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9+1高中联盟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Word版无答案

浙江省9+1高中联盟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Word版无答案

ID:83507342

大小:854.28 KB

页数:10页

时间:2023-07-06

上传者:老李
浙江省9+1高中联盟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Word版无答案_第1页
浙江省9+1高中联盟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Word版无答案_第2页
浙江省9+1高中联盟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Word版无答案_第3页
浙江省9+1高中联盟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Word版无答案_第4页
浙江省9+1高中联盟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Word版无答案_第5页
浙江省9+1高中联盟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Word版无答案_第6页
浙江省9+1高中联盟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Word版无答案_第7页
浙江省9+1高中联盟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Word版无答案_第8页
浙江省9+1高中联盟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Word版无答案_第9页
浙江省9+1高中联盟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Word版无答案_第10页
资源描述:

《浙江省9+1高中联盟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Word版无答案》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2022学年高二年级第二学期9+1高中联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考生须知:1.本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2.答题前,在答题卷指定区域填写班级、姓名、考场、座位号及准考证号并核对条形码信息;3.所有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卷上,写在试卷上无效,考试结束后,只需上交答题卷;4.参加联批学校的学生可关注“启望教育”公众号查询个人成绩分析。选择题部分一、选择题I(本大题共17题,每小题2分,共34分。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不选、多选、错选均不得分)1.有学者认为,由于中原气候温和、雨量适中、土壤松软、灌溉方便,中国是在“手无寸铁”的情况下进入文明社会的……氏族纽带依然被保留下来并发挥着新的功能。下列现象可用来佐证这一观点的有()①农耕中普遍运用青铜农具②夏朝社会聚族而居③王位世袭制代替禅让制④西周开始分封诸侯A.①②B.②③C.②④D.③④2.春秋战国“百家争鸣”异彩纷呈,奠定了中华文明的基调。下列人物、主张及其体现的文化内涵对应正确的是()A.荀子——制天命而用之——体现革故鼎新B.庄子——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体现天人合一C.墨子——夫尚贤者,政之本也——体现自强不息D.孟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体现民本思想3.公元前134年,汉武帝初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举孝廉始于此。公元前128年,又下诏“不举孝,不奉诏,当以不敬论;不察廉,不胜任也,当免。”岁举孝廉遂成定制。这反映了()①选拔官员重视品德②社会流动性增强③儒学独尊地位确立④中央对地方控制加强A.①②④B.①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③④4.隋唐时期尤其是唐朝是我国历史上最为强盛的一个王朝,这不仅表现在军事方面,其经济实力与文化繁荣程度也都超过了当时世界上的任何一个国家。下列关于隋唐时期建树的表述,正确的有()①科举考试合格后还需吏部选拔方可正式任官

1②两税法按田亩征收地税能有效抑制土地兼并之风③筒车取代了翻车并广泛使用于农业生产④造纸术和纸张外销到阿拉伯地区和其他地区A.①②B.①④C.②④D.③④5.劳动工具和主要劳作方式的变化是人类历史演进的强大动力。下列材料所描述的生产工具和劳作方式,按照出现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时期生产工具及劳作方式①商业贸易领域开始使用计算机处理商务文件②“无人仓库”“无人码头”“无人工厂”纷纷出现③一女必有一针一刀,若其事立。耕者必有一耒一耜一铫,若其事立④《摩登时代》中主人公把别人的鼻子当成螺丝钉来拧A.③④②①B.②③④①C.③①④②D.③④①②6.在学习北宋历史后,一位同学写了题为《东京梦华录》的小剧本,以下剧情符合史实的是()A.大食商人在商铺订购青花瓷和釉里红B.城中市井诸色歌叫卖物之声不绝于耳C.晋商取得了政府对外贸易的代理权D.商人使用恒隆钱庄的庄票进行支付7.陈旭麓认为:“比之欧西各国资产阶级革命完成之后实现的产业革命,洋务运动像是在缺乏产业革命的条件下出现的产业革命迹象。它因模仿一部分西方器物而异于传统,又因主其事者以新卫旧的本来意愿而难以挣脱传统。”该论述旨在说明()A.官办和官督商办的产业无甚成效B.政治因素是产业革命发生的根本C.社会环境影响了中国的近代化D.洋务派掀起了向西方学习的潮流8.孙中山曾提出:“凡立国铁路愈多,其国必强而富”。我国铁路工程建设事业,经历了漫长曲折的过程。下列成就按照时间顺序排列正确的是()①全线开通世界上海拔最高、线路最长的高原铁路②中国人自行设计和施工的第一条铁路干线③中国在海外承建的第一条高铁建成通车④中国高铁运营里程达3.8万千米,稳居世界第一

2A.②①③④B.②③①④C.②①④③D.④②①③9.国民党统治中国22年,其中训政时期19年。训政,在国民党的政治制度中起着主导、支配的作用,规定了当时统治中国社会政治生活的基本形态。下列关于训政时期的各项表述,正确的有()①公布所得税暂行条例并开始征收个人所得税②以甄别审查的方式决定在职人员的任用资格③国家五项治权托付于南京临时政府总揽执行④四大银行成为官僚资本巧取豪夺的重要工具A①④B.②③C.①②④D.②③④10.汉口在明朝初年只是一片人迹罕至的荒滩,但到明朝末年,汉口已成为一个“甲于全楚”的商业巨镇,在全国的经济地位也迅速上升。下列地区兴起的因素和汉口镇不同的是()A.淮安B.郑州C.纽约D.硅谷11.某地区南部“多用土坯和芦苇建造住宅,宫殿和庙宇的布局一般是几个院落连接在一起,大门是一对上面有雉堞的方形碉楼夹着拱门。这种碉楼形式与埃及神庙的牌楼门有一定相似。”下列不属于该地区古代文明成就的是()①最早发明了数字②最早的提花机模型③最早的太阳历④最早的村落A.①②B.②③C.①②③D.①③④12.文字的出现是人类进入文明时代的标志。下列对世界各文明区的文字解读有误的是()A使用楔形文字记载《汉谟拉比法典》B.印章文字是雅利安人记录事件的载体C.商周时期的甲骨文是一种成熟的文字D.那尔迈调色板是象形文字文物的代表13.《吉尔伽美什》记载:“你所追求的人生,永远无法得到,因为上帝造人之际,就让死亡与人伴随……穿上新衣,沐浴首身去吧。凝望挽着你手的儿女,愉悦怀中娇妻。人应该关心的,唯有这些事。”出现这种价值观的原因有()①苏美尔人注重现世幸福②对洪水不定期泛滥的恐惧③战争频繁造成了不安全感④西亚文学深受宗教的影响A.①③B.②③C.①②③D.①②④14.西方学者提出“轴心时代”的概念,认为它“存在于公元前八百年到公元前两百年间发生的精神进程之中”。下列关于西方先哲在轴心时代的贡献,表述正确的是()A.卢克莱修为欧几里德的《几何原本》奠定基础

3B.苏格拉底用对话形式提出的哲学思想流传后世C.柏拉图对欧洲科学知识系统的形成产生重要影响D.托马斯·阿奎那的思维方式影响了西方思想文化15.古今中外有很多人物或著作因其伟大的成就被冠以“百科全书”的称号。下列项中有此称号的是()①亚里士多德②《医典》③《千金方》④《唐本草》A.①②③B.①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④16.地中海是欧洲文明最古老的见证。下列文明进程与地点对应正确的是()A.赫梯帝国因在①地出现的海上民族的冲击而瓦解B.新航路开辟后②地在国际贸易中的地位下降C.③地文学早期代表作是后世西方文学创作的源泉D.1869年④地开通的运河连接了红海和地中海17.撒切尔夫人认为:“英国文官制度的这种纯粹的职业性还是非常有理由值得其他实行不同制度的国家妒忌的——它能让政府在交替过程中产生的脱节减到最小并保持最高效率。”而列宁却认为“这支官吏队伍浸透了反民主意识,同地主和资产阶级有千丝万缕的联系。”据此可知,西方文官制度()①实现了政治与管理的分离②本质是资产阶级的统治工具③易滋生官僚习气和僵化现象④确保了英国政府的工作效率A.①②B.②③C.①②③D.①②④二、选择题Ⅱ(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不选、多选、错选均不得分)18.《后汉书·西域传》对大秦有如下记载:“以金银为钱,银钱十当金钱一。与安息、天竺交市于海中,利有十倍。其人质直,市无二价。谷食常贱,国用富饶。……其王常欲通使于汉,而安息欲以汉缯彩与之交市,故遮阂不得自达。至桓帝延熹九年,大秦王安敦遣使自日南缴外献象牙、犀角、玳瑁,始乃一通焉。”据此材料,无法得出的结论是()

4A.大秦人崇尚东方的生活方式B.大秦以金银为货币、重视信用C.大秦国较为富饶、物价便宜D.安息成为东西方贸易的重要桥梁19.1997年中共十五大报告第一次完整提出要“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并明确到2010年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立法目标。2020年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在法律体系中居于基础性地位。这些成就表明()A.我国的法律意识和法治观念日渐普及B.法治建设是经济建设的有力补充C.全面依法治国是国家治理的深刻革命D.初步奠定了中国法治建设的基础20.1814年,一位意大利爱国者写道:“我这样说是痛苦的,因为没有人比我更加意识到应向拿破仑表示感谢,没有人比我更懂得湿润意大利土壤并使之恢复生气的每一滴慷慨的法国人的鲜血的价值。但是,我必须说这样一句真实的话,看到法国人离开是一种巨大的、说不出的欢乐。”该言论()①推动了维也纳体系的建立②体现了欧洲政治文化的重构③揭示了拿破仑战争的性质④反映了欧洲民族意识开始觉醒A.①③B.②③C.②③④D.①②④21.下图为某国际机构57个意向创始成员国的分布图,该机构最有可能是()A.国际法院B.上海合作组织C.世界贸易组织D.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22.“二重证据法”是指将“纸上之材料”(古代文献)与“地下之材料”(考古发现)互相印证,以作出判断。有学者沿用王国维提出的二重证据法,发掘《尔雅》原著内证,并以1978年出土的湖北随县曾侯乙墓二十八宿青龙白虎图像文字资料与《尔雅》星名相对照,考证出《尔雅》成书于战国末期。该学者提出《尔雅》成书于先秦,可谓天上、地下、传统文献三合一。对此分析正确的是()A.考古发掘的作用是以出土文物史料辅证文献记载B.“二重证据法”结合逻辑推断就能得出正确结论C历史结论要创新,应该随着考古发现而不断发展D.“地下之材料”将在一定程度上改写中国学术史非选择题部分

5三、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其中第23题16分,第24题19分,第25题16分,共51分)23.农事是封建国家社会治理重要内容。在几千年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大量与农事活动相关的资料记载。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高宗皇帝,身济大业……尤以百姓之心为心,未遑它务,下务农之诏,躬耕耤之勤。伯父(楼璹)时为临安於潜令,笃意民事,慨念农夫蚕妇之作苦,究访始末,为耕、织二图。耕自浸种以至入仓,凡二十一事。织自浴蚕以至剪帛,凡二十四事,事为之图,系以五言诗一章,章八句。农桑之务,曲尽情状。虽四方习俗间有不同,其大略不外于此,见者固已韪(赞同)之。未及,朝廷遣使循行郡邑,以课(考课)最闻,寻又有近臣之荐,赐对之日,遂以进呈。——摘自楼钥:《楼钥集》卷七十四《题跋·跋扬州伯父耕织图》材料二:图1和图2分别为南宋楼璹《耕织图》摹本和清康熙《耕织图·耙耨》部分,后者是康熙帝命人在南宋同名图画基础上改绘而成的,描绘了江南地区农业生产的场景。——摘自《中外历史纲要(上)》,出自《耕织图·耙耨》,清康熙三十五年内府刊本材料三:

6注:按传统社会人均年需求原粮696斤计算——改编自李小云等《中国人地关系的历史演变过程及影响机制》(1)根据材料一,概括楼璹绘制《耕织图》的原因。(2)根据材料二,指出《耕织图·耙耨》体现中国古代农业技术体系。并结合所学,从生产力发展标志的角度,概括南宋与清朝在农业生产方面的相同点。(3)根据材料三,指出中国古代粮食供需关系演变的趋势。结合所学,分析明至清前期人均粮食占有量变化的主要原因。24.历史上出现过各种方式的人口迁徙,伴随着人口迁徙,在移民融入移入地区和国家的过程中,不同文化也经历了在迁徙中相互渗透、在调适中彼此交融的认同过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下图为亚欧大陆的游牧民族大迁徙(公元4-5世纪)——摘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从史前史到21世纪(上册)》材料二:前来的每一艘船都应带上公驴和母驴、母马,以便运输重物和干地里的活。要知道这里没有能助人一臂之力且对人有益的役畜……为了养活要在这里定居的人,这里多么需要有角的牛羊和驮载的役畜。——1494年1月哥伦布写给西班牙国王夫妇的报告材料三:1990年至2005年期间,世界迁移者年均总数增加了3600万,从1.55亿增加到1.91亿,增长率从1990-1995年的1.4%增加到2000-2004年的1.9%。2005年,全世界的1.91亿迁移人口中,1.15亿迁往发达国家,7500万迁往发展中国家;大约1/3是发展中国家之间的迁移,1/3是从发展中国家迁到发达国家。以此可知“南南”迁移者与“南北”迁移者大致一样多。但总体上看,向高收入国家迁移的人数增长大于向低收入国家迁移数的增长。2005年所有迁移者中的75%居住在28个国家,少于1990年的30个国家。1990年所有迁移者中的15%在美国,而2005年这个数字是20%。1990年至2005年,17个国家占了新入人口增长总数的75%。美国增加了1500万人,最多;其次是德国和西班牙,各增加了400万以上。

7——摘自:王希恩《当代族际人口流迁与民族过程》(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写出4-5世纪亚欧游牧民族大迁徙在中国的表现,简述亚欧游牧民族大迁徙对世界政治格局和区域文化的影响。(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列举两例传入美洲的主要粮食作物,并指出动植物传入美洲对当地产生的影响。(3)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概括现代社会人口迁移的特点和主要动力。结合所学,指出美国作为一个典型的移民国家,其社会所呈现出来的典型特征与主要问题。25.人类聚居及活动场所具有广泛而深远的人文意义,并与科学技术的发展过程紧密结合。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中国古代村落一直是最为稳定的社会基本单位。在五千年文明发展史中,无论是朝代更迭,还是社会动荡,无论是以宗法血缘组织编制乡村,还是以地缘行政组织编制乡村,作为自然聚落的村落始终是稳定的社会存在,而且都是官方乡村组织的基本载体。——摘自:马新《论中国古代村落的基本特征》材料二:1700-1819年英国议会颁布460件圈地法令,圈地达6331800英亩1771年阿克莱特在曼彻斯特建立纺纱厂1785年在诺丁汉附近建立第一座用蒸汽机作动力的棉纺厂1814年斯蒂芬森建成第一部滑轮蒸汽机车1821年从事大西洋贸易的港口城市利物浦的人口从1750年的18400突破到11.9万人1830年利物浦至曼彻斯特的铁路线开通,开通第一年就有4万人次的旅客搭乘1838年英国80%采用蒸汽动力的棉纺工厂迁入城市1841年曼彻斯特城市人口达31万人,成为英国第二大城市1842年英国一些地区出现以蒸汽机为动力的农业机械化设备,如蒸汽打禾机

81851年英国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从20%跃升到51%,是世界上第一个城市化国家——根据赵煦《英国早期城市化研究——从18世纪后期到19世纪中叶》整理(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归纳中国古代政府强化村落治理的措施,简述村落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影响。(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以“英国早期城市化的经济动力”为主题,自拟论题,写一则历史短文。(要求:观点明确、论述充分、史论结合、表述成文、逻辑清晰)

9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最近更新
更多
大家都在看
近期热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