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攀枝花市七中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第四次诊断性考试生物 Word版含解析.docx

四川省攀枝花市七中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第四次诊断性考试生物 Word版含解析.docx

ID:83580354

大小:288.16 KB

页数:10页

时间:2024-09-01

上传者:老李
四川省攀枝花市七中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第四次诊断性考试生物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1页
四川省攀枝花市七中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第四次诊断性考试生物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2页
四川省攀枝花市七中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第四次诊断性考试生物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3页
四川省攀枝花市七中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第四次诊断性考试生物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4页
四川省攀枝花市七中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第四次诊断性考试生物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5页
四川省攀枝花市七中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第四次诊断性考试生物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6页
四川省攀枝花市七中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第四次诊断性考试生物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7页
四川省攀枝花市七中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第四次诊断性考试生物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8页
四川省攀枝花市七中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第四次诊断性考试生物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9页
四川省攀枝花市七中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第四次诊断性考试生物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10页
资源描述:

《四川省攀枝花市七中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第四次诊断性考试生物 Word版含解析.docx》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攀枝花七中2024届高三(上)第4次诊断性考试理科综合试题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lC-120-16Na-23N-14第Ⅰ卷(选择题共126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3小题,每小题6分,共7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下列有关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A.科学家利用同位素标记法进行人鼠细胞融合实验探究了细胞膜的流动性B.摩尔根用白眼果蝇与红眼果蝇杂交,证明了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C.用于鉴定还原糖的斐林试剂的甲液与乙液要等量混合均匀后再加入含样品的试管中,且必须现配现用D.分离细胞器和证明DNA半保留复制的实验均使用了密度梯度离心法【答案】C【解析】【分析】1、分离细胞器用梯度离心法、证明DNA分子半保留复制用的离心。2、构建DNA分子双螺旋结构、细胞的亚显微结构模式图、减数分裂染色体变化模型都是建构物理模型。3、孟德尔的基因分离定律和摩尔根验证基因在染色体上都是假说—演绎法。【详解】A、科学家利用荧光标记法进行人鼠细胞融合实验探究了细胞膜的流动性,A错误;B、摩尔根用白眼果蝇与红眼果蝇杂交,证明了基因在染色体上,该实验没有证明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B错误;C、斐林试剂甲液是NaOH溶液,乙液是CuSO4溶液,混合后立即反应生成Cu(OH)2。放置太久,Cu(OH)2沉淀在溶液底部无法发生反应,影响实验效果,所以斐林试剂的甲液与乙液要等量混合均匀后再使用,且要现配现用,C正确;D、分离细胞器的方法为差速离心法,证明DNA半保留复制的实验使用了密度梯度离心法,D错误。故选C。2.ABC转运体是一类消耗ATP的运输蛋白,广泛分布在从细菌到人类各种生物体中。每一种ABC转运蛋白对物质运输具有特异性,第一种被鉴定的真核细胞ABC转运体是癌细胞中表达量高的一种多药物抗性运输(对许多药物的运输具有抗性)蛋白MDR,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氯离子和氨基酸依赖同一种ABC转运蛋白跨膜运输B.ABC转运体同时具有ATP水解酶活性和运输物质的活性 C.MDR能将外界的药物分子主动吸收到细胞内部,从而使细胞产生抗药性D.在各种细胞中,ABC转运体都需要经内质网、高尔基体加工后运输至细胞膜【答案】B【解析】【分析】分泌蛋白是在细胞内合成后,分泌到细胞外起作用的蛋白质,分泌蛋白的合成、加工和运输过程:核糖体合成一小段肽链,肽链进入内质网进行加工,形成有一定空间结构的蛋白质由囊泡包裹着到达高尔基体,高尔基体对其进行进一步加工,然后形成囊泡经细胞膜分泌到细胞外,该过程消耗的能量由线粒体提供。【详解】A、每一种ABC转运蛋白对物质运输都具有特异性,氯离子和氨基酸依赖的ABC转运蛋白不同,A错误;B、ABC转运体是一类消耗ATP的运输蛋白,ABC转运体同时具有ATP水解酶活性和运输物质的活性,B正确;C、能将药物从细胞质转运到细胞外才属于具有抗药性,据此推测MDR能将细胞质的药物分子主动转运到细胞外从而使癌细胞表现抗药性,C错误;D、在原核细胞中,没有有内质网、高尔基体,据此可以推测原核细胞中的ABC转运体不需要经内质网、高尔基体加工,D错误。故选B。3.某科研小组研究低氧对甲、乙两个水稻品种根部细胞呼吸的影响,实验结果如图所示。下列分析错误的是()A.对照组和实验组的根细胞都进行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B.在产生乙醇的过程中葡萄糖中的能量大部分以热能形式散失C.甲、乙两品种对比,乙品种更适合在低氧条件下种植D.丙酮酸在细胞质基质中产生,可转化为乙醇和CO₂【答案】B 【解析】【分析】无氧呼吸全过程:(1)第一阶段:在细胞质基质中,一分子葡萄糖形成两分子丙酮酸、少量的[H]和少量能量,这一阶段不需要氧的参与。(2)第二阶段:在细胞质基质中,丙酮酸分解为二氧化碳和酒精或乳酸。【详解】A、对照组和实验组都有氧气和乙醇,所以对照组和实验组的根细胞都进行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A正确;B、在产生乙醇的过程中葡萄糖中的能量大部分储存在乙醇中,B错误;C、甲乙两品种对比,乙品种在低氧时产生乙醇的含量较低,丙酮酸的含量较高,故乙品种更适合在低氧条件下种植,C正确;D、丙酮酸在细胞质基质中产生,可与[H]转化为乙醇和CO2,D正确。故选B。4.《细胞—干细胞》在线发表了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诱导人成纤维细胞重编程为hiHep细胞的成果。hiHep细胞具有肝细胞的许多功能,包括分泌血清白蛋白、积累糖原、代谢药物、药物转运等。下列相关叙述中错误的是()A.该项成果表明,分化了的细胞其分化后的状态是可以改变的B.人成纤维细胞与hiHep细胞的DNA完全相同C.hiHep细胞的诱导成功为人类重症肝病的治疗提供了可能性D.人成纤维细胞重编程为hiHep细胞体现了细胞的全能性【答案】D【解析】【分析】细胞分化是指在个体发育中,由一个或一种细胞增殖产生的后代,在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上发生稳定性差异的过程。细胞分化的特点:普遍性、稳定性、不可逆性。细胞分化的实质:基因的选择性表达。【详解】A、由题意“诱导入成纤维细胞重编程为hiHep细胞”可知,该项成果表明,分化了的细胞其分化后的状态是可以改变的,,该项成果表明,分化了的细胞其分化后的状态是可以改变的,A正确;B、人成纤维细胞与hiHep细胞中选择表达的基因不同,因此它们所含的蛋白质不完全相同,但核DNA完全相同,B正确;C、hiHep细胞具有许多肝细胞的特征,故诱导成功为人类重症肝病的治疗提供了可能性,C正确;D、人成纤维细胞重编程为hiHep细胞时并没有形成完整个体或分化为其他各种细胞,因此不能体现细胞的全能性,D错误。 故选D。5.hhh综合征是由于编码线粒体鸟氨酸转运蛋白-1的SLC25A15基因发生了突变所致,突变导致线粒体膜上鸟氨酸转运严重受阻,鸟氨酸无法进入线粒体参与尿素循环代谢,从而导致其在血液中的含量升高。该病受基因缺陷程度影响严重,临床表现严重程度也是不相同的,患者的发病年龄差异比较显著,新生儿期至成人期都可能会发病。下列关于基因突变的叙述错误的是()A.基因突变具有随机性,可发生在生物个体发育的任何时期B.同一个基因可突变出不同等位基因,还可以引起不同临床表现C.hhh综合征说明了基因只能通过控制蛋白质的结构控制人体的性状D.不同个体的SLC25A15基因发生了相同的突变,其症状可能有轻有重或先发后发【答案】C【解析】【分析】基因突变是指基因中碱基对的增添、缺失、替换,具有普遍性、随机性、低频性、不定向性、多害少利性等特点。基因可通过控制蛋白质的结构控制性状,还能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来控制代谢过程,进而控制性状。【详解】A、根据基因突变的特性可知,基因突变具有随机性,可发生在生物个体发育的任何时期,A正确;B、同一个基因可突变出不同等位基因,即基因突变具有不定向性,该病受基因缺陷程度影响严重,临床表现严重程度也是不相同的,说明其可以引起不同临床表现,B正确;C、hhh综合征说明了基因是通过控制蛋白质的结构控制人体性状的,基因还能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来控制代谢过程,进而控制人体性状,C错误;D、不同个体的SLC25Al5基因发生了相同的突变,其症状可能有轻有重或先发后发,这与患者的体质、年龄等因素有关,D正确。故选C。6.两纯合玉米杂交得到F1,F1自交得到F2,F2籽粒性状表现及比例为紫色非甜:紫色甜:白色非甜:白色甜=27:9:21:7。下列判断错误的是()A.籽粒口味性状受一对等位基因控制B.籽粒颜色性状受两对等位基因控制C.只考虑颜色,F2白色籽粒中纯合子占2/7D.只考虑口味,F2非甜籽粒中杂合子占2/3【答案】C【解析】 【分析】根据题意,F2籽粒的性状表现及比例为紫色∶白色=9∶7,非甜∶甜=3∶1,据此可知,籽粒的颜色由两对自由组合的等位基因控制(设为A/a、B/b),甜度受一对等位基因控制(设为C/c),且A_B_为紫色,其他为白色,C_为非甜,cc为甜。【详解】A、就籽粒口味这一性状来说,籽粒口味性状为非甜和甜,F2非甜籽粒∶甜籽粒=3∶1,符合基因的分离定律,受一对等位基因控制,A正确;B、F2籽粒颜色的性状表现及比例为紫色∶白色=9∶7,是9:3:3:1的变形,符合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受两对等位基因控制,B正确;C、F2籽粒的性状表现及比例为紫色∶白色=9∶7,籽粒的颜色由两对自由组合的等位基因控制(设为A/a、B/b),A_B_为紫色,其他为白色,故白色籽粒中纯合子的基因型为AAbb、aaBB、aabb,故F2白色籽粒中纯合子占3/7,C错误;D、非甜∶甜=3∶1,非甜为显性性状,甜度受一对等位基因控制(设为C/c),F1非甜籽粒的基因型为Cc,自交后,F2非甜籽粒中CC:Cc=1:2,杂合子为Cc,比例为2/3,D正确。故选C。7.如图为细胞膜结构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1)细胞癌变过程中,细胞膜成分发生变化,_________(填序号)含量下降。(2)动物细胞膜中特有的脂质是_________,图中①物质所具有的与其在细胞膜中排布方式有关的性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3)细胞学研究常用“染色排除法”鉴别细胞的生命力。例如,用台盼蓝染液处理动物细胞时,______(活/死)细胞被染成蓝色;“染色排除法”依据的原理是:_________________。【答案】(1)②(2)①.胆固醇②.头部具有亲水性,尾部具有疏水性(3)①.死②.活细胞的细胞膜具有控制物质进出细胞的功能,死细胞失去此功能(或细胞膜具有选择透过性)【解析】 【分析】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认为:磷脂双分子层构成膜的基本骨架,蛋白质分子覆盖、镶嵌或横跨磷脂双分子层中,磷脂分子是轻油一般的流体,具有流动性,蛋白质分子大都是可以运动的,因此生物膜具有运动的流动性。生物膜是选择透过性膜,生物膜的选择透过性具有生物活性,当细胞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死亡后,生物膜的选择透过性功能失去,变成全透性。据图分析:①为磷脂双分子层,②为糖蛋白,③为蛋白质。【小问1详解】据图分析:①为磷脂双分子层,②为糖蛋白,③为蛋白质,细胞癌变过程中,细胞膜上的糖蛋白等物质减少,细胞之间的黏着性显著降低,容易在体内分散和转移,即细胞癌变过程中,细胞膜的成分发生变化,②含量下降。【小问2详解】动物细胞膜中特有的脂质是胆固醇,图中①为磷脂双分子层,所具有的与其在细胞膜中排布方式有关的性质是磷脂分子具有亲水性的头部和疏水性的尾部。【小问3详解】“染色排除法”的原理是活细胞的细胞膜具有控制物质进出细胞的功能(细胞膜具有选择透过性),死细胞失去此功能,因此鉴别细胞的活性可以用“染色排除法”。用台盼蓝染液处理动物细胞时,死细胞会被染成蓝色。8.某同学进行“探究不同形态的氮素对烟草光合速率的影响”。经30天测得相关数据并绘图,如图为不同形态的氮素对烟草光合速率影响的柱形图。回答下列问题:(1)烟草的叶绿体中含有多种光合色素,其中类胡萝卜素主要吸收可见光中的_______。分离光合色素常用_________________(填试剂)分离。(2)据图分析可知:①氮元素能通过_________________,从而提高烟草的净光合速率。②通过比较a、b、d组幼苗的实验结果可证明:___________________。(3)根据(2)中结论之一,若提高硝态氮在营养液的浓度,但净光合速率却远低于a组,其原因可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①.蓝紫光②.层析液(2)①.增加气孔导度、提高胞间CO2浓度②.硝态氮具有提高烟草净光合速率(或气孔导度/ 或胞间CO2浓度)的作用;铵态氮对硝态氮提高烟草净光合速率(或气孔导度/或胞间CO2浓度)具有拮抗作用(只使用硝态氮营养液比硝态氮与铵态氮1∶1混合营养液效果更好)(3)培养液浓度大于植物细胞液浓度,细胞发生渗透作用失水死亡【解析】【分析】探究不同形态的氮素对烟草光合速率的影响,自变量是不同形态的氮素,因变量是光合速率的变化,通过测量气孔导度,胞间CO2浓度,净光合速率来体现光合速率的变化,从柱形图看出烟草在不同形态的氮素下的光合速率比无氮营养液高,且在只含硝态氮的营养液下光合速率更高。【小问1详解】光合色素中的类胡萝卜素都是由碳氢元素组成的分子,主要吸收可见光中的蓝紫光;叶绿体中含有多种光合色素,各色素随层析液在滤纸上扩散速度不同,从而分离色素;溶解度大,扩散速度快;溶解度小,扩散速度慢;所以常用层析液分离。【小问2详解】由图可知,比较a、b、c、d组,氮元素能增加气孔导度、提高胞间CO2浓度,从而提高烟草的净光合速率。通过比较a、b、d组幼苗的实验结果可证明硝态氮具有提高烟草净光合速率(或气孔导度/或胞间CO2浓度)的作用;铵态氮对硝态氮提高烟草净光合速率(或气孔导度/或胞间CO2浓度)具有拮抗(或对抗)作用(只使用硝态氮营养液比硝态氮与铵态氮1∶1混合营养液效果更好)。【小问3详解】根据(2)中结论之一,提高硝态氮在营养液的浓度,但净光合速率却远低于a组,其原因可能是培养液浓度大于植物细胞液浓度,细胞发生渗透作用失水死亡。9.“成人早老症”是一种人类单基因遗传病,该病患者在青春期后开始老化并逐渐加重,临床表现以短身材、老人外貌、白内障、关节挛缩及各种皮肤病变为特征。该病发生的分子生物学基础是:编码一种DNA解旋酶的WRN基因发生突变后便WRN蛋白的羧基末端至少缺少128个氨基酸残基,在缺少的这些氨基酸中含有允许DNA解旋酶进入细胞核的定位信号。图甲和图乙为基因表达的相关过程示意图,a-d为相关物质或结构。回答下列问题:(1)某同学认为图甲可以表示该种遗传病患者细胞中核基因的表达过程,你______(同意或不同意) 同意这种观点,请说明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在图乙所示的过程中,物质c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3)从基因表达的角度分析,引起该种遗传病患者体内WRN蛋白的氨基酸数目减少的直接原因是由突变后的WRN基因转录而来的mRNA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根据题干信息可以猜测,产生有缺陷的DNA解旋酶后,细胞的增殖能力_______(填“提高”或“下降”)。【答案】(1)①.不同意②.图甲所示基因表达过程中转录和翻译同时进行(边转录边翻译),而真核生物细胞中核基因的表达应先进行转录再进行翻译,二者不同时也不在相同场所进行(2)识别并运输氨基酸(3)①.终止密码子提前出现②.下降【解析】【分析】转录是在细胞核内,以DNA一条链为模板,按照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合成RNA的过程。翻译是在核糖体中以mRNA为模板,按照碱基互补配对原则,以tRNA为转运工具、以细胞质里游离的氨基酸为原料合成蛋白质的过程。据图分析:图甲,转录和翻译同时进行;图乙,a多肽链,b是核糖体,c是tRNA,d是mRNA。【小问1详解】图甲所示基因表达过程中转录和翻译同时进行(边转录边翻译),而真核生物细胞中核基因的表达应先进行转录再进行翻译,二者不同时也不在相同场所进行,因此不同意该同学的观点。【小问2详解】图乙中a是多肽链,b是核糖体,c是tRNA,d是mRNA,c的作用是识别并运输氨基酸。【小问3详解】引起该种遗传病患者体内WRN蛋白的氨基酸数目减少的直接原因是由突变后的WRN基因转录而来的mRNA中提前出现了终止密码子,终止密码子提前出现就使翻译提前结束,从而合成了有缺陷的DNA解旋酶,细胞分裂前需先进行核DNA的复制,DNA解旋酶催化DNA复制时的解旋过程,有缺陷的DNA解旋酶不能进入细胞核会使核DNA因不能解旋而导致无法复制,进而降低细胞的增殖能力。10.玉米(2n=20)是一年生雌雄同株异花传粉的植物。现阶段我国大面积种植的玉米品种均为杂合子,杂交种(F₁)的杂种优势明显,在高产、抗病等方面杂合子表现出的某些性状优于其纯合亲本,但在F₂会出现杂种优势衰退现象。(1)F₂发生杂种优势衰退的原因可能是F₁在形成配子时发生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使F₂出现一定比例的纯合子所致。(2)玉米的大粒杂种优势性状由一对等位基因(E、e) 控制,现将若干大粒玉米杂交种平均分为甲、乙两组,相同条件下隔离种植,甲组自然状态授粉,乙组人工控制其自交授粉。若所有的种子均正常发育,在第3年种植时甲组和乙组杂种优势衰退率(不具有杂种优势的个体所占比例)分别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玉米子粒黄色基因T与白色基因t是位于9号染色体上的一对等位基因,已知无正常9号染色体的花粉不能参与受精作用、在减数分裂时,三条染色体可以随机两两联会,剩余的一条随机移向一极,现有基因型为Tt的黄色子粒植株A,其细胞中9号染色体如图:为了确定植株A的T基因位于正常染色体还是异常染色体上,用植株A进行自交实验获得F₁,若F₁表现型及比例为__________________,则T基因位于异常染色体上。(4)若植株A中T基因位于异常染色体上,以植株A为父本进行测交产生图2所示个体植株B,请从减数分裂的角度分析植株B产生的原因___________。植株B能正常进行减数分裂,授粉给正常白色子粒玉米,杂交后代的表现型及比例为_____________。【答案】(1)等位基因随同源染色体分开而分离,非等位基因随非同源染色体的组合而组合(2)①.1/2②.3/4(3)黄子粒:白子粒=1:1(4)①.植株A在减数分裂产生精子的过程中9号同源染色体未分离②.黄子粒:白子粒=2:3【解析】【分析】1、杂种优势指F1杂合子表现出的某些性状优于亲本品种(纯系)的现象,也就是只有杂合子才会表现出杂种优势,显性纯合子或隐性纯合子均表现为衰退。2、据图分析:图1发生了染色体结构变异,异常染色体发生了缺失,图2发生了染色体数目变异,增加了一条染色体。小问1详解】F1是杂合子,F₂发生杂种优势衰退的原因可能是F₁在形成配子时发生了等位基因随同源染色体分开而分离,非等位基因随非同源染色体的组合而组合的过程,使F2出现一定比例的纯合子,导致F2发生杂种优势衰退。【小问2详解】 根据题意可知,只有杂合子才能表现杂种优势。甲组实验中自然状态授粉,进行的是随机交配,A的基因频率和a的基因频率都是1/2,因此不管种植多少年,AA=aa=(1/2)2=1/4,Aa=2×1/2×1/2=1/2,只有Aa表现为杂种优势,因此衰退率为1/4×2=1/2;乙组人工控制自交授粉,第3年种植时种下的是子二代,子二代的基因型及比例Aa=(1/2)2=1/4,AA=aa=(1-1/4)/2=3/8,则此时乙组杂种优势衰退率为3/8×2=3/4。【小问3详解】如果T基因位于异常染色体上,则只能产生t的精子,卵细胞的种类及比例还是T∶t=1∶1,所以子代Tt∶tt=1∶1,表现为黄色子粒∶白色子粒=1∶1。【小问4详解】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最近更新
更多
大家都在看
近期热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