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GGW115-2012高速铁路无砟轨道线路维修规则(试行)(铁运[2012]83号).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TG/GW115-2012中华人民共和国铁道部高速铁路无砟轨道线路维修规则(试行)2012年4月1 前言线路养护维修技术是高速铁路技术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指导我国高速铁路无砟轨道线路养护维修,满足线路高可靠性、高稳定性、高平顺性的要求,保持无砟轨道耐久性,特制定本规则。本规则在总结高速铁路无砟轨道相关研究成果和国内外养护维修技术基础上编制而成。本规则共分九章和二十二个附录,阐述了高速铁路无砟轨道线路主要设备技术标准和维修要求,规定了线路设备检查内容和周期、维修标准、维修作业要求、线路质量评定及精测网应用与维护要求等。在执行本规则过程中,希望各单位结合工作实践,认真总结经验、积累资料,如有需要补充和完善之处,请及时将意见和有关资料反馈铁道部运输局工务部(北京市复兴路10号,邮政编码:100844),供今后修订时参考。本规则技术总负责人:康高亮、郭福安、曾宪海、赵有明。本规则编制单位: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高速铁路轨道维护管理技术组。本规则主要起草人:吴细水、江成、刘丙强、姚冬、王邦胜、黎国清、肖俊恒、田新宇、万坚、谢永江、段剑峰、王树国、杨桉、邹定强、张银花、蒋金洲、王长进、周清跃、易忠来、李力、黎连修、王继军、姜子清、吴绍利、毛昆朋、李化建、朱长华、田常海。本规则主要审查人:康高亮、郭福安、曾宪海、赵有明、卢祖文、曾树谷、范俊杰、沈榕、高亮、李传勇、李振廷、吕关仁、张军政、田斌、梁春方、刘科、闫红亮、许有全、张金龙。本规则由铁道部运输局工务部负责解释。1 目录第一章总则7第二章线路设备维修工作内容及计划9第一节工作分类9第二节工作内容9第三节管理组织11第四节工作计划11第三章线路设备标准和修理要求12第一节线路平面12第二节线路纵断面14第三节无砟道床14第四节钢轨20第五节扣件23第六节道岔及调节器28第七节无缝线路32第八节标志标识35第四章线路设备检查36第一节一般要求36第二节线路动态检查36第三节线路静态检查37第四节钢轨检查39第五节量具检查42第五章线路设备维修主要作业要求44第一节一般要求44第二节钢轨修理44第三节扣件维修及轨道几何尺寸调整作业49第四节无砟道床维修作业51第五节道岔及调节器作业55第六节无缝线路作业57第六章线路设备维修标准59第一节轨道静态几何尺寸容许偏差管理值59第二节轨道动态不平顺管理值62第三节车辆动力学指标管理值65第四节作业验收办法65第七章线路质量评定66第一节线路设备状态评定66第二节线路设备保养质量评定67II 第八章精密测量控制网74第一节一般要求74第二节精测网构成及主要技术标准74第三节精测网维护和应用77第九章维修工机具、常备材料与作业车辆停留线79附录一无砟道床伤损检查记录80附录二道岔检查工具及方法85附录三可动心轨单开道岔检查记录89附录四钢轨伸缩调节器检查记录90附录五无缝线路、道岔及调节器钢轨位移观测记录91附录六钢轨外观及表面伤损检查记录94附录七伤损钢轨月报95附录八轨道几何尺寸调整作业方法96附录九无砟道床结构损坏修复作业101附录十无砟道床混凝土裂缝修补方法106附录十一无砟道床混凝土缺损修补方法110附录十二轨道板锚穴封端脱落修补方法112附录十三CRTSⅠ型板式无砟轨道砂浆层伤损修补方法113附录十四CRTSⅠ型板式无砟轨道凸形挡台周围树脂伤损修补方法117附录十五无砟道床混凝土伸缩缝、支承层裂缝伤损修补方法118附录十六CRTSⅡ型板式轨道板间连接处离缝伤损修补方法119附录十七CRTSⅡ型板式无砟轨道砂浆层伤损修补方法121附录十八线路设备状态评定统计报告125附录十九无砟轨道线路维修工机具126附录二十无砟轨道线路常备材料129附录二十一无砟道床主要维修材料及工机具130附录二十二本规则用词说明133II 第一章总则第1.0.1条为适应高速铁路运营要求,做好无砟轨道线路设备维修管理,提高维修技术水平,满足线路高可靠性、高稳定性、高平顺性的要求,保持无砟轨道耐久性,特制定本规则。第1.0.2条线路维修工作的基本任务是保持线路设备状态完好,保证列车以规定速度安全、平稳、舒适和不间断地运行,并尽量延长设备使用寿命。第1.0.3条线路维修应按照“预防为主、防治结合、严检慎修”的原则,根据线路状态的变化规律,合理安排养护与维修,做到精确检测、全面分析、精细修理,以有效预防和整治病害。第1.0.4条线路维修应实行检、修分开的管理制度,实行专业化和属地化管理。应本着“资源综合、专业强化、集中管理”和“精干、高效”的原则建立高速铁路线路维修管理机构。第1.0.5条应严格实行天窗修制度。天窗时间应固定,一般不得少于240min。第1.0.6条应做好精密测量控制网(以下简称精测网)的管理,保证运营维护测量有稳定可靠的测量基准,并利用精测资料指导线路维修。第1.0.7条应加强曲线(含竖曲线)、道岔(含调节器)、焊缝、无砟轨道结构及过渡段的检查和养护维修,加强轨道长波不平顺的检查和管理,保证线路质量均衡、稳定。第1.0.8条应积极采用新技术、新设备、新材料、新工艺和先进的施工作业方法,优化作业组织,提高线路检修质量。第1.0.9条积极推行信息化技术,建立维修管理信息系统,逐步实现信息化管理。第1.0.10条应按规定为线路维修提供生产、生活所需的设施和设备。第1.0.11条应设置作业车辆停留线,以满足线路修理作业要求。第1.0.12条35 按《新建时速200~250公里客运专线铁路设计暂行规定》(铁建设[2005]140号)和《新建时速300~350公里客运专线铁路设计暂行规定》(铁建设[2007]47号)建成的无砟轨道线路,其相关技术参数可按原设计标准保留。第1.0.1条本规则适用于允许速度200~350km/h铁路CRTSⅠ型板式、CRTSⅡ型板式、双块式以及道岔区轨枕埋入式和板式无砟轨道线路维修,CRTSⅢ型板式无砟轨道线路维修可参照本规则执行。采用新型线路设备时,其维修办法应经铁道部批准。本规则未涉及的内容按相关规定执行。35 第一章线路设备维修工作内容及计划第一节工作分类第2.1.1条线路维修工作分为周期检修、经常保养和临时补修。一、周期检修指根据线路及其各部件的变化规律和特点,对钢轨、道岔、扣件、无砟道床、无缝线路及轨道几何形位等按相应周期进行的全面检查和修理,以恢复线路完好技术状态。铁路局可根据线路设备状态、线路条件、运输条件和自然条件等具体情况调整维修周期,并报铁道部核备。二、经常保养指根据动、静态检测结果及线路状态变化情况,对线路设备进行的经常性修理,以保持线路质量经常处于均衡状态。三、临时补修指对轨道几何尺寸超过临时补修容许偏差管理值或轨道设备伤损状态影响其正常使用的处所进行临时性修理,以保证行车安全和舒适。第二节工作内容第2.2.1条周期检修基本内容。一、线路设备质量动态检查。二、轨道几何尺寸和扣件扭矩静态检查。三、钢轨探伤。四、采用打磨列车对钢轨进行预打磨、预防性打磨和修理性打磨。五、联结零件成段涂油、复拧。六、根据刚度变化情况,成段更换弹性垫板。七、有计划地对无砟道床进行检查及修补。八、无缝线路钢轨位移、钢轨伸缩调节器(以下简称调节器)伸缩量的周期观测和分析。九、对沉降量较大地段的轨道状态进行周期观测和分析。35 一、精测网检查、复测。第2.2.1条经常保养基本内容。一、对轨道质量指数(TQI)超过管理值的区段或轨道几何尺寸超过经常保养容许偏差管理值的处所进行整修。二、根据钢轨表面伤损、光带及线路动态检测情况,对钢轨进行修理。三、整修焊缝。四、整修伤损扣件、道岔及调节器等轨道部件。五、无缝线路应力调整或放散。六、修补达到Ⅱ级及以上伤损的无砟道床。七、疏通排水。八、精测网维护。九、沉降地段轨道状态观测和分析。十、修理、补充和刷新标志、标识。十一、根据季节特点对线路进行重点检查。十二、其他需要经常保养的工作。第2.2.2条临时补修主要内容。一、及时整修轨道几何尺寸超过临时补修容许偏差管理值的处所。二、处理伤损钢轨(含焊缝)和失效胶接绝缘接头。三、更换伤损的道岔护轨螺栓、可动心轨咽喉和叉后间隔铁螺栓、长心轨与短心轨联结螺栓等。四、更换伤损失效的扣件、道岔及调节器等轨道部件。五、更换或整治失效无砟道床。六、处理线路故障。七、其他需要临时补修的工作。35 第一节管理组织第2.3.1条依据铁道部相关规定和铁路公司与铁路局签订的委托运输管理协议,铁路局负责受托范围内高速铁路线路设备的安全、维护和管理,保持线路设备状态良好,使之符合相关技术标准。第2.3.2条线路车间管辖线路长度以营业里程200~300km左右为宜,线路车间下设工区,工区间距平原地区一般为100km左右。站间距较小的城际铁路、山区、高原和严寒地区车间和工区管辖线路长度可适当缩短。动车段(所)应单独设置线路车间或工区。第2.3.3条铁道部基础设施检测中心、铁路局工务检测所和大型养路机械运用检修段负责利用综合检测列车、钢轨探伤车对线路进行周期性检测和钢轨周期性探伤。第2.3.4条大型养路机械运用检修段或工务机械段负责利用大型养路机械对线路的修理。第2.3.5条工务段(含桥工段,下同)应建立考核机制,确保线路设备质量均衡、稳定。第二节工作计划第2.4.1条铁道部基础设施检测中心应编制线路年度分月动态检查计划,报铁道部运输局。第2.4.2条铁路局应编制年度分月线路检查及周期检修计划。第2.4.3条工务段应根据铁路局安排和相关规定编制月度线路检查及维修计划。第2.4.4条线路车间应根据工务段安排和相关规定编制线路检查及日作业计划。35 第一章线路设备标准和修理要求第一节线路平面第3.1.1条曲线超高应满足旅客舒适度要求,按设计允许速度(设计有预留速度时按预留速度)进行计算并设置。一、超高最大值不得超过175mm。二、未被平衡超高的一般要求:1.欠超高一般应不大于40mm,困难条件下不大于60mm。2.过超高应不大于70mm。初期兼顾货运的客运专线,货物列车按80km/h速度检算时,最大过超高不得大于90mm。三、车站两端曲线超高设置应满足以下检算要求(V为旅客列车进出站通过曲线时的速度):1.当V≤160km/h时,过超高一般不大于90mm,困难条件下不大于110mm。2.当160km/h<V≤200km/h时,过超高困难条件下不大于90mm。3.当200km/h<V≤250km/h时,过超高困难条件下不大于80mm。4.线路起终点车站或以进出站旅客列车为主的车站两端曲线,超高设置应满足本条第二款要求。5.在使用困难条件时,原则上应先用足进出站列车的过超高困难条件,再使用通过列车的欠超高困难条件;若仍不满足要求,应适当降低线路允许速度,直至超高设置符合规定。未被平衡欠超高和未被平衡过超高分别按下列公式检算:式中H——实设超高(mm);Hc——未被平衡欠超高(mm);35 Hg——未被平衡过超高(mm);vmax——线路允许(预留)速度(km/h);vh——兼顾货运的线路为货物列车最高行车速度(km/h),只运行客车的线路为低速客车行车速度(km/h)。第3.1.1条曲线超高顺坡率一般条件下不应大于1/(10vmax),困难条件下不得大于1/(9vmax)。第3.1.2条正线不应设置复曲线。第3.1.3条区间及站内正线线间距不应小于表3.1.4的规定,曲线地段可不加宽。正线与既有铁路或客货共线铁路并行地段线间距不应小于5.3m。区间及站内正线线间距表3.1.4设计行车速度(km/h)350300250200最小线间距(m)5.04.84.64.4第3.1.4条直线与圆曲线间应采用缓和曲线连接。缓和曲线采用三次抛物线线形。第3.1.5条相邻两曲线间夹直线和两缓和曲线间圆曲线最小长度一般条件下不应小于0.8vmax,困难条件下不应小于0.6vmax。第3.1.6条正线曲线与道岔间夹直线长度一般条件下不应小于0.6vmax,困难条件下不应小于0.5vmax。第3.1.7条正线道岔对向设置,有列车同时通过两侧线时,道岔间直线段长度一般条件下不应小于50m,困难条件下不应小于33m;无列车同时通过两侧线或道岔顺向布置时,道岔间直线段长度一般条件下不应小于25m。第3.1.8条欠超高和超高顺坡率不得同时采用困难条件下的限值。欠超高或超高顺坡率需采用困难条件时,应优先采用欠超高困难条件。第3.1.9条曲线直缓(缓直)点、缓圆(圆缓)点处应设标识,现场曲线始终点、缓和曲线长度、曲线全长、曲线半径、实设超高均应与设计文件保持一致。35 第一节线路纵断面第3.2.1条设计行车速度200~250km/h(不含)区间正线最大坡度不应大于20‰。设计行车速度250~350km/h区间正线最大坡度不宜大于20‰,困难条件下不应大于30‰。第3.2.2条正线最小坡段长度应符合表3.2.2规定。一般条件的最小坡段长度不宜连续采用,困难条件下的最小坡段长度不得连续采用。最小坡段长度表3.2.2设计行车速度(km/h)350300250200一般条件(m)200012001200800困难条件(m)900900900600第3.2.3条坡段间连接应符合下列规定:一、正线相邻坡段坡度差大于或等于1‰时,应设置圆曲线型竖曲线连接,最小竖曲线半径按表3.2.3-1选用,最大竖曲线半径不应大于30000m,最小竖曲线长度不得小于25m。最小竖曲线半径表3.2.3-1设计行车速度(km/h)350300250200最小竖曲线半径(m)25000250002000015000二、竖曲线(或变坡点)与缓和曲线、道岔及调节器均不得重叠设置。三、竖曲线与平面圆曲线不宜重叠设置,困难条件下,应符合表3.2.3-2规定。竖曲线与平面圆曲线重叠设置的曲线半径最小值表3.2.3-2设计行车速度(km/h)350300250200平面最小圆曲线半径(m)600045003000――最小竖曲线半径(m)250002500020000――四、正线两线并行时,两线轨面高程宜按等高(曲线地段为内轨面等高)设置。第二节无砟道床第3.3.1条无砟道床分为CRTSⅠ型板式、CRTSⅡ35 型板式、双块式以及道岔区轨枕埋入式和板式无砟道床等。第3.3.1条CRTSⅠ型板式无砟道床结构及主要技术要求一、道床结构由轨道板、水泥乳化沥青砂浆充填层、混凝土底座、凸形挡台及其周围填充树脂等部分组成。曲线超高在底座上设置。二、水泥乳化沥青砂浆充填层厚度为50mm,不应小于40mm。减振型板式轨道水泥乳化沥青砂浆充填层厚度为40mm,不应小于35mm。三、水泥乳化沥青砂浆应灌注饱满,与轨道板底部密贴,轨道板边角悬空深度应小于30mm。四、凸形挡台分为圆形和半圆形,半径为260mm,其周围填充树脂厚度为40mm,不应小于30mm。五、预应力混凝土轨道板不允许开裂,普通混凝土框架板混凝土裂缝宽度不得大于0.2mm。六、底座混凝土裂缝宽度不得大于0.2mm,路基和隧道地段混凝土底座间伸缩缝宽度为20mm,状态应良好。七、排水通道,特别是框架式轨道板内排水、底座内预埋横向排水管道,应保持通畅。第3.3.2条CRTSⅡ型板式无砟道床结构及主要技术要求一、路基地段道床结构由轨道板、水泥乳化沥青砂浆充填层、支承层等部分组成。曲线超高在路基基床表层上设置。二、桥梁地段道床结构由轨道板、水泥乳化沥青砂浆充填层、底座板、滑动层、高强度挤塑板、侧向挡块及弹性限位板等部分组成。桥台后路基设置锚固结构(包括摩擦板、土工布、端刺)及过渡板。曲线超高在底座板上设置。长大桥区段底座板设有钢板连接器后浇带。三、隧道地段道床结构由轨道板、水泥乳化沥青砂浆充填层、支承层等部分组成。曲线超高一般在仰拱回填层(有仰拱隧道)或底板(无仰拱隧道)上设置。35 一、水泥乳化沥青砂浆充填层应与轨道板底部和支承层或底座板密贴,厚度为30mm,不应小于20mm,不宜大于40mm。二、轨道板除预裂缝处以外,其他部位不得有裂缝。三、轨道板间接缝处混凝土裂缝不得大于0.2mm,接缝现浇混凝土与轨道板间离缝不得大于0.3mm。四、桥梁地段连续底座板(含后浇带部位)混凝土裂缝不得大于0.3mm,侧向挡块与底座板不得粘连。五、路基和隧道地段支承层不得有竖向贯通裂缝。六、排水通道应保持通畅。第3.3.1条双块式无砟道床结构及主要技术要求一、路基地段道床结构由双块式轨枕、道床板、支承层等部分组成,道床板一般为纵向连续的钢筋混凝土结构。曲线超高在基床表层上设置。二、桥梁地段道床结构由双块式轨枕、道床板、隔离层、底座(或钢筋混凝土保护层)、凹槽(或凸台)周围弹性垫层等部分组成。道床板或底座沿线路纵向分块设置,间隔缝为100mm。道床板与底座(或保护层)间设置隔离层,底座凹槽(凸台)侧立面粘贴弹性垫层。曲线超高在底座或道床板上设置。三、隧道地段道床结构由双块式轨枕、道床板等部分组成,道床板为纵向连续的钢筋混凝土结构。曲线超高在道床板上设置。四、双块式轨枕不得有裂缝,道床板混凝土不得有横向或竖向贯通裂缝。五、路基地段支承层不应有竖向贯通裂缝,支承层与道床板、路基基床表层间应密贴,不得有离缝。六、排水通道应保持通畅,道床板表面不得积水。第3.3.2条道岔区轨枕埋入式无砟道床结构及主要技术要求一、路基和隧道地段道床结构由桁架式预应力岔枕、道床板、底座或支承层等部分组成。35 一、桥梁地段道床结构由桁架式预应力岔枕、道床板、隔离层、底座及凹槽周围弹性垫层等部分组成。二、岔枕不应出现裂缝,道床板混凝土裂缝不得有横向或竖向贯通裂缝。三、底座混凝土裂缝不得大于0.2mm,底座或支承层不得有竖向贯通裂缝。四、排水通道应保持通畅,道床板表面不得积水。第3.3.1条道岔区板式无砟道床结构及主要技术要求一、路基地段道床结构由道岔板、底座(自密实混凝土层)及找平层等部分组成。二、桥梁地段道床结构由道岔板、水泥乳化沥青砂浆充填层、底座、滑动层、高强度挤塑板、侧向挡块及弹性限位板等部分组成。三、道岔板(或预设裂缝处)混凝土裂缝宽度应小于0.2mm,扣件周围不得有裂缝。四、路基地段底座、桥梁地段水泥乳化沥青砂浆充填层应与道岔板底部密贴。水泥乳化沥青砂浆充填层厚度为30mm,不应小于20mm,不宜大于40mm。五、桥梁地段连续底座混凝土裂缝不得大于0.3mm,侧向挡块不得有裂缝。六、排水通道应保持通畅,道岔板表面不得积水。第3.3.2条无砟道床伤损等级分为Ⅰ、Ⅱ、Ⅲ级。对Ⅰ级伤损应做好记录,对Ⅱ级伤损应列入维修计划并适时进行修补,对Ⅲ级伤损应及时修补。一、CRTSⅠ型板式无砟道床伤损形式及伤损等级判定标准见表3.3.7-1。二、CRTSⅡ型板式无砟道床伤损形式及伤损等级判定标准见表3.3.7-2。三、双块式无砟道床伤损形式及伤损等级判定标准见表3.3.7-3。四、道岔区轨枕埋入式无砟道床伤损形式及伤损等级判定标准见表3.3.7-4。五、道岔区板式无砟道床伤损形式及伤损等级判定标准见表3.3.7-5。CRTSⅠ型板式无砟道床伤损形式及伤损等级判定标准表3.3.7-1伤损部位伤损形式判定项目评定等级备注ⅠⅡⅢ预应力裂缝宽度(mm)0.10.20.335 轨道板掉块、缺损或封端脱落应适时修补锚穴封端离缝宽度(mm)0.20.51.0普通轨道板裂缝宽度(mm)0.20.30.5凸形挡台裂缝宽度(mm)0.20.30.5底座裂缝宽度(mm)0.20.30.5底座伸缩缝离缝宽度(mm)1.02.03.0路基、隧道地段水泥乳化沥青砂浆离缝宽度(mm)1.01.52.0掉块、缺损或剥落应适时修补横向深度(mm)20~5050~100≥100对角长度(mm)20~3030~50≥50裂缝宽度(mm)0.20.51.0凸形挡台周围填充树脂离缝宽度(mm)1.02.03.0缺损应适时修补裂缝宽度(mm)0.20.51.0CRTSⅡ型板式无砟道床伤损形式及伤损等级判定标准表3.3.7-2伤损部位伤损形式判定项目评定等级备注ⅠⅡⅢ轨道板裂缝宽度(mm)0.10.20.3预裂缝处的裂缝除外,掉块或缺损应适时修补板间接缝裂缝宽度(mm)0.20.30.5掉块或缺损应适时修补离缝宽度(mm)0.20.30.5支承层裂缝宽度(mm)0.20.51.0底座板裂缝宽度(mm)0.20.30.5侧向挡块裂缝宽度(mm)0.20.30.5挤塑板离缝宽度(mm)0.20.51.0水泥乳化沥青砂浆充填层离缝宽度(mm)0.51.01.5掉块、缺损或剥落应适时修补深度(mm)20~5050~100≥100对角长度(mm)20~3030~50≥50裂缝宽度(mm)0.20.51.0双块式无砟轨道道床伤损形式及伤损等级判定标准表3.3.7-335 伤损部位伤损形式判定项目评定等级备注ⅠⅡⅢ双块式轨枕裂缝宽度(mm)0.10.20.3掉块、缺损应适时修补,挡肩失效应及时修补道床板裂缝宽度(mm)0.20.30.5轨枕界面裂缝宽度(mm)0.20.30.5支承层裂缝宽度(mm)0.20.51.0底座裂缝宽度(mm)0.20.30.5道岔区轨枕埋入式无砟道床伤损形式及伤损等级判定标准表3.3.7-4伤损部位伤损形式判定项目评定等级备注ⅠⅡⅢ岔枕裂缝宽度(mm)0.10.20.3掉块或缺损应适时修补道床板裂缝宽度(mm)0.20.30.5岔枕界面裂缝宽度(mm)0.20.30.5底座裂缝宽度(mm)0.20.30.5支承层裂缝宽度(mm)0.20.51.0底座伸缩缝离缝宽度(mm)1.02.03.0道岔区板式无砟道床伤损形式及伤损等级判定标准表3.3.7-5伤损部位伤损形式判定项目评定等级备注ⅠⅡⅢ道岔板裂缝宽度(mm)0.20.30.5掉块或缺损应适时修补底座裂缝宽度(mm)0.20.30.5路基地段。掉块或缺损应适时修补离缝宽度(mm)0.20.30.5找平层裂缝宽度(mm)0.20.30.5底座板裂缝宽度(mm)0.20.30.5桥梁地段。掉块、缺损或剥落应适时修补侧向挡块裂缝宽度(mm)0.20.30.5水泥乳化沥青砂浆离缝宽度(mm)0.51.01.5深度(mm)20~5050~100≥100对角长度(mm)20~3030~50≥50裂缝宽度(mm)0.20.51.0挤塑板离缝宽度(mm)0.20.51.035 第一节钢轨第3.4.1条正线应采用符合相应技术标准的60kg/m、100m定尺、强度等级为880MPa热轧钢轨,兼顾货运的应采用强度等级为980MPa热轧钢轨。第3.4.2条钢轨应符合《高速铁路用钢轨》(TB/T3276)规定。钢轨几何尺寸、平直度和扭曲、表面质量缺陷深度允许偏差分别见表3.4.2-1、表3.4.2-2和表3.4.2-3。钢轨几何尺寸允许偏差表3.4.2-1项目允许偏差(mm)钢轨高度±0.6轨头宽度±0.5轨冠饱满度+0.6,–0.3轨底宽度±1.0轨腰厚度+1.0,–0.5轨底边缘厚度+0.75,–0.5接头夹板安装面斜度±0.50接头夹板安装面高度+0.6,–0.5轨底凹陷≤0.3端面斜度(垂直、水平方向)≤0.6断面不对称±1.2长度(环境温度20ºC时)100m±30螺栓孔直径±0.7螺栓孔位置±0.735 钢轨平直度和扭曲允许偏差表3.4.2-2部位项目允许偏差轨端0~2m部位垂直(向上)0~1m:≤0.3mm/1m0~2m:≤0.4mm/2m垂直(向下)≤0.2mm/2m水平(左右)0~1m:≤0.4mm/1m0~2m:≤0.6mm/2m距轨端1~3m部位垂直≤0.3mm/2m水平≤0.6mm/2m轨身垂直≤0.3mm/3m和0.2mm/1m水平≤0.5mm/2m钢轨全长上弯曲和下弯曲≤10mm侧弯曲弯曲半径R>1500m扭曲轨端1m内≤0.45mm钢轨表面缺陷深度允许偏差表3.4.2-3表面缺陷类别允许偏差热轧状态下刮伤、轧痕、纵向线纹、折叠、氧化皮压入轧痕深度(mm)轨头踏面≤0.35mm;其他部位≤0.50mm。冷态下形成的纵、横向划痕、碰伤深度(mm)轨头踏面和轨底下表面≤0.30mm;其他部位≤0.50mm。表面缺陷修磨(最大允许修磨深度和修磨处数)踏面0.35mm;其他部位0.5mm。每10m可修磨一处。第3.4.1条道岔、调节器和胶接绝缘接头用轨技术标准。一、道岔、调节器和胶接绝缘接头用60kg/m钢轨应符合《高速铁路用钢轨》(TB/T3276)规定。二、60D40、60AT钢轨应符合《客运专线60AT钢轨暂行技术条件》规定。三、轧制特种断面翼轨应符合《轧制特种断面翼轨暂行技术条件》规定。四、道岔护轨应符合《33kg/m护轨用槽型钢》(TB/T3110)规定。五、35 道岔、调节器用钢轨应采用与区间钢轨同材质的热轧钢轨或符合相应技术条件要求的热处理钢轨。一、胶接绝缘接头用钢轨的轨型、钢种应与相邻钢轨相同。第3.4.1条钢轨(含道岔、调节器和胶接绝缘接头用轨)伤损形式、分类与评判标准。一、钢轨伤损形式主要有轨头磨耗、轨头剥离裂纹及掉块、轨顶面擦伤、波形磨耗、表面裂纹、内部裂纹和锈蚀等。二、钢轨伤损按程度分为轻伤、重伤和折断三类。1.钢轨轻伤和重伤评判标准见表3.4.4-1、表3.4.4-2和表3.4.4-3。钢轨轻伤和重伤评判标准表3.4.4-1伤损项目伤损程度备注轻伤重伤钢轨头部磨耗磨耗量超过表3.4.4-2所列限度之一者磨耗量超过表3.4.4-3所列限度之一者轨顶面擦伤200~250km/h:深度大于0.5mm200~250km/h:深度大于1mm250(不含)~350km/h:深度大于0.35mm250(不含)~350km/h:深度大于0.5mm剥离掉块—有波形磨耗—谷深≥0.2mm焊接接头低塌0.2mm<低塌<0.4mm低塌≥0.4mm1m直尺测量钢轨表面裂纹—出现轨头下颚水平裂纹(透锈)、轨腰水平裂纹、轨头纵向裂纹、轨底裂纹等不含轮轨接触疲劳引起轨顶面表面或近表面的鱼鳞裂纹超声波探伤缺陷焊接及材质缺陷焊接缺陷或钢轨内部材质缺陷未达到判废标准,但与判废标准差值小于6dB焊接缺陷或钢轨内部材质缺陷达到判废标准内部裂纹—横向、纵向、斜向及其他裂纹和内部裂纹造成的踏面凹陷(隐伤)35 钢轨锈蚀—经除锈后,轨底厚度不足8mm或轨腰厚度不足12mm 注:①总磨耗=垂直磨耗+1/2侧面磨耗。②对于导轨、翼轨及尖轨、心轨、叉跟尖轨全断面区段,垂直磨耗在钢轨顶面宽1/3处(距标准工作边)测量;对于尖轨、心轨、叉跟尖轨机加工区段,垂直磨耗自轨头最高点测量。③侧面磨耗在钢轨踏面(按标准断面)下16mm处测量。④磨耗影响转换设备安装时,按重伤处理。⑤谷深为相邻波峰与波谷间的垂直距离。钢轨头部磨耗轻伤标准表3.4.4-2名称总磨耗(mm)垂直磨耗(mm)侧面磨耗(mm)区间钢轨、导轨9810基本轨、翼轨768尖轨、心轨、叉跟尖轨646注:基本轨、翼轨、尖轨、心轨磨耗会影响密贴及轨件高差,磨耗的轻重伤标准应较区间钢轨严格。钢轨头部磨耗重伤标准表3.4.4-3名称垂直磨耗(mm)侧面磨耗(mm)区间钢轨、导轨1012基本轨、翼轨810尖轨、心轨、叉跟尖轨681.钢轨折断标准钢轨折断是指发生下列情况之一者:(1)钢轨全截面断裂;(2)裂纹贯通整个轨头截面;(3)裂纹贯通整个轨底截面;(4)钢轨顶面上有长度大于30mm且深度大于5mm的掉块。第3.4.1条线路上临时插入的短轨,不得短于6m,不得连续插入,且必须尽快焊复。临时插入短轨的线路允许速度不得大于160km/h。第二节扣件第3.5.1条35 无砟轨道主要采用WJ-7型、WJ-8型、W300-1型和SFC型扣件,按无砟道床形式分为有挡肩和无挡肩扣件,见表3.5.1。无砟轨道扣件类型表3.5.1扣件类型无砟道床形式WJ-7型扣件无挡肩WJ-8型扣件有挡肩300-1型扣件有挡肩SFC型扣件无挡肩第3.5.1条WJ-7型扣件组成及主要技术要求。一、扣件组成1.WJ-7型扣件由T型螺栓、螺母、平垫圈、弹条、绝缘块、铁垫板、轨下垫板、绝缘缓冲垫板、重型弹簧垫圈、平垫块、锚固螺栓和预埋套管等组成,为满足高低调整需要,还包括轨下调高垫板(或充填式垫板)、铁垫板下调高垫板。2.弹条分为两种,即:W1型弹条(直径为14mm)和X2型弹条(直径为13mm),其中桥上采用小阻力扣件时使用X2型弹条。3.轨下垫板分为A、B两类,A类用于兼顾货运的高速铁路(厚度为12mm),B类用于仅运行客车高速铁路(厚度为14mm),每类又分为橡胶垫板和桥上采用小阻力扣件时配套使用复合垫板。二、主要技术要求1.对T型螺栓应进行定期涂油,防止螺栓锈蚀,油脂性能应符合相关规定。2.预埋套管中应保证有一定的防护油脂,油脂性能应符合相关规定。3.安装铁垫板时,轨底坡方向应朝向轨道内侧。4.弹条安装标准:弹条中部前端下颚与绝缘块不宜接触,两者间隙不得大于0.5mm;或使用扭矩扳手检测T型螺栓扭矩时,W1型弹条为100~140N·m,X2型弹条为70~90N·m。5.35 弹条养护标准:弹条中部前端下颚与绝缘块不宜接触,两者间隙不得大于1mm;或使用扭矩扳手检测T型螺栓扭矩时,W1型弹条为100~140N·m,X2型弹条为70~90N·m。1.锚固螺栓扭矩为300~350N·m。2.钢轨与绝缘块、绝缘块与铁垫板挡肩间缝隙之和不得大于1mm。3.钢轨左右位置调整量:±6mm。4.高低调整量:-4/+26mm。第3.5.1条WJ-8型扣件组成及主要技术要求。一、扣件组成1.WJ-8型扣件由螺旋道钉、平垫圈、弹条、绝缘轨距块、轨距挡板、轨下垫板、铁垫板、铁垫板下弹性垫板和预埋套管等组成。为满足高低调整需要,还包括轨下微调垫板和铁垫板下调高垫板。2.弹条分两种,即:W1型弹条(直径为14mm)和X2型弹条(直径为13mm),其中桥上采用小阻力扣件时使用X2型弹条。3.轨距挡板分为两种,即:一般地段用轨距挡板和夹板处用接头轨距挡板。4.铁垫板下弹性垫板分为A、B两类(厚度均为12mm)。A类弹性垫板用于兼顾货运的高速铁路,B类弹性垫板用于仅运行客车的高速铁路。5.螺旋道钉分为S2型和S3型两种,在扣件正常状态安装或钢轨调高量不大于15mm时用S2型螺旋道钉,调高量大于15mm时用S3型螺旋道钉。二、主要技术要求1.预埋套管中应保证有一定的防护油脂,油脂性能应符合相关规定。2.夹板处应采用接头轨距挡板和绝缘轨距块。3.弹条安装标准:弹条中部前端下颚与绝缘轨距块不宜接触,两者间隙不得大于0.5mm;或使用扭矩扳手检测螺旋道钉扭矩时,W1型弹条为130~170N·m,X2型弹条为90~120N·m。4.35 弹条养护标准:弹条中部前端下颚与绝缘轨距块不宜接触,两者间隙不得大于1mm;或使用扭矩扳手检测螺旋道钉扭矩时,W1型弹条为130~170N·m,X2型弹条为90~120N·m。1.轨距挡板应与承轨槽挡肩密贴,间隙不得大于1mm;钢轨与绝缘轨距块、绝缘轨距块与铁垫板挡肩间缝隙之和不得大于1mm。2.钢轨左右位置调整量:±5mm。3.高低调整量:-4/+26mm。第3.5.1条W300-1型扣件组成及主要技术要求。一、扣件组成1.W300-1型扣件分为W300-1a型和W300-1u型两种。扣件由弹条、绝缘垫片、轨距挡板、螺栓、轨下垫板、铁垫板、弹性垫板和预埋套管等组成,为满足高低调整需要,还包括调高垫板。2.弹条分为两种,即:SKL15型弹条(直径为15mm)和SKLB15型弹条(直径为13mm),其中桥上采用小阻力扣件时使用SKLB15型弹条。3.标准规格螺栓(Ss36-230)长度为230mm。为满足高低调整需要,配有长度为240mm和250mm的螺栓。4.标准规格轨下垫板(Zw692-6)厚度为6mm。为满足高低调整需要,配有厚度为2mm、3mm、4mm、5mm、7mm和8mm的轨下垫板。5.标准规格轨距挡板分为Wfp15a型挡板(适用于W300-1a型扣件)和Wfp15u型挡板(适用于W300-1u型扣件)两种。为满足钢轨左右位置调整需要,配有Wfp15a±1(Wfp15u±1)~Wfp15a±8(Wfp15u±8)各16种规格。二、主要技术要求1.预埋套管中应保证有一定的防护油脂,油脂性能应符合相关规定。2.弹条安装标准:弹条中部前端与轨距挡板前端突起部分不宜接触,两者间隙不得大于0.5mm;或使用扭矩扳手检测螺旋道钉扭矩时,SKL15型弹条为210~250N·m,SKLB15型弹条为150~180N·m。35 1.弹条养护标准:弹条中部前端与轨距挡板前端突起部分不宜接触,两者间隙不得大于1mm;或使用扭矩扳手检测螺旋道钉扭矩时,SKL15型弹条为210~250N·m,SKLB15型弹条为150~180N·m。2.轨距挡板应与承轨槽挡肩密贴,钢轨与轨距挡板间隙不得大于1mm。3.钢轨左右位置调整量:±8mm。4.高低调整量:-4/+26mm。第3.5.1条SFC型扣件组成及主要技术要求。一、扣件组成1.SFC型扣件分为直列式和错列式两种。扣件由弹条、绝缘帽、铸铁底板、绝缘轨距挡块、橡胶垫板、锚固螺栓、贝式垫片、锯齿垫片、耦合垫板和预埋套管等组成,为满足高低调整需要,还包括位于铸铁底板和耦合垫板之间的调高垫板。2.弹条分为FC1504型、FC1502型和FC1306型三种。一般地段安装FC1504型弹条(直径为15mm、配用8494型绝缘帽);夹板处安装FC1502型弹条(直径为15mm、不安装绝缘帽);小阻力扣件安装FC1306型弹条(直径为13mm、配用12133型绝缘帽)。二、主要技术要求1.预埋套管中应保证有一定的防护油脂,油脂性能应符合相关规定。2.安装铁垫板时,轨底坡方向应朝向轨道内侧。3.弹条初装扣压力不得小于9kN;养护过程中弹条扣压力不得小于8kN。4.锚固螺栓扭矩为150~200N·m。5.钢轨与绝缘轨距块、绝缘轨距块与铁垫板挡肩间缝隙之和不得大于1mm。6.钢轨左右位置调整量:±6mm。7.高低调整量:30mm。第3.5.2条扣件出现以下不良状态或伤损,应进行修理或更换:一、零部件损坏;35 一、预埋套管损坏;二、锚固螺栓扭矩(WJ-7型、SFC型)不满足要求;三、有螺栓弹条(WJ-7型、WJ-8型、W300-1型扣件)紧固状态弹条中肢前端离缝超过1mm;四、无螺栓弹条(SFC型扣件)不能保持应有的扣压力;五、弹性垫板静刚度超过设计上限的25%。第一节道岔及调节器第3.6.1条应根据线路允许速度等运营条件采用相应的可动心轨无缝道岔,道岔各部尺寸按标准图或设计图办理。第3.6.2条查照间隔(心轨工作边至护轨头部外侧的距离)不得小于1391mm,测量位置按设计图纸规定。第3.6.3条护轨轮缘槽宽度为42mm,容许误差为-1~+3mm,斥离尖轨非工作边与基本轨工作边的最小距离不小于63mm。第3.6.4条岔后到发线连接曲线半径不应小于该道岔导曲线半径,超高不应大于15mm,顺坡率不应大于2‰。第3.6.5条尖轨、心轨、叉跟尖轨出现以下不良状态或伤损,应进行修理或更换:一、尖轨尖端与基本轨或可动心轨尖端与翼轨间隙大于1mm,短心轨与叉跟尖轨尖端间隙大于1.5mm。二、尖轨、可动心轨侧弯,造成轨距不符合要求,或尖轨与基本轨、可动心轨与翼轨间隙超过2mm。三、尖轨、可动心轨拱腰,造成与滑床台间隙超过2mm。四、尖轨相对于基本轨降低值、心轨相对于翼轨降低值偏差超过1mm,且对行车平稳性有影响。五、尖轨与心轨因扭转或磨耗等原因造成光带异常,且对行车平稳性有影响。35 一、其他伤损达到钢轨轻伤标准。第3.6.1条基本轨、翼轨、导轨和护轨出现以下不良状态或伤损,应进行修理或更换:一、弯折点位置或弯折尺寸不符合要求。二、高锰钢摇蓝出现裂纹。三、其他伤损达到钢轨轻伤标准。第3.6.2条防跳限位装置与斥离尖轨(标准开口)间隙应为3~5mm,尖轨防跳顶铁与密贴尖轨间隙应为2~4mm,心轨防跳顶铁、卡铁、间隔铁与心轨间隙应为2~4mm。第3.6.3条道岔扣件系统及其零部件应满足以下要求:一、道岔扣件系统安装与调整应符合铺设图要求,各零部件应保持齐全,作用良好。二、应使用铁路专用防腐油脂定期对螺栓涂油,螺栓保持润滑状态。三、扣件有以下伤损情况,应及时更换:1.岔枕螺栓、T型螺栓折断或严重锈蚀。2.调高垫板损坏。3.弹性铁垫板或弹性基板的橡胶与铁件严重开裂。4.弹条、弹性夹、拉簧、弹片等损坏或不能保持应有的扣压力。弹性夹离缝、弹片与滑床板挡肩离缝、挡板前后离缝大于2mm。5.轨距块、挡板、缓冲调距块、偏心锥等严重磨损。6.套管失去固定螺栓的能力。7.垫板、滑床板、护轨垫板的焊缝开裂。8.滑床板损坏、变形或滑床台磨耗大于3mm。9.弹性垫板静刚度值超过设计上限的25%。四、35 不得对转辙器滑床台涂油,辙叉滑床台可涂固体润滑剂。各部位螺栓涂油时不得污染橡胶垫板、弹性铁垫板和弹性基板。第3.6.1条辊轮系统及其部件应满足以下要求:一、辊轮安装与调整应符合铺设图要求,各零部件应保持齐全,作用良好。二、闭合状态下,辊轮与尖轨轨底边缘间的空隙应为1~2mm;辊轮顶面应高于滑床台上表面1~3mm。三、辊轮槽排水孔应保持畅通。四、辊轮上、下部分连接螺栓松动、折断、缺失或辊轮转动不灵活、破损时应立即修理或更换。第3.6.2条其他零部件应满足以下要求:一、其他零部件安装应符合铺设图要求,缺少时应及时补充。二、应使用铁路专用防腐油脂定期对螺栓涂油,螺栓保持润滑状态。三、间隔铁、限位器的联结螺栓、护轨螺栓、长短心轨联结螺栓、接头铁螺栓必须齐全,作用良好,折断时必须立即更换。同一部位同时有两条螺栓或接头铁螺栓有一条缺少或折损时,道岔应停止使用。四、顶铁、心轨防跳铁、尖轨防跳限位装置等各部件的联接和固定螺栓变形、损坏或作用不良时应进行修理或更换。五、尖轨防跳限位装置、心轨防跳顶铁和心轨防跳卡铁损坏或作用不良时应进行修理或更换。第3.6.3条无缝道岔应满足以下技术要求:一、道岔应铺设在无缝线路固定区,正线道岔除胶接绝缘接头外,其他接头应全部焊接。二、无缝道岔的设计锁定轨温应与两端区间无缝线路设计锁定轨温一致,且应满足跨区间无缝线路允许温降和允许温升要求,道岔各联结件应牢固可靠。三、无缝道岔尖轨尖端伸缩位移、可动心轨尖端伸缩位移应满足表3.6.10要求,超过允许值应分析原因,并及时调整。35 尖轨相对于基本轨、可动心轨相对于翼轨允许伸缩位移(单位:mm)表3.6.10道岔类型尖轨允许伸缩位移心轨允许伸缩位移备 注锁闭机构尖轨跟端结构客专线系列±40±20多机多点钩型外锁限位器、间隔铁或无传力部件CZ系列+45±30第一牵引点拐肘外锁无传力部件CN系列±40±20多机多点自调式外锁限位器一、应加强桥上及隧道口附近无缝道岔检查和锁定,防止碎弯和爬行。二、应按规定利用钢轨位移观测桩进行位移观测,及时分析锁定轨温变化及钢轨位移情况。应加强尖轨和心轨位移观测,防止转换卡阻。第3.6.1条调节器性能和配置、尖轨相对于基本轨降低值应符合设计要求。第3.6.2条调节器用钢轨、扣件及其他零部件制造、组装、吊装、运输、储存、铺设及养护维修技术要求应符合《时速350公里客运专线无砟轨道60kg/m钢轨伸缩调节器暂行技术条件》规定。第3.6.3条调节器应满足以下技术要求:一、平面曲线和竖曲线地段不得设置调节器。二、在桥梁中部设置双向调节器时,温度跨度不宜超过200m,宜将双向尖轨的对称中心设置在连续梁中部固定支座上方。三、调节器基本轨始端和尖轨跟端焊接接头位置距梁缝不应小于2m。四、接续线钻孔位置应避开基本轨伸缩范围。五、单向调节器应加强尖轨及其后50~100m范围内钢轨锁定,双向调节器应加强尖轨范围锁定。六、调节器及其前后线路扣件类型和扭矩应符合设计要求。调节器扣件铁垫板锚固螺栓扭矩为300~350N·m;尖轨螺栓扭矩为400~500N·m;基本轨轨撑螺栓扭矩为300~350N·m。35 第一节无缝线路第3.7.1条正线应采用跨区间无缝线路,到发线应采用无缝线路。无缝线路应具有足够的强度和稳定性。第3.7.2条无缝线路锁定轨温应符合以下技术要求:一、无缝线路设计锁定轨温按下式计算确定:式中-设计锁定轨温修正值,一般取0~5℃。-最高轨温,取历年最高气温加20℃;-最低轨温,取历年最低气温。二、无缝线路相邻单元轨节之间锁定轨温之差不应大于5℃,同一区间内单元轨节最高与最低锁定轨温之差不应大于10℃;左右股钢轨锁定轨温之差不应大于3℃。第3.7.3条无缝线路钢轨焊接应满足以下技术要求:一、钢轨焊接应按《钢轨焊接》(TB/T1632)标准执行。二、钢轨厂焊应采用固定闪光焊,现场焊应优先采用移动闪光焊,道岔、调节器焊接及伤损钢轨处理可采用铝热焊。三、钢轨焊接接头平直度应符合表3.7.3要求。钢轨焊接接头平直度标准表3.7.3部位平直度要求说明200km/h200(不含)~350km/h轨顶面(mm/1m)+0.30+0.20“+”表示凸出轨头内侧工作面(mm/1m)+0.3-0.3+0.30“+”表示凹进轨底面(mm)+0.50+0.50“+”表示焊筋凸出注:平直度以焊缝为中心进行测量。35 一、焊接接头位置应符合以下要求:1.左右股单元轨节锁定焊接头相错量不宜超过100mm。2.由道岔前端和辙叉跟端接头焊缝确定的道岔全长偏差不得超过±20mm。3.铝热焊焊缝距承轨台边缘不得小于100mm。4.单元轨节起止点不应设置在不同轨道结构过渡段或不同线下基础过渡段范围。第3.7.1条联合接头应满足下列要求。一、联合接头焊接质量应符合《钢轨焊接第1部分:通用技术条件》(TB/T1632.1)规定。二、联合接头位置不得设置在桥墩上和钢桁梁伸缩纵梁上,并要求距桥台边墙或桥墩不小于2m。第3.7.2条绝缘接头应满足以下技术要求:一、绝缘接头应符合《铁路钢轨胶接绝缘接头技术条件》(TB/T2975)规定。二、左右两股钢轨绝缘接头应相对铺设,且绝缘接头轨缝绝缘端板距钢轨支承位置不宜小于100mm。三、胶接绝缘接头宜采用现场胶接,胶接绝缘接头与焊接接头间距不应小于20m,道岔间困难条件下不应小于12m。第3.7.3条无缝线路维修管理应以一次锁定的轨条为管理单元,无缝道岔应以单组或相邻多组一次锁定的道岔及其前后200m线路为管理单元。第3.7.4条可采用钢轨应力检测仪等检测设备测量无缝线路锁定轨温。第3.7.5条应做好无缝线路钢轨位移观测,位移观测可采用仪器观测或弦线测量。累计位移量出现异常时(锁定轨温变化超过5℃),工务段应及时查明原因,采取相应措施。无缝线路钢轨位移观测桩设置要求:1.钢轨位移观测桩必须预先埋设牢固,均匀布置,桥梁地段应在固定支座上方设置。2.区间钢轨位移观测桩间距不应大于500m。35 1.道岔及其前后设置7对钢轨位移观测桩:岔头、限位器(或间隔铁)、岔尾(含直、曲股)、道岔前后50m和200m处。岔区道岔间距大于50m时设一对钢轨位移观测桩。2.调节器及其前后设置6对钢轨位移观测桩:调节器两端及前后50m和200m处。双向调节器在中间增设1对。第3.7.1条在轨条就位或轨条拉伸到位后,应立即进行标记。标记应明显、耐久、可靠。第3.7.2条无缝线路锁定轨温必须准确、均匀,有下列情况之一者,应进行应力放散或调整:1.实际锁定轨温不在设计锁定轨温范围以内。2.锁定轨温不明、不准确。3.两相邻单元轨节锁定轨温差超过5℃,或左右股钢轨实际锁定轨温相差超过3℃,或同一区间单元轨节最高、最低锁定轨温相差超过10℃。4.铺设或维修作业方法不当,使轨条产生不正常伸缩。5.出现严重不均匀位移。6.夏季线路轨向严重不良,碎弯多。7.通过位移观测或测试分析,发现温度力分布严重不匀。第3.7.3条无缝线路养护维修技术要求一、桥上无缝线路养护维修技术要求:1.按设计要求,保持扣件布置方式和扣件紧固程度。2.高温和低温季节,应加强连续梁活动端或桥台附近线路状态的检查,对位移超限处所及时进行调整,防止碎弯和断轨。3.温度跨度等于或大于48m时,应加强梁端附近线路状态的检查。二、对大坡道地段、列车制动地段无缝线路应加强检查和锁定,防止钢轨爬行和轨向变化。35 一、应加强隧道口前后100m线路检查,采取措施防止线路出现碎弯。第一节标志标识第3.8.1条线路标志包括公里标、半公里标,信号标志(与工务有关的)包括警冲标。第3.8.2条线路标志应设在本线列车运行方向的左侧。公里标和半公里标式样应符合规定,安设应牢固、可靠。有接触网支柱地段设置在距实际位置最近的接触网支柱上,隧道地段设置在边墙上,站内无接触网支柱地段按标准式样标注在站台侧面。公里标和半公里标实际位置应在钢轨轨腰或无砟轨道底座上做标识,标识位置应正确。第3.8.3条警冲标应设在两会合线路线间距离为4m的中间,有曲线时按限界加宽办法加宽。第3.8.4条桥梁、隧道、曲线中点、圆曲线及缓和曲线始终点、涵渠、变坡点和铁路局、工务段管界均不设标志,但应做出标识,标识在桥梁地段可标注在线路一侧防护墙上,路基地段可标注在无砟轨道底座或支承层上,隧道地段可标注在边墙上(隧道标识应标注在隧道进出口处),站内可标注在站台侧面,标识位置应正确。35 第一章线路设备检查第一节一般要求第4.1.1条线路检查应坚持“动态检查为主,动、静态检查相结合,结构检查与几何尺寸检查并重”的原则。第4.1.2条动态检查应以综合检测列车和探伤车检测结果为主要依据,巡检设备、车载式线路检查仪和添乘检查作为动态检查的辅助手段。发现问题时,应结合现场静态复核,全面分析原因,合理确定维修作业方案和计划。对超过临时补修偏差管理值的处所应及时处理。第4.1.3条应积极采用先进的线路检查设备,提高线路检查质量,加强线路设备状态分析,指导线路维修作业。第4.1.4条对道岔、调节器、大跨度桥梁、过渡段和沉降等重点地段的线路设备,应在昼间进行巡视,每年应不少于一遍。第4.1.5条对道岔的结构及联结零件巡视每周不少于一遍。第4.1.6条在山区、高原、严寒地区和遇有极端气候时,应加强重点线路设备检查和巡视,具体办法由铁路局规定。第二节线路动态检查第4.2.1条应采用综合检测列车、车载式线路检查仪等检测设备对线路进行周期性检查,按局部不平顺(峰值)和区段整体不平顺(均值)进行动态质量管理。第4.2.2条检查周期一、综合检测列车每10~15天检查1遍。二、动车组应安装车载式线路检查仪,每天对线路检查不少于1遍。三、工务段应使用便携式线路检查仪添乘检查线路,每月不少于2遍。四、应采用巡检设备检查线路设备状态,每半年不少于1遍。第4.2.3条综合检测列车检查报告79 一、检查发现Ⅲ级及以上偏差或车辆动力学指标超限时,检测单位应立即通知铁路局。二、检测单位应及时将检测报告提交给有关单位,并向铁道部提报月度和年度检测分析报告(含综合检测列车线路评分统计报告表)。三、综合检测列车对线路局部不平顺采用偏差扣分办法进行评定,对整体不平顺采用TQI进行评定。综合检测列车检查结果应分线、分段汇入综合检测列车线路评分统计报告表中。第4.2.1条工务段应设专人对动态检测结果进行全面分析,并进行必要的现场复核,编制月度动态检测分析报告,以指导线路维修作业。第4.2.2条对综合检测列车发现的Ⅲ级及以上偏差处所,应及时安排临时补修;对轨道质量指数(TQI)超过管理值的区段和超过经常保养偏差管理值的处所,应安排经常保养;对车辆动力学指标超限处所,应及时分析原因,安排整修;对Ⅳ级偏差处所,或Ⅲ级偏差且车辆动力学指标超限处所应立即限速,200~250km/h线路限速不超过160km/h,250(不含)~350km/h线路限速不超过200km/h,具体处理程序执行铁道部相关规定。第4.2.3条综合检测列车发现的轨向水平逆向复合不平顺和连续三波及多波高低、轨向不平顺,以及车载式线路检查仪和添乘检查发现的不良处所,应及时进行分析和处理,具体办法由铁路局规定。第一节线路静态检查第4.3.1条工务段负责对线路设备进行周期性检查,并作好详细记录,掌握线路设备状态及变化规律,具体办法由铁路局规定。第4.3.2条轨道几何尺寸检查每年不少于1遍,重点地段应加强检查。对重点病害或轨道不平顺地段,应使用轨道测量仪、轨道检查仪进行检查。第4.3.3条无砟道床静态检查内容及周期79 一、每半年检查1遍。二、对未处理的Ⅱ级伤损处所每季度检查1遍。三、无砟道床静态检查内容及检查记录要求见附录一,伤损等级按本规则第3.3.7条进行判定。第4.3.1条扣件系统静态检查内容和周期一、扣件系统检查内容和周期见表4.3.4。扣件检查内容和周期表4.3.4序号检查内容检查周期1扣件安装状态、部件缺损、预埋套管等每半年检查1遍2弹条紧固状态(WJ-7、WJ-8、W300-1型扣件)每半年检查1遍,每公里连续抽查50个3弹条扣压状态(SFC型扣件)每半年检查1遍,每公里连续抽查50个4钢轨与绝缘块(绝缘轨距块)、轨距挡板间隙每半年检查1遍,每公里连续抽查50个5锚固螺栓扭矩(WJ-7、SFC型扣件)每半年检查1遍6弹性垫板刚度每年抽检1次,抽检数量3块/50km二、线路开通前,应对扣件安装状态、部件缺损、预埋套管等全面检查,对弹条紧固状态和锚固螺栓扭矩全面查看、重点检测。应加强扣件弹性垫板刚度检查,分析其弹性衰减规律。第4.3.2条道岔静态检查内容和周期见表4.3.5,检查工具及方法参照附录二,检查记录参照附录三。钢轨及焊缝检查内容和周期按本章第四节执行。道岔检查内容和周期表4.3.5序号检查内容检查方式检查周期1轨距、水平、支距、高低、轨向全面检测每月检查1遍2斥离尖轨非工作边与基本轨工作边最小间距全面查看,重点检测3查照间隔4护轨轮缘槽宽度5尖轨与基本轨、心轨与翼轨、短心轨和叉跟尖轨间隙、尖轨与滑床台、心轨与滑床台间隙,尖轨与顶铁、心轨与顶铁间隙6辊轮状态79 7滑床台与基板脱焊及台面磨耗情况8扣件状态9弹性夹、拉簧状态10弹性铁垫板、弹性基板等各种垫板状态11限位器、间隔铁、顶铁、轨撑、接头铁、连杆等联结螺栓松动、变形或损坏情况12尖轨防跳限位装置与斥离尖轨(标准开口)间隙,尖轨防跳顶铁与密贴尖轨间隙,心轨防跳顶铁、卡铁、间隔铁与心轨间隙。13尖轨相对于基本轨、心轨相对于翼轨的伸缩位移;两尖轨相对伸缩位移14轮轨接触面(光带)检查,重点检查尖轨与基本轨共同受力部位接触面(位置、塑性变形、磨耗等)15其他零件损坏、变形或缺失情况16尖轨各控制断面相对于基本轨高差全面检测每季度检查1遍17心轨各控制断面相对于翼轨高差第4.3.1条调节器静态检查内容和周期见表4.3.6,检查工具及方法参照附录二,检查记录参照附录四。钢轨及焊缝检查内容和周期按本章第四节执行。调节器检查内容和周期表4.3.6序号检查内容检查方式检查周期1轨距、水平、高低、轨向全面检测每月检查1遍2尖轨与基本轨、尖轨与扣件间间隙、轨撑间隙全面查看,重点检测3扣件、垫板、轨撑状态4其他零件损坏、变形或缺失情况5尖轨控制断面相对于基本轨高差全面检测每季度检查1遍第4.3.2条对无缝线路、道岔及调节器钢轨纵向位移每季度全面观测一次,按附录五记录观测结果。对需进行应力放散和调整的区段应分析原因,及时处理。第一节钢轨检查第4.4.1条钢轨检查分探伤和外观及表面伤损检查。第4.4.2条钢轨探伤。一、79 应采用以探伤车为主、探伤仪为辅的方式对正线钢轨进行周期性探伤,探伤车检查发现的伤损应采用探伤仪进行复核。一、应采用探伤仪对焊接接头、站线、道岔(包括尖轨和心轨变截面部分)、调节器(含尖轨变截面部分)及其前后60m钢轨进行周期性探伤。二、探伤周期1.使用探伤车对正线钢轨每年检查不少于7遍,冬季应适当缩短检查周期;使用钢轨探伤仪对正线钢轨每年检查1遍;使用钢轨探伤仪对到发线钢轨每年检查4遍,其他站线每年检查1遍。冬季可适当缩短探伤周期。2.使用钢轨探伤仪对正线道岔及调节器的钢轨每月检查1遍,对到发线道岔每年检查4遍,其他站线道岔每年检查1遍。3.对正线无缝线路和道岔、调节器钢轨的焊缝还应使用焊缝探伤仪进行全断面探伤,厂焊焊缝每5年检查1遍;现场闪光焊焊缝每年检查1遍,铝热焊焊缝每半年检查1遍。三、钢轨探伤判定钢轨探伤评判分轻伤和重伤两种。1.钢轨探伤检查有下列情况之一,即判为轻伤:(1)材质缺陷虽未达到相关技术条件规定的钢轨报废程度,但与判废标准规定值相差不超过6dB;(2)焊接缺陷虽未达到《工务作业第21部分钢轨焊缝超声波探伤作业》(TB/T2658.21)规定的焊缝报废程度,但与判废标准规定值相差不超过6dB。2.钢轨探伤检查有下列情况之一,即判为重伤:(1)在规定的探伤灵敏度下发现疲劳裂纹;(2)达到或超过相关技术条件规定的钢轨报废程度的内部材质缺陷;(3)达到或超过《工务作业第21部分钢轨焊缝超声波探伤作业》(TB/T2658.21)规定的焊缝报废程度的焊接缺陷。四、79 铁道部基础设施检测中心探伤车检查情况应及时通知有关单位,铁路局探伤车检查情况,应及时通知工务段。第4.4.1条钢轨外观及表面伤损检查。一、应采用巡检设备与人工巡视相结合的方式对钢轨外观进行检查。人工巡视检查每年不少于1遍。发现钢轨擦伤、鱼鳞裂纹、磨耗、锈蚀及其他伤损时,应进行复核。二、对磨耗达到轻伤的钢轨、道岔及调节器应使用钢轨轮廓(磨耗)测量仪每季度至少检查1遍。三、对剥离裂纹、表面裂纹和擦伤每季度检查1遍,必要时进行涡流和磁粉探伤。涡流探伤主要用于曲线区段钢轨表面及近表面缺陷,特别是表面斜裂纹检查。磁粉探伤主要用于焊后焊接接头及道岔表面及近表面缺陷检查。道岔磁粉探伤主要部位是尖轨全长的轨顶面、轨腰外侧面和轨底上表面;心轨的轨顶面以及高锰钢铸造翼轨的轨顶面和轨腰外侧面。磁粉探伤方法依据GB/T15822.1-2005《无损检测磁粉检测第1部分:总则》进行。四、对正线钢轨现场焊焊缝平直度应使用钢轨平直度测量仪每年至少检查1遍,对低塌达到轻伤的焊接接头每季度至少检查1遍。五、应对钢轨外观及表面伤损检查结果作好记录,其检查内容参照附录六。第4.4.2条检查发现钢轨折断或重伤应立即通知线路车间和工务段调度。钢轨折断应立即封锁线路并处理;钢轨重伤应立即限速不超过160km/h并处理,处理方法按第5.2.1条的规定执行。第4.4.3条工务段每月应将钢轨外观及表面伤损检查和钢轨探伤情况报铁路局。铁路局应每月汇总分析后报铁道部,报告含伤损钢轨月报(见附录七)。第4.4.4条伤损钢轨管理一、线路上伤损钢轨应按表4.4.6所示作好标记。79 伤损钢轨标记表4.4.6伤损种类伤损范围及标记说明连续伤损一点伤损轻伤|←△→|↑△用白铅油作标记轻伤有发展|←△△→|↑△△用白铅油作标记重伤|←△△△→|↑△△△用白铅油作标记一、对伤损钢轨应加强检查,并判定伤损发展情况。二、下道的重伤钢轨应严格管理,防止重伤钢轨重新上道。第4.4.1条钢轨探伤信息管理一、钢轨伤损信息管理1.铁路局应健全、完善伤损钢轨数据库,并建立伤损钢轨计算机统计分析系统;2.工务段应建立健全台账和报表,定期进行钢轨伤损分析;3.钢轨探伤检测单位应制定钢轨探伤进度示意图、钢轨伤损分析管理图、探伤工作日志、钢轨伤损记录簿和重伤钢轨登记簿;4.钢轨探伤检测单位应建立探伤数据回放制度,对探伤车和数字式探伤仪检测数据应进行二次回放分析。5.铁道部基础设施检测中心、铁路局应向铁道部提报月度和年度探伤检测分析报告。二、探伤设备信息管理1.应建立健全钢轨探伤设备和器材台账;2.探伤仪检修及复验后测试结果应进行记录和备案。第一节量具检查第4.5.1条线路静态检查主要量具应按铁道部《铁路工务计量器具运用管理办法》有关规定进行管理。第4.5.2条79 工务段应备有混凝土、水泥乳化沥青砂浆等裂缝宽度、深度及道床结构层间缝隙检测器具,检查所用其他量具应根据线路等级和相应测量准确度要求进行配置,并建立运用管理台帐,记录必要的设备管理信息,粘贴相应状态标识(设备管理状态采用三色标识,其中“绿色”为合格、“黄色”为限用、“红色”为禁用)。第4.5.1条铁路局应分级建立计量标准,并对量具进行检定或校准。第4.5.2条用于线路检测的量具投入使用前必须按规定进行首次检定,合格后方可投入使用,使用中应按检定规程规定的周期进行后续检定。第4.5.3条工务段应配置相应设备和人员,制定管理制度,取得相应计量检定或校准资质,对段管计量器具按计量检定规程规定的周期进行检定或校准。第4.5.4条对轨道检查仪、轨道测量仪等较大的测量设备,应在车间增设检定点。第4.5.5条对GPS定位仪、全站仪、水准仪等铁路局无法建立计量标准的量具,应送所在地市有相应资质的技术机构进行检定或校准。79 第一章线路设备维修主要作业要求第一节一般要求第5.1.1条铁路局应建立和完善各项作业标准,规范作业流程。第5.1.2条作业人员应掌握相关技术标准和作业方法,持证上岗。第5.1.3条作业前,应对检测资料进行综合分析,制定作业方案。作业方案应明确质量要求和安全措施,并应经审批,具体办法由铁路局规定。第5.1.4条现场作业负责人应确定作业范围和作业量,作业人员应按操作规程使用作业机具。第5.1.5条作业后,现场作业负责人应组织质量回检,填写作业日志。第二节钢轨修理第5.2.1条钢轨修理作业要求。一、钢轨综合修理1.为预防和整治钢轨病害,改善轮轨匹配关系,延长钢轨使用寿命,应做好钢轨修理工作。2.当钢轨出现表5.2.1所列表面轻伤及其他表面伤损时,应及时进行修复,或采用无损加固处理。3.当发现钢轨内部轻伤有发展时,应采用无损加固处理。4.伤损加固时,应尽量使伤损部位处于夹板中部,严禁夹板与焊筋接触。5.钢轨钻孔位置应在螺栓孔中心线上,且必须倒棱。两螺栓孔净距不得小于大孔径的两倍。其他专业需在钢轨上钻孔或加装设备时,必须经铁路局同意并委托工务部门施工。6.严禁焊补钢轨,严禁使用火焰切割钢轨或烧孔,严禁使用剁子和其他工具强行截断钢轨及冲孔,严禁锤击轨底。79 钢轨病害整治限度表5.2.1钢轨病害限度测量方法200~250km/h250(不含)~350km/h钢轨肥边>1mm>0.8mm直尺、深度尺测量轨顶面擦伤深度大于0.5mm深度大于0.35mm硬弯>0.3mm>0.2mm1m直尺测量矢度焊缝(接头)轨顶面低塌或马鞍型磨耗>0.3mm>0.2mm波形磨耗钢轨表面有周期性波磨且平均谷深超过0.04mm(车载检测)或最大谷深达到0.08mm(手工检测),波长不大于300mm钢轨表面有周期性波磨且平均谷深超过0.04mm(车载检测)或最大谷深达到0.08mm(手工检测),波长不大于300mm测试精度0.01mm及以上,且测试长度不小于采样窗长度表面局部微细疲劳裂纹(鱼鳞纹)肉眼可见肉眼可见目视尖轨扭转、硬弯、尖轨磨耗、心轨磨耗造成光带异常并影响行车稳定性时尖轨相对于基本轨降低值偏差超过1mm且车体横向、垂向加速度三级偏差尖轨相对于基本轨降低值偏差超过1mm且车体横向、垂向加速度三级偏差人工及综合检测列车一、钢轨重伤处理发现钢轨重伤时,应立即进行处理:1.对钢轨核伤和焊缝重伤可加固处理,并在适宜温度及时进行永久处理;在实施永久处理前应加强检查,发现伤损发展时,应按照钢轨折断及时进行紧急处理、临时处理或永久处理。2.对裂纹和可能引起轨头揭盖的重伤,应按照钢轨折断进行紧急处理、临时处理或永久处理。3.对其他重伤可采取修理或焊复方法处理,处理前可根据现场实际情况采取限速措施。二、钢轨折断处理发现钢轨折断时应立即封锁线路,并根据现场情况采取紧急处理、临时处理或永久处理。79 1.紧急处理当断缝不大于30mm时,可在断缝处上夹板或臌包夹板,用急救器加固,拧紧断缝前后各50m范围内的扣件,并派专人看守,按不超过45km/h速度放行列车,且邻线限速不超过160km/h。紧急处理后,应在断缝两侧轨头非工作边做出标记(标记间距一般为26m),并准确丈量两标记间距离和轨头非工作边一侧断缝值,作好记录。2.临时处理当钢轨折损严重、断缝超过30mm或紧急处理后不能及时进行永久处理时,应切除伤损部分,在两锯口间插入长度不短于6m的同型钢轨,轨端钻孔,安装接头夹板,用10.9级螺栓拧紧,拧紧短轨前后各50m范围内的扣件,按不超过160km/h速度放行列车。临时处理前,应在断缝两侧轨头非工作边做出标记(标记间距一般为26m),并准确丈量两标记间距离和轨头非工作边一侧断缝值,作好记录。3.永久处理对紧急处理或临时处理处所,宜于当日天窗内采用原位焊复或插入短轨焊复处理。进行焊复处理时,应保持无缝线路锁定轨温不变。作业轨温宜低于实际锁定轨温0~20℃。当采用插入短轨焊复时,短轨长度不得小于20m。钢轨焊接应按照《钢轨焊接》(TB/T1632)执行,并满足下列要求:(1)焊接宜采用具有拉伸、保压功能的焊接设备。(2)焊接作业轨温应不低于5℃,且应避免大风和雨雪等不良天气。必须在不良天气进行焊轨作业时,应采取相应措施,并使环境温度高于5℃;推凸后应采用石棉或其他材料覆盖直至轨温降至300℃以下。(3)钢轨焊接后应对焊缝进行探伤检查。(4)焊接作业结束后,应测量原标记间距离,计算焊接作业范围内锁定轨温。一、发现道岔尖轨、基本轨、可动心轨、翼轨折断时应立即封锁线路,进行处理。79 一、胶接绝缘接头拉开时,应立即复紧两端各50m线路的扣件,限速不超过160km/h,并及时进行永久处理。绝缘失效时,应立即于当日天窗时间更换,进行永久处理。第5.2.1条钢轨打磨作业。一、钢轨(包括正线、道岔和调节器)打磨分预打磨、预防性打磨和修理性打磨。钢轨预打磨应在轨道精调完成后进行。钢轨预防性打磨周期按通过总重和钢轨运用状态确定,原则上每30~50Mt通过总重打磨一次,最长不宜超过2年。道岔钢轨打磨周期应与正线钢轨打磨周期相同。当钢轨出现波磨、鱼鳞裂纹等伤损时,应及时进行修理性打磨。二、可采用钢轨打磨列车、道岔打磨车或钢轨铣磨车打磨或铣磨钢轨。钢轨焊接接头可采用小型钢轨打磨机进行打磨,严禁使用手砂轮打磨。三、钢轨预防性打磨廓形宜根据钢轨表面状态、轮轨接触情况综合设计。未进行打磨廓形设计时,可根据线路运行动车组类型,参考钢轨预打磨廓形对钢轨进行打磨。四、钢轨修理性打磨方案应根据波磨、鱼鳞裂纹等表面伤损程度,比照本条第三款规定确定,打磨后应保证伤损得到消除。五、钢轨打磨质量技术要求:1.打磨廓形应符合设计要求,并采用模板或钢轨轮廓(磨耗)测量仪进行打磨廓形检查和验收。钢轨打磨作业后应满足表5.2.2-1和表5.2.2-2的要求。钢轨打磨作业验收标准表5.2.2-1项目验收标准(mm)测量方法说明钢轨母材轨头内侧工作面+0.201m直尺测量矢度“+”表示凹进钢轨母材轨顶面或马鞍型磨耗+0.20“+”表示凸出焊缝顶面+0.20“+”表示凸出焊缝内侧工作面+0.20“+”表示凹进79 钢轨波磨打磨作业验收标准表5.2.2-2项目验收标准测量方法说明波长(mm)10~3030~100100~300300~1000采样窗长度(mm)60060010005000谷深平均值(mm)0.020.020.030.15测试精度0.01mm及以上,且测试长度不小于采样窗长度打磨作业完成后8天内或在打磨后通过总重30万吨之前测量允许超限百分率(%)5%5%5%5%连续测量打磨波磨钢轨长度100m(车载检测)或30m(手工检测)1.应使用便携式粗糙度检测仪检测粗糙度,在10mm范围内同一个钢轨打磨面上,沿与钢轨打磨痕迹垂直方向进行表面粗糙度测量,至少连续测量6个点,打磨面粗糙度不大于10µm。2.打磨面最大宽度(见图5.2.2):R13区域5mm;R80区域7mm;R300区域10mm。图5.2.2打磨面最大宽度示意图3.沿钢轨100mm长度范围内,打磨面宽度最大变化量不应大于打磨面最大宽度的25%。4.打磨后接触光带应居中,且宽度为20~30mm。钢轨打磨面应无连续发蓝带。二、钢轨打磨作业技术要求:79 1.打磨前应调查待打磨地段钢轨状况,每100m采用钢轨轮廓(磨耗)测量仪测试钢轨廓形,根据钢轨表面状态、钢轨伤损和轮轨接触情况,由线路维修和打磨技术人员共同研究确定打磨方案。2.打磨前应对影响正常打磨操作地段尤其是影响轨距角打磨的因素进行调查,并预先采取措施,以保证钢轨打磨正常进行。3.打磨前应对焊接接头轨面平直度进行检查。当超过标准时,应采用小型钢轨打磨机对焊接接头进行局部打磨。4.打磨前应在站线进行打磨参数调整试验,确认打磨廓形达到要求后,方可进行正式打磨。5.打磨车作业速度应根据打磨列车特性和打磨目的确定。6.最后一遍打磨应降低打磨功率或提高打磨速度,以保证钢轨打磨后表面粗糙度达标。7.应及时清理轨道板、钢轨表面上的打磨碎屑。一、正线道岔打磨应充分考虑结构特点,打磨技术要求和验收标准与区间钢轨相同。第一节扣件维修及轨道几何尺寸调整作业第5.3.1条扣件维修及轨道几何尺寸调整作业应做好相关记录。轨道几何尺寸调整作业方法见附录八。第5.3.2条当轨道几何尺寸调整量超出扣件正常调整量时,应结合现场实际情况,制定具体实施方案,可采用特殊调整扣件进行临时处理,并及时采取措施恢复线路正常状态。第5.3.3条WJ-7型扣件维修作业。一、零部件损坏应及时更换,更换时应采用相同规格零部件。二、对T型螺栓进行定期涂油,防止螺栓锈蚀。预埋套管中缺油或无油时,应在预埋套管中注入或在锚固螺栓螺纹部分涂专用防护油脂。三、安装铁垫板时应使轨底坡方向朝向轨道内侧。79 一、紧固T型螺栓和锚固螺栓应采用扭矩扳手检查,确保扭矩达标。二、绝缘轨距块与钢轨或铁垫板挡肩间缝隙较大时,应通过更换不同号码绝缘轨距块的方式进行调整。第5.3.1条WJ-8型扣件维修作业。一、零部件损坏应及时更换,更换时应采用相同规格的零部件。夹板处应采用接头轨距挡板和绝缘轨距块。二、预埋套管中缺油或无油时,应在预埋套管中注入或在螺旋道钉螺纹部分涂专用防护油脂。三、紧固弹条时应采用扭矩扳手检查,确保扭矩满足要求。四、绝缘轨距块与钢轨或铁垫板挡肩间缝隙较大时,应通过更换不同号码绝缘轨距块的方式进行调整。轨距挡板与承轨槽挡肩不密贴时,应更换轨距挡板。第5.3.2条W300-1型扣件维修作业。一、零部件损坏应及时更换,更换时应采用相同规格的零部件。二、预埋套管中缺油或无油时,应在预埋套管中注入或在螺旋道钉螺纹部分涂专用防护油脂。三、紧固弹条应采用扭矩扳手检查,确保扭矩满足要求。四、钢轨与轨距挡板间缝隙较大时,应通过更换不同号码轨距挡板进行调整。轨距挡板与承轨槽挡肩不密贴时,应更换轨距挡板。第5.3.3条SFC型扣件维修作业。一、零部件损坏应及时更换,更换时应采用相同规格的零部件。二、预埋套管中缺油或无油时,应在预埋套管中注入或在锚固螺栓螺纹部分涂专用防护油脂。三、安装铁垫板时,应使轨底坡方向朝向轨道内侧。锯齿垫片应与铸铁底板牙型啮合紧密,两片M22贝氏垫片应背靠背安装。紧固锚固螺栓应采用扭矩扳手检查,确保扭矩满足要求。四、弹条应采用专用工具安装。79 一、绝缘块与钢轨或铁垫板挡肩间缝隙较大时,应通过更换不同号码绝缘块进行调整。第5.3.1条扣件预埋套管失效修理作业。扣件预埋套管失效时应及时采用相同型号套管进行修复,修复时应满足以下要求:一、取出失效套管时,不得伤及套管周围钢筋,且油渍或油脂不得污染孔壁。二、失效套管取出后,应清除混凝土枕或轨道板孔内残渣,并用高压风吹净。三、应在孔内注入或在新套管外壁涂敷适量的锚固胶。四、植入的新套管定位应准确。五、新套管锚固强度应达到抗拔力要求后方可安装扣件。六、采用的修复方案及锚固胶应提前进行试验,确定修复工艺参数。第一节无砟道床维修作业第5.4.1条无砟道床维修作业包括无砟道床伤损修补作业和道床结构损坏修复作业。无砟道床结构损坏修复作业要求见附录九。第5.4.2条无砟道床维修作业所用修补材料应经铁道部认定的检验机构检验合格,并经现场同条件检验,各项性能指标均满足要求后方可使用。第5.4.3条CRTSⅠ型板式无砟道床伤损修补作业一、CRTSⅠ型板式无砟道床伤损形式和修补作业要求如表5.4.3。CRTSⅠ型板式无砟道床伤损修补作业要求表5.4.3项目伤损形式伤损等级维修作业要求轨道板伤损裂缝Ⅱ见附录十“无压注浆法”Ⅲ见附录十“低压注浆法”锚穴封端离缝Ⅱ、Ⅲ见附录十“低压注浆法”混凝土缺损见附录十一锚穴封端脱落见附录十二水泥乳化沥青砂浆层伤损砂浆与轨道板间离缝Ⅱ、Ⅲ见附录十三砂浆层缺损、掉块及剥落砂浆层裂缝Ⅱ、Ⅲ凸形挡台伤损裂缝Ⅱ见附录十“无压注浆法”79 Ⅲ见附录十“低压注浆法”混凝土缺损见附录十一挡台周围树脂伤损离缝或裂缝Ⅱ、Ⅲ见附录十四底座伤损裂缝Ⅱ见附录十“表面封闭法”Ⅲ见附录十“无压注浆法”混凝土缺损见附录十一伸缩缝与底座混凝土离缝Ⅱ、Ⅲ见附录十五一、对于大跨连续梁梁端、路基地段底座伸缩缝附近的凸形挡台周围树脂出现的离缝,应根据高、低温季节离缝大小的变化情况,在适当时机采用弹性材料进行修补。第5.4.1条CRTSⅡ型板式无砟道床伤损修补作业一、CRTSⅡ型板式无砟道床伤损形式和修补作业要求如表5.4.4。CRTSⅡ型板式无砟道床伤损修补作业要求表5.4.4项目伤损形式伤损等级维修作业要求轨道板伤损预裂缝处裂缝Ⅱ、Ⅲ见附录十“表面封闭法”非预裂缝处裂缝Ⅱ见附录十“无压注浆法”Ⅲ见附录十“低压注浆法”混凝土缺损见附录十一轨道板间连接部位伤损裂缝Ⅱ、Ⅲ见附录十“无压注浆法”混凝土缺损见附录十一离缝Ⅱ、Ⅲ见附录十六水泥乳化沥青砂浆充填层伤损砂浆裂缝Ⅱ、Ⅲ见附录十七砂浆与轨道板间离缝Ⅱ、Ⅲ砂浆层缺损或剥落支承层伤损裂缝Ⅱ、Ⅲ见附录十五支承层缺损见附录十一桥上底座板(含后浇带)伤损裂缝Ⅱ、Ⅲ见附录十“表面封闭法”混凝土缺损见附录十一侧向挡块伤损裂缝Ⅱ、Ⅲ见附录十“低压注浆法”与底座板粘连,引起侧向挡块混凝土伤损分离侧向挡块与底座板混凝土,按附录十一对伤损处进行修补弹性限位板失效拆除侧向挡块,更换弹性限位板,重新浇筑侧向挡块79 高强度挤塑板伤损离缝Ⅱ、Ⅲ见附录十“低压注浆法”一、对于轨道板预裂缝处裂缝、支承层裂缝、桥梁地段底座板(含后浇带)混凝土裂缝、轨道板间连接部位离缝等伤损,严禁在冬季进行注浆修补作业。如在夏季裂缝或离缝值仍达到Ⅲ级,可在底座板或轨道板设计锁定温度范围内,采用弹性聚氨酯材料按附录十五进行伤损修补作业。二、对由于温度力引起的水泥乳化沥青砂浆充填层与轨道板或底座板(支承层)间的离缝(离缝贯通、且缝隙较大并随温度发生变化),应在轨道板设计纵连锁定温度范围内对轨道板进行应力放散、重新锁定,并采用低黏度树脂材料按附录十七对离缝进行注浆修补。第5.4.1条双块式无砟道床伤损修补作业一、双块式无砟道床伤损形式和修补作业要求如表5.4.5。双块式无砟道床伤损修补作业要求表5.4.5项目伤损形式伤损等级维修作业要求双块式轨枕伤损裂缝Ⅱ、Ⅲ见附录十“低压注浆法”混凝土缺损见附录十一道床板伤损裂缝Ⅱ见附录十“表面封闭法”Ⅲ桥梁地段,见附录十“无压注浆法”路基隧道地段,见附录十五混凝土缺损见附录十一底座伤损裂缝Ⅱ见附录十“表面封闭法”Ⅲ见附录十“无压注浆法”混凝土缺损见附录十一支承层伤损裂缝Ⅱ、Ⅲ见附录十五支承层缺损见附录十一注:道床板混凝土与双块式轨枕界面裂缝按双块式轨枕裂缝修补作业要求进行修补。二、对于纵向连续的道床板和支承层混凝土裂缝伤损,一般采用“表面封闭法”进行修补,严禁在冬季进行注浆修补作业。如夏季裂缝值仍达到Ⅲ级,可在道床板设计允许施工温度范围内,采用弹性聚氨酯材料按附录十五进行伤损修补作业。第5.4.2条道岔区轨枕埋入式无砟道床伤损修补作业79 道岔区轨枕埋入式无砟道床伤损形式和修补作业要求如表5.4.6。第5.4.1条道岔区板式无砟道床伤损修补作业一、道岔区板式无砟道床伤损形式和修补作业要求如表5.4.7。二、对于桥梁地段道岔区板式无砟道床混凝土底座裂缝、水泥乳化沥青砂浆充填层与轨道板间的离缝等伤损,参照桥上CRTSⅡ板式无砟道床相关修补作业要求进行修补。道岔区轨枕埋入式无砟道床维修作业要求表5.4.6项目伤损形式伤损等级维修作业要求岔枕伤损裂缝Ⅱ、Ⅲ见附录十“低压注浆法”混凝土缺损见附录十一道床板伤损裂缝Ⅱ见附录十“表面封闭法”Ⅲ见附录十“无压注浆法”混凝土缺损见附录十一底座伤损裂缝Ⅱ见附录十“表面封闭法”Ⅲ见附录十“无压注浆法”混凝土缺损见附录十一伸缩缝与底座混凝土离缝Ⅱ、Ⅲ见附录十五支承层伤损裂缝Ⅱ、Ⅲ见附录十五支承层缺损见附录十一注:道床板混凝土与岔枕界面裂缝按表5.4.5双块式轨枕裂缝修补作业要求进行修补。道岔区板式无砟道床维修作业要求表5.4.7项目伤损形式伤损等级维修作业要求道岔板伤损裂缝Ⅱ见附录十“无压注浆法”Ⅲ见附录十“低压注浆法”混凝土缺损见附录十一底座(自密实混凝土)伤损裂缝Ⅱ见附录十“表面封闭法”Ⅲ见附录十“无压注浆法”混凝土缺损见附录十一离缝Ⅱ、Ⅲ见附录十“低压注浆法”找平层伤损裂缝Ⅱ见附录十“表面封闭法”Ⅲ见附录十“无压注浆法”水泥乳化沥青砂浆层伤损砂浆裂缝Ⅱ、Ⅲ见附录十七砂浆与板间离缝Ⅱ、Ⅲ砂浆层缺损、掉块或剥落79 底座伤损裂缝Ⅱ见附录十“表面封闭法”Ⅲ见附录十“无压注浆法”混凝土缺损见附录十一侧向挡块伤损裂缝Ⅱ、Ⅲ见附录十“低压注浆法”与底座板粘连,引起侧向挡块混凝土拉裂分离侧向挡块与底座混凝土,按附录十一进行修补弹性限位板失效拆除侧向挡块,更换弹性限位板,重新浇筑侧向挡块高强度挤塑板伤损离缝Ⅱ、Ⅲ见附录十“低压注浆法”第一节道岔及调节器作业第5.5.1条道岔及调节器维修作业应符合以下基本要求:一、道岔和调节器尖轨或基本轨伤损时,宜同时更换尖轨和基本轨。如待换上的尖轨与原基本轨或原尖轨与待换上的基本轨降低值满足要求,可单独更换尖轨或基本轨,否则应同时更换尖轨和基本轨。二、道岔可动心轨辙叉伤损时,应整体更换。三、道岔基本轨、尖轨、辙叉及导轨伤损更换后但未焊接时,应限速不超过160km/h,并应尽快恢复原结构。四、作业时严禁撞击轨下基础,保持轨下基础完好。五、作业时按规定扭矩紧固螺栓。第5.5.2条道岔(调节器)区水平、高低应通过更换不同规格调高垫板进行调整,调高垫板的规格和数量应符合铺设图要求。调整作业应作记录。第5.5.3条道岔区轨距、支距应通过更换不同规格调整备件进行调整。轨向通过调换轨距块和缓冲调距块、轨距调整片、偏心锥进行调整。道岔直股方向不良时,可用弦线测量并调整;曲股方向不良时,应在直股方向符合要求的基础上,通过控制支距的方法进行调整。调整作业应作记录。第5.5.4条道岔区间隙、间隔、尖轨相对于基本轨降低值、心轨相对于翼轨降低值调整作业79 一、通过增减顶铁调整片,调整尖轨、心轨顶铁间隙,并同时考虑轨距、支距状态。通过调整转换设备状态和整修轨件确保尖轨与基本轨密贴,可动心轨在轨头切削范围内应分别与两翼轨密贴。二、尖轨或可动心轨轨底与台板间隙超标时,可采取以下作业方法。1.调整滑床板高低位置,使之处于同一平面上。2.调整转辙器滑床板上辊轮,使其状态符合要求。3.整修尖轨或心轨,消除其拱腰。三、通过调整扣件,更换调整片使护轨轮缘槽宽度、咽喉宽度、查照间隔满足要求。四、尖轨相对于基本轨降低值偏差超过1mm且影响行车平稳性时,可通过更换不同厚度基本轨轨下橡胶垫板或滑床台,调整尖轨相对于基本轨降低值。降低值调整量在1~2mm时,应设置两级过渡;降低值调整量大于2mm时,应更换尖轨与基本轨组件。第5.5.1条调节器经常保养和维修作业。一、应加强调节器经常保养,使其保持尖轨锁定、基本轨可伸缩状态,防止尖轨爬行或基本轨异常伸缩。二、调节器所有螺栓扭矩应达到设计要求。三、不得对调节器基本轨、尖轨及其所焊联的钢轨进行张拉或顶推作业。四、定期观测并分析基本轨伸缩量、焊缝位置与气温关系,发现伸缩故障应及时消除。五、尖轨或基本轨顶面出现肥边现象应及时打磨。六、尖轨或基本轨轨头出现擦伤应及时修理或更换。七、尖轨轨顶相对于基本轨轨顶无降低段的尖轨顶面低于基本轨顶面时,应及时修理或更换。八、焊接接头质量应满足相关规定。79 一、每半年对基本轨轨撑螺栓、尖轨轨撑螺栓涂油一次。不得对尖轨轨撑贴合面和台板顶面进行涂油或使油污落入。二、日常清扫,保持各部件清洁。第一节无缝线路作业第5.6.1条无缝线路地段应根据季节特点、锁定轨温和线路状态,合理安排作业项目。第5.6.2条无缝线路作业必须掌握实际锁定轨温,测量作业轨温,根据作业轨温条件进行作业。第5.6.3条无缝线路作业必须遵守下列作业轨温条件:一、作业轨温条件见表5.6.3。无缝线路作业轨温条件表5.6.3作业项目线路平面条件最多连续松开扣件个数(按实际锁定轨温计算)-10℃及以下-10~0℃0~+10℃+10℃~+20℃+20℃以上改道、垫板作业R<2000940159禁止R≥2000或直线1540209禁止更换扣件或涂油—隔一松一、流水作业禁止二、线路上的钢轨硬弯,应在轨温较高季节矫直,矫直时轨温应高于25℃。三、无缝道岔尖轨及其前方25m范围的作业轨温范围应在实际锁定轨温±10℃。第5.6.4条无缝线路作业后应及时清理现场,紧固扣件弹条到规定扭矩,并组织全面回检,根据线路状态确定开通条件。第5.6.5条无缝线路应力放散作业。一、应力放散作业前,应制订作业计划及安全措施,组织人力,备齐料具,做好作业准备。二、应力放散作业要求:79 1.无缝线路放散可根据具体条件采用滚筒配合撞轨法或滚筒结合拉伸配合撞轨法。2.应力放散时,应每隔50~100m设一位移观测点观测钢轨位移量,及时排除影响放散的障碍,锁定轨温应准确。3.应力放散后,应按实际锁定轨温及时修改有关技术资料和位移观测标记。一、无缝道岔应在设计锁定轨温范围内铺设和锁定,不宜进行应力放散。79 第一章线路设备维修标准第一节轨道静态几何尺寸容许偏差管理值第6.1.1条线路静态几何尺寸容许偏差管理值见表6.1.1-1和表6.1.1-2。200~250km/h线路轨道静态几何尺寸容许偏差管理值 表6.1.1-1项目作业验收经常保养临时补修限速(160km/h)轨距(mm)+1-1+4-2+6-4+8-6水平(mm)25810高低(mm)25811轨向(直线)(mm)2479扭曲(mm/3m)2468轨距变化率1/15001/1000//注:(1)高低和轨向偏差为10m及以下弦测量的最大矢度值。(2)扭曲偏差不含曲线超高顺坡造成的扭曲量。250(不含)~350km/h线路轨道静态几何尺寸容许偏差管理值 表6.1.1-2项目作业验收经常保养临时补修限速(200km/h)轨距(mm)+1-1+4-2+5-3+6-4水平(mm)2467高低(mm)2478轨向(直线)(mm)2456扭曲(mm/3m)2356轨距变化率1/15001/1000//注:(1)高低和轨向偏差为10m及以下弦测量的最大矢度值。(2)扭曲偏差不含曲线超高顺坡造成的扭曲量。第6.1.2条道岔静态几何尺寸容许偏差管理值见表6.1.2-1和表6.1.2-2。调节器静态几何尺寸容许偏差管理值见表6.1.2-3和表6.1.2-4。79 200~250km/h道岔静态几何尺寸容许偏差管理值 表6.1.2-1项目作业验收经常保养临时补修限速(160km/h)轨距(mm)+1-1+4-2+5-2+8-6水平(mm)25710高低(mm)25711轨向(mm)直股2469支距234/扭曲(mm/3m)2468轨距变化率1/15001/1000//注:①支距偏差为实际支距与计算支距之差,导曲线支距测量应从尖轨跟端开始直至道岔导曲线结束;②导曲线下股高于上股的限值:12号道岔作业验收为2mm,经常保养为3mm,临时补修为5mm;18号及以上道岔作业验收为0mm,经常保养为2mm,临时补修为3mm。250(不含)~350km/h道岔静态几何尺寸容许偏差管理值表6.1.2-2项目作业验收经常保养临时补修限速(200km/h)轨距(mm)岔区+1-1+4-2+5-2+6-4尖轨尖+1-1+2-2+3-2水平(mm)2467高低(mm)2478轨向(mm)直股2456支距234/扭曲(mm/3m)2356轨距变化率1/15001/1000//注:①支距偏差为实际支距与计算支距之差;②导曲线下股高于上股的限值:18号及以上道岔作业验收为0mm,经常保养为2mm,临时补修为3mm。79 200~250km/h调节器静态几何尺寸容许偏差管理值表6.1.2-3项目作业验收经常保养临时补修限速(160km/h)轨距(mm)尖轨尖+1-1+2-2+3-2+8-6其他+1-1+4-2+5-2水平(mm)25710高低(mm)25711轨向(mm)2469扭曲(mm/3m)2468轨距变化率1/15001/1000//250(不含)~350km/h调节器静态几何尺寸容许偏差管理值表6.1.2-4项目作业验收经常保养临时补修限速(200km/h)轨距(mm)尖轨尖+1-1+2-2+3-2+6-4其他+1-1+4-2+5-2水平(mm)2467高低(mm)2478轨向(mm)2456扭曲(mm/3m)2356轨距变化率1/15001/1000//第6.1.1条轨道静态几何尺寸长弦测量作业验收容许偏差管理值如表6.1.3。长弦测量作业验收容许偏差管理值表6.1.3项目基线长(m)测点间距(m)容许偏差(mm)高低480a240a≤1048a8a≤2轨向480a240a≤1048a8a≤2注:①表中a为扣件节点间距,m。②当弦长为48a时,相距8a的任意两测点实际矢度差与设计矢度差的偏差不得大于2mm;当弦长为480a时,相距240a的任意两测点实际矢度差与设计矢度差的偏差不得大于10mm。79 ③容许偏差指相距测点间距的任意两测点实际矢度差与设计矢度差的偏差。第6.1.1条曲线正矢作业验收、经常保养和临时补修容许偏差管理值见表6.1.4-1和表6.1.4-2。200~250km/h线路曲线正矢容许偏差管理值表6.1.4-1项目实测正矢与计算正矢差(mm)圆曲线正矢连续差(mm)圆曲线最大最小正矢差(mm)缓和曲线圆曲线作业验收2345经常保养3456临时补修5678注:曲线正矢用20m弦在钢轨踏面下16mm处测量。250(不含)~350km/h线路曲线正矢容许偏差管理值表6.1.4-2项目实测正矢与计算正矢差(mm)圆曲线正矢连续差(mm)圆曲线最大最小正矢差(mm)缓和曲线圆曲线作业验收2335经常保养3456临时补修4568注:曲线正矢用20m弦在钢轨踏面下16mm处测量。第6.1.2条轨道静态几何尺寸容许偏差管理值中,作业验收管理值为周期检修、经常保养和临时补修作业后的质量检查标准;经常保养管理值为轨道应经常保持的质量管理标准;临时补修管理值为应及时进行轨道整修的质量控制标准;限速管理值为保证列车运行平稳性和舒适性,需进行限速的控制标准。第一节轨道动态不平顺管理值第6.2.1条线路动态不平顺是指线路不平顺的动态反映,主要通过综合检测列车进行检测。动态不平顺管理分为峰值管理和均值管理。第6.2.2条检查项目。轨道动态不平顺的检查项目为轨距、水平、轨向、高低、扭曲、复合不平顺、车体垂向振动加速度、车体横向振动加速度、轨距变化率等。79 第6.2.1条峰值管理。一、各项目偏差等级划分及容许偏差管理值线路(含道岔及调节器范围)各项偏差等级划分四级(200~250km/h线路见表6.2.3-1,250(不含)~350km/h线路见表6.2.3-2):Ⅰ级为经常保养标准,Ⅱ级为舒适度标准,Ⅲ级为临时补修标准,Ⅳ级为限速标准。二、偏差扣分标准各项目偏差扣分标准:Ⅰ级每处扣1分,Ⅱ级每处扣5分,Ⅲ级每处扣100分,Ⅳ级每处扣301分。200~250km/h线路轨道动态质量容许偏差管理值表6.2.3-1项目经常保养舒适度临时补修限速(160km/h)偏差等级Ⅰ级Ⅱ级Ⅲ级Ⅳ级轨距(mm)+4-3+6-4+8-6+12-8水平(mm)581013扭曲(基长3m)(mm)46810高低(mm)波长1.5~42m581114轨向(mm)57810高低(mm)波长1.5~70m61015/轨向(mm)6812/车体垂向加速度(m/s2)1.01.52.02.5车体横向加速度(m/s2)0.60.91.52.0轨距变化率(基长3m)(‰)1.01.2//注:①表中管理值为轨道不平顺实际幅值的半峰值;②水平限值不包含曲线按规定设置的超高值及超高顺坡量;③扭曲限值包含缓和曲线超高顺坡造成的扭曲量;④车体垂向加速度采用20Hz低通滤波,车体横向加速度Ⅰ、Ⅱ级标准采用0.5~10Hz带通滤波处理的值进行评判,Ⅲ、Ⅳ级标准采用10Hz低通滤波处理的值进行评判;⑤避免出现连续多波不平顺和轨向、水平逆向复合不平顺。79 250(不含)~350km/h线路轨道动态质量容许偏差管理值表6.2.3-2项目经常保养舒适度临时补修限速(200km/h)偏差等级Ⅰ级Ⅱ级Ⅲ级Ⅳ级轨距(mm)+4-3+6-4+7-5+8-6水平(mm)5678扭曲(基长3m)(mm)4678高低(mm)波长1.5~42m46810轨向(mm)4567高低(mm)波长1.5~120m791215轨向(mm)681012复合不平顺(mm)68//车体垂向加速度(m/s2)1.01.52.02.5车体横向加速度(m/s2)0.60.91.52.0轨距变化率(基长3m)(‰)1.01.2//注:①表中管理值为轨道不平顺实际幅值的半峰值;②水平限值不包含曲线按规定设置的超高值及超高顺坡量;③扭曲限值包含缓和曲线超高顺坡造成的扭曲量;④车体垂向加速度采用20Hz低通滤波,车体横向加速度Ⅰ、Ⅱ级标准采用0.5~10Hz带通滤波处理的值进行评判,Ⅲ、Ⅳ级标准采用10Hz低通滤波处理的值进行评判;⑤复合不平顺指水平和轨向逆向复合不平顺,按水平和1.5~42m轨向代数差计算。避免出现连续多波不平顺。一、线路动态质量评定线路动态评定以千米为单位,每千米扣分总数为各级、各项偏差扣分总和。每千米线路动态评定标准:优良——总扣分在50分及以内;合格——总扣分在51~300分;失格——总扣分在300分以上。第6.2.1条均值管理。200~250km/h和250(不含)~350km/h线路轨道质量指数(TQI)和单项标准差管理值见表6.2.4-1和表6.2.4-2。79 200~250km/h线路轨道质量指数(TQI)管理值表6.2.4-1项目高低轨向轨距水平扭曲TQI波长范围1.5~42m1.4×21.0×20.91.11.28.0注:波长范围为1.5~42m的单项标准差计算长度200m。250(不含)~350km/h线路轨道质量指数(TQI)管理值表6.2.4-2项目高低轨向轨距水平扭曲TQI波长范围1.5~42m0.8×20.7×20.60.70.75.0注:波长范围为1.5~42m的单项标准差计算长度200m。第一节车辆动力学指标管理值第6.3.1条车辆动力学指标包括脱轨系数、轮重减载率、轮轴横向力,横向力和垂向力通过综合检测列车的测力轮对来测量。第6.3.2条车辆动力学指标管理值见表6.3.2。车辆动力学指标管理值表6.3.2项目脱轨系数Q/P轮重减载率△P/轮轴横向力H(kN)管理值≤0.8≤0.8≤10+P0/3注:1.Q为轮轨横向力;P为轮轨垂向力;为平均静轮重;△P为轮轨垂向力相对平均静轮重的减载量;P0为静轴重;2.间断式测力轮对的轮重减载率按双峰值评定。第二节作业验收办法第6.4.1条作业后应依据本规则有关规定按作业项目进行验收,并填写验收记录,具体办法由铁路局制定。79 第一章线路质量评定第一节线路设备状态评定第7.1.1条线路设备状态评定,是对正线线路设备质量基本状况的检查评定,是考核线路设备管理工作和线路设备状态改善情况的基本指标,是安排线路维修计划的主要依据。线路设备状态评定原则上每年进行一次,评定报告每年10月20日前报铁道部。第7.1.2条线路设备状态评定应以千米为单位(评定标准见表7.1.2),满分为100分,100~85分为优良,85(不含)~60分为合格,60分(不含)以下为失格。线路设备状态评定统计报告见附录十八。线路设备状态评定评分标准表7.1.2编号项目扣分条件计算单位扣分(分)说明1慢行线路设备不良(不含线下基础)处41 2钢轨一年内新生轻伤钢轨(不含曲线磨耗)根2长轨中2个焊缝间为1根现存曲线磨耗轻伤钢轨每延长100m4按单股计算一年内新生重伤钢轨(不含焊缝)根20长轨中2个焊缝间为1根无缝线路现存重伤钢轨(不含焊缝)根20无缝线路现存重伤焊缝个20 3CRTSⅠ型板式轨道轨道板Ⅲ级伤损处8全面查看,每公里重点检查100m水泥乳化沥青砂浆充填层Ⅲ级伤损处8凸形挡台Ⅲ级伤损处8钢棒折断根8预埋套管失效个84CRTSⅡ型板式轨道轨道板Ⅲ级伤损处8全面查看,每公里重点检查100m水泥乳化沥青砂浆充填层Ⅲ级伤损处8底座板Ⅲ级伤损处8支承层Ⅲ级伤损处8侧向挡块Ⅲ级伤损处8高强度挤塑板Ⅲ级伤损处8预埋套管失效个879 5双块式无砟轨道双块式轨枕Ⅲ级伤损根8全面查看,每公里重点检查100m道床板Ⅲ级伤损处8底座Ⅲ级伤损处8支承层Ⅲ级伤损处8预埋套管失效个86岔区轨枕埋入式无砟轨道岔枕Ⅲ级伤损根8预埋套管失效个8道床板Ⅲ级伤损每组8底座或支承层Ⅲ级伤损每组87岔区板式无砟轨道道岔板Ⅲ级伤损块8预埋套管失效个8底座Ⅲ级伤损每组8找平层Ⅲ级伤损每组8注:岔区无砟轨道线路质量评定含在相应公里的线路中。第一节线路设备保养质量评定第7.2.1条线路、道岔、调节器保养质量评定,是考核线路设备养护质量的基本指标,也是安排维修计划的主要依据之一。线路、道岔、调节器保养质量评定应由工务段组织,采取定期抽样的办法进行。具体办法由铁路局规定。第7.2.2条线路保养质量评定应以千米为单位(评定标准见表7.2.2),满分为100分,100~85分为优良,85(不含)~60分为合格,60分(不含)以下为失格。线路保养质量评定标准表7.2.2项目编号扣分条件抽查数量单位扣分(分)说明轨道几何尺寸1超过经常保养容许偏差管理值轨距、水平、扭曲连续检测100m;轨向、高低全面检查,重点检测;曲线正矢全面检测处4选择质量较差地段,有曲线时检测一个曲线的正矢2超过临时补修容许偏差管理值处413轨距变化率大于1/1000处279 钢轨4钢轨肥边大于1mm全面查看,重点检测处45胶接绝缘接头质量不符合要求或轨端肥边大于2mm全面检测处46钢轨折断未及时永久性处理全面查看处16“未及时”指轨温具备焊接条件未进行永久处理轨道板、双块式轨枕、道床板7裂缝伤损达到Ⅱ级标准/伤损达到Ш级标准全面查看块1/48挡肩或承轨台处缺损、掉块/其他处缺损、掉块全面查看块16/49预埋塑料套管失效/连续失效全面查看处4/16水泥乳化沥青砂浆充填层10裂缝伤损达到Ⅱ级标准/伤损达到Ш级标准全面查看处1/411掉块、缺损或剥落全面查看处412离缝伤损达到Ⅱ级标准/伤损达到Ш级标准全面查看处4/8底座(板)、支承层、凸形挡台及侧向挡块13裂缝伤损达到Ⅱ级标准/伤损达到Ш级标准全面查看处1/414掉块、缺损或剥落全面查看处215侧向挡块与底座板粘连全面查看处8高强度挤塑板16高强度挤塑板损坏全面查看块217离缝伤损达到Ⅱ级标准/伤损达到Ш级标准全面查看块4/8联结零件18ZW轨垫、钢制调节板、塑料调整垫、轨距挡板、扣件失效/连续失效/其他联结零件失效连续查看100个个16/41/419ZW轨垫、钢制调节板、塑料调整垫、轨距挡板、扣件缺少/其他联结零件缺少全面查看个41/16一组扣件的零件不全,按缺少一个扣件计算20未按规定使用调高垫板和轨距挡板连续查看100个块421扣件前、后离缝大于2mm的超过8%连续检测100个每增1%122扣件扭矩(扣压力)不符合规定或弹条扣件中部前端离缝不符合规定,超过8%同上每增1%1纵向位移23爬行量超过10mm全面检测km16爬行量超过20mm扣41分24观测桩缺损、失效或位移观测无记录全面检测处8排水设施25未疏通全面查看每10m1单侧计算标志标识26缺损、歪斜、字迹不清全面查看个179 27各种标识不齐全,位置不对,不清晰或错误全面查看处1第7.2.1条道岔质量评定应以组为单位(评定标准见表7.2.3),满分为100分,100~85分为优良,85(不含)~60分为合格,60分(不含)以下为失格。道岔保养质量评定标准表7.2.3项目编号扣分条件抽查数量单位扣分(分)说明轨道几何尺寸1轨距、水平、轨向、高低、支距、扭曲、轨距变化率超过经常保养容许偏差管理值轨距、水平、支距全面检测,轨向、高低、扭曲全面查看,重点检测处42轨距、水平、轨向、高低、支距、扭曲超过临时补修容许偏差管理值处413查照间隔小于1391mm全面检测组414转辙器最小轮缘槽小于63mm全面检测组41密贴5尖轨尖端与基本轨、可动心轨尖端与翼轨密贴0.5mm<间隙≤1mm全面检测处26间隙>1mm处417尖轨与基本轨、可动心轨与翼轨其他密贴段密贴1.0mm<间隙≤1.5mm全面检测头281.5mm<间隙≤2.0mm全面检测头89间隙>2.0mm全面检测头1610短心轨与叉跟尖轨尖端密贴1.0mm<间隙≤1.5mm全面检测处1611间隙>1.5mm全面检测处4112尖轨、可动心轨与顶铁密贴1.5mm<间隙≤2.0mm全面检测处2132.0mm<间隙≤2.5mm全面检测处414间隙>2.5mm全面检测处1615尖轨、可动心轨与滑床台密贴1.5mm<间隙≤2.0mm全面检测处2162.0mm<间隙≤2.5mm全面检测处417间隙>2.5mm全面检测处16钢轨18轨件存在第3.6.5条第四款病害全面检测、查看处4179 19存在第3.6.5条第五、六款和第3.6.6条第一、三款病害之一全面检测、查看处1620钢轨折断未及时永久性处理全面查看处41“未及时”指轨温具备焊接条件未进行永久处理21焊缝不符合表3.7.3条要求全面检测处822钢轨肥边大于1mm;绝缘接头轨端肥边大于2mm全面检测处823胶接绝缘接头的质量不符合《铁路钢轨胶接绝缘接头技术条件》(TB/T2975)全面检测处8纵向位移24位移超过10mm全面检测组1625道岔两尖轨尖端相错量大于20mm全面检测组4126尖轨、可动心轨允许伸缩位移不符合表3.6.10要求全面检测组4127位移观测桩缺少或位移观测无记录全面检测个8联结零件28轨撑离缝大于2mm或损坏、松动全面查看、检测个129螺栓长、短心轨联结螺栓缺少/松动或扭矩不符合规定全面查看、检测个41/1630限位器、顶铁、间隔铁及护轨螺栓缺少/松动或扭矩不符合规定全面查看、检测个41/431接头铁螺栓缺少、松动全面查看、检测个4132其他各种螺栓缺少/扭矩不符合规定全面查看,重点检测个8/233辊轮辊轮缺少或失效全面查看处1634辊轮位置不符合要求全面查看、检测处435扣件铁垫板缺少或折断全面查看块4136橡胶垫板缺少/窜出或失效全面查看块8/437扣件失效、缺少/连续失效、缺少全面查看处4/4138预埋套管失效全面查看个279 39弹条中肢前端间隙,岔枕螺栓扭矩不符合规定连续检测50个个140防跳限位装置影响尖轨或心轨转换全面查看处41无砟道床40岔枕、道床板、支承层(或底座)、道岔板裂纹伤损达到Ⅱ级标准/达到Ⅲ级标准全面查看,重点检测处1/441缺损、掉块全面查看处442预埋套管失效/连续失效全面查看个4/1643底座、找平层裂纹伤损达到Ⅱ级标准/达到Ⅲ级标准全面查看,重点检测处1/4路基地段板式轨道44掉块、缺损全面查看处245离缝达到Ⅱ级标准/掉块达到Ⅲ级标准全面查看,重点检测处4/846水泥乳化沥青砂浆层裂缝伤损达到Ⅱ级标准/伤损达到Ш级标准全面查看,重点检测处1/4桥梁地段板式轨道47掉块、缺损或剥落全面查看处448离缝伤损达到Ⅱ级标准/伤损达到Ш级标准全面查看,重点检测处4/849底座板、侧向挡块裂缝伤损达到Ⅱ级标准/伤损达到Ш级标准全面查看,重点检测处1/450掉块、缺损或剥落全面查看处251侧向挡块与底座板粘连全面查看,重点检测处852高强度挤塑板高强度挤塑板损坏全面查看块253离缝伤损达到Ⅱ级标准/伤损达到Ш级标准全面查看,重点检测块4/8标志标识54警冲标损坏或不清晰全面查看组8缺少或位置不对,扣41分标识缺少、错位、位置不对,字迹不清全面查看处1第7.2.1条调节器质量评定应以组为单位(评定标准见表7.2.4),满分为100分,100~85分为优良,85(不含)~60分为合格,60分(不含)以下为失格。79 调节器保养质量评定标准表7.2.4项目编号扣分条件抽查数量单位扣分(分)说明轨道几何尺寸1轨距、水平、轨向、高低、扭曲、轨距变化率超过经常保养容许偏差管理值轨距、水平全面检测,轨向、高低、扭曲全面查看,重点检测组42轨距、水平、轨向、高低、扭曲、轨距变化率超过临时补修容许偏差管理值组41伸缩3基本轨伸缩量超过调节器设计伸缩量重点检测处414焊缝边缘至扣件或轨撑铁垫板距离5mm<间距≤20mm重点检测处45间距≤5mm重点检测处416尖轨伸缩量0mm<伸缩量≤10mm全面检测处4710mm<伸缩量≤30mm全面检测处168伸缩量>30mm全面检测处419位移观测桩缺少或位移观测无记录全面检测个4密贴10尖轨尖端至5mm断面与基本轨密贴段密贴0.5mm<间隙≤1.0mm全面检测处411间隙>1.0mm全面检测处4112尖轨其余密贴段与基本轨密贴0.5mm<间隙≤1.0mm全面检测处413间隙>1.0mm全面检测处1614尖轨轨撑与轨腰密贴0.2mm<间隙≤0.5mm全面检测个415间隙>0.5mm全面检测个816尖轨轨撑与轨底上表面密贴0.5mm<间隙≤1.0mm全面检测个417间隙>1.0mm全面检测个1618尖轨轨底与台板密贴0.2mm<间隙≤0.5mm全面检测块2190.5mm<间隙≤1.5mm全面检测块420间隙>1.5mm全面检测块821基本轨轨撑与轨腰密贴0.2mm<间隙≤0.5mm全面检测个2220.5mm<间隙≤2.0mm全面检测个423间隙>2.0mm全面检测个824基本轨轨底与铁垫板密贴0.5mm<间隙≤1.0mm全面检测块2251.0mm<间隙≤2.0mm全面检测块426间隙>2.0mm全面检测块8钢轨27尖轨相对于基本轨降低值偏差超过1mm,且对行车平稳性有影响全面检测、查看处1628尖轨、基本轨轻伤全面检测、查看处1629钢轨肥边>1mm全面检测处430钢轨折断未及时永久性处理全面查看处4179 “未及时”指轨温具备焊接条件未进行永久处理31焊缝不符合表3.7.3要求全面检测处8联结零件32轨撑及铁垫板螺栓缺少全面查看个1633松动全面查看,重点检测个434扭矩不符合规定全面检测个235扣件铁垫板缺少或折断全面查看块4136橡胶垫板缺少/窜出或失效全面查看块8/437扣件(含轨撑)失效、缺少/连续失效、缺少全面查看个8/4138预埋套管失效全面查看个839弹条中肢前端间隙不符合规定全面查看,重点检测个2轨枕40失效全面查看,重点检测根4141吊板(枕上离缝大于2mm)全面查看,重点检测头4无砟道床42道床板、底座裂纹伤损达到Ⅱ级标准/达到Ⅲ级标准全面查看,重点检测处1/443缺损、掉块全面查看处2标识44缺少、错误、位置不对,字迹不清全面查看处179 第一章精密测量控制网第一节一般要求第8.1.1条高速铁路应建立统一的精测网,作为勘察设计、工程施工和运营维护统一的测量基准。精测网分平面控制网和高程控制网。第8.1.2条应加强精测网控制点日常检查和维护,定期对精测网进行复测,为线路运营养护提供稳定可靠的控制基准。第8.1.3条精测网各项技术要求应执行《高速铁路工程测量规范》(TB10601)有关技术标准。第二节精测网构成及主要技术标准第8.2.1条平面控制网在框架平面控制网(CP0)的基础上分三级布设,第一级为基础平面控制网(CPⅠ),主要为勘测、施工和运营维护提供坐标基准;第二级为线路平面控制网(CPⅡ),主要为勘测和施工提供控制基准;第三级为轨道控制网(CPⅢ),主要为轨道铺设和运营维护提供控制基准。第8.2.2条各级平面控制网的主要技术要求见表8.2.2-1、表8.2.2-2和表8.2.2-3。各级平面控制网主要技术要求表8.2.2-1控制网级别测量方法测量等级点间距相邻点位坐标中误差(mm)备注CP0GPS50km20CPⅠGPS二等≤4km一对点10点对间距≥800mCPⅡGPS三等600~800m8导线三等400~800m8附合导线网79 CPⅢ自由设站边角交会50~70m一对点1250~350km/h隧道洞内CPII导线测量主要技术要求表8.2.2-2控制网级别附合长度(km)边长(m)测距中误差(mm)测角中误差(″)相邻点相对点位中误差(mm)导线全长相对闭合差限差方位角闭合差限差(″)对应导线等级备注CPIIL≤2300~60031.87.51/55000±3.6√n三等单导线CPII2<L≤7300~60031.87.51/55000±3.6√n三等导线网CPIIL>7300~60031.351/100000±2.6√n隧道二等导线网200~250(不含)km/h隧道洞内CPII导线测量主要技术要求表8.2.2-3控制网级别适用长度(km)测量等级测角中误差(″)导线全长相对闭合差限差方位角闭合差限差(″)备注CPII9~20二 1.01/100000±2.0√n导线网CPII6~9隧道二等1.31/100000±2.6√n导线网CPII3~6三1.81/50000±3.6√n导线网CPII1.5~3四2.51/50000±5√n导线网CPII<1.5一级4.01/20000±8√n导线第8.2.1条CPⅠ、CPⅡ及水准基点埋深至最大冻土深度以下0.3m。标心钉采用不锈钢制作,标石表面均采用统一的模具标识点号等信息,并统一制作混凝土盖对标志进行保护。第8.2.2条CPⅢ点应沿线路埋设在路基两侧接触网杆或其基础、桥梁防护墙、隧道边墙上,元器件由预埋件、棱镜连接件、水准测量杆等三部分组成,为数控机床精加工的强制对中标志,全线应采用统一的CPⅢ标志和棱镜组件。第8.2.3条CP0、CPⅠ、CPⅡ控制网GPS测量精度指标见表8.2.5。CP0、CPⅠ、CPⅡ控制网GPS测量精度指标表8.2.5控制网级别基线边方向中误差最弱边相对中误差79 CP0——1/2000000CPⅠ≤1.3″1/180000CPⅡ≤1.7″1/100000第8.2.1条CPⅡ控制网导线测量精度指标见表8.2.6。CPⅡ控制网导线测量精度指标表8.2.6控制网附合长度(km)边长测距中误差(mm)测角中误差(″)相邻点相对中误差(mm)导线全长相对闭合差限值方位角闭合差限值(″)导线等级CPⅡ≤5400~80051.881/55000±3.6三等第8.2.2条CPⅢ平面控制网的主要技术要求见表8.2.7。CPⅢ平面控制网主要技术要求表8.2.7控制网名称测量方法方向观测中误差距离测量中误差相邻点相对点位中误差CPⅢ平面控制网自由测站边角交会1.8″1.0mm1.0mm第8.2.3条高程控制网分两级布设,第一级为线路水准基点控制网(基岩点、深埋水准点和普通水准点),第二级为轨道控制网(CPⅢ)。全线高程基准应采用国家85高程基准。第8.2.4条高程控制网测量等级及布点要求见表8.2.9。高程控制网测量等级及布点要求表8.2.9控制网级别测量方法测量等级点间距基岩点水准一、二等50km深埋点水准二等10km普通水准点水准二等2kmCPIII水准精密水准50~70m第8.2.5条高程控制网的测量精度指标见表8.2.10。79 高程控制网的测量精度指标表8.2.10水准测量等级每千米高差偶然中误差M△每千米高差全中误差MW限差检测已测段高差之差往返测高差不符值附合路线或环线闭合差左右路线高差不符值二等水准≤1.0≤2.0±6±4±4——精密水准≤2.0≤4.0±8±8±8±6注:L为对应的线路长度(km)。第一节精测网维护和应用第8.3.1条应利用精测网做好轨道几何状态检测、基础沉降和构筑物变形监测等工作。第8.3.2条承担精测网复测的单位应具备相应的工程测量资质,使用的仪器设备应符合《高速铁路工程测量规范》(TB10601)相关要求。第8.3.3条精测网日常检查和维护由使用单位负责,并设专人建立管理台账。桩点缺失或桩位变化不能满足测量精度需要时,应结合复测进行补桩和测设。第8.3.4条精测网复测周期:为保证精测网稳定和精度,应对精测网进行复测。一、CP0、CPI、CPⅡ、CPⅢ平面控制网复测周期不宜超过3年,沉降区段的平面控制网复测周期应适当缩短。二、高程控制网复测周期:在地质条件较好、建设期沉降不大的地段,与平面控制网相同;在区域地面沉降地段、软土路基等特殊地段,不宜超过一年;在差异沉降较大的地段,复测周期应适当缩短。第8.3.5条精测网复测要求一、精测网复测宜在原网基础上进行。复测网精度等级应与原网相同,复测方法及技术要求应与原测保持一致。79 一、平面复测后应按表8.3.5要求对成果进行评定,水准点间复测高差与原测高差之差按表8.2.10要求进行评定。二、各级平面、高程控制网点位,不能满足使用要求时,应对该点位重新设置。三、复测完成后应进行系统性分析,提出复测成果和使用建议报告。平面控制网复测限差要求 表8.3.5控制点同精度复测坐标较差限差(mm)相邻点间坐标差之差的相对精度限差CP020——CPⅠ201/130000CPⅡ151/80000CPⅢ3——注:表中相邻点间坐标差之差的相对精度按下式计算:式中:△Xij=(Xj–Xi)复–(Xj–Xi)原;△Yij=(Yj–Yi)复–(Yj–Yi)原;△Zij=(Zj–Zi)复–(Zj–Zi)原;s—相邻点间二维平面距离或三维空间距离;△Xij,△Yij—相邻点i与j间二维坐标差之差(m);△Zij—相邻点i与j间Z方向坐标差之差。当只统计二维坐标差之差的相对精度时,该值为零(m)。79 第一章维修工机具、常备材料与作业车辆停留线第9.0.1条无砟轨道线路维修工机具应按附录十九要求配备,辖区内有车站正线、到发线数量超过6条时,应适当增加检测、维护、照明、发电及通讯设备数量。动车段(所)线路工区的线路维修工机具参照铁道部《高速铁路有砟轨道线路维修规则(试行)》的规定配备。第9.0.2条无砟轨道线路常备材料应按附录二十要求配备。整组道岔存放地点由铁路局和铁路公司商定,报铁道部备案。第9.0.3条无砟道床主要维修工具和材料可按附录二十一要求配备。第9.0.4条维修工机具和常备材料应保持状态良好。第9.0.5条线路常备材料使用后应及时补充。铁路局、工务段应对线路常备材料型号、规格、存放地点和数量等建账管理。第9.0.6条车辆停留线设置原则:线路车间所在地设有效长260m的停留线1条、120m的停留线3条,设双线车库、双线地沟,车库长度54m、宽度15m,地沟长度49m;线路工区所在地设有效长260m的停留线1条、120m的停留线2条,设双线车库、单线地沟,车库长度54m、宽度15m,地沟长度49m;其他车站宜设置260m的停留线1条、120m的停留线1条。为满足大修换轨需要,线路车间和工区所在地的车站到发线不能满足500m运轨车24h停留时,应至少预留1条有效长650m停留线的铺设条件。79 附录一无砟道床伤损检查记录CRTSⅠ型板式无砟道床伤损检查记录附表1-1线名:行别:检查日期检查人里程轨道板号轨道板凸形挡台凸台周围树脂砂浆层底座伸缩缝排水通道备注伤损情况伤损等级伤损情况伤损等级伤损情况伤损等级伤损情况伤损等级伤损情况伤损等级伤损情况伤损等级积水情况注:1.“伤损情况”应注明伤损部位和尺寸(按承轨台编号记录,面向里程终点分左、右股)。2.以相邻两凸形挡台中心的无砟道床为一管理单元。3.承轨台自小里程向大里程编号,第一个承轨台为1#。84 CRTSⅡ型板式无砟道床伤损检查记录附表1-2线名:行别:检查日期检查人里程轨道板号轨道板板间接缝砂浆层支承层或底座板侧向挡块高强度挤塑板滑动层排水通道备注伤损情况伤损等级伤损情况伤损等级伤损情况伤损等级伤损情况伤损等级伤损情况伤损等级伤损情况伤损等级汲水挤出积水情况注:1.“伤损情况”应注明伤损部位和尺寸(按承轨台编号记录,面向里程终点分左、右股)。2.以每块轨道板及小里程端接缝的无砟道床为一管理单元。3.承轨台自小里程向大里程编号,第一个承轨台为1#。84 双块式无砟道床伤损检查记录附表1-3线名:行别:检查日期检查人里程轨枕号双块式轨枕道床板支承层(底座)隔离层排水通道备注伤损情况伤损等级伤损情况伤损等级伤损情况伤损等级汲水情况积水情况 注:1.“伤损情况”应注明伤损部位和尺寸(面向里程终点分左、右股)。2.以相邻枕盒中心间的无砟道床为一管理单元。3.管理单元为公里-百米-枕序号(枕序号为三位数)。84 道岔区轨枕埋入式无砟道床伤损检查记录附表1-4线名:站名:检查日期检查人行别道岔编号岔枕号岔枕道床板支承层(底座)伸缩缝排水通道备注伤损情况伤损等级伤损情况伤损等级伤损情况伤损等级伤损情况伤损等级积水情况注:1.“伤损情况”应注明伤损部位和尺寸。2.以相邻枕盒中心间的无砟道床为一管理单元。84 道岔区板式无砟道床伤损检查记录附表1-5线名:站名:检查日期检查人行别道岔编号道岔板号道床板找平层(砂浆)层底座侧向挡块高强度挤塑板滑动层排水通道备注伤损情况伤损等级伤损情况伤损等级伤损情况伤损等级伤损情况伤损等级伤损情况伤损等级汲水挤出积水情况注:1.“伤损情况”应注明伤损部位和尺寸(按承轨台编号记录)。2.以道岔板及岔头端接缝的无砟道床为一管理单元。84 附录二道岔检查工具及方法一、道岔检查工具,见附表2-1。道岔检查工具附表2-1序号名称检查项目1轨道测量仪轨距、方向、水平、高低2轨距尺(道尺)轨距、水平、查照间隔3支距尺支距4方尺道岔基本轨始端、尖轨尖端对齐、岔枕垂直度5卷尺道岔部件长度、岔枕位置、间距等6塞尺钢轨间、轨底与台板间、顶铁与钢轨间缝隙7游标卡尺、卡钳间距、间隔等尺寸,部件尺寸81m平尺轨顶、工作边直线度92m平尺轨顶、工作边直线度,心轨尖端抗线,尖轨相对于基本轨降低值、心轨相对于翼轨降低值(配合塞尺或深度尺)10弦绳(绷线器)钢轨工作边方向、轨顶高低、钢轨直线度11弹簧称、磁力拉环道岔长度、钢轨长度12扭矩板手螺栓扭矩13钢轨轮廓(磨耗)测量仪钢轨顶面轮廓,轨顶坡、尖轨相对于基本轨降低值、心轨相对于翼轨降低值14尖轨降低值测量仪尖轨相对于基本轨降低值、心轨相对于翼轨降低值15钢轨温度计钢轨轨温二、道岔检查方法,见附表2-2。道岔检查方法附表2-2序号检测项目检测工具检测方法示意图1道岔及调节器全长、轨件长度钢卷尺、弹簧秤、磁力拉环磁力拉环固定钢尺末端,弹簧秤拉紧端头,测量全长88 2水平轨距尺、轨道测量仪观察轨距尺气泡位置,测量水平高差3高低弦线、钢板尺、轨道测量仪在轨顶面使用10m弦线测量弦线至轨顶矢度值。轨道测量仪测量高低4方向弦线、钢板尺、轨道测量仪在轨头侧面(正线非工作边)使用10m弦线测量弦线至轨头工作边矢度值。轨道测量仪测量方向5方正差方尺、支距尺、钢板尺道岔始端任意处,方尺或支距尺垂直于直股工作边,用钢板尺测量两基本轨始端至方尺或支距尺边距离,计算差值6轨距轨距尺、轨道测量仪轨距尺水平放置于测量点位置处,使轨距尺垂直于轨距中心线,测量两钢轨之间最小距离7尖轨与基本轨间隙塞尺使用塞尺中合适厚度的尺片确定间隙大小8直尖轨工作边直线度弦线、钢板尺在轨头侧面(尖轨工作边)使用10m弦线测量弦线至工作边矢度值88 9尖轨与基本轨间顶铁间隙塞尺使用塞尺中合适厚度的尺片逐一反复滑塞,测量间隙大小10尖轨轨底与滑床台间隙塞尺使用塞尺中合适厚度的尺片逐一反复滑塞,测量间隙大小11尖轨相对基本轨降低值尖轨降低值测量仪参见说明书12转辙器部分最小轮缘槽卡钳、钢板尺、用卡钳在基本轨、尖轨之间滑动(16mm工作边处)确认最窄处并测量出数据13尖轨限位器两侧间隙偏差宽度尺、游标卡尺测量限位器两边间隙,测量偏差14道岔导曲线支距支距尺使用支距尺测量各个支距点数据15岔枕位置及间距偏差卷尺、盘尺使用盘尺、卷尺测量岔枕位置及间距88 16尖轨轨底和辊轮及滑床台间隙辊轮专用安装、调整、检测工具使用专用工具进行安装,调整和检测17各种螺母紧固扭矩扭矩扳手使用测力扭矩扳手检测相应螺栓紧固扭矩18顶面轮廓(含轨顶坡、尖轨相对于基本轨降低值、心轨相对于翼轨降低值)钢轨轮廓(磨耗)测量仪使用钢轨轮廓(磨耗)测量仪测试钢轨顶面轮廓、轨顶坡和尖轨相对于基本轨降低值、心轨相对于翼轨降低值19可动心轨辙叉咽喉宽同序号1220心轨和翼轨密贴同序号721叉跟尖轨与短心轨间隙同序号722心轨各控制断面相对翼轨降低值同序号1123心轨轨底与台板间隙同序号1024心轨直股工作边直线度同序号825心轨轨腰与顶铁间隙同序号926叉跟尖轨轨腰与顶铁间隙同序号927护轨平直段、缓冲段、开口段轮缘槽宽度同序号1228查照间隔同序号629尖轨、心轨各牵引点处开口值同序号1288 附录三可动心轨单开道岔检查记录站名:道岔编号:道岔类型:检查日期检查项目转辙部分导曲线部分辙叉部分支距记事基本轨前端尖轨尖端尖轨中部竖切终点尖轨最后一个牵引点尖轨跟端前部中部后部辙叉前部辙叉中部查照间隔弹性可弯中心后部辙叉后部 轨距直※曲※※水平直※曲※※※轨向、高低及其他 临时补修日期及内容 注:1/12、1/18道岔导曲线中部直曲股轨距、水平测量1处,其他大号码道岔导曲线中部直曲股轨距、水平测量3处。检查人:90 附录四钢轨伸缩调节器检查记录线别:行别:调节器里程:调节器编号:调节器类型:检查日期检查项目基本轨前端尖轨尖端尖轨中部竖切终点尖轨跟端 轨距 水平 轨向、高低及其他 临时补修日期及内容 检查人:90 附录五无缝线路、道岔及调节器钢轨位移观测记录无缝线路钢轨位移观测记录 附表5-1 线 行 至 区间,K + 至K + ,铺设日期 ,锁定轨温 ℃ 观测日期观测人观测时间观测轨温(℃)位移量(mm)原因分析1234567左右左右左右左右左右左右左右注:①左右股以顺行车方向划分。②顺行车方向纵向位移为“+”、逆行车方向纵向位移为“-”。③当纵向位移超过10mm时,应进行实际锁定轨温计算分析。91 无缝道岔钢轨位移观测记录 附表5-2线名:站名:观测日期观测人行别道岔编号锁定轨温(℃)观测轨温(℃)岔前(mm)岔头(mm)限位器(间隔铁)(mm)岔尾(mm)岔后(mm)两尖轨尖相错量(mm)直股曲股直股曲股左股1右股1左股2右股2左股右股左股右股左股右股左股右股左股1右股1左股2右股2左股1右股1左股2右股2注:一般情况下,表中带1的表格填写岔前后50m处位移,表中带2的表格填写岔前后200m处位移。92 钢轨伸缩调节器钢轨位移观测记录附表5-3线别:行别:调节器里程:调节器编号:调节器类型:观测日期观测人观测轨温(℃)基本轨及其前部(mm)尖轨及其后部(mm)基本轨与尖轨相对位移(mm)尖轨伸缩量(mm)基本轨前200m基本轨前50m基本轨前端尖轨跟端尖轨后50m尖轨后200m注:本记录适用于单向调节器,双向调节器位移观测记录可参照本记录编制。93 附录六钢轨外观及表面伤损检查记录线名:起止里程:行别:位置(km+m)股别检查周期:年,检查日期:检查周期:季度,检查日期:磨耗表面剥离裂纹及掉块钢轨擦伤焊接接头平直度波形磨耗锈蚀其他备注垂磨(mm)侧磨(mm)长度(mm)深度(mm)长度(mm)深度(mm)轨顶面(mm/m)轨头内侧工作面(mm/m)谷深(mm)波长(mm)轨底厚(mm)轨腰厚(mm)左右左右左右左右左右94 附录七伤损钢轨月报年月线名正站线别检查数本月检查发现数(根、组、处)累计现存数线路(km)道岔(组)轻伤重伤折断钢轨道岔钢轨道岔钢轨道岔轻伤重伤磨耗擦伤波磨接头低塌裂纹核伤锈蚀焊头磨耗擦伤波磨接头低塌裂纹核伤锈蚀焊头钢轨道岔钢轨焊头道岔注:①裂纹包括表面裂纹和孔裂。②在规定的检查月份以外,亦按月填报。填报人:③表中包括钢轨外观及表面伤损检查和钢轨探伤检查发现的所有伤损。单位:④伤损数以根、组、处统计,原两焊头之间的定为1根,累计现存数中重伤钢轨指用夹板加固者。年月96 日96 附录八轨道几何尺寸调整作业方法一、WJ-7型扣件轨道几何尺寸调整作业方法1.轨距和轨向调整:松开锚固螺栓;用改道器横向挪动铁垫板,直至轨距和轨向合适;以300~350N·m扭矩拧紧锚固螺栓。2.高低调整:更换绝缘缓冲垫板实现高低负调整;调高量小于10mm时,在轨下垫板下放入调高垫板,调高量超过10mm时,在铁垫板下放入调高垫板,垫入铁垫板下的调高垫板应放在铁垫板与绝缘缓冲垫板之间,总厚度不得超过20mm。高低调整量为-4mm~+26mm扣件调高垫板应按附表8-1进行设置。WJ-7型扣件高低调整调高垫板设置(单位:mm)附表8-1高低调整量绝缘缓冲垫板厚度轨下微调垫板总厚度铁垫板下调高垫板厚度-4200-3210-2220-12300600+1~+761~70+8608+9~+1561~78+16602×8+17~+2661~102×8二、WJ-8型扣件轨道几何尺寸调整作业方法1.轨距和轨向调整:按附表8-2更换不同号码绝缘轨距块或轨距挡板,调整钢轨左右位置。2.高低调整:铁垫板下调高垫板只能单副使用,不得重叠使用。钢轨调高量大于15mm时,应采用S3型螺旋道钉。调整量为0~30mm扣件调整:当调高量小于10mm时,在轨下垫板下放入调高垫板,且放入的总厚度不得大于10mm。调整量超过10mm时,可在铁垫板下放入调高垫板,铁垫板下调高垫板应放在铁垫板下弹性垫板下方,总厚度不得超过20mm。125 WJ-8型扣件钢轨左右位置调整配置附表8-2单股钢轨左右位置调整量(mm)钢轨外侧钢轨内侧轨距挡板号码绝缘轨距块号码绝缘轨距块号码轨距挡板号码-5101174-4101084-310994-271177-17108707997+178107+277117+349910+4481010+54711101.高低调整量为-4mm~+26mm扣件调高垫板应按附表8-3进行设置。WJ-8型扣件高低调整调高垫板设置(单位:mm)附表8-3高低调整量轨下垫板厚度轨下微调垫板总厚度铁垫板下调高垫板厚度-4~-12~5000600+1~+661~60+7~+103~6010+11~+1661~610+17~+203~6020+21~+2661~620一、W300-1型扣件轨道几何尺寸调整作业方法1.轨距和轨向调整:按附表8-4更换不同规格轨距挡板,调整钢轨左右位置。2.高低调整:通过嵌入调高垫板Ap20-6、Ap20-10、Zw692轨垫或Ap20S钢制调高垫板进行调整,并根据高低调整量选择相应长度螺栓。3.高低调整量为-4mm~+26mm扣件调高垫板应按附表8-5进行设置。125 W300-1型扣件钢轨左右位置调整配置附表8-4单股钢轨左右位置调整量(mm)钢轨外侧轨距挡板钢轨内侧轨距挡板-8Wfp15+8Wfp15-8-7Wfp15+7Wfp15-7-6Wfp15+6Wfp15-6-5Wfp15+5Wfp15-5-4Wfp15+4Wfp15-4-3Wfp15+3Wfp15-3-2Wfp15+2Wfp15-2-1Wfp15+1Wfp15-10Wfp15Wfp15+1Wfp15-1Wfp15+1+2Wfp15-2Wfp15+2+3Wfp15-3Wfp15+3+4Wfp15-4Wfp15+4+5Wfp15-5Wfp15+5+6Wfp15-6Wfp15+6+7Wfp15-7Wfp15+7+8Wfp15-8Wfp15+8W300-1型扣件高低调整调高垫板设置(单位:mm)附表8-5高低调整量轨垫厚度(Zw692-x)塑料调高垫板厚度(AP20-x)钢制调高垫板厚度(AP20S)螺旋道钉长度(Ss36)-4~-11×2~523001×6+1~+21×7~8+3~+81×3~81×6+9~+121×5~81×10+13~+141×7~82×6+15~+181×5~81×10+1×6240+19~+221×5~82×10250+23~+261×3~61×61×20125 一、SFC扣件轨道几何尺寸调整作业方法1.轨距和轨向调整:松开锚固螺栓;用改道器横向挪动铸铁底板调整轨距和轨向。在不旋转锯齿垫片时,横向调整步长为3mm,锯齿垫片旋转180度后,每格可横向移动1.5mm。调整量小于1.5mm时,铸铁底板应采用无级方式进行微调;以150~200N·m扭矩拧紧锚固螺栓。2.高低调整:在铸铁底板和耦合垫板之间放入不同厚度搭配的调高垫板进行高低调整。(1)高低调整量为-2mm~6mm时,扣件调高垫板(标准搭配形式和可替代的搭配形式)应按附表8-6进行设置。SFC扣件高低调整时调高垫板设置(单位:mm)附表8-6调高量标准搭配形式可替代的搭配形式耦合垫板HDPE调高垫板耦合垫板HDPE调高垫板镀锌钢板-2~02~4040.52+2.5123411.52.533.52233422.53.533.51+234341+23.53.53144314.53.53254325.53.52×364.02×3(2)高低调整量为6.5mm~30mm时,扣件调高垫板应按附表8-7进行设置。125 SFC扣件高低调整时调高垫板设置(单位:mm)附表8-7调高量垫板搭配方式钢板备注LDPE耦合垫板HDPE调高垫板6.5~82.5~43+5安装和维护过程中,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搭配,并应遵循以下原则:(1)钢板和HDPE调高垫板均应安放在LDPE耦合垫板之上。(2)铸铁底板下所有垫板总数量不得超过3块。(3)LDPE耦合垫板采用1块(调高0.5mm时,采用2块)。8.5~9.52.5~3.5101045+510.53.510111~132~43+1013.5~152.5~410+515.53.515116~182~43+1518.5~202.5~42020.53.520121~232~43+2023.5~24.52.5~4252542525.53.525126~282~43+2528.5~302.5~430(3)铸铁底板下插入垫板(含耦合垫板在内)不得超过3块,且耦合垫板总厚度不得大于4.5mm。(4)当垫板(含调高垫板和耦合垫板)叠加总厚度超过15mm时,应采用相应长度螺栓。125 附录九无砟道床结构损坏修复作业一、CRTSⅠ型板式无砟道床1.轨道板损坏更换作业轨道板损坏严重,采取其他措施无法保证无砟轨道稳定性和平顺性时,必须更换轨道板。轨道板更换可按以下工艺进行施作:(1)松开受损轨道部位附近一定范围的扣件,切断钢轨。(2)清除凸形挡台周围树脂。(3)在轨道板侧面吊装孔(8个)位置安装起吊装置,利用起吊设备将失效轨道板清除。(4)清除水泥乳化沥青砂浆,清理凸形挡台侧面,保证底座表面及凸形挡台侧面清洁。(5)运输、铺设新轨道板,按无砟轨道施工相关技术要求,精调轨道板状态,并固定。(6)采用模筑法灌注固化速度较快、力学性能与充填层材料性能相当的砂浆材料。(7)安装树脂灌注袋,灌注凸形挡台周围树脂。(8)根据设计锁定轨温要求,锁定线路。(9)轨道状态精调,恢复线路。2.水泥乳化沥青砂浆层失效更换作业水泥乳化沥青砂浆层损坏严重,采取修补措施无法保证轨道板稳定性和行车平稳性时,必须重新灌注充填层。水泥乳化沥青砂浆层更换可按以下工艺进行施作:(1)清除受损部位凸形挡台周围树脂。(2)松开受损部位一定范围的扣件。(3)利用轨道板侧面吊装孔(8个),安装起吊装置,将钢轨和轨道板抬升至适当高度,分离轨道板与水泥乳化沥青砂浆层。(4)清除水泥乳化沥青砂浆及凸形挡台侧面,并保证底座表面及凸形挡台侧面清洁。125 (1)精调轨道板状态,并固定。(2)采用模筑法灌注固化速度较快、力学性能与充填层材料性能相当的砂浆材料。(3)安装树脂灌注袋,灌注凸形挡台周围树脂。(4)钢轨就位,安装扣件,轨道状态精调,恢复线路。一、CRTSⅡ型板式无砟道床1.无砟道床损坏修复作业轨道板或砂浆充填层损坏严重,采取其他措施无法保证无砟轨道稳定性和平顺性时,经论证后,可实施道床修理作业。道床修理作业应选择在接近轨道板施工铺设时温度条件下进行,道床修理可按以下工艺进行施作:(1)利用锚固筋将受损轨道结构两端一定数量的轨道板与支承层或底座板进行锚固,锚固筋的数量和布置根据轨道板施工时的纵连锁定温度、维修作业期间的温度计算确定。(2)松开受损部位一定范围的扣件,切断钢轨。(3)使用混凝土切割机,在轨道板宽接缝的接缝处进行切割,采用凿子、风镐等工机具清除板间接缝混凝土,拆除张拉锁件。(4)采用专用索锯,沿线路纵向,水平切割轨道板与砂浆结合面,分离轨道板与砂浆层。(5)将受损轨道板、砂浆层清运出现场,并将支承层或底座板表面清理干净。(6)运输、铺设新轨道板,精调并固定。(7)采用模筑法灌注固化速度较快、力学性能与充填层材料相当的修补材料。(8)用快凝混凝土浇筑窄接缝。(9)安装张拉锁件,按规定扭矩纵向连接轨道板,(10)接缝两侧支立模板,并用夹具固定,防止漏浆。(11)采用C55微膨胀早强混凝土封闭宽接缝,洒水覆盖养护或喷洒养护剂。(12)按设计锁定轨温要求锁定线路。125 (1)轨道状态精调,恢复线路。1.梁端高强度挤塑板损坏更换作业采取其他处理措施无法保证高强度挤塑板正常工作状态时,应进行更换。挤塑板更换可按以下工艺进行施作:(1)材料准备:新挤塑板、薄膜、粘结剂、树脂等。(2)机具准备:除尘器、注浆机等。(3)采取措施从轨道两侧将挤塑板取出,并用高压风将内部清理干净。(4)梁面滚刷粘结剂,将新挤塑板表面覆盖一层薄膜,并放入。(5)密闭底座板与挤塑板周边,压注树脂材料,充填空隙。(6)作业环境要求:5~30℃。二、双块式无砟道床1.对于双块式轨枕松动,应及时维修,视严重程度,可采用裂缝注浆、更换轨枕或在轨枕间安装特殊扣件等方法进行处理。2.如双块式轨枕两螺栓孔间纵裂引起的纵向裂缝、承轨面和挡肩交界处横向裂缝宽度大于1.0mm、或挡肩面破损长度超过挡肩长度的1/2,则判定为挡肩失效,应及时维修,可采用更换轨枕或在轨枕间安装特殊扣件等方法进行处理。3.双块式轨枕损坏更换作业双块式轨枕松动、挡肩失效或扣件调整量用到极限,采取其他措施不能保证无砟轨道稳定性和行车平稳性时,应更换双块式轨枕,双块式轨枕更换可按以下工艺施作:(1)松开扣件,提升钢轨至一定高度。(2)采用混凝土切割锯或其他措施,将损坏的轨枕从混凝土道床板中取出,轨枕底部应凿出不小于25mm深的空间。(3)对于纵向钢筋穿过双块式轨枕钢筋桁架的无砟轨道结构,切断钢筋并使伸至相邻轨枕盒的连接钢筋裸露出来。(4)对裸露混凝土表面进行凿毛,对连接钢筋表面除锈处理后,清理轨枕盒内松散颗粒及灰尘。125 (1)放入新双块式轨枕,选择合适长度、直径的钢筋,将其焊接到裸露道床板纵向连接钢筋上。(2)用螺杆调节器支撑双块式轨枕,钢轨就位,安装扣件。(3)精细调整轨排标高和左右位置,并固定。(4)对裸露混凝土面进行润湿处理,注入低收缩性、早强、粘结性能和流动性较好的砂浆材料。砂浆从轨枕一侧注入,直至填满整个开凿面。(5)将砂浆面刮平,与相邻道床板表面平齐,并打扫干净。(6)灌注砂浆养护,强度达到30MPa及以上后,恢复线路。1.路基和隧道地段道床板损坏修理作业道床板结构损坏严重或连续3个及以上双块式轨枕伤损失效,采取其他措施无法保证轨道稳定性和行车安全时,应成段更换道床板。道床板更换作业应选择在接近道床板施工时温度条件下进行,可按以下工艺施作:(1)利用锚固筋,将受损道床板两端的相邻道床板与支承层进行锚固。锚固筋的数量和布置根据伤损情况、维修作业期间温度等确定,锚固筋直径一般为25mm(道床板上钻孔直径40mm),长度400~500mm,保证伸入支承层的锚固深度不得小于250mm。(2)松开受损道床板部位扣件,切割钢轨。(3)利用混凝土切割锯对受损道床板进行切割,从更换部分最后一根轨枕旁切割开,切割深度为道床板厚度。(4)分离道床板与支承层,将受损道床板起吊运走。(5)凿开相邻道床板混凝土,露出纵向钢筋长度不得小于700mm,并进行除锈处理。(6)对裸露支承层表面和道床板混凝土进行凿毛,清理松散颗粒及灰尘。(7)根据设计要求布设钢筋,纵向钢筋与两端露出的钢筋焊连,搭接长度不得小于700mm,焊接长度不得小于200mm,并做好钢筋绝缘处理。(8)125 利用螺杆调节器支撑双块式轨枕,铺设钢轨,安装扣件,精细调整轨排几何状态后固定。(1)支立模板,对支承层及四周混凝土表面进行润湿处理,在新旧混凝土接触面涂刷一层界面剂。(2)根据施工时间要求,浇筑低收缩性、早强和抗裂性好的C40混凝土。(3)将混凝土振捣密实后,刮平新浇筑的道床板表面,与相邻道床板表面平齐,并清理干净施工现场。(4)混凝土养护,初凝后拆除支承螺杆。(5)混凝土强度达到30MPa以上后,根据设计锁定轨温,与相邻钢轨焊连,精调轨道状态,拆除模板,恢复线路。125 附录十无砟道床混凝土裂缝修补方法根据无砟轨道结构特点、无砟道床混凝土裂缝性质和裂缝伤损等级,混凝土裂缝修补方法可分为表面封闭法、无压注浆法和低压注浆法,三种修补方法可按以下要求进行施作。一、表面封闭法1.修补材料(1)用于表面封闭的涂层材料宜采用聚合物水泥基材料,其主要性能应满足附表10-1要求。(2)底涂材料可采用高聚合物乳液含量的聚合物水泥基材料。表面封闭涂层材料性能要求附表10-1序号项目单位指标要求检测方法1表干时间h≤2GB/T167772拉伸强度(7d)MPa≥2GB/T167773断裂伸长率(7d)%≥100GB/T167774人工气候老化(720h)无裂纹及变形GB/T192505耐碱性(碱处理,拉伸强度保持率)%60~150GB/T167776不透水性(0.3MPa,30min)不透水GB/T167777粘结强度(7d)MPa≥1.5GB/T16777(A法)注:1.涂层材料颜色应尽量与混凝土颜色相近2.GB/T16777《建筑防水涂料试验方法》3.GB/T19250《聚氨酯防水涂料》2.主要修补工机具钢丝刷、真空吸尘器、计量工具、搅拌工具、盛料容器、涂刷工具等。3.修补工艺(1)使用钢丝刷将裂缝表面两侧刷毛,用真空吸尘器清除灰尘等杂物。当裂缝内有明水时,应采用热风机等将裂缝处吹干。(2)125 称量并配制表面封闭用修补材料,采用手持式搅拌机或专用搅拌器将修补材料搅拌均匀。(1)沿裂缝表面涂刷一层底涂材料。(2)待底涂材料表干后,涂刷表面封闭用涂层材料,涂刷3遍以上,以涂层厚度达到300μm以上为宜。每遍涂刷都要等到上遍涂层材料表干后再涂,且两次涂刷方向相互垂直。(3)在大风干燥等条件下适当采取薄膜覆盖等方法养护,防止涂层材料失水过快导致涂层开裂。1.环境要求施工适宜温度5~30℃,雨雪天不得施工。二、无压注浆法1.修补材料无压注浆法修补混凝土裂缝宜采用低黏度树脂材料。低黏度树脂材料性能应满足附表10-2要求。2.主要修补机具手动双组份注浆器、电热吹风机、真空吸尘器、角磨机等。3.修补工艺(1)用真空吸尘器清除裂缝内杂物。(2)采用电热吹风机去除裂缝内水分。(3)沿裂缝两侧制作注浆围挡,防止浆体污染混凝土表面。(4)采用手动双组份注浆器向裂缝内注入低黏度树脂材料。灌注过程中应随时观察树脂渗透情况,并及时补注修补材料直至注满。(5)修补材料固化后,去除裂缝围挡,将裂缝表面多余树脂材料打磨平整。(6)在裂缝表面涂刷裂缝封闭材料,其修补材料及工艺与上述“表面封闭法”相同。4.环境要求施工适宜温度5~30℃,雨雪天不得施工。125 低黏度树脂材料性能要求附表10-2序号项目单位指标要求检测方法1粘度mPa·s≤50GB/T2794凝胶时间min≤30GB/T71932拉伸强度MPa≥6(2h)≥14(24h)≥20(7d)GB/T25673抗压强度MPa≥10(2h)≥20(24h)≥30(7d)JC/T10414断裂伸长率(7d)%≥2GB/T25675收缩率(7d)%≤2通过测量液态密度(GB/T13354)和成型硬化物的密度(GB/T1033.1),计算得出6粘结强度(7d)MPa≥5JC/T1041注:1.GB/T2794《胶粘剂黏度的测定》2.GB/T7193《不饱和聚酯树脂试验方法》3.GB/T2567《树脂浇铸体性能试验方法》4.JC/T1041《混凝土裂缝用环氧树脂灌浆材料》5.GB/T13354《液态胶粘剂密度的测定方法重量杯法》6.GB/T1033.1《塑料非泡沫塑料密度的测定第1部分:浸渍法、液体比重瓶法和滴定法》一、低压注浆法1.修补材料(1)低压注浆法修补混凝土裂缝宜采用性能满足附表10-3要求的树脂材料。(2)封缝材料可采用聚合物快硬水泥浆、专用封缝材料或专用封缝带等。2.主要修补机具注浆器、注浆嘴、钢丝刷、真空吸尘器、打磨器等。125 低压注浆法修补材料性能要求附表10-3序号项目单位指标要求检测方法1粘度mPa·s≤200GB/T27942凝胶时间min≤60GB/T71933拉伸强度MPa≥6(2h)≥14(24h)≥20(7d)GB/T25674抗压强度MPa≥10(2h)≥30(24h)≥60(7d)JC/T10414断裂伸长率(7d)%≥2GB/T25675收缩率(7d)%≤2通过测量液态密度(GB/T13354)和成型硬化物的密度(GB/T1033.1),计算得出6粘结强度(7d)MPa≥5JC/T1041注:1.GB/T2794《胶粘剂黏度的测定》2.GB/T7193《不饱和聚酯树脂试验方法》3.GB/T2567《树脂浇铸体性能试验方法》4.JC/T1041《混凝土裂缝用环氧树脂灌浆材料》5.GB/T13354《液态胶粘剂密度的测定方法重量杯法》6.GB/T1033.1《塑料非泡沫塑料密度的测定第1部分:浸渍法、液体比重瓶法和滴定法》1.修补工艺(1)使用钢丝刷清洁裂缝区域表面,用真空吸尘器清除周围杂物。(2)采用封缝材料封闭裂缝,封闭过程中留出注浆孔和排气孔。(3)通过注浆器向裂缝内注入修补材料,直至注满为止。(4)当修补材料固化后,去除封缝材料,并将裂缝表面打磨平整。(5)在裂缝表面涂刷裂缝封闭材料,其修补材料及工艺与上述“表面封闭法”相同。2.环境要求施工适宜温度5~30℃,雨雪天不得施工。125 附录十一无砟道床混凝土缺损修补方法一、修补材料1.混凝土缺损修补可采用树脂砂浆或聚合物水泥砂浆,其性能应满足附表11-1要求。混凝土缺损修补材料性能要求附表11-1序号项目单位指标要求检测方法1抗折强度MPa≥5(2h)≥6(24h)≥8(7d)≥10(28d)JTJ/T2712抗压强度MPa≥10(2h)≥20(24h)≥40(7d)≥50(28d)JTJ/T2713收缩率(28d)%≤0.2DL/T51264粘结强度(28d)MPa≥2.5DL/T5126注:1.JTJ/T271《港口工程混凝土粘接修补技术规程》2.DL/T5126《聚合物改性水泥砂浆试验规程》2.底涂材料可选用黏度较低的树脂或聚合物水泥净浆。二、主要修补工机具切割机、真空吸尘器、计量工具、搅拌工具、盛料容器、抹子、铲刀、打磨器等。三、修补工艺1.将结构受损处松散混凝土和骨料颗粒凿除,并采用真空吸尘器清理缺损区域碎屑、灰尘等杂物。2.如有钢筋露出,对钢筋进行除锈、防锈处理,分次涂刷防锈剂。3.根据需要,在混凝土破损部位支立模板。4.在修补混凝土暴露面涂刷底涂材料。5.计量并配制树脂砂浆或聚合物水泥砂浆。6.向混凝土缺损部位灌注树脂砂浆或聚合物水泥砂浆。125 1.待砂浆硬化后,拆除模板,将砂浆修正磨平。一、环境要求施工适宜温度5~30℃,雨雪天不得施工。125 附录十二轨道板锚穴封端脱落修补方法一、修补材料CRTSⅠ型板式无砟轨道预应力混凝土轨道板锚穴封锚脱落修补材料包括:修补砂浆、界面剂和养护剂,其中修补砂浆性能应满足附表12-1要求,界面剂性能应符合《混凝土界面处理剂》(JC/T907-2002)要求,养护剂性能应符合《水泥混凝土养护剂》(JC901-2002)要求。锚穴封端脱落修补砂浆性能指标附表12-1序号项目单位性能要求检测方法1抗压强度MPa≥30(2h)≥60(7d)GB/T176712抗折强度MPa≥3(2h)≥9(7d)GB/T176713抗渗性能≥P20DL/T51264收缩率%≤0.02DL/T51265氯离子总含量不应超过胶凝材料总量的0.06%《客运专线铁路CRTSⅠ型板式无砟轨道混凝土轨道板暂行技术条件》注:1.GB/T17671《水泥胶砂强度检验方法(ISO法)》2.DL/T5126《聚合物改性水泥砂浆试验规程》二、主要修补工机具真空吸尘器、搅拌机、多功能空气锤、盛料容器、称量工具等。三、修补工艺1.清除锚穴内原有砂浆残渣,对锚穴内壁进行凿毛,并采用真空吸尘器清除孔内杂物。2.按比例称取修补砂浆,采用搅拌机搅拌均匀。3.对锚穴内壁喷涂界面剂。4.将修补砂浆放入锚穴内,采用多功能空气锤进行封堵成型。5.封堵成型完毕后,在封锚砂浆表面喷涂养护剂。四、环境要求施工适宜温度5~30℃,雨雪天不得施工。125 附录十三CRTSⅠ型板式无砟轨道砂浆层伤损修补方法CRTSⅠ型板式无砟轨道水泥乳化沥青砂浆层伤损形式主要包括:砂浆层与轨道板间离缝、砂浆层缺损掉块及砂浆层裂缝等,针对三种伤损形式,可分别采用如下修补方法进行施作。一、CRTSⅠ型板式无砟轨道水泥乳化沥青砂浆层离缝伤损修补方法1.修补材料CRTSⅠ型板式无砟轨道水泥乳化沥青砂浆层离缝伤损修补宜采用树脂材料,其主要性能应满足附表13-1要求。砂浆离缝伤损修补材料性能要求附表13-1序号项目单位指标要求检测方法1凝胶时间min≤40GB/T71932拉伸强度(7d)MPa≥20GB/T25673抗压强度MPa≥6(2h)≥20(24h)≥30(7d)《客运专线铁路CRTSⅠ型板式无砟轨道水泥乳化沥青砂浆暂行技术条件》4弹性模量(7d)MPa100~3005断裂伸长率(7d)%≥2GB/T25676收缩率%≤8通过测量液态密度(GB/T13354-)和成型硬化物的密度(GB/T1033.1),计算得出7干粘结强度(7d)MPa≥2JC/T10418潮湿基面粘结强度(7d)MPa≥1.5JC/T1041注:1.GB/T7193《不饱和聚酯树脂试验方法》2.GB/T2567《树脂浇铸体性能试验方法》3.GB/T13354《液态胶粘剂密度的测定方法重量杯法》4.GB/T1033.1《塑料非泡沫塑料密度的测定第1部分:浸渍法、液体比重瓶法和滴定法》5.GB/T19250《聚氨酯防水涂料》6.JC/T1041《混凝土裂缝用环氧树脂灌浆材料》2.主要修补工机具手持搅拌器(2300r/min,540W)、压力灌浆机、泡沫密封条等。3.修补工艺125 (1)清理砂浆离缝处杂物,保证分离面清洁。(2)使用泡沫密封条将离缝部位进行封堵,防止修补材料渗漏。(3)准备修补材料,按规定的配合比,配制并采用手持搅拌器搅拌树脂材料,使用压力灌浆机进行树脂材料灌注(压力保持在0.2MPa),同时观察树脂渗漏情况,以灌注最高密封端出现溢流即灌注饱满。(4)灌注完成后约1h,拆除泡沫密封条,检查灌注饱满和固化程度,如不饱满,应重新灌注。(5)砂浆侧面修正,清理施工现场。1.环境要求施工适宜温度5~30℃,雨雪天不得施工。二、CRTSⅠ型板式无砟轨道水泥乳化沥青砂浆层缺损掉块修补方法1.修补材料砂浆层缺损掉块修补宜采用树脂砂浆材料,其性能应满足附表13-2要求。砂浆层缺损掉块修补材料性能要求附表13-2序号项目单位指标要求检测方法1树脂凝胶时间min≤30GB/T71932抗压强度MPa≥2(2h)≥3(24h)《客运专线铁路CRTSⅠ型板式无砟轨道水泥乳化沥青砂浆暂行技术条件》3弹性模量(28d)MPa100~3004收缩率(28d)%≤0.2DL/T51265粘结强度(28d)MPa≥1.5JC/T1041注:1.GB/T7193《不饱和聚酯树脂试验方法》2.DL/T5126《聚合物改性水泥砂浆试验规程》3.JC/T1041《混凝土裂缝用环氧树脂灌浆材料》2.主要修补工机具电镐、模板、振捣器、搅拌机、钢丝刷、盛料容器、涂刷工具、燃烧器等。3.修补工艺(1)清理缺损、掉块处砂浆碎块和杂物,凿到新砂浆表面,清理后,烘烤干燥。125 (1)根据缺损面积大小,选择模板法或无模板法进行修补。采用模板法时,首先支立模板,配制并搅拌树脂砂浆,灌注树脂砂浆至缺损位置,待树脂砂浆硬化后拆除模板。采用无模板法时,配制并搅拌树脂砂浆,将树脂砂浆填入缺损位置,采用振捣器将其振捣密实。(2)砂浆侧面修正,清理施工现场。1.环境要求施工适宜温度5~30℃,雨雪天不得施工。二、CRTSⅠ型板式无砟轨道水泥乳化沥青砂浆层裂缝伤损修补方法1.修补材料砂浆层裂缝伤损修补宜采用树脂材料,其性能应满足附表13-3要求。砂浆层裂缝伤损修补材料性能要求附表13-3序号项目单位指标要求检测方法1凝胶时间min≤30GB/T71932粘度mPa·s≤100GB/T27943拉伸强度MPa≥6(2h)≥15(24h)≥20(7d)GB/T25674抗压强度MPa≥6(2h)≥20(24h)≥30(7d)《客运专线铁路CRTSⅠ型板式无砟轨道水泥乳化沥青砂浆暂行技术条件》5断裂伸长率(7d)%≥2GB/T25676收缩率(7d)%≤2通过测量液态密度(GB/T13354)和成型硬化物的密度(GB/T1033.1),计算得出7粘结强度(7d)MPa≥3JC/T1041-2007注:1.GB/T7193《不饱和聚酯树脂试验方法》2.GB/T2794《胶粘剂黏度的测定》3.GB/T2567《树脂浇铸体性能试验方法》4.GB/T13354《液态胶粘剂密度的测定方法重量杯法》5.GB/T1033.1《塑料非泡沫塑料密度的测定第1部分:浸渍法、液体比重瓶法和滴定法》6.JC/T1041《混凝土裂缝用环氧树脂灌浆材料》125 1.主要修补机具搅拌机、灌浆机等。2.修补工艺(1)对砂浆裂缝处进行清理,并保持裂缝干燥。(2)从侧面浸润或压注树脂修补材料,直到砂浆裂缝完全充填,进行封闭处理。(3)砂浆侧面修正,清理施工现场。3.环境要求施工适宜温度5~30℃,雨雪天不得施工。125 附录十四CRTSⅠ型板式无砟轨道凸形挡台周围树脂伤损修补方法一、修补材料凸形挡台周围树脂伤损修补宜采用聚氨酯类材料,其性能应满足附表14-1要求。凸形挡台周围树脂修补用聚氨酯类材料性能要求附表14-1序号项目单位指标要求检测方法1凝胶时间min≤120GB/T71932粘度Pa·s≤1GB/T27943剪切强度MPa≥0.5(2h)≥1(24h)≥2(7d)《客运专线铁路CRTSⅠ型板式无砟轨道凸形挡台填充聚氨酯树脂(CPU)暂行技术条件》4弹性系数(7d)kN/mm10±25收缩率(7d)%≤1通过测量液态密度(GB/T13354)和成型硬化物的密度(GB/T1033.1),计算得出6粘结强度(7d)MPa≥0.5JC/T1041注:1.GB/T7193《不饱和聚酯树脂试验方法》2.GB/T2794《胶粘剂黏度的测定》3.GB/T13354《液态胶粘剂密度的测定方法重量杯法》4.GB/T1033.1《塑料非泡沫塑料密度的测定第1部分:浸渍法、液体比重瓶法和滴定法》5.JC/T1041《混凝土裂缝用环氧树脂灌浆材料》二、主要修补工机具钢凿、钢丝刷、无油空气喷嘴、树脂灌注设备等。三、修补工艺1.清理树脂伤损处,保证伤损凿开面清洁。2.充填树脂材料,直到离缝、裂缝或缺损处完全充填。3.表面修整,清理现场。四、环境要求施工适宜温度5~30℃,雨雪天不得施工。125 附录十五无砟道床混凝土伸缩缝、支承层裂缝伤损修补方法一、修补材料混凝土伸缩缝、支承层裂缝伤损修补宜采用弹性聚氨酯树脂材料,其性能应满足附表15-1要求。混凝土伸缩缝、支承层裂缝伤损修补材料性能要求附表15-1序号项目单位指标要求检测方法1凝胶时间min≤30GB/T71932粘度mPa·s≤5000GB/T27943拉伸强度MPa≥1(2h)≥2(24h)≥3(7d)GB/T167774断裂伸长率(7d)%≥100GB/T167775收缩率(7d)%≤1通过测量液态密度(GB/T13354)和成型硬化物的密度(GB/T1033.1),计算得出6粘结强度(7d)MPa≥1.5JC/T1041注:1.GB/T7193《不饱和聚酯树脂试验方法》2.GB/T2794《胶粘剂黏度的测定》3.GB/T16777《建筑防水涂料试验方法》4.JC/T1041《混凝土裂缝用环氧树脂灌浆材料》二、主要修补工机具手动注浆器、钢丝刷、真空除尘器等。三、修补工艺1.使用钢丝刷、真空吸尘器等清洁裂缝内杂物。2.采用胶带封闭两侧缝隙。3.采用手动注浆器向伸缩缝中注入修补材料,直至注满。4.待修补材料固化后,去除两侧封闭胶带;修正磨平凸出部位。四、环境要求施工适宜温度5~30℃,雨雪天不得施工。125 附录十六CRTSⅡ型板式轨道板间连接处离缝伤损修补方法一、修补材料CRTSⅡ型板式无砟轨道板间宽接缝混凝土与轨道板离缝伤损修补宜采用有机硅树脂材料,其性能应满足附表16-1的要求。宽接缝混凝土与轨道板离缝修补材料性能要求 附表16-1序号项目单位指标要求检测方法1表干时间min≤45GB/T134772失粘(固化)时间h≤33流动度mm04弹性恢复率%≥805拉伸模量23℃MPa≤0.3-20℃≤0.36拉伸量(-10℃)mm≥657与混凝土粘结面积粘结丧失面积不大于20%,胶体内聚有局部破坏8拉伸强度无处理MPa≤0.4热老化(80℃,168h)≤0.8紫外线(300W,168h,41℃)≤0.8浸水(4d)≤0.49伸长率无处理%≥400热老化(80℃,168h)≥300紫外线(300W,168h,41℃)≥300浸水(4d)≥40010质量损失率%≤6注:GB/T13477《建筑密封材料试验方法》二、主要修补工机具手动注浆器、钢丝刷、真空除尘器等。三、修补工艺1.使用钢丝刷、真空吸尘器等清洁离缝内杂物,并保持裂缝内部干燥。125 1.采用铲刀等工具将有机硅树脂修补材料压入离缝内部20mm以上。2.待修补材料固化后,表面修整,清理现场。一、环境要求施工适宜温度5~30℃,雨雪天不得施工。125 附录十七CRTSⅡ型板式无砟轨道砂浆层伤损修补方法CRTSⅡ型板式无砟轨道水泥乳化沥青砂浆层伤损形式主要包括:砂浆层与轨道板间离缝、砂浆层缺损掉块及砂浆层裂缝等。针对三种伤损形式,可分别采用如下修补方法进行施作。一、CRTSⅡ型板式无砟轨道水泥乳化沥青砂浆层离缝伤损修补方法1.修补材料水泥乳化沥青砂浆层离缝伤损修补宜采用低黏度树脂材料,其性能应满足附表17-1要求,离缝封边处理宜采用离缝封边材料或封边带,其中离缝封边材料性能应满足附表17-2要求。砂浆离缝修补材料性能要求附表17-1序号项目单位指标要求检测方法1粘度mPa·s≤100GB/T27942凝胶时间min≤30GB/T71933拉伸强度MPa≥6(2h)≥10(24h)≥15(7d)GB/T25674抗压强度MPa≥15(2h)≥20(24h)≥30(7d)JC/T10415断裂伸长率(7d)%≥2GB/T25676收缩率(7d)%≤2通过测量液态密度(GB/T13354)和成型硬化物的密度(GB/T1033.1),计算得出7粘结强度(7d)MPa≥3JC/T1041注:1.GB/T2794《胶粘剂黏度的测定》2.GB/T7193《不饱和聚酯树脂试验方法》3.GB/T2567《树脂浇铸体性能试验方法》4.JC/T1041《混凝土裂缝用环氧树脂灌浆材料》5.GB/T13354《液态胶粘剂密度的测定方法重量杯法》6.GB/T1033.1《塑料非泡沫塑料密度的测定第1部分:浸渍法、液体比重瓶法和滴定法》125 封边材料性能要求附表17-2序号项目单位指标要求检测方法1粘度mPa·s≥20000GB/T27942凝胶时间min≤20GB/T71933粘结强度MPa≥0.5JC/T1041注:1.GB/T2794《胶粘剂黏度的测定》2.GB/T7193《不饱和聚酯树脂试验方法》3.JC/T1041《混凝土裂缝用环氧树脂灌浆材料》1.主要修补工机具钢丝刷、真空除尘器、注浆器(泵)等。2.修补工艺(1)使用钢丝刷、真空除尘器或压缩空气等清洁离缝区域表面。(2)用砂浆离缝封边材料或封边带封边,封边时留出注浆口和排气孔。(3)按规定的配合比制备修补树脂材料。采用注浆器(泵)将修补材料从注浆口注入离缝区域,直至注满。(4)修补材料固化以后,拆除封边材料或封边带,检查灌注饱满程度,如不饱满,应重新灌注。(5)砂浆侧面修正,清理施工现场。3.环境要求施工适宜温度5~30℃,雨雪天不得施工。二、CRTSⅡ型板式无砟轨道水泥乳化沥青砂浆层缺损掉块修补方法1.修补材料水泥乳化沥青砂浆层缺损掉块修补宜采用树脂砂浆材料,其性能指标应满足附表17-3要求。125 砂浆缺损修补用树脂砂浆性能要求附表17-3序号项目单位指标要求检测方法1可使用时间(树脂)min≥10黏度达到40Pa·s的时间2凝胶时间(树脂)min≤60GB/T71933抗压强度MPa≥2(2h)≥10(24h)≥15(7d)《客运专线铁路CRTSⅡ型板式无砟轨道水泥乳化沥青砂浆暂行技术条件》4弹性模量(28d)MPa7000~100005收缩率(28d)%≤0.2DL/T51266粘结强度(28d)MPa≥2JC/T1041注:1.GB/T7193《不饱和聚酯树脂试验方法》2.DL/T5126《聚合物改性水泥砂浆试验规程》3.JC/T1041《混凝土裂缝用环氧树脂灌浆材料》1.主要修补工机具电镐、加热器、搅拌机、振捣器、垫块、铲子、桶、刷子等。2.修补工艺(1)采用电镐修凿、清除劣化伤损的砂浆充填层,并向内修凿约100mm。(2)清理修凿产生的碎片、残渣等。(3)如修凿部位残留水分,采用加热器干燥修凿部位。(4)为保证修补材料与基体可靠粘结,可在修凿部涂敷底漆。(5)根据缺损尺寸,选择是否支立模板。(6)按配比准确称量树脂材料、石英砂等,采用手持式搅拌机使修补材料混合均匀。(7)根据缺损面积大小,选择模板法或无模板法进行修补。对于无模板法,用铲子将混合均匀的树脂砂浆放入修补处。并用振捣器将修补砂浆振捣密实。125 对于模板法,首先支立模板,将修补材料灌入缺损部位,直至灌注饱满。待修补材料固化后,拆除模板。(1)砂浆侧面修正,清理施工现场。1.环境要求施工适宜温度5~30℃,雨雪天不得施工。二、CRTSⅡ型板式无砟轨道水泥乳化沥青砂浆层裂缝修补方法修补材料、工机具及工艺参照附录十“无砟道床混凝土裂缝修补方法”中的“表面封闭法”。125 附录十八线路设备状态评定统计报告年度段、线名检查数(km)评定质量(km)其中单项失格(km)不良分数(分)优良合格失格合格率无砟道床伤损钢轨重伤焊头慢行无砟道床轻伤轨重伤轨重伤焊头合计一年新生现存磨耗一年新生无缝线路现存重伤注:①“段、线名”栏先填写各工务段名,后填写各线名(或另用一张)。填报人:②合格率指优良加合格占评定数的百分比。单位:③另附正线钢轨使用情况统计表。④无砟道床状态评定根据本段范围内的无砟轨道结构形式分类统计。年月日126 附录十九无砟轨道线路维修工机具序号设备名称单位车间工区铁路局备注一交通运输设备1生产抢修指挥车辆1 乘座:5人2小型客货两用车辆11 3工程车辆12 14座4轨料运输车组(含工务重型轨道车2辆,液压抢修机具1套,4t平板车起重机2台,钢轨转向架4套,25m钢轨吊具2套,50m钢轨吊具2套,18号道岔辙叉吊具2套)组1 山区、高原和严寒地区,每个工区配备1组,车间不再配备。租用60吨级路用提速平车2辆,其他大号码道岔辙叉吊具按需要另配二检测设备5轨道测量仪套4 6轨道检查仪套1 1 精度:0级7数显式道尺把25 精度:0级8降低值测量仪套19里氏硬度计台110准直仪或其他无缝线路位移观测设备台211锁定轨温测试仪台112钢轨轮廓(磨耗)测量仪台113钢轨探伤仪台614焊缝探伤仪台1215钢轨平直度测量仪台1 116裂缝宽度测量仪台 2 17车载式线路检查仪台 6配属动车组的铁路局18便携式线路检查仪台4 2 19电子水准仪台3201m长平直尺及塞尺套3221数显式扭矩扳手把2精度1%22绷线器(弦绳)套3223钢轨温度计个33 24钢轨伸缩调节器专用方向测量尺把1 25数显游标卡尺把11 26深度尺把11 三维护设备27铝热焊成套设备套1 134 含加热器、对正设备、拉伸器、焊缝推瘤设备等28撞轨器及卡具套4 29气割工具套2 30内燃切轨机台2 31内燃钻孔机台2 32机动双头螺栓扳手台10 33扭矩扳手把10 34内燃仿形打磨机台1 35内燃道岔打磨机台1 36翼轨打磨机台1 37钢轨精磨机台1 38轴向砂轮机台2 39角向磨光机台2 40液压直轨器台1 41液压起道器台10 42液压改道器台4 43运轨小车组1 44道岔专用维修工具套3 如辊轮、弹性夹、拉簧等专用安装工具,根据不同客专道岔类型分别成套配备45无螺栓扣件装卸专用工具把646混凝土钻(空心钻)台2 轨道板钻孔用四照明设备47移动照明灯具(内燃发电式)台6 48移动照明灯具(充电式)台8 49充电式手提灯只1015 五发电设备50汽油发电机组台2 10kw51汽油发电机组台2 3kw六通迅设备52手持式无线对讲机部58 53GSM-R手持终端部55 七分析及办公设备54笔记本电脑台32 55坚固型笔记本电脑台2156台式电脑台42 57打印机台11 58复印机台1 134 59一体机(传真、复印、打印等)台21 60数码相机台21 61数码摄像机台1八其他作业工机具套12 撬棍、铜锤、台钻、台式砂轮、50m钢尺、翻轨器、倒棱器、普通道尺、抬轨工具等备注:(1)工机具配备时,宜采用新型产品。(2)工区管辖有砟轨道线路时,应配备内燃捣固机(10台)、液压起拨道器(6台)、夯拍机(2台)等有砟轨道作业机具。(3)工务段配备数显式道尺、轨道测量仪、轨道检查仪鉴定台各1台,配备便携式线路检查仪2台。134 附录二十无砟轨道线路常备材料序号设备名称单位数量备注一线路备料1备用承轨台代用系统(含扣件)套车间600套 2断轨急救器套工区6套每套含急救器6个,臌包夹板1对。3钢轨无损加固设备套工区2套 425m无孔轨根工区2根 56m有孔轨根工区2根 66.25m有孔胶接绝缘轨根工区2根 7接头螺栓及垫圈套工区36套 8接头夹板块工区24块 9现场胶接绝缘夹板及绝缘材料套工区2套 10扣件及其垫板套工区每种扣件类型各50套 11绝缘轨距杆套工区50套二道岔部件备料12尖轨、基本轨、辙叉组每种型号每车间备1组 三道岔整组备料 13正线主型道岔组每种型号每铁路局备1组14其他型号道岔组每种型号全线备1组 四钢轨伸缩调节器备料15钢轨伸缩调节器组每车间备1组 五有砟/无砟过渡段备料16过渡段辅助轨扣件及垫板套每处5套 17过渡段基本轨扣件及垫板套每处5套 18过渡段轨枕根每处2根 六道岔紧固器个按道岔型号和数量配备134 每站每组1/18道岔3个,每站每组1/42道岔5个,其他类型道岔根据需要配置附录二十一无砟道床主要维修材料及工机具一、CRTSⅠ型板式无砟轨道主要修补材料及工机具,见附表21-1。CRTSⅠ型板式无砟轨道主要修补材料及工机具附表21-1项目名称备注材料聚合物水泥基材料用于混凝土裂缝表面封闭低黏度树脂材料用于混凝土裂缝无压注浆低压注浆修补材料用于混凝土裂缝低压注浆弹性聚氨酯材料用于混凝土伸缩缝修补树脂砂浆或聚合物改性水泥砂浆用于混凝土缺损修补封锚砂浆材料用于轨道板封锚砂浆脱落的修补树脂材料用于水泥乳化沥青砂浆层离缝修补树脂砂浆材料用于水泥乳化沥青砂浆层缺损修补机具切割机、真空吸尘器、注浆器、搅拌机、多功能空气锤、振捣器、燃烧器、钢凿、无油空气喷嘴、树脂灌注设备、压力灌浆机、电热吹风机、电镐、角磨机、钢丝刷、计量工具、打磨器、搅拌工具、盛料容器、涂刷工具、抹子、铲刀、模板等根据修补工艺采用相应的工机具二、CRTSⅡ型板式无砟轨道主要修补材料及工机具,见附表21-2。CRTSⅡ型板式无砟轨道主要修补材料及工机具附表21-2项目名称备注材料聚合物水泥基材料用于混凝土裂缝表面封闭低黏度树脂材料用于混凝土裂缝无压注浆低压注浆修补材料用于混凝土裂缝低压注浆弹性聚氨酯材料用于伸缩缝、底座板等伤损修补有机硅树脂材料用于板间连接部位离缝修补树脂砂浆或聚合物改性水泥砂浆用于混凝土缺损修补树脂材料用于水泥乳化沥青砂浆层离缝修补树脂砂浆材料用于水泥乳化沥青砂浆层缺损修补机具根据修补工艺采用相应的工机具134 切割机、真空吸尘器、电热吹风机、注浆器、角磨机、电镐、加热器、搅拌机、注浆泵、振捣器、垫块、钢丝刷、计量工具、搅拌工具、打磨器、盛料容器、涂刷工具、抹子、铲刀等一、双块式无砟轨道主要修补材料及工机具,见附表21-3。双块式无砟轨道主要修补材料及工机具附表21-3项目名称备注材料聚合物水泥基材料用于混凝土裂缝表面封闭低黏度树脂材料用于混凝土裂缝无压注浆低压注浆修补材料用于混凝土裂缝低压注浆弹性聚氨酯材料用于混凝土伸缩缝修补树脂砂浆或聚合物改性水泥砂浆用于混凝土缺损修补机具真空吸尘器、切割机、注浆器、电热吹风机、角磨机、钢丝刷、计量工具、搅拌工具、盛料容器、涂刷工具、抹子、铲刀、打磨器、螺杆调节器等根据修补工艺采用相应的工机具二、道岔区轨枕埋入式无砟轨道主要修补材料及工机具,见附表21-4。道岔区轨枕埋入式无砟轨道主要修补材料及工机具附表21-4项目名称备注材料聚合物水泥基材料用于混凝土裂缝表面封闭低黏度树脂材料用于混凝土裂缝无压注浆低压注浆修补材料用于混凝土裂缝低压注浆弹性聚氨酯材料用于混凝土伸缩缝修补树脂砂浆或聚合物改性水泥砂浆用于混凝土缺损修补机具真空吸尘器、切割机、注浆器、电热吹风机、角磨机、钢丝刷、计量工具、搅拌工具、盛料容器、涂刷工具、抹子、铲刀、打磨器等根据修补工艺采用相应的工机具三、道岔区板式无砟轨道主要修补材料及工机具,见附表21-5。道岔区板式无砟轨道主要修补材料及工机具附表21-5项目名称备注材料聚合物水泥基材料用于混凝土裂缝表面封闭低黏度树脂材料用于混凝土裂缝无压注浆低压注浆修补材料用于混凝土裂缝低压注浆弹性聚氨酯材料用于混凝土伸缩缝修补树脂砂浆或聚合物改性水泥砂浆用于混凝土缺损修补机具根据修补工艺采用相应的工机具134 真空吸尘器、切割机、注浆器、电热吹风机、角磨机、钢丝刷、计量工具、搅拌工具、盛料容器、涂刷工具、抹子、铲刀、打磨器等134 附录二十二本规则用词说明执行本规则条文时,对于要求严格的用词说明如下,以便在执行中区别对待:(1)表示很严格,非这样做不可的用词:正面词采用“必须”;反面词采用“严禁”。(2)表示严格,在正常情况下均这样做的用词:正面词采用“应”;反面词采用“不应”或“不得”。(3)表示允许稍有选择,在条件许可时首先应这样做的用词:正面词采用“宜”;反面词采用“不宜”。表示有选择,在一定条件可以这样做的,采用“可”。134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