌增加,加快细胞代谢,产热增强,使体温升高;⑤促甲状腺激素低于正常水平时,甲状腺激素分泌减少,反馈于下丘脑,使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分泌增多,C正确,ABD错误;故选C。11.下列有关免疫系统组成的叙述,正确的是()A.免疫器官是免疫细胞生成、成熟或集中分布的场所B.免疫细胞指淋巴细胞中的T细胞和B细胞,分别在胸腺和骨髓中成熟C.免疫系统只包括免疫器官和免疫细胞D.免疫活性物质都是由免疫细胞产生发挥免疫作用的物质【答案】A【解析】【分析】免疫系统是由免疫器官(如骨髓、脾、胸腺、扁桃体)、免疫细胞(如T细胞、B细胞)和免疫活性物质(如抗体、溶菌酶、淋巴因子)组成。【详解】A、免疫器官是免疫细胞生成、成熟或集中分布的场所,A正确;B、免疫细胞包括T细胞、B细胞和吞噬细胞,其中T细胞在胸腺中成熟,B细胞在骨髓中成熟,B错误;C、免疫系统是由免疫器官(如骨髓、脾、胸腺、扁桃体)、免疫细胞(如T细胞、B细胞)和免疫活性物质(如抗体、溶菌酶、淋巴因子)组成,C错误;D、免疫活性物质是由免疫细胞或其他细胞产生的发挥免疫作用的物质,例如溶菌酶,D错误。故选A。12.在婴幼儿时期某激素分泌不足导致骨骼停止生长、智力也停止发育,该激素是A.性激素B.生长激素C.胰岛素D.甲状腺激素【答案】D【解析】【详解】性激素是维持第二性征的,A错误。生长激素缺乏会导致侏儒症,但不影响智力,B错误。胰岛素是降低血糖的,C错误。甲状腺激素能促进脑的发育,如果甲状腺激素缺乏会导致呆小症,D正确。13.研究显示,产生多巴胺的神经元能够与辅助性T细胞(Th)进行通讯,以增强幼鼠肺部的过敏性炎症。但老年小鼠的肺部却未见该现象。支配小鼠肺部的交感神经在幼年期主要产生多巴胺,但在成年后又产生去甲肾上腺素,多巴胺与Th上的受体结合,从而促进其分化为哮喘加重的Th细胞,增强了肺部炎症,在成年肺中产生去甲肾上腺素的神经无此作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这些发现可能为解释儿童哮喘病率比成人高的原因提供依据 B.神经系统影响免疫系统,但免疫系统对神经系统不起作用C.多巴胺和去甲肾上腺素与T细胞上的同一受体结合D.神经递质只能作用于神经细胞、肌肉细胞或腺体细胞【答案】A【解析】【分析】交感神经可以分泌多巴胺和去甲肾上腺素,故二者均为神经递质,只有多巴胺可以作用于T细胞,增强幼鼠的肺部炎症。【详解】A、题目对小鼠容易患过敏性炎症的原因进行研究,据此推测儿童哮喘患病率比成年人高的原因,A正确;B、神经系统影响免疫系统,免疫系统也可以对神经系统起作用,B错误;C、由于受体具有专一性,去甲肾上腺素只能与去甲肾上腺素的受体结合,不能与多巴胺的受体结合,C错误;D、神经递质多巴胺可以作用于T细胞,D错误。故选A。14.下图表示某神经元一个动作电位传导示意图,据图分析不正确的是()A.兴奋是以电信号形式沿着神经纤维传导的B.图中c段Na+大量内流后神经纤维膜内Na+浓度依然小于膜外C.Na+内流可能与局部电流的刺激有关D.若将该神经纤维置于更高浓度的Na+溶液中进行实验,d点将下移【答案】D【解析】【分析】静息电位与动作电位:(1)静息电位静息状态时,细胞膜两侧的电位表现为外正内负,产生原因:K+外流,使膜外阳离子浓度高于膜内。 (2)动作电位受到刺激后,细胞两侧的电位表现为外负内正,产生原因:Na+内流,使兴奋部位膜内侧阳离子浓度高于膜外侧。(3)兴奋部位与为兴奋部位之间由于电位差的存在,形成了局部电流。将兴奋向前传导,后方又恢复为静息电位。【详解】A、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以电信号的形式传导,A正确;B、图中c段Na+大量内流后,产生动作电位,但此段还没到达动作电位的峰值,故还在继续内流,且Na+内流属于协助扩散,故c段Na+大量内流后神经纤维膜内Na+浓度依然小于膜外,B正确;C、由于当某一部位受刺激时,神经纤维膜对钠离子通透性增加,Na+内流,膜电位表现为外负内正,与未兴奋部位产生电位差,形成局部电流,局部电流会引起未兴奋部位Na+内流,产生动作电位,所以Na+内流可能与局部电流的刺激有关,C正确;D、动作电位是钠离子内流引起的,将该神经纤维置于更高浓度的Na+溶液中进行实验,动作电位增大,d点将上移,D错误。故选D。【点睛】15.给狗喂食会引起唾液分泌,但铃声刺激不会。若每次在铃声后即给狗喂食,这样多次结合后,狗一听到铃声就会分泌唾液。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大脑皮层没有参加铃声刺激引起唾液分泌的过程B.食物引起味觉和铃声引起唾液分泌属于不同的反射C.铃声和喂食反复结合可促进相关的神经元之间形成新的联系D.铃声引起唾液分泌的反射过程中铃声属于非条件刺激【答案】C【解析】【分析】反射指的是生物体感受外界刺激所发生的有规律的反应;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反射包括条件反射和非条件反射。【详解】A、狗一听到铃声就会分泌唾液属于条件反射,大脑皮层参与铃声刺激引起唾液分泌的过程,A错误;B、大脑皮层形成味觉,没有传出神经和效应器参与,因此不属于反射,而铃声引起的唾液分泌属于条件反射,B错误;C、铃声和喂食反复结合会形成条件反射,是通过相关的神经元之间形成新的联系而产生的,C正确;D、铃声引起唾液分泌的反射属于条件反射,因此铃声属于条件刺激,D错误。故选C。 16.下列关于免疫失调的叙述正确的是()A.过敏反应为抗原首次进入机体引起的免疫反应,表现为发作迅速,反应强烈B.艾滋病、类风湿性关节炎、风湿性心脏病等都属于免疫缺陷病C.HIV感染人体后,主要侵入并破坏细胞毒性T细胞,逐渐使免疫系统瘫痪D.艾滋病患者最终常常死于多种病原体引起的严重感染或肿瘤等疾病【答案】D【解析】【分析】免疫失调引起的疾病:(1)过敏反应:指已免疫的机体在再次接受相同物质的刺激时所发生的反应,引起过敏反应的物质叫做过敏原,如花粉、油漆、鱼虾等海鲜、青霉素、磺胺类药物等(因人而异);(2)自身免疫病:是指机体对自身抗原发生免疫反应而导致自身组织损害所引起的疾病,举例:风湿性心脏病、类风湿性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等;(3)免疫缺陷病:是指由于机体免疫功能不足或缺乏而引起疾病,一类是由于遗传而使机体生来就有的先天性免疫缺陷病;一类是由于疾病和其他因素引起的获得性免疫缺陷病,如艾滋病。【详解】A、过敏反应是机体再次接受过敏原所发生的组织损伤或功能紊乱,A错误;B、艾滋病属于免疫缺陷病,而类风湿性关节炎、风湿性心脏病属于自身免疫病,B错误;C、HIV主要侵人并破坏人体的辅助性T细胞,逐渐使免疫系统瘫痪、功能瓦解,C错误;D、艾滋病患者免疫能力逐渐降低,甚至丧失,最终患者常常死于由免疫功能丧失引起的严重感染或者恶性肿瘤等疾病,D正确。故选D。17.当异体组织器官被移植到体内某些特定部位(如眼、睾丸、脑)后不被排斥而可长期存活,这种现象称为“免疫赦免”。这些部位称“免疫赦免区”,该区域免疫细胞有赦免基因的表达,启动细胞自杀程序。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A.器官移植需要供者和受者主要HLA完全相同B.T细胞中免疫赦免基因的程序性表达可能是导致“免疫赦免"产生的原因C.“免疫赦免”说明人体免疫系统存在进化缺陷,不利于人类适应环境D.利用药物使人体免疫系统变得敏感,使移植器官获得“免疫赦免”【答案】B【解析】【分析】“免疫赦免”现象不能说明人体的免疫系统存在一定的缺陷,这是自然选择的结果。“免疫赦免”是由赦免基因控制的,通过使用药物降低免疫系统的敏感程度。 【详解】A、供者与受者的主要HLA有一半以上相同时,器官移植引起的排斥反应较小,A错误;T细胞中免疫赦免基因的程序性表达可能是导致“免疫赦免"产生的原因,B正确;C、“免疫赦免”现象不能说明人体的免疫系统存在一定的缺陷,这是自然选择的结果,C错误;D、若使移植器官获得“免疫赦免”,可利用药物使人体免疫系统变得不敏感,D错误。故选B。18.下列关于植物生长素的叙述,正确的是()A.缺氧条件不会影响植物体内生长素的极性运输和非极性运输B.生长素是由植物体内的色氨酸经一系列反应转变生成的C.植物的顶端优势、根的向地生长、茎的背地生长都说明了生长素作用具有两重性D.幼嫩的细胞对生长素的敏感性小于衰老细胞【答案】B【解析】【分析】1、生长素的运输包括:极性运输、成熟组织中韧皮部的非极性运输以及根尖和茎尖部位的横向运输。其中极性运输不受外界环境因素的影响,一直可以进行,而横向运输会受到光照的影响,会由向光一侧朝背光一侧运输;同样重力也会影响根和茎部位的近地侧和远地侧生长素的分布。2、在植物体内,合成生长素最活跃的部位是幼嫩的芽、叶和发育的种子;生长素大部分集中分布在生长旺盛的部位,如:胚芽鞘、芽和根的顶端分生组织、发育的果实和种子等处。生长素生理作用:促进生长、促进扦插的枝条生根、促进果实的发育。【详解】A、植物生长素在成熟组织中可以通过韧皮部进行非极性运输,生长素的极性运输属于主动运输,需要消耗能量,缺氧会影响呼吸作用供能,A错误;B、生长素是由植物体内的特定部位合成的,色氨酸是合成原料,B正确;C、顶端优势现象、根的向地生长都说明了生长素作用的两重性,而茎的背地生长不能说明生长素作用的两重性,C错误;D、不同种类的植物对生长素的敏感性不同,同一种植物的不同器官对生长素的敏感性也不同,幼嫩的细胞对生长素的敏感性大于衰老细胞,D错误。故选B。19.将植物横放,重力作用导致生长素由背地侧向近地侧运输,测量根和茎生长素浓度与其生长状况的关系如甲图所示,则曲线上P点最可能对应乙图中的位置是() A.aB.bC.cD.d【答案】D【解析】【分析】据图分析:随着生长素浓度的加大,一条生长曲线受到抑制,这属于根的生长曲线(因为根对生长素的敏感性大于茎),另一条生长曲线为茎,P点属于根的曲线,P点含义是随生长素浓度升高,生长变慢,故为d点(重力作用的结果)。【详解】甲图显示P点浓度时生长1cm所需时间较多,即生长速度缓慢。乙图中由于重力的影响,对根来说:c点的生长素浓度低,促进生长的较快;d点因重力影响生长素浓度较高,抑制生长,使该侧细胞伸长生长慢。对茎来说:生长素的浓度a点<b点,a点和b点都促进茎的生长,其中b点生长更快些。因此,甲图P点最可能对应乙图中的d点。D符合题意。故选D。20.某研究性课题小组的同学对植物生长素非常有研究兴趣,设计了图1、图2所示实验探究单侧光使胚芽鞘尖端的生长素转移了,还是将生长素分解了。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由图1可知单侧光使生长素转移,从而引起胚芽鞘弯曲B.图2中如果胚芽鞘的长度关系为c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最近更新
更多
大家都在看
近期热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