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83586009
大小:169.97 KB
页数:18页
时间:2025-02-12
《河北省衡水市第二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历史 Word版含解析.docx》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高二2021~2022学年下学期期中试题历史试卷(时间75分钟,满分100分)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试科目写在答题卡上;2.本试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第I卷(选择题,共45分)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5分,共45分)1.西汉初年朝廷实行郡国并行制,在王朝的西半部设立郡县,由朝廷任命郡县长官,“奉汉法以治”;而在王朝的东半部分封诸侯王,允许各王国在一定程度上从俗而治。这些举措A.体现出汉承秦制的突出特征B.说明治国理政注重因地制宜C.推动了东部地区的快速发展D.确立了依法治国的治理模式【答案】B【解析】【分析】【详解】由材料可以得出,西汉定都长安后对东西两部分采取了不同的统治策略,这种从俗而治的做法,说明治国理政注重因地制宜,B项正确;在政治制度建设方面汉承秦制,但有所变革,排除A项;材料的措施强调治国理政注重因地制宜,而不是推动了东部地区的快速发展,排除C项;汉朝尚不可能实现依法治国的治理模式,排除D项。故选B项。【点睛】2.下表反映了宋熙宁十年(1077年)以前境内各州辖区内上交商税的情况。据此可知,此时宋代税额40万贯以上25万贯以上10万贯以上5万贯以上5万贯以下辖区3个5个19个30个183个A.江南市镇经济发展迅速B.区域经济发展具有不平衡性C.社会贫富分化日益加剧D.地方政府政策影响商业发展【答案】B【解析】 【详解】依据表格信息可知,宋代不同州辖区内的商税差距很大,这反映了不同区域商业发展具有不平衡性,B项正确;表格中反映的各州辖区不一定都在江南,因此无法得出“江南市镇经济发展迅速”,排除A项;材料只是反映区域性的商税上交情况,不能反映社会贫富分化问题,排除C项;材料没有涉及地方政府的政策,无法得出“地方政府政策影响商业发展”,排除D项。故选B项。3.永乐六年,浡泥(今印度尼西亚的加里曼丹)国王携王后来朝;永乐九年,满剌加国王率540余人来朝;东非的木骨都束和木剌哇,在永乐十四年至二十一年,三次派遣使节来朝,所有这些来访都受到了明成祖的高规格款待。由此可见,郑和下西洋A.范围涉及亚非拉等区域B.加深了明朝财政负担C.宣示了和平交往的意愿D.开创了中国朝贡外交【答案】C【解析】【分析】【详解】根据“永乐九年,满剌加国王率540余人来朝;东非的木骨都束和木剌哇,在永乐十四年至二十一年,三次派遣使节来朝,所有这些来访都受到了明成祖的高规格款待。”可得出郑和下西洋体现的是对外的和平往来,C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非洲,排除A项;材料不能反映其影响,排除B项;“开创”错误,排除D项。故选C项。【点睛】4.一战期间,面对列强烟草公司商业上的打击和诬陷。作为反击,南洋兄弟烟草公司将英美和日本的烟草公司同帝国主义侵略联系起来,并宣称“中国人应抽中国烟”,很快扩大了市场。这表明A爱国主义影响大众消费心理B.民族烟草工业发展进入快车道C.实业救国思潮促进工业发展D.欧美列强加紧对中国经济侵略【答案】A【解析】【详解】依据材料“南洋兄弟烟草公司将英美和日本的烟草公司同帝国主义侵略联系起来,并宣称‘中国人应抽中国烟’,很快扩大了市场”并结合所学可知,一战时期,商人将广告与时局、爱国情感相结合,扩大了市场,这表明爱国主义宣传对大众消费心理的影响,A项正确;材料只涉及南洋兄弟烟草公司,无法说明整个民族烟草工业进入快车道,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爱国主义影响大众消费心理”,不是强调“实业救国思潮促进工业发展”,排除C项;结合所学可知,一战期间,欧洲列强忙于战争,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侵略,而非加紧,排除D项。故选A项。5.如表为1992﹣1996年我国个体经济发展状况表,该表数据变化主要反映出年份户数(万户)从业人员(万人)注册资本金(亿元) 199215342468601199317672939855199421873776131919952526461418131996270450172165A.个体经济成为国民经济主体B.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启动C.市场经济体制改革成效显著D.公有制实现形式多样化【答案】C【解析】【详解】g根据材料数据可以看出,1992年以后,我国个体经济快速发展,在户数、从业人员以及注册资本方面都快速增加,这说明1992年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之后,改革成效显著,C项正确;公有制经济是主体,排除A项;1984年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排除B项;材料涉及的是私有制,排除D项。故选C项。6.有人问伽利略,如果抛弃希腊先贤,谁来指导人类?伽利略反驳说:“只有盲人才需要指导。有眼睛和有思想的人必须利用这些能力自己寻找答案。”这表明伽利略A.宗教观念淡漠B.开创近代科学方法C.推崇理性思考D.背离希腊人文精神【答案】C【解析】【详解】伽利略认为“有眼睛和有思想的人必须利用这些能力自己寻找答案”,表明其具有独立思考能力,这是理性精神的体现,C项正确;材料说明伽利略推崇理性思考,并不能说明他宗教观念淡漠和背离希腊人文精神,排除AD项;材料内容没有体现他开创近代科学方法,排除B项。故选C项。7.巴黎公社成立伊始,经直接选举产生的公社委员就联名出示公告:公民们,请别忘记,如果官吏脱离人民,自行动议,势必会陷入专断的泥潭。”公社委员米歇尔还尖锐地告诫:“一切权力都具有腐蚀性。故而必须采取防范措施,避免社会公仆转化为社会主人。”这显示出巴黎公社A.实行直接民主方式B.避免权力过分集中C.防范公共权力侵害D.坚持人民主权原则【答案】D【解析】 【分析】【详解】根据材料可知,巴黎公社的公职人员是直接选举产生,公职人员要避免从社会公仆转化为社会主人,故体现巴黎公社坚持人民主权原则,D项正确;材料中涉及直接民主,但是主旨强调巴黎公社坚持人民主权原则,排除A项;材料没有体现避免权力过分集中、防范公共权力侵害,排除BC项。故选D项。【点睛】8.拉丁美洲推翻了西班牙殖民统治,但独立后并没有像近邻美国那样进入现代化的快车道,而是陷入了混乱与军事独裁的轮回之中,究其原因,殖民统治难辞其咎。“难辞其咎”主要是指殖民者在拉丁美洲A.奴役掠夺土著居民B.建立单一的种植经济C.进行了大量的移民D.移植了本国生产方式【答案】D【解析】【详解】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西班牙虽然开辟了新航路,但当时西班牙是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其落后的生产方式传播到拉丁美洲,成了拉丁美洲发展滞后的历史包袱。而英国在北美地区实行殖民统治,将资本主义发展的成果传入到北美,推动了北美的快速发展。因此出现这种差别主要是因为拉美移植了宗主国旧的生产方式,D项正确;AC两项是拉美和美国的共性,不符合题意,排除;“建立单一的种植经济”不是材料现象的主要原因,并且美国也有这一经济形式,排除B项。故选D项。9.下图为1929—1937年间美、苏、德、英、法等国在世界制造业总产量中所占份额的比重对比状况(%)由此可见,当时苏联()A.农业集体化程度不断提升B.计划经济优势显现C.重工业逐渐占据主导地位D.率先摆脱经济危机【答案】B【解析】 【详解】根据表格数据可知,1929年到1937年,资本主义国家经历了经济大危机时期,从1929年到1937年美国等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制造业呈现下降趋势,但是苏联凭借其经济体制的优势,制造业比重不断上升,显示了计划经济的优势,B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制造业比重的变化,而非农业方面的变化,排除A项;材料数据反映的是国家整个制造业的变化,无法说明重工业在其中所占的比重,排除C项;苏联当时推行计划经济体制,受经济危机影响较小,且根据制造业比重的变化无法推断出经济危机摆脱的时间,排除D项。故选B项。10.有论者指出,形成于20世纪50年代初的东亚秩序,在建立之初具有鲜明的“陆海分离”特征——东亚大陆地区的社会主义国家和美国卵翼下的东亚沿海地区在政治、经济及安全上尖锐对立、彼此割裂、互不隶属。该秩序A.体现了冷战格局对东亚的影响B.反映出美国开始染指亚太地区C.显示出亚太地区联合反殖反霸D.使东亚地区长期处于落后状态【答案】A【解析】【分析】【详解】材料“东亚大陆地区的社会主义国家和美国卵翼下的东亚沿海地区在政治、经济及安全上尖锐对立、彼此割裂、互不隶属”是美苏在东亚冷战的具体表现,A项正确;B项错在“开始”,美国早已染指亚太地区,如支持中国国民党进行内战等,排除B项;材料体现的是由于美苏冷战的影响,东亚国家的对立而非联合,排除C项;东亚地区的日本并不落后,中国改革开放后,经济发展也非常迅速,排除D项。故选A项。【点睛】11.《史记.殷本纪》记载,商纣王“赐(周文王)弓矢斧钺,使得征伐,为西伯”;《尚书.牧誓》记载:“甲子昧爽,(武)王朝至于商郊牧野,乃誓,(武)王左杖黄钺,右秉白旄以麾。”斧钺在此主要充当A.征伐武器B.礼仪用器C.部落象征D.政治礼物【答案】B【解析】【详解】中华文明是礼乐文明,夏商西周时期,斧钺是重要的礼器,象征权力,B项正确;斧钺主要充当礼器,而非武器和政治礼物,也不是部落的象征,排除ACD项。故选B项。12.开宝六年(973年),宋太祖创立殿试,从此宋朝形成了“州试、省试和殿试”三级考试制度。按照规定,考生通过“省试”后,若参加殿试不合格,则不能被录取。通过殿试的考生,由天子钦点,成为“天子门生”。这种考试制度意在()A.提高人才选拔的标准B.加强君主集权统治 C.解决严重的冗官问题D.保证选官制度公平【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考生通过‘省试’后,若参加殿试不合格,则不能被录取。通过殿试的考生,由天子钦点,成为‘天子门生’”可知,这种考试制度有利于选拔人才,加强君主集权统治,B项正确;三级考试制度有利于筛选人才,但不是主要目的,排除A项;这种考试制度意在加强君主集权统治,与解决冗官问题无关,排除C项;D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13.《杨贵妃教鹦鹉图》是出土于内蒙古的一幅10世纪辽代墓葬壁画,它是契丹人聘请中原画家绘制的。画面描绘的是杨贵妃喂养一只白色鹦鹉的场景,杨贵妃发饰有明显契丹风格。由此可以推知A.风俗画在契丹盛行B.中原与契丹文化相互影响C.辽宋关系趋于缓和D.西域文化与中原文化交汇【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10世纪辽代墓葬壁画”、“契丹人聘请中原画家”、“杨贵妃发饰有明显契丹风格”可知,绘画体现了辽宋民族交融的特点,即中原文化与契丹文化相互影响,B项正确;此画以杨贵妃为绘画对象,而非市井民众,所以不是世俗画,排除A项;辽宋关系是在11世纪澶渊之盟后逐步缓和的,而材料中是10世纪,排除C项;西域指今天西北新疆一带,而辽的疆域在东北和北方,D项空间不正确,排除。故选B项。14.1385年,明政府复位乡饮酒礼,明确要“叙长幼、论贤良、别奸顽、异罪人”,规定“其座席间,年高有德者居于上,高年淳笃者并之”。那些“有过犯之年长者”,“须坐于众宾席末,听讲律受戒论”。明政府做法A.加强了对基层民众的教化B.激化了宗族内部的矛盾C.顺应了农村地区宴饮习俗D.背离了儒家的纲常伦理【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叙长幼、论贤良、别奸顽、异罪人”、“其座席间,年高有德者居于上,高年淳笃者并之”、“那些‘有过犯之年长者’,‘须坐于众宾席末,听讲律受戒论’”可知,明代政府通过确立社会伦理秩序来加强对基层的教化与治理,A项正确;明政府的这一做法并不会激化矛盾,而是确立秩序,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明代政府通过确立社会伦理秩序来加强对基层的教化与治理,“顺应了农村地区宴饮习俗”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C项;明政府的这一做法符合纲常伦理,而非背离,排除D项。故选A项。15. 17世纪以来,马铃薯逐渐成为爱尔兰人的唯一主粮,爱尔兰人口从1762年的110万增加到1846年的830万。在德意志地区,直到18世纪晚期人们才开始接受马铃薯,在谷物歉收压力下,马铃薯代替了“自中世纪以来在广大民众中直占主导地位的粥食”。这说明物种交流A.解决了世界饥饿问题B.延缓了西方殖民扩张的进程C.改变了区域饮食结构D.促进了世界人口的快速增长【答案】C【解析】【详解】马铃薯在爱尔兰成为最主要的粮食,而在德意志地区,马铃薯代替了粥食,这说明物种的交流推动了区域饮食结构的变化,C项正确;A项表述绝对,当前依然存在饥饿问题,排除A项;物种交流是殖民扩张的结果,但并不能延缓殖民扩张的进程,排除B项;德意志地区并未涉及到人口的增加,排除D项。故选C项。16.位于河北北部的战国时期的燕下都44号墓,发掘出铁器79件,其中铁农具有犁、铧、铲、镰等,铁农具的数量超过了其他工具的总和。据此可知当时A.铁农具已在全国范围内使用B.农业生产效率得到提升C.铁犁牛耕耕作方式已经成熟D.河北地区经济最为发达【答案】B【解析】【详解】据材料燕下都44号菜发现的铁器中,铁农具的数量超过一半,这表明战国时期铁农具在农业生产中逐渐推广,农业生产效率得到提升,B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铁农具在其他地区的使用情况,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铁犁牛耕,排除C项错误;材料没有与其他地区经济发展状况的对比,排除D项。故选B项。17.晚清主要城市人口变化表单位:万(余)1860年1890年上海23100汉口2080天津1932出现上表情况的主要原因是A.农村经济的萎缩B.新式交通工具的使用C.近代工业的发展D.政府实施了移民政策【答案】C 【解析】【详解】1860年至1890年,上海、汉口和天津的人口激增,其主要原因是洋务运动的开展,创办了近代工业,推动城市化进程,导致人口增加,C项正确;农村经济的萎缩会助推人口向城市迁移,但不是城市人口增多的主要原因,排除A项;新式交通工具的出现会促进人口的迁移,但也不是主要的原因,排除B项;此阶段清王朝并未实施移民至大城市的政策,排除D项。故选C项。18.共和国时期,罗马已经修筑了通向南方卡普亚的阿庇安大道。帝国建立后,罗马人筑路的步伐并未停止,如德鲁苏斯战役后,克劳迪亚大道“使得阿尔卑斯山脉可以通行”;1世纪末2世纪初,罗马道路修筑至中东地区等。据此可知,古代罗马A.对外扩张促进交通发展B.交通进步保障边境安定C.道路修建维持帝国繁荣D.边疆开发加快道路建设【答案】A【解析】【分析】【详解】根据材料可知,罗马人在对外扩张的过程中,为加强对各地的管理,修建了通往各地的公路,A项正确;B项错在“保障”,交通进步有利加强对各地的管理,不能说是保障边境安定,排除B项;帝国强大和繁荣推动了道路的修建,排除C项;道路建设加快了边疆地区的开发,排除D项。故选A项。【点睛】19.据文献记载,楚地崇拜火神,西周王宛一带崇拜农神;楚地方言称哺乳为“谷”,将老虎叫作“於菟”。春秋战国时期,不少北方的名士将楚人讥嘲为“南蛮鴃舌(讲话像鸟叫般难懂)之人”。这反映出A.中原文化对周边的渗透加强B.南北文化存在较大差异C.分封制导致地区间交往停滞D.华夏文明的多元一体性【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信息,南方的楚地崇拜火神,而北方西周王宛一带崇拜农神,称哺乳为“谷”,将老虎叫作“於菟”,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北方的名士讥嘲楚人“南蛮鴃舌(讲话像鸟叫般难懂)之人”,这种对比表明了当时南北方在文化上有很大不同,存在较大差异,B项正确;材料是体现南北差距,不是渗透,排除A项;交往停滞的表述错误,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材料是体现南北差距,未体现华夏文明的多元一体性,排除D项。故选B项。20. “罗马人对于选择一种新的国家政体尚处于探索阶段……通过一场立法运动的开展,人们看到了这一新模式的出现,这就是通过法律的形式来解决社会的各种矛盾和问题。这一场社会实践运动(制定《十二铜表法》)所产生的灵感导致了后来罗马法制化道路的形成。”该学者意在强调《十二铜表法》()A.促进了罗马国家治理的转型B.是平民反对贵族斗争的胜利C.是罗马成文法发展史的起点D.奠定了罗马帝国的政体基础【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人们看到了这一新模式的出现,这就是通过法律的形式来解决社会的各种矛盾和问题”可知通过制定《十二铜表法》使罗马的法制化道路开始形成,即罗马人找到了一条管理国家的新的道路,所以他在强调《十二铜表法》在罗马国家治理转型方面的促进作用,A项正确;BC项说法正确,但不是该学者强调的内容,排除;《十二铜表法》奠定了罗马法制化道路的基础,而非政体基础,排除D项。故选A项。21.高丽成宗时代(981~997年),某大臣主张:“华夏之制,不可不遵,然四方习俗,各随土性。其礼乐诗书之教、君臣父子之道,宜法中华;其余车马衣服制度,可因土风,不必苟同。”这反映了该官员A.主张全盘吸收中国文化B.承认本国处于藩属地位C.注意保持主体的选择性D.主张习俗遵循自身传统【答案】C【解析】【详解】材料“其礼乐诗书之教、君臣父子之道,宜法中华其余车马衣服制度,可因土风,不必苟同”强调的是高丽在学习中华文明的同时,需要保持自身的传统,C项正确;材料反对全盘吸收中国文化,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二者之间的藩属关系,排除B项;主张习俗遵循自身传统的说法片面,排除D项。故选C项。22.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指出,阿兹特克人是后来才进入墨西哥的,他们在特斯科科湖的一些岛屿定居下来。阿兹特克人通过建造“浮动园地”来扩大耕地面积,使阿兹特克人的人口和财富剧增。由此看出,“浮动园地”建造的主要原因在于A.岛屿众多不利于农业生产B.人口增长造成耕地面积减少C.当地不同部落之间的争斗D.肥沃的淤泥利于耕地的增加【答案】B【解析】【详解】依据材料“阿兹特克人通过建造‘浮动园地’来扩大耕地面积,使阿兹特克人的人口和财富剧增”可以看出阿兹特克人通过建造“浮动园地”来扩大耕地面积是因为人口增长造成耕地面积减少,B项正确;AC两项从材料无法得出,排除;结合所学可知,“浮动园地”肥沃的淤泥利于农作物成长,而不是耕地增加,排除D项。故选B项。 23.在古代亚欧大陆的整个农耕世界,约从公元前2000年代的中叶开始,都经历了由北方来的以战车为武装的各个部族的入侵。这一现象反映出当时A.游牧文明发展水平较高B.游牧文明与农耕文明的交流C.农耕文明发展严重停滞D.不同文明区域发展模式迥异【答案】B【解析】【详解】材料反映了公元前2000年代中叶开始,亚欧大陆的农耕文明遭到北方游牧部落的入侵,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战争也是一种特殊的交流融合的方式,游牧文明与农耕文明的战争客观上会促进两个文明的交流与融合,故选B;游牧文明挑起战争,不代表其发展水平高,故排除A;公元前2000年代,亚欧大陆的农耕文明正在持续发展,而不是严重停滞,故排除C;材料没有涉及到不同文明的发展模式,故排除D。24.约从公元前2000年开始,雅利安人陆纥向东,向南进入伊高原及南亚地区。进入伊朗高原的雅利安人保留了其强悍善战的特性,并建立了强盛一时的波斯帝国;而进入南亚的雅利安人则变得养尊处优,于哲学思第,难以抵初外敌入侵。材料可用于说明A.古代印度宗教环境的复杂性B.波斯帝国统治方式的残酯性C.古代印度和波斯的文化交流D.地理环境对文明发展的影响【答案】D【解析】【详解】材料“进入伊朗高原的雅利安人保留了其强悍善战的特性,并建立了强盛一时的波斯帝国”“进入南亚的雅利安人则变得养尊处优,于哲学思第,难以抵初外敌入侵”体现的高原和平原地区的环境对文明发展的不同影响,D正确;材料与古代印度宗教的复杂性无关,A排除;材料未涉及波斯帝国的统治方式,B排除;材料未涉及古代印度和波斯的文化交流,C排除。故选D。25.新航路开辟后的100年间,随着欧洲人入侵并在美洲建立殖民地,美洲的印第安人人口减少90%以上。与此同时,欧洲人大批来到美洲,并把非洲黑人作为奴隶贩卖到美洲。这意味着A.横跨太平洋的贸易网络形成B.美洲地区社会发展进程停滞C.美洲族群混合程度世界最高D.多元文明格局的平衡被打破【答案】D【解析】【详解】新航路开辟后,印第安人减少,非洲人被强迫带到美洲,这说明随着新航路的开辟,多元文明的平衡被打破,欧洲逐渐占据了主导,D正确;题干主旨与A无关,排除;新航路开辟后,美洲发展较快,排除B;题干中没有对不同地区的族群混合程度进行比较,排除C。 26.下表反映了欧洲、美洲、非洲的人口占世界人口百分比的变化。据此推知()年份欧洲美洲非洲165018.30%2.40%18.30%175019.20%1.60%13.10%A.西方国家殖民扩张加快B.高产作物的引进和种植C.欧美国家政府鼓励移民D.黑奴贸易的发展和泛滥【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所学,随着西方国家殖民扩张加快,美洲人口下降,被大量屠杀,而非洲大量人口被贩卖为黑奴,也下降,A项正确;BCD项不是材料中人口下降的原因,排除BCD项。故选A项。27.1830年,美国总统杰克逊实行强迫印第安人西迁的政策,使印第安人在迁徙中减少了约1/3的人口,美国的大陆扩张建立在印第安人的坟场上。据此推断A.大陆扩张促进了美国经济发展B.印第安人美国作出巨大贡献C.印第安文明遭到了沉重的打击D.美国对印第安人采用大棒政策【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使印第安人在迁徙中减少了约1/3的人口,美国的大陆扩张建立在印第安人的坟场上”可知在美国扩张的过程中,印第安人人口大量减少,这就对印第安文明造成了沉重打击,故选C;材料反映的是对印第安文明的破坏,而不是对美国经济发展的促进,排除A;印第安人是遭到屠戮,并不能说明对美国做出巨大贡献,排除B;美国是对印第安人实行了强迫西迁政策,而不是大棒政策,排除D。28.据(美)帕尔默等着的《冷战到全球化》: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一支稳定的移民潮从印度、巴基斯坦、西印度群岛和非洲流向英国。而法国则吸收了来自其前北非殖民地,特别是阿尔及利亚的大批移民。荷兰成为许多印度尼西亚人的家园。后来政治难民也从越南和亚洲其他地区来到欧洲。移民的涌入A.是世界殖民体系瓦解的结果B.引发欧洲种族歧视和社会冲突C.为欧洲恐怖主义提供了温床D.使欧洲种族和文化日益多元化【答案】D【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一支稳定的移民潮从印度、巴基斯坦、西印度群岛和非洲流向英国。而法国则吸收了来自其前北非殖民地,特别是阿尔及利亚的大批移民。荷兰成为许多印度尼西亚人的家园。后来政治难民也从越南和亚洲其他地区来到欧洲”并结合所学可知,二战后,不同地区和民族的移民涌入欧洲,带来了不同的文化,从而使欧洲种族和文化呈现出多元化的特征,D项正确;世界殖民体系瓦解是在20世纪90年代,而且也材料不能体现,排除A项;材料不能体现出移民的涌入“引发欧洲种族歧视和社会冲突”,排除B项;移民的涌入不是“恐怖主义”的体现,排除C项。故选D项。29.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欧、北美和大洋洲等地从南欧、北非、东南亚、拉丁美洲等地吸收了大量劳动力。这反映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人口流动的特点是A.由发展中国家流向发达国家B.高素质人才成为移民主力C.难民等非法移民是移民主体D.造成了移民国经济的动荡【答案】A【解析】分析】【详解】由材料可知,二战后,南欧、北非、东南亚、拉丁美洲等地有大量劳动力流入生活条件更好、工作机会更多的西欧、北美和大洋洲等地,体现出二战后世界人口流动的特点是由发展中国家流向发达国家,A项正确;材料没有提及流动人口的素质问题,无法判定移民的主体是高素质人才还是难民,排除B项、C项;材料没有体现移民国经济的发展情况,不能得出移民造成了移民国经济的动荡,排除D项。故选A项。30.据有关资料,美国跨族婚姻从1970年的30万宗发展到2000年310万宗,在1990年人口普查时,有130万的美国白人因理不清他们的族裔血脉一直无法确切登记,干脆就填写“美利坚族裔”。这反映出美国A.种族族群界限消失B.种族差异导致社会关系混乱C.人口结构发生改变D.跨族婚姻促进民族国家认同【答案】D【解析】【详解】依据题干可知美国的跨族婚姻呈现显著增加的趋势,而且不少美国白人在人口普查时干脆填写“美利坚族裔”,这反映出跨族婚姻模糊了种族、民族族群界限,促进美国各族裔的融合同化,从而增强国家认同与民族认同,D正确;美国跨族婚姻模糊了种族族群界限,但是“消失”表述的过于绝对化,A排除;题干并非反映种族差异导致社会关系混乱,而是反映跨族婚姻有利于促进种族的融合同化,B排除;题干不是反映人口结构发生改变,而是反映跨族婚姻对人们思想观念的影响,C排除。故选D。第Ⅱ卷(非选择题,共55分)二、非选择题(31题10分,32题17分,33题17分,34题11分,共55分)3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把饮食与政治联系起来,是中国古代独特的饮食理念。自古认为治理国家与饮食烹饪的原理是相通的,《老子》曰:“治大国若烹小鲜”(治理大国要像煮小鱼一样,不能多加搅动,多搅则易烂)。《周礼》以“冢(大)宰”为百官之长。因为“宰”有调和膳羞之意,而官长需要具备厨师“调和”五味那样的本领,故“宰”成为官吏的通称。饮食与政治的联系还表现在为官者与民众在饮食上的差别,为官者称“肉食者”、平民称“蔬食者”、“藿食者”。——摘自黎虎《略论中国古代饮食文化研究》材料二鸦片战争后,西餐馆、西式饭店在中国通商口岸大量出现,用最具体形象和可见、可尝的形式传播了西方饮食文化。同时,一些来华的外交使节、商人等也向西方社会介绍中国的食物原料、菜点及其制法、饮食习俗等。1851—1911年期间的历次世博会上都有中国的茶叶和饮食餐具——瓷器的展示。西方传教士翻译的《保全生命论》、《化学卫生论》等书籍,向中国介绍西方营养学、卫生学知识,在当时影响广泛。清末,政府颁布《奏定女子小学堂章程》和《奏定女子师范学堂章程》,明确设立“家事”课,一般都有营养学的内容。1909年,美国基督教会出版的《造洋饭书》介绍了267个西餐菜点成品或半成品的用料及制法。西方国家还将面包、罐头、啤酒等工业食品及其机器、设备和技术输入中国,对中国食品工业的产生与发展起到促进作用。——摘自杜莉《古代中西方饮食文化交流的特色及成因探讨》(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饮食文化中体现出的治国原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中西方饮食文化交流的特点以及对近代中国社会的影响。【答案】(1)治国原理:治理国家应谨慎,要保持政策稳定和连续性,不可随意频繁变更;国家官员需善于调和,应具备协调沟通的能力(2)特点:交流内容丰富;交流形式多样;双向交流但又以西方饮食文化向中国输出为主。影响:推动中国近代工业的发展;促进西方科学文化知识的传播;促进中国生活方式与思想观念的变革等。【解析】【详解】(1)治国原理:根据材料“(治理大国要像煮小鱼一样,不能多加搅动,多搅则易烂)”可知,治理国家应谨慎,要保持政策稳定和连续性,不可随意频繁变更;根据材料“而官长需要具备厨师‘调和’五味那样的本领”可知,国家官员需善于调和,应具备协调沟通的能力。 (2)特点:从交流的内容分析,交流内容丰富;根据材料“一些来华的外交使节、商人等也向西方社会介绍中国的食物原料、菜点及其制法、饮食习俗等”“西方传教士翻译的《保全生命论》、《化学卫生论》等书籍”可知,交流形式多样;根据材料“1851—1911年期间的历次世博会上都有中国的茶叶和饮食餐具——瓷器的展示”“西方国家还将面包、罐头、啤酒等工业食品及其机器、设备和技术输入中国,对中国食品工业的产生与发展起到促进作用”可知,双向交流但又以西方饮食文化向中国输出为主。影响:西方饮食文化的传播,推动中国近代工业的发展;根据材料“西方传教士翻译的《保全生命论》、《化学卫生论》等书籍,向中国介绍西方营养学、卫生学知识,在当时影响广泛”可知,促进西方科学文化知识的传播;西方饮食文化的传播,促进中国生活方式与思想观念的变革等。3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从秦汉以来,每次大规模的人口南迁,如东汉末年和三国时期、“永嘉之乱”至南北朝、“安史之乱”至唐末五代、“靖康之乱”至元末,都有大批山西人外迁;而自明朝“以来,无论是“大槐树移民”还是近代向内蒙古、东北和其他边疆地区的移民,山西人都占有重要地位。山西同时也接收了大量外来移民,从夏、商、周时代频繁迁入的部族,封国和宗族,从汉代开始的少数民族内迁,南方居民被强制北迁,北魏时大规模移民于代地,直到近代,大批外来移民在山西定居,与本地人融为一体,成为山西人的重要组成部分。——葛剑雄《山西移民史序言》材料二山西人多商于外,十余岁辄从人学贸易。俟蓄积有资,始归纳妇。纳妇后,仍出营利,率二三年一归省,其常例也。或命途蹇剥,或事故萦绕,一二十载不得归,甚或金尽裘敝,耻还乡里,萍飘蓬转,不通音问者,亦往往有之。——纪昀《阅微草堂笔记》(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山西移民现象呈现的特点并分析引发移民的原因。(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指出清代山西移民出现的新情况并说明其影响。【答案】(1)特点:移民现象长期存在;移民形式多样;移民阶段性特征明显。原因:战争和社会动荡;发生自然灾害;山西人地关系紧张;戍边和开发边疆;民族融合。(2)新情况:出现商业性移民。影响:缓解山西人地矛盾;改变山西社会风气;为移入地的开发做出贡献;促进清代商业发展;促进山西财富的积累。【解析】【详解】(1)特点:根据材料一中“东汉末年和三国时期、‘永嘉之乱’至南北朝、‘安史之乱’至唐末五代、‘靖康之乱’至元末,都有大批山西人外迁”可知,移民现象长期存在;根据“有大批山西人外迁”“也接收了大量外来移民”可知,移民形式多样;根据“夏、商、周时代频繁迁入的部族,封国和宗族”“汉代开始的少数民族内迁,南方居民被强制北迁”“近代,大批外来移民在山西定居”等信息可知,移民阶段性特征明显。原因:根据材料一中“‘永嘉之乱’至南北朝、‘安史之乱’至唐末五代、‘靖康之乱’至元末”可知,战争和社会动荡;根据“向内蒙古、东北和其他边疆地区的移民”可知,戍边和开发边疆;根据“北魏时大规模移民于代地”可知,民族融合;根据“大槐树移民”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山西移民现象出现的原因还包括,人地关系紧张和发生自然灾害等。 (2)新情况:根据材料二中“山西人多商于外”,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清代山西出现商业性移民。影响:根据材料二中“十余岁辄从人学贸易”,结合所学知识,运用唯物史观,从生活、商业、经济和社会进步等方面辩证分析可知,清代山西出现商业性移民,缓解了山西人地矛盾,改变了山西社会风气,为移入地的开发做出贡献,促进了清代商业发展和山西财富的积累。3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18世纪中后期,英国殖民者来到澳大利亚。最初,英国将澳大利亚作为流放罪犯的场所。19世纪,英国殖民者在澳大利亚掠夺原住民的土地,建立牧场。1851年,人们在澳大利亚发现了金矿,采矿业迅速发展起来。1788年英国库克长在悉尼登陆时,居住在澳洲的土著有30万人,500个左右的部落,人们从事狩猎和采集,通过以群体的家族集团形式居住在一起。到了19世纪中叶,澳洲土著只剩下5万多人,白人已经成为当地的主要居民,欧洲文化成为当地文化的主流。——摘编自《澳洲土著民族的历史与现状》等材料二19世纪中叶后,清政府被迫允许列强在中国招募华工出国。葡萄牙、英国、美国等国的殖民者往往迫使华工签署契约,让华工以未来若干年工资支付运输费用。中国东南沿海的穷苦百姓,或是因为生活所迫,或是被诱骗、绑架成为苦力。据1939年版的《加州志》载:“今天位于南部的肥沃三角洲地区……在未开垦前,一些失意的淘金者集居于此,保值糊口。及1870年,中国工人于建造了中央太平洋铁路后,又接受低工资担任开垦三角洲地区的工作。他们推着单轮车筑起堤防,逐渐全部四十二万五千英亩水草丛生的沼泽地被开拓了。”——摘编自杨国标、刘汉标、杨安尧《美国华侨史》等(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英国殖民澳大利亚的特点。(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晚清时期华工出国的历史背景。【答案】(1)特点:持续时间长;规模不断扩大;种族灭绝;经济掠夺;移植本国生产方式;文化殖民。(2)历史背景:黑奴贸易受到限制;西方国家工业革命对劳动力的需求增加;世界市场逐步形成;晚清政府腐朽无能;中国第二次鸦片战争失败,被迫签订《北京条约》;人民生活困苦,难以维持生计;中国经济落后,就业困难。【解析】【小问1详解】特点:依据材料“18世纪中后期”、“19世纪中叶”可知,持续时间长;依据“居住在澳洲的土著有30万人,500个左右的部落”、“澳洲土著只剩下5万多人,白人已经成为当地的主要居民”可知,规模不断扩大;种族灭绝;依据“英国殖民者在澳大利亚掠夺原住民的土地,建立牧场”、“人们在澳大利亚发现了金矿,采矿业迅速发展起来”并结合所学可知,经济掠夺;移植本国生产方式;依据“欧洲文化成为当地文化的主流”可知,文化殖民。 【小问2详解】历史背景:依据材料“19世纪中叶后”、“”并结合所学可知,黑奴贸易受到限制;西方国家工业革命对劳动力的需求增加;世界市场逐步形成;依据“19世纪中叶后,清政府被迫允许列强在中国招募华工出国”并结合所学可知,晚清政府腐朽无能;中国第二次鸦片战争失败,被迫签订《北京条约》;依据“中国东南沿海的穷苦百姓,或是因为生活所迫,或是被诱骗、绑架成为苦力”可知,人民生活困苦,难以维持生计;依据材料“在未开垦前,一些失意的淘金者集居于此,保值糊口”并结合所学可知,中国经济落后,就业困难。3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019年11月习近平发表署名文章指出:“伟大的古老文明都是相似的,伟大的古老文明都是相知的,伟大的古老文明更是相亲的。2000多年前,古代中国、古代希腊的文明之光就在亚欧大陆两端交相辉映”。材料多元文化之间的接触、碰撞、相互学习和相互吸收形成文明进步的巨大动力,不断地为各地的文明增添活力。纵观世界历史,以文明多样性为基础的文明交流互鉴始终是人类文明演进的主流。不同文化并不是孤立地、互不联系地各自发展,而是在相互交流、相互对话、相互学习、相互碰撞中携手前行。从这样的人文视角出发,可以看到人类发展史是一部多元文明共生并进的历史,不同文明之间相互学习借鉴、互通有无、和谐相处、共同发展,始终是促进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正确道路。——摘编自《文明多样性彰显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文明自信》结合中外古代史的有关知识,分析材料中关于中外文明的观点。(要求:写明论题,中外关联,史论结合。)【答案】示例(供参考)观点:世界文明具有多样性,而且是相互交融(影响)中发展的。分析:世界各国由于受自然地理、气候等条件的影响,产生了各具特色的(多样的)文明成果如东方的古代中华文明、西方的古希腊、罗马文明等;各文明中心在吸取其他国家的文明成果的基础上,获得了进一步的发展如中国古代儒家吸收佛教教义等而使儒学得到发展。各国文明在自身发展的同时,对周边区域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显示了较强的制度和文化优越性。如中华文明对东亚地区的影响,形成了以儒家文化为中心的东亚文化圈希腊文明对地中海地区特别是罗马文明的形成产生了重要影响。繁荣发展的各国早期文明,已成为世界文明的重要象征。因此,应该尊重世界文明的多样性,努力发掘本国古代文明的智慧为本国与世界的和平、发展服务。【解析】【详解】 本题设问开放,言之成理即可。由材料“伟大的古老文明都是相似的,伟大的古老文明都是相知的,伟大的古老文明更是相亲的”,可以得出世界文明具有多样性,而且是相互交融中发展的。论证环节,可以从文明的种类,如大河文明、海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东西方文明等角度分析,可以从文明在交流中相互借鉴和影响,中国的四大发明影响世界,印度佛教文明影响中国等角度进行分析论证。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举报原因
联系方式
详细说明
内容无法转码请点击此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