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83509540
大小:50.00 KB
页数:8页
时间:2023-07-06
《云南省楚雄州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历史(原卷版)》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楚雄州中小学2022~2023学年高中二年级下学期期中教育学业质量监测历史试卷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下表所示为先秦时期三大核心文化圈有关国家(社会)治理的主要思想。这反映出()文化区国家(社会)治理思想齐鲁文化圈通过礼义教化实现治理三晋文化圈通过政刑法制来达到富国强兵荆楚文化圈主张采取一种“与民自化”的措施,实现社会的自然进化A.中华文化的凝聚力强B.农耕文化相比游牧文化具有优势C.中华文化的多元色彩D.自然地理环境决定文化发展方向2.“下吏”“侯(候)”“司寇”等都是秦朝不同类型刑罪名称,秦律明确指出:“下吏能书者,毋敢从史之事”“候(侯)、司寇及群下吏毋敢为官府佐、史……”“司寇勿以为仆、养、守官府……”由此可见,秦朝官吏的选用()A.有人身资格限制B.有一定品德要求C.限制的条件较多D.很看重身世地位3.新疆塔里木盆地的热瓦克佛寺建于2~3世纪,下图所示是该遗址出土的佛像,其在雕塑手法上融合了古印度的“犍陀罗式”和“秣菟罗式”艺术,而在人物造型方面则参考了当时于阗本地人的相貌特征。这一实物史料可用于说明()A.古印度文化是丝路上的主流文化B.汉代西域佛教传播的普及化C.丝绸之路孕育了开放的文化体系D.中华文化具有强大的本土性4.唐朝宫廷内盛行高丽乐舞。《旧唐书》描述道:“高丽(今朝鲜)乐,工人(乐工)紫罗帽,饰以鸟羽,黄大袖,紫罗带,大口袴,赤皮靴,五色绦绳。”宰相杨再思在公卿宴会上,酒酣之际居然曾“请剪纸自贴于巾”,由此产生效仿高丽人萦头甩动纸条欣然起舞的趣闻。这表明高丽乐舞()A.表现形式较丰富B.融入贵族生活中
1C.在唐时传入中国D.受中华文化影响5.清雍正乾隆时期,上海三林塘、乌泥泾生产的细棉布,能达到“紧细若绸”;(江苏)无锡生产的棉布“坚致耐久”;“卉织为布,出(浙江)海宁硖石者,视他县为佳”;“紫布以殷行为最佳……雍正年间,销路浸广,皆以殷行布为标”。这反映出当时()A.棉织业生产的分工明确B.长途贩运棉布的贸易发达C.彩色棉布成为消费时尚D.棉织品生产具有区域特色6.某学者认为康有为的维新思想是“将自由、平等、民主等价值理念镶嵌在他所构建的今文经学体系之中,虽显得杂糅、生硬,但也体现了康有为试图以今文经学为契机来实现儒学现代化转换的努力”。该学者在此强调康有为()A.变法思想具有落后性B.运用儒家思想宣传维新变法C.借助皇帝变法不现实D.变法的目的是复兴传统儒学7.民国初年(1912~1919年),厂矿数量与公司企业投资总额猛增,不仅轻工业如纺织业、面粉业、火柴业、卷烟业、榨油业等发展迅速,重工业部门如采矿业、钢铁冶炼业、电力业、水泥业、交通运输业及金融业等也获得一定的发展。这主要是因为()A.经济发展环境得到改善B.民族工业出现“短暂春天”C.民族资产阶级广泛参政D.北洋政府提倡“实业救国”8.下表所示是某同学收集的相关史料。据此可知,他探究的主题是()文件颁布时间文件名称文件出处1934年11月19日《关于争取少数民族工作的指示》红军总政治部1935年5月19日《关于争取少数民族工作的训令》红军总政治部1935年6月《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告康藏西番民众书———进行西藏民族革命运动的斗争纲领》中共中央A.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的原因B.中共在敌后战场的民族政策C.革命根据地广泛建立的重要性D.红军长征取得胜利的原因9.1989年至1990年间,邓小平在几次谈话中,反复阐述了关于国际形势、处理对外关系的重要方针:冷静观察、稳住阵脚、沉着应对、韬光养晦、有所作为。这些谈话主要是基于()
2A.世界政治格局的剧变B.国内经济结构的调整C.不结盟外交政策的确立D.对外开放新局面的形成10.2023年1月18日,“智慧之光——中医药文化展”在中国国家博物馆举办。该展览以中医药文化为主线,精心遴选500余件(套)文物藏品,类型涵盖玉石、陶瓷、骨器、金银器、古籍、书画、革命文物等,辅以200余件(套)药材实物,呈现出中医药文化的历史变迁。该展览体现出博物馆的功能是()A.刺激旅游消费需求B.对国民进行知识教育C.弘扬优秀传统文化D.研究自然及学术遗产11.《汉谟拉比法典》规定:倘若有自由民遭盗窃却又无法捕到强盗,市长和长老应赔偿其所失之物;倘若有自由民被害,他们应当赔偿死者亲族银一明那。由此可知,古巴比伦()A.关注民众政治地位的平等B.强调官员须履职尽责C.自由民的地位略高于官僚D.地方的行政效率较高12.罗马帝国中后期,帝国政府允许一些日耳曼人加入罗马军队,并且在退役后,他们能像以前罗马的退役老兵那样,领取土地进行耕种。他们在自己的土地上仍保留着日耳曼房屋的式样、耕作方式和土地丈量制度。罗马帝国的这一政策()A.推动了区域文化的交融B.促进了庄园劳作方式的兴起C.扩大了罗马的奴隶来源D.保证了罗马社会的长治久安13.古印度《摩奴法典》(成书于公元前2世纪至公元2世纪之间)规定婆罗门是“万物之主”;并规定偷盗小到井绳,大到珍宝和牲畜等各类物品,皆会处以数额不等的罚款或断肢等体刑。这表明当时印度社会()A.财产是区分等级的标准B.婆罗门负责管理国家财政C.私有财产保护意识较强D.法律否定种姓制的合理性14.下表所示是《一千零一夜》中部分故事的相关题材。这可用于说明()故事题材《补鞋匠迈尔鲁夫的故事》迈尔鲁夫为老婆买蜜制的糕点《智者盲老人的故事》富商买卖檀香赚取钱财《渔夫和雄人鱼》阿卜杜拉为维持生计靠打鱼赚钱A.阿拉伯文化具有开放包容的品质B.阿拉伯人的文化素养普遍较高
3C.阿拉伯成为东西文化交流的桥梁D.阿拉伯文化对商业文明的关注15.14世纪,在金帐汗国的支持下,罗斯人把欧洲的银和纺织品、罗斯的皮毛和其他北方地区的货物运往汗国的都城萨莱;又将东方的丝绸、香料和谷物等运往西方。这说明蒙古西征()A.拓展了东西方之间的商路B.推动了欧洲商业中心的转移C.开辟了东西方草原丝绸之路D.打破了奥斯曼人对商路的控制16.从1526年起,西班牙政府规定在美洲殖民地的奴隶除通过向主人支付钱款以获得自由之外,还可以通过男奴隶与印第安女人或者女奴隶与西班牙男主人生育子女的方式确保后代获得自由。该规定()A.强化了白人政治特权B.推动了美洲的族群融合C.旨在消灭印第安文化D.遏制了奴隶贸易的发展17.有学者指出,“随着生产社会化程度的提高,资本主义企业规模不断扩大,需要巨额资本才能兴建大型企业,于是近代股份公司便出现了”。该学者对股份公司出现的解释()A.是正确的,它顺应了重工业发展的要求B.是错误的,它是新航路开辟后贸易扩大化的产物C.是错误的,它是近代科学技术进步的结果D.是正确的,它是工业革命后资本主义发展的结果18.启蒙运动时期的法国百科全书派认为,自儒家学派出现后,主导中国人思维的便是文人团体所宣传的无神论学说,这些文人把世间万象归因于自然,世界起源于“混沌”,物质的基础是“理”“气”“太极”。百科全书派的上述言论意在()A.传播儒家的理性精神B.借助中华文化抨击教权主义C.促进中西方文化交流D.肯定中华文化的世界影响力19.美国史学家描述道:“他们(美国建国前的移民)从来不知道失败、贫困或是压迫;他们认为这些不幸是旧世界所特有的。……他们野心勃勃,甚至认为最不着边际的计划也能够实现。他们终于得到这样一个信念:没有什么事是办不到的,而且除非得到彻底胜利,否则决不罢休。”这体现出美国()A.开拓进取的移民精神B.自然地理环境较为优越C.移民文化的多元传统D.移民多因生活困境而至20.19世纪70年代,日本社会有这样的舆论:“奇哉妙哉,世上的洋服,头戴普鲁士帽,脚穿法兰西鞋,上衣是英国海军式,裤衩是美国陆军式。妇女衬衫贴身穿,大汉斗篷过小腿。”这折射出当时日本社会()A.军国主义盛行B.阶层趋向平等C.走向文明开化D.文化土洋并存21.俄国十二月党人起义(1825年)之前,“谁也不相信正是在彼得堡的中心,有可能爆发攻击沙皇专制制度的巨大政治起义”。起义后不久,俄国就出现了许多秘密革命小组,他们认为自己是十二月党人的“残余势力”,沙皇专制制度是“万恶之源”。据此可知,十二月党人起义()
4A.瓦解了俄国的封建制度B.是马克思主义与俄国实际结合的成果C.推动了俄国革命的发展D.导致俄国政治革命的中心发生了转移22.新加坡《儒家伦理》教科书(1984—1992年颁行)在讲到“种族之间信赖”时,指出“我们必须有共同的信念:大家都是新加坡人……人人地位平等,有权利也有义务。所以,大家必须互相尊重,决不能有歧视别人的心理。这样,才能为家的利益和共同的目标而奋斗”。这一思想的宣扬旨在()A.否定社会族群间的差别B.强化国民身份认同C.构建东西融汇的新文化D.弘扬儒学大同精神23.1944年7月国际货币金融会议期间,英国代表团团长凯恩斯“一直想拉美国人在私下里开个会”。但美国财长摩根索举办了几场鸡尾酒会,招待了苏联、印度、南非的代表,甚至21个小国代表。直到会议尾声,他才抽出时间招待凯恩斯。这反映出,当时()A美国积极谋求世界经济霸权B.英国经济重建依赖于美国援助C.美苏联合主导国际经济合作D.公正合理国际经济秩序建立24.1960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为保护埃及阿布辛贝神殿和菲莱神殿等古迹,共耗资8000万美元,其中有4000万美元是由以美国为首的五十多个国家集资的。这说明,文化遗产的保护()A.需要加强国际合作和协调B.得到《世界遗产公约》的法律支持C.应减少行动所需经济成本D.强调“文化与自然协调一致”原则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52分。2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中国是茶文化的发源地,茶最先在中国培植、采摘、饮用、售卖,其历史源远流长,文化底蕴深厚。业内流行茶“兴于唐、盛于宋”的说法。与唐代相比,宋代政府重视茶叶贸易,形成了东南七路产地市场,以汴京为中心的北方销地市场,川峡四路及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产销地市场,以永兴、秦凤、熙河为中心的西北诸路及西夏、吐蕃地区销地市场。这些市场不但层次更分明,而且市场容量更大、茶商人数更多,出现了一批包买商和茶商自有的茶园。茶商资本空前膨胀,茶行组织也首次出现。唐代税茶最高年收入为80万贯,到了宋高宗(1127~1162年在位)末年财政总收入为5940余万贯,茶利就占了财政总收入的4.6%;宋孝宗(1163~1189年在位)时财政收入增加到6530余万贯,茶利占7.2%。——摘编自陶德臣《论茶“盛于宋”的意蕴》材料二美国的殖民活动、中美茶叶贸易使得美国形成与中国不同的茶文化。他们把来自中国等地的茶叶改造成袋茶和瓶茶,使饮茶更为快捷方便,饮茶习惯方式在欧洲移民的后代、拉美裔人、非裔人、亚裔人、原住民中形式多样,民众普遍爱喝冰茶,饮用时加入方糖、柠檬或蜂蜜、甜果酒,甜而酸香,开胃爽口。冰茶几乎占据美国80%的市场,而且行销加拿大等国。
5——摘编自黄剑、涂雨晨《论美国茶史及美国茶文化特色》(1)根据材料一,概括宋代茶叶贸易发展的表现。(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美国茶文化的特点,并综合材料分析茶文化在世界传播的重要意义。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官方刻书是元代图书出版的主要途径,官方刻书主要分为两个部分,一是由中央机构刻印,二是由中央各部门、地方政府机构通过行政命令颁布到各路儒学刻印。元代政府在各路、府(州)、县等各级行政区设立的地方学校,因传授学习的内容多为儒学经典和学说,又叫儒学。有文献记载:“元时书籍,并由中书省牒下诸路刊行。”这里的“诸路”就是指各路儒学。元代儒学刻书受到政府政策和经济两方面的大力支持,所刻印的书籍数量大、质量高,在元代出版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为后世提供了许多翻刻、重刻的底本,对保存和传播古籍作出了重大贡献。——摘编自张若群《论元代儒学刻书》材料二明代自嘉靖之后,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发生了一些变化,在江南富庶地区,工商业蓬勃发展,资本主义开始萌芽,城市里聚居着大量市民、工商业者及文人,在人文新思潮的影响下,逐步形成了追求自由、热衷娱乐的生活习惯,看戏、听书、读小说迅速进入他们的日常生活。这时出版物数量巨大,浩如烟海。傅惜华《明代杂剧全目》著录明代杂剧523种,《明代传奇全目》著录明代传奇950种。它们的刊行主要依赖民间书坊。所以,“篇帙繁富,远过前人”,尤其是嘉靖万历年间坊刻通俗文学读本盛行,成为明代刻书业的一大特色。——摘编自许婉璞《明代中晚期刻书业的特色及文化意义》(1)根据材料一,概括元代刻书业发展的特点。(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元代相比,明代中晚期刻书业的新变化,并分析其成因。2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20世纪五六十年代是中国工业化的起步阶段,国家建设的重点集中在东北地区。农村劳动力转移虽在全国各地都或多或少存在,但以河南、安徽、山东、河北等省最多,这些地方的外流农民受历史习惯和职业惯例影响,到东北找活干,挣点“外快”以弥补收入不足。在大规模经济建设的带动下,国家提出了诸多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办法:有计划地发展有销路的副业、手工业和农副产品的初步加工,植树造林,养鱼捕鱼,疏浚河道,修筑道路以及建设大型水利工程;开展农田水利建设,改良水土,改良耕作技术,提倡精耕细作;大力发展工业和城市以吸收农村剩余劳动力。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对国民经济产生了重要影响。——摘编自赵入坤《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农村劳动力转移述论》材料二
6随着二战后英国农业科学的发展和农业效率的提升,农村出现了大量的剩余劳动力英国政府调整政策,从消极应付农村人口向城市的转移发展到积极创造农村剩余劳动力,并把他们转移到第三产业。由国家保证农村剩余劳动力的社会安全,这促进了英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二战后初期的英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政策,较好地适应了生产力的发展——摘编自李世安《英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的历史考察》(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20世纪五六十年代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特点及原因。(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中国相比,二战后英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不同之处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积极作用。2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近代以来,英美先后成为全球范围内的世界性大国,19世纪是英国崛起的世纪,20世纪是美国崛起的世纪。下表所示是英美两国确立其世纪主导地位的特点(部分)及简要说明。特点英国美国制度先行在“光荣革命”后确立君主立宪制,自此国家制度保持稳定并不断完善,为进行工业革命和对外扩张提供了制度保障1787年宪法颁布和南北战争后,统一的国家建立并得到巩固,实行三权分立的政治制度,为经济增长和国家崛起扫清了障碍军事称霸16世纪下半叶以来,先后打败主要竞争对手,逐步确立海上霸主地位,不断进行海外扩张二战后,成为世界头号军事强国,主导建立北约组织,军事力量遍布全球,保护其广泛分布的经济利益——摘编自宋英杰《对全球经济主导地位更迭的思考与建议》请仿照上表,延续材料主题——英美两国“确立其主导地位”,另行归纳一个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说明。
7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举报原因
联系方式
详细说明
内容无法转码请点击此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