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83321897
大小:41.30 KB
页数:11页
时间:2023-09-21
《江苏省扬州市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Word版无答案》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2021-2022学年度高二第二学期期末检测试题语文试卷注意事项:考生在答题前认真阅读本注意事项及各题答题要求1.试卷共8页;满分为150分,考试时间为150分钟。2.答题前,请将学校、姓名、考试证号等认真填写在答题卡上。并请认真核对规定填写的项目是否准确、条形码_上的信息与本人是否一致。3.所有答案在答题卡上完成。选择题用2B铅笔填涂,主观题答案必须用0.5毫米书写黑色字迹的签字笔填写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在其它位置作答一律无效。考试结束后,请将答题卡交回。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无所为而为的玩索”何以看成“至高的善”呢?这个问题涉及西方哲人对于神的观念。从耶稣教盛行之后,神才是一个大慈大悲的道德家。在希腊哲人以及近代莱布尼兹、尼采、叔本华诸人的心目中,神却是一个大艺术家,他创造这个宇宙出来,全是为着自己要创造,要欣赏。其实这种见解也并不减低神的身分。耶稣教的神只是一班穷叫化子中的一个肯施舍的财主佬,而一般哲人心中的神,则是以宇宙为乐曲而要在这种乐曲之中见出和谐的音乐家。这两种观念究竟是哪一个伟大呢?在西方哲人想,神只是一片精灵,他的活动绝对自由而不受限制,至于人则为肉体的需要所限制而不能绝对自由。人愈能脱肉体需求的限制而做自由活动,则离神亦愈近。“无所为而为的玩索”是唯一的自由活动,所以成为最上的理想。这番话似乎有些玄妙,在这里本来不应说及。不过无论你相信不相信,有许多思想却值得。当作一个意象悬在心眼前来玩味玩味。我自己在闲暇时也欢喜看看哲学书籍。老实说,我对于许多哲学家的话都很怀疑,但是我觉得他们有趣。我以为穷到究竟,一切哲学系统也都只能当作艺术作品去看。哲学和科学穷到极境,都是要满足求知的欲望。每个哲学家和科学家对于他自己所见到的一点真理(无论它究竟是不是真理)都觉得有趣味,都用一股热忱去欣赏它。真理在离开实用而成为情趣中心时就已经是美感的对象了。“地球绕日运行”,“勾方加股方等于弦方”一类的科学事实,和《密罗斯爱神》或《第九交响曲》一样可以摄魂震魄。科学家去寻求这一类的事实,穷到究竟,也正因为它们可以摄魂震魄。所以科学的活动也还是一种艺术的活动,不但善与美是一体,真与美也并没有隔阂。
1艺术是情趣的活动,艺术的生活也就是情趣丰富的生活。人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情趣丰富的,对于许多事物都觉得有趣味,而且到处寻求享受这种趣味。一种是情趣干枯的,对于许多事物都觉得没有趣味,也不去寻求趣味,只终日拼命和蝇蛆在一块争温饱。后者是俗人,前者就是艺术家。情趣愈丰富,生活也愈美满,所谓人生的艺术化就是人生的情趣化。“觉得有趣味”就是欣赏。你是否知道生活,就看你对于许多事物能否欣赏。欣赏也就是“无所为而为的玩索”。在欣赏时,人和神仙一样自由,一样有福。阿尔卑斯山谷中有一条大汽车路,两旁景物极美,路上插着一个标语劝告游人说:“慢慢走,欣赏啊!”许多人在这车如流水马如龙的世界过活,恰如在阿尔卑斯山谷中乘汽车兜风,匆匆忙忙地急驰而过,无暇一回首流连风景,于是这丰富华丽的世界便成为一个了无生趣的囚牢。这是一件多么可惋惜的事啊!(摘编自朱光潜《谈美:“慢慢走,欣赏啊”一人生的艺术》)材料二:问人类生活于什么?我便一点不迟疑答道:“生活于趣味。”这句话虽然不敢说把生活全内。容包举无遗,最少也算把生活根芽道出。人怎样会活得无趣呢?第一种,我叫它做石缝的生活:挤得紧紧的没有丝毫开拓余地。第二种,我叫它做沙漠的生活:干透了没有一毫润泽,板死了没有一毫变化。这种生活是否还能叫做生活,实属一个问题。所以我虽不敢说趣味便是生活,然而敢说没趣便不成生活。趣味之必要既已如此,然则趣味之源泉在哪里呢?依我看有三种。第一,对境之赏会与复现。人类任操何种卑下职业,任处何种烦劳境界,要之总有机会和自然之美相接触。只要你在一刹那间领略出来,可以把一天的疲劳忽然恢复,把烦恼丢在九霄云外。倘若能把这些影像印在脑里头令它不时复现,每复现一回,亦可以发生与初次领略时同等或仅。较差的效用。人类想在这种尘劳世界中得有趣味,这便是一条路。第二,心态之抽出与印契。人类心理,凡遇着快乐的事,把快乐状态归拢一想,越想便越有味,或别人替我指点出来,我的快乐程度也增加。凡遇着苦痛的事,把苦痛倾筐倒箧吐露出来,或别人能够看出我苦痛替我说出,我的苦痛程度反会减少。我们要求趣味,这又是一条路。第三,他界之冥构与蓦进。对于现在环境不满,是人类普通心理,脱离不掉它,这便是苦恼根源。然则怎样救济法呢?肉体上的生活,虽然被现实的环境捆死了,精神上的生活,却常常对于环境宣告独立,或想到将来希望如何如何,或想到别个世界,例如文学家的桃源、哲学家的乌托邦、宗教家的天堂净土如何如何。忽然间超越现实界,闯入理想界去,便是那人的自由。(摘编自梁启超《美术与生活》,有删改)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
2耶稣教将“神”看作肯施舍的“财主佬”,哲人将“神”当作会创造、会欣赏的艺术家,从中可见哲人更尊重“神”。B.生活愈美满,情趣才会愈丰富,因此,美满的生活才能让我们更好地体会到人生的情趣,从而实现人生的艺术化。C.因为缺少生活的趣味,“石缝的生活”“沙漠的生活”已不能再叫做生活了,而趣味实则是可以从多种途径获得的。D.把美的影像印在脑里头令它不时复现,每复现一回,对“美”的感受会逐渐衰退,可见这未必能让我们在烦劳生活中得到趣味。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真正的“无所为而为的玩索”,是与肉体需求完全矛盾的,只要摈弃全部的肉体需求,就一定能成为最上的理想。B.用艺术的视角去欣赏,倘若能达成情趣人生,做到“无所为而为”的自由,就能通向人生真善美相贯通的境界了。C.比生活内容本身更为重要的是生活中诸如自由开拓、变化创造这样的生气,因为这些能产生出生活中源源不断的趣味。D.努力学会调整心境或改善精神状态,是能帮助自己从对现实环境的“不满”中脱离出来,从而进入理想境界的。3.结合材料,下列选项中不符合两则材料观点的一项是()A.生活清贫,老屋破旧,归有光仍能“杂植兰桂竹木于庭”,感受“风移影动,珊珊可爱”的美景。B.夙愿无法在污浊的现实中实现时,陶渊明便愤然归隐,过着“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的生活。C.屈原独自面对黑暗的政治斗争,仍能装饰内心,服洁自芳,高歌“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D.面对背叛,女主人公内心极不平静,躬身反省后,她的态度决绝,如“淇水汤汤,渐车帷裳”一般。4.梁启超和朱光潜的观点有哪些相同之处?请结合两则材料简要分析。5.伟大的作品往往能洞察“现实界”,却在同时也能赋予深刻的力量去勇敢地面对命运、追求“理想界”。请结合两则材料,谈谈你对《巴黎圣母院》中“加西莫多”这一人物的理解。(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文本一:边城(节选)沈从文
3夜间果然落了大雨,换以吓人的雷声。电光从屋脊上掠过时,接着就是訇的一个炸雷。翠翠在暗中抖着。祖父也醒了,知道她害怕,且担心她着凉,还起身杂把一条布单搭到她身上去。祖父说:“翠翠,不要怕!”翠翠说:“我不怕!”说了还想说:“爷爷你在这里我不怕!”訇的一个大雷,接着是一种超越雨声而上的洪大闷重倾圮声。两人皆以为一定是溪岸悬崖崩落了!担心到那只渡船,会早已压在崖石下面去了。祖孙两人便默默地躺在床上听雨声雷声。但无论如何大雨,过不久,翠翠却依然就睡着了。醒来时天已亮了,雨不知在何时业已止息,只听到溪两岸山沟里注水入溪的声音。翠翠便从塔后哗哗地流来,从前面悬崖直堕而下。并且各处皆是那么一种临时的水道。屋旁菜园地已为山水冲乱了,菜秧皆掩在粗沙泥里了。再走过前面去看看溪里一切,才知道溪中也涨了大水,已漫过了码头,水脚快到茶缸边了。下到码头去的那条路,正同一条小河一样,哗哗地泄着黄泥水。过渡的那一条横溪牵定的统绳,已被水淹去了。泊在崖下的渡船,已不见了。翠翠看看屋前悬崖并不崩坍,故当时还不注意渡船的失去。但再过一阵,她上下搜索不到这东西,无意中回头一看,屋后白塔已不见了。一惊非同小可,赶忙向屋后跑去,才知道白塔业已坍倒,大堆砖石被凌乱地摊在那儿。翠翠吓慌得不知所措,只锐声叫她的祖父。祖父不起身,也不答应,就赶回家里去,到得祖父床边摇了祖父许久,祖父还不作声。原来这个老年人在雷雨将息时已死去了。翠翠于是大哭起来。过一阵,有从茶峒过川东跑差事的人,到了溪边,隔溪喊过渡,翠翠正在灶边一面哭着一面烧水预备为死去的祖父抹澡。那人以为老船夫一家还不醒,急于过河,喊叫不应,就抛掷小石头过溪,打到屋顶上。翠翠鼻涕眼泪成一片地走出来,跑到溪边高崖前站定。“喂,不早了!把船划过来!”“船跑了!”“你爷爷做什么事情去了呢?他管船,有责任!”“他管船,管了五十年的船——他死了啊!”翠翠一面向隔溪人说着一面大哭起来。那人知道老船夫死了,得进城去报信,就说:“真死了吗?不要哭吧,我回城去告他们,要他们弄条船带东西来!”
4那人回到茶峒城边时,一见熟人就报告这件事,不多久,全茶峒城里外便皆知道这个消息了。河街上船总顺顺,派人找了一只空船,带了副白木匣子,即刻向碧溪岨撑去。城中杨马兵却同一个老军人,赶到碧溪岨去了,砍了几十根大毛竹,用葛藤编作筏子,作为来往过渡的临时渡船。筏子编好后,撑了那个东西,到翠翠家中那一边岸下,留老兵守竹筏来往渡人,自己跑到翠翠家去看那个死者,眼泪湿盈盈的,摸了一会躺在床上硬僵僵的老友,又赶忙着做些应做的事情。到后帮忙的人来了,从大河船上运来的棺木也来了,住在城中的老道士,还带了许多法器,一件旧麻布道袍,并提了一只大公鸡,来尽义务办理念经起水诸事,也从筏上渡过来了。家中人出出进进,翠翠只坐在灶边矮凳上呜呜地哭着。到了中午,船总顺顺也来了,还跟着一个人扛了一口袋米、一坛酒、大腿猪肉。见了翠翠就说:“翠翠,爷爷死了我知道了,老年人是必须死的,不要发愁,一切有我!”各方面看看,就回去了。到了下午入了殓,一些帮忙的回家去了,晚上便只剩下了那老道士、杨马兵同顺顺家派来的两个年轻长年。黄昏以前老道士用红绿纸剪了一些花朵,用黄泥作了一些烛台。天断黑后,棺木前小桌上点起黄色九品蜡,燃了香,棺木周围也点了小蜡烛,老道士披上那件蓝麻布道袍,开始了丧事中绕棺仪式。老道士在前拿着个小小纸幡引路,孝子第二,马兵殿后,绕着那具寂寞棺木慢慢转着圈子。两个长年则站在灶边空处,胡乱地打着锣钹。老道士一面闭了眼睛走去,一面且唱且哼,安慰亡灵。提到关于亡魂所到西方极乐世界花香四季时,老马兵就把木盘里的纸花,向棺木上高高撒去。到了半夜,事情办完了,放过爆竹,蜡烛也快熄灭了,翠翠眼泪婆娑的,赶忙又到灶边去烧火,为帮忙的人办消夜。吃了消夜,老道士歪到死人床上睡着了。剩下几个人还得照规矩在棺木前守夜,老马兵为大家唱丧堂歌取乐,用个空的量米木升子,当作小鼓,把手剥剥剥地一面敲着升底一面唱下去——唱王祥卧冰的事情,唱黄香扇枕的事情。翠翠哭了一整天,也同时忙了一整天,到这时已倦极,把头靠在棺前眯着了,但只一会儿,翠翠又醒了,仿佛梦到什么,惊醒后明白祖父已死,于是又幽幽地干哭起来。“翠翠,翠翠,不要哭啦,人死了哭不回来的!”老马兵接着就说了一个做新嫁娘的人哭泣的笑话,因此引起两个长年咕咕地笑了许久。黄狗在屋外吠着,翠翠开了大门,到外面去站了一会,耳听到各处是虫声,天上月色极好,大星子嵌进透蓝天空里,非常沉静温柔。翠翠想:“这是真事吗?爷爷当真死了吗?”“呀……”一颗大流星使翠翠轻轻地喊了一声。文本二:我将把这个民族为历史所带走向一个不可知的命运中前进时,一些小人物在变动中的忧患,与由于营养不足所产生的的“活下去”以及“怎样活下去”的观念和欲望,来作朴素的叙述。我的读者应是有理性的,而这点理性便基于对中国现社会变动有所关心,认识这个民族的过去伟大处与目前堕落处,各在那里很寂寞地从事于民族复兴大业的人。这作品或者只能给他们一点怀古的幽情,或者只能给他们一次苦笑,或者又将给他们一个噩梦,但同时说不定,也许尚能给他们一种勇气同信心!(节选自《边城·题记》)
5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翠翠夜里在被惊醒之后很快就睡着了,反映出翠翠是一个虽平时有一点小心事、爱生一点小气,但总体单纯乖巧的少女。B.从发现祖父离世到参与办丧事的全过程,翠翠一直在哭,从大哭到呜呜地哭再到干哭,表明她不愿接受祖父死亡这个事实。C.老马兵在守夜时唱王祥卧冰和黄香扇枕故事,意在借古人事亲至孝的行为和精神,赞扬翠翠孝敬祖父的可贵品质。D.沈从文认为小说中人物“营养不足”,“营养不足”更多的是指当时动荡不安、前途未卜的中国社会给百姓带来的伤害。7.下列对文本一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开头写倾盆大雨、吓人的炸雷、刺眼的闪电等极端天气,把人物的活动和命运置于一个恶劣的典型环境之中,有很强的渲染效果。B.“我不怕!”这句语言描写表现了翠翠对祖父的安慰与关心,“爷爷你在这里我不怕!”这个心理描写暗示翠翠已经预料到祖父的离世。C.小说对老船夫丧事的描写,富有古朴的地方色彩,使人窥见湘西地域的丧葬风俗,此类的风俗写作展现了湘西地域的人情美和人性美。D.小说在写景时语言优美生动,引发读者对牧歌式湘西画卷的遐想;在写人叙事时语言平和简约,如拂面的春风,给读者以清新放松之感。8.小说写白塔的坍倒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9.汪曾祺认为《边城》“不是挽歌,而是希望之歌”,请结合本文谈谈“《边城》是希望之歌”的理由。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郭橐驼,不知始何名。病偻,隆然伏行,有类橐驼者,故乡人号之“驼”。驼闻之曰:“甚善。名我固当。”因舍其名,亦自谓橐驼云。其乡曰丰乐乡,在长安西。驼业种树,凡长安豪富人为观游及卖果者,皆争迎取养。视驼所种树,或移徙,无不活;且硕茂,早实以蕃。他植者虽窥伺效慕,莫能如也。有问之,对曰:“
6橐驼非能使木寿且孳也,能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焉尔。凡植木之性,其本欲舒,其培欲平,其土欲故,其筑欲密。既然已,勿动勿虑,去不复顾。其莳也若子,其置也若弃,则其天者全而其性得矣。故吾不害其长而已,非有能硕茂之也;不抑耗其实而已,非有能早而蕃之也。他植者则不然。根拳而土易,其培之也,若不过焉则不及。苟有能反是者,则又爱之太恩,忧之太勤。旦视而暮抚,已去而复顾。甚者,爪其肤以验其生枯,摇其本以观其疏密,而木之性日以离矣。虽曰爱之,其实害之;虽曰忧之,其实仇之;故不我若也。吾又何能为哉!”(节选自柳宗元《种树郭橐驼传》)材料二:江宁之龙蟠,苏州之邓尉,杭州之西溪,皆产梅。或曰:“梅以曲为美,直则无姿;以欹为美,正则无景;以疏为美,密则无态。”固也。此文人画士,心知其意,未可明诏大号以绳天下之梅也;又不可以使天下之民斫直,删密,锄正,以夭梅病梅为业以求钱也。梅之欹之疏之曲,又非蠢蠢求钱之民能以其智力为也。有以文人画士孤癖之隐明告鬻梅者,斫其正,养其旁条,删其密,夭其稚枝,锄其直,遏其生气,以求重价,而江浙之梅皆病。文人画士之祸之烈至此哉!予购三百盆皆病者无一完者既泣之三日乃誓疗之纵之顺之毁其盆悉埋于地解其棕缚以五年为期,必复之全之。予本非文人画士,甘受诟厉,辟病梅之馆以贮之。呜呼!安得使予多暇日,又多闲田,以广贮江宁、杭州、苏州之病梅,穷予生之光阴以疗梅也哉!(节选自龚自珍《病梅馆记》10.关于下列文言现象,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A.“以致其性焉尔”“致”和“必复之全之”的“复”、“全”都是使动用法。B.“不抑耗其实而已”与《六国论》中“其实百倍”的“其实”都是古今异义。C.“故不我若也”和“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属于同一种句式类型。D.“以求重价”和“辟病梅之馆以贮之”两句中的“以”的用法是一样的。1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子购三百盆皆病者/无一完者/既泣之/三日乃誓疗之/纵之顺之/毁其盆/悉埋于地/解其棕缚/B.予购三百盆/皆病者/无一完者/既泣之/三日乃誓/疗之纵之顺之/毁其盆/悉埋于地/解其棕缚/C.予购三百盆皆病者/无一完者/既泣之三日/乃誓/疗之纵之顺之/毁其盆/悉埋于地/解其棕缚/D.子购三百盆/皆病者/无一完者/既泣之三日/乃誓疗之/纵之顺之/毁其盆/悉埋于地/解其棕缚/1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号,多是他人所取,蕴含褒贬,如陶渊明号“五柳先生”。文中的“号”即是此用法。B.江宁,南京旧称,意为“江外无事,宁静于此”。南京的简称“宁”便是取自于此。C.诏,既可专指皇帝发布命令,也可指一般意义上的上告下。文中的“诏”属于后者。D.记,一种古代文体,可通过叙事、写景、状物来抒发情感、阐述观点,如《石钟山记》。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根拳而土易,其培之也,若不过焉则不及。
7(2)梅之欹之疏之曲,又非蠢蠢求钱之民能以其智力为也。14.《种树郭橐驼传》和《病梅馆记》中蕴含的道理对人才培养的启示是什么?请简要概括。(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登江中孤屿赠白云先生王迥孟浩然悠悠清江水,水落沙屿出。回潭石下深,绿案岸傍密。鲛人①潜不见,渔父歌自逸。忆与君别时,泛舟如昨日。夕阳开晚照,中坐兴非一。南望鹿门山②,归来恨如失。【注】①晋代张华《博物志》载:“南海外有鲛人,水居如鱼,不废绩,其眼能泣珠。”②鹿门山:襄阳城南三十里,王迥家住于此。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本诗和《屈原列传》都借“渔父”这一形象表达了对现实的不满。B.诗歌七至十句回忆了与友人泛舟汉江的情景,兴致无穷,不一而足。C.最后两句中的“望”和“恨”写出了自己悠然神往又怅然若失的心绪。D.全诗脉络清晰,诗人以游汉江开始,以归家作结,浑然一体,一气呵成。16.沈德潜评价孟浩然的诗“语淡而味终不薄”,请结合这首诗作简要分析。(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贾谊《过秦论》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生动形象地表现了陈涉起义的巨大影响力和号召力。(2)王安石在《答司马谏议书》中批评士大夫“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屈原在《离骚》中也有类似的愤慨,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李白《蜀道难》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写蜀地与外界隔绝时间之久。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11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博物馆,是文物的保存者和历史的记录者,是文化的“存储卡”和历史的“解码器”
8。今年国际博物馆日的主题是“博物馆的力量”。作为与历史、文化、艺术、自然的相遇之地,博物馆让我们了解过去、了解现在,并打开心灵去接受未知的事物、全新的观念,这正是我们创造美好未来的重要力量。精美珍贵的文物、活态流变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庄重严肃的革命旧址、____的世界遗产地……遍布祖国大地的文化遗存和山川风物为我国博物馆提供的丰富素材和来源,也让博物馆成为重要的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红色文化的公共文化机构。在博物馆,历史文物并不只是时间的沉淀、岁月的陈酿,不只是一个静止的存在,更____着文化血脉,与我们的生活和所处的时代_____。置身于“活化”的历史之中,人们总能在思接千载、视通万里中得到“从哪儿来、到哪儿去”的____,从不忘本来中获得开辟未来的力量。18.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A.丰富多彩流传休戚相关启示B.类型多样传承息息相关启迪C.丰富多彩传承息息相关启示D类型多样流传休戚相关启迪19.文中划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A.遍布祖国大地的文化遗存和山川风物为我国博物馆提供了丰富素材和来源,也让博物馆成为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红色文化的公共文化重要机构。B.遍布祖国大地的文化遗存和山川风物为我国博物馆提供的丰富素材和来源,也让博物馆成为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红色文化的重要公共文化机构。C.遍布祖国大地的文化遗存和山川风物为我国博物馆提供了丰富素材和来源,也让博物馆成为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红色文化的重要公共文化机构。D.遍布祖国大地的文化遗存和山川风物为我国博物馆提供的丰富素材和来源,也让博物馆成为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红色文化的公共文化重要机构。20.简要分析文中画横线句的表达效果。(二)语言文字运用II(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多读书自然没错,但前提是必须给阅读插上想象的翅膀。倘若______而不去质疑、去追问——无论是作者所指还是观念导向,也就是尽可能的“想得多”,或者说只是单纯地追求正确的答案和指导,而不是去赋予阅读以意义,我认为阅读就没太大意义。就像那些痴迷于网络小说情节,而没有“想得多”的个体那样,埋头读了数以千万计的字,抬起头来,脑子还是和读之前一模一样,这样的阅读,实在是浪费生命。
9阅读的时候,如果没有满脑子的疑惑,就像《魔山》主人公汉斯·卡斯托普面对两极观点时被折腾那样,恐怕“阅读者”自己___②_____,如此这般,读书再多,收获一如果有的话一顶多也就是跟着人流盲目前行而已。诚然,行万里路,读万卷书,的确是读书爱好者的“人生指南”,但比较起来,我仍旧________,除非您放弃自己作为独特个体的存在,(),必须去思考、推敲那些旧有的价值体系和判断坐标,尤其是在阅读的日子里。21.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A.否则,要想有独立人格,有与世俗见识有别的独立判断,您就必须“想得多”B.如果,要想有独立人格,有与世俗见识有别的独立判断,您就必须“想得多”C.只要“想得多”,您就必须要有独立人格,有与世俗见识有别的独立判断D.否则,您要“想得多”,就必须要有独立人格,有与世俗见识有别的独立判断2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四、写作(60分)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学校图书馆文艺类图书居多,而科技类图书数量偏少,远没有达到国家要求的中小学图书馆科学类藏书比例标准。同时,学生借阅科技类图书的人数也非常有限。对此,你有什么想法和建议?请你以郑华的名义给校长写一封信。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10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举报原因
联系方式
详细说明
内容无法转码请点击此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