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83519438
大小:56.00 KB
页数:9页
时间:2023-07-11
《重庆市高三一模语文试卷(Word版,含答案)》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高考重庆卷模拟调研测试语文一、(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3分,共12分)1.下列词语中,字形和加点字的读音都正确的一项是 ( )A.更叠 恻隐之心 谙熟(ān) 前倨后恭(jù)B.社稷 没精打彩 繁芜(wú) 戛然而止(jiá)C.端详 察言观色 荫庇(yìn) 踽踽独行(jǔ)D.焦躁 坐收鱼利 桎梏(kù) 平仄相间(zè)2.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A.作为新时期的中学生,我们应明白:考试不是学校的唯一追求,学校不是学习的唯一场合,课堂不是学习的唯一渠道,教师不是学生知识的唯一传授者。B.在黄岩岛问题上,菲律宾本想拉大旗作虎皮,使南海问题复杂化。但近日美国“保持中立”的表态,无异于给菲律宾泼了一盆冷水。C.我国能源供应前景存在着巨大的隐患。中国要实现和平崛起的目标,就应该从长计议,开发能源新技术,使用清洁新能源,走良性发展的路子。D.这些法语中的熟语在西欧语言之间尚且可以实现字对字的直译,但由于法语和汉语缺少共通的文化背景,一条难以逾越的文化鸿沟便横在了译者面前。3.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不符合规范的一项是 ( )A.近日,“毒胶囊”事件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对此,人们不禁要问,如果媒体不曝光,“问题企业”是否还将继续心安理得地生产。B.日本福岛核电站事故告诉人们:“核的事,安全是第一的”,各国在追求核电站的经济效益时,应“静下心来认真思考如何让核电站更安全”。C.“三文鱼即使腐坏了颜色也不变,闻不出异味,食用时要非常小心。”美食家蔡澜提醒,“我们食用的三文鱼究竟有没有寄生虫?”普通百姓却很关心这个问题。D.爱人与被爱都是幸福的。但是这份爱必须“清静无杂染”(付出者无所求,接受者不贪婪;施者受者都无烦恼,彼此皆自在)。4.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针对一些地方和学校出现的教师特别是班主任不敢管学生、不敢批评教育学生、放任学生,教育部明确指出,“班主任有采取适当方式对学生进行批评教育的权利”。B.坚守山村31年,正是这简单却持之以恒的坚守与热爱,刘效忠在小山村里创造了全国的“奇迹”。C.据联合国难民署的最新数据显示,截至9月10日,在土耳其境内登记的叙利亚难民人数为78431人,这些难民主要被安置在哈塔伊省、基利斯省等地的难民营中。D.掀翻的汽车、暴戾的表情——当日本媒体幸灾乐祸地称“抗日”将给中国社会带来动荡时,“非理性”的抗议,正中以石原慎太郎为代表的日本右翼势力的“下怀”。二、(本大题共3小题,共11分)阅读下文,完成第5~7题。肉食是古人副食的主体,一方面在于游牧生活的习惯在进入农业社会以后不会很快消失,另一方面是由于蔬菜的栽培还处于较初级的阶段,野生者多,家种者少。富贵之家以一些菜蔬为配料,贫贱者以野蔬充饥。蔬菜在副食中所占的比例增大,这不但反映着菜圃技术的提高,而且也与烹饪工具和技术的改进相适应。古人肉食中以牛、羊、猪最为重要。
1牛是农业生产的重要工具,饲养也不及羊、猪迅速,所以《王制》上规定:“诸侯无故不杀牛,大夫无故不杀羊,士无故不杀犬、豕。”郑玄注:“‘故’谓祭享。”但是这只是书面文章,实际上从来没有被历代统治者遵守。《左传·僖公三十三年》载,秦师袭郑,郑国商人弦高路遇秦师,于是“以牛十二犒师”。几万人的军队只送去十二头牛,未免太少了,但由于牛的珍贵,因此这份犒劳也不算轻。而军队吃牛肉,这就透露出《王制》所说并非实际情况。又如《史记·冯唐列传》:“魏尚出私养钱,五日一椎(击杀)牛,享宾客、军吏、舍人,是以匈奴远避,不近云中之塞。”这一方面说明杀牛是任意的,另一方面军吏等人五天吃一顿牛肉就为魏尚效命,边塞得以保全,也足见牛的“力量”之大了。羊是较普通的肉食。杨恽《报孙会宗书》:“田家作(劳动)苦,岁时伏腊,烹羊炰羔,斗酒自劳。”杨恽虽然曾被封侯,广有产业,但此时已被废为庶人,自称“戮力耕桑”,他这里说的大体是一般有产者的生活。《汉书·卢绾传》:“绾亲(指父亲)与高祖太上皇相爱,及生男,高祖、绾同日生,里中持羊、酒贺两家。”以羊、酒相贺,既是“里中”的习惯,也符合刘、卢两家当时的身份地位。猪也较普遍。《孟子·梁惠王上》:“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豕又称彘,豚是小猪,又写作豘。孟子列数家畜时,一句话中两次说到猪,足见它在人们生活中的地位。《世说新语·任诞》:“阮籍当葬母,蒸一肥豚,饮酒二斗。”肥豚与酒,即所谓美食,都是丧葬之礼所不容,阮籍葬母而大吃,此其所以为放诞。又:“刘道真少时常渔草泽,善歌啸,闻者莫不留连。有一老妪,识其非常人,甚乐其歌啸,乃杀豚进之。道真食豚尽,了不谢。妪见不饱,又进一豚,食半余半,乃还之。后为吏部郎,妪儿为小令史,道真超用之(破格提拔),不知所由。问母,母告之。于是赍牛、酒诣道真。道真曰:‘去,去!无可复用相报。’”刘宝一顿就吃了一只半豚,可见豚之小,其肥嫩可知;豚乃美味,足见老妪之情,所以他做官后设法相报;老妪之子进以牛、酒,是因为刘宝地位变了,礼需与人相称,又可见牛高于豚。《论语·阳货》:“阳货欲见孔子,孔子不见,归(馈)孔子豚。”权势显赫的阳货送给著名学者豚,并想借对方回拜的机会见面,这说明按当时的标准看,一只豚已经不是很轻的礼了。 ——摘选自许嘉璐《中国古代衣食住行》5.下列关于“古人肉食”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进入农业社会后残留有游牧生活的习惯,是古人以肉食为主食的原因之一。B.古人最重要的肉食是牛、羊、猪,其中羊、猪的饲养相对牛而言更加迅速。C.羊不如牛贵重,羊肉在古代是一般有产者在年节时都能享用的较普通的肉食。D.猪在古人生活中地位较重要,但即使像小猪这样肥嫩的美食,仍不如牛珍贵。6.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野生者多,家种者少”反映出蔬菜的栽培还处于较初级的阶段。此时蔬菜通常只作为配料或充饥之物,并没有广泛、大量地被食用。B.《王制》中规定,只有在祭祀时,统治者才能宰杀、享用相应品级的肉食。但这项规定却缺乏足够的约束力,实际上并没有被严格遵守。C.无论是郑国商人弦高送十二头牛犒劳秦军,还是老妪用一只半豚招待刘道真,都可谓礼轻情意重。D.卢绾与汉高祖刘邦同日出生,当时乡亲们捉羊提酒来祝贺两家添丁。这样的风俗表明,即便在寻常百姓眼里不同种类的肉食也有不同的礼仪价值。7.猪是“较为普遍”的肉食来源,可以反映出古代社会的哪些特点?请作探究。(5分)答: 三、(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3分,共9分)
2阅读下文,完成第8~10题。剑 侠[明]王士祯某中丞巡抚上江。一日,遣吏赍金三千赴京师。途宿古庙中,扃鐍甚固。晨起,已失金所在,而门钥宛然。怪之,归告中丞。中丞怒,亟责偿官。吏告曰:“偿固不敢辞,但事甚疑怪,请予假一月,往踪迹之,愿以妻子为质。”中丞许之。比至失金处,询访久之,无所见。将归矣,忽于市中遇瞽叟,胸悬一牌云:“善决大疑。”漫问之,叟忽曰;“君失金多少?”曰:“三千。”叟曰:“我稍知踪迹,可觅露车乘我。君第随往,冀可得也。”如其言。初行一日,有人烟村落。次日,入深山,行不知几百里,无复村疃。至三日,逾亭午,抵一大市镇。叟曰:“至矣!君但入,当自得消息。”不得已,第从其言。比入市,则肩摩毂击,万瓦鳞次。忽一人来讯曰:“君非此间人,奚至此?”告以故,与俱市口觅瞽叟,已失所在。乃与曲折行数街,抵大宅,如王公之居。历阶及堂,寂无人。戒令少待。顷之,传呼令入。至后堂,堂中惟设一榻,有伟男子科跣坐其上,发长及骭。童子数人,执扇拂左右侍。拜跪讫,男子讯来意。具对。男子颐指,语童子曰:“可将来!”即有少年数辈,扛金至,封识宛然。问曰:“宁欲得金乎?”吏叩头曰:“幸甚,不敢请也。”男子曰:“乍来此,且将息了却去!”即有人引至一院,扃门而去。日予三餐,皆极丰腴。是夜,月明如昼。启后户视之,见粉壁上累累有物。审视之,皆人耳鼻也。大惊,然无隙可逸去。彷徨达晓,前人忽来传呼。复至后堂,男子科跣坐如初。谓曰:“金不可得矣。当予汝一纸书。”辄据案作书,掷之,挥出。前人复导至市口,惝恍疑梦中,急觅路归。见中丞,历述前事,叱其妄。出书呈之。中丞启缄,忽变色而入。移时,传令吏归舍,并释妻子,豁其赔偿。吏大喜过望。久之,乃知书中大略斥中丞贪纵,谓勿责吏偿金,否则,某月日夫人夜三更睡觉,发截若干寸,宁忘之乎?问之夫人,良然。始知其剑侠也。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遣使赍金三千赴京师 赍:送B.请予假一月,往踪迹之 迹:寻迹C.胸悬一牌云:“善决大疑。”漫问之 漫:随意D.见粉壁上累累有物。审视之 审:审查9.下列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剑侠技艺高超且传奇神秘的一组是( )①途宿古庙中,扃鐍甚固。晨起,已失金所在,而门钥宛然。②告以故,与俱市口觅瞽叟,已失所在。③启后户视之,见粉壁上累累有物。审视之,皆人耳鼻也。④复至后堂,男子科跣坐如初。谓曰:“金不可得矣。”⑤前人复导至市口,惝恍疑梦中,急觅路归。⑥某月日夫人夜三更睡觉,发截若干寸,宁忘之乎?A.①⑤⑥ B.②④⑤ C.①③⑥ D.②③⑥10.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官差丢失了金子遭到责罚,自觉事情怪异,甘愿以妻儿为人质,请求中丞予假一月,自行查找金子下落。B.瞎子把官差领到一大市镇后,就悄然离去,官差发现找不到他后,只好在他人的引领下来到剑侠居所。C.剑侠在信件中斥责巡抚贪婪,并警告他不要责罚送金子的官差赔偿金子,否则将断其夫人之发若干寸。
3D.文章通过离奇的情节刻画了具有传奇色彩的侠盗形象,在展示其高超技艺之外也表现了其“侠义”精神。四、(本大题共3小题,共23分)11.(1)把第三大题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7分)①我稍知踪迹,可觅露车乘我。君第随往,冀可得也。(4分)译文: ②问曰:“宁欲得金乎?”吏叩头曰:“幸甚,不敢请也。”(3分)译文: (2)用斜线(/)给下面文言文中加波浪线的部分断句。(3分)逮开元间,稍裁以雅正,然恃华者质反好丽者壮违至甫浑涵汪茫千汇万状兼古今而有之他人不足,甫乃厌余,残膏胜馥,沾丐后人多矣。故元稹谓“诗人以来,未有如子美者”。甫又善陈时事,至千言不少衰,世号“诗史”。 (《新唐书·杜甫传》)1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7分)题大庾岭北驿①[唐]宋之问阳月南飞雁,传闻至此回。我行殊未已,何日复归来?江静潮初落,林昏瘴不开。明朝望乡处,应见陇头梅②。注:①本诗是宋之问流放钦州途经大庾岭(又称“梅岭”)时所作。②南朝梁时诗人陆凯诗云:“折梅逢驿使,寄与陇头人。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1)指出诗中“南飞雁”这一意象的作用。(3分)答: (2)前人评价这首诗“处处言愁,却不着一愁字”,请你结合三、四两联具体分析。(4分)答: 13.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的空缺部分。(6分)(1)固知一死生为虚诞, 。 (王羲之《兰亭集序》)(2)挟飞仙以遨游, 。 (苏轼《赤壁赋》)(3) ,秋水共长天一色。(王勃《滕王阁序》)(4) ,千金散尽还复来。 (李白《将进酒》)(5) ,听臣微志,庶刘侥幸,保卒余年。 (李密《陈情表》)(6) ,临清流而赋诗。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五、(本大题共5小题,共23分)阅读下文,完成第14~18题。我受苦受难的兄弟呀叶倾城我是“外地来京人员”,初到北京,一切有“刘姥姥进大观园”的狂喜。在车上一直凭窗张望,一会儿看一大堆金发外国人,一会儿又留意遥遥的过山车,突然我大叫:“马,马,活的马,马在走路。”满车人大笑。
4的确,我是来了北京,才能想象城市里还有马车。时常是卖水果的,夏天是西瓜香瓜,其他季节什么都有,但都是廉贱的,绝对没有卖火龙果的。摊主不怎么吆喝,只是坐在车帮上,手里玩弄着一根系了很多七彩化纤绳子的鞭子。而他的马,就在车前站着,有时候啃一点儿干草。我观察了很久,才确定马不能像骆驼或者大象那样跪下来,草在地上,它就把双腿分开,脖子探得长长的,头控得低低地,默默咀嚼,默默反刍。人和马,都很安静。我喜欢马,觉得它美丽,颈背的线条既柔和又矫健。拉车的马大概没什么名种,灰白、黄褐、泥色,杂色斑驳,马尾偶尔摆荡一下——我还记得小时候看过的电影,因为有个执著的知识分子,不管其他人如何打扰他,都要讲完“马尾巴的功能”。马儿们都有明亮的大眼睛,眼皮垂着,有一种良人处子般的温驯。我想去轻触它的鬃毛,但我不敢。“马,咬人吗?”我终于忍不住问。摊主哗地笑开:“不咬,它可听话呢。”“那,我能喂它点东西吃吗?”我找到一颗巧克力,手欲伸不敢伸地,给它。马是闻到了食物的味道吗或者出于本能判断,知道这是一个喂食动作?它低头来俯就,滚热的鼻息喷在我手心,像火车的汽笛。我害怕,手越压越低,马突然一个猛低头,卷走了巧克力,它的舌头,粗糙而热湿,令人印象深刻。因为有一匹马吃过我的糖,我觉得我与全世界的马,都交上了朋友。每次在路上遇到马,我都会多看几眼。夏天时,马的鬃毛被剪得极短,齐齐整整,像时髦男孩子的板寸。我看着就想笑,也觉得心里很暖,农业社会人与牲口的情,还留存着。下午时分,我在三环上,车少人稀,对面车道却突发混乱,几辆车紧急刹车、避让,带出一片刺耳的摩擦声。而一辆马车,正逆行疾驰,车主策马扬鞭,马蹄在柏油路上打出一片“答答”。我正错愕,身边的的士司机说:“得,遇到城管的了。”我忧心忡忡地问:“抓到会罚多少呀?”“咳,这一车果子,都不够罚的。”很久我都忘不掉那在三环上逆向狂跑的马,四蹄如此惊惶。我问老公:“如果一辆车和一匹马撞上了,谁会赢?”他大笑不已:“你居然还是理工科出身,”然后才说,“你忘了马力这个词吗?捷达的马力最高可以达到300多。”那么这场PK,一旦发生,车会完胜!霎时间我想到了悲嘶、血肉横飞、粉身碎骨……我当然知道北京是一所城市,而马属于乡村。我完全承认马不应该进来,但是,谁有头发愿意装秃子?谁开得起宝马会自驾一辆马车?报上有这样的新闻,为了躲避城管的追捕——他们一定是开着车的,咆哮的机器怪兽,着急的马车主用小刀刺马:马儿你快点跑呀快点跑……血,点点滴滴,洒了一路。那是同一只手,同一把刀,为它剪鬃的,以及刺向它身体的。我想起很多年前,尼采在路上,看到一个农夫在鞭打自己的驴,尼采不顾一切上前救护,抱着驴头失声痛哭:我受苦受难的兄弟呀……14.文章开头一句“我是‘外地来京人员’”,在文章中有何意义?(3分)答: 15.仔细理解文末“我受苦受难的兄弟呀”这句话,回答问题。(4分)(1)“兄弟”在全文中的具体对象指哪些?(2分)答: (2)“受苦受难”在文中具体的表现有哪些?(2分)答: 16.文章着力叙写给马喂巧克力和马车逆行疾驰这两件事的意图是什么?(6分)答: 17.本文曾以“马在走路”为题发表。你认为原来的题目和现在的题目哪一个更好一些?请说明理由。(3分)答: 18.作者对“马车进城”有怎样的观点?请结合现实及你的体验谈谈你对文章描绘的这种现象的看法。(7分)
5 答: 六、(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4分,共12分)19.阅读下面的材料,简要概括“河狸族”是一个什么样的群体。网购时代,人们很容易过度和盲目消费。但时下的“河狸族”却不会轻易被优惠、打折等字眼蒙蔽了双眼,他们不跟风,追求理性的网络消费。“河狸”谐音“合理”。河狸是一种生活在湖泊附近的动物,它喜欢利用自己生活周边的树枝、石块和软泥垒成堤坝,以阻挡溪流的去路,慢慢就会汇合为池塘甚至湖泊。“返利+优惠券”据说是“河狸族”的秘密武器。“河狸族”在网购时,不会一打开网页就找宝贝,而是首先登陆相关网站,在上面搜集最实惠、最便宜、打折幅度最大的电子券和返利信息。然后再去购物网站上面进行购物,他们最大合理的集合一切资源,力图让自己的消费利益最大化。答: 20.阅读下面的文段,请用一个单句准确复述这段话的意思。(可以删减个别字词)有一对夫妻,他们有一个儿子。一天,来了一个陌生人,他说他认识这对夫妻,还说他认识这对夫妻的儿子。答: 21.阅读下面这则材料,回答问题。湖北孝感一中高三某班同学集体在教室内一边打吊瓶注射氨基酸补充能量,一边备战高考,场面非常壮观。该场景通过微博上传网络,引发了热议,被网友称为“吊瓶班”。请针对“吊瓶班”现象写几句话,表明你的看法。要求:至少使用一种修辞手法,50字以内。答: 七、写作(本大题60分)22.仔细观察下面这组漫画,根据要求作文。 要求:①不要脱离漫画含义,自选角度,明确立意;②自选文体(诗歌除外),自拟题目,不少于800字;③不得套作,不得抄袭。
6参考答案 1.C(A更迭B没精打采D坐收渔利梏ɡù)2.B(A场合:一定的时间、地点、情况。场所:活动的处所。此处应用“场所”。B拉大旗作虎皮:比喻打着某种旗号以张声势,来吓唬人、蒙骗人。C从长计议:慢慢地多加商量。不等同于“从长远考虑”。D尚且:表让步,后面只能接递进关系而不能是转折关系。)3.C(“提醒”后逗号改为句号)4.D(A成分残缺;B在“刘效忠”前加“让”。C赘余,应“人数为78431”。)5.A(肉食只是副食的主体,而非主食。)6.C(“礼轻情意重”错误。)7.①猪已是较为常见的家畜;②奉送猪肉表达敬意,表明猪肉依然贵重;③普通百姓杀猪是被允许的。(5分)8.D(审:仔细)9.C(②指带路的老人已经不见了,④指剑侠告之金子不能归还,⑤指差官恍如梦中寻路回家。)10.C(不是警告将断其夫人之发,而是曾经发生“截发若干寸”的事情)11.(1)①我略知金子的线索。可以雇一辆车子载着我,你只管同我前往,就有希望可以找到金子。(4分)②汉子问:“难道想拿回这金子吗?”官差叩头说:“这样当然很好,但不敢提这样的要求。”(3分)(2)然恃华者质反/好丽者壮违/至甫/浑涵汪茫/千汇万状/兼古今而有之/他人不足(每处0.5分)12.(1)以到达大庾岭而北回的南飞雁,与南迁未已、有家难归的我形成对比,抒发了对流放岭南的忧伤、哀怨和对家的思念、向往之情。(对比1分,情感2分)(2)第三联借景写愁,江潮初落,水面平静而清寂,林间瘴气缭绕,一片迷蒙。借以烘托流放者内心的孤寂和迷茫。(2分)第四联借典写愁,作者明晨踏上梅岭,遥望故乡,多么想跟陆凯一样寄一枝梅,来安慰家乡的亲人,含蓄地抒发了内心的思乡之愁。(2分)13.(1)齐彭殇为妄作(2)抱明月而长终 (3)落霞与孤鹜齐飞(4)天生我材必有用 (5)愿陛下矜悯愚诚 (6)登东皋以舒啸(每空1分,共6分)14.①暗示自己是进京求生存中的一员;(1分)②表明自己与进城马车的情感距离近;(1分)③为后文关注马车进城的遭遇作铺垫。(1分)15.(1)明指拉车的马,尼采提及的驴,暗指进城做小本买卖的农民。(2分)(2)对马而言指逆向疾驰有着血肉横飞、粉身碎骨的危险,以及被主人刀刺,血洒一路;对人而言指为生计辛苦劳碌,甚至为躲避城管不惜拿性命相搏。(2分)16.①写给马喂巧克力是为了表现马的温驯,以及“我”对马的喜爱,充满温情;(2分)②马车逆行疾驰表现了进城做小本买卖的农民这一弱势群体的艰难处境;(2分)③两个场景形成对比,表达作者对进城农民群体的悲悯和同情。(2分)
717.现在的题目更好一些。①指向更明确,更能彰显文章主旨;②语意双关,更有韵味;③更有情感性,更具冲击力。(每点1分)18.①马车有自己的生活环境,不应该进城;②进城是马车无可奈何的选择;③应该给马车进城以极大的同情和理解。(任答2点给4分)自己的看法:(略)(3分)19.河狸族是指利用“返利+优惠券”的方式最大合理的集合一切资源,力图让自己的消费利益最大化的不跟风、追求理性网络消费的网购群体。(4分)20.一天,来了一个自称认识这对夫妻和他们儿子的陌生人。(原句中每个意思1分,共4分)21.示例:瓶子里装的不是氨基酸,而是学子泪;有病的不是同学们,而是教育观。(4分)参考译文:某中丞在上江做巡抚,一天,派人送三千两金子到京师去。路上,官差住在一座古庙里,门窗锁的很严,早晨起来,金子却不见了,而门锁丝毫没动。他感到奇怪,回来禀告巡抚,巡抚大怒,立即责令官差赔偿金子给官府。官差说:“赔偿自然不敢推托,但这件事非常奇怪,请给我一个月的假期,我将前往追查这件事,我愿意把老婆孩子作为人质。”巡抚答应了他。官差回到丢失金子的地方,他寻访了好久,什么也没有发现,打算回去。忽然在街市上碰到一个瞎老头,胸前挂一块牌子,上写:“善于解答重大疑难问题。”就随便地问了问,老头忽然说:“先生丢了多少金子?”回答:“三千。”老头说:“我略知金子的线索。可以雇一辆车子载着我,你只管同我前往,就有希望可以找到金子。”于是官差照办。开始走的第一天,路上还有人烟村落。第二天,进了深山,不知走了几百里,就没有村落了。到第三天,过了正午,到了一个大市镇。老头说:“到了!您只管进去,一定能自己得到消息。”官差不得已,只好照他说的去做。等到进了市镇,只见人稠车密,房屋一间接一间,瓦片像鱼鳞一样,排列得整整齐齐。忽然一个人走过来问:“先生不是本地人,为什么到这里来?”官差把事情告诉了他,与这人一同到街口找那瞎老头,找不到了。于是官差和那人曲曲折折地走了几条街,到一座大宅院前,就像是王公大人的府第。他们上了台阶进了大堂,看不到人。带他来的人叫他稍等一下。片刻间,里面传话叫他进去。他到了后堂,堂中只有一张床,有一个高大汉子,光头赤脚,坐在上面,头发长得垂到了小腿。几个童儿,拿着扇子拂尘在两边伺候他。官差叩头行礼,汉子问他来干什么?官差一一回答了。汉子用表情示意了一下,对童儿说:“把它拿来!”立即有几个少年,扛着金子来了,封条标记和原来一模一样。汉子问:“难道想拿回这金子吗?”官差叩头说:“这样当然很好,但不敢提这样的要求。”汉子说:“你刚到这儿,休息好了再走。”随即有人领他到一所院子去,关上门走了。每日三餐,菜肴非常丰盛。这天夜里,月明如昼。官差打开后门看了看,只见粉墙上挂着很多东西。仔细一看,都是人的耳朵、鼻子。他大吃一惊,然而找不到机会可以逃出,他坐卧不安,直到天亮。先前带他进院子的人忽来传他。他又到后堂,汉子光头赤脚,还是像以前那样坐着,对他讲:“金子不能给你了。但我会给你一封信。”于是伏案写信,写完后丢给他,手一挥,叫他出去。前面为他带路的人又领他到街口,他迷迷糊糊的,像是在梦里,赶忙找路回去。
8见到巡抚,官差一一讲述经过,巡抚斥责他胡说。他取出书信呈上,巡抚拆开一看,忽然脸色大变,跑进内室了。过了一会儿,传令叫使者回家,并且放还他的老婆孩子,免予赔偿。官差大喜,隔了好久,才知道信的大意——斥责巡抚贪婪无度,叫他不要责罚官差赔偿金子,否则某月某日,他的夫人半夜三更睡觉时,头发被斩断了好几寸,难道忘了吗?巡抚问他的夫人,果然有这回事。才知道这件事是剑侠做的。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举报原因
联系方式
详细说明
内容无法转码请点击此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