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CR9523-2018高速铁路电力供电工程细部设计和工艺质量标准(技术部分).docx

Q∕CR9523-2018高速铁路电力供电工程细部设计和工艺质量标准(技术部分).docx

ID:83565247

大小:9.01 MB

页数:90页

时间:2023-10-30

上传者:156****9983
Q∕CR9523-2018高速铁路电力供电工程细部设计和工艺质量标准(技术部分).docx_第1页
Q∕CR9523-2018高速铁路电力供电工程细部设计和工艺质量标准(技术部分).docx_第2页
Q∕CR9523-2018高速铁路电力供电工程细部设计和工艺质量标准(技术部分).docx_第3页
Q∕CR9523-2018高速铁路电力供电工程细部设计和工艺质量标准(技术部分).docx_第4页
Q∕CR9523-2018高速铁路电力供电工程细部设计和工艺质量标准(技术部分).docx_第5页
Q∕CR9523-2018高速铁路电力供电工程细部设计和工艺质量标准(技术部分).docx_第6页
Q∕CR9523-2018高速铁路电力供电工程细部设计和工艺质量标准(技术部分).docx_第7页
Q∕CR9523-2018高速铁路电力供电工程细部设计和工艺质量标准(技术部分).docx_第8页
Q∕CR9523-2018高速铁路电力供电工程细部设计和工艺质量标准(技术部分).docx_第9页
Q∕CR9523-2018高速铁路电力供电工程细部设计和工艺质量标准(技术部分).docx_第10页
资源描述:

《Q∕CR9523-2018高速铁路电力供电工程细部设计和工艺质量标准(技术部分).docx》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Q/CR中国铁路总公司企业标准Q/CR9523—2018───────────────────────────────────────────────────────────高速铁路电力供电工程细部设计和工艺质量标准2018—xx—xx发布2018—xx—xx实施───────────────────────────────────────────────────────────中国铁路总公司发布 中国铁路总公司企业标准高速铁路电力牵引供电工程细部设计和工艺质量标准Q/CR9523—2018主编单位:京沈铁路客运专线辽宁有限责任公司批准部门:中国铁路总公司施行日期:2018年xx月xx日2018年·北京 前言本标准系根据中国铁路总公司2017年“强基达标、提质增效”工作主题,在总结提炼近年来高速铁路建设和运营等方面经验,以宝兰客专、京沈客专辽宁段建设成果为依托,广泛征求建设、设计、施工、建立、运维等各方意见,进一步落实建维一体管理要求的基础上编制而成。本标准编制内容充分考虑新时代高速铁路建设发展需要,聚焦“交通强国、铁路先行”,实现铁路建设由规模速度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以打造中国高铁2.0、创建高速铁路“四电”精品工程、促进铁路建造技术和设备不断升级、建立世界领先的铁路建设标准体系为目标,以“四化”为支撑,通过创新标准内容,为实现中国高速铁路建设高质量发展奠定基础。本标准共分4章,主要包括总则、基本规定、牵引变电工程、接触网工程。另有一册“图例部分”以实物照片形式与本册细部设计图对照使用。本标准的主要内容及特点如下:1.明确了创建高速铁路“四电”工程建设总体目标;规定了建设、设计、施工、监理、运维各方职责和总体原则性要求。2.提出了建维各方在工程建设中的质量控制实施要点、具体工作内容和要求;明确了接口管理工作要求;规定了机械化、工厂化、专业化、信息化要求,提出了使用BIM、二维码、视频等技术要求。3.首次将施工工艺要求和工程质量评价纳入铁路总公司企业标准,明确了工程建设流程和质量评定方法;强调首件评估和立标打样,完善相关设计理论,固化工艺流程和工艺控制要点。-5- 4.细部设计和工艺质量标准分为技术部分和图例部分两册,技术部分突出施工工艺质量要点,同时附细部设计示意图,表述方式更为直观;图例部分通过样本工程展示,对具体工程质量进一步提出观感上的要求。5.规定了基础、构支架、接地网、接地引线、避雷针、变压器、室外设备、27.5kV高压开关柜、室内盘柜、二次配线等细部设计、工艺要求和质量要点;强调了接地引线、母线应采用工厂化预制,电缆附件制作安装应采用专业工具进行专业化施工;明确了设备箱体内电缆进出孔应预留防火封堵盒,以及“高低压分离、避免交叉”的电缆敷设原则和应用BIM技术模拟敷设的方法。6.规定了接触网测量、支柱、硬横梁、吊柱、工厂化预配、附加导线、腕臂装置、接触线架设、隔离开关、分段绝缘器等细部设计、工艺要求和质量要点;强调了通过精确测量、精准计算、精确预配提高安装精度;明确了接触网预留接口检查交接流程,工厂化预配的标准配置以及预配流程等内容。本标准在执行过程中,希望各单位结合工程实践,认真总结经验,积累资料,如发现需要修改和补充之处,请及时将意见及有关资料寄交京沈铁路客运专线辽宁有限责任公司(沈阳市和平区南五马路181号泰宸商务大厦A座25层,邮政编码110006),并抄送中国铁路经济规划研究院(北京市海淀区北蜂窝路乙29号,邮政编码100038),供今后修订时参考。本标准由中国铁路总公司建设管理部负责解释。技术总负责人:王同军、王峰、吴明友、田利民。主编单位:京沈铁路客运专线辽宁有限责任公司参编单位:中铁电气化局集团有限公司兰新铁路甘青有限公司-5- 中国铁路沈阳局集团有限公司中国铁路兰州局集团有限公司中国铁路设计集团有限公司中铁二十一局集团有限公司主要起草人员:王维广、胡志华、程卫军、王先铎、侯善飞、刘浩、卢文波、孟令宇、杨才、周寿刚、郭奕辰、陈杰、古晓东、罗东北、李小龙、刘建军、冯锡超、杜麾、夏文忠、周静恒、周育伟。主要审查人员:畅洪亮、王哲浩、甘博捷、朱飞雄、夏炎、金伯泉、李焱、邓刚、侯日根、黄维、刘长志、李涛、叶志荣、柯迪明、陈琦、温建民、李红梅、徐平。-5- 目次1总则12基本规定22.1一般规定22.2工程实施要点62.3接口管理要求82.4四化要求83牵引变电工程103.1牵引变电所整体布局及接口配合103.2基础113.3构支架133.4接地网153.5接地引线163.6避雷针183.7变压器193.8室外设备213.9高压GIS组合电器243.1027.5kV高压开关柜263.11室内盘柜273.12母线及绝缘子293.13电缆313.14高压电缆附件353.15端子箱373.16控制电缆头38-5- 3.17二次配线384接触网工程434.1接口配合434.2接触网测量454.3支柱464.4硬横梁474.5吊柱474.6工厂化预配484.7拉线544.8附加导线554.9腕臂装置574.10棘轮补偿装置574.11承力索架设594.12接触线架设624.13定位装置644.14弹性吊索及吊弦654.15锚段关节674.16压接式电连接694.17分段绝缘器714.18隔离开关724.19接地及回流引线734.20供电电缆76引用标准名录78本标准用词说明81-5- 1总则1.0.1为加强高速铁路电力牵引供电工程质量控制,规范细部设计和施工工艺质量,进一步提升电力牵引供电工程建设质量,制定本标准。1.0.2本标准适用于高速铁路电力牵引供电工程细部设计及施工工艺质量控制。1.0.3高速铁路电力牵引供电工程工艺质量应符合结构安全、可靠、耐久、外观精致的要求,并有利于运营维护。1.0.4高速铁路电力牵引供电工程建设、设计、施工、监理、运维各方应对工程施工质量进行全过程控制,细部设计深度及工艺质量控制应满足建维一体质量管理要求。1.0.5高速铁路电力牵引供电工程施工应积极采用机械化、工厂化、专业化、信息化等措施进行工艺质量控制。1.0.6高速铁路电力牵引供电工程施工应采用先进、成熟的工装设备及配套的检验检测手段进行工艺质量控制;所用方法和仪器设备应符合相关标准的规定,质量检测人员应具有规定的资质。1.0.7高速铁路电力牵引供电工程的技术管理资料,应按规定及时填写,并严格履行责任人签认制度;隐蔽工程应按规定保留影像资料。1.0.8高速铁路电力牵引供电工程的合同文件和技术文件对施工工艺质量要求不得低于本标准的规定,当高于本标准时应符合合同文件和工程技术文件的要求。1.0.9本标准规定的内容与现行施工和验收等标准不一致的,以本标准为准;本标准未规定的内容执行现行相关施工和验收等标准。-5- 1基本规定1.1一般规定1.1.1建设单位应按照本标准依法合规组织高速铁路电力牵引供电工程的建设,工作流程如图2.1.1。建设单位明确电力牵引供电工程建设目标,编制电力牵引供电工程实施规划建设单位组织设计单位编制电力牵引供电工程甲供物资招标文件,明确甲供物资主要技术标准及工艺质量要求建设单位编制电力牵引供电工程施工招标文件(含指导性施工组织设计),明确电力牵引供电工程建设目标及质量要求投标人按照建设单位招标文件要求编制投标文件建设单位确定满足工程要求的物资设备供货商,建设单位组织相关单位开展重要物资厂验工作建设单位确定满足工程要求的集成商设备供货集成商编制自购物资招标文件,建设单位组织建维各方对自购物资招标文件进行审核-82- 集成商根据建设单位电力牵引供电工程实施规划及对标成果编制电力牵引供电工程专业实施方案及作业指导书建设单位组织建维各方及专家对电力牵引供电工程专业实施方案及作业指导书进行审查集成商依据电力牵引供电工程专业实施方案及作业指导书进行电力牵引供电专业关键工序、首件工程施工建设单位组织建维各方对电力牵引供电专业进行首件工程评估建设单位根据评估意见明确作业标准,集成商、监理单位全面落实电力牵引供电工程实施方案建设单位会同运维单位对工程全过程进行检查、监督建设单位组织建维各方对工程进行验收、评价NYNY图2.1.1高速铁路电力牵引供电工程建设工作流程图-82- 1.1.1建设单位应根据本标准规定,在工程招标文件中明确实现建设工程目标的相关要求。1.1.2建设各方应制定电力牵引供电工程工艺质量控制管理办法,加强接口工程与安装工程的施工工艺质量控制,强化过程检查。1.1.3高速铁路电力牵引供电工程同一区域的同类设备材料应统一规格、颜色、标识,进场检验应实现质量可追溯。1.1.4高速铁路电力牵引供电工程应加强关键工序控制,开展首件工程评估,统一工艺及标准。1.1.5高速铁路电力及牵引供电工程应由建设单位组织设计、施工、监理、运维等单位的项目负责人进行施工工艺质量评定。各参评单位应按照本标准施工工艺质量控制要点,结合单位工程实体质量验收开展评定工作,在静态验收时形成评价结论,评定内容及标准按表2.1.6规定执行。表2.1.6高速铁路电力牵引供电工程施工工艺质量评定表工程名称开工日期竣工日期施工单位项目负责人类型编号评定项目分值得分(Z)牵引变电工程3.2基础23.3构支架23.4接地网53.5接地引线33.6避雷针23.7变压器33.8室外设备53.9高压GIS组合电器33.1027.5kV高压开关柜23.11室内盘柜33.12母线及绝缘子23.13电缆83.14高压电缆附件3.15端子箱23.16控制电缆头83.17二次配线-82- 接触网工程4.3支柱34.4硬横梁4.5吊柱24.6工厂化预配34.7拉线24.8附加导线24.9腕臂装置34.10补偿装置24.11承力索架设24.12接触线架设84.13定位装置84.14弹性吊索及吊弦4.15锚段关节34.16电连接34.17分段绝缘器24.18隔离开关34.19接地及回流引线24.20供电电缆2评定项目总分100评价结论合格(评价得分≥80分)不合格(评价得分<80分)评评价单位维护单位监理单位设计单位建设单位(公章)单位负责人年月日(公章)总监理工程师年月日(公章)项目负责人年月日(公章)项目负责人年月日注:1每个评定项目符合本标准中全部质量控制要求的数量(X)与总检查数量(Y)之间的关系与得分(Z)对应如下:得分(Z)评定项目为8分评定项目为5分评定项目为3分评定项目为2分8X/Y≥95%790%≤X/Y<95%685%≤X/Y<90%580%≤X/Y<85%X/Y≥95%475%≤X/Y<80%90%≤X/Y<95%370%≤X/Y<75%85%≤X/Y<90%X/Y≥95%265%≤X/Y<70%75%≤X/Y<85%80%≤X/Y<95%X/Y≥95%160%≤X/Y<65%60%≤X/Y<75%60%≤X/Y<80%60%≤X/Y<95%2可根据工程实际情况调整评定项目;对于工程不涉及部分评定项目导致评定项目总分值不足100分时,应先将评定项目总分加权至100分,再对实际得分加权后形成评价得分。(例:评定项目总分80,实际得分78;加权100÷80=1.25,评价得分78×1.25=97.5-82- ,评价结论合格。)1.1.1评价过程中,当出现不合格时,建设单位应组织相关单位进行返修、整改实现建设工程目标要求。1.2工程实施要点1.2.1建设单位应按本标准相关要求做好下列工作:1配备电力牵引供电专业管理人员,负责设计、施工、监理、运维单位协调组织工作;2初步设计、施工图审核、设计联络等阶段明确工程技术要求;3编制建设项目指导性施工组织设计,明确工程质量目标。4组织编制招标文件,明确工程工艺质量要求。5甲供物资招标应明确出厂设备工艺质量要求,强化关键设备工艺质量厂验工作。6除执行铁路总公司首件工程评估要求外,尚应确定施工工艺质量要求。1.2.2设计单位应按本标准相关要求做好下列工作:1施工图设计应采用BIM等技术,实现沿线及站区各构筑物的设备安装、沟槽管线(含因入口)优化布置。2施工图设计引用标准设计时,应明确引用标准设计的技术要求及细部设计标准。3室内设备布置应与房建、暖通、通信等专业协调统一。4施工图设计应预留过轨管线余量。1.2.3施工单位应按本标准相关要求做好下列工作:-82- 1实施性施工组织设计应包含工艺要求及人员、机具、材料配置要求。2自购物资招标应明确出厂设备工艺质量要求,强化设备材料的进场验收。3设备安装及电缆敷设应与房建、暖通、电力等专业协调,施工方案应兼顾相关专业,确保室外设备、室内盘柜及缆线敷设在颜色、高度、布线形式、标识等方面协调、美观统一。4根据项目工程特点设置预配车间。5上道工序自检合格方可进入下道工序的实施。6加强接触网腕臂吊弦测量计算、接触线恒张力架设、电连接安装,变电设备安装、电缆敷设、二次配线等关键工序的过程控制,提高实体工程工艺质量。1.1.1监理单位应按本标准相关要求做好下列工作:1在监理实施细则中明确工程质量控制措施。2加强过程检查、落实关键工序旁站制度,做好隐蔽工程质量检查及影像资料留存工作。1.1.2运维单位按本标准相关要求做好下列工作:1参与设计文件审核、物资设备招标技术规格书审查,并提出建设性意见。2参与首件工程评估,审查施工工艺标准。3参与检查施工工艺标准执行情况,出具工艺质量的结论性意见。-82- 1.1接口管理要求1.1.1建设单位在建设项目设计阶段应组织设计、运维等单位对相关接口设计原则及标准予以明确。1.1.2建设单位在土建工程施工前应组织设计相关专业及土建施工、监理单位对预留接口设计进行施工图核对,并组织专项设计技术交底。1.1.3建设单位应组织各方专业技术人员,共同对土建、房建预留接口的关键工序进行首件评估,统一工艺及标准。1.1.4建设单位应组织土建、房建施工单位将相应接口工程纳入实施性施工组织设计文件,同步实施;隧道的预埋槽道应整组采购、整组安装。1.1.5建设单位应组织施工、监理单位对土建、房建等专业接口工程进行交接检验,检验合格后方可进行下道工序施工。1.1.6设计单位应组织站前、站后各专业对接口进行统一规划设计,细化电缆槽、电缆井、场坪、房屋的施工图设计,电缆井应采用强弱电分设方式。1.2四化要求1.2.1高速铁路电力牵引供电工程应推行机械化作业,配备恒张力架线车、作业车、专用吊车等生产效率高的机械设备,采用专业化的施工机具,提高工艺质量水平。1.2.2-82- 高速铁路电力牵引供电工程应推行工厂化施工,根据工程特点组建预配车间,对接触网腕臂、定位装置、整体吊弦、弹性吊索、母线、接地引线等采用工厂化预配,采用数控机床等先进设备提高预配质量。1.1.1高速铁路电力牵引供电工程应推行专业化施工,组建专业化的项目管理、系统集成、施工安装、系统调试队伍,配置专业化的工具仪器。1.1.2高速铁路电力牵引供电工程应采用信息化手段进行项目管理,使用BIM、二维码、视频等技术,实现布局规划合理、质量追溯、隐蔽工程可视化等目标。-82- 牵引变电工程1.1牵引变电所整体布局及接口配合1.1.1牵引变电所整体布局应符合下列要求:1变电所场坪应满足电缆沟最低点排水顺畅的需要。2变压器二次侧采用27.5kV电缆时,宜在室外设置电缆裕沟和分回路电缆支沟。3变电所馈线采用电缆上网时,宜设置专用电缆沟。4控制室内综合自动化盘柜、工业空调及气体灭火等装置应布局合理,便于运营维护。1.1.2牵引变电接口配合应包括下列内容:1施工单位应成立接口工程检查小组,制定接口检查实施细则,细化工作流程和责任。2路基、桥梁专业预留电缆过轨保护管、上桥孔洞、电缆槽和检修井等。3牵引变电专业为通信机房提供电源;通信专业为牵引变电专业提供远动、维护通信通道。4电力专业为变电所提供10kV电源。5房建专业提供场坪布置、高程、放坡、槽钢预埋、电缆沟、预留孔洞等。6供电公司提供电源进线位置与相序、架空地线位置,计量、测控及信息采集装置等。-82- 1.1基础1.1.1基础测量及开挖应符合下列要求:1变电所房屋及配套设施、设备位置、线缆路径、场坪高程应满足设计要求。2专业测量小组使用全站仪,根据CPII精测网核定变电所三维坐标,确定基础位置。绝对高程引入如图3.2.1所示。图3.2.1绝对高程引入示意图3基坑宜分区域、分批次开挖。采用动力触探仪检测土壤承载力,确认压实系数。1.1.2基础浇筑应符合下列要求:1基础模板应选用光面板材,使用激光投线仪、水准仪等工器具复核模板尺寸、高程、纵横位置等参数。2基础预埋件、电缆保护管的埋设应符合设备安装要求。3同一基础的多组预埋件应整组预埋,预埋螺栓宜采用钢制模板固定。4商品混凝土整体浇筑的基础应一次浇筑成型,原浆收面。典型断路器基础参考细部设计图3.2.2-1,典型主变压器基础参考细部设计图3.2.2-2。-82- 图3.2.2-1典型断路器基础细部设计图图3.2.2-2典型主变压器基础细部设计图1基础振捣应采用电动振捣器分层振捣。2基础回填宜采用电动机具分层回填、夯实。1.1.1基础浇筑工艺质量控制要点应符合下列要求:1基础表面应光滑平整、棱角分明。2同型基础纵横排列整齐,中心线、外沿线分别在一直线上。同一组门型架构的基础顶面等高,断路器、隔离开关等单设备多基础顶面等高。-82- 1基础预埋螺栓尺寸、位置应符合设计要求,同类预埋件高度一致。2断路器、隔离开关、组合电器预埋螺栓位置、间距允许偏差±1mm,其他设备允许偏差±2mm。1.1构支架1.1.1构支架组立应符合下列要求:1基础面高程、预埋螺栓尺寸及底座螺孔尺寸应符合构支架组立要求。2构支架应预留设备、放电计数器、标识标牌、电缆及电缆保护管、接地线等固定孔位。3构支架两侧应预留接地孔位,安装避雷器的构支架应预留计数器孔位,支架孔位参考细部设计图3.3.1-1。4构支架组立宜采用尼龙带吊装就位。5典型进线构支架参考细部设计图3.3.1-2。图3.3.1-1计数器支架细部设计图-82- 图3.3.1-2典型进线构支架组立细部设计图1构支架底座宜加装水泥砂浆基础帽或螺栓保护帽,如图3.3.1-3、4所示。图3.3.1-3构支架螺栓水泥砂浆基础帽示意图图3.3.1-4构支架螺栓保护帽示意图-82- 1.1.1构支架组立工艺质量控制要点应符合下列要求:1同一安装中心线上的构支架位置偏移小于20mm,同一组构支架的高差小于5mm。2构支架结构件的拼装与连接应紧固牢靠。3构支架安装方式、H型支柱翼缘方向、电缆及电缆保护管安装方向、同类设备接地位置应全所统一。4横梁的弯曲度不大于全长的5‰,设备支架倾斜度应不大于3‰。1.2接地网1.2.1接地网应保证连接处焊接牢固、导电良好,接地电阻符合设计要求。1.2.2接地网施工应符合下列要求:1电缆沟、竖井、夹层接地母线应单独敷设,如图3.4.2-1所示。图3.4.2-1水平接地体与散水布置示意图-82- 1接地体为铜材质时应采用放热焊接,放热焊接各种接头如图图3.4.2-2所示。图3.4.2-2放热焊接各种接头示意图2接地网沟回填宜采用电动机具分层回填、夯实。1.1.1接地网施工工艺质量控制要点应符合下列要求:1热熔焊接头表面应平滑。2接地体搭接焊尺寸应符合要求,应有防腐措施。3设备接地引下线、室内外预留接地端子应导通良好,接地阻值应符合设计要求。1.2接地引线1.2.1接地引线施工工艺流程如图3.5.1所示。施工准备接地引线测量接地引线预制接地引线喷涂标识-82- 接地引线连接导通测试工艺质量检查图3.5.1接地引线施工工艺流程图1.1.1接地引线施工应符合下列要求:1构支架、室外设备应采用双接地引下线,参考细部设计图3.5.2-1。矩形接地引下线应工厂化预制,参考细部设计图3.5.2-2。2设备接地引线露出地面端部应搪锡200mm。3接地线引入墙体时采用Ω型预留,两侧距墙体200~400mm。图3.5.2-1设备单杆架构接地引下线细部设计图图3.5.2-2工厂化预制接地引下线细部设计图-82- 1.1.1接地引线施工工艺质量控制要点应符合下列要求:1构支架双接地引线方向统一,双螺母紧固。2接地引线标识宜采用喷涂工艺,颜色分界清晰、间距均匀。3建筑物出入口处的接地引线应有明显标识。4接地线露出地面部位和焊接部位应有防腐措施。1.2避雷针1.2.1避雷针安装应符合下列要求:1避雷针基础面高程、预埋螺栓尺寸应满足设计要求,布置如图3.6.1所示。图3.6.1变电所典型防雷平面布置示意图2独立避雷针引下线应呈倒L型,并工厂化预制。3避雷针与基础采用双螺母连接。4避雷针地脚螺栓应做水泥砂浆防水基础帽或加装螺栓防护帽。5避雷针节间跨接应在内侧采用圆钢对角两处焊接。-82- 1.1.1避雷针施工工艺质量控制要点应符合下列要求:1避雷针的安装应垂直牢固,倾斜度不大于3‰。2接地线、塔身跨接焊方向统一。3跨接焊应自下而上、逐节对称、交错焊接。4避雷针接地装置与主接地网的地中距离不小于3m。1.2变压器1.2.1变压器安装应符合下列要求:1基础强度、预埋件平整度、基础外形尺寸及高程应符合设计要求。2变压器产品应满足下列要求:1)变压器铁芯接地和夹件接地分别引出时应采用铜母排引至本体下部接地点;2)变压器上下节油箱、油枕与安装支架等处应采用铜母排做电气连接;3)自耦变压器碰壳保护电流互感器应与本体预留位置匹配。3变压器本体宜采用机械吊装。4变压器低压侧套管与硬母线连接时应采用伸缩节,参考细部设计图3.7.2-1、2。-82- 图3.7.2-1变压器低压侧硬母线及伸缩节安装细部设计图图3.7.2-2伸缩节局部细部设计图1变压器本体端子箱与电缆槽应采用法兰连接;端子箱内部预留不小于200mm的配线空间,防火封堵盒如图3.7.2-3所示。-82- 图3.7.2-3防火封堵盒示意图1.1.1变压器安装工艺质量控制要点应符合下列要求:1变压器基准线与基础中心线吻合,主体应呈水平状态,允许偏差±10mm。2变压器器身穿芯螺栓与铁芯、铁轭与夹件、螺栓与夹件间的绝缘良好。3铁芯应单点接地。1.2室外设备1.2.1室外设备总体安装应符合下列要求:1高压设备机构箱内,电缆进出孔应预留防火封堵盒,防火封堵盒如图3.7.2-3所示。2设备安装应采用机械化施工,典型高压设备布置如图3.8.1-1所示。-82- 图3.8.1-1典型高压设备布置示意图1保护接地线宜采用无铠护套铜芯电缆,地线连接如图3.8.1-2所示。图3.8.1-2室外高压设备接地线连接布置示意图2机构箱底部的电缆保护管宜采用法兰连接,连接方式如图3.8.1-3所示。图3.8.1-3室外高压设备机构箱安装示意图-82- 1电缆保护管上部端口宜加装管口封帽。1.1.1隔离开关安装应符合下列要求:1隔离开关地刀工作接地宜用铜排连接至主地网,地刀工作接地参考细部设计图3.8.2。图3.8.2隔离开关地刀工作接地细部设计图1.1.2互感器安装应符合下列要求:1分级绝缘电压互感器的一次绕组接地端子应单独引至主接地网。2电流互感器一次绕组末屏的引出端子应接地。1.1.3避雷器安装应符合下列要求:1避雷器的各节连接处应涂电力复合脂。2铭牌应位于易观察的同侧,均压环应安装水平。3工作及保护接地线应分别与地网连接牢固,计数器应绝缘安装。1.1.4断路器安装应符合下列要求:1整体式结构断路器的底座应水平。-82- 1断路器及其操作机构应垂直牢固。1.1.1高压室外设备安装工艺质量控制要点应符合下列要求:1设备安装稳固、紧固力矩符合要求,螺栓穿向一致。2设备的接线端子、电缆接线盒位置及朝向统一,高压套管、机构箱、金属构件颜色协调。3高压设备保护接地及工作接地连接可靠。4高压设备电缆保护管安装牢固封堵良好。5设备铭牌、观察窗、避雷器计数器宜位于巡视道路侧。6并列安装的三相避雷器,其中心线应在同一垂直平面内。7整体式结构断路器的底座水平误差不应大于2mm。1.2高压GIS组合电器1.2.1高压组合电器安装工艺流程如图3.9.1所示。基础表面划线设备支架安装设备单元就位设备单元连接母线单元安装导体安装套管安装附件安装封闭处理-82- 二次配线抽真空、检漏传动试验填写安装记录图3.9.1高压GIS组合电器安装工艺流程图1.1.1高压GIS组合电器安装应符合下列要求:1基础预埋件及沟槽管道的位置应满足要求。2高压组合电器本体及机构箱颜色应统一,机构箱内部应预留配线位置,并加装防火封堵盒,如图3.7.2-3所示。3用全站仪定位出各设备单元的间距、主母线与主母线之间的相间距离中心线的位置,高压组合电器典型进线布置如图3.9.2所示。图3.9.2高压组合电器典型进线布置示意图4高压组合电器安装前应核对设备吊装运输通道,制定专项方案,采用专业化、机械化施工。5母线管单元间、母线管与各功能电器单元连接应安装膨胀补偿器或伸缩节。-82- 1.1.1高压组合电器安装工艺质量控制要点应符合下列要求:1各安装单元固定牢靠,装配状态符合设计图纸。2设备工作接地、保护接地连接良好。3母线膨胀补偿器或伸缩节的伸缩度符合产品技术文件要求。4SF6气体压力符合产品技术文件要求。1.227.5kV高压开关柜1.2.127.5kV高压开关柜安装应符合下列要求:1基础预埋型钢或基础框架的平直度符合设备安装要求。2预留型钢、沟槽管洞应与设备要求相符。预留槽钢宜为立式,应高出最终地坪10mm,并采取防腐措施,开关柜安装如图3.10.1-1所示,预埋槽钢如图3.10.1-2所示。图3.10.1-127.5kV高压开关柜安装示意图-82- 图3.10.1-2预埋槽钢示意图1柜体配线室应预留柜间二次连线安装孔洞及位置,预留防火封堵盒如图3.7.2-3所示。2柜间连接和柜底固定宜采用螺栓连接。3柜内的接地母线两端分别与接地母排或接地网连接。1.1.127.5kV高压开关柜安装工艺质量控制要点应符合下列要求:1开关柜固定牢靠,同室同列柜顶等高,排列整齐,涂层完整。2高压开关柜盘眉、编号、标识、铭牌、模拟线布置整齐统一。3柜内配线连接可靠、排列整齐,开关柜与电缆回路对应,进出线电缆的方向、相别正确。4开关柜与电缆终端的连接应固定牢靠。5开关柜底板处的电缆孔防火封堵符合要求。6底座槽钢、框架和接地母线应接地可靠。1.2室内盘柜1.2.1室内盘柜安装应符合下列要求:1基础预埋槽钢或底座支架的平直度应符合设备安装要求。2盘柜产品应满足下列要求:-82- 1)盘柜外形尺寸、颜色、盘眉字体统一;2)盘柜设备本体及元器件、附件等应采用中文标识;3)盘柜端子排距柜门距离不小于200mm,交直流屏元器件距屏底距离不小于200mm;4)柜体预留防火封堵盒如图3.7.2-3。1盘柜安装支架或基础预埋槽钢宜高出地面10mm。2盘柜与底座型钢宜采用螺栓连接,固定牢靠。3双排盘柜布置如图3.11.1所示。图3.11.1控制室盘柜布置示意图4控制室盘柜二次配线宜采用无线槽接线方式。1.1.1室内盘柜安装工艺质量控制要点应符合下列要求:1盘柜排列整齐,表面涂层完整。2盘柜内光、电缆排列整齐,标识清晰。3盘柜预埋槽钢或底座接地可靠。4防火封堵严密,表面平整、光洁。-82- 1.1母线及绝缘子1.1.1母线及绝缘子总体安装应符合下列要求:1架构组立、设备接线应满足设计要求。2支柱绝缘子干弧距离、爬电距离符合规范要求。3母线连接螺母应置于维护侧,平置时连接螺栓由下往上穿。4设备连接线、引下线、硬母线采用工厂化预制。1.1.2软母线安装应符合下列要求:1架空避雷线与门型架构绝缘安装,并与主接地网直接连接;接地引线在架构处设置明显断口,接地引线绝缘安装如图3.12.2-1所示,断口处布置如图3.12.2-2所示。图3.12.2-1接地引下线绝缘安装示意图-82- 图3.12.2-2接地引下线断口处布置示意图1软母线及引下线采用专用电动液压工具压接,导线端头伸入线夹长度应达到压管的终端,压接时相邻两模间重叠的宽度不应小于5mm。2软母线预制前应每组测量计算,每跨线条引下线同时制作,同时安装,一次安装到位。3软母线和组合导线在档距内不得有连接接头。1.1.1硬母线安装应符合下列要求:1同组支持绝缘子平直度应满足安装要求。2硬母线在支柱绝缘子上的固定死点为短母线(L<5m)的支持点、长母线(L≥5m)全长或伸缩节两侧母线的中点。3在支柱绝缘子上非固定的硬母线,支持点压板与母线的间隙平置时保持1~1.5mm,立置时保持1.5~2mm。1.1.2母线及绝缘子安装工艺质量控制要点应符合下列要求:1全所支柱绝缘子颜色统一。-82- 1软母线光洁平整,同一档距内的三相母线弛度一致,安全净距符合规范要求。2软母线引下线弛度相同,与设备连接角度一致;T型线夹的朝向、螺栓方向一致。3硬母线平整,伸缩节位置、方向统一。4硬母线相色标识正确、清晰。1.1电缆1.1.1电缆敷设应按照“高低压分离、避免交叉”的原则,采用BIM、三维可视化技术模拟敷设,实现电缆路径顺畅、平面无交叉的目标;标识正确清晰便于维护,预留应满足运营需要。1.1.2电缆施工工艺流程如图3.13.2所示。施工准备BIM模拟支架、保护管安装电缆敷设防火封堵电缆头制安护层保护器安装工艺质量检查图3.13.2电缆施工工艺流程图1.1.3电缆敷设总体应符合下列要求:-82- 1预留孔洞、电缆沟、电缆支架、吊架、桥架及电缆保护管等满足安装要求。2高压电缆T线、F线外护套宜区分颜色。3高压电缆应每盘取样,按要求送检,电缆敷设前检查确认电缆绝缘电阻。4采用BIM技术模拟敷设,优化电缆径路,确定支架位置。5电缆敷设宜采用机械化施工,电缆敷设如图3.13.3所示。图3.13.3电缆敷设示意图6电力电缆切断后的端头应立即进行防潮密封处理。7起止点、转弯、入户等处应设电缆标牌。1.1.1室外电缆敷设应符合下列要求:1室外高压电缆沟转角应为圆弧状,宜设置电缆裕沟,高压电缆沟如图3.13.4所示。图3.13.4高压电缆沟示意图-82- 1低压及控制电缆应采用绝缘绑扎固定,高压电缆宜采用阻燃尼龙卡箍固定。2同一变压器的同相电缆在支架上应同层敷设。3进出变电所亭的电缆应穿管保护,电缆保护管所外埋深宜低于场坪800mm。1.1.1室内电缆敷设应符合下列要求:1夹层内高低压电缆应空间分离,电缆夹层高低压布置如图3.13.5-1所示。图3.13.5-1电缆夹层高低压布置示意图2支架、吊架、桥架的同层横档应在同一水平面上。3控制室内防静电地板下的电缆宜采用走线架敷设,室内电缆走线架如图3.13.5-2所示。-82- 图3.13.5-2室内电缆走线架示意图1.1.1电缆敷设防火封堵应符合下列要求:1电缆孔洞应采用防火隔板、有机防火堵料和电缆防火封堵盒组合封堵,如图3.13.6-1所示。图3.13.6-1盘柜防火封堵示意图2电缆通过电缆沟进入高压室、控制室等建筑物时,采用防火墙进行隔断,防火墙两侧采用10mm以上厚度的防火隔板封隔、中间采用无机堵料、防火包或耐火砖堆砌,如图3.13.6-2所示。图3.13.6-2电缆沟内防火封堵示意图-82- 1.1.1电缆敷设施工工艺质量控制要点应符合下列要求:1电缆标识清晰、正确,电缆标牌排列整齐。2电缆支架应与电缆沟坡度一致。3电缆应排列整齐,转弯和分支处路径清晰。4夹层内成列引入柜内电缆弧度一致。1.2高压电缆附件1.2.1高压电缆附件制作安装应符合下列要求:1电缆的型号、预留长度、绝缘电阻及附件应满足要求。2高压电缆附件制作安装采用专业工具进行专业化施工。3施工环境应保证清洁、无尘,相对湿度不应超过75%,温度应高于5℃。4高压电缆附件从剥切到完成应连续作业,一次性完成。5高压电缆垂直部分电缆终端固定夹具宜在电缆终端底部下方100mm处。1.2.2高压电缆终端制作安装应符合下列要求:1模拟电缆终端安装后电缆的弯曲半径,电缆上标注切割及固定位置。2根据电缆终端和电缆固定方式,确定电缆终端制作位置,电缆终端剥切如图3.14.2-1所示。-82- 图3.14.2-1电缆终端剥切示意图1电缆终端应在水平状态下制作,竖直安装。2压接前调整接线端子角度,保证电缆压接端子连接面与母排吻合,接线端子安装如图3.14.2-2所示。图3.14.2-2接线端子安装示意图1.1.1高压电缆中间头制作安装应符合下列要求:1制作时电缆应保持顺直。2接线端子宜采用六角形围模压接。3应力管与绝缘屏蔽层的搭接不少于20mm,电缆中间接头制作如图3.14.3所示。图3.14.3电缆中间头制作示意图1.1.2护层保护器安装应符合下列要求:-82- 1护层保护器宜设置在开关柜室电缆夹层内。2护层保护器接地端子应可靠连接。3护层保护器与电缆终端附件的连接线应绝缘处理。1.1.1高压电缆附件制作安装工艺质量控制要点应符合下列要求:1电缆终端顶部平整,电缆回路、相序正确、标识清晰。2电缆终端固定牢靠,与母线、设备连接正确。3成排布置电缆终端高度一致。4屏蔽层与铠装层的接地线相互绝缘。1.2端子箱1.2.1室外端子箱安装应符合下列要求:1基础外形尺寸、高程、预留孔洞满足安装要求。2端子箱材质统一,宜为不锈钢材质,箱体钢板厚度不小于2mm,在右侧预留接地端子,并喷涂明显接地标识。3端子箱预留防火封堵盒如图3.7.2-3所示。4端子箱安装如图3.15.1所示。图3.15.1端子箱安装示意图1.2.2端子箱安装工艺质量控制要点应符合下列要求:-82- 1端子箱方向统一,正面朝向巡视小道或电缆沟侧。2端子箱安装牢固,垂直度偏差小于1.5mm/m。3箱内配线排列整齐、线束绑扎牢固。4防火封堵严密,表面平整、光洁。1.1控制电缆头1.1.1控制电缆头制作应符合下列要求:1控制电缆的型号、预留长度、连接位置满足制作要求。2控制电缆头制作应使用专用工具专业化施工。3电缆头应采用黑色热缩管,电缆头制作如图3.16.1所示。图3.16.1控制电缆头制作示意图4控制电缆铠装层和屏蔽层接地线应在电缆头同侧分别引出。5控制电缆头单端接地,接地点宜设置在保护盘侧。1.1.2控制电缆头制作工艺质量控制要点应符合下列要求:1控制电缆头顶部平整。2整排控制电缆头高度一致。3控制电缆头及接地线排列整齐、颜色统一。1.2二次配线-82- 1.1.1二次配线施工工艺流程如图3.17.1所示。图3.17.1二次配线施工工艺流程图1.1.2二次配线施工应符合下列要求:1接线图、电缆标识牌及线号管满足二次配线要求。2电缆线芯绝缘层颜色应统一。3二次配线采用专用工具进行专业化施工。4线号管应采用圆型白色塑料管,文字方向一致,线号管如图3.17.2-1所示。-82- 图3.17.2-1线号管排列示意图1电缆头与标牌采用绑扎固定方式,线把绑扎间距宜为90~180mm,如图3.17.2-2所示。图3.17.2-2电缆头及标识牌固定示意图-82- 1电缆芯线采用线槽布线时,线槽与端子排间距不小于70mm,如图3.17.2-3所示。图3.17.2-3有线槽接线方式示意图2采用无线槽布线时,端子排与门框间距不小于200mm,电缆应单根成束绑扎,备用芯高出端子排250~300mm,并采用热缩套管封帽处理,如图3.17.2-4所示。图3.17.2-4无线槽接线方式示意图3控制电缆应单端接地。4接线鼻子压接地线不得超过两根。1.1.1二次配线工艺质量控制要点应符合下列要求:-82- 1二次配线整齐美观,芯线绝缘良好,无损伤。2电缆头及标牌固定牢靠、高度一致、排列整齐、标识清晰。3线槽孔距与端子间距相同,芯线引出平直。4备用芯应单独垂直布置,封帽高度一致。1-82- 接触网工程1.1接口配合1.1.1接口配合应符合下列要求:1接触网基础、预埋滑槽、过轨管、桥梁锯齿孔、接地端子等接口工程应与土建工程同步实施。2接触网专业应与土建专业重点核对图纸中预留预埋件型号、里程,CPⅢ桩和声屏障相对位置等。3接口工程检查合格后,交接各方共同签认。1.1.2接触网预留接口检查交接流程如图4.1.2所示。施工单位成立接口检查小组四电施工单位编制预留接口检查计划土建单位整改监理督促N接口检查接口问题库Y交接图4.1.2接触网预留接口检查交接流程图1.1.3接触网预留基础应符合下列要求:1基础中心里程允许偏差±500mm。2基础中心至线路中心的距离应符合设计要求,允许偏差0~50mm。-82- 3基础横线路方向中心线应与线路中心线垂直,允许偏差不大于1.5°。4基础高程允许偏差20mm。同组硬横梁基础顶面高程相对偏差不超过50mm。5拉线基础距锚柱距离允许偏差±200mm。6拉线基础中心与相应下锚支柱基础中心的连线与线路中心线平行。7螺栓外露长度及间距等允许偏差应符合表4.1.3要求:表4.1.3螺栓外露长度及间距等允许偏差表序号项目允许偏差(mm)1螺栓外露长度及螺纹长度0~52螺栓相邻间距±13螺栓对角线间距±1.54螺栓应垂直于水平面,每根螺栓顶部的中心位置偏差0~15混凝土保护层±106基础横断面尺寸±207预埋钢板应与基础面平齐0~58预埋钢板中部预留孔中混凝土略高于预埋钢板顶面0~59预埋钢板应水平,高低偏差<51.1.1隧道预埋滑槽应符合下列要求:1隧道预埋滑槽型号、位置、埋入深度、垂直度及间距符合设计要求。2同组滑槽顺线路方向的允许偏差为±500mm。3同组滑槽横线路方向偏转允许偏差为5‰,两滑槽应平行,两槽间距离允许偏差±5mm。-82- 4滑槽内泡沫填充物完好,不得被混凝土覆盖,滑槽嵌入隧道衬砌深度允许偏差0~5mm。5滑槽不得出现扭曲变形,滑槽本体倾斜允许偏差小于3mm。6接触悬挂下锚滑槽垂直槽道应铅垂,水平槽道应水平。1.1.1桥梁上预留上网电缆孔位置及孔径大小、滑槽型号及位置应符合设计要求,上网电缆孔顺线路方向位置允许偏差±500mm。1.1.2贯通地线为接触网预留的接地端子位置、型号、数量、外露等符合设计要求。1.1.3预留接触网过轨管宜使用高强度非磁性管,预留数量及管径应满足设计要求。1.1.4车站雨棚柱预留件型号、位置符合设计要求,质量满足焊接要求。1.2接触网测量1.2.1应成立专业测量小组,负责线路资料收集和测量工作。1.2.2接触网交桩测量应符合下列要求:1建设单位应组织相关方交桩测量,书面确认测量结果。2交桩内容包括接触网车站、区间分段测量起点、轨面高程、CPⅢ精测网等资料。3交桩测量应采用全站仪。1.2.3腕臂装置和吊弦计算测量应符合下列要求:1采用激光测量仪测量支柱跨距、限界,采用经纬仪或激光测量仪测量支柱斜率,采用水准仪测量基础标高、外轨超高。-82- 2基础标高测量以最低轨面为基准。3整锚段数据应一次测量完成。1.1.1硬横梁跨度宜采用激光测量仪测量。1.2支柱1.2.1支柱安装采用机械化施工:1有砟轨道区段,上砟前使用汽车吊。2无砟轨道区段,轨道板安装前应使用汽车吊;轨道板安装后宜使用特种汽车吊。3铺轨后采用安装列车。1.2.2支柱安装应符合下列要求:1支柱吊装应采用尼龙吊装带。2支柱斜率测量应采用经纬仪。3腕臂底座、棘轮装置底座、附加线肩架宜在支柱组立前安装。1.2.3支柱安装工艺质量控制要点应符合下列要求:1支柱侧面限界应符合设计要求,施工允许偏差应符合表4.3.3-1的规定,在任何情况下,严禁侵入铁路建筑限界。表4.3.3-1支柱侧面限界允许偏差项目允许偏差(mm)H型钢柱、圆钢管柱、等径混凝土支柱0~﹢50硬横跨支柱0~﹢202支柱承载后横顺线路方向应直立,施工允许偏差应符合表4.3.3-2的规定。表4.3.3-2支柱承载后倾斜允许偏差-82- 序号项目标准允许偏差1支柱横线路方向直立0.5%2支柱顺线路方向直立0.5%3锚柱向拉线侧倾斜0~1%4曲线外侧和直线腕臂柱横线路方向向受力反侧倾斜0~0.5%5锚段关节中心柱、曲线内侧支柱及转换柱向受力反侧倾斜0~0.5%6硬横跨钢柱顺、横线路方向直立0.5%7两侧式悬挂支柱、安装隔离开关支柱横、顺线路方向直立0.5%3基础螺栓紧固后,标记螺母防松标识线。1.1硬横梁1.1.1硬横梁安装应采用机械化施工:1有砟轨道区段,上砟前使用汽车吊。2无砟轨道区段,轨道板安装前使用汽车吊。3铺轨后采用安装列车。1.1.2硬横梁安装应满足下列要求:1每组硬横梁按同组硬横梁支柱基础中心间距实测值定制。2横梁中间起拱值A=200-,单位m。C=LZ-0.9,LZ为现场测量硬横梁长度,单位m。1.1.3硬横梁安装工艺质量控制要点应符合下列要求:1承受全部荷载后,横梁不得有向下拱度。2连接螺栓穿向统一,紧固后标识螺母防松线。1.2吊柱1.2.1吊柱安装应符合下列要求:-82- 1采用激光测量仪、经纬仪测量吊柱的侧面限界和倾斜度。2隧道吊柱法兰盘与吊柱间夹角测量如图4.5.1所示。图4.5.1隧道吊柱法兰盘与吊柱间夹角测量示意图1.1.1吊柱安装工艺质量控制要点应符合下列要求:1隧道吊柱调整宜采用镀锌闭口垫片,数量不超过2片。2T型螺栓应配带双螺母,螺母紧固后螺栓外露长度不小于30mm,T型螺栓安装如图4.5.2所示。图4.5.2T型螺栓安装示意图3隧道附加线吊柱距邻线线路中心距离应符合设计要求。1.2工厂化预配-82- 1.1.1接触网应采用工厂化预配提高预配精度,通过精确测量、精准计算、精确预配提高安装精度;工厂化预配应采用实名制,实现质量可追溯,为运营维护提供基础数据。1.1.2工厂化预配车间应符合下列要求:1预配车间数量应根据工程规模合理规划,每个车间应包含腕臂、吊弦、吊索、拉线以及包装等预配区域。工厂化预配车间布置如图4.6.2所示。2预配车间宜设车间主任、计算人员、预配工长、技术员、安全员、质检员、材料管理员、设备管理员、作业班组等。图4.6.2工厂化预配车间布置示意图-82- 3零部件预配前,应确认第三方检验合格。1.1.1工厂化预配工作流程如图4.6.3所示。零部件检验测量、计算零配件领取吊弦、吊索、拉线等预配腕臂装置、定位装置预配抽样检测YN成品包装集中配送图4.6.3工厂化预配工作流程图1.1.2预配车间主要工机具配置参考表4.6.4。表4.6.4工厂化预配车间主要机具配置表序号名称单位数量一、预配主要设备配置1腕臂预配平台台2-42定位管预配平台台1-23支撑预配平台台14定位管吊线预配平台台1-25整体吊弦预配平台台2-46中心锚结绳预配平台台17拉线预配平台台18弹性吊索预配平台台1-82- 二、预配主要工具配置1力矩扳手(各种型号)把502弧口断线钳把43橡胶锤把3-6四、检测主要工具与设备1数显力矩扳手把22力矩扳手检测仪台13拉力检测仪台1六、包装工具1腕臂包装架(非金属)组10-502检验包装平台台1-21.1.1腕臂及吊弦计算应符合下列要求:1腕臂及吊弦计算软件使用前,应选择直线、曲线区段分别验证。2全补偿弹性链型悬挂应整锚段计算腕臂及吊弦。3上下行及车站各对应股道相同跨距的吊弦布置宜一致。1.1.2腕臂装置及定位装置预配应符合下列要求:1管材切割采用切割机,切割长度误差±2mm。2平腕臂打孔采用钻孔机,打孔位置误差±1mm。3零部件预配位置允许误差±2mm,预配后粘贴防松标识。防松标识示意如图4.6.6所示。图4.6.6防松标识示意图4紧固力矩采用数显力矩扳手检查,合格后标记防松标识线。5成品中心线采用激光标线仪校验。-82- 1.1.1定位管吊线工厂化预配应符合下列要求:1定位管吊线预配如图4.6.7-1所示。图4.6.7-1定位管吊线预配工艺示意图2定位管吊线压接长度符合计算结果要求,允许误差±3mm。3定位管吊线尾线预留长度宜为400mm,允许误差±10mm,定位管吊线压接工艺如图4.6.7-2所示。注:图中单位mm。图4.6.7-2定位管吊线压接工艺示意图4承力索侧定位管吊线压接工艺如图4.6.7-3所示,定位管侧吊线压接工艺如图4.6.7-4所示。图4.6.7-3承力索侧定位管吊线压接工艺示意图图4.6.7-4定位管侧定位管吊线压接工艺示意图-82- 1.1.1吊弦工厂化预配应符合下列要求:1吊弦预配如图4.6.8所示。图4.6.8吊弦预配示意图2预配加工长度符合计算结果,允许偏差±1.5mm。3两钳压管应在同一平面内,两侧接线端子的弯曲方向相反。4吊弦尾线预留长度宜为300mm,允许误差±5mm。5每500根吊弦抽取1根进行拉力检测。1.1.2弹性吊索工厂化预配应符合下列要求:1预配长度应符合设计要求,允许误差±10mm。2弹性吊索按照余量200mm断线预配,距一端头30mm、中心、另一端头170mm三个位置标记。1.1.3下锚拉线工厂化预配应符合下列要求:1预配长度允许误差±20mm;绑扎采用专用工具,长度允许误差±5mm。2楔形线夹侧预配工艺如图4.6.10-1所示。-82- 图4.6.10-1楔形线夹侧预配工艺示意图3UT线夹侧预配工艺如图4.6.10-2所示。图4.6.10-2UT线夹侧预配工艺示意图1.1.1标识及包装应符合下列要求:1腕臂装置、定位装置、定位管吊线、吊弦及拉线标识应注明站区、锚段、杆号等信息。2腕臂装置、定位装置宜按锚段单元包装运输。3定位管吊线、吊弦宜按锚段单元包装运输。1.1.2工厂化预配专用预配平台预配1000组腕臂后应重新校验。每压接5000根后检查压接模具。1.1.3力矩扳手每天使用前应力矩校验,使用后归零。1.2拉线1.2.1拉线安装应符合下列要求:1拉线宜采用工厂化预配。2双拉线与基础连接如图4.7.1-1所示。-82- 图4.7.1-1双拉线与基础连接细部设计图3拉线与支柱连接如图4.7.1-2、3所示。图4.7.1-2拉线与支柱连接示意图图4.7.1-3拉线底座细部设计图4锚柱倾斜度复测采用激光测量仪。1.1.1拉线安装工艺质量控制要点应符合下列要求:1螺栓应标记防松标识线。2双拉线松紧度一致,受力均匀。1.2附加导线1.2.1附加导线架设宜采用作业车。1.2.2附加导线架设应符合下列要求:1附加导线应按锚段配盘生产,宜先于承力索、接触线架设。2隧道口转换处,根据隧道口具体安装型式合理选取H、L、L1和L2值,正馈线采用“V”字形悬挂安装如图4.8.2-1所示,隧道口门型架如图4.8.2-2所示。-82- 图4.8.2-1隧道口门型架“V”字形悬挂示意图图4.8.2-2隧道口门型架示意图3附加导线展放悬挂点宜采用专用放线滑轮。4采用弛度法或张力计控制下锚张力。5悬挂点预绞式保护条的缠绕方向与导线外层绞向一致,预绞式保护条缠绕如图4.8.2-3所示。图4.8.2-3预绞式保护条缠绕示意图-82- 1.1.1附加导线施工工艺质量控制要点应符合下列要求:1肩架应水平,施工允许偏差为0~50mm。2隧道口AF线转角不得大于10°。3附加导线弛度应符合设计要求,允许偏差0~5%。4附加导线下锚接续点方向统一。1.2腕臂装置1.2.1腕臂安装宜采用作业车,腕臂装置正定位如图4.9.1所示。图4.9.1腕臂装置正定位示意图1.2.2腕臂装置安装工艺质量控制要点应符合下列要求:1双、三腕臂底座应呈水平状态。2腕臂棒式绝缘子排水孔朝下。3连接螺栓应标记防松标识线。1.3棘轮补偿装置1.3.1棘轮补偿装置安装应符合下列要求:1隧道外棘轮补偿装置如图4.10.1-1所示,隧道内棘轮补偿装置如图4.10.1-2所示。-82- 图4.10.1-1隧道外棘轮补偿装置示意图图4.10.1-2隧道内棘轮补偿装置示意图2棘轮补偿绳缠绕圈数测量宜采用绕线刻度尺,圈数符合温度曲线要求,补偿绳缠圈及平衡轮偏角如图4.10.1-3所示。-82- 图4.10.1-3补偿绳缠圈及平衡轮偏角示意图3补偿绳余量盘圈固定于主绳上,盘圈如图4.10.1-4所示。图4.10.1-4补偿绳余量盘圈工艺示意图4坠砣应整串配重,总重量误差±1%。1.1.1棘轮补偿装置安装工艺质量控制要点应符合下列要求:1棘轮底座应水平,制动悬挂轴架应竖直。2平衡轮安装偏角0~15°。3承导线补偿张力应符合设计安装曲线要求,坠砣距地面高度允许偏差100mm,在任何情况下距地面大于200mm。1.2承力索架设1.2.1承力索架设工艺流程如图4.11.1所示:-82- 图4.11.1承力索架设工艺流程图1.1.1承力索架设应符合下列要求:1承力索架设应采用张力机械。2承力索应按锚段配盘。3曲线上下行腕臂宜采用尼龙绳加固完毕。4棘轮与棘轮框架宜采用止动带固定完成,棘轮固定如图4.11.2-1所示。图4.11.2-1棘轮固定示意图5承力索架设采用闭口尼龙工具滑轮。-82- 6承力索锥套式终端锚固线夹露头长度统一,并做好防脱标识,如图4.11.2-2所示。图4.11.2-2终端锚固线夹安装工艺示意图7承力索中心锚结在承力索架设后24h内安装,下锚张力采用张力计控制。承力索中心锚结线夹安装如图4.11.2-3所示。图4.11.2-3承力索中心锚结安装工艺示意图8承力索归位应从中锚往下锚方向开始,腕臂偏移值符合温度曲线要求,腕臂偏移如图4.11.2-4所示。-82- 图4.11.2-4腕臂偏移示意图1.1.1承力索架设工艺质量控制要点应符合下列要求:1承力索与中心锚结绳应包压铜铝衬垫,开口朝承力索座压紧螺栓。2中心锚结线夹在腕臂中心对称,施工允许偏差±10mm。3承力索中心锚结线夹螺栓应涂抹螺纹锁固胶。4腕臂偏移量允许偏差±30mm。1.2接触线架设1.2.1接触线应使用专用车辆匀速牵引、恒张力架设,采用导线调直器、工具吊弦等确保整锚段接触线的平直度、平顺性。1.2.2接触线架设工艺流程如图4.12.2所示。施工准备起锚恒张力展放-82- 落锚中锚安装平直度检测工艺质量检查图4.12.2接触线架设工艺流程图1.1.1接触线架设应符合下列要求:1应由专业小组采用恒张力架线车架设。2接触线应按锚段配盘。3根据恒张力放线车、接触线类型校正调直器。4工具吊弦“S”钩一端套塑料管,另一端加挂放线滑轮。5接触线架线张力应为8~12kN,放线张力值控制误差±8%;按3-5km/h匀速行驶。6接触线中心锚结安装工艺如图4.12.3所示。图4.12.3接触线中心锚结安装工艺示意图1.1.2接触线架设工艺质量控制要点应符合下列要求:1接触线应每300m检查一次平直度,最大空气间隙应不大于0.1mm/m。-82- 2锥套式终端锚固线夹接触线露头宜为20±5mm,并做好防滑标识。1.1.1接触线中心锚结工艺质量控制要点应符合下列要求:1接触线中心锚结回头外露长度20±5mm。2接触线中心锚结线夹距离吊弦500±50mm。3接触线中心锚结线夹处接触线高度与相邻吊弦处接触线高度相等,允许偏差0~10mm。1.2定位装置1.2.1定位装置安装应符合下列要求:1定位装置应在接触线架设后48h内完成安装。2定位装置安装前应检查接触线补偿状态,并复核腕臂偏移。3定位装置安装如图4.13.1-1所示。图4.13.1-1定位装置安装示意图4电连接跳线安装如图4.13.1-2所示。-82- 图4.13.1-2电连接跳线安装示意图1.1.1定位装置安装施工工艺质量控制要点应符合下列要求:1定位管吊线应顺直受力,定位管吊线与弹性吊索间隙大于100mm。2接触线非工作支和工作支定位管间的间隙不应小于50mm。3拉出值应符合设计要求,允许偏差±30mm。4定位线夹应与线路平行。1.2弹性吊索及吊弦1.2.1接触网弹性吊索应采用张力计从中锚往下锚方向安装,确保接触线的平顺性;吊弦应从定位点向跨中测量安装,误差在跨中消除,确保接触网弹性均匀度。1.2.2弹性吊索及吊弦施工工艺流程如图4.14.2所示。测量与计算拉出值工厂化预配弹性吊索安装吊弦安装拉出值-82- 测量与调整工艺质量检查图4.14.2弹性吊索及吊弦施工工艺流程图1.1.1弹性吊索及吊弦安装应符合下列要求:1弹性吊索安装工艺如图4.14.3所示。图4.14.3弹性吊索安装工艺示意图2弹性吊索安装前应确认补偿装置工作正常,腕臂偏移符合设计要求。3弹性吊索安装宜使用作业车、数显张力计。4弹性吊索安装应从中心锚结向下锚方向开始,半个锚段只允许一个小组作业。5整锚段吊弦安装完成后,采用无接触式检测车或专用检测装置进行整锚段连续测量。1.1.2弹性吊索施工工艺质量控制要点应符合下列要求:1弹性吊索线夹螺栓穿向统一。2弹性吊索中心标记点与腕臂管中心重叠,允许偏差±20mm。3弹性吊索上两个吊弦线夹处的接触线高度与定位悬挂处的接触线高度等高,允许偏差±5mm,不得出现“V”字形。1.1.3吊弦安装施工工艺质量控制要点应符合下列要求:-82- 1吊弦安装位置符合计算结果要求,允许偏差±30mm。2承力索与接触线吊弦线夹的螺栓穿向相反,曲线区段接触线吊弦线夹螺栓由低轨侧穿向高轨侧。3承力索吊弦载流环朝向与行车方向相反,接触线吊弦载流环朝向与行车方向一致。4平均温度时吊弦应垂直,允许偏差±20mm。1.1锚段关节1.1.1锚段关节调整应符合下列要求:1承力索位置、非工作支承力索与工作支腕臂连接零件的距离应符合安装要求。2锚段关节调整时,接触线应无外加力。3典型锚段关节示意图如图4.15.1-1、4.15.1-2所示。图4.15.1-1五跨绝缘锚段关节平面布置示意图图4.15.1-2六跨关节式分相平面布置示意图-82- 5双腕臂悬挂点承力索距轨面高度如图4.15.1-3所示。图4.15.1-3悬挂点承力索距轨面高度示意图6转换柱两接触线等高如图4.15.1-4所示。图4.15.1-4转换柱两接触线等高示意图7非工作支与定位管间隙如图4.15.1-5所示。图4.15.1-5非工作支与定位管间隙示意图1.1.1锚段关节调整工艺质量控制要点应符合下列要求:1悬挂点承力索距轨面的高度应符合设计要求。2转换柱处两接触线等高处应符合设计要求,允许偏差±10mm。3当非工作支接触线位于定位管上方时,其间隙应大于50mm。-82- 1.1电连接1.1.1接触网电连接应按计算长度安装,预留弧度应满足温度变化需要;应采用专用工具压接提高电连接压接质量,保证导电良好。1.1.2电连接施工工艺流程如图4.16.2所示。图4.16.2电连接施工工艺流程图1.1.3压接式电连接安装应符合下列要求:1宜采用作业车,由专业小组安装。2电连接安装如图4.16.3-1所示。图4.16.3-1电连接压接示意图3电连接压接应采用专用工具,压接模具应与线夹配套。4电连接线预配长度,应预留线索温度偏移量。-82- 5电连接线夹压接如图4.16.3-2、4.16.3-3所示。图4.16.3-2承力索电连接压接工艺示意图图4.16.3-3接触线电连接压接工艺示意图6电连接线夹压接后的外形尺寸检查应使用专用卡具。7电连接的接触电阻测量应采用直流电阻测试仪。1.1.1电连接安装工艺质量控制要点应符合下列要求:-82- 1压接式电连接线夹螺纹卡子开口端应外露线夹本体1~3mm。2接触电阻值应不大于同等长度被连接线索的电阻值。3电连接处接触线高度应与最近吊弦等高,允许偏差0~5mm。4电连接位置允许偏差±50mm。1.1分段绝缘器1.1.1分段绝缘器安装应符合下列要求:1分段绝缘器安装宜采用作业车。2按设计行车速度计算受电弓抬升力,以便确定分段绝缘器抬升高度。3分段绝缘器安装如图4.17.1所示。图4.17.1分段绝缘器安装示意图4应用带模拟受电弓的作业车对分段绝缘器模拟检测。1.1.2分段绝缘器安装施工工艺质量控制要点应符合下列要求:1安装后两端接触线应平直。2安装高度允许偏差为±5mm。3分段绝缘器中心与受电弓中心重合,与承力索中心位置的偏差≤20mm。-82- 4受电弓与分段绝缘器的接触面,应与轨面平行。1.1隔离开关1.1.1隔离开关安装应符合下列要求:1支柱绝缘子处设支撑板,如图4.18.1-1、2所示。图4.18.1-1增设支撑板示意图图4.18.1-2支撑板尺寸细部设计图2隔离开关引线弛度应满足温度曲线要求。3电动隔离开关应按照电气闭锁原理,进行带电模拟“分”、“合”操作。4安装完毕,开关应锁定在“分”或“合”位,挂锁锁定手柄。1.1.2隔离开关安装施工工艺质量控制要点应符合下列要求:1传动部件安装位置正确,固定牢靠,传动操作轻便灵活。2操作机构的分、合闸指示与开关的实际分、合位置一致。3隔离开关触头接触紧密,接触压力均匀,符合表4.18.2要求。-82- 表4.18.2触头接触检验标准表触头宽度(mm)检验工具塞入深度(mm)线接触0.05mm×10mm塞尺0≤50≤4≧60≤64设备接线端子连接部位涂电力复合脂。5电动隔离开关操作机构箱体接地可靠。6开关上网引线预留应满足温度变化的位移需要,并满足最大风偏的绝缘要求。1.1接地及回流引线1.1.1回流引线施工应符合下列要求:1吸上线安装如图4.19.1-1所示。图4.19.1-1吸上线安装工艺示意图2-82- 吸上线与扼流变中性点连接宜增加转换母排,吸上线与扼流变连接参考细部设计图4.19.1-2、3。图4.19.1-2吸上线与扼流变连接细部设计图图4.19.1-3转换母排细部设计图3吸上线出入电缆槽宜套波纹管防护,采用非磁性抱箍固定。1.1.1接地安装应符合下列要求:1避雷器采用双引线接地,设备底座和保护线连接,计数器下部与接地端子相连,避雷器接地工艺如图4.19.2-1所示。-82- 图4.19.2-1避雷器接地工艺示意图2隔离开关采用双接地,隔离开关托架与保护线相连,操作机构箱与接地端子相连,如图4.19.2-2所示。图4.19.2-2隔离开关肩架接地示意图3设备接地引线沿支柱采用不锈钢扎带或地线弯卡固定。1.1.1接地及回流引线安装施工工艺质量控制要点应符合下列要求:-82- 1接地及回流引线应连接可靠、短捷顺直,接触良好。2吸上线安装方向统一,采用双线夹固定,间距200mm±10mm。3避雷器的计数放电器密封良好,动作可靠。1.1供电电缆1.1.1供电电缆安装应符合下列要求:1电缆应按要求取样送检。2电缆沿钢柱上网如图4.20.1-1所示。图4.20.1-1供电电缆沿钢柱固定上网示意图3电缆沿桥墩上网如图4.20.1-2所示。-82- 图4.20.1-2供电电缆沿桥墩上桥上网示意图1.1.1供电电缆上网施工工艺质量控制要点应符合下列要求:1电缆弯曲半径满足规范要求。2供电线电缆T、F线外护套应标识清晰。3电缆保护管防火封堵良好、紧密。-82- 引用标准名录1《干式变压器技术参数和要求》GB/T102282《干式非晶合金铁心配电变压器技术参数和要求》GB/T220723《高压开关设备和控制设备标准的共用技术》GB/T110224《高压开关设备六氟化硫气体密封试验导则》GB/T110235《电气装置安装工程高压电器施工及验收规范》GB/T501476《电气装置安装工程电力变压器、油浸电抗器、互感器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1487《电气装置安装工程母线装置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1498《电气装置安装工程电气设备交接试验标准》GB501509《电气装置安装工程电缆线路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16810《电气装置安装工程接地装置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16911《电气装置安装工程盘、柜及二次回路结线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17112《电气装置安装工程蓄电池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17213《电线电缆识别标志方法》GB/T699514《电力金具通用技术条件》GB/T231415《电力设备母线用热缩管》DL/T105916《远动设备及系统工作条件环境条件和电源》GB/T1515317《电气化铁路27.5kV单相交流交联聚乙烯绝缘电缆及附件》GB/T28427-82- 1《额定电压450∕750V及以下聚氯乙烯绝缘电缆》GB/T50232《电力电缆导体用压接型铜、铝接线端子和连接管》GB/T143153《110kV及以下电缆敷设》D101-1-44《阻燃及耐火电线电缆通则》GB/T196665《防火封堵材料》GB238646《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GB500577《建筑物的电气装置电击防护》GB/T148218《SF6封闭式组合电器》GB76749《交流高压隔离开关和接地开关》GB198510《六角头螺栓》GB/T578211《六角头螺栓全螺纹》GB/T578312《电缆桥架安装》D701-313《设备线夹》GB234114《T形线夹》GB234015《间隔棒》GB233816《预绞丝》GB233717《并沟线夹》GB2335118《接续管》GB233119《铜铝过渡板》GB234220《母线伸缩节》GB234321《紧固件热浸镀锌层》GB/T5267.3-82- 1《带电作业用绝缘垫》DL∕T8532《混凝土结构后锚固技术规程》JGJ1453《铁路防雷及接地工程技术规范》TB101804《铁路工程设计防火规范》TB100635《电气化铁道接触网接地技术条件》TB/T28336《电气化铁路接触网钢支柱》TB/T29217《变压器、高压电器和套管的接线端子》GB52738《高速铁路电力牵引供电工程施工技术规程》Q/CR96099《高速铁路电力牵引供电工程施工质量验收标准》TB1075810《高压线路悬式绝缘子连接结构和尺寸》GB/T4056-82- 本标准用词说明在执行本规程条文时,对于要求严格程度的用词说明如下,以便在执行中区别对待。(1)表示很严格,非这样做不可的用词:正面词采用“必须”;反面词采用“严禁”。(2)表示严格,在正常情况下均应这样做的用词:正面词采用“应”;反面词采用“不应”或“不得”。(3)表示允许稍有选择,在条件许可时首先应这样做的用词:正面词采用“宜”;反面词采用“不宜”。(4)表示有选择,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这样做的词采用“可”。-82- -82-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最近更新
更多
大家都在看
近期热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