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重庆市巴蜀中学2023届高三适应性月考(九)历史 Word版含解析》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巴蜀中学2023届高考适应性月考卷(九)历史试题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务必用黑色碳素笔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场号、座位号在答题卡上填写清楚。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在试题卷上作答无效。3.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满分100分,考试用时75分钟。一、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据称,禹汇集诸侯(部落领袖)时,因防风氏迟到,即将其处死;《左传》里曾引春秋时晋人云:“夏有乱政,而作禹刑”;《孟子》中也记载:“夏后(君主)氏五十而贡。”上述历史记载可用于说明()A.夏朝的真实存在B.早期国家的发展C.分封制度的确立D.君主专制的完善【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夏朝。据题干材料可知主要结论:文献中对夏朝的法律、政治的记载,可以用来说明早期国家夏朝的发展,B项正确;材料只提到后世文献的记载,缺乏夏朝当时的实物等史料,无法证实夏朝真实存在,排除A项;分封制度建立于西周,排除C项;君主专制形成于春秋战国时期,排除D项。故选B项。2.司马迁评价:“江南地区占有‘地势饶食’的优势,采用‘火耕水耨’的方式,得到‘饭稻羹鱼’的成就。”同时,他也指出尽管江南“无冻饿之人”,却也没有“千金之家”。对以上历史现象解读正确的是()A.江南地区逐渐成为经济重心B.江南地区耕作技术处于原始阶段C.江南地区已经消除贫富差距D江南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相对滞后【答案】D【解析】
1【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根据题干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汉代的中国。材料中指出江南地区“无冻饿之人”,却也没有“千金之家”,体现了江南地区人民虽能解决温饱问题,但没有特别富足,经济发展相对滞后,D项正确;江南地区成为经济重心是在宋朝,排除A项;“原始阶段”不符合史实,春秋战国时期,耕作技术就已经脱离了原始阶段,进入传统农业阶段,排除B项;“消除”二字过于绝对,排除C项。故选D项。3.古人认为,天子的职责就是“混一九州”“合万国而君之,立法度,班号令”,做不到这一点的,就不是称职的统治者。下列言论中,与此观念内涵不相吻合的一项是()A.“胡元入主中国,夷狄腥膻,污染华夏,学校废弛,人纪荡然”B.“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C.“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D.“中国如根本,四夷如枝叶;中国既安,四夷自服”【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反向题。根据题干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中国。材料强调天子的职责是统一天下、包容万国、建立统一领导的国家治理观念。A项内容是朱元璋的原话,旨在揭示作为少数民族入主中原的元朝的黑暗统治,与材料核心精神不相符合,A项符合题意,故选A项;“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的意思是普天之下,皆是王土,四海之内,皆是王臣,表达了周王是统治世间万事万物万民的主人,与题干观念相符,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的意思是自古以来,世人都以中华的礼仪与习俗示为高尚与尊贵,而轻贱胡人那种混乱的伦理制度与习俗,而朕(我)却不分汉胡两者的区别视为同等,从民族关系的角度谈国家治理,与题干观念内涵相符,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中国如根本,四夷如枝叶;中国既安,四夷自服”的意思是中原地区如根本,而周围的少数民族如枝叶,现在国家很幸运地得到和平安宁,四方的少数民族都服从,该句话从民族交融角度谈国家治理,与题干观念内涵相一致,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故选A项。4.五代末年,后蜀开始发行铁钱于成都,与铜钱兼行。铁钱与铜钱轻重大小相等,币值却相差十倍或十数倍。宋太宗淳化二年(991年),赵安易使蜀,见“市罗一匹,为钱二万”。为克服困境,宋朝政府采取的措施是()A.加强对市场的监管力度B.放松对农民的人身控制C.酝酿发展社会信用制度D.实行工商皆本经济政策【答案】C【解析】
2【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推断题。根据题干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宋朝(中国)。材料突出了金属货币币值小,货币过重,造成商品贸易与流通的不便,为了适应商品经济的发展,政府需要建立市易务等金融机构,进行便钱的兑换,适应商品经济的发展。金融机构的建立需要社会信用制度的完善,C项正确;材料所谈及问题是金属货币发行,与市场监管无关,排除A项;“人身控制”与材料内容不相及,排除B项;当时政府推行重农抑商政策,排除D项。故选C项。5.清朝军机大臣的遴选范围主要来自尚书、侍郎以至大学士,督抚间亦内调入值;任命军机大臣的谕旨一般是命其“在军机大臣上行走”或“在军机大臣上学习行走”。军机处虽有印信却无正式官署,乾隆朝纂修《大清会典》时甚至未将“办理军机处”列入条目。材料集中论证的军机处特点是()A.人员精干B.效率较高C.临时差遣D.保密性强【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根据题干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清朝时期中国。从材料中“内调入值”“行走”以及“无正式官署”等信息可得出军机大臣属于办事大臣,没有对应的品秩,属于临时差遣,C项正确;材料并未体现军机处人员精干、效率较高、保密性强的特点,排除ABD项。故选C项。6.晚清学者冯桂芬在《校邠庐抗议》(1861年)中提出:“以中国之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而郑观应却在《盛世危言》(1892年)中写道:“其治乱之源,富强之本,不尽在船坚炮利,而在议院上下同心,教养得法,兴学校,广书院,重技艺,别考课,使人尽其才。”导致上述情况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民主思想传播B.洋务运动破产C.民族矛盾加深D.民族企业发展【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原因题。根据题干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晚清时期的中国。根据材料可知,上述情况指的是社会的有识之士思想经历了由学习西方的器物到学习西方制度的转变,应用唯物史观中“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理论,实现这种转变的主要原因是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D项正确;民主思想的传播及民族矛盾的加深是影响因素,非主要原因,排除AC项;洋务运动的失败标志是甲午中日战争的失败,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B项。故选D项。7.二次革命失败后,孙中山组织中华革命党。1913年9月27日,他亲自拟定入党誓约,规定入党者须绝对服从其领导;甚至强调:“所以服从我,就是服从我所主张的革命,服从我的革命,自然就是服从我。”孙中山如此言行的首要目标是()A.推翻清朝专制统治B.结束南北对峙局面C.维护民主共和政体D.增强党内的凝聚力【答案】D【解析】
3【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目的题。根据题干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民国时期的中国。材料是二次革命失败使孙中山认识到国民党组织严重不纯,人心涣散,已经不能领导革命继续前进,因此决心从整顿党务入手,整顿新党,拯救革命,因此孙中山此时的首要目标是增强党内凝聚力,D项正确;此时清朝统治已经推翻,排除A项;南北对峙局面存续于辛亥革命期间,排除B项;维护共和政体不是首要目标,且材料中未体现维护民主共和政体,排除C项。故选D项。8.认真观察图,作为史料,它可以直接用于研究新中国()A.生产关系的改造B.经济恢复的成效C.政权巩固的措施D.体制创新的历程【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根据题干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三大改造时期的中国。从图片中“公私合营”信息可以得出此时是在三大改造期间,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公私合营,属于生产关系的改造,A项正确;国民经济恢复完成是在1952年底,排除B项;材料体现的是经济领域上的变革,非政治层面,排除C项;材料与体制创新无关,排除D项。故选A项。9.据统计,1987年,北京居民人均消费粮食123.6公斤,比1978年减少59.1公斤,下降32.3%;在副食品中,肉类从1978年的19.2公斤增加到29.9公斤,禽类从1公斤增加到2.9公斤,鲜奶从8.6公斤增加到15.4公斤。这充分说明()A.家庭联产承包制度失效B.市场经济体制基本确立C城乡生活水平差异扩大D.城市经济改革成效明显【答案】D【解析】
4【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根据题干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87年的北京。材料强调1987年,北京市人民生活水平提高,说明城市经济改革成效明显,激发了经济的活力,D项正确;材料涉及城市经济,而非农村,且“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失效”说法错误,排除A项;市场经济体制基本确立是在21世纪初,排除B项;材料内容主要反映了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成效,城乡差异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C项。故选D项。10.1980年,邓小平说:“苏联搞社会主义,从1917年十月革命算起,已经63年了,但是怎么搞社会主义,它也吹不起牛皮。”1986年,他又说:“看来这个模式在苏联也不是很成功的。”这说明邓小平()A.否认十月革命的功绩B.探寻社会主义建设新路径C.明确改革开放的决策D.反思苏联解体的主要原因【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20世纪80年代的中国。根据“看来这个模式在苏联也不是很成功的。”可得出,材料体现了邓小平反思苏联模式,不照搬苏联模式,探寻适合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新路径,B项正确;“否认”二字错误,邓小平并不否定十月革命的功绩,排除A项;明确改革开放是在1978年,排除C项;反思苏联解体时间不符,苏联解体时间是1991年,排除D项。故选B项。11.色诺芬在《雅典政治》开篇便申明:“关于雅典人的国家体制,我对之并不欣赏,因为他们在为自己选定它之后,也就因而选定了一种使平民日子过得比贵族还好的制度。”对此理解恰当的一项是,在当时的雅典()A.民主具有明显虚伪性B.民主政治已名存实亡C.民主的缺陷不可忽视D.平民较贵族权力更大【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根据题干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的雅典。根据材料“关于雅典人的国家体制,我对之并不欣赏,因为他们在为自己选定它之后,也就因而选定了一种使平民日子过得比贵族还好的制度。”可知这体现了直接民主的缺陷性,使得平民权力无限膨胀,极易被某些别有用心的政客操纵,即民主的缺陷不可忽视,C项正确;“虚伪性”不正确,民主政治存在缺陷,但非具有虚伪性,排除A项;“名存实亡”言过其实,民主政治仍发挥重大作用,排除B项;D项说法不符合史实,雅典属于奴隶主阶级的民主,排除D项。故选C项。12.在近代欧洲曾盛行一种经济理论,它鼓吹政府直接干预经济,以实现经济繁荣、壮大国力。在此理论影响下,政府鼓励工业生产,扩展国际贸易,建立国家金融机构,为公司颁发经营“特许状”。该经济理论()A.推动了欧洲对外扩张B.顺应了工业革命发展
5C.克服了市场调节弊端D.体现了国家资本主义【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影响题。材料体现了重商主义理论,重商主义推动了欧洲的对外扩张,A项正确;工业革命时期经济理论应为自由主义,材料谈及的是重商主义,排除B项;C项涉及的理论是凯恩斯主义,排除;国家资本主义是列宁提出的用来描述资本主义发展阶段性特征的概念,表明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国家作用的不断增强,与材料无关,排除D项。故选A项。13.拿破仑统治时期,经过执政府的清洗后,原本只是“有权说话无权举手”的保民院更是形同虚设,皇帝在1807年干脆将其取消。“有权举手无权说话”的立法院作用也被大大削弱,拿破仑给予他们表决的机会也越来越少。拿破仑采取上述措施旨在()A.破坏法国共和体制B.践行分权制衡原则C.提高政府工作效率D.加强权力集中趋势【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目的题。根据题干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拿破仑时期的法国。材料体现拿破仑给予保民院和立法院的权力越来越小,将权力集中在自己手中,说明拿破仑时期加强权力集中趋势,D项正确;1804年,拿破仑称帝,建立法兰西第一帝国,已经破坏了共和体制,此时法国已经不存在共和体制,排除A项;材料无法体现分权制衡原则,分权制衡原则主要体现在不同权力机关的分立和制约,排除B项;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拿破仑将权力集中在自己手中,即权力集中趋势加强,工作效率提高与否无法判定,排除C项。故选D项。14.二战后,资产阶级经济学家把“人民资本主义”理论美化成“人人都成为企业的所有者”,现代资本主义已经具有人民性,是资本家和工人利益融为一体的社会制度,二者共有资本、共享民主,社会经济成员在经济上是自由平等的。由此可见,“人民资本主义”理论所具有的明显缺陷是()A.否认社会化大生产B.掩盖阶级差别的本质C.混淆社会形态差异D.诋毁社会主义优越性【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题干设问
6词,可知是本质题。根据题干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二战后的资本主义国家。材料将资本主义美化为资本家和工人利益融为一体的社会制度,二者共有资本、共享民主,社会经济成员在经济上是自由平等的,掩饰了资本主义阶级差别的本质,B项正确;“否认”二字过于绝对,且材料未体现,排除A项;社会形态差异不是最主要的问题所在,并且社会形态主要体现在不同的社会性质,不符合材料内容,排除C项;材料并未直接诋毁社会主义制度,不涉及对社会主义制度的评价,排除D项。故选B项。15.二十国集团(G20),最初是由美国等七个工业化国家的财政部长于1999年6月在德国科隆提出的,目的是防止类似亚洲金融危机的重演,让有关国家就国际经济、货币政策举行非正式对话,以利于国际金融和货币体系的稳定。经多年发展至今,其涉及主题已包括创新、发展、改革、投资、反腐败、气候变化等。二十国集团发展的历程证明()A.政治经济一体化持续加强B.只有大国才能维护国际稳定C.国际对话合作趋势不可逆D.公平合理国际秩序已建立【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根据题干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21世纪的世界。根据材料“目的是防止类似亚洲金融危机的重演,让有关国家就国际经济、货币政策举行非正式对话,以利于国际金融和货币体系的稳定。经多年发展至今,其涉及主题已包括创新、发展、改革、投资、反腐败、气候变化等。”可知这体现了二十国集团对话合作解决发展难题,说明国际对话合作趋势不可逆,C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政治经济一体化,排除A项;“只有大国才能维护国际稳定”的说法过于绝对,排除B项;D项说法错误,公平合理的国际秩序还未建立,排除D项。故选C项。二、非选择题(本题共3小题,共55分)1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自十八世纪末十九世纪初开始,英国各地相继出现了向以工人为主体的群众讲授科学技术知识的教育组织或教育运动。其中影响较大的有技工讲习所、工厂学校、工艺美术运动和劳作学校等。民间讲习所和教育运动的兴起反映出以工人为代表的民众对职业教育的巨大需求,但由于缺乏官方支持和资金保障等因素,这些民间对职业教育的尝试或逐渐消亡或改变了其原有的教育目的,不再专注于职业教育。《エ匠、徒弟法》和《济贫法》的出台虽然代表着英国政府对教育的干预,但带有明显的济贫性质,以维护社会稳定为主要目的,英国重视古典教育、轻视职业教育的传统使得英国政府长期以来并不重视职业教育。随着法、德等国工业水平的迅速发展,其生产的先进工业产品以及几次世博会上的技术展示给英国带来了不小的震动。——摘自王宇翔《英国职业教育制度变迁研究》(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当时英国职业教育发展的特点和不足之处。材料二1951年,教育部在北京召开第一次全国中等技术教育会议。1952年3
7月,政务院颁布《关于整顿和发展中等技术教育的指示》,同年教育部颁发《中等技术学校暂行实施办法》。明确培养技术人才是国家经济建设的必要条件,而培养大量中级技术人才尤为当务之急。中等技术学校按性质分为工业、交通、农业、林业等类,按程度分为技术学校和初级技术学校两种。前者招收初中毕业生,修业年限2~4年,后者招收小学毕业生,修业年限2~4年。中等技术学校要重视学生的实习,规定中等技术学校的普通课授课时数一般应以不少于授课总时数的25%、不多于45%为原则。学生的实习应列入教学计划,除校内实习外,并要求学生到工厂、农场(农村)等进行实习。学校与企业或业务单位试行建立定期交流技术课教师和技术人员的制度。1952年,全国中等技术学校已有1701所,在校学生达到635609人,为新中国经济建设培养了一大批技术人员,成为各条战线上的骨干。——摘编自孙琳《新中国职业教育的发展与变革》(2)根据材料二,归纳新中国初期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的条件和概况。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其历史意义。【答案】(1)特点:以工人群众为主体;以技术知识教育为重点;济贫性立法;政府不够重视等。不足:缺乏官方支持和资金保障;效果有限,影响不如德法。(2)条件:党和国家的重视;政策法令的出台。概况:创立中等技术教育体制;形成中等技术教育培养制度,兴办一批中等技术学校等。意义:培养骨干技术人员;探索职业教育发展途径;利于恢复国民经济等。(答出三点5分)【解析】【小问1详解】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18世纪末19世纪初工业革命时期。第一小问是特点,据材料一“英国各地相继出现了向以工人为主体的群众讲授科学技术知识的教育组织或教育运动”可知,以工人群众为主体;据材料一“影响较大的有技工讲习所、工厂学校、工艺美术运动和劳作学校”可知,以技术知识教育为重点;据材料一“缺乏官方支持和资金保障等因素,这些民间对职业教育的尝试或逐渐消亡或改变了其原有的教育目的”可知,政府不够重视;据材料一“带有明显的济贫性质”可知,济贫性立法。第二小问是不足,据材料一“缺乏官方支持和资金保障等因素,这些民间对职业教育的尝试或逐渐消亡或改变了其原有的教育目的”可知,缺乏官方支持和资金保障;据材料一“随着法、德等国工业水平的迅速发展,其生产的先进工业产品以及几次世博会上的技术展示给英国带来了不小的震动”可知,效果有限,影响不如德法。【小问2详解】本题是原因类、特点类、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二战后新中国。第一小问是原因类,据材料二
81951年,教育部在北京召开第一次全国中等技术教育会议。1952年3月,政务院颁布《关于整顿和发展中等技术教育的指示》,同年教育部颁发《中等技术学校暂行实施办法》“”:党和国家的重视和政策法令的出台。第二小问是概括,据材料二中等技术学校按性质分为工业、交通、农业、林业等类,按程度分为技术学校和初级技术学校两种“可知创立中等技术教育体制;据材料二”1952年,全国中等技术学校已有1701所,在校学生达到635609人,为新中国经济建设培养了一大批技术人员,成为各条战线上的骨干;据材料二“前者招收初中毕业生,……学校与企业或业务单位试行建立定期交流技术课教师和技术人员的制度”可知,形成中等技术教育培养制度等;据材料二“1952年,全国中等技术学校已有1701所,在校学生达到635609人,为新中国经济建设培养了一大批技术人员,成为各条战线上的骨干”可知,兴办一批中等技术学校。意义:结合所学从培养骨干技术人员、探索职业教育发展途径、利于恢复国民经济等角度分析。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下图是《姑苏万年桥图》,是由神户市立博物馆收藏。这幅画上方有一首颂诗,占据了很大的面积,落款为“庚申冬十一月”,庚申年为乾隆五年。这幅图最大的亮点是写实,画面从胥门内逾越城墙向万年桥对岸,到对岸即止。近景看似为胥门里临内城河岸的街市、人家,实则主画面指向一架通东西的万年桥。崭新的桥面上有园林式的铺地,桥上有官员视察,而且不是一位官员,前呼后拥,有随从打着伞,有随从擎着芭蕉叶的大扇。官员有的在桥面,有的在台阶上,有的在桥下,有的则正在作迎接状,侍从者或带刀,或拉棍,或拎着鞭子。整个画面由近及远向外推展,能够清晰地看到四个层次,从墙上的文字也可以看出它们的分布区域。在临河建筑的对面,则是一排品种丰富的店面,店号名称一览无余。自北向南,依次有酒店、卦摊、杂货店、中药铺、烟店、布店、酒馆等,一直延续到胥门。在此有必要提及,苏州桃花坞木版年画到了康乾时代,也就是被认为的全盛时期,一定是受到了西方美术的影响,大量出现运用远近透视、光影明暗等技法绘刻的作品,它们以装饰用途为主,开张较大,题材新颖。苏州版画受到西方绘画特点影响后,能全面表现出物体的立体感,更加写实逼真,栩栩如生,让初见的国人感到新奇、惊异,甚至震撼。由此这类新品成为潮流,一些画店直接在画作上注明“仿泰西笔法”。——整编自杜洋《姑苏版画古风东游记略》
9(1)从材料一中提取三条历史信息,分别说明其对于研究清代历史发展状况有哪些史料价值。材料二大抵一社会之进化,必与他社会相接触,吸收其文明而与己之固有文明相调和,于是新文明乃出焉。——梁启超《初归国演说辞》(2)根据材料二,概括梁启超关于文明发展的观点。并结合所学中外历史知识证明该观点。(要求:观点明确,史实准确,中外历史各举一例)【答案】(1)信息1:图中描绘街市、人家、官员活动等生活场景,可用于研究清代社会发展情况。信息2:图中出现酒店、卦摊、中药铺等商业发展成果,可用于研究清代商品经济及商业发展状况。信息3:该图构图具有透视和光影明暗等技法,可用于研究清代中外文化交流的状况。(2)观点:固有文明与外来文明相调和进而产生新文明,推动社会进步。中国历史示例:汉朝以来,佛教思想经印度传入,与中华文明相融合后产生新的本土化的禅宗思想,逐渐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宗教思想,丰富中华文明的内涵。(或宋朝理学思想源自于儒释道合流等,同等赋分)外国历史示例:马克思主义传入俄国,与俄国具体国情相结合产生“帝国主义时代的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它推动了苏俄(联)的社会主义革命及建设,进而为其他落后地区进行无产阶级革命提供理论支持。【解析】小问1详解】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清代的中国。信息及价值:根据图中描绘街市、人家、官员活动等生活场景,可知这与清代社会发展情况有关;根据图中出现酒店、卦摊、中药铺等商业发展成果,可知这与清代商品经济及商业发展状况有关;根据该图构图具有透视和光影明暗等技法来看,可知反映了清代中外文化交流的状况。【小问2详解】本题是论述题之历史事物阐释题。时空是晚清时期的中国。如根据材料“大抵一社会之进化,必与他社会相接触,吸收其文明而与己之固有文明相调和,于是新文明乃出焉”可拟定论点为固有文明与外来文明相调和进而产生新文明,推动社会进步。关于阐释可从禅宗思想和理学思想产生的背景、列宁主义产生的背景等角度进行分析,突出固有文明与外来文明的结合对新文明产生的影响,最后进行归纳总结。若其它角度言之成理也可。1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根据研究,学术界对中国现代化历程的分期普遍达成认识。如下表:分期政治经济思想文化
101840~1895年:起步阶段(尚未提上议事日程)由军工到民用,由国营到民营;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学习西方科技文化,培养新式人才;“中体西用”1895~1927年:整体发展阶段戊戌变法;清末“新政”;辛亥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开始民族工业初步发展及短暂春天维新思想;废科举,兴学堂;三民主义;新文化运动;马克思主义传播1927~1949年:曲折前进阶段美帝控制下的国民政府一党独裁;日本军国主义战争破坏民主进程夺回关税主权;设立国家银行;国民经济建设运动;官僚资本主义及美帝国主义联合摧残民族工业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国情相结合的成果毛泽东思想逐渐形成新中国成立后:腾飞阶段建立人民民主专政;实行中共领导下的民主协商制度;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完善基层民主制度从计划经济体制到市场经济体制;“三步走”经济发展战略;改革开放事业取得巨大成就“双百方针”;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繁荣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理论日益丰富根据材料信息及所学中国近现代史知识,以“中国现代化”为关键词拟定一个观点并进行论证。(要求:观点正确,史实准确,论证充分、表达清晰)【答案】观点: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现代化具有深刻的人民性论证:中国的现代化之路起步于晚清,在“中体西用”的指导思想下取得的成果乏善可陈。洋务运动尽管迈出了中国现代化的第一步,但在政治民主与思想解放两个方面的发展程度却聊胜于无。到了民国时期,中国现代化的发展情况略有好转,民主政治的架构、民族工业的短暂飞跃、各种新思潮的传入也使得中国在各方面逐渐步入现代化。最终,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胜利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方才使得中国的现代化为最广大的人民所共享。人民民主专政的建立使人民真正成为国家的主人;不断腾飞的社会经济水平让人民感受到了发展带来的伟大成就;思想文化的繁荣以及发展理论丰富给人民以充盈的幸福感和成就感。总结: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现代化体现人民至上的伟大理念。【解析】【详解】本题是
11论述题之历史事物阐释题。时空是近代以来的中国。首先,阅读材料,拟定论题,如根据材料“建立人民民主专政”“从计划经济体制到市场经济体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理论日益丰富”可这强调的是中国共产党与国情、人民群众之间的关系,因此可拟定论点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现代化具有深刻的人民性。其次,结合中国近代史上的洋务运动时期、新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及现代中国的时代特征史实,阐述我国现代化的发展情况,关于阐释可从鸦片战争后,先进中国人对西方的学习过程与结果、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共产党的结合、新中国成立后的国家建设表现等角度进行分析,突出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现代化具有深刻的人民性;最后进行归纳总结。若其它角度言之成理也可。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