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30年代南京孙中山铜像模型征选相关问题辨析_任燕

20世纪30年代南京孙中山铜像模型征选相关问题辨析_任燕

ID:83250847

大小:3.17 MB

页数:8页

时间:2023-08-08

上传者:139****0482
20世纪30年代南京孙中山铜像模型征选相关问题辨析_任燕_第1页
20世纪30年代南京孙中山铜像模型征选相关问题辨析_任燕_第2页
20世纪30年代南京孙中山铜像模型征选相关问题辨析_任燕_第3页
20世纪30年代南京孙中山铜像模型征选相关问题辨析_任燕_第4页
20世纪30年代南京孙中山铜像模型征选相关问题辨析_任燕_第5页
20世纪30年代南京孙中山铜像模型征选相关问题辨析_任燕_第6页
20世纪30年代南京孙中山铜像模型征选相关问题辨析_任燕_第7页
20世纪30年代南京孙中山铜像模型征选相关问题辨析_任燕_第8页
资源描述:

《20世纪30年代南京孙中山铜像模型征选相关问题辨析_任燕》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ReseARchoNMoDeRNARthistoRy近现代美术史研究04720世纪30年代南京孙中山铜像模型征选相关问题辨析*任燕朱平摘要20世纪30年代南京新街口孙中山铜像征集竞赛是近现代美术史20世纪30年代南京新街口孙中山总理铜像上一次影响广泛的雕塑运动。这次竞赛吸引了国内众多留学雕塑家参模型征集活动,在民国美术史上颇为引人瞩与,成为中国现代雕塑发轫期一次重要的本土化探索,意义深远。然目,在中国现代雕塑史上也具有重要意义。而,有关这次铜像竞赛的诸多历史细节却众说纷纭。如:参赛雕塑家全国众多雕塑家参与此次竞赛,其人数应该人数、初选当选者的排名、最终获胜者以及未投入建设之缘由等。笔有七十余人,而非现有研究认为的15人或23者参考相关史料尝试就上述问题作粗浅辨析,以求教于方家。人。二次初选当选名单中,李金发、陈锡钧、梅雨天、黄浪萍、滕白也五人有“姓氏笔画”一、总理铜像模型征选过程述略和“选取成绩最优”两种排序方式。最终滕1930年,南京市党部即筹划建造孙中山铜像。据载:“京市党部白也当选,由其担任造像,选定王如玖为副筹建总理铜像,征集国内雕刻家承办,一切费用预订约二万元。”[1]取。同时初步提出了向南京市民募集捐款的办法。铜像的地点定在南京市关键词中心,四条主干道的交汇中心——新街口。“本府对建筑新街口广场计划,积极进行,……将来此广场中心,建筑总理铜像。”[2]孙中山铜像;模型征选;雕塑家;入选人选孙中山铜像图案模型的征集活动启动于1934年6月。“南京市党部廿日会通过,在新街口广场,建立总理铜像,组委员会办理。”[3]次月,“首都各界建立总理铜像委员会”成立,商讨建立总理铜像的*本文为2020年度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项目募捐方法、模型征集、施行细则等筹备事宜。1934年12月,孙中山铜“20世纪前期中国留日与留欧美术观念接受与转型比较研像图案及模型征集正式启动。“铜像委员会”组织了图案审查会和捐究”(项目编号:2020SJZDA030)研究成果。[1]《京市党部筹建总理铜像》,《中央周报》,1928年第112款保管委员会,计划先征集雕刻模型再行铸造[4]。1935年1月,南京期,第6版。政府对外发布《首都各界建立总理铜像征求雕刻专家承办办法》,规[2]《新街口广场将建总理铜像》,《首都市政公报》,1930年第72期,第18版。定此次征稿截至本年4月30日,有关铜像制作型制、姿态、图纸、模[3]《京市党部通过建立总理铜像》,《申报》,1934年6月21日,第5版。型、预算及应征者国籍要求如下:[4]《建立总理铜像会决定组织结构案审查会,捐款保管委一、铜像建立位置,定于新街口广场中心,底基面积为直径五十公会昨日开会》,《中央日报》,1934年12月7日,第7版。[5]《首都各界建立总理铜像征求雕刻专家承办,办法已定决尺。审慎将事力求美善,各方已解捐款三万六千余元》,《中央日报》,1935年1月25日第7版。二、铜像面向东,用穿中山装,站立演讲姿势。[6]同上注。三、铜像高度,最低五公尺,厚度最低八公分,质料用国产顶上紫[7]《京建总理铜像二次征选限期截止》,《申报》,1935年6月20日第7版。铜。

10482023.01美术学报ARTJOURNAL四、像基刻总理遗嘱及建国大纲,并参用浮雕材料,用国产坚固美观石料。五、全部式样,崇高伟大,庄严朴实,以象征总理毕生革命精神为原则。六、应征者必须过去在艺术上具有价值之作品,(附缴获作品照片)。图1《中央日报》1935年6月1日第3版七、应征者须制缴下列图案模型:甲、平面图、正面图、透视图、(比例自定)剖面图、一律用绘图蜡纸、铅笔素描、(比例五十分之一公尺);乙、总地盘图,(比例二百五十分之一公尺);丙、面向模型及全身姿势、连像基模型各一具。八、应征者须早送建筑全部工程详细计划,缴费预算,以五万元为标准。九、应征者以本国国籍雕刻家为限。[5]此外,铜像委员会对此次审查和甄选规则还做了声明:“关于图案模型之选择方法,由本委员会敦请平日与总理最为接近者,及专家多人,会同审查,由此三方面评定之分数,再行平均,以平均后所得分数,最高者为当选,并拟在评定以前或以后,将所有各项图案及模型,公开展览,俾市民亦得贡献意见,以供本会采择。”[6]可见,这图2《中央日报》1935年6月20日第7版次铜像征集活动旨在汇集各方力量和智慧,本着公开、公平的程序让本国雕塑家各展才华。与上一年相比,这次铜像征集规定更为详细,建造预算也由两万元增加至五万元。1935年5月1日,第一次征选时间截止。“经审委于右任、孙[8]《首都建立总理铜像会第二次征求模型图案,凡雕刻师科、戴传贤、居正、叶楚伧、陈果夫,及总理各亲故审查,认为大体均可制送模型参与审查》,《中央日报》,1935年6月20日第尚佳,但未能完全适合标准,仅就中选九人送材料费百元,刻已决定3版。[9]《建立总理铜像模型初选已决定,以李金发等五人作品第二次征选办法。限八月三十一日截止,九月重行审查。”[7]1935年合格,待重做模型再作最后决定》,《中央日报》,1935年10月6日第7版。6月20日,总理铜像会公布了第二次的铜像标准,在第二条和第五条[10]阮荣春、胡光华:《中华民国美术史1911-1949》,四川中分别增加了“须毕肖总理平日之丰度”“以宁朴无华、坚固耐久为美术出版社,1992年,第346页。[11]吕澎:《20世纪中国艺术史》,新星出版社,2013年,第原则”[8]两条更为详细的要求。164页。[12]尚莲霞:《孙中山铜像委员会与民国雕塑教学的探索之1935年10月3日下午四时,铜像委员会举行第二次初选,“选定路》,《美术研究》,2019年第1期,第106页。李金发等五人作品为初选当选,惟仍须重制模型,限三个月完成,再[13]张小兵、樊莉:《中国现当代美术概览》,甘肃人民出版社,2013年,第60页。行选定一人”[9]。1936年5月10日,委员会对五个初选入围的模型进[14]张伟:《雕塑巨擘指画大家滕白也》,百花文艺出版社,2004年,第261页。行再次审查,最终确定当选者。[15]包铭新、王瑞华:《画坛遗珠——滕白也研究》,东华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36页。[16]唐石英:《中国雕塑、指画大家滕白也》,《奉贤文史》,二、参加此次竞赛的雕塑家人数问题2010年第2期,第132页。[17]《建立总理铜像模型已审竣》,《中央日报》,1935年6此次孙中山铜像模型征集竞赛应征者十分踊跃,各地雕塑家纷纷月1日第3版。[18]《建立总理铜像,续征模型将公开展览》,《中央日加入。但有关参与竞赛雕塑家的人数说法不一,最为常见的是“15报》,1935年9月9日第7版。人说”。如:阮荣春、胡光华:“在民国雕塑史上,三十年代曾有[19]《建筑总理铜像各地雕刻家纷请承办》,《中央日报》,1935年2月10日第7版。一引人注目的雕塑运动,即当时南京各界成立了‘孙中山铜像委员

2ReseARchoNMoDeRNARthistoRy近现代美术史研究049会’,负责审查参选的总理铜像模型。全国参加竞选的有15人。”[10]再如吕澎:“20世纪30年代南京政府成立了‘孙中山铜像委员会’(1934年),……参加竞选的雕塑家有李金发、陈锡钧、梅雨天、黄浪萍、滕白也、郎鲁逊、江小鹣、王临乙、梁竹亭、刘开渠等共计15人。”[11]还有“30年代初期,首都南京成立了官方的孙中山铜像委员会,审查各地送选的总理铜像模型。在来自全国的15位竞选人员中,……”[12];“参加竞选的雕塑家有李金发、陈锡钧、梅雨天、黄浪萍、滕白也、郎鲁逊、王小鹊(鹣)、王临乙、染(梁)竹亭、刘开渠等共计15人”[13];“最让滕白也名声大噪的是1935年他为孙中山塑造大型铜像一事。……参加竞选的有十五人之多,均为雕塑界的一图3《中央日报》1935年10月6日第7版时俊彦”[14]等。另有,“十余人说”与“15人说”数目相当:“1934年冬天,首都南京各界发起于新街口建立总理铜像。应征者除滕(白也)以外,还有雕塑家李金发和江小鹣等十余人。”[15]此外还有“23人说”。“1934年冬,南京首都各界发起,在新街口建立总理铜像。报道一出,全国雕塑家纷纷雀跃,除滕白也外,还有李金发、江小鹣、梅天雨等23人。”[16][20]《首都建立总理铜像已上捐款三万余元,蒋委员长捐助千元,名雕刻家纷请承建》,《中央日报》,1935年2月21日事实上,此次南京孙中山铜像模型征集评选活动持续一年多,参第7版。与者甚众,远不止“15人”或“23人”。据1935年6月1日《中央日[21]《首都建立总理铜像模型审查委员会人选》,《中央日报》,1935年5月19日第7版。报》(图1)载:[22]同注[8]。[23]同注[9]。首都各界建立总理铜像,自公开征求模型以来,应征者甚为踊[24]《总理铜像模型,正积极改塑中,铸成后建立于新街跃,且有远自意大利寄来者,兹闻建像委员会,已将应征之模型七十余口》,《中央日报》,1936年3月19日第7版。[25]《首都各界筹备建立总理铜像模型选定,滕白也制者当件,分别审查完竣,并通知各应征人,于六月二日以前,将模型取回。[17]选担任造像,最近期间公开展览》,《中央日报》,1936年5月13日第7版。可见,截止至1935年6月1日第一次铜像模型审查,应征人数即[26]同注[10]。大大超出23人。如按应征者一人送审一组模型计,参与者即有七十余[27]同注[12]。[28]同注[15]。人之多。[29]同注[16]。[30]同注[14]。又有材料显示,到1935年9月初,第二次应征的雕刻家即又增加[31]司开国:《孙中山铜像竞赛与中国雕刻学会的成立》,了二十余名。“第一次应征的图案模型,经过审查结果均未合格,第《光明日报(理论版)》,2014年5月28日。[32]贾植芳、陈思和:《贾植芳全集-创作卷(上)》,北岳文二次征求日期,原定上月底为截止期,兹据记者探悉,已接洽应征之艺出版社,2020年,第250页。雕刻家,复有二十余名,上海广州等处,业已将图案模型应征式样,[33]卫恒先:《边缘的一代——民国时期留日雕塑家考》,《美术》,2018年第9期,第105页。陆续寄到。”[18]此时,即使只加上第一次应征时致送百元材料费的[34]同注[9]。[35]同注[24]。“中选九人”,其总数也必超出23人。故笔者推知,参加此次孙中山[36]水天中:《20世纪中国美术纪年》,人民出版社,2012铜像竞赛角逐的全国雕塑家应该不少于七十人。年,第125页。[37]大卫·克拉克撰,赵成清译:《跨文化对话与艺术创下面简要地梳理一下总理铜像的审查过程,其中所涉人数的记载新——滕白也与马克·托比》,《艺术生活》(《福州大学厦门工艺美术学院学报》),2016年第2期,第16页。可有助于辨析上述“15人说”“十余人说”及“23人说”的来源。[38]奉贤县文化局《奉贤县文化志》编写组:《奉贤县文化1935年1月,南京市政府发布总理铜像征求雕刻家的承办办法,志》,1988年,第93页。[39]同注[25];《总理铜像模型选定,滕白也模型当选,王如仅在承办办法发布的次月报名参加征选的就由“数人”增加至“十余玖选定副取》,《民报》,1936年5月14日第5版。

30502023.01美术学报ARTJOURNAL人”。2月10日《中央日报》载:各地雕刻家纷纷申请承办,“截至现时止,沪平杭京等处雕刻家来京申请登记者,已有数人”[19]。2月21日载:“自登报公开征求雕刻家办理设计及建筑工程以来,国内有名雕刻家前往报名应征者,已有滕白也、郎鲁逊、李金发、刘开渠、李名炀、梁竹亭等十余人,定于四月底截止,征求凡有志承办该项工程之雕刻家,可于限期内,前往该会履行应征手续。”[20]图4《民报》1936年5月14日第五版可见,在承办方法发布后两个月,在征稿截止期限之前,就已经有十余名雕刻家前来应征了,这还不包括后面陆续增加的应征者。上文“十余人说”可能来自对这段材料的误读。总理铜像模型一共经历了1935年6月、1935年10月、1936年5月三次审查和评选。第一次征稿的截止时间是1935年4月30日。随后的5月19日,“铜像委员会”确定了模型审查委员的人选,主要由“总理亲属老友及中央委员、市党部委员等充任”[21]。1935年6月1日委员会进行第一次模型审查。“计到会审查者,有于右任、孙哲生、戴季陶、居觉生、叶楚伧、孔祥熙、陈果夫、马超俊、褚民谊、罗家伦、周启刚、王陆一、谷正纲、陈树人、张道藩、经亨颐、王祺诸委员。审查结果,佥认为全部成绩大体尚佳,惟左/图5首都新街口孙中山先生铜像模型当选作[《中华(上海)》1936年第44期]各雕刻师所塑总理面相及演讲姿势,仍有未能逼肖总理生平之处,与右/图6总理铜像及基座(《唯美》1935年第4期)征求标准未能完全适合,因决定着各雕刻师重行塑制,并由各审查委员就中郑重选定九人(第二、三、四、五、七、九、十二、十四、十五号),每人由会致送材料费一百元,以资补助。至未经选定及未参加第一次征求之雕刻家,自愿重制模型参加第二次征选者,如适合征求标准,同样有当选机会。”[22](图2)文末规定第二次模型征集,限于本年8月31日前完成。原定于9月13日第二次模型审查,因党部职员忙于救灾游艺会而推迟到10月3日下午四时进行。此次选定李金发等五人为第二次初选图7滕白也作总理纪念像模型(《东方杂志》1936年第33当选,令其在京重做,限三个月完成。《中央日报》对第二次审查评卷第15期)选的时间、地点和人员等信息有详细记载:首都各界建立总理铜像委员会、第二次征求之总理铜像模型。该会前假考试院大接待室陈列、此次参加者计十五人,已于三日下午四时举行审査会议,到林主席、戴院长、孙院长、居院长、叶楚伧、陈果夫、罗家伦、王祺、陈树人、褚民谊、马超俊诸先生,该负责会人、均在场招待,审查历三小时之久,佥以此次成绩,较第一次进步,然仍无一能达所希望之标准。[23]图8名雕刻家王如玖最近完成总理铜像[《世界画报(北京)》1936年第538期第1页]需要注意的是,这则消息提到了“此次参加者计十五人”。然而,参照《中央日报》报道此类铜像审查新闻的叙述方式,可以推断,此处的“十五人”当为参加审查会的人员数目,而非参加模型竞选者人数。理由如下:检阅《中央日报》建立总理铜像的相关新闻报

4ReseARchoNMoDeRNARthistoRy近现代美术史研究051道,如1934-07-08版、1934-12-07版、1935-01-25版、1935-06-20版等,均按照先交代缘起、地点、时间,接着逐一介绍到会审查委员,最后报道审查结果及办法的叙述体例。如前所述,6月20日版《中央日报》有关铜像审查的报道,首先说明陈列地点“考试院明志楼”,再将6月1日到会的17位审查委员一一列出,然后再叙述审查结果和解决办法。对比观之,10月3日《中央日报》报道开头处提及的“十五人”当为参加的审查委员,而非参加的雕塑家。“15人说”可能因这则材料而出现理解上的偏差。1936月3月19日《中央日报》回顾了去年铜像征集的某些细节:“去岁秋间,由市党部征求雕刻专家担任建造,……对各应征雕刻家所造总理雕像模型,经过数度严格审查,仅选择取二十四人,从事雕像之研究。迨后重新甄别之结果,始选取成绩最优之李金发、图9《滕白也访谈记》(《中央日报》1936年7月8日第4版)黄浪萍、滕白也、梅雨天、陈锡钧等五人担任建造工作。”[24]此处“二十四人”与前文“23人说”数目接近,详情待考。据现有材料可知,三次铜像审查中参加应征者的数目变化如下:第一次征集从七十余件模型中指定九人;第二次审查先选出二十四人,再从中选定五人为初选当选;第三次模型审查,除初选当选五人外,还“准梁竹亭、郎鲁逊、胡光弼、王如玖、张伯忠等五人送会模型参加第三次陈列(另编号码)”[25],即从十人中最终选定一人及备取一人。参加此次铜像征集的著名雕塑家有李金发、滕白也、陈锡钧、梅雨天、黄浪萍、王如玖、江小鹣、刘开渠、郑可、郎鲁逊、李名炀、梁竹亭、胡光弼、张伯忠等,其中不少人都曾留学海外研修雕塑。三、二次初选五人的排名问题30年代南京总理铜像竞赛是民国时期轰动一时的社会事件,在现代雕塑史上具有开拓性意义,雕塑家们在模型审查中的成绩也格外引人关注。其中二次初选当选的五人是学界关注的一个焦点,不同学者提及该五人时排序有所不同。[40]凌建主编:《顺德书画人物录》,中山大学出版社,2001第一种排序方式为李、陈、梅、黄、滕。如阮荣春、胡光华:年,第114页。[41]同注[32]。“李金发、陈锡钧、梅雨天、黄浪萍、滕白也5人在二次初选中当[42]卫恒先:《民国上海雕塑家研究》,上海大学2019年博选。后来他们5人又各作模型竞选,最后以黄浪萍、藤(滕)白也二士论文,第26页。[43]同注[16]。人的作品入选,滕白也当选承造。”[26]再如:“在来自全国的15位竞[44]同注[31]。[45]同注[14]。选人员中,先是通过两轮竞选,李金发、陈锡钧、梅雨天、黄浪萍、[46]才陵:《担任雕塑总理铜像之滕白也访问记》,《中央日腾(滕)白也5人胜出,后来在最终的模型竞选中黄浪萍、腾(滕)白也报》,1936年7月8日第3版。[47]《建立总理铜像,今日审查模型,年内建造完成》,《中2人的作品入选,腾(滕)白也当选承造。”[27]央日报》,1936年5月10日第7版。[48]《新街口建立总理铜像即日开始兴工》,《中央日报》,第二种排序是李、梅、滕、黄、陈。如包铭新、王瑞华:1937年7月7日第3版。“1935年5月,第二次放大样稿的评定结果,合格者五人。李金发、[49]同注[44]。

50522023.01美术学报ARTJOURNAL梅天雨、滕白也、黄浪萍、陈锡钓(钧)。……最终于1936年5月13日,该报(中央日报,笔者注)登以‘首都各界筹备建立之总理铜像模型选定’为标题报道滕白也制者当选担任造像。”[28]再如:“1935年5月,第二次样稿放大,评审录取李金发,梅天雨、滕白也,黄浪萍,陈锡钓(钧)5人。……滕白也所制作的孙中山铜像模型被唯一当选录用,成为全国第一名。”[29]第三种排序是滕、李、陈、梅、黄。如:“结果滕白也、李金发、陈锡钧、梅雨天、黄浪萍等五人初选入围。复审时,滕、黄两人的作品入选,而最终胜出的是滕白也,他也因此荣膺承造殊荣。”[30]第四种排序为李、黄、滕、梅、陈。“经过甄别,选取李金发、黄浪萍、滕白也、梅雨天、陈锡钧五人担任建造工作,改塑模型最后备选。……宣布‘滕白也制者当选担任造像,最近期间公开展览。’”[31]还有学者认为黄浪萍在评选中获第三名或第四名。如贾植芳:“大约是在一九三五年,政府招聘制作中山先生遗像的雕刻家,而浪萍君便是被甄取的第三名或第四名,记得另外几位,有江小鹣先生等,弄不很清楚了。”[32]再如:“1935年国民政府招聘制作孙中山先生像的雕刻家,他(黄浪萍)的作品被甄取为第三名或者第四名。”[33]于此,笔者认为先前公开竞选规则说得很明确,最终选定一人担任承造。“第三名或第四名”的说法很有可能是看到二次初选时的名单,望文生义而产生的误解。那么事实真相究竟如何呢?据最初的材料显示,五位初选(二次初选)当选者有两种排名方式,一种是“以姓氏笔画为序”。见1935年10月6日《中央日报》(图3)载:首都各界建立总理铜像委员会,第二次征求之总理铜像模型。……佥以此次成绩,较第一次进步,然仍无一能达所希望之标准,各审审查委员发表意见甚多,结果就陈列之成绩中,指定李金发、陈锡钧、梅雨天、黄浪萍、滕白也、(以姓氏笔画为先后)等五人之作品为第二次初选当选,令其在京重做模型、限三个月完成,再行就中选定一人承造总理铜像。[34]另一种是以“成绩最优之”排名方式。1936年3月19日《中央日报》记载:“始选取成绩最优之李金发、黄浪萍、滕白也、梅雨天、陈锡钧等五人担任建造工作,现铜像模型正积极改塑,俟完成后,再由建造委员会审核确定云。”[35]此处“成绩最优”如果从字面上理解为排名从优到劣似乎也并无不妥。当然,名字后面并未明确说明名次,故也无法完全排除随机排列的可能。四、最终人选及未投入建设之原因阮荣春、胡光华、尚莲霞等认为最后黄浪萍、滕白也两人入选,滕白也担任承造。持同样观点的还有水天中,“1936年(丙子中华民国25年)5月,南京各界建立孙中山铜像委员会选出黄浪萍、滕白也二人雕塑模型,最后由滕白也承造。”[36]目前可见只有一位学者认为滕白也得了第二名。大卫·克拉克:“1935年,南京国民政府举办了一次中华民国总统孙中山像的雕塑比赛,滕白也参加了比赛并获得了第二名的成绩。”[37]其余皆认为滕白也是最终获胜者。1957年,滕氏在《五七感怀》中也这样记述:“我年五十七,……卅二归来就燕京,塑像中山第一名。奈何鹏程忽受阻,局蹐一隅负平生!”[38]

6ReseARchoNMoDeRNARthistoRy近现代美术史研究053上述学者对最后的获胜者也有不同表述,那么最终获胜者究竟情况如何?笔者查阅有关最终审查结果的记载,有来自《中央日报》和《民报》的两则消息,二者记录的内容一致(图4):同日(1936年5月10日)上午十时,举行第二次模型审查会议,审查结果,决议如下:(一)选定第五号(制模者滕白也)当选,由其担任造像。(二)选定丁号(制模者王如玖)为副取,给予津贴六百元,令其重行照原定尺寸放大,送中央党部备审。(三)关于像基问题请林主席决定(余略)。[39]事实上,铜像模型审查委员会遵循1935年1月最初“由三方而评定之分数,再行平均,以平均后所得分数,最高者为当选”的征集原则;也符合1935年10月二次评选当选五人中“限三个月完成,再行就中选定一人承造总理铜像”的规定,完成了孙中山铜像模型的审查任务(图5-7)。遗憾的是,大家都忽略了最终还选定王如玖作品作为“副取”送中央党部备审的这个重要信息。如果说滕白也是本次孙中山总理铜像竞赛的最终获胜者,称为第一名。那么,王如玖某种意义上也可视为获得最终竞赛的第二名。上文中认为最终竞选“黄、滕二人的作品入选,滕当选承造”之说恐无据可依。时过境迁,有关铜像的参选雕塑家人数和最终获胜者等记述,或因未查阅原始资料,或因袭旧说而出现了讹误。值得注意的是,初选当选的五位雕塑家除了滕白也外,四位皆是广东人,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粤籍雕塑家的创作实力,以及引领现代美术思潮的重要地位。如今,陈锡钧、梅雨天、黄浪萍三位雕塑家已淹没于历史尘埃而鲜为人知,这里补充几句。陈锡钧(1893-1950),广东台山人,曾留学美国波斯顿博物馆美术学校、法国大茅舍艺术学院、意大利佛罗伦斯艺术学院,师从布德尔等雕塑大师。梅雨天(1893-?),广东龙山人,曾参加1921年由胡根天、冯钢百等组织的“赤社美术会”,后在广州市立美术学校任教[40]。黄浪萍(?-1938[41]),广东台山人,早年为高剑父先生的得意门生,1933年-1935年留学日本美术学校[42],学习绘画和雕塑。选为副取的王如玖(字佩之)约生于1887年至1890年间,天津人。近年来逐渐进入美术史研究视野。他早年初习陆军,后留法学习绘画、雕塑,写实造诣甚深。曾师从雕塑大师布德尔,雕塑作品浑厚、洗练。所塑孙中山像目光炯炯,神情坚毅,凸显了革命先驱坚强意志和领袖气质,在南京公开展出时广受好评(图8)。南京新街口孙中山总理铜像筹建,早在1930年即由南京市党部发起。1934年6月启动铜像模型征集,彼时全国优秀的雕塑家几乎都参与了此次竞赛,1936年5月最终确定承造人选。然而这项花费巨大财力物力,费时数年的工程最终并未投入建设,成为现代美术史上一大遗憾。关于最终方案没有投入实施的原因大致有两种看法。其一,建造资金和待遇问题。如:“遗憾的事是,……如此兴师动众耗时费心的塑像工程,最终因双方待遇等事而未达成制作协议。”[43]再如:“但是年轻气盛的滕白也在中标后公开提高原有的造价标准,……在建造资金及待遇问题与铜像委员会迟迟不能订立合同协议,此事一直拖到抗日战争全面爆发,造像就此搁浅,最后无果而终。”[44]其二,因抗战全面爆发而遭阻断。如:“滕白也为此倾注了自己的全部才情,然造像工程却因1937年抗战的爆发而遭停顿,滕白也的心血因此而付之东流。”[45]事实上,滕白也获胜担任承造总理铜像的消息公布后两个月,署名才陵的记者曾对滕氏进行了专访。滕氏回顾了创作过程,总结出孙中山雕像面部的十大特征。当记者询问其准备什么时候开始塑像这个问题时。滕氏答:“总理铜像,预备雕一丈五尺(市尺)高,面向东,演说

70542023.01美术学报ARTJOURNAL姿势,单单是铜像,就要费七万五千元,再加上像基,总得十万元以上,才能够建成,现在南京市各界所募集的,只有五万元钱,相差极多,但是首都所在,当然不能十分简陋,所以经费方面,尚待筹划,至于我开始塑像的日期,大概亦不远了。”[46]并坦言,工程预计要一年才能完成(图9)。可见,总理铜像未投入建设,最直接的原因是因为滕氏的造价预算为十万元,远远超过了铜像委员会所募集的五万元。然而,此前的征求承办办法中已经明确说明“缴费预算、以五万元为标准”。从道理上说,滕氏的这个要求是不符合规则的。另外,从预计完成时间上看,铜像原定“本年十一月国民大会开会前,能将总理铜像建造完成”[47]。记者采访之际,距国民大会召开只有四个月的时间,此时想要筹集到十万元并完成塑像断难实现。此次孙总理铜像征集活动并非一帆风顺,时间上一拖再拖。第一次审查推迟了一个月,第二次初选选定五人,原限定三个月完成后再选一人。但直到来年的5月10日才进行第三次审查,确定最终人选,比原计划又延迟了四个月。事实上,征集方和承造方心中的孙中山形象存在一定的偏差,这种认知差异来源于二者看待铜像的不同视角。前者倾向于大众化和象征寓意的解读,后者多关注艺术直觉和技法演绎。只有当双方达到一种微妙的平衡,才能使各方满意,这也是铜像模型征集过程一波三折的重要原因。1937年7月7日有报道称:“新街口建立总理铜像即日开始兴工,总理铜像事,……当于去岁公开征求,将像式模型确定,原定即开始建筑,后因所积之捐款,不敷甚钜,遂告延搁。”[48]这是有关建立总理铜像的最后一条消息。数月后南京城被日军占领,此事亦不了了之。余论孙中山是民主革命先驱和中华民国的缔造者,他逝世后各地陆续开展了纪念活动。南京中山陵、上海行政楼北广场、中央陆军军官学校、广州黄埔军校、广州中山大学重要场所都树立起孙中山塑像。作者有日本的牧田样哉、法国的朗多罗斯基、捷克人高琪、以及中国雕塑家江小鹣等。从集体记忆的视角来看,孙中山铜像已经成为凝聚民族情感的标志性符号和弘扬革命精神的象征。公共纪念空间中的领袖塑像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肖像创作,除需肖似本人外,还要适应大众审美和承载特定的纪念意义和精神内涵。故新街口孙中山铜像模型的甄选也被赋予了超越雕塑艺术本体之上的诸多政治性解读。南京新街口总理铜像模型征集活动在中国现代雕塑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首先,这次雕塑征集活动还间接促成了中国现代第一个雕塑专业社团——中国雕刻协会的成立。“利用这一难得机缘,中国雕刻学会于1935年5月11日得以成立,并通过章程,选出李金发、王临乙、江小鹣、刘开渠、郎鲁逊五人为常务理事,滕白也为常务理事会秘书。”[49]这对于团结雕塑家队伍,促进我国雕塑事业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其次,此次竞赛为第一代雕塑家提供了难得的同台竞技的机会,艺术家各展才华,推动了中国大型主题性雕塑的创作水平;再次,此次活动是中国现代雕塑发轫期一次良好的艺术启蒙。总理铜像的资金募集得到南京市民的大力支持,诸多优秀雕塑家积极参与,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任燕南京传媒学院讲师朱平江苏第二师范学院美术学院教授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最近更新
更多
大家都在看
近期热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