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四川省成都东部新区养马高级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 Word版含解析》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2021级历史月考试题1.鲁国的执政季孙氏调动民众挖沟,孔子的弟子子路是当地的长官,他用自己的禄米做饭给民工吃。孔子听说后,立即派另一个弟子去制止。他对子路说:“夫礼,天子爱天下,诸侯爱境内,大夫爱官职,士爱其家,过其所爱曰侵”。从以上材料可知,孔子旨在强调A.仁爱必须符合礼制B.官民理应平等兼爱C.固化贵族等级秩序D.诸侯不要侵犯别国【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夫礼,天子爱天下,诸侯爱境内,大夫爱官职,士爱其家,过其所爱曰侵”可得出孔子主张施行仁爱不能越级越界,要符合礼数,A项正确;兼爱是墨家主张,排除B项;C项不是其主旨,排除C项;材料与侵犯他国无关,排除D项。故选A项。2.中国出土的先秦时期的铁器种类主要有生产工具、兵器、生活杂用具三类。据统计,内蒙古出土的这三类铁器的数量比约为14∶1004∶66;辽宁是119∶602∶5;山西是72∶79∶593;河南是174∶119∶93;湖南是98∶62∶15;广东是35∶92∶310。这反映了当时A.政治经济呈现区域差异B.诸侯争霸民不聊生C.南方经济水平高于北方D.生产关系发生变革【答案】A【解析】【分析】【详解】由材料可知,中国出土的先秦时期的铁器种类中,在河南、湖南等地生产工具所占比例较高,在内蒙古、辽宁等地兵器所占比例较高,而在山西、广东等地生活杂用具所占比例较高,这体现了当时各地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区域差异十分明显,A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中国出土的先秦时期各种用途的铁器比例差异明显,并不都是兵器占比最高,无法体现各地诸侯争霸导致民不聊生,排除B项;辽宁、河南等北方地区生产工具所占比例较高,不能说明南方经济水平高于北方,排除C项;材料体现的是中国出土的先秦时期生产工具、兵器、生活杂用具三类铁器比例差异明显,体现了不同地区政治经济发展的差异,无法得出生产关系发生变革,排除D项。故选A项。3.据睡虎地秦墓竹简记载:官员向上级请示,不得以口头形式,也不得由他人代为请示,而必须使用公文;并制定专门的《行书律》,对危害公文安全与准时送达的行为给予惩罚。这表明,秦朝A.通过严刑峻法管理官员B.形式主义降低行政效率C.利用文书推行行政管理D.中央直接管辖各级官员【答案】C
1【解析】【详解】由材料“官员向上级请示,不得以口头形式,也不得由他人代为请示,而必须使用公文”“制定专门的《行书律》,对危害公文安全与准时送达的行为给予惩罚”可知,秦朝明确要求必须用文书来处理政务,对危害公文安全与准时送达的行为给予惩罚,这些都说明秦朝利用文书推行行政管理,C项正确;“对危害公文安全与准时送达的行为给予惩罚”仅体现文书管理的相关法律,无法体现通过严刑峻法管理官员,排除A项;“对危害公文安全与准时送达的行为给予惩罚”说明政府注重行政效率,排除B项;材料强调依靠公文来传递政务信息,没有体现中央直接管辖各级官员,排除D项。故选C项。4.西汉各郡国每年都要向中央交纳一定的实物贡输,由于路远费烦,贡品多有损坏,往往政府得不偿失。汉武帝元鼎二年,规定各郡国把贡品及运输费用,按当地市价折合成土特产品,上缴当地均输官。均输官负责分类,有的运往京师,有的运往缺少这类产品的地区出售。上述改革()A.增加了百姓负担B.保障了商人利益C.冲击了自然经济D.活跃了商品流通【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均输官负责分类,有的运往京师,有的运往缺少这类产品的地区出售”可以看出汉武帝的改革客观上促进了商品的流通,D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农民,排除A项;材料中改革的主要目的是抑制商人的活动,而非保障商人利益,排除B项;汉武帝厉行重农抑商政策,“冲击了自然经济”的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故选D项。5.东晋政权笼络南渡聚族而居士民,在长江南北梁益诸州、荆襄一带,置侨州郡县安置侨人,保持其原来籍贯(如在京口设立南徐州),另立户籍,给予免除赋役之优待,不受当地政府管辖。这一政策A.不利于江南地区经济的开发B.标志着户籍制度的成熟C.形成了郡国并行的管理体系D.扩大了政权的统治基础【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在长江南北梁益诸州、荆襄一带,置侨州郡县安置侨人,保持其原来籍贯(如在京口设立南徐州),另立户籍,给予免除赋役之优待,不受当地政府管辖。”可得出这样可以笼络南渡聚族而居士民,扩大统治的基础,D项正确;这有利于江南的开发,排除A项;这一政策不是标志,排除B项;材料没有体现郡国并行,当时并没有推行这一政策,排除C项。故选D项。6.魏晋南北朝时期,政府设有“谱局”“谱库”,由专门的谱官掌握各类家谱、族谱的编制情况,规定民间编纂的家谱必须到政府备案,与政府谱局存档簿状对照无误后,才能得到认可。这一做法A.扩大了政权统治基础B.限制了人口的流动C.保证血缘正统传承D.有利于维护统治阶层的特权
2【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政府设有‘谱局’‘谱库’,由专门的谱官掌握各类家谱、族谱的编制情况”“与政府谱局存档簿状对照无误后,才能得到认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魏晋南北朝时期我国士族阶层壮大并具有重要的影响力,这时期政府维护士族特权,D项正确;材料所述政府严格管理民间家谱编制状况,与扩大政权统治基础无直接关系,排除A项;魏晋南北朝时期是大动荡、大变革时期,这时期人口流动频繁,材料所述措施无法限制人口流动,排除B项;材料所述措施不能保证血缘正统传承,排除C项。故选D项。7.如图为辽宁朝阳唐墓中出土的一组唐代陶瓷乐舞俑,其中涉及古琴、琵琶、箜篌、笙、排箫等各民族乐器。这些文物可以用来说明,当时A.乐舞艺术服务于民众生产生活B.器乐艺术进入到丰收期C.社会生活具有开放包容的特征D.鼓舞之乐艺术开始兴起【答案】C【解析】【详解】材料“涉及古琴、琵琶、箜篌、笙、排箫等各民族乐器。”说明当时社会生活具有开放包容的特征,C项正确;材料体现不出乐舞艺术服务于民众生产生活,排除A项;材料无法体现器乐艺术进入到丰收期,排除B项;鼓舞之乐不是这一时期兴起的,排除D项。故选C项。8.汉代选官实行察举制,选中的人必须品德高尚,魏晋选官实行九品中正制,依据门第等级。唐代科举允许“公荐”和“通榜”,允许人们向主考官推荐优秀人才,考生可以将自己的文学创作投献给达官显贵或文坛名人,提高及第机会。这反映出唐代科举制度A.兼顾才学和从政能力B.具有经世致用的色彩C.受传统选官制的影响.D.沦为应试者投机工具【答案】C【解析】【详解】结合所学内容可知,察举制和九品中正制都注重推荐人才。唐代虽然实行科举制,也也存在推荐的情况以提高考中的机会,说明唐代的科举制还受到传统选官制度的影响,C项正确;材料信息说明唐代科举制中也存在推荐的情况,并不涉及选官的标准和特点,排除AB项;D项说法明显不符合史实,排除。故选C项。
39.北宋文人士大夫批判佛、老异端学说,极力倡导儒家“道统”思想,以此增强儒家经世致用之道对人们精神信念的支配力量;他们上书论政,大力倡导社会改革,由此开创了儒学发展的新局面。究其原因,主要是A.受官方哲学流行影响B.源于对国家民族的忧虑C.西学东渐的文化回应D.对异族文明的格外警惕【答案】B【解析】【详解】由材料“北宋文人士大夫批判佛、老异端学说,极力倡导儒家‘道统’思想,以此增强儒家经世致用之道对人们精神信念的支配力量”“他们上书论政,大力倡导社会改革”,可见文人士大夫具有忧国忧民的情怀,B项正确;理学至南宋末期才被采纳为官方哲学,时间不符合,排除A项;西学东渐是西方的学术思想被中国借鉴使用,最初传播西方学术的是传教士,发生于明末清初,排除C项;由材料“批判佛、老异端学说”,老子不属于异族文明,排除D项。故选B项。10.宋代城市的市场交易己从固定的“市”渗透透到“坊”,渗透到城墙内的每一个角落,并扩展至城墙外,连城墙外的附郭草市也被纳入城市市场之中。由此,不少附郭草市脱离了乡村管辖制度,并入以坊、厢管辖的城市体例。这表明宋代A.城乡经济呈现出一体化趋势B.官府对商业的管控更加严厉C.城市市场空间布局发生巨变D.城市治理水平有了显著提升【答案】C【解析】【详解】据题意可知,材料说明宋代的商品交易市场突破了空间限制,说明城市市场空间布局发生了巨大变化,C项正确;是城市市场空间布局发生变化,而非城乡经济呈现一体化趋势,排除A项;官府对商业的管控有所松弛,而非更加严厉,排除B项;材料中没有比较信息,不能说明城市治理水平的提升,排除D项。故选C项。11.宋代,在官方发布的劝农文中,频繁出现主客户关系的描述。苏轼说:“客户乃主户之本,若客户阙食流散,主户亦须荒废田土矣。”朱熹也说:“佃户不可侵犯田主,田主不可挠虐佃户。”据此可知,宋代A.主客户人身依附关系不断加强B.土地兼并使主佃矛盾有所激化C.国家对社会阶层控制相对松弛D.程朱理学重视百姓生计问题【答案】B【解析】
4【详解】根据材料“佃户不可侵犯田主,田主不可挠虐佃户”以及所学知识可知由于宋代不抑制兼并,导致宋王朝统治时期土地兼并现象严重,造成了大量农民破产,自耕农不得不租种地主的土地成为佃农,这激化了当时的阶级矛盾,为了缓和矛盾,政府才多次颁布劝农文试图缓和二者之间的矛盾,B项正确;材料并未反映地主阶级加强了对农民阶级的人身控制,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国家试图缓和阶级矛盾,并未体现国家对社会各阶层的控制情况,排除C项;材料并未反映程朱理学,排除D项。故选B项。12.宋徽宗在皇家画院考试出题“野水无人渡,孤舟尽日横”,一般画家多画岸边泊着一条空船,舷边蜷着一只鹭鸶,或船篷上栖着一只乌鸦。获得第一名的却画着船夫躺在船尾,独自吹着笛子。画家要表达题中“无"是“非无舟人,只无行人”。由此可知,当时()A.文人画强调了精神与意境B.宫廷画严重脱离社会现实C.画院考试受程朱理学影响D.画家追求法度而忽视个性【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获得第一名的却画着船夫躺在船尾,独自吹着笛子。画家要表达题中‘无’是‘非无舟人,只无行人’”可知当时文人画强调了精神与意境,A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文人画强调了精神与意境,不是宫廷画的特点,排除B项;材料主要体现文人画强调意境,没有体现画院考试受程朱理学影响,排除C项;材料强调画家追求个性,排除D项。故选A项。13.《礼记》载:“鹦鹉能言,不离飞鸟;猩猩能言,不离禽兽。今人而无礼,虽能言,不亦禽兽之心乎?……是故圣人作,为礼以教人,使人以有礼,知自别于禽兽。人有礼则安,无礼则危。”这意在强调()A.礼是人性的基础B.人与自然应和谐相处C.礼是治国的法则D.用仁爱之心对待万物【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今人而无礼,虽能言,不亦禽兽之心乎?……是故圣人作,为礼以教人,使人以有礼,知自别于禽兽。人有礼则安,无礼则危。”可得出材料强调人与其他动物的区别在于人是有礼数的,而动物没有,因此强调礼是人性的基础,A项正确;材料强调人类社会的礼,而不是与自然的关系,排除B项;材料没有体现礼与治国的关系,排除C项;材料反映的是人类社会的礼制,并没有体现仁爱,排除D项,故选A项。14.武则天在《臣轨·利人章》中说:“夫黔首苍生,天之所甚爱也。为其不能自理,故立君以理之。为君不能独化,故为臣以佐之。夫臣者,受君之重位,牧天之甚爱。焉可不安而利之,养而济之哉!”这体现出武则天()
5A.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B.强调君臣之间的同体关系C.重视官员道德的培养D.重视臣属治国安民的能力【答案】D【解析】【详解】材料的主旨意思大概是,上天派君主治理天下,君主不能独自治理,因此需要大臣辅助,而大臣既然受此重任,就要认真履职,帮助君主治理万民,因此反映出她重视臣属治国安民的能力,D项正确;材料中没有儒学的的信息,排除A项;君臣之间是有主客之分、等级之分的,而不是共同体关系,排除B项;材料强调官员治国的能力,而不是品德,排除C项。故选D项。15.北宋以后的农民战争有着与以往不同的特点,参加起义的不只是农民、流民等,其成分也包括不直接从事农业生产的盐贩、茶贩等,战争分布地域也由北方扩展到长江中下游地区,并且提出了要求政治平等的口号。这些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商品经济的发展B.社会流动的加强C.重农抑商的瓦解D.经济重心的南移【答案】A【解析】【详解】依据材料“其成分也包括不直接从事农业生产的盐贩、茶贩等,战争分布地域也由北方扩展到长江中下游地区,并且提出了要求政治平等的口号”,可以看出北宋以后,起义的成员以及战争分布的地域发生了一定的变化,增加了盐贩、茶贩,并且提出了相应的政治平等口号,主要是因为北宋商品经济发展的推动,A项正确;社会流动的加强,并不是主要原因,排除B项;重农抑商政策并没有瓦解,排除C项;材料体现的起义的成分、地域以及口号的变化,与经济重心南移无关,排除D项。故选A项。16.《明史·职官志》载:“然内阁之拟票,不得不决于内监之批红,而相权转归之寺人。(注:内监、寺人皆指太监)于是朝廷之纪纲,贤士大夫之进退,悉颠倒于其手。”这表明了()A.君主专制的日益衰落B.内阁的行政权受到了制约C.中枢权力体制的异化D.以亲制疏统治策略的形成【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然内阁之拟票,不得不决于内监之批红,而相权转归之寺人。”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6明朝皇帝担心内阁变成事实上的宰相,威胁皇权,于是设置司礼监的太监牵制内阁,原本属于内阁的中枢权力,事实上转移到司礼监太监的手中,中枢权力体制发生异化,C项正确;据题意可知,明代国家政务和选官的决策权都掌握在宦官手中,而宦官是秉承皇帝的旨意,这就说明明代的一切大权都是由皇帝决策的,君主专制得到加强,排除A项;明代内阁的行政权并未受到制约,B项表述与史实不符,排除B项;设置司礼监的太监牵制内阁并不是以亲制疏统治策略的表现,排除D项。故选C项。17.下表是1840—1847年中国农民购买力指数估算表(1840年的指数=100)。据此可知,鸦片战争后()年份农民所得物价指数银钱比价指数农民购买力指数18401841184218431844184518461847100.00104.65104.6593.0281.4077.5277.5285.27100.00100.00109.09110.61110.61121.21128.79133.33100.00104.6595.9384.1073.5963.9660.1963.95注:清朝,百姓日常交易用钱,国家赋税则征银。A.出现银贱钱贵现象B.经济和社会危机日益严重C.农村发展整体平稳D.半殖民地化程度逐渐加深【答案】B【解析】【详解】从材料中的“农民购买力指数”可以看出,农民的购买力在下降,而“农民所得物价指数”下降,说明农民获得的东西价值减少,这些说明农民生活较之前更困难。从“银钱比价指数”可以看出,银钱比价下降,说明白银减少,大量外流,国家财政出现问题,因此综合以上的分析可得鸦片战争后经济和社会危机日益严重,B项正确;银钱比价指数反映的是白银减少,而不是银贱钱贵,排除A项;从“农民购买力指数”“农民所得物价指数”都下降可得出,农村发展受到了冲击,并不平稳,排除C项;材料只能体现鸦片战争后的国内经济与社会受到影响,但不能体现半殖民地化,排除D项。故选B项。18.戊戌政变后,保守派官员陈夔龙认为慈禧“并无仇视新法之意,徒以利害切身”。英国人赫德相信改革只是被“拖延”,但不会就此断送。日本驻华公使矢野文雄则将政变视为改革的“渐进”与“激进”路线之争。这反映出当时()A.改革的条件不够成熟B.保守势力并未真正反对新法C.变法革新是大势所趋D.维新派的改良措施过于激进【答案】C【解析】
7【详解】依据材料“并无仇视新法之意,徒以利害切身……但不会就此断送……”,可以看出无论是国内的官员,还是国外的政客一直认为变法革新是潮流,是时代的大趋势,C项正确;仅从材料,无法得出改革的条件状况,排除A项;保守势力已经发动了戊戌政变,说明其对新法的态度并不友好,排除B项;仅从材料,无法得出维新派改良措施的特点,排除D项。故选C项。19.中共成立之初,重视对工农进行思想和理论宣传,但在工人心目是“学生党”“过激派”,在农民心目中不是“同路人”。1926年,共产党在工人心目中“是为工人阶级奋斗的党”,在农民眼中是为穷困农民谋利益的“穷人党”。这一转变的主要原因是中共()A.通过了扶助农工的政策B.积极参加反帝反封斗争C.制定了实事求是的路线D.对国情的认识水平提高【答案】B【解析】【详解】依据材料“是为工人阶级奋斗的党”,“穷人党”,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共产党成立后,积极投身反帝反封建的斗争中,使得党的形象发生了一定的变化,B项正确;扶助农工的政策是孙中山新三民主义的内容,排除A项;形象的转变,得益于积极参加反帝反封斗争,与实事求是的路线关系不大,排除C项;材料体现的是工人和农民对党的进一步认可,不能得出其对国情的认识水平状况,排除D项。故选B项。20.20世纪60年代,我国农业现代化主要是靠机械、化肥、水利和电气。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农业发展更多的是依靠制度创新、价格机制、非传统要素投入以及市场体系建设等,农业现代化水平显著提高。由此可知,这一转变()A.得益于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B.加快了经济全球化进程C.打破了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D.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答案】A【解析】【详解】依据材料“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农业发展更多的是依靠制度创新、价格机制、非传统要素投入以及市场体系建设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80年代中期以后,我国农业现代化依靠制度创新、价格机制等,得益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不断深化的经济体制改革,A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我国农业的进步,不能得出其对经济全球化的推动,排除B项;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改革开放的决定,就已经打破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排除C项;材料体现的是国内农业的发展,不能得出中国的国际地位状况,排除D项。故选A项。21.罗马外事裁判官在审理涉外民商事案件时,首先从罗马法与外国法中寻找共同规则,当没有这种共同规则时,则尽可能地从各种不同的规范和制度中提取比较简单的内容,去掉各民族特有的成分。这体现出罗马法()
8A.维护民族平等B.追求程序正义C.保障平民权利D.注重法律协调【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首先从罗马法与外国法中寻找共同规则,当没有这种共同规则时,则尽可能地从各种不同的规范和制度中提取比较简单的内容,去掉各民族特有的成分”可得出罗马法律在涉及涉外纠纷时,更注重调节不同民族的差异,从而更好地解决问题,D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民族间的平等,只是强调去除民族间的特有成分,能够更好地协调矛盾纠纷,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罗马法的调节作用,而不是程序是否正义,排除B项;材料没有针对平民,排除C项。故选D项。22.“卢梭并不认可启蒙思想家的怀疑精神能够把人们的心灵从对自然、对神的迷信中解放出来的说法。他认为,人们过度依靠理性,就必然失去了自由的意志和过上自主而自然生活的可能。理性只适合用以建立一种人为的政治社会,而不适用于培养自然的习性与美德。”据此可知,卢梭()A.主张用情感取代理性B.背离了启蒙运动的核心主张C.注重自然情感的驱动D.试图调解理性与神学的矛盾【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他认为,人们过度依靠理性,就必然失去了自由的意志和过上自主而自然生活的可能。理性只适合用以建立一种人为的政治社会,而不适用于培养自然的习性与美德”及所学知识可知,卢梭并不反对一般意义上的理性精神,甚至强调理性精神对人类心灵的发展十分重要。但是,卢梭反对的其实是启蒙理性,即由启蒙哲人建立起来作为一切判断之最高标准的理性权威。卢梭看到了启蒙理性的局限:一方面,卢梭并不认可启蒙思想家的理性的怀疑精神能够把人们的心灵从对自然、对神的迷信中解放出来的说法。相反,他强调,正是这样的怀疑精神使人类的社会情感变得衰弱,容易陷入信念迷失的困境。另一方面,认为理性不是人类的天性,因此,人们对理智之爱会弱于对其他自然事物之爱,他强调自然情感作为内心的良知才是人们形成自由意志的主要动力,C项正确;卢梭并不反对一般意义上的理性精神,A项说法错误,排除A项;卢梭的思想弥补启蒙理性精神的缺陷、纠正理性诉求的认知误区,并不背离启蒙运动的核心主张,排除B项;卢梭试图弥补启蒙理性精神的缺陷,与“神学”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23.1929年,苏联接受了美国和德国55个技术援助并签订了合同。1929—1931年苏联从美国的进口额分别为1.39亿卢布、2.07l亿卢布、1.803亿卢布,仅次于德国的进口额。斯大林赞:“在苏联大约有2/3的大型工业企业是由美国帮助建设或提供援助的。”这说明()A.经济危机淡化了意识形态冲突B.苏联工业依赖西方大国
9C.西方放弃了对苏联的敌视政策D.新经济政策的成效显著【答案】A【解析】【详解】依据材料“1929—1931年苏联从美国的进口额分别为1.39亿卢布、2.07l亿卢布、1.803亿卢布,仅次于德国的进口额”,可以看出在美国经济大萧条时期,美苏之间的交流更加的频繁,说明这一时期经济危机淡化了意识形态冲突,A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这一时期,美苏之间的交流,不能说明苏联工业依赖西方大国,排除B项;西方并没有放弃对苏联的敌视政策,排除C项;这一时期,苏联实行的是斯大林模式,不是新经济政策,排除D项。故选A项。24.二战后,美国是实施经济制裁频率最高的国家,经济制裁已成为美国几乎所有外交问题的首选解决方案。下图是美国作为主要发起方的经济制裁次数及效果趋势图。据图可知()A.美国对外经济制裁的次数和成功率呈现正比关系B.二战后次数增加反映了美国世界霸权地位的确立C.1970年后美国单边制裁政策逐渐让位于多边制裁D.1970年后次数增加与其主导的经济体系瓦解有关【答案】D【解析】【详解】依据材料“二战后,美国是实施经济制裁频率最高的国家”,结合图示可以看出20世纪70年代,美国主导的布雷顿森林体系的瓦解,美国对其他国家发起的经济制裁次数增加,D项正确;从图示中可以看出,美国对外经济制裁的次数和成功率并不呈现正比关系,排除A项;二战后,经济次数的增加,不能得出美国的世界霸权地位,排除B项;1970年后美国实施的仍是单边制裁政策,排除C项。故选D项。2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0材料一16世纪,英国的贵族们争相为女王的宫廷消费分担支出,而且还进行奢侈消费的竞赛,以博取家族的名誉和社会地位。18世纪,奢侈消费竞争的主体变成了个人,目的也变为谋取个人荣誉和社会影响力,动力则主要在于文化与市场,其表现形式就是对时尚的追逐和竞争。贵族和市场是时尚的制造者,大众则追随其中,时尚的大众参与,使英国进入商品的大批量需求时期。到了19世纪,贵族的消费模式不再是贵族的专利,而是成为包括资产阶级、中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在内的诸社会阶层所追求的模式。需要指出的是,英国上流社会和资产阶级虽盛行“夸示性”消费,但普通劳动者遵奉的仍是勤奋、节俭的消费观。——摘编自《从勤俭节约到消费至上:对西方消费文化的唯物史观解读》材料二清朝建立后,颁布了《大清通礼》,要求品官士民“人人循礼而行”,但自明中叶以来就出现的奢靡之风却在清朝前期延续。清前期奢靡之风首先体现在服饰的变化上,以前只有士人才能穿的裘皮衣服,“今则里巷妇孺皆裘矣”。饮食方面,士庶之家请客吃饭,“一筵所需几费中人之产”。丧葬嫁娶方面,富贵之家极力讲求排场,一般百姓也竭力效尤,甚至“卖田以嫁女,破产以治丧”。清政府多次下诏禁止奢靡,但由于吏治日益败坏,八旗子弟腐化,奢风不但未得到抑制,反而愈演愈烈。乾隆十三年,刘大櫆认为国家休养生息近百年,而民生日贫,“风俗日奢”是重要原因。——摘编自宋传银《论清前期的“奢靡”之风》(1)根据材料一指出16—19世纪英国奢侈消费发生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变化原因。(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16—19世纪英国奢侈消费变化与清前期奢靡之风盛行的异同。(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我们应树立怎样的消费观?【答案】(1)变化:竞争主体由家族变为个人;目的由家族利益变为个人利益;动力由政治变为时尚和市场;奢侈消费不再是贵族的特权(消费的等级性削弱)。原因:思想解放运动的推动(自由主义的影响);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发展;工业革命扩大了世界市场,使消费品日益丰富;新兴阶层的壮大和人民收入水平的提高。(2)同:商品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方式和价值观的变化;与政治变化密切相关;冲击了社会等级制;由富有阶层引领;客观上拉动经济的增长。异:英国的变化与社会转型相伴,而清前期是封建经济发展的产物;英国由上流社会和资产阶级主导,而清前期带有全民性质;英国消费观较为理性,而清前期呈现畸形态势;英国扩大了市场并推动经济发展,而清前期不利资本积累和败坏了社会风气。(3)消费观:量入为出,适度消费;避免盲从,理性消费;保护环境,绿色消费﹔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等。【解析】【小问1详解】
11变化:根据材料一“16世纪,……以博取家族的名誉和社会地位。18世纪,奢侈消费竞争的主体变成了个人,目的也变为谋取个人荣誉和社会影响力”得出竞争主体由家族变为个人;目的由家族利益变为个人利益;根据材料一“以博取家族的名誉和社会地位……动力则主要在于文化与市场,其表现形式就是对时尚的追逐和竞争。”得出动力由政治变为时尚和市场;根据材料一“到了19世纪,贵族的消费模式不再是贵族的专利,而是成为包括资产阶级、中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在内的诸社会阶层所追求的模式。”得出奢侈消费不再是贵族的特权(消费的等级性削弱)。原因:结合所学可知,分别从16至19世纪英国资本主义民主政治的发展、工业革命的开展、思想解放运动的影响、民众收入水平的提高等方面分析说明奢侈消费发生变化的原因,例如:思想解放运动的推动(自由主义的影响);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发展;工业革命扩大了世界市场,使消费品日益丰富;新兴阶层的壮大和人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小问2详解】同:根据材料一“到了19世纪,贵族的消费模式不再是贵族的专利,而是成为包括资产阶级、中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在内的诸社会阶层所追求的模式。”和材料二“清前期奢靡之风首先体现在服饰的变化上,以前只有士人才能穿的裘皮衣服,‘今则里巷妇孺皆裘矣’。”及所学可知,商品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方式和价值观的变化;与政治变化密切相关;冲击了社会等级制;根据材料一“英国上流社会和资产阶级虽盛行‘夸示性’消费”和材料二“富贵之家极力讲求排场,一般百姓也竭力效尤”及所学可知,由富有阶层引领;客观上拉动经济的增长。异:根据材料一“到了19世纪,贵族的消费模式不再是贵族的专利,而是成为包括资产阶级、中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在内的诸社会阶层所追求的模式”及所学可知,英国的变化与社会转型相伴,而清前期是封建经济发展的产物;根据材料一“英国上流社会和资产阶级虽盛行‘夸示性’消费”和材料二“今则里巷妇孺皆裘矣”可知,英国由上流社会和资产阶级主导,而清前期带有全民性质;根据材料一“但普通劳动者遵奉的仍是勤奋、节俭的消费观”和材料二“丧葬嫁娶方面,富贵之家极力讲求排场,一般百姓也竭力效尤,甚至‘卖田以嫁女,破产以治丧’。”可知,英国消费观较为理性,而清前期呈现畸形态势;根据材料二“清政府多次下诏禁止奢靡,但由于吏治日益败坏,八旗子弟腐化,奢风不但未得到抑制,反而愈演愈烈。”及所学可知,英国扩大了市场并推动经济发展,而清前期不利资本积累和败坏了社会风气。【小问3详解】消费观: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分别从量入为出,适度消费;避免盲从,理性消费;保护环境,绿色消费﹔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等方面说明。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12全球治理是指通过具有约束力的国际规则解决全球性问题,以维持正常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全球治理体系是发达国家主导下形成的,随着国际力量消长以及全球性挑战日益增多,全球治理难题日益凸显。全球治理的突出特征是它的公共属性,贸易自由化、移民问题、环境保护等问题事关所有国家的利益,这就会引发全球治理中的供需失衡:一方面全球性问题越来越多,另一方面全球治理供给不足。全球治理还存在“发展缺位”问题。全球治理的最终目的是促进各国共同发展。然而,全球治理体系不能保证所有国家获得同等的受益机会,这也是当前出现逆全球化浪潮的主要根源。根据材料,围绕“全球治理”拟定一个具体论题,并结合世界近现代史相关知识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达清晰。)【答案】论题:国际规则的建立是影响全球治理的关键因素。阐述:二战后,依据《联合国宪章》确立的宗旨和原则,联合国至今在维护国际安全、促进经济发展和改善贫困人民生活等方面发挥其主导作用。在雅尔塔体制的基础上,形成美苏主宰世界的两极格局,为了在冷战中取得优势,双方相互借鉴,推动世界整体的发展。战后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在以美英为首的西方国家主导下,建立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和关贸总协定为支柱的布雷顿森林体系,推动世界经济向制度化方向发展。随着贸易自由化不断深入,1995年世贸组织逐渐取代了关贸总协定,它以平等互惠的原则,逐步调降各会员国关税与非关税贸易障碍,并消除国际贸易的歧视待遇,构筑起国际多边贸易体制,为经济全球化提供了制度保证。因此,新型全球治理应以“合作共赢”“规则导向”为原则,推动治理体系向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解析】【详解】论题:根据“全球治理是指通过具有约束力国际规则解决全球性问题,以维持正常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可得出主题为国际规则的建立是影响全球治理的关键因素。阐述时,主要结合二战后新的国际格局的形成的角度概括。再结合二战后以美国为首的世界经济体制的建立及产生的影响进行概括,如涉及到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和关贸总协定、世贸组织等。最后再总结可得出新型全球治理应以“合作共赢”“规则导向”为原则,推动治理体系向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27.【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材料1907年清民政部奏请朝廷制定民法,1911年完稿的《大清民律草案》共5编36章1569条。前三编主要是以日本公布的民法为蓝本,同时对德国、瑞士的民法有所参考。在总则编中,采取了私有财产所有权不可侵犯、契约自由、过失致人损害应予赔偿等资产阶级民法的基本原则;在债权编中,规定了债权的标的、效力、让与等;在物权编中规定了对各种形式的财产权的法律保护等。后两编(亲属和继承)虽也采纳了一些西方新制,但更注重的是中国固有的礼教民俗。从整体上来说,法典强调对先进民法理论和立法成果的吸收,在许多方面严重脱离中国实际,但作为中国第一部民法典草案,对以后的民事立法产生了重要影响。——摘编自《大清民律草案的内容和基本特征》(1)根据材料,概括清末制定的民法的特点。(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清末制定民法的影响。【答案】(1)特点:政府主导;体系较为完备;深受西方法律影响(具有资产阶级民法的特征);新旧并存(传统色彩浓厚);脱离国情,难以实施。
13(2)影响:促进了中国民法学理论的形成和发展(推动了民法的传播);打破了传统诸法合体的体例;推动了中国法律近代化的进程;有助于资本主义发展;为以后法制改革提供借鉴。【解析】【详解】(1)特点:依据材料“1907年清民政部奏请朝廷制定民法”,得出政府主导;依据材料“1911年完稿的《大清民律草案》共5编36章1569条”,得出体系较为完备;依据材料“前三编主要是以日本公布的民法为蓝本,同时对德国、瑞士的民法有所参考”,得出深受西方法律的影响(具有资产阶级民法的特征);依据材料“后两编(亲属和继承)虽也采纳了一些西方新制,但更注重的是中国固有的礼教民俗”,得出新旧并存(传统色彩浓厚);依据材料“在许多方面严重脱离中国实际,但作为中国第一部民法典草案,对以后的民事立法产生了重要影响”,得出脱离国情,难以实施。(2)影响:从对民法的影响分析,得出促进了中国民法学理论的形成和发展(推动了民法的传播);从对传统体例的影响分析,得出打破了传统诸法合体的体例;从对中国法律的影响分析,得出推动了中国法律近代化的进程;从对资本主义的发展分析,得出有助于资本主义发展;从对之后的法律发展分析,得出为以后法制改革提供借鉴。2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1974年,45岁的西华师大“熊猫教授”胡锦矗,牵头全国第一次大熊猫野外调查研究。这次调查历时4年徒步9万公里,最终形成20多万字的《四川省珍贵动物资源调查报告》。基于胡锦矗科研团队的调查,国务院批准将2万公顷的卧龙自然保护区扩建为20万公顷,同时建立唐家河等5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983年他建立世界上第一个大熊野外生态观察站,取名“五一棚”,邀请著名动物学家夏勒等外国专家进驻“五一棚”,开启了大熊猫研究的国际合作,同时完成世界上第一部探索大熊猫生态环境和习性的巨著《卧龙的大熊猫》,出版专著20多部。胡锦矗发明通过龚便判断大熊猫特性的“胡氏方法”,沿用至今。他一直坚持授课到84岁高龄,为我国培养了一大批杰出的保护生物学人才。——摘编自《西华师大三代科学家同获大熊猫研究与保护最高奖》(1)根据材料,概括胡锦矗教授的主要成就。(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胡锦矗教授取得成就的原因。【答案】(1)成就:组建科研团队;推动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建立;建立大熊猫研究机构;开启了大熊猫研究的国际合作;出版多部科研著作;发明“胡氏方法”;培养了大批人才。(2)原因:党和政府的支持;改革开放和与经济的发展;国际合作与团队协作;优秀的科学素养和爱国情怀。【解析】【小问1详解】
14成就:根据“牵头全国第一次大熊猫野外调查研究。”得出组建科研团队;根据“基于胡锦矗科研团队的调查,国务院批准将2万公顷的卧龙自然保护区扩建为20万公顷,同时建立唐家河等5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得出推动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建立;根据“1983年他建立世界上第一个大熊野外生态观察站”得出建立大熊猫研究机构;根据“邀请著名动物学家夏勒等外国专家”得出开启了大熊猫研究的国际合作;根据“《卧龙的大熊猫》”得出出版多部科研著作;根据“胡氏方法”得出发明“胡氏方法";根据“为我国培养了一大批杰出的保护生物学人才。”得出培养了大批人才。【小问2详解】原因:根据“国务院批准”得出党和政府的支持;根据所学可得出改革开放和与经济的发展;根据“邀请著名动物学家夏勒等外国专家进驻‘五一棚’,开启了大熊猫研究的国际合作”得出国际合作与团队协作;根据所学,从个人的品质角度概括,可得出优秀的科学素养和爱国情怀。
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