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吉林省白城市洮南市第一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3月月考历史 Word版含解析》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洮南一中高二下学期阶段检测历史试题第I卷选择题一、单项选择题(共32小题,每小题2分,共64分。在每小题所列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1.近年,考古工作者在江西国字山发现了战国中期的大型墓葬。该墓葬具有突出的越文化特征,同时又有楚文化和江淮文化等文化因素,墓葬形制也与中原墓葬有相似之处。此考古发现()A.印证了“春秋五霸”的政治格局B.反映了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特点C.证明中原率先成为中华文明核心D.说明了统一多民族国家已经建立【答案】B【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考古工作者在江西发现的战国中期墓葬,融合了越文化、楚文化和江淮文化等文化因素,其形制与中原墓葬有相似之处等,反映了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特点,B项正确;战国时期的墓葬不能印证“春秋五霸”的政治格局,排除A项;材料不足以证明中原率先成为中华文明核心,排除C项;战国中期统一多民族国家尚未建立,排除D项。故选B项。2.《大唐开元礼·序列(下)》中规定:凡身亡者,“六品以下达于庶人称死”,关于墓田、坟高、明器等规定中均不见涉及庶人;宋高宗绍兴十二年(1142年)制定的庶民墓田法令规定:“庶人墓田,依法置方一十八步。”这一变化表明了A.传统等级秩序的基本崩溃B.礼治秩序趋向平民化C.唐宋政府较重视丧葬仪式D.古代丧葬制度的完善【答案】B【解析】【详解】唐代法令与礼典中并没有庶民享有墓田之规定,墓田只有六品之上官家才能享受,即是说庶民百姓无权以墓田祭祀自己的祖先与亲人,礼制是贵族化的。到了南宋时期,制定庶民墓田法令,在全宋推行。宋代庶民享有墓田的法令是得到司法的支持与保护的。这样一来,礼治秩序趋向了平民化与生活化,B项正确;法律允许庶民有墓田,并不代表传统等级秩序的基本崩溃,排除A项;材料不能说明政府是否重视丧葬祭祀,排除C项;材料说明丧葬习俗由贵族扩展到平民,不能说明这一制度完善,排除D项。故选B项。3.
1有学者指出,商朝产生了中国最古老的书面语,它由表示意义或物体的汉字组成。这些汉字在不同地区有着不同的发音方式,但是,任何汉字不管其发音如何,含义却是同样的。该学者意在强调商朝的书面语A.致使中国开始进入文明社会B.有利于中华民族的统一与延续C.助推了中国汉字走向多元化D.促进了奴隶制王朝文化的繁荣【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中国最古老的书面语”虽然各地区的发音不同,但汉字的含义却是一样的。”可知,商朝产生了成熟文字,并推广到各地区,文字是一个民族形成的主要条件,这种共同的书面语及汉字的相同含义利于中华民族的统一和历史的延续,B项正确;中国开始进入文明社会是在夏朝,排除A项;题干并未涉及商朝的书面语助推中华汉字走向多元化这一主题,排除C项;D项与题干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4.春秋末期,中行氏在晋国内部纷争中失败,中行寅因此怪罪太祝祭祀用的牺牲不肥美且斋戒不敬,太祝则认为中行寅不修德义而招致民怨,“一人祝之,一国诅之,一祝不胜万诅,国亡不亦宜乎!”太祝的观点()A.反映了民本思想倾向B.质疑了祭祀功用C.强调了宗法伦理关系D.否定了君权神授【答案】A【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末期,晋国太祝认为中行氏在纷争中失败,是中行寅不修德义,引发一国民众怨恨所致,其观点反映了民本思想倾向,A项正确;质疑祭祀功用的是中行寅而非太祝,排除B项;材料并未体现血缘宗法伦理关系,排除C项;太祝的观点并未否定君权神授,排除D项。故选A项。5.墨子认为:“圣人为政一国,一国可倍也(国家的国力可成倍增加)。大之为政天下,天下可倍也。其倍之非外取地也。因其国家去共无用之费,是以倍之”。这一主张A.以尚贤非攻为原则B.重在减免无益消耗C.具有鲜明的功利性D.表明兼爱具体之法【答案】B【解析】【分析】
2【详解】材料体现的是墨子认为执政者要使自己的国家财富成倍增长,应该通过在国内实行“节用”来实现,因此材料体现的是墨子重在减免无益消耗,B项正确;尚贤主张贤德的人治理国家,与材料无关,排除A项;材料与功利性无关,排除C项;兼爱指同时爱不同的人或事物,与材料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点睛】6.南宋时期,在朱熹等人的影响下,出现了相当多的通俗教育读本,如《劝孝文》《劝学文》等。学者葛兆光认为“朱熹最重要也是在后世影响最大的著作就是《家礼》”。这表明朱熹理学A.践行了“格物致知”的理念B.有助于儒家伦理的世俗化C.印证了“理”在生活中的道理D.旨在重塑儒家的伦理规范【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出现了相当多的通俗教育读本”并结合所学可知,朱熹把理学通俗化与生活化,促进了理学思想的传承,B项正确;格物致知是求理的方法,与材料无关,排除A项;材料与印证“理”在生活中的道理的说法无关,排除C项;理学的根本目的是为维护封建统治服务,重塑儒家的伦理规范属于手段,排除D项。故选B项。7.中国历来有“易代修史”的传统。一个朝代灭亡以后,后继的新朝代为了总结历史,借鉴往事,吸取经验教训,都要给上一个朝代编纂历史,这个优良传统绵延不断,经久未绝。这有利于中华文化A.传承文明,开拓创新B.面向世界,博采众长C.绵延不绝,传承至今D.独树一帜,独领风骚【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中国历来有‘易代修史’的传统”并结合所学可知,史书典籍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重要见证,修史的传统成就了中华文化的连续性,C项正确;“传承文明”符合题意,但是“开拓创新”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A项;面向世界,博采众长不是“易代修史”的目的所在,排除B项;独树一帜,独领风骚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8.魏晋以来佛教、道教广泛传播,宋人李觏认为原因在于“儒失其守,教化坠于地”;张载认为佛道追求的彼岸是虚幻的,与“吾儒”水火不容。由此可知,李觏、张载主张A.儒法并用以维护君权B.立足考据以重建学风C.复兴儒学以回应挑战D.杂糅佛道以构建理学【答案】C【解析】【详解】
3由材料中“儒失其守,教化坠于地”、“与吾儒水火不容”可得出作者对儒学的社会地位沦落、佛教和道教的盛行感到不满,站在维护儒学统治地位的立场上抨击佛教、道教,结合所学可知,宋儒通过改造儒学来达到重振儒学、回应佛道挑战的目的,C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儒法并用”,排除A项;清代的学者主张立足考据以重建学风,排除B项;李觏和张载没有主张“杂糅佛道”,排除D项。故选C项。9.明清时期,“善书”在民间广为流行,这类书籍多由士绅编撰,内容侧重倡导忠孝友悌、济急救危、受辱不怨,戒饬攻诘宗亲、凌逼孤寡等,以奉劝世人“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善书”的流行A.确立了理学思想的主导地位B.强化了社会主流的价值观C.阻碍了官方意识形态的推广D.冲击了儒家经典的神圣性【答案】B【解析】【详解】结合所学内容可知,善书的内容都是传统儒家思想的内容,而儒家思想是明清时期的主流思想,所以善书的流行是在强化社会主流的价值观,故选B;理学的主导地位在南宋就已经得到确立,排除A;儒家思想就是官方的意识形态,所以“阻碍”的说法错误,排除C;善书的流行是强化了儒家思想的地位,没有冲击,排除D。10.《海国图志》问世不久即传入日本,当时著名学者佐久间象山感叹自己与魏源“所见亦有暗合者”“真可谓海外同志”,另一日本学者感慨道:“使海内尽得观之,庶乎其为我边防之一助矣!”这表明此时中日两国的有识之士()A.有了“开眼看世界”的意识B.主张中日结盟以反对西方的侵略C.产生了反对封建专制的思想D.掀起了“师夷长技”的社会运动【答案】A【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世纪中期,《海国图志》得到一些日本学者的赞同,表明此时中日两国的有识之士有了“开眼看世界”的意识,A项正确;材料并未体现中日结盟以反对西方侵略的主张,排除B项;魏源写作的《海国图志》并不反对封建专制,排除C项;材料不足以说明中日两国都掀起了“师夷长技”的社会运动,排除D项。故选A项。11.中古时期,亚洲地区出现许多“撞名”的地点,如朝鲜有江西郡、延安郡,日本有“东京洛阳”“西京长安”的说法。这反映了()A.中华文化的辐射传播B.中华文化的兼收并蓄
4C.周边国家的生搬硬套D.华人移民的辛勤开拓【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亚洲地区出现许多撞名的地点”可以看出,这些地点基本都是中国的城市,可见中华文化对周边国家产生了极大的影响,A项正确;材料内容与中华文化的兼收并蓄无关,排除B项;“生搬硬套”表述错误,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华人移民,排除D项。故选A项。12.晚清时期,中国人惊奇地发现西方物理学揭示的一些原理,与《墨子》记载有相似之处。自秦汉以来几乎被人遗忘的《墨子》重新引起国人的关注与研究。这一现象表明()A.墨学复兴促进传统科技转型B.传统科技与近代科技一脉相承C.西学东渐促进了墨学的复兴D.中国古代的科技以实验为基础【答案】C【解析】【详解】依据材料“自秦汉以来几乎被人遗忘的《墨子》重新引起国人的关注与研究”可知,西学东渐推动了中国传统文化墨学的复兴,C项正确;“科技转型”表述错误,排除A项;“一脉相承”表述错误,排除B项;中国古代科技是以经验为主,排除D项。故选C项。13.某书云:中国的“印刷术用于传播古老的观念,而不是新思想;火药加固了皇帝的统治,而不是正在出现的诸民族君主的地位;指南针除郑和用于著名的远航外,并不像西方人那样用于世界范围的探险、贸易和帝国的建立”。作者旨在说明中国的三大发明A.对西方科技产生了革命性影响B.发挥重大作用需要一定的社会环境C.确保中华文明长期领先于世界D.推动了整个世界向着近代社会转变【答案】B【解析】【分析】【详解】根据材料“印刷术用于传播古老的观念,而不是新思想;火药加固了皇帝的统治,而不是正在出现的诸民族君主的地位;指南针除郑和用于著名的远航外,并不像西方人那样用于世界范围的探险、贸易和帝国的建立”,并结合所学可知,中国的三大发明对西方产生了重大影响,促进了西方的社会转型;但在中国并没有发挥重要的作用,说明中国的三大发明发挥重大作用需要一定的社会环境,B项正确;“对西方科技产生了革命性影响”只是强调了对西方的影响,这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中国的三大发明在中西方发挥了不同的作用,未体现“确保中华文明长期领先于世界”,排除C项;“推动了整个世界向着近代社会转变”的说法过于绝对,且与史实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
5【点睛】14.有学者评述:“世界文化遗产的申报和管理中,自然延伸出一种“古为今用”的三段论:不遗余力地包装文化遗产;兢兢业业地将文化遗产中报为“世界级”;迅雷不及掩耳地将文化遗产货币化。”该学者认为这种“古为今用”的做法( )A.提升了公众对文化遗产的认可度B.背离了设立世界文化遗产的初衷C.忽视了文化遗产保护的经济效益D.保护了文化遗产的民族性多样性【答案】B【解析】【详解】据题意可知,该学者认为这种“古为今用”的做法最终是为了实现经济目的,并不是为了真正的保护世界遗产,因此背离了设立世界文化遗产的初衷,B项正确;这种做法不符合设立世界文化遗产的初衷,因此不是提升公众对文化遗产的认可度,排除A项;这一做法是只注重文化遗产的经济效益,并没有保护文化遗产的民族性和多样性,排除CD项。故选B项。15.日本明治维新时期,一些维新志士吸收阳明学中注重人性“陶冶人物之功”,在幕府末期的社会变更中找到了让自己扬名历史的哲学。阳明学成为维新志士反抗封建幕府统治最尖锐的思想武器。材料体现了A.中华文化的世界性影响B.托古改制推动政治革命C.进步思想决定改革成败D.阳明学是明治维新的指导思想【答案】A【解析】【详解】明治维新时期,日本的维新志士利用中国明代的阳明学,使其成为反抗封建幕府统治的思想武器,体现了中华文化的世界性影响,A项正确;阳明学在日本社会变革中发挥作用,不能说明“托古改制推动政治革命”,B项错误;日本明治维新志士利用中国的儒家学说开展反封建斗争不能说明进步思想“决定”改革成败,C表述绝对,排除;阳明学说是被日本维新志士吸收利用,而非明治维新的指导思想,排除D。16.2015年2月到6月,贵阳孔学堂与国际多媒体文化协会合作,发起面向全球漫画艺术家征集"孔子与中国”漫画大赛活动。短短的四个月内,“孔子与中国”漫画大赛组委会就收到了来自全球67个国家和地区的1120幅作品。这反映出当前A.中国文化的国际影响力和感召力B.世界文化的趋同化趋势加强C.儒学引领世界艺术发展价值走向D.世界科技文化发展日新月异.
6【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大赛组委会能够收到来自全球67个国家和地区的1120幅作品”可知中国文化具有国际影响力和感召力,A项正确;世界文化是多元的,趋同化趋势不符合史实和现实,排除B项;孔子和中国文化具有世界影响力,但是不能说明儒学引领世界艺术价值走向,排除C项;材料并未体现科技的发展情况,排除D项。故选A项。17.鲁迅在介绍汉译的《百喻经》时这样评价:“尝闻天竺寓言之富,如大林深泉,他国文艺,往往蒙其影响,即翻为华言之佛经,亦随在可见。”由此可见A.佛教的传入影响了人们的生活方式B.佛教内容全是寓意深刻的寓言故事C.佛教的翻译成为喜闻乐见的社会现象D.佛教传入为中国文学增添了新的成分【答案】D【解析】【详解】由材料“天竺寓言之富,如大林深泉,他国文艺,往往蒙其影响,即翻为华言之佛经,亦随在可见”可知,天竺的寓言故事随佛经被翻译为汉语,随处可见,这体现了佛教传入丰富了中国文学的内涵,为中国文学增添了新的成分,D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佛教的传入对中国文学的影响,没有体现出影响了人们的生活方式,排除A项;佛教内容全是寓意深刻的寓言故事,说法错误,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佛教传入丰富了中国文学的内涵,为中国文学增添了新的成分,佛教的翻译成为喜闻乐见的社会现象,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C项。故选D项。18.古巴比伦的《汉谟拉比法典》详尽规定了契约的订立和履行。如,法典的第42—52条是租借田地而出现的各种情形的规定;第114-119条是对各种债权债务的规定;第253-257条是对雇佣者各种法定义务的规定。这表明古巴比伦A.订立契约已经是普遍现象B.契约主要涉及借贷和雇佣C.契约订立须遵守严格程序D.形成诚实守信的契约精神【答案】A【解析】【分析】【详解】根据材料可知,古巴比伦的《汉谟拉比法典》中有众多条款是关于契约的订立和履行,说明订立契约已经是普遍现象,A项正确;契约除了借贷和雇佣,还包括租借田地,排除B项;材料强调订立契约已经是普遍现象,而不是程序,排除C项;材料信息与诚实守信的契约精神无关,排除D项。故选A项。点睛】
719.公元9世纪时,巴格达以有百余家书商而自豪。据记载,一位医生谢绝了苏丹的迁居邀请,因为搬运他的藏书需要400只骆驼。一批王公在10世纪时,其藏书之多,可以与欧洲所有图书馆中发现的总和匹敌。据此可知A.阿拉伯精英阶层垄断了文化资源B.阿拉伯人重视知识和书籍的保存C.阿拉伯大力支持鼓励私人藏书D.阿拉伯文化教育事业蓬勃发展【答案】B【解析】【分析】【详解】由材料可知,在公元10世纪左右,在阿拉伯上至王公贵族,下至普通医生、书商,许多人拥有大量的藏书,体现了阿拉伯人重视知识和书籍的保存,B项正确;材料显示许多阿拉伯人拥有大量藏书,但不能说明阿拉伯的精英阶层垄断了文化资源,排除A项;材料显示许多阿拉伯人拥有大量藏书,没有表明阿拉伯官方支持鼓励私人藏书,排除C项;材料显示许多阿拉伯人拥有大量藏书,没有体现阿拉伯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状况,排除D项。故选B项。【点睛】20.这里开创了一系列的世界之最:最古老的城市和文字,最早的成文法典,最早的历法,最早的冶金技术,最早的学校、图书馆,最早的神话,最早的药典。“这里”是指( )A.希腊半岛B.尼罗河流域C.两河流域D.印度河流域【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最古老的城市和文字,最早的成文法典,最早的历法,最早的冶金技术”并结合所学内容可知,这些都出现于古代两河流域,C项正确;世界上最古老的城市和文字出现于古代两河流域,而非希腊半岛、尼罗河流域和印度河流域,排除ABD项。故选C项。21.日耳曼统治西欧之后,创造了基督教的神学观,古希腊,罗马文化被视为“异教”训以抛弃。在公元8~10世纪的百余年中,阿拉伯世界出现了一场有组织的翻译古希腊、罗马文化典籍的运动,大量相关典籍以阿拉伯语的形式保存了下来。据此可知,该运动()A.表明阿拉伯与西方文化同根同源B.体现了中古阿拉伯文化领先世界C.对欧洲文明的存续产生深远影响D.加速了对被征服地区文化的吸收【答案】C【解析】
8【详解】阿拉伯世界翻译古希腊、古罗马典籍,保存了古希腊罗马文化,对欧洲文明的存续产生了深远影响,C项正确;阿拉伯文化和西方文化不是同根同源,排除A项;材料没有将阿拉伯地区和其它地区的文明进行对比,无法得出中古时期阿拉伯文化领先世界的结论,排除B项;D项与材料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22.文字的发明与金属工具的使用、城市的出现以及国家政治权力确立等成为人类文明发生的重要标志,正是文字最早产生的地区孕育了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下列区域符合这一叙述的是①两河流域②尼罗河流域③大西洋东部④亚洲北部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答案】A【解析】【详解】结合所学可知,古代西亚主要包括两河流域、伊朗高原及其周边地区,是世界上最早进入文明的地区之一。两河流域南部的苏美尔人创造了迄今所知世界上最早的文字,①符合题意;古代埃及位于尼罗河流域,有丰富多彩的神话和文学故事,象形文字几乎和楔形文字一样古老。这种文字来源于最初的象形字,由表音符号、表意符号和限定符号组成。象形文字约形成于公元前4世纪末,一直使用到公元4世纪,②符合题意;大西洋东部、亚洲北部不是文字最早产生的地区,③④与题意不符;①②符合题意,A项正确;因为②符合题意,③与题意不符,排除B项;因为④与题意不符,排除C项、D项。故选A项。23.古代亚述王朝的几个重要国王都十分热衷于大规模的宫廷建筑,其中尤其以萨尔贡二世在杜尔—沙鲁金城内修建的皇宫最为辉煌,“人首飞牛”是该王宫大门两侧的守护神兽的雕像(见下图)。其是人头、狮身、公牛蹄的组合,生有飞翼。这一雕像的寓意是()A.专制王权的神圣威严B.农耕文明的吉祥象征C.民族振兴的尚武精神D.渔猎生活的真实写照【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可知,“人首飞牛”是守护神兽,其守护的是王宫,是一种王权神圣不可侵犯的象征,故A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古代亚述王朝是否从事农耕,故B项错误;材料与“民族振兴的尚武精神”无关,故C项错误;材料未涉及渔猎生活,故D项错误。24.
9古希腊雕塑各个时期表现手法各有特色,经过了从“僵直的站立”到“放松的右腿”再到“自由运动的身体”进而走向了“弄姿作态”的艺术呈现方式。这反映了古希腊A.艺术自由气息浓厚B.人文思想深入发展C.雕塑技艺持续改进D.商品经济影响深远【答案】B【解析】【分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人文主义精神倾向于对人的个性的关怀,注重强调维护人类的人性尊严,提倡宽容的世俗文化,反对暴力与歧视,主张自由平等和自我价值,并发展成为一种哲学思潮与世界观。因此从“僵直的站立”到“放松的右腿”再到“自由运动的身体”反映的是人文主义精神的发展,B项正确;材料与艺术自由气息浓厚、雕塑艺术改进及商品经济发展无关,强调的是人文精神的发展,排除ACD项。故选B项。【点睛】25.公元前5世纪以前,希腊哲人主要探讨的是宇宙本原等问题。其后,智者学派另提出一些命题,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皆有丰富的论述,希腊哲学的主题已转移到A.神B.自然C.人D.政治【答案】C【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苏格拉底强调的是美德即知识和有思想力的人是万物的尺度;柏拉图强调的是理念论;亚里士多德强调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三者都突出了人的主体地位,C选项符合题意。ABD选项与材料无关,排除。26.公元前5世纪伯罗奔尼撒战争期间,希腊地震不断发生,有时还引起海啸。时人认为这是神灵的警示,修昔底德则认为地震不过是巧合的自然现象,而海啸是由地震吸引海水离开海岸,海水回冲后产生的水灾。据此可知,修昔底德A.具有理性精神B.强调了人的个性自由C.集文化之大成D.创立了朴素唯物主义【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可知,伯罗奔尼撒战争期间,有人认为地震是神灵启示,修昔底德却用理性分析,故选A项;材料与人的个性自由无关,排除B项;材料无法判断修昔底德是集文化之大成,排除C项;材料与物质和意识的关系无关,排除D项。排除BCD项,故选A项。27.
10古希腊悲剧《被缚的普罗米修斯》讲述的是,普罗米修斯为人类盗取火种而遭到主神宙斯严厉惩罚的故事,剧中借普罗米修斯之口说:“说句老实话,我憎恨所有的神。”该剧深受雅典人的喜爱。这反映出当时雅典人A.宗教意识淡薄B.反对神灵崇拜C.注重物质生活D.强调人的价值【答案】D【解析】【详解】试题分析:在古希腊雅典随着民主政治发展,出现智者学派,提出“人是万物的尺度”,强调人的价值。古希腊雅典并没有宗教,崇拜的古希腊神话诸神。排除AB.注重物质生活材料并没有体现。排除C。考点:西方人文精神起源及发展.西方人文主义思想的起源28.柏拉图评价雅典城邦民主政治∶"我们做一双鞋子还要找一个手艺好的人,生了病还要请一位良医,而治理国家这样一件大事竟交给随便什么人,这岂不是荒唐?"材料意在A.主张实施精英治国B.要求建立君主政体C.强调独立理性思考D.提倡"美德即知识"【答案】A【解析】【分析】【详解】根据材料“……而治理国家这样一件大事竟交给随便什么人,这岂不是荒唐?”,并结合所学可知,柏拉图反对雅典城邦的直接民主,因为直接民主易导致权力的滥用和误用;柏拉图主张实施精英治国,应让有能力的人治理国家,A项正确;材料未体现柏拉图要求建立什么样的政体问题,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独立理性思考问题,排除C项;苏格拉底提倡“美德即知识”,排除D项。故选A项。【点睛】29.古罗马法学家盖尤斯记述过一个案例:有人砍伐邻居家的葡萄树,被告上法庭,原告虽提供了确凿证据,却输掉了官司。原因是原告在法庭辩论中把“葡萄树”说成了“葡萄”而《十二铜表法》只规定了非法砍伐他人“树木”应处以罚金。该案例说明当时在罗马A.不重视私有财产的保护B.法律具有形式主义特征C.审判程序缺乏公正性D.审判结果取决于对法律的解释【答案】B【解析】【详解】原告在法庭辩论中把“葡萄树”说成了“葡萄”,而不符合《十二铜表法》规定(非法砍伐他人“树木”应处罚金),就输掉了官司。这正好说明了当时罗马法律的形式主义(呆板、教条)的特点
1130.法国画家让·莱昂·热罗姆的画作《法庭上的芙丽涅》描述的是:公元前4世纪,当时雅典最美的女人芙丽涅因渎神罪被指控,按法律当处死。而她的辩护人用动情的言辞质问:“难道你们忍心让这位阿芙罗狄特(古希腊美丽女神)的弟子香消玉殒吗?”这打动了陪审团。经投票,陪审法庭判其无罪。这反映了古代雅典A.人文主义色彩浓厚B.司法审判缺乏严格的程序C.法律注重维护妇女的权利D.民主政治具有极大的随意性【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芙丽涅因为渎神罪被判处死刑,但她的辩护人却认为不能将这么美的女人处死,最后打动了陪审员,体现了古希腊重视人的人文精神,A项正确;司法审判经过了辩护、投票、最后表决,符合民主程序,排除B项;C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D项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故选A项。31.在欧洲人眼里,地球的真实构成是一个神秘的话题。中世纪的地图将地球绘成光盘状,中心为耶路撒冷。一些奇形怪状的图形向四周辐射开来,代表三座已知的大陆,标注着伊甸园和《圣经》记载的其他地方。造成当时地图形状的主要原因是()A.欧洲缺乏对世界其他地区的了解B.宗教在中世纪欧洲占据支配地位C.中西方当时从未有过任何的联系D.欧洲资本主义萌芽发展异常缓慢【答案】B【解析】【详解】依据材料“中世纪的地图将地球绘成光盘状,中心为耶路撒冷……标注着伊甸园和《圣经》记载的其他地方”,可以看出中世界宗教对欧洲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而且占据着重要的位置,B项正确;材料也涉及了对其他地方的记载,排除A项;“从未有过”,表述绝对,排除C项;材料不能反映欧洲资本主义萌芽的状况,排除D项。故选B项。32.俄罗斯发端于9世纪建立的基辅罗斯,在这一时期,拜占庭帝国的传教士在传教过程中,曾以希腊字母为基础,创造了斯拉夫字母;当时人们所信仰的宗教则是拜占庭的东正教。这说明基辅罗斯( )A.深受希腊文化的影响B.深受拜占庭帝国的影响C.不是一个独立国家D.没有本土的文字和宗教【答案】B【解析】
12【详解】根据材料“拜占庭帝国的传教士在传教过程中,曾以希腊字母为基础,创造了斯拉夫字母;当时人们所信仰的宗教则是拜占庭的东正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基辅罗斯信仰的是拜占庭帝国的东正教,文字是传教士创造的,由此可知,基辅罗斯深受拜占庭帝国影响,B项正确;东正教与希腊文化无关,排除A项;C项材料无从体现,排除C项;D项与史实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第Ⅱ卷(非选择题)33.【文化交流】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16世纪末至18世纪,欧洲出现了大量介绍中国文化特别是儒家思想的著作和译作,作者和译者大都是在中国传教的传教士。儒家的道德标准推崇强烈的自律意识,即自己希望实现的目标也要帮助别人实现,而自己不想要的东西不要强加给别人。基督教特别是新教同样重视对言行准则的规范,其教义强调克制欲望、努力工作、勤俭节约,通过今世的善功来彰显上帝的恩泽,进而成为上帝的选民,最终得到拯救。欧洲当时处于封建君主专政和宗教神学统治时期,一些有识之士和思想家从儒家学说中看到了曙光,希望借用儒家思想和理念来解决时政的弊端,推行自己的主张和理想。——摘编自王倩《启蒙时期儒家思想在西方的传播和影响》材料二明清之际,《崇祯历书》的编暴和应用,《几何原本》的引进,以及全国大地图的测绘等标志性成果,开启了天文学、数学和地图测绘学等学科向近代科学的转变。尤其是西学重实验、重应用、重理性思维的特点,给中国知识界以深刻的启迪,开始了向经世致用思想方法的转变。而西方先进科学文化的传入,使中国知识界产生极大的震动,中国并非是世界的中心,在中国之外,世界上还存在许多国家;同时,也并非只有中华文化高明,西方科学文化也有不少地方值得中国学习。——摘编自林延清《试论明清之际中西文化交流的分期、特点和历史作用》(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儒家思想西传的原因。(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明清之际中西文化交流对中国社会发展产生的影响。【答案】(1)原因:基督教传教士的传播;儒家思想与基督教文化具有相似之处;儒家思想蕴含了西方的人文理想和时代精神;印刷技术水平的提高。(任答三点即可)(2)影响:有利于推动中国传统科学向近代科学转变;促使中国学术界从空谈心性向注重实用的转变;冲击了“华夏中心”的传统观念。【解析】【小问1详解】原因:据材料一“作者和译者大都是在中国传教的传教士”可知基督教传教士的传播;据材料一“儒家的道德标准推崇强烈的自律意识”“基督教特别是新教同样重视对言行准则的规范”可知儒家思想与基督教文化具有相似之处;据材料一“希望借用儒家思想和理念来解决时政的弊端”可知儒家思想蕴含了西方的人文理想和时代精神;据材料一“16世纪末至18世纪,欧洲出现了大量介绍中国文化特别是儒家思想的著作和译作”并结合四大发明西传的史实可知印刷技术水平的提高。【小问2详解】影响:据材料二“开启了天文学、数学和地图测绘学等学科向近代科学
13转变”可知有利于推动中国传统科学向近代科学转变;据材料二“尤其是西学重实验、重应用、重理性思维的特点,给中国知识界以深刻的启迪,开始了向经世致用思想方法的转变”可知促使中国学术界从空谈心性向注重实用的转变;据材料二“中国并非是世界的中心,在中国之外,世界上还存在许多国家”可知冲击了“华夏中心”的传统观念。3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拜占庭文明是亚欧中世纪文明中一枝独具特色的奇葩。首先,它立足于东方希腊化地区文化的肥田沃土之上,从其产生的那一时刻起就带有明显的东方色彩。其次,它又是典型的基督教文明……最后,拜占庭文明还具有明显的罗马因素。在许多方面,特别是在政治法律体系及官僚统治体系方面,拜占庭几乎全面继承了罗马帝国的传统,使之成为中世纪拜占庭政治制度的骨架。——摘编自徐家玲《走进拜占庭文明》材料二 在相当长的时间里,拜占庭皇帝们始终缅怀罗马大帝国的光荣,特别是在拜占庭帝国早期,皇帝们无不以恢复和重振罗马帝国昔日辉煌为己任。拜占庭帝国所在的特殊的地理位置,使它不仅在经济上独享东西南北商业汇集的便利,而且使它能够比较容易地进行多种文化间的交流活动。活跃的商业和频繁的军事活动成为拜占庭文化与其他文化交流的媒介。应该说,拜占庭文化的开放性也是其历史演化的必然结果。——摘编自陈志强《论拜占庭文化的独特性》(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拜占庭文明的特点。(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拜占庭文明特点形成的原因。【答案】(1)特点:包容性、开放性;与宗教密切联系;融汇东西方文化。(2)原因:特殊的地理位置,促进了多种文化间的交流;活跃的商业和频繁的军事活动;统治阶层的重视和努力。【解析】【小问1详解】特点:根据材料一“它立足于东方希腊化地区文化的肥田沃土之上,从其产生的那一时刻起就带有明显的东方色彩。”可推出包容性、开放性,融汇东西方文化;根据材料一“其次,它又是典型的基督教文明……”可推出与宗教密切联系。【小问2详解】
14原因:根据材料二“拜占庭帝国所在的特殊的地理位置,使它不仅在经济上独享东西南北商业汇集的便利,而且使它能够比较容易地进行多种文化间的交流活动。”可推出特殊的地理位置,促进了多种文化间的交流;根据材料二“活跃的商业和频繁的军事活动成为拜占庭文化与其他文化交流的媒介。”可推出活跃的商业和频繁的军事活动;根据材料二“在相当长的时间里,拜占庭皇帝们始终缅怀罗马大帝国的光荣,特别是在拜占庭帝国早期,皇帝们无不以恢复和重振罗马帝国昔日辉煌为己任。”可推出统治阶层的重视和努力。论述题(12分)3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从秦汉至晚清二千多年间,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领域各有大致不变的方面,但就总的趋势而言,这些方面又并非没有变化。例如,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维持不变,但土地私有日益发展,农业生产水平不断提高。这些变化是平和的、渐进的和累积的,从变化迅速的现时代或短时段的眼光看,社会不免呈“停滞”或“缓进”之象,但它的内部实在又酝酿并产生了相当的变化。——改编自何怀宏《选举社会及其终结》结合所学知识,就中国古代历史某一方面的“变与不变”加以阐述。(要求:自拟标题,史论结合,论证充分,逻辑严密,阐述时不能抄写材料所举事例。)【答案】示例:中国古代主流思想的“变与不变”自西汉以来,儒家思想成为中国古代的主流思想。在漫长的两千多年当中,儒家思想经历了不断的发展变化,但是儒家思想的核心内容和其历史地位,直到晚清仍然没有发生根本改变。中国古代主流思想——儒家思想的“变”。首先体现在历史地位上,自汉武帝以来,儒家思想成为中国古代的统治思想,但是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因政权更迭的频繁使得儒家的“纲常礼教“深受冲击。直至隋唐五代十国时期,儒学的历史地位受到佛教和道教的冲击。其次从思想内容的发展来看,儒家思想不断吸收其他思想文化,西汉时期,董仲舒的新儒学增加了神话色彩,提出“天人感应’学说。儒学与佛教和道教三教合流,宋代形成理学,儒学形成完整的思想体系,并上升到哲学的高度。明清时期,李贽、王夫之、黄宗羲等人,对儒学批判继承。李贽反对”三纲五常”,提倡”男女平等“。黄宗羲等人提出反对君主专制,将传统的民本思想向民主思想转变。由此可见,无论是儒学的历史地位还是其思想内容,在漫长的历史当中都发生着变化。中国古代主流思想——儒家思想的“不变”。儒学自汉代以来始终处于主导地位。汉武帝时期确立了儒家思想为统治思想,明朝时期将程朱理学确立为统治思想,直至晚清始终处于统治地位。儒学的基本内涵和道德素养始终不变。孔子创立儒学所提倡的思想核心“仁“和政治上的”民本“思想贯穿始终。儒家所提倡的道德修养,如”舍生取义“、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不断传承。这些思想也是中国古代主流思想的精华所在,传统文化的精髓不变。综上所述,中国古代主流思想——儒家思想在漫长的两千年历史中经历了“变与不变“。儒家思想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变化,但其历史地位和思想精髓没有发生根本改变。随着时代的发展,儒家思想曾起到抑制思想发展的作用,但其在维护政治稳定和传承并塑造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等方面,起到了无可替代的作用。【解析】
15【分析】【详解】本题是开放性试题。解题的思维过程是:首先,认真阅读材料并明确“变与不变”的内涵;然后,结合所学知识自拟论题,论题必须明确;再次,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论证,阐述时不能抄写材料所举事例。可从专制主义制度、选官制度、儒学思想等角度分析。如确定论题:中国传统主流思想的“变与不变”。阐述:从传统儒学的继承和发展角度论述,如孔孟儒学——董仲舒新儒学——宋明理学——明清之际早期启蒙思想等。
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