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如皋市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 Word版含解析》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2021—2022学年度高一年级第二学期末期教学质量调研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共35分)(一)现代文阅读I(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宋词之所以成为“一代之文学”,就因其具有自己独有的区别于诗之“言志”的抒发“隐幽”之情的美学特质。这种美学特质,在王国维的《人间词话》中得到了较为系统的阐发。他认为,“词之为体,要眇宜修。”又说:“词以境界为最上。”这就指出了词这种文体的“要眇宜修”之美学特质。“要眇宜修”,原义指爱情中的女性为了美而刻意地修饰提升;“境界”,则是指词之特有的富于兴发感动作用的作品中之世界。也可以说,是指词之生命情感之美所达到的“疆界”。由此,我们可以把宋词的境界之美概括为生命情感的“要眇宜修”。宋词“要眇宜修”的境界之美的呈现无疑是在其无比多姿多彩的词作之中,大体表现为婉约与豪放之别。明人张綖在《诗余图谱》中言道:“词大略有二:一体婉约,一体豪放。盖词情蕴籍、气象恢弘之谓耳。然亦在乎其人,如少游多婉约,东坡多豪放。东坡称少游为今之词手,大抵以婉约为正也。”这里提出词体以“婉约为正”之问题,学术界多有争论。从历史实际来看,词之产生于唐末五代即以歌女之歌词呈现,当然是美女爱情,婉约为宗。宋词之发展,就因其“要眇宜修”,“低徊要眇以喻其致”,从而在某种特定空间中得到迅速发展。从宋初来看,词确然是以婉约为宗。那时词尚未成为正宗文体,不上大雅之堂,多是一种游戏之作。北宋后期,词逐渐进入正统文人视野,纳入社会生活,遂变而为正宗。豪放之词应时代之需要,横空出世。但词之婉约仍然占据重要地位。即便是豪放派词人,还是以抒情为主,叙事与言志为辅,否则即是“以诗入词”,词便面临瓦解。正如《四库提要》所言:“词自晚唐五代以来,以清切婉丽为宗。至柳永而一变,如诗家之有白居易;至轼而又一变,如诗家之有韩愈,遂开南宋辛弃疾一派。寻源溯流,不能不谓之别格。”宋沈义父在《乐府指迷》中指出,作词之标准,“音律欲其协,不协则成长短之诗:下字欲其雅,不雅则近乎缠令之体;用字不可太露,露则直突而无深长之味;发意不可太高,高则狂怪而失柔婉之意”。这可说是对于婉约之美的一种总结:协律、字雅、情长、意柔。现在来看李煜词。李煜是南唐后主,国亡被俘,成为宋朝的阶下囚,他的重要的词作多创作于这段时间。其词哀怨悲切,辗转悱恻,充满国破家亡之感慨,为词坛之佳作,王国维多所称许。他的著名词作《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是一江春水向东流。”这首词是李煜被俘到汴京后所作,以“愁”
1字贯穿始终,表达其亡国与沦陷之愁。全词充满问句,自问自答,是一种心灵的叩击。小的方面的“愁”是其失国之痛,大的方面的“愁”是人类失去自由之痛。该词巧用虚字,如“只是”“问君”“恰是”等等,强化了物是人非,愁上加愁的感情,成为千古名词与千古名句。再如,写于同期的《浪淘沙》:“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罗衾不耐五更寒,梦里不知是客,一晌贪欢。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这是一首与江山永别之词,以“别”情贯穿始终,抒写家国沦亡之痛;以最美的词汇,表达了“天上人间”,家国无法再见的最深的痛苦。上述两首词都表达的是一种“幽约隐微”之情,但却将其中的“忧愁”和“别离”提升到人类共有之高度,并以传颂永恒愁情的名句镌刻在人们的心中。(摘编自曾繁仁《宋词的境界之美——生命情感的“要砂宜修”》)材料二:意境是作家的主观情意与客观物象互相交融而形成的、足以使读者沉浸其中的想象世界。注重意境的创造,是中国文学艺术共同的特点。意境的形成,有赖于作家的主观情意与客观物象二者的交融。或情随境生;或移情入境;或体贴物情,物我情融。有时意境很快就达到鲜明清晰的地步,有时需要在初始之境的基础上深化、开拓。《漫叟诗话》说:杜甫的《曲江对酒》中的两句诗,原作“桃花欲共杨花语,黄鸟时兼白鸟飞”,后改为“桃花细逐杨花落,黄鸟时兼白鸟飞”。此诗是杜甫乾元元年在长安任拾遗时所作,他对肃宗既怀有幻想,又感到失望。久坐江畔,寂寞无聊之感袭上心来。“桃花欲共杨花语”,偏于想象,意境活泼,与此时心情不合。“桃花细逐杨花落”偏于写实,意境清寂,正好表现久坐无聊的心情。诗词中鲜明的富于启示性的意境不胜枚举,自不待言。有些抒情写景的散文和骈文,也有诗的意境。即使是先秦诸子散文如《论语》,也有诗一样的片段。如《侍坐》章,孔子让他们各言其志,其他人都直截了当地说,而曾皙是借描述性的语言来表达的:“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这段文字就颇有意境。小说有没有意境呢?也有。如《聊斋志异》中的《绿衣女》,写书生于璟在庙里读书,夜间忽有一女子在窗外赞曰:“于相公勤读哉!”于方疑思间,女已推扉笑入。绿衣长裙,婉妙无比。其腰细殆不盈掬。女妙解音律,歌声动耳摇心。一夕,女走后于忽听到她呼救的声音,声在檐间,一大蜘蛛捉一物,哀鸣声嘶。于破网挑下,则一绿蜂将毙。“捉归室中,置案头。停苏移时,始能行步。徐登砚池,自以身投墨汁,出伏几上,走作‘谢’字。旋展双翼,已乃穿窗而去。自此遂绝。”整篇小说都富有诗意,而末段尤有意境。
2中国文学的创作注重表现意境,文学的鉴赏也应该力求感受并进入意境。当我们读着那些意境深远的作品时,可能暂时忽略了周围的一切,视而不见,听而不闻,整个心灵沉浸在想象的世界之中。有时是自己过去的审美经验被唤起,和诗人取得共鸣;有时仿佛心灵打开了一扇窗户,对宇宙和人生得到新的理解;有时会感到超越了故我,在人格和智力上走向更加光明和智慧的境地。(摘编自袁行霈《意境》)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里较为系统地阐发了宋词“要眇宜修”的美学特质。B.随着时代的发展,初为游戏之作的词成为正统文人的写作对象,变而为正宗。C.作家将自己的主观情意与客观物象交融,构建起可以让读者沉浸其中的意境。D.不仅诗词中存在意境,有些抒情写景的散文和骈文,甚至某些小说也存在意境。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正确一项是()A.宋词创作中通过抒发“隐幽”之情所追求的境界之美体现为生命情感的“要眇宜修”。B.从苏东坡称秦少游为“今之词手”史实可知,当时苏东坡就提出“婉约为正”的观点。C.作家构造的意境很快就可以鲜明清晰,但也需要在初始之境的基础上深化、开拓。D.读者在鉴赏意境深远的作品时都会深入其境界,将有可能从中获得感性或理性的升华。3.下列各项中的小说情节不具备诗歌意境的一项是()A.沈从文《边城》:船总的两个儿子同时爱上了船夫的孙女翠翠,为了爱情,两人没有按照当地风俗决斗,而是采用公平而浪漫的唱山歌的方式表达感情。B.汪曾祺《鉴赏家》:果贩叶三爱画,与画家成为知音;画家死后,他不卖果子了,但还四处寻觅鲜果,到坟上供一供;画家送给他的画,最后陪自己下葬。C.孙犁《荷花淀》:水生嫂得知丈夫参军,她虽然为难,但还是支持丈夫。后来紧跟丈夫也投身到抗战的行列中。美丽的荷花淀见证了水生嫂一家的进步。D.冯梦龙《警世通言》:寺庙中的老僧将宰相府流出的洗碗水中的上等白米收集起来,晒干储存。几年后,老僧将这些米送给被贬官而断粮了的宰相一家吃。4.材料一探讨了宋词“要眇宜修”的境界,请结合材料一的观点赏析苏轼的《江城子》。江城子苏轼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唯有泪千行。料得年年断肠处,明月夜,短松冈。5.中华文化既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那么,应该如何将中华文化的特色推介给全世界呢?请结合材料二,向外国友人推介把握中国文学作品意境的要领。【答案】1.B2.A3.D4.
3①宋词追求“要眇宜修”的境界,即为了抒发“隐幽”之情而刻意地修饰提升,追求生命情感之美;②《江城子》先是抒发了悼念相思之痛,但更重要的是抒发了“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之情,这种满腔忧愁无处抒发的痛苦,无限的悲凉凄婉,抒发了凄美的生命情感。5.①把握中国文学作品的意境,首先要了解意境是作家的主观情意与客观物象的交融;②把握中国文学作品的意境,需要特别关注在初始之境的基础上深化、开拓;③把握中国文学作品的意境,还要力求感受并深入意境,进而唤起自我审美经验,提升人生境界。【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比较分析信息的能力。B.“初为游戏之作的词”错误,由“那时词尚未成为正宗文体,不上大雅之堂,多是一种游戏之作”可知,一开始的词大多为游戏之作,不等于就是游戏之作。故选B。【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本观点态度的能力。B.“当时苏东坡就提出‘婉约为正’的观点”错误,文中说的“大抵以婉约为正也”,并不是说苏东坡提出“婉约为正”的观点。C.“作家构造的意境很快就可以鲜明清晰”错误,原文说“意境是作家的主观情意与客观物象互相交融而形成的、足以使读者沉浸其中的想象世界”,用的是“有时”,并且前后两句是并列关系。D.“都会”错误,原文是“有时仿佛心灵打开了一扇窗户,对宇宙和人生得到新的理解;有时会感到超越了故我,在人格和智力上走向更加光明和智慧的境地”,只是有时才会体会作品的境界。故选A。【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主要概念的能力。A.“浪漫的唱山歌的方式”具备诗歌意境。B.“果贩叶三爱画”“寻觅鲜果”“画作陪葬”都具备诗歌意境,与文中列举的《绿衣女》有相似之处。C.“美丽的荷花淀”具备诗歌意境。D.这个故事只是讲述老僧送粮的事,不具备诗歌意境。故选D。【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本观点和赏析诗歌的能力。由文本一“‘要眇宜修’,原义指爱情中的女性为了美而刻意地修饰提升”“‘
4境界’,则是指词之特有的富于兴发感动作用的作品中之世界。也可以说,是指词之生命情感之美所达到的‘疆界’”可知,宋词追求“要眇宜修”的境界,即为了抒发“隐幽”之情而刻意地修饰提升,追求生命情感之美。“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开头抒发悼念亡妻的相思之情,接着说“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亡妻远在千里之外的孤坟之中,与自己相隔遥远,没有可以说一说自己多年来的内心凄凉之情。苏轼此时面对朝廷之争,面对自己多舛仕途,内心满腔忧愁,无限悲凉痛苦,而亡妻已逝,阴阳相隔,无处可诉,抒发了凄美的生命情感。【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概括和整合信息的能力。题干“请结合材料二,向外国友人推介把握中国文学作品意境的要领”说明解答本题需要首先了解意境的概念,然后分析如何了解意境。由“意境是作家的主观情意与客观物象互相交融而形成的、足以使读者沉浸其中的想象世界”可知,把握中国文学作品的意境,首先要引导外国友人明确意境是作家的主观情意与客观物象的交融。由“或情随境生;或移情入境;或体贴物情,物我情融。有时意境很快就达到鲜明清晰的地步,有时需要在初始之境的基础上深化、开拓”可知,需要告诉外国友人需要特别关注在初始之境的基础上深化、开拓。由“有时是自己过去的审美经验被唤起,和诗人取得共鸣;有时仿佛心灵打开了一扇窗户,对宇宙和人生得到新的理解;有时会感到超越了故我,在人格和智力上走向更加光明和智慧的境地”可知,还需要告诉外国友人还要力求感受并深入意境,进而唤起自我审美经验,提升人生境界。(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文本一:李三汪曾祺李三是地保,又是更夫。他住在土地祠。土地祠每坊都有一个。“坊”后来改称为保了。只有死了人,和尚放焰口,写疏文,写明死者籍贯,还沿用旧称:“南赡部洲中华民国某省某县某坊信士某某……”云云,疏文是写给阴间的公事。大概阴间还没有改过来。土地是阴间的保长。其职权范围与阳间的保长相等,不能越界理事,故称“当坊土地”。李三所管的,也只是这一坊之事。出了本坊,哪怕只差一步,不论出了什么事,死人失火,他都不问。一个坊或一个保的疆界,保长清楚,李三也清楚。李三同时又是庙祝。庙祝也没有多少事。初一、十五,把土地祠里外打扫一下,准备有人来进香。过年的时候,把两个“灯对子”找出来,挂在庙门两边。灯对子是长方形的纸灯,里面是木条钉成的框子,外糊白纸,上书大字,一边是“风调雨顺”,一边是“国泰民安”
5。灯对子里有横隔,可以点蜡烛。从正月初一,一直点到灯节。这半个多月,土地祠门前明晃晃的,很有点节日气氛。这半个月,进香的也多。每逢香期,到了晚上,李三就把收香钱的柜子打开,把香钱倒出来,一五一十地数一数。偶尔有人来赌咒。两家为一件事分辩不清,——常见的是东家丢了东西,怀疑是西家偷了,两家对骂了一阵,就各备一份香烛到土地祠来赌咒。两个人同时磕了头,一个说:“土地老爷在上,若是某某偷了我的东西,就叫他现世现报!”另一个说:“土地老爷在上,我若做了此事,就叫我家死人失天火!他诬赖我,也一样!”咒已赌完,各自回家。李三就把只点了小半截的蜡烛吹灭,拔下,收好,备用。地保所管的事,主要的就是死人失火。一般人家死了人,他是不管的,他管的是无后的孤寡和“路倒”。一个孤寡老人死在床上,或是哪里发现一具无名男尸,在本坊地界,李三就有事了:拿了一个捐簿,到几家殷实店铺去化钱。然后买一口薄皮棺材装殓起来;省事一点,就用芦席一卷,草绳一捆(这有个名堂,叫做“万字纹的棺材,三道紫金箍”),用一把锄头背着,送到乱葬冈去埋掉。因此本地流传一句骂人的话:“叫李三把你背出去吧!”李三很愿意本坊常发生这样的事,因为募化得来的钱怎样花销,是谁也不来查帐的。李三拿埋葬费用的余数来喝酒,实在也在情在理,没有什么说不过去。这种事,谁愿承揽,就请来试试!哼,你以为这几杯酒喝到肚里容易呀!不过,为了心安理得,无愧于神鬼,他在埋了死人后,照例还为他烧一陌纸钱,瞌三个头。李三希望人家失火么?哎,话怎么能这样说呢!换一个说法:他希望火不成灾,及时救灭。火灭之后,如果这一家损失不大,他就跑去道喜:“恭喜恭喜,越烧越旺!”如果这家烧得片瓦无存,他就向幸免殃及的四邻去道喜:“恭喜恭喜,土地菩萨保佑!”他还会说:火势没有蔓延,也多亏水龙来得快。言下之意也很清楚:水龙来得快,是因为他没命的飞跑。听话的人并不是傻子。他飞跑着敲锣报警,不会白跑,总是能拿到相当可观的酒钱的。地保当然还要管缉盗。谁家失窃,首先得叫李三来。李三先看看小偷进出的路径。是撬门,是挖洞,还是爬墙。按律(哪朝的律呢):如果案发,撬门罪最重,只下明火执仗一等。挖洞次之。爬墙又次之。然后,叫本家写一份失单。事情就完了。如果是爬墙进去偷的,他还不会忘了把小偷爬墙用的一根船蒿带走。——小偷爬墙没有带梯子的,只是从河边船上抽一根竹篙,上面绑十来个稻草疙瘩,戗在墙边,踩着草疙瘩就进去了。偷完了,照例把这根竹篙靠在墙外。这根船篙不一会就会有失主到土地祠来赎。——“交二百钱,拿走!”丢失衣物的人家,如果对李三说,有几件重要的东西,本家愿出钱赎回,过些日子,李三真能把这些赃物追回来。但是是怎样追回来的,是什么人偷的,这些事是不作兴问的。这也是规矩。李三打更。左手拿着竹梆,吊着锣,右手拿锣槌。笃,铛。定更。笃,笃;铛——铛。二更。
6笃,笃,笃;铛,铛——铛。三更。三更以后,就不打了。打更是为了防盗。但是人家失窃,多在四更左右,这时天最黑,人也睡得最死。李三打更,时常也装腔作势吓唬人:“看见了,看见了!往哪里躲!树后头!墙旮旯!……”其实他什么也没看见。一进腊月,李三在打更时添了一个新项目,喊“小心火烛”:“岁尾年关,——小心火烛!——“火塘扑熄,——水缸上满!——“老头子老太太,铜炉子撂远些——!“屋上瓦响,莫疑猫狗,起来望望——!“岁尾年关,小心火烛……”店铺上了板,人家关了门,外面很黑,西北风呜呜地叫着,李三一个人,腰里别着一个白纸灯笼,大街小巷,拉长了声音,有板有眼,有腔有调的喊着,听起来有点凄惨。人们想到:一年又要过去了。又想:李三也不容易,怪难为他。没有死人,没有失火,没人还愿,没人家挨偷,李三这几天的日子委实过得有些清淡。他拿着锣、梆,很无聊地敲着三更:“笃、笃、笃;铛,铛——铛!”一边敲,一边走,走到了河边。一只船上有一枝很结实的船篙在船帮外面别着,他一伸手,抽了出来,夹在胳肢窝里回身便走。他还不紧不慢地敲着:“笃,笃,笃;铛,铛——铛!”不想船蒿带不动了,篙子后梢被一只很有劲的大手攥住了。李三原想把船篙带到土地祠,明天等这个弄船的拿钱来赎,能弄二百钱,也能喝四两。不想这船家刚刚起来撒过尿,躺下还没有睡着。他听到有人抽篙子,爬出舱口一看:是李三!“好,李三!你偷篙子!”“莫喊!莫喊!”李三不是很要脸面的人,但是一个地保偷东西,而且叫人当场抓住,总不大好看。“你认打认罚?”“认罚!认罚!罚多少?”“罚二百钱!”李三老是罚乡下人的钱。谁在街上挑粪,溅出了一点,“罚!二百钱!”谁在不该撒尿的地方撒了尿,“罚!二百钱!”没有想到这回被别人罚了。李三挨罚,这是有史以来第一次。文本二:
7可是乡土社会并不是这种社会,我们可以说这是个“无法”的社会,假如我们把法律限于以国家权力所维持的规则,但是“无法”并不影响这社会的秩序,因为乡士社会是“礼治”的社会。礼是社会公认合式的行为规范。合于礼的就是说这些行为是做得对的,对是合式的意思。如果单从行为规范一点说,本和法律无异,法律也是一种行为规范。礼和法不相同的地方是维持规范的力量。法律是靠国家的权力来推行的。“国家”是指政治的权力,在现代国家没有形成前,部落也是政治权力。而礼却不需要这有形的权力机构来维持。维持礼这种规范的是传统。——《乡土中国·礼治秩序》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每逢香期的晚上,李三都要把收香钱的柜子打开,把里面的香钱数一数。李三的行为主要是想看一看上香的人心里是否虔诚。B.赌咒的人家赌完咒回家后,李三总会把只点了小半截的蜡烛拔下,收好,备用。李三的行为充分展示了底层人民的节约美德。C.李三对于人家失火的态度是:希望火不成灾,及时救灭。火灭之后,他总能左右逢源。李三的态度决定于自己能否从中获益。D.李三在打更时偷拿弄船的船篙,却不巧被当场抓住了。经过激烈的讨价还价,最终李三认罚二百钱。李三的行为自作自受。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小说塑造的李三是一个乡土市井中普通小人物,这体现了汪曾祺关注小人物的独特的审美理想和审美态度,让人惊诧于作家对“微小”事物的趣味。B.小说情节舒缓,叙事娓娓道来,没有刻意营造激烈的情节氛围,只是很平淡的叙述故事,作家的情感态度在笔下直接地流露出来,让读者一目了然。C.小说的语言平实、质朴、短句较多,没有特别复杂的修辞的使用。语言风格干净、简约、恬淡、亲切美好、舒缓有致,看似简单,但却技巧精深。D.小说采用第三人称叙述的方式展开故事,汪曾祺以局外人的口吻,叙述李三的故事。这样的叙述角度,自由而灵活,可以多角度、多方位描述故事。8.在《汪曾祺小说选》的自序中,汪曾祺发表了一些对于小说的独特看法:“我曾想打破小说、散文和诗的界线。后来在形式上排除了诗,不分行了,散文的成份是一直都明显地存在着的。”请结合作品从小说结构及意境营造的角度,简要分析汪曾祺“散文化小说”的特点。9.研读文本一、文本二,结合具体内容,分析文本一的故事是否符合费孝通对乡土社会特点的理解?【答案】6.C7.B8.
8①结构上,汪曾祺在叙述故事时顺其自然,随性写作,结构自然松散:小说中对李三故事的描述没有激烈的情节冲突,如同家常一样娓娓道来;②意境营造上,汪曾祺着力刻画乡土的自然风情、文化、风土人情,营造出散漫的生活氛围:李三的故事如同发生在读者的生活中。9.符合:①两家发生纠纷之后,选择到土地祠来赌咒,而不是去官府打官司,影响他们的正是乡土社会的传统,遇到理不清的纠纷请神明解决;②失窃后,想找回丢失的重要的东西,本家出钱找李三赎回,而不是由官府缉盗,这表明乡土社会礼治秩序的强大;③李三偷船篙被当场抓住,选择同等的处理办法,认罚二百钱,遵循了礼治秩序的传统。【解析】【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本内容能力。A.“看一看上香的人心里是否虔诚”错误,“一五一十地数一数”这一动作和细节描写体现了李三的贪婪。B.“李三的行为充分展示了底层人民的节约美德”错误,“李三总会把只点了小半截的蜡烛拔下,收好”体现其贪婪。D.“经过激烈的讨价还价”错误,由“认罚!认罚!罚多少?”“罚二百钱!”可知李三是直接认罚。故选C。【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赏析文本艺术特色的能力。B.“作家的情感态度在笔下直接地流露出来,让读者一目了然”错误,这篇小说中作家的情感态度不直接,也不能让人一目了然。故选B。【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鉴赏文本体裁特征的能力。题干要求“结合作品从小说结构及意境营造的角度,简要分析汪曾祺‘散文化小说’的特点”,也就是说从结构和意境营造两个方面分析其“散文化”。首先看结构上,小说讲述李三作为庙祝挂对子、收香钱、拔蜡烛;最为地保背死人、埋死人;因为失火可以得到酒钱;作为地保缉盗;因为偷盗船篙被罚等几件事,作者叙述了这么多事,都是随性而为,顺其自然,没有任何激烈的矛盾冲突,具有散文化的特点。
9就意境营造而言,由“只有死了人,和尚放焰口,写疏文,写明死者籍贯,还沿用旧称”“初一、十五,把土地祠里外打扫一下,准备有人来进香。过年的时候,把两个‘灯对子’找出来,挂在庙门两边”“偶尔有人来赌咒。两家为一件事分辩不清,——常见的是东家丢了东西,怀疑是西家偷了,两家对骂了一阵,就各备一份香烛到土地祠来赌咒”等句子着力刻画了乡土社会的风俗习惯、风土人情,充满了生活的氛围,营造了散漫的意境。具备散文化的特点。【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本内容和观点态度的能力。本题需要首先分析乡土社会的特点:乡士社会是“礼治”的社会;礼是社会公认合式的行为规范,合于礼的就是说这些行为是做得对的;维持礼这种规范的是传统。由文本一“两家为一件事分辩不清,——常见的是东家丢了东西,怀疑是西家偷了,两家对骂了一阵,就各备一份香烛到土地祠来赌咒。两个人同时磕了头,一个说:‘……就叫他现世现报!’另一个说:‘就叫我家死人失天火!他诬赖我,也一样!’咒已赌完,各自回家”可知,两家发生纠纷,不是去官府打官司,而是选择到土地祠来赌咒,请神明解决纠纷,这正是乡土社会的传统。由“地保当然还要管缉盗。谁家失窃,首先得叫李三来”“丢失衣物的人家,如果对李三说,有几件重要的东西,本家愿出钱赎回,过些日子,李三真能把这些赃物追回来”可知,村里发生盗窃之事,村民也不报案,而是让地保李三进行解决,自己出钱赎回,这表明乡土社会礼治秩序的强大。由“一只船上有一枝很结实的船篙在船帮外面别着,他一伸手,抽了出来,夹在胳肢窝里回身便走”“你认打认罚?”“认罚!认罚!罚多少?”“罚二百钱!”可知,李三李三偷船篙被当场抓住,也不报案,而是认罚二百钱,遵循了乡土社会礼治秩序的传统。二、古代诗文阅读(37分)(一)文言基础知识(共1题,3分)10.下列选项中的词语解释全部正确的一项是()A.牛羊何择焉择:选择。独何与独:偏偏,却。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制:规定。此惟救死而恐不赡赡:足。B.焉用亡郑以陪邻陪:增加。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赐:恩惠。若不阙秦阙:侵损、削减。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微:没有。C.不能竟书而欲搁笔竟:完成。吾充吾爱汝之心充:扩充。吾灵尚依依旁汝也旁:靠近。汝幸而偶我偶:遇见D.居为奇货居:囤积、储存。急逐趁之趁:趁机。惊起觇视觇:窥视、探看。虫翘然矜鸣矜:得意、骄傲。【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的能力。A.择:区别。句意:那么用牛跟用羊又有什么区别呢?C.偶:婚配、嫁给。句意:你幸而嫁给我。
10D.趁:追逐。句意:急忙去追它。故选B。(二)文言文阅读(共5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林则徐,字少穆,福建侯官人。少警敏,有异才。年二十,举乡试。巡抚张师诚辟佐幕。嘉庆十六年进士,选庶吉士,授编修。历典江西、云南乡试,分校会试。迁御史,疏论福建闽安副将张宝以海盗投诚,宜示裁抑,以防骄蹇,被嘉纳。未几,出为杭嘉湖道,修海塘,兴水利。十八年,鸿胪寺卿黄爵滋请禁鸦片烟,下中外大臣议。则徐请用重典,言:“此祸不除,十年之后,不惟无可筹之饷,且无可用之兵。”宣宗深韪之,命入觐,召对十九次。授钦差大臣,赴广东查办,十九年春,至。总督邓廷桢已严申禁令,捕拏烟犯,洋商查顿先避回国。则徐知水师提督关天培忠勇可用,令整兵严备。檄谕英国领事义律查缴烟土驱逐趸船呈出烟土二万馀箱亲莅虎门验收焚於海滨四十馀日始尽。请定洋商夹带鸦片罪名,依化外有犯之例,人即正法,货物入官,责具甘结。他国皆听命,独义律枝梧未从。於是阅视沿海炮台,以虎门为第一门户,横档山、武山为第二门户,大小虎山为第三门户。海道至横档分为二支,右多暗沙,左经武山前,水深,洋船由之出入。关天培创议於此设木排铁练二重,又增筑虎门之河角炮台,英国商船后至者不敢入。则徐才识过人,而待下虚裹,人乐为用,所莅治绩皆卓越。道光之季,东南困於漕运,宣宗密询利弊,疏陈补救本原诸策,上畿辅水利议,文宗欲命筹办而未果。海疆事起,时以英吉利最强为忧,则徐独曰:“为中国患者,其俄罗斯乎!”后其言果验。论曰:林则徐才略冠时,禁烟一役,承宣宗严切之旨,操之过急;及敌氛蹈瑕他犯,遂遭谗屏斥。论者谓粤事始终倚之,加之操纵,溃裂当不致此。则徐濒谪,疏陈:“自道光元年以来,粤关徵银三千馀万两,收其利必防其害。使以关税十分之一制炮造船,制夷已可裕如。”诚为谠论。惟当时内治废弛,外情隔膜,言和言战,皆昧机宜,其祸岂能幸免哉?邓廷桢与则徐同心御侮,克保岩疆。若达洪阿、姚莹卻敌台湾,固由守御有方,亦因敌非专注,朝廷皆不得已而罪之,诸人卒皆复起,而名节播宇内、焕史册矣。1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檄谕英国领事义律/查缴烟土驱逐趸船/呈出烟土二万馀箱/亲莅虎门/验收焚於海滨/四十馀日始尽/B.檄谕英国领事义律查缴烟土/驱逐趸船呈/出烟土二万馀箱/亲莅虎门/验收焚於海滨/四十馀日始尽/C.檄谕英国领事义律/查缴烟土驱逐趸船呈/出烟土二万馀箱/亲莅虎门/验收焚於海滨/四十馀日始尽/D.檄谕英国领事义律查缴烟土/驱逐趸船/呈出烟土二万馀箱/亲莅虎门验收/焚於海滨/四十馀日始尽/1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
11字,在本名以外所起的表示德行或本名的意义的名字。汉族男子冠礼女子笄礼后,另取一与本名涵义相关的别名,称之为字,以表其德。B.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最后一级中央政府朝廷考试者,称为进士。是古代科举殿试及第者之称。进士是仅次于状元的最高功名。C.入觐指诸侯于秋季入朝进见天子。如《诗·大雅·韩奕》:“韩侯入觐,以其介圭,入觐于王。”后来也指地方官员入朝进见帝王。D.漕运是我国历史上一项重要的经济制度。利用水道调运粮食,运送粮食的目的是供宫廷消费、百官俸禄、军饷支付和民食调剂。1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林则徐担任御史期间,认为福建闽安副将张宝是投诚的海盗,应当对他有所防备。他的建议收到皇帝的嘉奖并接纳。B.朝廷内外讨论禁止鸦片烟,林则徐请求用重典,认为鸦片不禁,国家未来堪忧。他的观点深得宣宗赞赏,并多次招他商议。C.林则徐任钦差大臣赴广东禁烟,总督邓廷桢听其命禁烟并抓捕烟贩。林则徐到后,认为关天培忠勇,于是让他严加防备敌人。D.鸦片战争中,当时列强以英国为强大,朝廷内外深为忧虑。唯独林则徐高瞻远、力排众议,认为俄罗斯才是中国的祸患。1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惟当时内治废弛,外情隔膜,言和言战,皆昧机宜,其祸岂能幸免哉?(2)今逐客以资敌国,损民以益仇,内自虚而外树怨于诸侯,求国无危,不可得也。(《谏逐客书》)15.在作者看来,林则徐最终被贬斥的原因是什么?【答案】11.D12.B13.C14.(1)只是当时朝内管理荒废松弛,朝廷外的实际情况不了解,是和谈还是战争,都把握不准时机,这种灾祸难道能幸免吗?(2)如今驱逐宾客来资助敌国,减损百姓来充实对手,内部自己造成空虚而外部在诸侯中构筑怨恨,那要谋求国家没有危难,是不可能的啊。15.①禁烟行动因宣宗严切而操之过急;②敌人气焰嚣张,小人趁机进谗言。【解析】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准确断句的能力。
12句意:发文知会英国领事义律清查并缴出烟土,驱逐趸船,洋商呈交出烟土二万多箱,则徐亲自到虎门验收,在海边焚烧烟土,四十多天才烧完。“查缴烟土”是林则徐发文“檄谕”英国领事义律做的事,也即“英国领事义律”的宾语,故其前不能断开,排除A、C。“呈出”是一个完整词语,意为交出,“呈出”是“烟土二万馀箱”的谓语,故应在“呈”前断开,排除B、C。故选D。【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识记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B.“进士是仅次于状元的最高功名”说法有误。进士是科举考试的最高功名,状元是进士中的第一名。故选B。【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C.“总督邓廷桢听其命禁烟并抓捕烟贩”说法有误。原文是说“总督邓廷桢已严申禁令,捕拏烟犯,洋商查顿先避回国。则徐知水师提督关天培忠勇可用,令整兵严备”,意思是总督邓廷桢已经普遍宣布并严厉执行禁烟令,捕捉吸、卖鸦片的罪犯,洋商查顿已事先躲避回国。则徐了解到水师提督关天培忠勇可用,命令他整顿军队,严加防备。可知邓廷桢并不是听林则徐的命令才禁烟的。故选C。【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1)得分点有:“惟”,只是;“内”,朝内;“外情”,朝廷外的实际情况;“昧”,把握不准。(2)得分点有:“逐”,驱逐;“资”,资助;“益”,充实;“树怨”,构筑怨恨;“不可得”,不可能。【15题详解】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根据原文最后一段的议论“林则徐才略冠时,禁烟一役,承宣宗严切之旨,操之过急;及敌氛蹈瑕他犯,遂遭谗屏斥”(林则徐才能经略冠绝当时,禁烟一战,接受宣宗急切的旨意,因此操之过急;再加上敌人气焰嚣张,小人趁机进谗言,于是林则徐就遭受谗言被贬谪了)可知,林则徐被贬斥既有外因“宣宗急切”“敌人气焰嚣张”“小人趁机进谗言”,也有内因“林则徐操之过急”。参考译文:
13林则徐字少穆,福建侯官人。年轻时颖悟敏捷,有非凡的才能。二十岁时,乡试中举。巡抚张师诚征召他为幕僚。嘉庆十六年进士,选为庶吉士,授官编修。先后主持江西、云南的乡试,并担任过会试的部分阅卷工作。升为御史,上疏提出福建闽安的副将张宝是从海盗投诚过来的,应当显示对他的制抑,以防止他桀骜不驯,被嘉许采纳。不久,出任杭嘉湖道,在当地修筑海塘,兴修水利。十八年,鸿胪寺卿黄爵滋奏请禁止鸦片烟,下交朝廷内外的大臣讨论。则徐请求采用严厉的刑罚,上言:“这一祸害不除,十年之后,不只是没有可筹集的粮饷,而且没有了可以打仗的士兵。”宣宗非常赞同他的话,命则徐入京觐见,召见奏对十九次。任命为钦差大臣,前往广东查办。十九年春季,抵达广州。总督邓廷桢已经普遍宣布并严厉执行禁烟令,捕捉吸、卖鸦片的罪犯,洋商查顿已事先躲避回国。则徐了解到水师提督关天培忠勇可用,命令他整顿军队,严加防备。发文知会英国领事义律清查并缴出烟土,驱逐趸船,洋商呈交出烟土二万多箱,则徐亲自到虎门验收,在海边焚烧烟土,四十多天才烧完。请求制定洋商夹带鸦片的罪名,依照法律中“化外”地区的犯法条例,犯人立即处决,货物充公,责令在广州的各国有关人员出具保证书。其它国家都服从了命令,只有义律搪塞应付,不肯顺从。于是则徐检阅巡视沿海的炮台,以虎门为第一道防线,横档山、武山为第二道防线,大小虎山为第三道防线。海上航道到横档山分为二支,右边的一条水下多暗礁,左边的一条经过武山前面,水很深,外国的船就从这条航道出入。关天培首先提议在这里设置木排、铁链二重障碍,又增筑了虎门的沙角炮台,英国商船中后到的就不敢进来了。林则徐的才能见识超出一般人,而对待属下很虚心,人们都乐于为他所用,所到任之处政绩都很卓越。道光晚期,东南地区被漕运所困扰,宣宗秘密地向他询问利弊,则徐上疏陈述“补救”“本原”各策,呈上所作的《畿辅水利议》,文宗本想命令他筹划办理而未能成为现实。沿海地区的事件发生后,当时都因为英吉利最为强大而为之担忧,只有则徐说:“成为中国祸患的,恐怕是俄罗斯吧!”后来他的话果然应验了。评论说:林则徐才能经略冠绝当时,禁烟一战,接受宣宗急切的旨意,因此操之过急;再加上敌人气焰嚣张,小人趁机进谗言,于是林则徐就遭受谗言被贬谪了。有评论者说广东的军事若是能始终依仗林则徐,有他加以操控,就不会如此溃不成军了。林则徐将要去往贬谪之地时,上疏自陈道:自从道光元年以来,广东征收的关税银两有三千多万两,收取他们的利益就要替他们预防祸害。假如用关税的十分之一来制造炮弹、大船,制服夷狄则易如反掌。”这话诚为见的。只是当时朝内管理荒废松弛,朝廷外的实际情况不了解,是和谈还是战争,都把握不准时机,这种灾祸难道能幸免吗?邓廷桢和林则徐同心抵御外辱,力保国家疆土不丢失。如果达洪阿、姚莹能够打败敌人保住台湾,固然是因为他们抵御有方,也是因为敌军没有全力应战,朝廷都是不得已而怪罪这些忠臣,但最终这些忠臣都被重新起用,并且他们的名号广播国内,焕然流传于史册了。(三)古诗词阅读(共2题,9分)
14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下面小题。满江红·和王夫人满江红韵以庶几后山妾薄命之意①文天祥燕子楼中,又捱过、几番秋色。相思处、青年如梦,乘鸾仙阙。肌玉暗消衣带缓,泪珠斜透花钿侧。最无端、蕉影上窗纱,青灯歇。曲池合,高台灭②。人间事,何堪说。向南阳阡上③,满襟有血。世态便如翻覆雨,妾身元是分明月。笑乐昌、一段好风流,菱花缺④。【注】①此词为文天祥囚居金陵时所作。②借用桓谭《新论》所载雍门周说孟尝君的话:“千秋万岁后,高台既已倾,曲池又已平。”③南阳阡上:南阳,今河南沁阳县。阡,墓道。④菱花缺:指南朝乐昌公主由陈入隋,因破铜镜,终与附马徐德言“破镜重圆”。16.下列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燕子楼中,又捱过、几番秋色。”词人在此句暗指自己被囚于燕京的岁月。词人用一“捱”字,生动刻画被因中度日如年的感受。B.“相思处、青年如梦,乘鸾仙阙。”词人运用虚写手法,回忆起自己年轻时中状元出仕宋王朝的青年美事,正如美人乘鸾上仙阙。C.上片后两句中词人叙写自己经过了几年牢狱生涯后,生活突遭变化,肌玉暗消,以泪洗面,为了国家,品尝这青灯独对的苦味。D.古代诗歌中常以美人香草寄托国家大事,此词就是蕴含此意。作为豪放派词人的文天祥,本词豪放的词风,延续了其一贯的艺术风格。17.词的下片抒发了哪些情感?请简要分析。【答案】16.D17.①“曲池合,高台灭”抒发了词人对国家破亡的痛惜;②“向南阳阡上,满襟有血”“妾身元是分明月”抒发了词人对祖国不渝的忠贞;③“世态便如翻覆雨”“笑乐昌、一段好风流,菱花缺”抒发词人对像乐昌公主一样逞风流的新贵们的蔑视。【解析】1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和赏析诗歌语言、手法、风格、情感的能力。D.“本词豪放的词风”错误,由“肌玉暗消衣带缓,泪珠斜透花钿侧。最无端、蕉影上窗纱,青灯歇”等句可知,这首词的词风“婉约”。故选D。【17题详解】
15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情感的能力。“曲池合,高台灭。人间事,何堪说!”是说千年之后,高台曲池都会倾覆、消失,高台曲池变幻覆灭只在朝夕,人世间的这些事又怎能一一说起?由诗歌注释可知,诗歌用孟尝君典故,暗喻国家已亡的现实。抒发了词人对国家破亡的痛苦。、“向南阳阡上,满襟有血”“妾身元是分明月”表明词人虽然被囚金陵,但是志向坚定,高洁品格如同天上明月之皎洁,不肯投降,宁可向南阳墓道,鲜血满身。本剧抒发了词人对祖国不渝的忠贞。“世态便如翻覆雨”“笑乐昌、一段好风流,菱花缺”与词人形成对比,一者爱国之心永不改变,一者翻云覆雨,运用南朝乐昌公主的典故,说朝廷新贵只会像南朝乐昌公主逞风流,寻求破镜重圆,意志不够坚定,表达了词人对像乐昌公主一样的新贵们的蔑视。(四)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3小题,6分)1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杜甫《登岳阳楼》中,作者通过孤舟联想到自己处境,表达孤苦之情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2)杜牧在《阿房宫赋》中痛惜后人不吸取历史教训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3)王安石《桂枝香·金陵怀古》一词中,词人追述往事,借“寒烟、衰草”寄托惆怅心情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答案】①.亲朋无一字②.老病有孤舟③.后人哀之而不鉴之④.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⑤.六朝旧事随流水⑥.但寒烟衰草凝绿【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易错字:“鉴”“复”“随”“凝”。三、语言文字运用(18分)(一)语言文字运用(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小桥一滑天地悲,痛断肝肠武夷泣”“壮志未酬英魂散,音容宛在断人肠”“俊才为民屡建功,品正德高志如松”……各大网站和微信上迅速卷起了一股悼念廖俊波的风潮,悼念的评论和诗句寄托着与他相识或不相识的人们的哀思。“我是第75067位来悼念廖俊波的网友……”南平某微信公众号制作的自发悼念廖俊波的链接,仅5个小时点击量就突破10万人,截止3月25日点击量已超过41万人次。廖俊波给自己的微信昵称取名为“樵夫”。这个看似相貌普通的“砍柴人”,到底拥有着怎样的魔力,竟如此令人①,以至百姓们时刻惦记呢?“他就像个画笔下迷人美景万千的画家,在一张白纸上能画出②
16的图画;他就像个魔术师,总能在困境中拿出令人③的新招;他像个救火队长,哪里有急难险重任务,哪里就有他的身影。”——()曾几何时,政和县没有高速公路,没有市民广场,没有文化中心,没有像样的桥梁,甚至没有红绿灯、斑马线。廖俊波担任县委书记期间,将政和县城的城镇化率从31%提高到46%,迎宾大道建起来了,主街改造好了,政和广场、文化中心投入使用了,9座市政桥梁竣工了,宁武、松建高速公路通车了!25年高考没有人考上北大清华的历史结束了,过去连想都不敢想的工业园区已经开发完毕3600亩了!19.请在文中①②③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20.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A.南平某微信公众号制作的自发悼念廖俊波的链接,仅5个小时点击量就突破10万人,截至3月25日点击量已超过41万人。B.南平某微信公众号自发制作的悼念廖俊波的链接,仅5个小时点击量就突破10万人次,截至3月25日点击量已超过41万人次。C.南平某微信公众号自发制作的悼念廖俊波的链接,仅5个小时点击量就突破10万人,截止3月25日点击量已超过41万人。D.南平某微信公众号自发制作的悼念廖俊波的链接,仅5个小时点击量就突破10万人次,截止3月25日点击量已超过41万人次。21.下列选项中填入文中括号中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A.廖俊波特有的创业魔力就是这,走到哪里,哪里就会大变样。B.廖俊波特有的创业魔力就是这,哪里大变样,就会走到哪里。C.这就是廖俊波特有的创业魔力,走到哪里,哪里就会大变样。D.这就是廖俊波特有的创业魔力,哪里大变样,就会走到哪里。【答案】19.念念不忘美不胜收意想不到20.B21.C【解析】【1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第一处,此处强调人们在各大网站和微信上悼念廖俊波,可见人们一直没有忘记他,应用“念念不忘”。念念不忘:牢记在心,时刻不忘。第二处,根据“迷人美景万千”可知,应用“美不胜收”。美不胜收:美好的东西很多,一时看不过来。第三处,此处形容他能在困境中想出别人想不到的办法,应用“意想不到”。意想不到:形容发生的事情不在自己想象的范围内,在意料之外。
17【2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原文有三处错误:第一处,语序不当,“自发”应该修饰“制作”,而不是“悼念”。第二处,搭配不当,与“点击量”搭配应该是“人次”。第三处,不合逻辑,“截至”指的是到这一刻,以后还有,而“截止”指的是到此为止,以后没有了。应把“截止”改为“截至”。故选B。【2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连贯的能力。第一处,主语应该是“这”,用来指代上文,排除AB;第二处,“哪里大变样”如果放到“走到哪里”的前面,改变了句子意思,不能体现主人公的“创业魔力”,排除D。故选C。(二)语言文字运用II(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一说到蔬菜,很多人会想到减肥帮手,甚至很多减肥者在减肥期间饮食都会以蔬菜为主,虽然蔬菜能量低,饱腹感强,但有各种蔬菜误区,减肥期间若没了解盲目食用反而得不到有效的减肥效果。大部分蔬菜的热量低,但并不是所有的蔬菜都没有热量,_____________________,同样会导致热量超标影响减肥,如莲藕、土豆、山药根类蔬菜等都含有热量,所以吃蔬菜前要先了解蔬菜的热量,并且合理搭配。蔬菜热量低还能饱腹,但减肥期间_____________________,会让身体缺乏碳水化合物以及蛋白质等其他营养物质,无法满足身体的营养需求,既不健康也会影响减肥效果。而且在长时间低热量的饮食下身体食物的渴望会比较迫切,大脑会发出要进食高热量高脂肪食物的信号,一旦停止减肥,恢复正常饮食体重会反弹,所以减肥期间不能只吃蔬菜,其他营养要补充足够,可以搭配鸡蛋、米饭、粗粮、瘦肉等。蔬菜在烹饪的过程中会流失营养成分,而且加入各种调味品会让蔬菜的热量提高,所以很多人认为减肥期间生吃蔬菜可以更减肥,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其实并不是所有的蔬菜都适合生吃,像豆角、西兰花等如果没有煮熟后食用可能会带来腹部不适。22.在上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字。
1823.减肥期间,关于蔬菜有哪些认识误区?请结合二、三、四段分别概括。【答案】22.①有热量的蔬菜如果狂吃;②只吃蔬菜;③其没有任何热量。23.①蔬菜热量低,可以狂吃不会胖;②减肥期间只吃蔬菜就可以;③蔬菜生吃更减肥。【解析】【2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第一处,根据“但并不是所有的蔬菜都没有热量”可知,此处承接上文应说有热量的蔬菜,根据“同样会导致热量超标影响减肥”可知,此处说的是导致这一结果的原因,既然有热量,自然是吃多了热量就会超标,可填:有热量的蔬菜如果狂吃。第二处,此处是一个转折句,根据后文“会让身体缺乏碳水化合物以及蛋白质等其他营养物质,无法满足身体的营养需求”可知,蔬菜虽然热量低还能饱腹,但只吃蔬菜,就会导致这一结果。第三处,此处说的是人们生吃蔬菜减肥的原因,根据上文“大部分蔬菜的热量低”可知,原因和“热量低”有关,可填:其没有任何热量。【2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概括要点的能力。根据“大部分蔬菜的热量低,但并不是所有的蔬菜都没有热量……同样会导致热量超标影响减肥”可知,误区一是蔬菜热量低,可以狂吃不会胖。根据“减肥期间……会让身体缺乏碳水化合物以及蛋白质等其他营养物质,无法满足身体的营养需求,既不健康也会影响减肥效果”可知,误区二是减肥期间只吃蔬菜就可以。根据“很多人认为减肥期间生吃蔬菜可以更减肥”“其实并不是所有的蔬菜都适合生吃”可知,误区三是蔬菜生吃更减肥。四、作文(60分)24.阅读下面的材料,依据要求写作。冲刀、切刀、布白是中国印章的篆刻技巧。冲刀行进较快,一气呵成;切刀行进较慢,用短程碎刀连续切成。布白,是为使整个作品更加协调精美,而有意留下相应的空白。对于创作者而言,通常应先从布白开始,布白妥当,冲刀或切刀才能发挥其作用。如果过于强调某一种刀法,反而会削弱作品的魅力。
19上述材料具有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和思考。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文体不限,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答案】例文:刻一枚人生的章布白、冲刀、切刀是篆刻之基,布白为先,落刀在后,时而冲刀,时而切刀,顺刻势而为。人生之雕琢亦如玉石之篆刻,三思而后行,三思即布白,后行即落刀,若想刻好一枚人生的章,布白、落刀,缺一不可。布白者,格局也,以“我”观物之“我”,即我于己、于人、于万物之体认。布白当有境界,境界则有高下之分,境界高者,光风霁月,高山景行,懔懔焉,皓皓焉,不囿于方寸,不拘于须臾。大漠黄沙、马嘶驼吟,枯石流赭,莫高窟成为了樊锦诗的“归处”、生命化不开的底色,这离不开她对自己“敦煌的女儿”的布白。猥琐卑劣之人眼中如何容得下“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坦荡?庸碌狭隘之人耳畔如何响得起“潮落江宁,海晏河清”的升平?胸中有丘壑,方能于布白之时汇聚江河。人生亦当有大格局、高境界,越过一时、一隅来看当下,不避龃龉,不矜荣华,立身、立言、立德,善养吾浩然之气。篆刻是时间的艺术,冲刀也好,切刀也罢,终是一刀接一刀地刻;人生亦是如此,锦绣坦途也好,荆棘坎坷也罢,终是一程更一程地走。再是微不足道的一刀,都要想好、看准、刻稳,落刀即无悔,因为无法预知哪一刀便是那颗毁了一场战争的马掌上的铁钉,便是那只扇了扇翅膀就引发千里之外的龙卷风的蝴蝶,人生的每一步亦是如此重要,古人云“吾日三省吾身”,“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无不警示后人注重“日”“步”的累积,甚至这种警示还须内化为精神自觉,例如“君子慎独”。始终心怀布白之初心,以“首刀”之心刻每一刀,刻一刀停一刀,听循前一刀的“指示”,虔诚谨慎地落好每一刀。篆刻亦是空间的艺术,横与纵、重与轻、粗与细、直与弯,刀刀不同,故下刀的手法各有其“用武之地”,其中冲刀与切刀是最基本的刀法,势必熟稔于心,方能因地制宜地衍生出其他刀法,正如《孙子兵法》所云:色不过五,五色之变,不可胜数也,只有当基本刀法掌握到“技近乎道”的程度,才能“排列组合”得游刃有余,这要求我们做到“君子不器”:拒绝设限,突破可能。方法没有高下之分,正如邓小平爷爷所言“黑猫白猫,抓到老鼠的就是好猫”,不可墨守陈规,亦不可剑走偏锋,固基为本,顺势而为。“少年心事当挐云,谁念幽寒坐呜呃”,作为日新月异的新时代青年,不畏巨变,心有布白,朝乾夕惕,盈科后进。【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
20审题:这是一道引语式的材料作文题。材料是关于中国印章篆刻技巧的分析。材料先对冲刀、切刀和布白进行分析,然后指出创作者如何处理布白、冲刀和切刀的关系。材料只是引子,写作时需要对其内涵进行引申。写作要求中提到“上述材料具有启示意义”,也就是说需要从材料中引申出来,揭示里面包含的内涵。布白,指的是整体布局安排,这是前提。而冲刀,指的是干事不能拖泥一定要水,应该一气呵成;切刀,指的是谨慎从事,不能盲目求快。从材料中的关键句“通常应先从布白开始,布白妥当,冲刀或切刀才能发挥其作用。如果过于强调某一种刀法,反而会削弱作品的魅力”来看,其中的寓意就是说,无论干什么事情,都要事先布局安排,整体把握,从全局出发,然后再具体操作,才可能把事情干好。也可以说,无论干什么事情,需要三思而后行。材料的立意从这个角度展开即可。关于干什么事情,都要有一个预先的打算安排,都需要从整体布局的例子有很多,比如绘画、用布裁衣、地上起房屋等;如果从大处着眼,国家的建设发展、世界的和平稳定等,都需要从整体布局,也都需要三思,然后再局部分具体操作。立意:1.干事情要先整体把握。2.先大处着眼,再小处动手。3.凡事都要先整体入手。4.凡事三思而后行。
21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