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83561646
大小:38.27 KB
页数:12页
时间:2023-10-23
《河南省周口市2022-2023学年高三5月模拟检测语文 Word版无答案.docx》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语文试卷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在中国古代文人的著作之中,关于阅读方法的讨论由来已久。“好读书,不求甚解”被后人视为陶渊明关于读书方法的主张,也多用来解释泛读。“不求甚解”的读书方法与扬雄“不为章句,训诂通而已,博览无所不见”、诸葛亮“观其大略”一脉相承。宋人陆九渊也有类似观点,“读书不必穷索,平易读之,识其可识者,久将自明,勿耻不知”。不在字句的解释上过分深究的“泛读”方法,已成为我国传统的阅读方法之一。朱熹对此多有质疑,他认为“泛观博取,不若熟读而精思”。又说“今人读书,务广而不求精,是以刻苦者迫切而无从容之乐,平易者泛滥而无精约之功”。他强调读书方法在“熟读精思”,即“大抵读书先须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继以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熟读”要能做到“熟读成诵”,这是“精思”的前提;“精思”应到“文字里面猛滚一番”,在文宇不通的地方下死功夫,做到从无疑到有疑再到无疑,直至融会贯通,这便是“精读”。宋以前,我国传统的阅读方法大多散存于文人的各类著述当中。宋人张洪把朱熹有关读书的言论整理成集,即《朱子读书法》。元、明、清时这类著述屡见不鲜,如元代程端礼的《读书分年日程》、明代胡承诺的《读书说》、陈继儒的《读书十六观》、清代魏际瑞的《读书法》等。当时对“治学”“读书”“阅读”并没有区分,很多论“读书法”的著述,实则是论“治学法”,多是在论“治学之法”时兼及“阅读之法”。张洪将朱熹的读书法“撮其枢要,厘为六条”——“曰循序渐进,曰熟读精思,曰虚心涵泳,曰切己体察,曰著紧用力,曰居敬持志”。从严格意义上讲,这些读书方法有的应归于阅读态度或习惯如“著紧用力”“居敬持志”。中国古代文人的阅读范围,主要是《诗》《书》等经典、诸子及史籍,由于内容深湛,当然需要仔细揣摩。但对于浩如烟海的集部著作,泛观才能博取,也是应有之义。近代以来,随着纸质媒介的普及,阅读内容大大扩展。近现代有不少专门论及读书法的著作,虽然大多是谈论如何治学或如何阅读整本书,但也有不少明确提出了具体的阅读方法。比如:陈莘《读书法》提出了精读、粗读、熟读。 晚清至1949年期间关于阅读方法的著述,较有代表性的是马雪瑞的《读书法》。该书中的“读书”是指狭义的阅读书籍,不再是泛指“治学”。作者也认为读书方法有“精读”“阅读”(即泛读)两种,但他没有像朱熹一样将二者对立起来,认为“精读和阅读,是读书方法的两个方式,须双方兼顾,不能偏废的”。马雪瑞提出长短不同的阅读材料应当采用不同的阅读方法,这是值得肯定也是值得我们借鉴的;但他认为“精读”适用于短篇文章,“阅读”适用于长篇文章,这显然过于绝对化。在我国近现代阅读史上,阅读材料的最大变化就是时效性强、信息量大的报纸杂志的出现。相对“四书五经”等儒家经典,报刊杂志最大的特点就是时效性强、信息量大。报刊杂志的大量涌现,必然导致人们阅读方法的改变。近代主张“浏览”“速读”的阅读方法,是阅读材料发生变化的必然。今天,除了传统的纸质媒介外,各种电子阅读媒介花样迭出,且不断更新,阅读方法也需跟进。(摘编自靳彤《中国文人阅读方法的演进》)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陶渊明、扬雄、诸葛亮关于读书方法的表述看似不同,实则一样,都属于泛读法。B.朱熹否定陆九渊的读书法,他的读书法有六条,不过他特别注重“熟读精思”法。C.马雪瑞认为读书既需要“精读”,也需要“泛读”,二者需要兼顾,不可偏废。D.时效性强、信息量大的报纸杂志的大量涌现,必然会催生“浏览”法、“速读”法。2.下列对原文论证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以陆九渊的话语进一步阐释不在字句解释上过分深究的“泛读”方法,是我国传统的阅读方法之一。B.文章第三段列举元、明、清时一些作家的著作,阐明宋代以后出现了专门介绍我国传统阅读方法的著作。C.文章以“宋以前”“晚清”等词语照应题目,着重分析朱熹、马雪瑞的读书法,层次清晰,详略得当。D.除了引用论证,文章还使用了事实论证、对比论证等方法,既论述不同的读书法,也有力支撑了文章观点。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在朱熹看来,“熟读”是“精思”的前提,而“精思”就是要在文字不通的地方下死功夫,直至融会贯通。B.鉴于中国文人没有区分“治学”“读书”“阅读”,关于“读书法”的著述,实际上是谈论“治学”之法。C.中国古代文人主要阅读《诗》《书》等经典、诸子及史籍,这些著作内容深湛,理当采用精读法;而集部著作浩如烟海,更适于泛读。 D.根据马雪瑞观点,我们阅读长短不同的著作应采用不同的阅读方法——短篇文章应“精读”,而长篇文章应“阅读”,这值得借鉴。(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目前,我国新能源汽车在汽车销量中的占比已超过11%。数据显示,今年1月至10月,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分别为256.6万辆和254.2万辆,累计销量渗透率达12.1%。随着新能源汽车保有量的快速增长,我国将迎来第一波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退役潮,大量新能源汽车的动力电池将进入报废环节。妥善做好回收利用工作,不仅能促进电池金属原料的循环利用、减少对源头矿产资源的依赖和环境污染,助力双碳目标实现;还有助于更好激发消费意愿、促进汽车消费,培育壮大动力电池回收产业发展,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双赢。截至9月底,171家新能源汽车生产及综合利用企业已在全国设立回收服务网点9985个。由于处理成本高、赢利困难、管控不严,在正规渠道之外,仍有不少退役的动力电池流入小作坊,带来安全和环保隐患。(摘编自韩鑫《破解动力电池回收课题》《人民日报》2021年12月08日)材料二:9月3日,全国首条短程低碳废锂离子电池资源回收生产线在湖南韶山市动工建设。该生产线投资1.5亿元,年处理废旧锂电池达2.2万吨,可实现年产值7亿元,能够满足湖南省及周边省份废锂离子电池回收利用的市场需求。作为科研合作方,湘潭大学环境与资源学院张俊丰教授团队,在国内首次实现了对复杂废气的深度协同治理,大大提升整个行业的清洁水平。在废锂离子电池回收过程中,产生的含氟剧毒物质、磷化物、氮氧化物、超细粉尘、易燃易爆挥发性有机物等复杂废气,十分危险而且难于净化,行业内一直没能找到合适的方法和技术。妥善治理这些复杂废气,成为废锂离子电池回收产业重中之重,是必须啃下的“硬骨头”。经过不懈努力,由张俊丰团队提出的创新思路和关键技术,围绕复杂废气治理申请发明专利6项(已获批4项),解决了这一制约行业发展的难题。(摘编自《全国首条短程低碳废锂离子电池资源回收生产线在湖南动工建设》《人民网》2022年09月03日)材料三:在江苏,类似的退役动力电池回收网点共有1065个,主要由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电池企业等79家企业设立,网点数量占全国的7.6%,居全国第二位。初步测算,去年全省实现退役动力电池回收量超 2万吨,回收率约75%。省工信厅调研指出,2015年是新能源汽车快速市场化的开端,按照动力电池5-8年的使用寿命计算,首批投入市场的动力电池今年将迎来“退役潮”。一边是近在眼前的动力电池“退役潮”,一边是动力电池原材料价格的大幅上涨。主要原材料电池级碳酸锂的价格从去年年初的5.3万元/吨涨至今年4月21日的47.5万元/吨,涨幅近十倍。涨价压力下,“变废为宝”的动力电池回收行业热度不断攀升。广发证券预计,到2030年电池回收市场空间可达千亿元,其中动力电池占比达84%。在江苏,面对动力电池回收这一想象无限的千亿级“蛋糕”,越来越多的企业争相入局。企查查数据显示,截至4月24日14时,江苏现有动力电池回收企业3549家,其中1年内新成立的多达2311家。(摘编自《江苏:新能源车电池回收,一个千亿级大市场》《新华日报》2022年04月29日)材料四:“十四五”期间,工信部将进一步完善动力电池回收网络,强化溯源管理。探索推广“互联网+回收”等新型商业模式,鼓励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共建共用回收渠道,建设一批集中型回收服务网点。同时,工信部将加快出台一批动力电池回收利用国家、行业标准,抓好标准宣传落实;加大高效再生利用等一批关键技术攻关力度,更新发布《国家工业资源综合利用先进适用工艺技术设备目录》,加快动力电池回收利用先进技术装备推广应用,提升行业技术水平。另外,还要加大政策支持,持续实施废旧动力电池综合利用行业规范管理,树立一批梯次和再生利用标杆企业。工信部也将鼓励引导金融机构及社会资本创新产品和服务模式,支持动力电池回收利用企业及项目建设。(摘编自《设立回收服务网点1万余,动力电池回收体系初步建立》,《科技日报》2021年12月10日)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目前,我国新能源汽车在汽车销量中的占比有所变化,2021年1月至10月,我国新能源汽车的产销量基本持平。B.虽然百余家新能源汽车生产及综合利用企业已在全国设立了近万个回收服务网点,但仍有不少退役动力电池没能被正规回收。C.全国首条短程低碳废锂离子电池资源回收生产线能够在湖南韶山市动工建设,得力于张俊丰团队啃下了回收“硬骨头”。D.面对动力电池回收这一千亿级“蛋糕”,江苏省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电池企业都纷纷设立退役动力电池回收网点。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由于大量新能源汽车的动力电池将进入报废环节,如何回收利用这些动力电池,就关系到环境污染治理、双碳目标实现等问题。B.废锂离子电池回收过程中会产生含氟剧毒物质、磷化物、氨氧化物、易燃易爆挥发性有机物等复杂废气,这些废气十分危险且难于净化。C.动力电池“退役潮”,加速了动力电池主要原材料电池级碳酸锂价格的大幅上涨,导致“变废为宝”的动力电池回收行业热度不断攀升。D.工信部鼓励引导金融机构及社会资本创新产品和服务模式,支持动力电池回收利用企业及项目建设,这应有助于动力电池回收6.目前我国动力电池回收存在哪些难题?如何解决这些问题?请结合材料简要说明。(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吹满风的山谷衣向东在大西北结束了3个月的新兵连生活后,我被分配到人称“野风谷”的深山军用物资库1号执勤点。1号执勤点只有我们3个兵,像3颗钉子一样楔在山谷尽头通往山外的入口处。我们看守的山谷下,沉睡着一个接一个的山洞,过去储藏着NTN炸药,后来都运走了。听了点长陈玉忠的介绍,我就一撇嘴,说:“啥也没有,还看守什么?”点长一脸的不高兴,说你这个新兵,毛病,上级让我们看守就一定有看守的道理。这是我刚到哨所的第一天,点长带领我在屋前屋后简单地转了转,告诉我宿舍左边的一间屋子是仓库,右边的一间是厨房,之后点长就去换岗了。由于点长下山接我,老兵普顺林已经在哨上站了4个多小时了。点长对我说:“按说你到执勤点,我们应该给你举行个欢迎仪式,但我们的人太少,就免了。”点长扎着武装带,在屋子前的平地上整理了服装,然后给自己下达了上哨的口令:“向后转,齐步——走!”我被点长认真的样子弄懵了,你说在这深山谷里,还这么正规干什么?我惊讶地看着他朝哨楼走去,他爬山的时候仍保持着齐步的要领,腰直挺挺的,结果脚下一滑,差点儿跪倒。我禁不住咧嘴笑。点长走到老兵普顺林面前站定,庄严地敬礼,老兵还礼后,用洪亮的声音说:“1号执勤点勤务正常,哨兵普顺林。”我的目光像舞台追光一样追随着点长和老兵的一举一动,端枪、交接、敬礼,不知不觉中,我的身子也站得笔直了。老兵走下哨位时,点长说:“晚饭,加个菜。” 老兵没有回头,齐步走下山。说是齐步,其实只是拉出个齐步的架势,两只胳膊用力甩着,而下面的两条腿却在一弯一曲地走路。我开始觉得他们是故意走给我看的,其实不是,后来我们一直都是这么走的,时间久了,我就觉得挺正常的。太阳开始朝西边的山顶着落,老兵的身子走在圆圆的太阳里,显得很高大。一阵又一阵的风吹来,却吹不走洒在老兵身上的阳光,只掀动了老兵的衣襟,一甩一甩的,使太阳和老兵所构成的画面富有动感。我紧跟在老兵身后走,用力甩着胳膊,走得很踏实,走出了几分幸福感。我们走进厨房,老兵拎起铁条捅了捅火炉子,添加了煤块,炉子里的火苗就窜出来。我说,怎么现在还生炉子?老兵说火炉是两用的,夏天做饭,冬天还可以拎到宿舍取暖。老兵开始收拾一堆菜,问我:“你叫什么?哪儿的?”老兵和新兵聊天,首先聊的大都是这个话题。我说叫蔡强,江苏常州的。江苏?江苏人爱吃大米,你不会蒸馒头吧?我连忙摇头,说不会,也不会蒸别的,在家没有做过饭。老兵说谁在家里做过?我也没有,但是执勤点就我们3个人,一个人站哨,一个人训练,另一个就要做饭,我们早晚两顿吃馒头,中午吃米饭。我最害怕他们把做饭的任务交给我自己,就说我吃什么都行,就是不会做。老兵在案板上切菜,丢给我一块肉,说:“切成细条。”我拎起肉嗅嗅,问什么肉,老兵说猪肉。猪肉?我闻着像猪肉,于是就把肉扔回案板上,说你切肉我切菜。老兵说你毛病,让你干啥你就干啥,让你切肉你就切肉。“我是回族。”老兵“哎呀”一声跳起来,说天哪,又来了个少数民族。老兵是云南哈尼族的,点长是贵州彝族的。老兵说:“咱们1号执勤点应该叫民族哨呀,来来来,你切菜,我切、切、切这个东西。”夜幕笼罩了山谷的时候,我们1号执勤点宿舍的灯忽悠一亮,给黑暗的山谷画龙点睛了。宿舍内的灯光下,我们3个兵坐在马扎上,我和老兵并排而坐,点长坐我们对面。点长说话时先“吭哧”了两声作为前奏曲,样子像鼻子堵塞不畅通,然后才说:“今晚开个点务会,算是欢迎蔡强同志……”我猛地站起来。在新兵连开班务会的时候,班长点到谁的名字,谁就要站起来,点谁的名字,就是表扬谁,因为班长批评谁的时候,一般的不直接指名道姓,只说“个别同志要注意了”,弄得我们每个人心里都直敲小鼓,不知道自己是不是“个别同志”,所以我们都希望班长能直接点到自己的名字。如果你在新兵连呆过,相信你也一定有这种感觉。我最多的被点到了12次。点长见我猛地站起来,吓了一跳,说:“坐下吧。蔡强同志来到……”我又猛地站起来。点长说:“坐下吧,以后点到你的名宇不用站起来了。蔡强同志来到1号执勤点,成为我们家庭中的一员,对他的到来,我们表示热烈欢迎。” 点长和老兵鼓掌,我独自坐着感到无所适从,于是也跟着鼓掌。点长和老兵停止鼓掌时,我仍把巴掌拍得呱唧响。点长瞅我一眼,瞅得我很尴尬,忙讪讪地收回了巴掌。点长继续说:“我们3个人来自3个民族,大家要相互尊重各民族的风俗习惯,团结一致,坚守好1号哨所。”点长的话音刚落,门“吱呀”开了,吓得我打了个哆嗦。不是我胆子小,其实如果换了别人,也一定会打个哆嗦,这深山野谷的,关好的门突然被推开,你不紧张才怪呢。我下意识地说谁呀,扭头看去,见黄狗挤进门缝,和点长并排蹲着,审视老兵和我。(有删改)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小说写“1号执勤点只有我们3个兵,像3颗钉子一样楔在山谷尽头通往山外的入口处”。运用比喻的修辞,凸显了“我们”的坚守。B.面对“我”的某些言行举止,点长和老兵都说“毛病”,这是他们对“我”心生不满的自然流露,文章意在批评他俩用语粗俗。C.刚到执勤点时,“我”惊讶于点长上岗时的“正规”,觉得没有必要那样,甚至认为他只是做样子,不过后来“我”改变了看法。D.小说综合运用了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等,点长上岗时对老兵说“晚饭,加个菜”,话语不多,但饱含对新兵的欢迎之意。8.请简要分析文中画线部分内容的作用。9.点长和老兵体现了边防战士的哪些精神品质?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汉兴三十有九年孝文时河决酸枣东溃金堤于是东郡大兴卒塞之孝武元光中河决于瓠子东南注巨野通于淮泗上使汲黯、郑当时兴人徒塞之,辄复坏。武安侯田蚡言于上曰:“江、河之决皆天事,未易以人力强塞,强塞之未必应天。”而望气用数者亦以为然,是以久不复塞也。宣帝地节中,光禄大夫郭昌使行河。恐水盛,堤防不能禁,乃各更穿渠,直东,经东郡界中,不令北曲。渠通利,百姓安之。元帝永光五年,河决清河灵鸣犊口,而屯氏河绝。成帝初,清河都尉冯逡奏言:“今屯氏河塞,虽高增堤防,终不能泄。如有霖雨,旬日不霁,必盈溢。禹非不爱民力,以地形有势,故穿九河,今既灭难明,屯氏河新绝未久,其处易浚。又其口所居高,于以分流杀水力,道里便宜,可复浚以助大河泄暴水,备非常。不豫修治,北决病四五郡,南决病十余郡,然后忧之,晚矣。”事下丞相、御史,白博士许商治尚书,善为算,能度功用。遣行视,以为屯氏河盈溢所为,方用度不足,可且勿浚。后三岁,河果决于馆陶及东郡金堤。河堤使者王延世使塞,三十六日,河堤成。上曰:“惟延世长于计策,功费约省,用力日寡,朕甚嘉之。”后二岁,河复决平原。李寻、解光言:“ 议者常欲求索九河故迹而穿之,今因其自决,可且勿塞,以观水势。河欲居之,当稍自成川,然后顺天心而图之,必有成功,而用财力寡。”于是遂止不塞。满昌、师丹等数言百姓可哀,上数遣使者处业振赡之。哀帝初,平当使领河堤,奏言:“九河今皆寘灭,按经义,治水有决河深川,而无堤防雍塞之文。四海之众不可诬,宜博求能浚川疏河者。”下丞相孔光、大司空何武,奏请部刺史、三辅、三河、弘农太守举吏民能者。(节选自《汉书·沟洫志第九》)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汉兴三十有九年/孝文时河决酸枣东/溃金堤/于是东郡大兴卒塞之/孝武元光/中河决于瓠子/东南注巨野/通于淮/泗/B.汉兴三十有九年/孝文时河决酸枣/东溃金堤/于是东郡大兴卒塞之/孝武元光中/河决于瓠子/东南注巨野/通于淮/泗/C.汉兴三十有九年/孝文时河决酸枣东/溃金堤/于是东郡大兴卒塞之/孝武元光中/河决于瓠子/东南注巨野/通于淮/泗/D.汉兴三十有九年/孝文时河决酸枣/东溃金堤/于是东郡大兴卒塞之/孝武元光/中河决于瓠子/东南注巨野/通于淮/泗/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而屯氏河绝”与“而绝江河”(《劝学》)两句中的“绝”字含义相同。B.“备非常”与“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鸿门宴》)两句中的“非常”含义相同。C.博士:古代学官名。六国时有博士,秦因之,诸子、诗赋、术数、方伎皆立博士。D.三辅:西汉治理京畿地区的三个职官的合称,亦指其所辖地区;泛称京城附近地区。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武安侯田蚡认为,对长江、黄河的决口,不应该以人力去强行干预,这样做未必符合天意,看云气、用术数占卜的人也持相同观点。B.光禄大夫郭昌被派遣巡视黄河时,担心堤防无法承受洪水,就另外开挖渠道,并且不让渠道向北弯曲,而是直接往东,渠道挖通后受益。C.清河都尉冯逡上奏说,增高堤防并不能泄流,而分流可以分解黄河水流压力,虽然皇上将冯逡建议交付丞相等人处理,但最终没有落实。D.李寻、解光认为,趁着黄河决口,先不采取措施,而是观察水势,如果黄河洪水另外形成一条河,这就是天意,顺天意而为,可以节省财力。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遣行视,以为屯氏河盈溢所为,方用度不足,可且勿浚。(2)满昌、师丹等数言百姓可哀,上数遣使者处业振赡之。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戏题赠二小男[唐]刘长卿异乡流落频生子,几许悲欢并在身。欲并老容羞白发,每看儿戏忆青春。未知门户谁堪主,且免琴书别与人。何幸暮年方有后,举家相对却沾巾。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题目中“戏题”二字,表明此诗是诗人与儿子调侃之作,饱含父子情。B.第四句中的“青春”,与“青春作伴好还乡”中的“青春”之意相同。C.看着嬉戏中儿子,诗人似乎看到未来,就决定不再把琴书送给他人。D.晚年得子,的确是人生之大幸,诗人全家喜极而泣也就合情合理了。15.有人说“悲欢”是此诗的“诗眼”,你同意吗?请结合全诗加以分析。(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庄子《逍遥游》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斥鴳飞翔的极限,也是斥鴳嘲笑飞往南冥的鹏鸟的理由。(2)白居易《琵琶行》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以江上明月来渲染氛围,烘托送别时的情境。(3)范仲淹《岳阳楼记》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既凸显了岳阳楼重要的地理位置,也说明了迁客骚人多会于此的缘由。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2小题,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故宫有着数百年木结构的宫殿建筑群,火灾隐患不容忽视。为保卫故宫,1970年,在周恩来总理亲切关怀下,当时的北京公安军管会消防支队临危受命,派“共和国第一消防站”——府右街消防中队一个“排”进驻故宫。1975年,他们被命名为故宫消防中队;2019年,正式挂牌故宫特勤消防救援站,隶属北京市天安门消防救援支队,肩负着以世界文化遗产故宫为中心,天安门地区的火灾扑救、应急救援任务。 在故宫特勤站,蔡瑞是年龄最大的。从一个消防新兵,步步成长为重要岗位上的带头人,蔡瑞深知,只有让全体队员牢牢树立起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才能实现天安门安保零失误、故宫消防零火灾。蔡瑞说:“必须①,因为一失万无。这里承载着的是我们的文化和文明。没有灭火战功就是对我们最高的褒奖。”蔡瑞介绍说,建站之初,老一辈的消防指战员在故宫城墙上设置瞭望哨和火卫岗,昼夜巡逻,②。时至今日,特勤站延续了防火传统,春、夏、秋、冬凿冰,除草,注水,清叶,最大限度地消除火灾隐患,确保危急时刻能够就近取水。游客眼中的故宫是一座③的宫殿,但在蔡瑞和故宫特勤站指战员的眼中,看到的是消防设施的分布、设施的检查情况及消防路线。近年,故宫特勤站先后完成了APEC会议、抗战胜利70周年阅兵、“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庆典、建党100周年庆典等重大安保、消防勤务工作。17.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18.文中画横线的句子逻辑关系不明朗,请按照一定的逻辑顺序,把它改成整句,可以改变语序。(二)语言文字运用II(本题共3小题,1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现在很多人都爱上了无糖饮料,甚至有人把它当作“减肥救星”。那什么是“无糖”呢?只有糖量低于国家标准——每一百毫升饮料中碳水化合物不高于0.5克,才可以在产品包装写上“0碳水化合物”或者“0糖”。相对过去的含糖饮料,零糖饮料口感好,能量低。既然无糖饮料这么好,①?临床研究表明,在生活方式一样的情况下,喝零糖饮料比喝含糖饮料更容易胖,糖尿病发生率更大。这是为什么呢?首先,②。零糖饮料虽然摒弃了传统的蔗糖或葡萄糖,但使用了如木糖醇、麦芽糖醇或者赤藓糖醇等代糖或甜味剂。代糖确实比传统糖的能量低很多,但是研究证实,大量摄入代糖,同样会增加肥胖和2型糖尿病的患病风险——代糖可以与人体的甜味品尝受体相结合,降低机体血糖,增加胰高血糖素样肽1的分泌,进而触发食欲,体重也随之增加。其次,热量低并不代表可以放开喝。尽管厂家已经把每瓶水中的热量降低了,但是大量饮用同样会造成能量超标。甜甜的口感能促进大脑分泌多巴胺,③,刺激食欲;从心理上,大家认为零糖饮料非常安全,就会放松心理防线,以为多喝几瓶也没事,结果比含糖饮料喝得更多。其实,最好的饮料还是白开水、淡茶水和矿泉水。19. 请在文中的横线处,补写恰当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20.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修改。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21.请从健康角度给无糖饮料爱好者拟写两则含劝诫性质的广告词。每则不超过20个字。四、写作(60分)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1)拉伯雷《巨人传》:巴奴越受羊贩邓特诺诟辱,乃购其一羊驱之入海,群羊见之均起而效尤,纷纷投海。这就是所谓的“羊群效应”。(2)从13世纪到16世纪,“地心说”一直是天主教教会公认的世界观。16世纪时,哥白尼在前人的基础上创立了“日心说”,推翻了“地心说”。(3)1590年,伽利略在比萨斜塔做了著名的自由落体实验,推翻了亚里士多德的论断。(4)子曰:“众恶之,必察焉;众好之,必察焉。”(5)帕斯卡尔说:“人是一根能思想的苇草。”以上材料对我们颇具启示意义。请综合材料内容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举报原因
联系方式
详细说明
内容无法转码请点击此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