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83412182
大小:48.52 KB
页数:11页
时间:2023-07-14
《四川省泸州市泸县第一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Word版含解析》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泸县一中2022-2023学年高二下期第一学月考试历史试题注意事项:1.考试结束后,只将答题卡交回,试卷自己认真保管好。2.历史政治地理同堂分卷考试,每科100分,共30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第I卷选择题(48分)一.选择题:本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1.商代官吏大多是以王室为中心的贵族,他们有的是“旧邦"的首领,而更多的是王室近亲建立的新宗,这些新旧贵族,有的受封在外地建成侯伯之国,有的在王室担任各级官职。这说明商代A.通过分封制开发了边疆地区B.建立完备的中央官僚体系C.已形成天下共主的政治格局D.利用宗法关系来维护统治【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可知,商代官吏大多是王室近亲的新宗,这体现了商朝官吏的任命重视血缘和亲情,说明商代利用宗法关系来维护统治,D项正确;通过分封制开发了边疆地区的是西周政权,排除A项;材料无法反映商代建立完备的中央官僚体系,排除B项;西周通过分封制形成天下共主的政治格局,排除C项。故选D项。2.17世纪初,开普勒在其科学著作《世界的和谐》中写道:“创造我们的上帝啊,我感谢您,您使我醉心于您亲手创制的杰作。…最后,愿您屈尊使我的这些证明能够为您的荣光以及灵魂的拯救尽一份绵薄之力,而千万不要成为它们的障碍。”由此可见,当时自然科学A.带有宗教神学烙印B.理论体系趋于完善C.观念发生重大变革D.获得广泛传播和认同【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可知,开普勒在其科学著作中强调了上帝的作用,表明近代自然科学兴起时带有宗教神学的烙印,A项正确;完善近代自然科学理论体系的是牛顿,排除B项;量子理论和相对论使现代自然科学观念发生重大变革,排除C项;“获得广泛传播和认同”的说法错误,排除D项。故选A项。3.1900年,普朗克提出量子假说后,“想方设法要把作用量子纳入古典理论(经典物理学理论)中去,然而终归徒劳”。这主要是因为
1A.量子假说有待于实验证明B.经典物理学已经得到完善C.量子尚未被科学界所认知D.两者研究的物理领域不同【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所学,量子力学研究的是微观世界的运动规律,而牛顿经典力学研究的是宏观世界的运动规律,二者领域不同,D项正确;ABC项都不是其主要原因,排除ABC项。故选D项。4.清政府官员曾要求外商具结承诺:“懔遵钦定新例,不敢夹带鸦片。倘查出本船有一两鸦片,愿将夹带之犯,听凭天朝官宪即行正法,船货全行没官;若查无夹带鸦片,应求恩准照常进埔贸易。良歹分明,情甘帖服。”这表明当时A.政府对于禁烟态度坚决B.禁烟政策得到各国政府公认C.鸦片贸易已实现合法化D.走私鸦片不再享有治外法权【答案】A【解析】【详解】依据材料中“要求外商具结承诺”“愿将夹带之犯,听凭天朝官宪即行正法,船货全行没官”“良歹分明,情甘帖服”等信息可以看出,清政府官员对夹带鸦片的人依法加以惩处,对夹带鸦片的船货尽数没收,体现了清政府禁止鸦片流毒,维护民族尊严的决心,故A项正确;材料中反映的是清政府官员要求外商的具结承诺,无法得出得到各国政府的公认,故B项排除;材料中禁止外国商人带鸦片来华,可得出鸦片贸易在当时是不合法的,故C项排除;是否“享有治外法权”在材料中无体现,故D项排除。【名师点晴】具结是旧时对官署提出表示负责的文件,即对自己的行为愿意承担法律责任的表示。鸦片战争前夕,林则徐在广州采取了“缴烟、具结”的外贸政策,旨在断绝外来鸦片,这反映了当时清政府对于禁烟态度的坚决,究其原因是清政府为了统治的长治久安。因此在解题的过程中通过题干中的具结分析当时政府官员的态度,即可获取正确答案。【试题分析】试题以清政府官员坚决禁烟态度为切入点,考查学生的分析与理解能力,弘扬了民族精神,是对学生家国情怀核心素养的考查。5.1933年,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教育人民委员会要求各农村根据地的每个区、县均要建立读书班,各级政府要组织所有的工作人员进行强迫性识字,达到“普遍的能做报告,能看各种文件,最低限度也要能看标语和路条(通行凭证)”的标准。由此可知当时的扫盲教育A.提高了农民的文化素质B.调动了民众的革命热情C.有利于土地革命的开展D.具有明显的政治化特征
2【答案】D【解析】【详解】1933年是土地革命时期,此时国共政权处于对峙状态。依据材料“普遍的能做报告,能看各种文件,最低限度也要能看标语和路条(通行凭证)”等可知此时的教育方式明显具有政治化的特征,D正确;提高了农民的文化素质与材料中强迫性扫盲的作用不符合,A错误;材料中强迫性显然不会调动民众的革命热情,B错误;材料中扫盲教育显然不会促进土地革命的开展,C错误。6.下图1912年—1936年全国水田价格变动趋势图,据图可知A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经济持续快速发展B.农村资本流动受当时国际形势影响较大C.南京国民政府统治前期时期经济衰退D.当时农民对土地的依附关系进一步加强【答案】B【解析】【详解】依据图示可知,1912年到1931年,中国水田价格迅速增长,1931年到1936年,中国水田价格逐渐下降,结合所学可知,一战时期,列强忙于战争,暂时放松对中国的经济侵略,使得中国水田价格迅速增长;1931年,日本为了转嫁危机,发动了对中国的侵略,使得中国水田价格逐渐下降。由此可知,农村资本流动受当时国际形势影响较大,B项正确;依据图示可知,1912年到1931年,中国水田价格迅速增长,1931年到1936年,中国水田价格逐渐下降,因此“持续快速发展”说法错误,排除A项;南京国民政府统治前期全国水田价格出现波动,但是并不能说明“经济衰退”,而且南京国民政府统治前期民族工业获得较快发展,排除C项;故AC两项错误;D项从图示中不能得出,排除。故选B项。7.乾隆二十二年修成的湖南省首部《湖南通志》中,只是书写“各府州县”,依次叙述了长沙府、衡州府等诸州府疆域。而嘉庆二十五年成书的《湖南通志》,聚焦全省四至八到及其疆域广袤,对疆域认知走向清晰。这一变化A.有助于人们省籍意识的强化B.极大提高了地方的行政效率C.强化了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D.表明修纂省志已成社会共识【答案】A
3【解析】【详解】从乾隆《湖南通志》到嘉庆《湖南通志》,对湖南全省疆域书写“阙略”转到“清晰”,这种对疆域的清晰界定有助于强化人们的省份认同感,将省设定为认同归属的地域范围,对于省籍意识的发展起到很大推进作用,A项正确;B项未体现,排除;材料不能体现省与中央的权力博弈,排除C项;材料未体现编修省志是否达成社会共识,排除D项。故选A项。8.明末士人朱宗元说:“天载之义,格物之书,象数之用,律历之解,莫不穷源探委,我中土之学问不如也”“自鸣之钟,照远之镜,举重之器,不鼓之乐,莫不精工绝伦,我中土之技巧不如也”。这说明当时A.传统观念受到西学冲击B.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潮萌发C.天朝上国观念走向崩溃D.知识分子强烈的危机意识【答案】A【解析】【详解】依据材料“我中土之学问不如也”、“我中土之技巧不如也”可知,明末士大夫已经认识到西方文化和技术的先进,这说明传统观念受到西学冲击,A项正确;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潮萌发是在鸦片战争后,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B项;当时天朝上国观念并没有崩溃,排除C项;材料反映的是明末士大夫认识到西方文化和技术的先进,但并不能说明“知识分子强烈的危机意识”,排除D项。故选A项。9.“如果说牛顿为工业革命创造了一把科学的钥匙,瓦特拿着这把钥匙开启了工业革命的大门,那么亚当·斯密则是会挥动一只看不见的手,为工业革命的推进缔造了一个新的经济秩序……”下列关于该材料的解读正确的是A.牛顿创造的科学的钥匙是经典力学体系B.瓦特改良蒸汽机标志着工业革命的开始C.亚当·斯密主张重商主义D.科学理论已经转化为工业生产力【答案】A【解析】【详解】据所学可知牛顿创立的经典力学体系,志着近代科学的形成,故A项正确;英国工业革命开始的标志是珍妮纺纱机的发明,而不是瓦特改良蒸汽机,故B项排除;据所学可知亚当·斯密是批判重商主义,其主张的是自由主义的思想,故C项排除;“科学理论已经转化为工业生产力”在材料中无体现,且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点,故D项排除。10.
41914年,一位工人的妻子在写给流水生产的发明者福特的信中说:“你所使用的生产线是一种奴隶驱赶装置,我的上帝!福特先生。我丈夫回家后一头卧倒,不吃晚饭…”当时的欧美社会,类似的舆论也屡屡出现。这一现象反映了A.自由劳动力资源严重不足B.工人缺乏必要的保护C.工业发展对人文精神产生了冲击D.强化劳动强度弥补了技术革新的不足【答案】C【解析】【详解】美国福特工厂的流水线生产,极大地提高了生产效率,但严重扼杀了工人的主观能动性,损害了工人的健康,使工人成为机器的奴隶,反映了工业发展对人文精神产生了冲击,故C正确;流水线生产可以减少劳动力的使用,不会造成自由劳动力不足,排除A;材料反映的是流水线生产损害了工人的健康,使工人成为机器的奴隶,B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材料信息无法体现强化劳动强度弥补了技术革新的不足,排除D。11.1984年,辽宁省沈阳市汽车工业公司在全国首开个人租赁国有中小型企业的先河。到1987年年底,全省大中型企业实行各种承包经营责任制的占大中型企业总数的82%。同年,阜新市更是成为全国第一个实行大面积租赁制的城市。这表明A.经济体制改革重点从农村转向城市B.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经建立C.辽宁国有企业改革核心是汽车工业D.国有企业积极探索经营形式改革【答案】D【解析】【详解】个人租赁国有中小型企业是一种新型经营方式,辽宁省的大中型企业到1987年出现大面积的承包经营责任制,说明当时的国有企业在积极探索经营形式的改革,故选D;材料中没有比较信息,无法说明改革重点是从农村转向城市,排除A;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在1992年才提出,排除B;材料反映的是企业经营制度的探索,不能说明改革核心是汽车工业,排除C。12.有学者认为,从人事上看,军机处与内阁联系紧密,军机大臣多由内阁大学士担任;从权力分配来看,总览军政大权的军机处更占有优势地位,但内阁作为中央政府处理日常事务的地位并未动摇。这反映了A.皇权受到了一定制约B.中枢机构的运作方式C.内阁依然掌握票拟权D.军机大臣“俨然宰辅”【答案】B【解析】
5【详解】依据材料可知,体现了军机处与内阁在人事和权力分配上的关系,二者都是处理政务的极其重要的部门,这反映出清朝中枢机构的运作方式,B项正确;军机处的设立标志着君主专制达到顶峰,因此“皇权受到了一定制约”的说法错误,排除A项;材料提及内阁掌握票拟权,排除C项;材料反映的是军机处与内阁都是处理政务的极其重要的部门,不是强调军机大臣“俨然宰辅”,排除D项。故选B项。第II卷(非选择题52分)1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西汉承袭了秦的户籍制度,与此同时又采用了编户以及乡亭制等有力措施把农民固着在土地上,以使土地得以充分有效的利用,从而保证国家有充足的赋税收入。汉政府表彰累世同居,法律禁止父母健在的情况下子孙分门立户,魏晋时期,政府颁布了“户律”,实行编户齐民,将户籍管理法律化。宋朝实行都保制,王安石变法时期又实行保甲制度强化对社会的控制。宋朝有最为典型的特权户籍"官户”,它可享受荫补(即做官的资格),减免某些税收,差役免除和减免刑法等特权。元代以后,工匠被编入专门的户籍叫“匠户”。明代以户帖制与黄册制登记户口,将户口、土地和赋税三者合一。在管理上,明朝实行里甲制,严格限制人口的流动,邻里之间,相互监视,相互举报,处在政府的严密控制之下。清朝康熙之后,随着“摊丁入亩”政策的推行,赋税和户口之间的关系被土地所取代,户籍申报编制的经济意义降低。随着保甲制度在全国范围的广泛建立,乾隆三十七年,取消五年一次的户口编审制度,代之以通过“岁计”了解各地户口增减情况,淡化了户籍的赋税功能,而强化了政治控制功能。——江立华《我国古代的户籍制度及其特点》材料二中国古代的人口统计都是以户口为调查对象,而掌握户口数的主要目的是征收赋役,因此政府在统计时只限于设置郡县的地区。普遍存在的户口隐匿和人户逃亡也降低了户数统计的准确性。明清时期,户籍与赋役逐渐脱钩,但百姓依然以少报或漏报为宜。——摘编自葛剑雄主编《中国人口史》(第1卷)材料三明末清初的数十年间,四川遭受了多次战乱、天灾及瘟疫,境内人口锐减,耕地大量荒废。当时四川人口大约只有50万,达到了历史上的最低点。在此情况下,清政府实施“移民垦荒”政策。尤其是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政府明确规定四川荒地归移民所有,全国掀起了移民入川的浪潮。在不到100年的时间内,四川移民已达632万人。到嘉庆末年,四川人口更是达到2000多万,全国最多。这次移民中,湖北、湖南的最多,故称“湖广填四川”。大规模的移民使四川农业生产力迅速恢复。“五方杂处”的环境促进了不同文化的交融,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四川移民文化,如川剧。同时湖广填四川改变了汉唐以来由北向南移民格局,开创了由东向西大移民的先例。——摘编自陈世松《大变迁:“湖广填四川”影响解读》(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中国古代户籍制度的特点并分析其原因。(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古代人口统计不准确的原因。(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朝前期“湖广填四川”的特点,并简要说明其影响。
6【答案】(1)特点:历史悠久,长期延续;以征收赋税和社会控制为主要功能;户籍带有身份性等级性;从总体看,禁锢人口自由流动;以财产或职业作为划分户籍的标准;唐宋以来,户籍控制有所放松;具有继承与发展的特点。原因:小农经济的自给自足;高度集中的中央集权;森严的等级观念和安土重迁思想;唐宋时期商品经济发展和城市人口的增加;赋税制度的调整。(2)原因:国家幅员辽阔,人口分布状况复杂,统计难度大;专制统治造成官民对立;生产力水平低下(统计技术低下),缺乏客观条件;统计范围有限,仅限于设置郡县地区;赋役沉重与土地兼并使人口隐匿和逃亡现象普遍;人口统计意识淡薄。(3)特点:持续时间长;移民规模大;来源集中于湖南、湖北;政府主导鼓励性移民。影响:促进四川地区经济的恢复发展;文化融合,影响到四川文化生活方式;开创了自东向西移民先例;助推康乾盛世的到来。【解析】
7【详解】(1)特点:根据材料“西汉承袭了秦的户籍制度”“汉政府”“魏晋时期”“宋朝”“元代以后”“明朝”“清朝康熙之后”及相关史实可知,历史悠久,长期延续;具有继承与发展的特点;根据材料“与此同时又采用了编户以及乡亭制等有力措施把农民固着在土地上,以使土地得以充分有效的利用,从而保证国家有充足的赋税收入”可知,以征收赋税和社会控制为主要功能;根据材料“宋朝有最为典型的特权户籍‘官户’,它可享受荫补(即做官的资格),减免某些税收,差役免除和减免刑法等特权”可知,户籍带有身份性等级性;根据材料“采用了编户以及乡亭制等有力措施把农民固着在土地上”“明朝实行里甲制,严格限制人口的流动”可知,从总体看,禁锢人口自由流动;根据材料“宋朝有最为典型的特权户籍‘官户’,它可享受荫补(即做官的资格),减免某些税收,差役免除和减免刑法等特权。元代以后,工匠被编入专门的户籍叫‘匠户’”可知,以财产或职业作为划分户籍的标准;根据材料“清朝康熙之后,随着‘摊丁入亩’政策的推行,赋税和户口之间的关系被土地所取代,户籍申报编制的经济意义降低。随着保甲制度在全国范围的广泛建立,乾隆三十七年,取消五年一次的户口编审制度,代之以通过‘岁计’了解各地户口增减情况,淡化了户籍的赋税功能,而强化了政治控制功能”可知,唐宋以来,户籍控制有所放松;原因: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从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分析。根据材料“西汉承袭了秦的户籍制度,与此同时又采用了编户以及乡亭制等有力措施把农民固着在土地上,以使土地得以充分有效的利用,从而保证国家有充足的赋税收入”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小农经济的自给自足;高度集中的中央集权;根据材料“汉政府表彰累世同居,法律禁止父母健在的情况下子孙分门立户”“宋朝有最为典型的特权户籍‘官户’,它可享受荫补(即做官的资格),减免某些税收,差役免除和减免刑法等特权”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森严的等级观念和安土重迁思想;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宋以来,户籍控制有所放松,这是因为唐宋时期商品经济发展和城市人口的增加;根据材料“清朝康熙之后,随着‘摊丁入亩’政策的推行,赋税和户口之间的关系被土地所取代,户籍申报编制的经济意义降低”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赋税制度的调整。(2)原因:根据材料“中国古代的人口统计都是以户口为调查对象,而掌握户口数的主要目的是征收赋役,因此政府在统计时只限于设置郡县的地区”可知,统计范围有限,仅限于设置郡县地区;根据材料“普遍存在的户口隐匿和人户逃亡也降低了户数统计的准确性”可知,赋役沉重与土地兼并使人口隐匿和逃亡现象普遍;根据材料“明清时期,户籍与赋役逐渐脱钩,但百姓依然以少报或漏报为宜”可知,人口统计意识淡薄;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国家幅员辽阔,人口分布状况复杂,统计难度大;专制统治造成官民对立;生产力水平低下(统计技术低下),缺乏客观条件;(3)特点:根据材料“明末清初的数十年间”“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嘉庆末年”可知,持续时间长;根据材料“在不到100年的时间内,四川移民已达632万人。到嘉庆末年,四川人口更是达到2000多万,全国最多”可知,移民规模大;根据材料“这次移民中,湖北、湖南的最多”可知,来源集中于湖南、湖北;根据材料“政府明确规定四川荒地归移民所有,全国掀起了移民入川的浪潮”“清政府实施‘移民垦荒’政策”可知,政府主导鼓励性移民。影响:根据材料“大规模的移民使四川农业生产力迅速恢复”可知,促进四川地区经济的恢复发展;根据材料“‘五方杂处’的环境促进了不同文化的交融,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四川移民文化,如川剧”可知,文化融合,影响到四川文化生活方式;根据材料“同时湖广填四川改变了汉唐以来由北向南移民格局,开创了由东向西大移民的先例”可知,开创了自东向西移民先例;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助推康乾盛世的到来。1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随着北方的逐渐统一,战争减少,掠夺财富的可能性趋近于零。于是各级官员不得不变换手法,利用职权搜刮、贪污、经商以谋取钱财。孝文帝在大力推行改革的同时,面临的另一个重大问题就是如何治理腐败。太和八年(484年),孝文帝下诏:“《周礼》有食禄之典,二汉著受俸之秩。逮于魏晋,莫不聿稽往宪,以经纶治道。白中原丧乱,兹制中绝,先朝因循。”班行俸禄,让官吏拥有合法的收入保障,使得北魏官吏数十年习惯于掠夺、搜刮、贪腐的行为丧失了正当的理由或借口。这一年,孝文帝派遣使者巡视各地,发现问题及时查处。同时,孝文帝还颁行北魏律,无论皇亲国戚,还是功臣英雄,只要触犯了红线,一律惩处。史书称赞孝文帝时代:"肃明纲纪,赏罚必行,肇革旧轨,时多奉法”。——摘编自陈良、王宁《北魏孝文帝的改革与反贪》(1)据材料概括孝文帝的反贪措施。(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孝文帝反贪的原因。【答案】(1)措施:实行官员俸禄制,保障官员正当收入;建立巡视监察机制;颁布法律;严惩腐败。(2)原因:北方逐渐统一,北魏政局趋于稳定;北魏官吏贪腐严重;整顿吏治,保证改革的顺利进行;孝文帝崇尚汉文化,学习汉制;维护统治的需要。
8【解析】【详解】(1)措施:根据“班行俸禄,让官吏拥有合法的收入保障,使得北魏官吏数十年习惯于掠夺、搜刮、贪腐的行为丧失了正当的理由或借口”得出实行官员俸禄制,保障官员正当收入;根据“孝文帝派遣使者巡视各地,发现问题及时查处。同时,孝文帝还颁行北魏律,无论皇亲国戚,还是功臣英雄,只要触犯了红线,一律惩处”得出建立巡视监察机制;颁布法律;严惩腐败。(2)原因根据“随着北方的逐渐统一,战争减少,掠夺财富的可能性趋近于零。于是各级官员不得不变换手法,利用职权搜刮、贪污、经商以谋取钱财。孝文帝在大力推行改革的同时,面临的另一个重大问题就是如何治理腐败”并结合所学内容可知,主要是北方逐渐统一,北魏政局趋于稳定;北魏官吏贪腐严重;为了整顿吏治,保证改革的顺利进行;同时孝文帝崇尚汉文化,学习汉制;而且也是维护统治的需要。1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2019年,中国古代史的研究呈现出一系列新特征,各时段研究佳作迭出且新意十足。国家治理、社会控制是现实政治生活中的重要议题,折射到中国古代史的研究中,亦是如此。如《中国社会科学》在2019年第一期刊发的“历史视野中的国家治理”专题中,将古代的羁縻政策、族群关系、地方防御、文化拉制等均列入其中。又如《中国经济史研究》2019年第六期也以“中国经济史中的白银演化”为专题,关注明清时期白银货币化的问题。——摘编自林枫《古史研究呈现理论思考新样态》结合所学知识,就中国古代或中国古代某一历史时期的特征,自拟一个能够反映其时代特征的研究论题,并运用具体史实予以论证。(要求:论证充分,史实准确,表述清晰。)【答案】示例一论题:中国古代人才选拔与培养的政治化倾向。论证:从世官制、军功爵制到汉代的察举制,再到后来的科举制度,人才选拔制度均含有明显的政治化倾向。世官制导致官职被贵族垄断,血缘是人才选拔的唯一标准,非贵族集团人群天然地失去了跻身仕途的机会和资格,人才的来源具有浓厚的政治色彩;汉武帝时期以儒家经典为主要教授内容,以培养国家管理人才为主要教育目的的太学与郴国学,在封建教育体制和人才培养方面打上了深深的政治烙印;科举制度虽然打破了世家大族对仕途的垄断,以考试成绩作为选官的唯一标准.但从属于专制集权体制.目的是为政治统治而服务,人才选拔具有极强烈的政治色彩。因此,中国古代人才培养和选拔机制具有浓厚政治色彩,其目的是为一家--姓的私天下培养和选拔政治人才。示例二论题:重农抑商背景下的唐宋商业发展变革。
9论证:自秦汉以来,在农讲文明的经济形态下,历代政府均实行严格的重农抑商政策,然而,唐宋以来的商业发展环境却出现了相对“宽松”的倾向。自唐代中后期以来.商业的发展出现了突破坊市限制的现象,长途贸易和草市兴盛,商业发展空间相对“宽松”。宋代以后.政府抑商力度较弱,商业发展打破了时空限制,海外贸易规模超前.外贸税成为政府主要税收来源,宋代政府通过政府借贷形式帮助工商业者度过经济困难时期,都市经济发展迅速,开封、临安成为当时著名的经济中心。因此,唐宋时期的中国.随着商业经济发展趋势的增强,政府逐步采取了有利于商业发展的措施,使商业发展出现了相应变革。【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古代的历史特征,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述事物、论证和探讨问题的能力。首先,解读材料中的信息,从中国古代某一历史时期中找准角度拟定一个论题;然后,结合所学知识对这一论题展开论证,反映其时代特征;最后,对论证部分进行总结,点明论题。
10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举报原因
联系方式
详细说明
内容无法转码请点击此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