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83570636
大小:35.09 KB
页数:12页
时间:2023-10-30
《湖南省长沙市长郡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语文 Word版无答案.docx》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长郡中学2022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时量:150分钟满分:150分)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所谓“物质变精神”,就是在实践过程中,外部客观物质的东西反映到主观意识中来,形成主观的如思想、理论、方针、政策等东西。所谓“精神变物质”,就是将实践中业已形成的方针、政策、理论、方案等观念性的东西运用到实践中去,指导群众实践,从而转化成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力量。物质变精神,精神变物质,从认识的过程来看,表现为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再从理性认识到实践的过程;从实践和认识的关系来看,表现为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过程;从干部的领导实践过程来看,表现为制定和贯彻路线、方针、政策,不断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过程。毛泽东认为物质变精神、精神变物质的过程,并不是任意的过程,实践在这个过程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物质可以变精神,但是正确的思想并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也不是头脑中固有的,“人的正确思想,只能从社会实践中来,只能从社会的生产斗争、阶级斗争和科学实验这三项实践中来”。精神可以变物质,“代表先进阶级的正确思想,一旦被群众掌握,就会变成改造社会、改造世界的物质力量”。从客观世界的反映过程中得到的思想、理论、政策、计划、办法,等等,究竟是正确的还是错误的,只有在实践中得到检验,此外,再无别的检验真理的办法。总之,毛泽东强调了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摘编自樊瑞平,张心立《毛泽东倡导对干部进行认识论教育——重读〈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材料二:中国共产党早期的每次大挫折,都是唯心论盛行的结果。共产党早期的干部像陈独秀等,革命信仰都很坚定,但最大的问题是脱离实际,结果给党带来1927年的大挫折。开始以为,只要听苏联的就肯定能取得胜利,后来才知道盲从他国经验,脱离中国实际是要掉脑袋的。中国共产党第一堂学到东西的党课是谁上的?是共产党的对立面蒋介石在1927年给上的。敌人是最好的教师,沙场是最好的课堂。你正儿八经给他讲,他听不进去,一流血,什么都学会了。那一次蒋介石逼得共产党人抛弃了陈独秀“绘画绣花”式的革命,脱了西服,拿起枪上了山。中国共产党的历史逻辑就这样展开了。 开展式装斗争,刚刚打开一点局面,王明又带着斯大林的圣旨来了。李德、博古等人听不进长期坚持实际斗争的同志们的意见,将用于欧洲平原的坚守阵地决战的战法用于中国东南山地,最后把根据地丢了个干净。红军大转移开始时,他们还是死守他们那一套办法,结果损失惨重。当时你说他,他不听,很多人也不敢怀疑他。为什么?人觉是“权成”,王明曾受到斯大林单独召见,后来的张国焘更厉害,他受到过列宁的接见,而且据他自己说是中国共产党高级干部中唯一见过列宁的人。这些人牌子都很硬,文凭也很高,但一打仗就不行。长征路上打得赢就是硬道理;是骡子是马,拉出来追追。最后实践的权威打倒了观念的权威,到陕北后,我们党明白了,马列主义的原理要跟中国实际相结合。马克思主义必须和中国实际结合,这是不断付出血的代价才明白的道理。不流血谁也不承认自己是错的。1964年3月24日,毛泽东谈到《毛泽东选集》时说:“这是血的著作。”当时,共产国际是世界革命的灯塔,中国共产党是共产国际的中国支部,大家都是坚定的革命者,自觉服从共产国际的领导。但问题是唯心主义是不能带领革命走向胜利的。当时许多在领导岗位的人缺乏中国革命的实际经验,更缺乏历史自觉和道路自信。为此毛泽东写了《反对本本主义》。邓小平后来说,这篇文章写得好。我认为,它好就好在这篇文章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唯物论打倒了曾在中国革命实践中盛行的打着“马克思主义”幌子的唯心论。毛泽东认为:中国的问题需要听听中国同志的意见。对世界革命的贡献取决于中国革命取得的胜利。制定方针政策必须以中国革命的利益为最高原则,不能机械地服从其他国家的革命经验。这是毛泽东和教条主义者争论的一个焦点。教条主义本质上就是唯心主义。延安整风期间,全党充分认识到毛泽东同志的思想对中国革命的意义,在此基础上,中共七大确立毛泽东思想为全党的指导思想。反过来想,如果没有长征及其路途上经历的生死实践的检验,这些共识的形成是很难想象的。所以说,毛泽东思想来自血的教训,这不是从书本和课堂里就能学来的。毛泽东说,人的正确思想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昨天不是从莫斯科的克里姆林宫掉下来的,今天也不是从华盛顿的白宫掉下来的,它是从中国的革命和建设的实践中产生的。不这样,与长征一样,还是要流血,要亡党亡国的。(摘编自张文木《我们赢在哪里?赢在人才!》,《北京日报》)材料三: 社会实践是人们有计划、有目的地改造世界的、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经过社会实践检验所证明了的真理,具有不依赖于主体、不依赖于人、不依赖于人类的客观性。即不论什么人,只要是他的思想、理论、认识在实践中达到了预想的目的,实现了主观与客观的一致,就是真理性认识,相反便是谬误。但在现实生活中,坚持以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往往与“某些领导人的某些意志”“某些书本中的某些原理”“某些权威人士的某些言论”发生矛盾,在这种情况下,要把辩证唯物主义思想认识路线坚持下去,就应该遵照实践是检验真理标准的“唯一性”和“此外再无别的”而“只能是”的“绝对性”要求,坚持从客观存在着的实际情况出发,检验、修正他们的那些错误意志、言论和丰富、发展书本上写的不成熟、不完备的原理。“不唯上”“不唯书”“要唯实”是中国共产党人所信仰的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其他一切真正科学知识的生命力所在。所以说,作为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社会实践,是既公正又无情的,由它所赋予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真理的客观性,是与阶级真理、权力真理、权威真理等一切形式的主观真理论不相容的。所以说,“我们一定要适应实践的发展,以实践来检验一切,自觉地把思想认识从那些不合时宜的观念、做法和体制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从对马克思主义的错误的和教条式的理解中解放出来,从主观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桎梏中解放出来。”(摘编自唐梅芳《人的正确思想只能从社会实践中来——学习毛泽东〈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项是()A.由客观物质反映到主观意识中得到方针政策的认识都属于感性认识,用它们指导实践,是认识到实践的转化。B.在毛泽东看来,生产斗争、阶级斗争和科学实验这三项实践都属于能够检验思想的正确性的社会实践。C.邓小平认为,《反对本本主义》这篇文章好在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唯物论打倒了打着“马克思主义”幌子的唯心论。D.与阶级真理、权力真理、权威真理等一切形式的主观真理论不相容的马克思主义真理,它的客观性既公正又无情。2.根据三则材料,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在“物质变精神”这个过程中,“精神”是正确的还是错误的,要靠实践来检验,此外别无他法。B.人的正确思想不是天上掉下来的,不是头脑中固有的,是必须借助血的教训后再从实践中来的。C.经过实践检验过的真理具有客观性,它不依赖于主体、人和人类,实现了主观与客观的一致。D.不论是何人的言论还是何种书本中的原理,如果没有通过实践的检验,可能难免会面临各种问题。3.下列说法中,不能作为正、反事例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A.某管理咨询公司从不研究行业、企业实际,动不动就照搬照抄世界500强公司的理论,盲目给企业开处方。B.许多缺点和错误根本上是由某些领导满足于听纸上的报告,听口头汇报,下去的时候走马观花,不求甚解造成的。C.某同学结合实际情况,认真研究成功与失败的原因,总结经验教训,使自己的认识逐步合乎规律。D.人类需要善于实践的人,但也需要梦想者,需要醉心于事业的发展、不注重自身的物质利益、大公无私的人。4.请指出材料二在论证上的两个突出特点,并作简要说明。 5.材料一和材料三在阐释“实践”与“认识”关系的立足点上有什么不同?请简要概括。(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夜渔沈从文这已是谷子上仓的时候了。年成的丰收,把茂林家中似乎弄得格外热闹了一点。在一天夜饭桌上,坐着他四叔两口子,五叔两口子,姨婆,碧霞姑妈同小娥姑妈,以及他爹爹;他在姨婆与五婶之间坐着,穿着件紫色纺绸汗衫。中年妇人的姨婆,时时停了她的筷子为他扇背。桌子上有一大钵鸡肉,一碗满是辣子摔着的牛肉,一碗南瓜,一碗酸粉辣子,一小碟酱油辣子:五叔正夹了一只鸡翅膀放到碟子里去。“茂儿,今夜敢同我去守碾房罢?”“去,去,我不怕!我敢!”他不待爹的许可就忙答应了。爹刚放下碗,口里含着那枝“京八寸”小潮丝烟管,不说什么。他知道碾子上的床是在碾房楼上的,在近床边还有一个小小窗口。从窗口边可以见到村子里大院坝中那株天矫矗立的大松树尖端,又可以见到田家寨那座灰色石碉楼。看牛的小张,原是住在碾房,会做打笼装套捕捉偷鸡的黄鼠狼,又曾用大茶树为他削成过一个两头尖的线子陀螺。他刚才又还听到五叔说溪沟里有人放堰,碾坝上夜夜有鱼上雷了……所以提到碾房时,茂儿便非常高兴。“五叔,那要什么时候才去呢?吃了饭就去罢?”他靠着桌边站着,低着头,一面把两只黑色筷子在小红花碗里“要扬不紧”的扒饭进口里去。左手边中年妇人的姨婆,捡了一个鸡肚子朝到他碗里一掼。“茂儿,这个好呢。”“我不要。那是碧霞姑妈洗的……不干净,还有——糠皮……”他说到糠字时,看了他爹一眼。“你也是吃饱了!不要,就送把我罢。”“真的,不要就送把你姑妈。我帮你泡汤吃。”五婶说。茂儿把鸡肚子一扔丢到碧霞碗里去。他五婶却从他手里抢过碗去倒了大半碗鸡汤。但到后依然还是他姨婆为他把剩下的半碗饭吃完。天上的彩霞,做出各样惊人的变化。满天通黄,像一块奇大无比的金黄锦缎;倏而又变成淡淡的银红色,稀薄到像一层蒙新娘子粉脸的面纱;倏而又成了许多碎锦似的杂色小片,随着淡宕的微风向天尽头跑去。 他们照往日样,各据着一条矮板凳,坐在院坝中说笑。茂儿搬过自己那张小小竹椅子,紧紧的傍着五叔身边坐下。“茂儿,来!让我帮你摩一下肚子不然,半夜会又要嚷肚子痛。”“不,我不胀!姨婆。”“你看你那样子。……不好好推一下,会伤食。”“不得。(他又轻轻的挨五叔)五叔,我们去罢!不然夜了。”不管姨婆如何说法,他总不愿离开五叔身边。到后还是五叔用“你不听姨婆话就不同你往碾房……”为条件,他才忙跑到姨婆身边去。“您要快一点!”院坝中坐着的人面目渐渐模糊,天空由曙光般淡白而进于黑暗。在四围如雨的虫声中,谈话的声音已抑下了许多了。凉气逼人,微风拂面,这足证明残暑已退,秋已将来到人间了。茂儿同他五叔,慢慢的在一带长蛇般黄土田塍上走着。天空的月还很小,敌不过它身前后左右的大星星光明。田中打禾后剩下的稻草,堆成大垛大垛,如同一间一间小屋。身前后左右一片繁密而细碎的虫声,如一队音乐师奏着庄严凄清的秋夜之曲。“五叔,路上莫有蛇罢?”“你怕,我就背你走罢。”他又伏在他五叔背上了。然而夜枭的喊声,时时像一个人在他背后咳嗽,依然使他不安。“五叔,我来拿麻藁。你一只手背我,一只手又要打火把,实在不大方便。”他想若是拿着火把,则可高高举着,照烛一切。“你莫拿,快要到了!”耳朵中已听到碾房附近那个小水车咿咿呀呀的喊叫了。转过了一个山嘴,溪水上流一里多路的溪岸通通出现在眼前了。足以今他惊呼喝嚷的是沿溪有无数萤火般似的小火星在闪动。隐约中更闻有人相互呼唤的声音。“咦!五叔,这是怎么?”“嗨!今夜他们又放鱼!我还不知道。若早点,我们可以叫小张把网去整一下,也好去打点鱼做早饭菜。” ……假使能够同到他们一起去溪里打鱼,左手高高的举着通明的葵英或旧缆子做的火把,右手拿一面小网,裤脚扎得高高到大腿上头,在浅浅齐膝令人舒适的清流中,潮着溪来回走着,溅起水点到别个人头脸上时——或是遇到一尾大鲫鱼从手下逃脱时,那种“怎么的!……称为甚那么冒失慌张呢?”“啊呀,我的天!这么大!”“要你莫慌,你偏偏不听话,看到进了网又让它跑脱了。……有吃惊,高兴,怨同伴不经心的嚷声,真是多么热闹(多么有趣)的玩意事啊!……茂儿想到这里,心已略略有点动了。“那我们这时要小张转家去取网不行吗?”“算了!网是在楼上,很难取。并且有好几处要补半天才行。”五叔说,“左右他们上头一放堰坝时,罶上也会有鱼的。我们就守着雷罢。”关于照鱼的事,五叔似乎并不以为有什么趣味,这很令不知事的茂儿觉得稀奇。……一九二五年三月二十一日于窄而霉小斋(有删改)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本文第二段描写了茂林家一天吃晚饭时的情形,交代了人物,为后文叙事张本。B.本文以茂儿为线索人物,描画了若干生活画面,展现出一个自然质朴的湘西世界。C.“沿溪有无数萤火般似的小火星在闪动”运用比喻手法描写火把,表现夜渔者众多。D.本文通过描写星月、稻草、虫声,表现了茂儿的所见所闻,衬托了他宁静的心境。7.下列对文本相关描写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本文开头描写茂儿的爹,所用不足30个字,却刻画出一个不苟言笑的严父形象。B.姨婆为茂儿扇背,给茂儿鸡肚子吃,给茂儿摩肚子……见姨婆非常疼爱茂儿。C.本文开头描写饭桌上的菜,突出了菜丰富而且品质高,这桌菜是茂林家丰收的体现。D.本文通过语言、动作、心理等相关描写,让一个立体的湘西男孩的形象跃然纸上。8.画横线段落在小说中有哪些作用?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9.有人说,沈从文的作品表露的是一种“平和”之美。这种“平和”之美一般表现在众多关系中,请结合本文加以分析。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琅琊内史桓温,彝之子也,豪爽有风概。庾翼与之友善,相期以宁济海内。庾翼既卒,朝议皆以庾爰之代其任。何充曰:“荆楚,国之西门,户口百万,北带强胡,西邻劲蜀,地势险阻。得人则中原可定,失人则社稷可忧,陆抗所谓‘存则吴存,亡则吴亡’者也,岂可以白面少年当之哉!桓温英略过人,有文武器干,西夏之任,无出温者。”议者又曰:“庾爰之肯避温乎?如令阻兵,耻惧不浅。”充曰:“温足以制之,诸君勿忧。”穆帝六年春正月,朝廷闻中原大乱,复谋进取。七年,桓温闻石氏乱,上疏请出师经略中原,事久不报。温知朝廷杖殷浩以抗己, 甚忿之,然素知浩之为人,亦不之惮也。以国无他衅,遂得相持弥年,虽有君臣之迹,羁縻而已,八州士众资调殆不为国家用。殷浩连年北伐,师徒屡败,粮械都尽。温因朝野之怨,上疏数浩之罪,请废之。朝廷免浩为庶人,徒东阳之信安。自此,内外大权一归于温矣。春二月乙丑,桓温统步骑四万发江陵,命司马勋出子午道以伐秦。夏四月,温与秦兵战于蓝田。秦淮南王生单骑突阵,出入以十数,杀伤晋将士甚众。温督众力战,秦兵大败。将军桓冲又败秦丞相雄于白鹿原。温转战而前,进至灞上。三辅郡县皆来降,温抚谕居民,使安堵复业。民争持牛酒迎劳,耆老有垂泣者,曰:“不图今日复睹官军!”初,桓温自江陵北伐遣督护高武据鲁阳自帅大兵继进与寮属登平乘楼望中原叹曰遂使神州陆沈百年丘墟王夷甫诸人不得不任其责!”温屯故太极殿前,既而徙屯金墉城。谒诸陵,有毁坏者修复之,各置陵令。(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江左经略中原》,有删改)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桓温自江陵北伐/遣督护高武/据鲁阳自帅大兵继进/与寮属登平乘楼望中原/叹曰/遂使神州/陆沈百年丘墟/王夷甫诸人/不得不任其责B.桓温自江陵北伐/遣督护高武据鲁阳/自帅大兵/继进与寮属/登平乘楼/望中原叹曰/遂使神州陆沈/百年丘墟/王夷甫诸人不得不任其责C桓温自江陵北伐/遣督护高武据鲁阳/自帅大兵继进/与寮属登平乘楼/望中原/叹曰/遂使神州陆沈/百年丘墟/王夷甫诸人不得不任其责D.桓温自江陵/北伐遣督护高武据鲁阳/自帅大兵继进/与寮属登平乘楼/望中原/叹曰/遂使神州陆沈/百年丘墟/王夷甫诸人/不得不任其责11.下列对文化常识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中原,又称华夏,指以洛阳至开封带为中心的黄河中下游地区,狭义上指今天的河南省。B.社稷,是“太社”和“太稷”的合称,社是五谷神,稷是土地神。后来代指国家。C.乙丑,于支之一。干支法是中国古代使用的纪年方法之一,干支是天干和地支的总称。D.三辅,西汉治理京畿地区的三个职官的合称,亦指其所辖地区。泛称京城附近地区。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项是()A.桓温在穆帝七年听闻石氏发生内乱之后,进呈奏章请求朝廷积极筹划,及时出兵收复中原,结果事情过了很久也没有得到回复。B.桓温心系天下和百姓。他与庾翼交善,都怀有匡扶天下的远大志向;三辅地区归降时,桓温安抚晓谕居民,让他们安居并恢复生产。C.桓温与前秦军队在蓝田交战,虽遭遇秦军严重的阻击,但他在前线督战,最终进兵灞上,成功收复了中原。D. 桓温从江陵亲自出兵北伐,占据鲁阳;他与幕僚们登上大船的高楼,叹息王夷甫等人对神州大地的沉沦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甚忿之,然素知浩之为人,亦不之惮也。以国无他衅,遂得相持弥年。(2)温因朝野之怨,上疏数浩之罪,请废之。朝廷免浩为庶人,徙东阳之信安。14.何充否决庾爱之而推荐桓温接替庾翼职位的原因是什么?请简要概括。(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巩北秋兴寄崔明允①岑参②白露披梧桐,玄蝉③昼夜号。秋风万里动,日暮黄云高。君子佐休明,小人事蓬蒿。所适在鱼鸟,焉能徇锥刀④。孤舟向广武⑤,一鸟归成皋。胜概日相与,思君心郁陶⑥。【注】①巩:巩县(今属河南)。崔明允:开元十八年进士,为诗人之友。②岑参:唐代边塞诗人。③玄蝉:秋蝉、寒蝉。④锥刀:即“锥刀之末”,喻细微之利。⑤广武:在今河南荥阳东北,此指明允乘舟沿黄河向广武方向而去;后句的“成皋”,在今荥阳记水镇。⑥郁陶:郁闷忧愁。15.下列对这首诗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描写深秋之景,“白露”“玄蝉”分别指秋天的露水、寒蝉,并不属于色彩对比。B.三、四两句选取了秋风、暮日、黄云等意象,从时、空角度来摹状秋景,景中寓情。C.本诗属五言排律,中间四句对举“君子”“小人”之“志”,运用设问,凸显对朋友的慰勉。D.“孤舟”二句,回忆了与朋友分别后各自的去向,“孤”“一”二字,耐人寻味。16.诗题中的“秋兴”指因秋景而触发的感慨。请结合本诗内容简要分析作者抒发的感慨。(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下列句子中空缺部分。(1)司马迁在《屈原列传》中运用比喻的手法,以日、月高度评价屈原之志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2)《过秦论》中形象地描写秦始皇派遣得力将领、士兵守卫要塞,盘问过往行人的情景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3)在《〈论语〉十二章》中,“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很好地阐释了“文”和“质”的关系。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1(本题共3小题,11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夏衍的报告文学,数量上①,质量上也参差不齐,但它对中国报告文学的发展所产生的影响却是其他作家②的。有人评价说:“《包身工》为中国报告文学开创了新的纪录。”()。《包身工》完美地体现了报告文学的属性特色,既缩短了报告文学与小说的距离,又在报告文学与小说之间划出了严格的界限。报告文学,无论是记事,还是写人,都是作者在生活中有了理性认识或感情冲动,带着自己的观点、感情来写的。任何一个作者都不会以③的身份对故事和人物进行纯客观的叙述,而总是把自己的见解和感情造上笔端,用以说服、感染读者。夏衍的报告文学在主客观结合方面达到了④的高境界。他的作品把叙述、描写、议论、抒情等多种表现手法融于一体,交错运用,并且天衣无缝,恰到好处。();《包身工》是抒情的,在关节处又常常直抒胸臆,将作者自身的深切感受、爱憎情感和着包身工的血泪一起喷出。有时,夏衍又以精确的数据和事实,围绕包身工制度的起源、发展为中心进行深刻分析和直接评价,使作品具有强大的说服力。18.下列在文中两个括号内分别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A.这“新的纪录”不仅是数字的突破,而且是质的变化/《包身工》是叙事的,它向人们述说包身工的悲惨遭遇B.这“新的纪录”不是数字的突破,而是质的变化/《包身工》是叙事的,它向人们述说包身工的悲惨遭遇C.这“新的纪录”不是数字的突破,而是质的变化/《包身工》向人们述说包身工的悲惨遭遇,它是叙事的D.这“新的纪录”不仅是数字的突破,而且是质的变化/《包身工》向人们述说包身工的悲惨遭遇,它是叙事的19.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20.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她是贾母的长孙媳妇李纨。虽然与王熙凤、秦可卿等贾家媳妇相比,她在读者心中的分量过于单薄,但她却培养出了贾兰这样一个复兴家族的优秀儿子。如果细细研究她的教育理念,我们就会发现:有远见的母亲,都舍得让孩子吃苦。 熟悉《红楼梦》的读者都知道,她选择稻香村作为自己和贾兰的居家之所。而稻香村的最大亮点就是,“富贵气象一洗皆尽”。身处富贵之乡,李纨却主动远离贾府的奢华与尊贵,让儿子过上一种简朴而又清贫的生活。①,与活在蜜罐里的宝玉不同,他多了一份坚韧与努力奋进的力量。这也是为什么,贾府被抄家后,贾兰依然能够活出自己想要的模样,考取功名,人生美满。作为典型的贤妻良母,她对儿子的未来,也有着长远的打算。②,还让他学习狩猎。《红楼梦》第二十六回,宝玉被袭人劝着出来逛逛,正无精打采时,突然看到贾兰拿着一张小弓在追两只小鹿。宝玉很纳闷,问及原因,贾兰说:“这会子不念书,闲着做什么?所以演习演习骑射。”所以我们可以看到,贾府能有贾兰这样优秀的子女,跟他的母亲有很大的关系。如果想让孩子的未来走得更顺畅,作为母亲,就要起到引导作用,③,对他的人生负起责来。就像国学大师傅佩荣说的那样:“吃苦不是为了胜过别人,而是为了迎向生命的真实面貌。”21.下列各句中的双引号和文中“富贵气象一洗皆尽”处双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A.它一下就令人记起杜甫的诗:“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B.汉字“蜀”曾多次出现在殷周的甲骨文和金文中。C.黄河近2000年的“表现”令人大吃一惊。D.别了,“不列颠尼亚”。2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四、作文(60分)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1945年5月,那是抗战胜利的黎明前一段黑暗的日子。诗人戴望舒写下了这样一首小诗:偶成如果生命的春天重到,古旧的凝冰都哗哗地解冻,那时我会再看见灿烂的微笑,再听见明朗的呼唤——这些迢遥的梦。这些好东西都决不会消失,因为一切好东西都永远存在,它们只是像冰一样凝结,而有一天会像花一样重开。今天,你读了这首诗会产生怎样的联想或思考?请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要求:围绕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举报原因
联系方式
详细说明
内容无法转码请点击此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