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初中历史 从明朝建立到清兵入关 课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第4单元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
1目录123明朝政治制度的变化海上交通与沿海形势内陆边疆与明清易代
201明朝政治制度的变化
3一、明朝的建立“”醉太平小令堂堂大元,奸佞专权,开河变钞祸根源。惹红巾万千。官法滥,刑法重,黎民怨。人吃人,钞买钞,何曾见?贼做官,官做贼,混愚贤。哀哉可怜!元末政治腐败,贪官污吏当权;苛捐杂税,重刑法;河水泛滥成灾。百姓怨声载道,民不聊生,爆发农民起义。
4明朝的建立“”草根的崛起1368年,朱元璋称帝,定都应天府,国号大明。同年,攻占大都,结束元朝统治。随后经过太祖、成祖的努力,明朝疆域东起朝鲜半岛、西据吐蕃旧地、南包安南、北距大碛。极盛时期的国土面积约达1000万平方公里。朱元璋会怎么治理这个国家呢?
5明朝政治制度的变化(监察)(军政)布政司都指挥司按察司地方(行政)皇帝中央中书省行中书省吏、户、礼、兵、刑、工(六部)撤撤锦衣卫、东厂、西厂内阁增
6明朝政治制度的变化废丞相,撤中书,由皇帝直接领导六部明太祖阐述废丞相的原因说:自古三公论道,六卿分职,并不曾设立丞相。自秦始置丞相,不旋踵而亡。汉、唐、宋因之,虽有贤相,然其间所用者多有小人,专权乱政。今我朝罢丞相,设五府、六部、都察院、通政司、大理寺等衙门,分理天下庶务,彼此颉颃,不敢相压。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稳当。一《皇明祖训.祖训首章》大家认为,朱元璋废丞相的理由充分吗?不充分。秦朝设置丞相等三公官职,建立起皇权为中心的较为完备的中央政权组织秦亡于暴政,而非中央集权制度。汉唐宋的丞相制度对巩固中央集权,维护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发挥了积极作用。根本目的是为了加强君主专制
7分析以下材料,废除宰相制度有何利弊?利:加强皇权,防止权臣专权;使中央集权得以加强,社会得以稳定。弊:造成皇权过于集中,皇帝独断,难免偏颇;出现太监乱政,社会黑暗;政务繁多,皇帝力不从心。材料一:废除宰相制度15年后,明太祖得意地总结道“……我朝罢相,设五府、六部、都察院、通政司、大理寺等衙门,分理天下庶务,彼此颉顽不敢相压(制相互牵制),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稳当。”材料二︰明朝皇帝担心内阁变成事实上的宰相,威胁皇权,于是以司礼监的太监牵制内阁。万历皇帝二十四年不上朝,从宪宗到熹宗前后竟有一百六十余年没有召见大臣,这就使太监的权力越来越大。材料三:据统计,洪武十七年(1384年)9月14日至21日,朱元璋平均每天要处理奏章207件,411事,以致于“星存而出,日入而休”仍无法处理好,遇到大事,更深感“密勿论思不可无人”。分析以下材料,废除宰相制度有何利弊?
8设内阁过程:明成祖在位时选拔一些文官到皇宫内的文渊阁值班,充当秘书。从此一个常设的辅佐皇帝处理政务的秘书机构形成,称为“内阁”,其官员称“某殿或某阁大学士”职能:替皇帝浏览百官奏章,草拟处理意见,称“票拟“皇帝在“票拟”的基础上,用红笔正式批复奏章,称为“批红”性质:常设的辅佐皇帝处理政务的秘书机构
9内阁权力演变图明太祖明成祖明宣宗明神宗侍从顾问票拟权参与机密事务决策大权尽归内阁
10内阁制与宰相制的异同(1)相同点:两者的职责都是辅佐皇帝处理全国政务(2)不同点宰相内阁首辅权利来源职责任免对皇权的影响宰相制度赋予,法定皇帝个人信任,非法定一级决策者(机构)咨询机构,无决策权要经皇帝和大臣的商议直接由皇帝意愿决定制约皇权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
11宦官专权1、司礼监的概念:明朝内廷管理宦官与宫内事务的“十二监”之一,始置于明太祖洪武十七年(1384年)。有提督、掌印、秉笔、随堂等太监。提督太监掌督理皇城内一切礼仪、刑名及管理当差、听事各役。司礼监素有“第一署”之称。明代司礼监著名宦官王振、刘瑾、冯保等皆曾任司礼监之主管,都是司礼监掌印太监,魏忠贤曾任司礼监秉笔太监,还兼任东厂太监一职。2、司礼监权力的扩大:
12分析以下材料,回答下面问题。提示:材料红线。材料一:洪武十七年(1384年)四月:“司礼监,掌宫廷礼仪,凡正旦、冬至等节,命妇朝贺等礼,则掌其班位仪注及纠察内官人员违犯礼法者。材料二:“司礼今为十二监中第一署,其长与首揆对柄机要,睑书、秉笔与管文书房,则职同次相。其僚佐及小内使,俱以内翰自命,若外之词林。内官监视吏部,掌升造差遣之事。今虽称清要,而其权俱为司礼矣。”材料三:明武宗时候,司礼监太监“遂专掌机密,凡进御章奏及降敕批疏,无有不经其出纳者”。材料四:然内阁之票拟,不得不决于内监之批红"——《明史·职官制》(1)结合材料和课本内容,回答司礼监权力的变化。(2)司礼监权力的变化带来什么影响?提示:司礼监利用这一机会,不断扩大自己的权力,干预明朝的中央决策,给明朝政治、经济、军事、司法造成了恶劣的后果。
13探究?为什么历史上太监参政一般都会乱政呢?
14明朝政治制度的变化——其他表现地方行政制度上,废除行省制,设三司(承宣布政使司、提刑按察使司、都指挥使司)改革科举制:考试命题专取四书五经,写作时必须遵循程朱理学的相关解释,行文格式一律为“八股文”设立厂卫机构(锦衣卫、东厂西厂)
1502海上交通与沿海形势
16海上交通与沿海形势郑和下西洋海禁政策欧洲殖民者的侵略
17郑和下西洋2、背景(1)明朝前期政治稳定、国力的强盛;(2)统治者大力发展海外贸易;(3)航海技术、造船技术的发达;(4)郑和个人能力和勇于探索的精神。1、时间:1405-1433年,郑和七次出海3、目的“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4、线路:亚非30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
18郑和下西洋5、影响:积极(1)显示了国力,提高了中国的国家威望和国际地位。(2)是中国古代航海史上的奇迹,也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3)加强了中国与亚非各国人民之间的友好往来。(4)促进了南洋地区的开发。消极给明朝带来较大的财政负担,后来未能持续。
19郑和下西洋与新航路开辟的异同点国家中国西方国家航海背景明朝中央集权制度强化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的兴起航海时间1405-1433年15世纪末16世纪初船队性质皇朝特遣队私人探险队经费来源国库开支集资或王室赞助航海目的宣扬国威寻找黄金、克服商业危机船队成员官吏士兵工匠水手冒险家工匠水手扮演角色外交使者殖民者通商者海盗历史影响宣扬国威,损失巨大开启全球化
20海禁政策元朝末年,日本海盗不是在我国东部沿海骚扰,被称为“倭寇”;明朝前期,朝廷对日本实行封锁政策,严禁海外贸易,致走私活动猖獗,与倭寇混杂,出没沿海烧杀抢掠。公元1336年12月,日本历史进入南北朝时期。在南北混战中,许多溃兵败将,失职武士及破产农民,流亡到海岛上,他们勾结九州一带的不法商人和流劫中、日、朝三国沿海的海寇,侵扰中国沿海。1、背景2、抗倭英雄戚继光俞大猷
21材料一:寸板不许下海,罢太仓黄渡市舶司……以倭寇仍不稍敛足迹,又下令禁濒海民私通海外诸国。——《明太祖实录》材料二:嘉靖三十一年(1552年),漳、泉海贼勾引倭奴万余人,驾舟千余艘,自浙江舟山、象山等处登陆,流劫台、温、宁、绍间,攻陷城塞,杀掳居民无数。——《明世宗实录》材料三:1567年(隆庆元年),隆庆皇帝宣布解除海禁,调整海外贸易政策,允许民间私人远贩东西二洋,史称“隆庆开关”。自万历元年(1572年)“隆庆开关”到崇祯十七年(1644年)明朝灭亡,这70多年的时间里,全世界生产的白银总量的1/3涌入中国,共计约3.53亿两(目前重新估计约为5亿两)。并且全球2/3的贸易与中国有关。距离资本主义仅一步之遥。-摘自百度百科。3、结合下列材料和课本内容,评价明朝的海禁政策
223、结合下列材料和课本内容,评价明朝的海禁政策积极:(1)防范中外反动势力联合,巩固统治的需要。(2)禁绝的仅仅是民间私人贸易,允许部分官方贸易。(3)防止日本倭寇在沿海骚扰。(4)倭寇之患解除后,明朝就解除了海禁。(5)明朝引进了很多外来品种:玉米、烟草、甘薯等丰富国人生活。(6)一定程度上保护了边海百姓的安全。局限:(1)是封建经济自给自足的表现,对外来商品有较强的抵制。(2)不利于中外经济文化交流。(3)妨碍中国海外市场的开拓。(4)阻碍中国资本主义萌芽的滋长。(5)造成了中国落后于世界的潮流。(6)是天朝上国自大心态的体现。(7)严重影响到了明朝中央财政的主要来源
23欧洲殖民者的入侵16世纪中期,葡萄牙人以晾晒货物为由,贿赂香山县地方官获得濠镜澳的租住权。1、葡萄牙强租澳门2、荷兰、西班牙强占台湾荷兰占领台湾南部,西班牙占领北部。明朝末年,西班牙被荷兰击败,退出台湾。
2403内陆边疆与明清易代
25边疆政策地区措施&事件蒙古藏族女真修筑长城;土木堡之变;1571年“隆庆和议”(接受册封、互市贸易)封授当地僧俗;设军政机构管理西藏军民事务,行都指挥使司、宣慰司、元帅府等;任用藏族上层人士进行管理设立奴儿干都司;对东北女真各部落首领封授官号
26满洲的崛起16、17世纪之交1636年1616年改女真族名为满洲,皇太极于1636年称帝,改国号为大清称汗,国号大金女真建州部首领努尔哈赤统一女真各部
27政治腐败皇帝多是沉迷享乐,疏于朝政皇室内部钩心斗角,纷争不已大臣们结党营私,争权夺利。社会动荡法纪松弛,各级官吏贪赃枉法,对民众百般盘剥土地兼并严重,大量农民流离失所天灾不断,官府催征如故明朝灭亡元爆发明末农民起义
28提出口号提出“均田免赋”的口号。军纪严明不许妄杀一人,不得侵占民房,严禁抢掠,向贫苦民众发放钱粮迅速发展李自成起义推翻明朝广大农民热烈拥护,起义军势力扩展到10余省,队伍发展到100多万人建立政权1644年,李自成在西安建立政权,国号大顺,随即攻占北京,明思宗自缢,明朝灭亡
29清军入关明朝灭亡以后,镇守山海关的明军将领吴三桂降清,引清军入关,并与清兵联合夹击李自成的军队李自成在山海关交战失利后,转战各地,最后失败;清朝占领并迁都北京此后经过20多年的战斗,清朝将农民军余部和南方明朝势力逐一击败,确立全国统治。
30下课啦THANK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