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桐乡市茅盾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 Word版含解析.docx》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2023学年茅盾中学高二第一学期第一次考试语文试卷注意事项: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2.请将选择题答案用2B铅笔按对应的题号顺序涂填在答题卡上。一、现代文阅读(2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4小题,1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毛泽东同志用大气磅礴的诗句,讴歌了红军两万五千里长征。85年前,红军指战员震撼世界、彪炳史册的壮举,创造了战争史上的奇迹,筑起了巍峨的精神丰碑。今天,我们要自觉从长征精神中汲取奋进力量,意气风发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从长征精神中汲取信仰的力量。在长征最艰难时,许多人不知道部队明天要开拔到哪里、最终将落脚何处,但红军指战员最常讲的一句话就是“只要跟党走,一定能胜利”。跟党走就是跟着理想信念走,就是向着光明的前途走。长征的胜利,是理想信念的胜利。没有崇高理想、坚定信念的有力支撑,要取得长征的胜利是不可想象的。如今时代变了、环境变了,但理想信念不能动摇、精神支柱不能缺少。发扬伟大的长征精神,就是要把全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看得高于一切,坚定革命的理想信念,坚信正义事业必然胜利,始终听党话、跟党走,才能心有定力、行有动力,在新长征中续写新荣光。从长征精神中汲取初心的力量。“什么是共产党?共产党就是自己有一条被子,也要剪下半条给老百姓的人。”习主席曾引用徐解秀老人的话,道出了党同人民的鱼水深情,生动诠释了中国共产党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使命。正是因为党和人民军队坚守初心使命,人民群众才给我们以全力的支持拥护。发扬伟大的长征精神,就要紧紧依靠人民,同人民群众生死相依、患难与共,永远同人民站在一起、想在一起、干在一起。一心一意为了人民、矢志不渝造福人民,就能永远赢得人民支持拥护,永远立于不败之地。从长征精神中汲取坚韧的力量。在原第13集团军军史馆里,有一件“半截皮带”的展品,说的是三过草地的一个班早已断粮断炊,不得不把身上的皮带拿来充饥。战士周广才忍不住攥紧剩下的最后半截皮带,含着泪说“同志们,我们把它留作纪念,带着它见毛主席吧!”衣衫褴褛、忍饥挨饿,敌人围追堵截,高山终年积雪,草地沼泽遍布……这些都考验着他们的意志,锻造着军人的血性与担当。不管战争形态如何变化,战争的主体还是人,不屈不挠的坚韧品质永不过时。发扬伟大的长征精神,就要传承红色基因、涵养革命意志,顽强拼搏、艰苦奋斗,以鲜血和生命捍卫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 从长征精神中汲取智慧的力量。遵义会议之后,我军重新回到“你打你的,我打我的”这一战争指导原则上,重新回到“十六字诀”这一战法运用上,才有了牵着敌人鼻子走的战略主动,才有了“四渡赤水”的经典战例,才有了长征的伟大胜利。后来,正是依靠具有我军特色的作战思想和战法,我们一路披荆斩棘,赢得了一次又一次伟大胜利。发扬伟大的长征精神,就是要坚持独立自主、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创新发展作战理论、作战思想和破敌之法,如此才能掌握制胜先机,打赢未来战争。“长征是一次唤醒民众的伟大远征。”这样的唤醒跨越时空,让我们至今仍能听到长征的呼唤,感受到理想的崇高、精神的伟力。新的征途上,我们还有许多雪山草地需要跨越,还有许多娄山关、腊子口需要征服。只要我们保持坚定理想信念和坚强意志品质,就能迈过一道道沟坎,沿着革命先辈开辟的道路继续坚定地走下去,走向更加美好的明天。(节选自何东平《从长征精神中汲取奋进力量》)材料二:进入黄土高原以来,马鸿逵、马鸿宾的骑兵一直尾追我们。到了吴起镇,他们更是追而不舍。还有鲁大昌,我们在腊子口交过手的这个手下败将也匆赶来了,妄图报复。经过甘南急行数百里的红军部队,减员不少,给养困难,又初到天气寒冷的西北地区,极需休整。但是为了保卫边区人民的革命胜利果实,中央军委决定,给敌人一次沉重的打击。毛主席亲自指挥了这一仗。这是十月的一天早晨,秋高气爽,太阳还没有升到山顶,毛主席率领部队进入吴起镇一带的山头阵地。我们一纵队四大队担负着迂回敌人左侧的任务,一路上只见兄弟部队也都进入各自的伏击地。八时整,我们埋伏在川道左侧的山沟里都有些急了,这时突然见前方川道里冒起一团团尘土,我与大队长王开湘同志各自拿起望远镜仔细一看,嗬,果真马大胡子的骑兵来了,一队接着一队,还真不少。突然“啪!”山谷里响起了清脆的枪声。刹时间,两边山沟里的轻、重武器一齐吼叫起来,两厢伏兵一起杀了出来。敌人此时才知道进了我们的伏击圈,但已经晚了。我们一个迅猛突击,把走在前面的那个团打了个七零八落。受惊的马狂奔乱跳,敌人无法控制坐骑,纷纷从马背上跌落下来。有的腿还挂在脚蹬里,硬给马拖着跑了。敌人后边的三个骑兵团,阵势还没有摆定,一家伙就给他们自己的败骑冲散了。真是人喊马嘶,不打自垮。我们就这样轻轻松松地消灭了敌人一个骑兵团,打垮了敌人三个骑兵团。谁知道,这就是我们长征中的最后一仗啊!这一仗,宣告了一年来蒋介石“追剿”计划的彻底破产。(节选自杨成武《长征胜利万岁》)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毛泽东的诗句“万水千山只等闲”,既写出了红军长征路程之遥,又表现了红军蔑视一切困难的英雄气概。B.周广才宁冒饿死的危险也要留下“半截皮带”,是因为其身上有着无比坚韧的精神力量,而且想把它作为纪念。C.遵义会议后,红军抛弃了从前一直过于死板的战争指导原则,变得十分灵活,于是有了“四渡赤水”的经典战例。D.马鸿逵和马鸿宾的骑兵、鲁大昌的国民党军尾追红军而来,结果在吴起镇一带遭到了中央红军的沉重打击。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在长征最艰难的时期,除了指战员,许多红军战士不知道最终会在陕北落脚,但他们有着跟党走的坚定信念。B.对于“什么是共产党”,徐解秀老人没有下定义,而是用具体行为进行生动解说,具有感动人心的力量。C.材料一画线处“敌人围追堵截……遍布”形成排比,以雄浑的气势、铿锵的语调表现了红军一往无前的奋斗精神。D.毛泽东指挥红军借伏击战以少胜多打败追敌,生动阐释了什么是制胜先机、争取主动的战争智慧。3.下列各项中,不能支持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A.有很多企业试图用高薪聘请大国工匠高凤林,甚至有人开出几倍工资加两套北京住房的诱人条件,他都予以拒绝。B.广西扶贫干部黄文秀在汽车里程表显示出两万五千的数据时,在微信中写道:”我心中的长征,驻村一周年愉快。”C.我们要讲好长征故事,把伟大的长征精神,通过不同的形式,讲述给更多人听,让它激励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D.河南发生洪灾后,郑州优秀党员彭峰在抗洪中连续工作3天2夜,在跳入塌方处关闭供水阀门时,体力不支牺牲。4.两则材料都表达了对长征精神的赞颂,但表达方式不一样,请对此作简要分析。【答案】1.C2.B3.A4.①材料一采用了议论的方式,深入阐述了长征精神的内涵,以及可以从中汲取奋斗力量的意义。②材料二采用了记叙和描写的方式,交代红军打败敌军的战斗过程,借此歌颂了红军智慧、勇敢、不怕牺牲、勇于夺取胜利的精神。【解析】 【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C.“从前一直过于死板的战争指导原则”错,材料一倒数第二段原文是“重新回到‘你打你的,我打我的’这一战争指导原则上”,可见不是死板的指导原则。故选C。【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和中心意思,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A.“在长征最艰难的时期,许多红军战士不知道最终会在陕北落脚”错误,当时没有人知道会在何处落脚,连中央也不知道,所以不能说“许多红军战士不知道”。C.“以雄浑的气势、铿锵的语调表现了红军一往无前的奋斗精神”错误,这组排比只是在陈述红军前面的困难,气势不能叫雄浑,语调不能叫铿锵。只这三句也显示不出红军一往无前的精神。D.“以少胜多”错误,由原文“刹时间,两边山沟里的轻、重武器一齐吼叫起来,两厢伏兵一起杀了出来。”可知,此战只强调了是伏击战,但并没有写敌我双方力量的对比,故此意于文无据。故选B。【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材料一围绕“长征精神”,表达“从长征精神中汲取奋进力量”的观点。A.内容强调的是不受利诱,这与材料一提到的长征精神不吻合。B.可以表现继续走好长征路。C.是对材料一观点的具体阐述。D.可以表现一心一意为人民,不忘初心。故选A。【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本的文体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的能力。材料一采用了议论的方式。全文围绕中心论点“从长征精神中汲取奋进力量”,从“从长征精神中汲取信仰的力量”“从长征精神中汲取初心的力量”“从长征精神中汲取坚韧的力量”“从长征精神中汲取智慧的力量”四个方面论述,深入阐述了长征精神的内涵;最后总结“这样的唤醒跨越时空,让我们至今仍能听到长征的呼唤,感受到理想的崇高、精神的伟力”“沿着革命先辈开辟的道路继续坚定地走下去,走向更加美好的明天”长征精神的意义。 材料二采用了记叙和描写的方式。前两段叙述,中间三段“秋高气爽,太阳还没有升到山顶”“刹时间,两边山沟里的轻、重武器一齐吼叫起来,两厢伏兵一起杀了出来……”以描写为主,记述了长征中的最后一仗,即吴起镇战斗的战斗经过,歌颂了红军智慧、勇敢、不怕牺牲、勇于夺取胜利的精神。(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3小题,12分)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大医马伯庸张竹君伸出右手,从布鞘里取出一把薄如柳叶的手术刀。五根修长的手指轻轻一握,便和刀柄上的波浪纹完全贴合。这个动作她已做过不知多少次了,几乎已成为一种本能。这把刀是她从夏葛女医学堂毕业时,院长富玛利亲自所赠,用来表彰其优异的成绩与勇气。在接下来的十几年里,这把手术刀伴随着她从广东到上海,又从上海来了武昌,早已成为她身体的一部分。每次握紧它,富玛利校长在毕业典礼上的叮嘱,总会浮现在张竹君的脑海里:“Dedicationisourspecialty”——奉献乃吾侪之任也。张竹君握紧了刀,看向眼前的伤员。这是个民军的伤兵,左肩中了一枪,子弹卡在了肩胛骨与锁骨之间,很简单的小手术。唯一的问题是,她太累了。此时已经是十一月的最后一天,汉阳失守的第三天。大量败兵拥入武昌城中,伤员数量激增,这让红十字会与赤十字会的医护人员疲于奔命。张竹君今天已经做了九台手术,这是第十台。她握着刀,明显感觉到有些眼花。张竹君从口袋里掏出一小瓶嗅盐,放在鼻下深吸一口。一股强烈的氨气味道像长矛一样刺入鼻腔,刺激得整个人一激灵。趁着这股劲,张竹君迅速拿起手术刀忙活起来。从手术一开始,病人便不住地颤抖,没办法,止痛药物在数天之前便已用罄,医师们只能靠一点点烧酒来做麻醉。为了让手术顺利进行,张竹君不得不找来方三响,让他用一双大手死死按住对方,以确保不会干扰手术。手术刀巧妙地避开肩胛背动脉,游走于肌肉与神经之间,不一时便剥出了弹头位置。张竹君暗自松了一口气,正准备放下刀换镊子将弹头夹出来,却不防一声惊雷般的爆炸从外面响起。这是来自清军的炮击,他们自从占领汉阳之后,拉了数门大炮到龟山上,每天居高临下朝武昌城里不断轰击。那个伤员正疼得死去活来,骤闻爆炸声,吓得迸出一股绝力,竟挣脱了方三响的压制,身体向前顶去。偏偏张竹君因为过于疲惫,注意力有些涣散,一下子被伤员撞歪了身体,手术刀“当哪”一声落在了地上。 方三响急忙松开病人,要过去搀扶张校长,却发现她的右手血流如注,从虎口到手腕内侧被刀割出一条血口子。方三响见状大惊,这刀身上的血污尚没清洗,极容易造成感染。张竹君却先抬起左手,强忍剧痛道:“我的手不成了,先叫孙希来给病人做完手术。”自从武昌变成前线之后,红十字会和赤十字会不得不联起手来,在蛇山脚下的一处英商别墅内设立了临时医院。此时孙希、峨利生和其他几位红会医师就在不远处忙碌着,与这边只隔一道布帘。听到方三响的召唤,孙希急忙赶过来,也被眼前的情景吓了一跳。他连忙接过手术,继续帮伤员拔弹头。方三响则把张竹君搀到旁边的藤椅上,抓起旁边的烧酒壶直接淋上去。红会储备的酒精一早便用尽了,只能靠当地酒坊捐的十几坛樊口春烧酒支撑。对酒徒来说,这是不可多得的佳酿,至于消毒效果只能说是聊胜于无。这个刀口狭长而深,边缘平直,可见刀刃之锋锐。不幸中的万幸是,总算没伤到神经与肌腱,但短时间内绝不可能再执刀了。张竹君全程神色淡然,任凭方三响拿开水烫过的棉布条做包扎,半点仪态不失。直到姚英子也闻讯跑过来,从地上捡起手术刀,她才有些心疼地问道:“刀口有没有损伤?”姚英子举起刀刃端详片刻,摇摇头。张竹君这才松了一口气,抬起手掌,自嘲道:“我小时候听阿妈讲故事,干将、莫邪铸剑十年不成,他们的女儿舍身跳下炉子才铸出神器,可见名剑须用血祭。这刀跟随我这么多年,到今天我才想起血祭,真是屈就它啦。”姚英子心疼道:“您快别讲话了——方三响,你包扎之前,敷抗毒粉了没有?”方三响两手一摊:“没有,硼酸早用光了,只有烧酒。”姚英子大急,伤口不敷硼酸,极容易导致化脓,怎么可以不敷?张竹君抬手劝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你别责怪三响,要骂也是骂沈敦和。讲那么多大话,怎么物资却送不上来?”对于这种日常嘲讽,姚英子和方三响装作没听见,好说歹说把她哄去后屋休息。从后屋出来以后,姚英子小声抱怨道:“唉,张校长真是的,这个事情怎么好怪到沈会董头上,还不是因为军政府那些人乱来?”从汉阳撤退之后,战时总司令官黄兴主动请辞,宣布返回上海,再图北伐云云。结果没过两天,大都督黎元洪也离开武昌,跑到下游九十里外的葛店,如今城里只剩一个蒋翊武主持大局。这一系列变动,导致武昌城内人心惶惶。方三响归队之后一直郁郁寡欢,此时听到抱怨,眉宇间的郁结更深了。姚英子懊悔地拍了一下脑袋,正想着怎么转移话题,方三响却主动开口道:“今天军政府的公告说,江浙沪联军已占领了南京,整个江南尽归义军所有。英子,你不必气恼,各省援军正纷纷赶来,武昌只要自己多撑一撑,便不会垮掉。” (有删改)5.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开篇对张竹君的手术刀进行了详细介绍,让读者意识到手术刀对医生的重要性,这与后文担心手术刀受损的情节相吻合。B.文中直接引用了富玛利校长在毕业典礼上的叮嘱,英文原句形象地表现了人物忠于所学,翻译句又进行了强调。C.敷毒粉、硼酸等医药用品的描写,武昌、汉阳、黎元洪、黄兴等真实名字的呈现,为小说营造了真实的历史背景。D.本文情节从张竹君医生做手术到她误伤自己,接着孙希前来救急,最后以张医生伤无大碍结束,不以起伏的情节取胜,娓娓道来中彰显家国情怀。6.文末作者通过人物对话简述了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张医生责怪沈敦和只知说大话,未及时输送物资,表明战时后勤人员低效。B.姚英子认为物资匮乏另有原因,表明医疗人员对时局的认知不尽相同。C.战时总司令黄兴返回上海,大都督黎元洪离开武昌,证明军政府工作较为混乱。D.方三响分析了义军的作战形势,开导英子不必气恼,这仿佛让人们看到了希望。7.小说的标题意蕴丰富,请结合文本内容简要分析“大医”之“大”体现在何处。【答案】5.D6.A7.①“大医”有精湛的医术。张医生做手术时,手术刀巧妙地避开伤员的肩胛背动脉,游走在肌肉与神经之间,很快剥出弹头的位置,足见她的医术精湛。②“大医”有崇高的医德。张医生一天做十台手术,疲惫时她用鼻子深吸嗅盐来刺激自己,继续投入工作,彰显了敬业奉献的精神。③“大医”有家国情怀和责任担当。小说中的医生跟士兵同赴战场,共克时艰,体现了为革命事业奋不顾身的家国情怀。【解析】【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的能力。D.“不以起伏的情节取胜,娓娓道来中彰显家国情怀”错误,由原文“却发现她的右手血流如注,从虎口到手腕内侧被刀割出一条血口子……”和“听到方三响的召唤,孙希急忙赶过来,也被眼前的情景吓了一跳。他连忙接过手术,……”以及“姚英子大急,伤口不敷硼酸,极容易导致化脓,怎么可以不敷”可见,情节上应该是“波澜起伏,扣人心弦”。故选D。 【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A.“表明战时后勤人员低效”有误,由原文“张校长真是的,这个事情怎么好怪到沈会董头上,还不是因为军政府那些人乱来”可知,张医生责怪沈敦和只知说大话,是出于缺少物资的急切心理;且物资缺乏主要是因为“军政府那些人乱来”。故选A。【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标题含义的能力。由“手术刀巧妙地避开肩胛背动脉,游走于肌肉与神经之间,不一时便剥出了弹头位置”分析可知,张医生做手术时,手术刀巧妙地避开伤员的肩胛背动脉,游走在肌肉与神经之间,很快剥出弹头的位置,足见她的医术精湛。“大医”的“大”体现在精湛的医术。由“张竹君今天已经做了九台手术,这是第十台。她握着刀,明显感觉到有些眼花”“张竹君从口袋里掏出一小瓶嗅盐,放在鼻下深吸一口。一股强烈的氨气味道像长矛一样刺入鼻腔,刺激得整个人一激灵。趁着这股劲,张竹君迅速拿起手术刀忙活起来”分析可知,“张医生一天做十台手术,疲惫时她用鼻子深吸嗅盐来刺激自己,继续投入工作,彰显了敬业奉献的精神。“大医”的“大”体现在崇高的医德。由“此时已经是十一月的最后一天,汉阳失守的第三天。大量败兵拥入武昌城中,伤员数量激增,这让红十字会与赤十字会的医护人员疲于奔命”“自从武昌变成前线之后,红十字会和赤十字会不得不联起手来,在蛇山脚下的一处英商别墅内设立了临时医院。此时孙希、峨利生和其他几位红会医师就在不远处忙碌着,与这边只隔一道布帘”分析可知,小说中的医生跟士兵同赴战场,共克时艰,体现了为革命事业奋不顾身的家国情怀。“大医”的“大”体现在家国情怀和责任担当。二、古代诗文阅读(44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甲)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作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 也。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节选自《孟子·公孙丑上》)(乙)公孙丑问曰:“敢问夫子恶乎长?”曰:“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敢问何谓浩然之气?”曰:“难言也。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也。心勿忘,勿助长也。无若宋人然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助之长者,揠苗者也,非徒无益,而又害之。”“宰我、子贡善为说辞,冉牛、闵子、颜渊善言德行。孔子兼之,曰:‘我于辞命,则不能也。’然则夫子既圣矣乎?”曰:“恶!是何言也?昔者子贡问于孔子曰:‘夫子圣矣乎?’孔子曰:‘圣则吾不能,我学不厌而教不倦也。’夫圣,孔子不居。”(节选自《孟子·公孙丑上》)8.文中画波浪线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2B铅笔在答题卡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上填涂。无若宋人A然B宋人有闵C其苗之D不长而揠之者E芒芒然F归G谓H其人曰9.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四体,指四肢,与成语“四体不勤,五谷不分”中的“四体”意思相同。B.事,指侍奉、赡养,与“民之从事”(《老子》)中的“事”字含义不同。C.子,指对人的尊称。如“夫子”指对年长而学问好的人的尊称,“吾子”指对友人的尊称。D.病,指担心、忧虑,与“贼人以利其身”(《墨子》)中的“贼”字用法相同。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无恻隐之心……非人也”运用排比和反复的修辞手法,强调“恻隐心、羞恶心、辞让心、是非心”是人应有的四种德行,读来气势酣畅。B.甲文综合运用举例论证、比喻论证、假设论证和对比论证,思路清晰,有说服力。此文借助故事,婉曲达义,增强了说理的效果。C.乙文中对于所养之“气”是什么性质的东西,孟子认为难以用言语表述,并借用“揠苗助长”的寓言,形象地阐述了“助长”对“知言”的严重危害。D.两篇选文体现出孟子长于说理,善于论辩,逻辑严密,思路清晰。孟子“仁政”学说的德政思想继承了孔子“为政以德”的思想,并在其基础上进行发展。 11.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2)助之长者,揠苗者也,非徒无益,而又害之。12.试概括两则材料中,孟子所表述的儒家的思想观点。【答案】8.BEG9.D10.C11.(1)这不是因为要想去和这孩子的父母结交,不是因为要想在乡邻朋友中博取声誉。(2)助长浩然之气的做法,相当于把禾苗拔高,不仅没有益处,却又去伤害禾苗。12.(1)主张“人皆有不忍之心”,提出“四端”说——仁、义、礼、智,并将其发扬光大。(2)靠平时不断积累来培养浩然之气,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解析】【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能力。句意:不要像宋国的某个人那样。宋国有个担忧他家的禾苗生长太慢就去用手把禾苗拔高了的人,他疲倦地回到家,对家人说。“无若宋人”,“无”是状语,“若”是谓语,“宋人然”是宾语,其中“然”是“……的样子”,不能与“宋人”断开,B处断开;“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为定语后置句,“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作“宋人”的定语,E处断开;“芒芒然归”,省略主语“宋人”,“芒芒然”是状语,“归”是谓语,“谓”是下句的谓语,G处断开。故BEG处断开。【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及文言一词多义的能力。A.正确。句意:就像有四肢一样。/形容脱离生产劳动,缺乏生产知识。B.正确。侍奉、赡养。/事情。句意:就连赡养父母都成问题。/老百姓做事。C.正确。D.错误。名词作形容词,疲惫、疲倦。/名词作动词,伤害。句意:今天累极了。/伤害别人来对自己有利。故选D。【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C.“形象地阐述了‘助长’对‘知言’的严重危害”错。应该是“形象地说明了浩然之气要日积月累而非一朝一夕之功”。故选C。【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内交”,结交;“要誉”,博取名誉;“乡党”,同乡,乡邻。(2)“助”,助长;“……者也”,判断句式;“揠”,拔;“非徒”,不但。【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1)由“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可知,主张“人皆有不忍之心”;由“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可知,提出“四端”说——仁、义、礼、智,并将其发扬光大。(2)由“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也。心勿忘,勿助长也。无若宋人然……”可知,靠平时不断积累来培养浩然之气,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参考译文:(甲)孟子说:每个人都有怜悯体恤别人的心情。古代圣王由于怜悯体恤别人的心情,所以才有怜悯体恤百姓的政治。用怜悯体恤别人的心情,施行怜悯体恤百姓的政治,治理天下就可以像在手掌心里面运转东西一样容易了。之所以说每个人都有怜悯体恤别人的心情,是因为,如果今天有人突然看见一个小孩要掉进井里面去了,必然会产生惊惧同情的心理这不是因为要想去和这孩子的父母拉关系,不是因为要想在乡邻朋友中博取声誉,也不是因为厌恶这孩子的哭叫声才产生这种惊惧同情心理的。由此看来,没有同情心,简直不是人;没有羞耻心,简直不是人;没有谦让心,简直不是人;没有是非心,简直不是人。同情心是仁的发端;羞耻心是义的发端;谦让心是礼的发端;是非心是智的发端。人有这四种发端,就像有四肢一样。有了这四种发端却自认为不行的,是自暴自弃的人;认为他的君主不行的,是暴弃君主的人。凡是有这四种发端的人,都知道要扩大充实它们,就像火刚刚开始燃烧,泉水刚刚开始流淌。如果能够扩充它们,便足以安定天下,如果不能够扩充它们,就连赡养父母都成问题。(乙)公孙丑问:“请问夫子所擅长的是哪一方面?” 孟子说:“我可以明辨是非善恶之言,我善于养护我的浩然之气。”公孙丑说:“请问浩然之气是何意?”孟子说:“难以说清楚。它作为一种气来说,可谓最广大而且最刚健,用正直之道而养护却不去妨害,那么,可以充盈于天地之间。它作为一种气来说,与道义相匹配;如果没有这种浩然之气,就会内心空虚而气不足。内心不要忘记,也不要揠苗助长。不要像宋国的某个人那样。宋国有个担忧他家的禾苗生长太慢就去用手把禾苗拔高了的人,他疲倦地回到家,对家人说:‘今天太劳累了,我帮助禾苗生长了。’他的儿子快步赶到了田地之中去观看,禾苗却干枯了。天下不去揠苗助长的人很少见了。助长浩然之气的做法,相当于把禾苗拔高,不仅没有益处,却又去伤害禾苗。”(公孙丑说:)“宰我、子贡擅长言谈辞令,冉牛、闵子、颜渊擅长阐述德行。孔子兼有这两方面的特长,(却还)说:‘我对于辞令,是不擅长的。’(老师既然说擅长识别言论,)那么老师已经是圣人了吧?”孟子说:“岂敢!怎么能这么说呢!当初子贡向孔子询问说:‘夫子已经可以说是圣人了吧?’孔子说:‘要说是圣人,那么,我能力不足,我只是学习的时候不满足,行教化的时候不敢说疲倦。’圣人,孔子尚且不敢自居。”(二)文言文基础知识(15分)1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君子喻于义(知晓,明白)吾为其无用而掊之(击破)虑而后能得(收获)譬之如医之攻(治疗)B.企者不立(踮起脚)恶得不禁恶而劝爱(劝阻)埏埴以为器(揉和)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求取)C贼其君者也(伤害)请问其目(条目,细则)天下之乱物(纷乱之事)就有道而正焉(匡正)D.天下归仁焉(称赞,赞许)皆有怵惕恻隐之心(惊骇,恐惧)复众人之所过(重复)自伐者无功(夸耀)【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A.得:处事合宜。句意:君子知晓的是义/我认为它没有用处,就把它击破了/思虑精详才能处事合宜/这就像医生治疗人的疾病一样。B.劝:鼓励。句意:踮起脚的人不能久立/怎么不禁绝仇恨而鼓励亲爱呢/和泥制作陶器/不是为着要在同乡朋友中间博取名誉。 C.正确。句意:就是伤害他的君主的人/请问行仁德的具体条目/天下各种纷乱之事/到有道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D.复:弥补,补救。句意:天下人就会称赞你是个仁人了/都有惊骇、哀痛、怜悯(别人的不幸)的心情/补救众人所犯的过错/自我夸耀的人不能建功。故选C。14.下列各项中的句子,不全包含古今异义现象的一项是()A.譬如平地虽至大夫之相乱家B.小子何莫学夫《诗》壹是皆以修身为本C.自见者不明民之从事D.一日克己复礼跨者不行【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古今异义现象的理解能力。A.平地:古义,填平洼地;今义,平坦的土地/家:古义,卿大夫的封地;今义,家庭,家庭的住址。句意:比如填平洼地/即使是大夫互相侵扰其家。B.小子:古义,老师对学生的称呼;今义,年幼的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不包含古今异义现象。句意:学生们为什么不学习《诗》呢?/一律都把修身当做根本。C.不明:古义,不能显明;今义,不明亮,不清楚,不懂/从事:古义,做事;今义,投身到事业中。句意:自我表现的人不能显明/人们做事情。D.一日:古义,一旦;今义,一天/不行:古义,行走不稳;今义,不可以。句意:一旦做到克制自己而言行符合礼的规范/迈起大步想走得快,反而行走不稳。故选B。15.下列各组中文言句式相同的一项是()A.宋人有善为不龟手之药者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也B.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合抱之木,生于毫末C.治天下可运之掌上请买其方百金D.敏于事而慎于言自胜者强【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的能力。A .定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为“有善为不龟手之药者宋人”/判断句,“者也”表判断。句意:有一个善于制作防止皮肤冻裂的药的宋国人/圣人是以治理天下为职业的人。B.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为“见不贤而内省自也”/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为“合抱之木,于毫末生”。句意:见到一个不如自己的人,就要在内心反省自己/粗壮的树木是从幼苗成长壮大起来的。C.都为省略句,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为“治天下可(于)掌上运之”/“请(以)百金买其方”。句意:治理天下就会像在手掌心里运转小物件一样容易/请求用百金买下他的药方。D.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为“于事敏而于言慎”/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为“胜自者强”。句意:对工作勤劳敏捷,说话小心谨慎/自己能战胜自己,才是真正的强者。故选C。16.下列各组句子不全含通假字的一项是()A.若火之始然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B.曰余食赘行当察乱自何起C.其脆易泮故盗贼有亡D.死而不亡者寿宋人有善为不龟手之药者【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通假字现象的理解能力。A.“然”,同“燃”,燃烧;“内”,同“纳”,结交。句意:像火开始燃烧。/这不是因为要想去结交这孩子的父母。B.“行”,同“形”,形体;“当”,同“尝”,尝试。句意:就叫作剩饭、赘瘤。/尝试考察混乱从哪里产生。C.“泮”,同“判”,分离;“有”,同“又”;“亡”,同“无”,没有。句意:事物脆弱的时候容易分离。/所以盗贼又没有了。D.“龟”,同“皲”,皮肤冻裂。句意:死而不朽的人就是长寿。/宋国有善于制作防治手冻裂的药物的人。故选D。17.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活用情况归类正确的一项是()①其坚不能自举也②虽父之不慈子③大学之道,在明明德④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⑤故亏父而自利⑥不贵难得之货⑦见贤思齐焉⑧故贼人以利其身⑨与越人水战A.①②/③⑥/④⑤/⑦/⑧⑨B.①⑦/②③/④⑤/⑥/⑧/⑨C.①⑦/②⑧/③⑥/④⑤/⑨D.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 【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中的词类活用现象的理解能力。①坚:形容词作名词;坚固的程度。句意:它的坚固程度却承受不了水的压力。②慈:形容词作动词,慈爱。句意:纵使父亲不慈爱儿子。③明:形容词作动词,显明。句意:大学的宗旨在于显明光明正大的品德。④齐:形容词使动用法,使……整齐有序。句意:要想治理好自己的国家,先要使自己的家庭和家族整齐有序。⑤亏:形容词作使动用法,使……受损。句意:所以使父亲受损却利于自己。⑥贵: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贵。句意:不把稀有东西看得珍贵。⑦贤:形容词作名词;贤能的人。句意:见到有德行的人就要向他学习,让自己的行为向他看齐。⑧贼:名词作动词,伤害。句意:所以残害他人以求对自己有利。⑨水:名词作状语,在水上。句意:与越人在水上作战。综上可知,①⑦形容词作名词,②③形容词作动词,④⑤形容词使动用法,⑥形容词意动用法,⑧名词作动词,⑨名词作状语。故选B。(三)古诗阅读(9分)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诗经·秦风·无衣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岂曰无衣?与子同泽。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岂曰无衣?与子同裳。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18.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作品每章开头都采用了反问的句法,一句“岂曰无衣”与后文中的“与子……”的句子呼应,洋溢着不怕困难的豪情,富于鼓动性。B.作品语言富有强烈的动作性:“修我戈矛”“修我矛戟”“修我甲兵”使人想像到战士们在磨刀擦枪、舞戈挥戟的热烈场面。C.作品内容上不断递进。首章“同仇”,是情绪上有共同的敌人。二章“偕作”是开始行动。三章“偕行”,战士们将奔赴前线共同杀敌。D.这首诗是一首战歌。全诗慷慨激昂,表现了战斗的残酷和主人公保卫家园的勇气,其独具矫健而爽朗的风格正是爱国主义精神的反映。 19.本诗塑造了怎样的抒情主人公形象?【答案】18.D19.①热情互助的精神:“同袍”“通泽”“同裳”这不仅仅是和战友共享衣物,而且是在艰难的作战条件下与战友的团结互助,有难同当。②同仇敌忾的思想:“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当君王一声令下,大家一齐为国效力,携手奔赴战场,去对付共同的敌人。③舍生忘死的勇气:在大敌当前之际,他们一呼百诺,“同仇”“偕作”“偕行”,忘生轻死上前线杀敌,充满大无畏的英雄气概。【解析】【1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内容和艺术手法的能力。D.“全诗慷慨激昂,表现了战斗的残酷和主人公保卫家园的勇气”说法错误。全诗慷慨激昂,却没有“战斗的残酷”,也没有表现了主人公“保卫家园”的信息。故选D。【1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艺术形象的能力。本诗共三章,采用了重叠复沓的形式和赋的手法。第一章意思是谁说我们没衣穿?与你同穿那长袍。君王发兵去交战,修整我那戈与矛,杀敌与你同目标。当君王一声令下,大家一齐为国效力,携手奔赴战场,去对付共同的敌人,表现了他们同仇敌忾的形象。“岂曰无衣”是说“谁说我们没有衣服穿”,这是反问句,意思是“有衣可穿”,“与子同袍”“与子同泽”“与子同裳”明确了衣服的来源,体现了团结,强调同甘共苦之情。“与子同仇”“与子偕作”“与子偕行”明确英勇无畏、舍生忘死、共赴国难的决心。“与子同仇”,是情绪方面的,说的是他们有共同的敌人。“与子偕作”,作是起的意思,这才是行动的开始。“与子偕行”,行即往,表明诗中的战士们将奔赴前线共同杀敌了。诗歌采用赋的手法,铺陈排比、回环反复,更好的营造出战士们慷慨赴敌、同仇敌忾的气氛和豪情。2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论语>十二章》中论述“士”要抱负远大、刚强勇毅、责任重大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大学之道》中的“__________”说明获得知识的途径,在于认识研究万事万物;而“______________是说通过对万事万物的认识研究,才能获得知识。 (3)《老子》中认为了解别人的人是智慧的,了解自己的人是高明通达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论语>十二章》中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八个字也就是人们常说的“恕道”,一个“恕”字,道出人与人、国与国之间的交往就在于将心比心。(5)儒、道两家都曾用“行路”来论述积累的重要性,荀子在《劝学》中说“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老子>四章》中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①.士不可以不弘毅②.任重而道远③.致知在格物④.物格而后知至⑤.知人者智⑥.自知者明⑦.己所不欲⑧.勿施于人⑨.千里之行⑩.始于足下【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注意重点字词的写法,如“弘”“致”“施”等,要理解字义去记忆。三、语言文字运用(11分)(本题共3小题,11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一年一度的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春节联欢晚会在除夕之夜,①。今年的春晚节目类型丰富、形式多样、丰富新颖、生动感人,节目都紧扣时代主题、紧贴火热生活,是一场吉祥喜气、信心满满的文化盛宴。春晚是传统的。从1983年央视举办第一届春晚,至今过去了整整四十年,影响了几代中国人。看春晚,已成为大家在除夕夜的一项重要活动。人们不仅把它作为年夜饭席上的“大菜”,春晚上的一些歌曲、段子,更成为新一年的流行曲和流行语。千人百味,②。但这道“大菜”,依然会让大家产生了共鸣。春晚是时尚的。春晚始终③,在内容和形式上守正创新。如今,我们不仅可以选择在4K/8K超高清频道收看,还可以通过网络、APP等新媒体平台同步欣赏。春晚是民族的。春节,是中华民族④、阖家团圆、祭祀祖先的日子,在每个中国人心中都具有特殊意义。我国是多民族国家的统一,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是我国发展的巨大优势,也是先人们留给我们的丰厚遗产。通过春晚的舞台,让我们可以深切的感受到各族人民群众“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人心归聚、精神相依,中华民族一家亲,团结奋进向未来的磅礴力量。春晚是国际的。春晚不仅弘扬了中华文化,增进世界人民对中国更全面深入了解的桥梁,还满足了海外侨胞的精神需求,是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深刻探索和人类文明健康的生动展示,呈现出了深刻而丰厚的人文精神。21.请在文中横线处填上恰当的四字成语。22.文中画横线的部分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23.下列与文中画波浪线部分“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修辞手法相同的一项是() A.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B.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C.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D.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答案】21.①如约而至②众口难调③与时俱进④除旧布新22.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是先人们留给我们的丰厚遗产,也是我国发展的巨大优势。23.C【解析】【2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①语境指春节联欢晚会在除夕之夜按时到来,可填“如约而至”。如约而至:按着约定准时到达。②结合后文“但这道‘大菜’,依然会让大家产生了共鸣”,可知,此处与之相反,可填“众口难调”。众口难调:众人口味不同,很难调和得使大家都满意。亦比喻人多意见多,很难协调统一,使人人都满意。③结合“时尚”,可知,春晚始终在发展、前进,可填“与时俱进”。与时俱进: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不断发展、前进。④此处放在“阖家团圆、祭祀祖先”的前面,表示春节的最根本特点,可填“除旧布新”。除旧布新:清除旧的,建立新的;以新的代替旧的。【2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原句有两处语病:一处是“我国是多民族国家的统一”主宾搭配不当,“我国”应该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一处是语序不当,应该先说“先人们留给我们的丰厚遗产”,再说“我国发展的巨大优势”。【2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的能力。文中例句主要运用了比喻手法,把各族人民群众喻为石榴籽。A.对偶,“一水”对“两山”,“护田”对“排闼”“将绿绕”对“送青来”;拟人,以“护”形容“水”,以“排”“送”形容“山”。B.“主人下马客在船”为互文,应是主人客人下马到船上;“管弦”为借代,代指音乐。C.把浪花喻为雪,为比喻。D. 拟人、借代的修辞手法。“落红”是用颜色借代花,“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是赋予花以人的动作感情,为拟人。故选C。四、写作(60分)24.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①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班固②有志者事竟成也。——范晔③一步实际行动比一打纲领更重要。——马克思④没有比脚更长的路,没有比人更高的山。——汪国真高二开学后,学校要举行开学典礼暨表彰大会,你将作为学生代表发言,请结合材料内容以“立志·实干·成功”为话题写一篇演讲稿,谈谈你的认识和思考。要求:自拟题目,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答案】例文:鸿鹄立志砥砺前行圆梦未来亲爱的老师、同学们:大家好!今天我演讲的主题是“立志、实干、成功”。历史长河奔涌不停,千百年来,无数仁人志士为我们留下探索的背影,也通过他们的实践为我们总结了无数箴言。所以,我们能看到范晔说“有志者事竟成也”,鼓励我们志存高远;我们也能看到革命领袖马克思说“一步实际行动比一打纲领更重要”,强调我们不能光立志不为之奋斗。由此可见,一个人,必先立志,后通过实干徐徐图之,方能获得成功。为何首倡立志?因为人生之路,道阻且长,唯有立志,方能为自己明确方向,树立路标,激励我辈奋勇前行。 古往今来,无数仁人志士,立鸿鹄志,以卓越抱负与担当显名于后世。刘邦以“安得猛士兮守四方”的君王之志成就一代霸业;杜甫以“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儒者之志建功立业;而伟大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开创者,青年毛主席也曾立志出乡关,高呼“埋骨何须桑梓地”,“学不成名誓不还”。所以,少年立志,方可行有方向,足下生风,勇敢披霜露,斩荆棘,阔步前行,迎风奔跑。新时代,我们都是追梦人。因为心中有梦,面对风浪我们便不会彷徨,面对艰险我们能昂首前行。让我们勇敢立志,砥砺前行,为己、为国圆梦。空有立志却无实干可行?答案显而易见。立志只是起步,若无实干铺路,一切美梦都只是水中月、镜中花。班固曾言:“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立志虽能为我们找到方向,但若不向着那个方向坚持前行,我们永远只能站在起点。人间万事出艰辛。就如今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必须要靠实干才能实现。唯科研人员埋头苦干之,才有嫦娥首落月背奇迹的诞生;唯无数黄文秀等基层干部勤于实干之,才有脱贫攻坚战的全面胜利;袁隆平唯有保持踏实作风,行走于田垄之间,埋头于稻浪之中,杂交水稻之父的响亮名号才名至实归;女排姑娘唯有在日常训练中日复一日地坚持,在赛场上拼搏奋斗,才会有11连胜勇夺世界杯冠军的壮举……同学们,唯有实干到底,脚踏实地,梦想才会照进现实,实干才能赢得未来。而如今,生逢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们的梦想不仅是个人之志,还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在这个过程中,2018年港珠澳大桥正式开通,2022年北京冬奥会圆满举行,2023年北京大兴机场迎来首航……一切“中国奇迹”,都起于中华民族敢于“做梦”的特性,成于中华儿女的积极创新、埋头苦干。“没有比脚更长的路,没有比人更高的山。”前行路上,有风平浪静,也有波涛汹涌,想要获得最终的成功,我辈青年,就必须要将立志与实干紧密结合,不懈奋斗,无畏风雨,鼓足力量一往无前!谢谢大家!我的发言完毕!【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审题: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型作文题。 材料所选的四句名句,第一句“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意思是站在水边想得到鱼,不如回家去结网;比喻只有愿望而没有措施,对事情毫无好处;或者比喻只希望得到而不将希望付诸行动。第二句“有志者事竟成也”意思是只要有决心,有毅力,事情终究会成功。第三句话通过比较,说明我们不能只知喊口号、立纲领,而不知道付出实际行动。第四句话要表达的意思是: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再高的山、再长的路,只有我们锲而不舍地前进,才会有达到目标的那一天。由此可见,四句话各有侧重点,“有志者事竟成”表明“成功”和“志向”之间的关系,说明立志的重要性,立志才能成功,并鼓励人们拼搏向前;“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一步实际行动比一打纲领更重要”二句,都是强调实干。而汪国真的“没有比脚更长的路,没有比人更高的山”这句名言,除了强调实干、拼搏、奋斗,还包含着恒心、毅力。立志,实干,再加上坚韧不拔的毅力,方可取得成功,绽放人生的光彩。由此可见,材料中的四句话均是强调“立志•实干•成功”,体现了命题人的价值取向,引导思考要以怎样的态度去取得成功,实现人生的价值。而题目要求考生以“立志•实干•成功”为话题写一篇演讲稿,考生围绕这一话题谈出“立志•实干•成功”之间的关系即可。比如,关于“立志•实干•成功”的话题,可以联想与此有关的古今中外言论,比如诸葛亮的“志当存高远”,王守仁的“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孙中山先生的“青年人应立志作大事,不可立志作大官”等等;可以联想中外事例,特别是我国改革开放40多年的辉煌成就,还有黄旭华、袁隆平、屠呦呦、钟南山、陈薇、黄大年、钟扬、毛相林、杨宁等人的事例,可以说考生可用的素材极为宽泛。此外要注意,考生要写的是演讲稿,既可以结合自己对成绩取得的感悟和思考,理性发表认识,写成议论文;也可以结合自身学习经历,写成记叙文。立意:1.立志是成功的起点,实干是成功的保证。2.志当存高远,实干出成绩。3.立志与实干,是成功的必由之路。4.天下大事必成于立志与实干。5.有志者事竟成。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