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育融合”视域下的高中地...必修《地理1》“土壤”为例_陆文博

“五育融合”视域下的高中地...必修《地理1》“土壤”为例_陆文博

ID:83250550

大小:1.11 MB

页数:4页

时间:2023-08-08

上传者:139****0482
“五育融合”视域下的高中地...必修《地理1》“土壤”为例_陆文博_第1页
“五育融合”视域下的高中地...必修《地理1》“土壤”为例_陆文博_第2页
“五育融合”视域下的高中地...必修《地理1》“土壤”为例_陆文博_第3页
“五育融合”视域下的高中地...必修《地理1》“土壤”为例_陆文博_第4页
资源描述:

《“五育融合”视域下的高中地...必修《地理1》“土壤”为例_陆文博》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2023年第5期教学经验*“五育融合”视域下的高中地理教学实践——以人教版必修《地理1》“土壤”为例陆文博(常熟市中学,江苏苏州215500)摘要: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本文说明了“五育融合”的概念及内涵、“五育融合”在地理教学中的价值、“土壤”教学如何渗透“五育融合”。通过课程设计融“五育”、活动探究融“五育”、教学评价融“五育”等方面阐述了高中地理教学“五育融合”策略。关键词:五育融合;高中地理;土壤;教学实践中图分类号:G633.55一、“五育融合”的概念及内涵“生态·地理综合课程基地”及江苏省前瞻性项目“共1912年,蔡元培先生首次提出“五育”来培养学生理念下高中生跨学科素养培育”致力于研究学科融生现实的完全人格。2018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合,关注学科融合在促进高中生综合素养的提升中发挥教育大会上明确指出,要努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作用。三是以教师发展引领综合育人。学校成立跨学的教育体系。2019年发布的《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提科教研基地和跨学科名师工作室,重视培养教师的融合出“注重全面发展,大力发展素质教育,促进德育、智意识和跨学科素养。“CS(跨学科)研教团队”成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的有机融合”,明确提出了江苏省首批重点培育的“四有好教师团队”项目。学校“五育融合”的教育方针。前期的研究和实践对“五育融合”视域下的高中地理教“五育融合”是将“五育”聚集于学生的课程、学实施具有良好的助推作用。活动中,是实现“五育”之间的有机渗透。“五育”融围绕“‘五育融合’视域下普通高中综合育人的合中任何“一育”之所得,并不意味着其他“四育”之创新研究”这一课题,常熟市中学展开一系列实践活所失。[1]“五育融合”是一种“育人假设”,其假设人动。学校开辟了三个有特色的“五育融合,综合育人”的发展是一种“融合发展”。“五育融合”是一种“育基地,开设“本位课程”“广域课程”“活动课程”人实践”,与“五育并举”相比,更强调行动与实践。三类课程。本位课程即在每一门国家课程中把其他“四“五育融合”是一种“育人理念”,蕴含了一种全新育”融于“智育”中,如在地理学科的“智育”培育的教育理念即“融合理念”。“五育融合”是一种“育中,挖掘“德育”(人地和谐观)、“美育”(自然及人思维”。“五育融合”是一种“育人能力”,对学生人文景观之美)、“劳动教育”(地理野外实践体验)意味着全新的“融合学习能力”,对教师意味着全新的等;广域课程即围绕主题通过不同学科、不同探究方式“融合教学能力”。[2]合作开展综合育人,如语文的诗词教学与政治、美术、常熟市中学“‘五育融合’视域下普通高中综合地理等学科组合,形成智育、德育与美育融合的“诗词育人的创新研究”的课题被列为教育部重点课题,在中的文化与科学”;活动课程即立足校园生活,超越学“五育融合”研究方面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一是以课题科内容,在解决真实情境中的现实问题的过程中形成的研究深化理念认同。依托教育部重点课题“文化浸润课新的融合课程,如“生态农业劳动课程”“志愿+”课程,学生综合发展的创新研究”及江苏省规划课题“高程、“常熟花边向何处去”课程等。学校开设“五育融中主体浸润性课堂的实验研究”等项目,研究各类教合,综合育人”相关学生社团68个,成立9个跨学科融育要素在课堂的融合。二是以课堂改革带动实践落地。合研教小组。学校不断践行“五育融合”,持续推进综*本文系全国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五育融合’视域下普通高中综合育人的创新研究”(项目编号:DHA210381)的阶段性研究成果。58

1教学经验2023年第5期[3]合育人,取得了丰硕成果。的主要形成因素。”强调地理实践力的培养。地理实践力的培养与“五育融合”中的劳动教育基本对应。劳二、“五育融合”与地理教学动教育是“五育融合”的关键环节,是立德树人的重要1.“五育融合”在地理教学中的价值途径,并且具备增智、强体、育美的价值。“土壤”一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以下简称课在野外实践的过程中要求学生对土壤进行采样、观“课程标准”)基于地理学科本质,凝练出地理学科核察,在适当的环境中对土壤进行养护,能使学生得到劳心素养。高中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包括人地协调观、地理动锻炼。在劳动过程中对土壤样本进行比对,分析差异实践力、综合思维、区域认知,从学科视角体现全面育的原因、分析土壤的成因,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人目标。“五育融合”注重培养学生德、智、体、美、通过亲自进行土壤采样及土壤养护,学生能够体会到劳劳融合发展,强调综合育人,两者在本质目标上是高度动的艰辛,珍惜劳动成果,并认识到人类对地理环境的统一的,因此高中地理核心素养的目标可以通过“五育影响,增强人地协调观念。可见,“土壤”一课通过劳融合”的育人方式得以实现。动实践活动的开展,将“五育”渗透在整个教学过程高中地理课程目标要求树立科学的人口观、资源中,实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即实现“五育观、环境观、可持续发展观,体现“德育”目标;地理融合”发展,最终实现综合育人的目的。学研究地理环境及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关系,具备完整的三、高中地理教学“五育融合”策略知识体系,是发展“智育”的基础学科;地理学蕴含丰富的“美育”元素,如地理景观美、运动美、精神美1.课程设计融“五育”等;地理学要求进行实验、调查、野外考察等实践活(1)课程目标引“五育”动,实现“体育”“劳育”目标。课程目标引领课堂教学,课程目标的设计需以2.“土壤”教学渗透“五育融合”的设计理念“五育融合”为核心,才能为教学实施指引明确方向,人教版必修《地理1》“土壤”一节对应的课程标为真正实现“五育融合”打好基础。课程目标的具体内准内容为:“通过野外观察或运用土壤标本,说明土壤容如表1所示。表1“土壤”课程目标序号课程内容核心素养目标“五育融合”目标学生在野外采集土壤样本,动手操作,观察土通过野外采集、动手操作通过土壤采样(体育、劳育目标),学会欣赏土壤与1壤,从土壤颜色、土壤性状、土壤的剖面结构等和观察土壤等活动,提升自然之美(美育目标),培育对土壤的感情(德育目方面认识土壤。学生的地理实践力。标),激发对土壤成因的探究欲望(智育目标)。从成土母质、气候、生物、地形、时间等因素说通过对比不同区域的土通过对比不同土壤样本,欣赏土壤颜色之美(美育目明土壤的形成和变化。选取两组土壤(黑土与红壤,分析影响土壤形标),绘制思维结构图分析土壤形成因素(体育、劳2壤、黑土与荒漠土)进行对比,描述和解释特定成的因素,落实综合思育、智育目标),了解我国土壤分布,培育家国情怀区域形成特定土壤类型的地理现象,采用思维结维、区域认知等地理素(德育目标)。构图的方式帮助学生梳理土壤形成的复杂过程。养。通过学习土壤养护方通过参加绿植培育工作(体育、劳育目标),探索促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学习土壤的养护方法,说法,认识人类活动对土进绿植生长的土壤养护策略(智育目标),增强人地3明人类不仅可以利用土壤,也可以改造土壤。壤的影响,增强学生的协调观(德育目标),通过绿植培育工作获得自我认人地协调观。同感(美育目标)。(2)课程资源培“五育”中科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的研究员们经过30年的本节课所需要的土壤资源可以使用现有教学标努力,硬是将山东禹城北丘洼这片最难治理的盐碱地本,也可以让学生亲自动手获取。为培育学生“五育融改良成了高产田,实现“变形”。学生根据气候资料合”发展,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去野外采集土壤标本,自及教材材料,画出盐碱地形成的简易示意图,培育主获得课程资源,在此过程中促使学生德、智、体、“体”“劳”“美”;根据盐碱地的形成原理,尝试提美、劳全面发展。另外,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敏锐捕出盐碱地治理的建议,学习中科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捉课堂生成的“五育融合”资源,及时转化成促进学生所的研究员治理盐碱地的措施,培育“智”;通过北丘“五育融合生长”的育人资源。洼的治理案例,体会到如何实现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通过内容拓展,充实课程资源,实现“五育融发展,认识到科学研究最重要的是能为生产生活服务,合”。在学习“土壤”一节内容后,教师引导学生对培育“德”。在课程资源拓展学习的过程中,学生实现“我国黄淮海平原盐碱地的综合治理”进行研究。“五育融合”发展。59

22023年第5期教学经验2.活动探究融“五育”表3“家乡的土壤”观察记录表观察土壤颜色土壤剖面结构土壤湿度有无动物罗伯特·帕特南调查发现,坚持参加实践活动课比较程的孩子比偶尔参加实践活动的孩子就读大学的可能土壤质地即矿物质颗粒大小(比较通气透水性、保肥能[4]性高70%,比从未参加实践活动的孩子高400%。可力)操作见,课外实践活动的开展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比较还能提升学生的智育水平,促进学生核心素养水平的全土壤重量土壤黏性比较晾干前后的重量变化面提升。如表2所示,本文对“土壤”一节内容设置了土壤采样、土壤观察、土壤养护等探究活动,以期在实三个不同采样点的土壤在颜色、质地、剖面结构践活动过程中实现“五育融合”发展。等方面均存在较大差异。从土壤颜色看,学校操场的土表2“土壤”活动设计思路壤呈黄棕色,为苏州当地的地带性黄棕壤;学校附近的序号活动主题活动内容农田为耕作水稻土,上层土壤颜色较暗,下层土壤颜教师带领学生在野外三个不同的典型区域进色较浅;学校附近森林覆盖的山坡,自上而下土壤颜色1土壤采样行土壤采样,以供师生在教学活动中观察和运用土壤标本较为复杂,上层土壤呈灰黑色,下面几层颜色较浅。从学生对采集到的三个不同区域的土样进行观土壤质地看(大体根据手指研磨的感觉判断),学校操2土壤观察察,从土壤颜色、土壤质地、土壤剖面结构等方面来识别土壤场的土壤质地黏重,通气、透水性差;农田土壤黏性适教师组织学生走访农场和花圃,学习土壤养中,通气、透水性较好,蓄水、保肥能力较强。从土壤3土壤养护护方法,认识到合理的人类活动能改善土壤剖面结构(30厘米厚土层)看,学校操场土壤经历过性状、提高土壤肥力人工建设,剖面无明显分层结构;农田土壤上层为耕作(1)“土壤采样”活动融“五育”层,下层为犁底层;森林土壤剖面结构最为复杂,上层课程标准中要求学生能够进行“野外观察或运用为腐殖质层,下层为淋溶层和淀积层等。土壤标本”,为培养学生野外实践能力,教师带领学生学生通过观察和动手操作,从土壤颜色、土壤质在学校及周边地区采集土壤标本。教师选取三个不同的地、土壤剖面结构等方面来识别土壤,是认识土壤的基典型区域进行采样:学校操场、学校附近的农田、学校础,有利于下一步分析土壤的形成原因。通过观察土壤附近森林覆盖的山坡。土壤采样的具体过程:清理地表标本和动手操作,感受土壤的颜色之美、质地之美、结杂物,用铁锹向下挖出边长30厘米的土壤立方块,将土构之美,培养学生对土壤的感情,激发学生对土壤形成壤块装入密封袋内。在土壤采样的过程中,学生首先观原因的探究欲望和兴趣,引发学生思考形成土壤特征的原因,从而实现劳动教育、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的察采样点周边环境,思考选取合适的开挖地点,锻炼脑融合发展。力;其次使用铁锹挖出土壤方块,锻炼体力,体悟劳动(3)“土壤养护”活动融“五育”的艰辛,为自己的劳动成果感到身心愉悦;再次,学生人类活动影响土壤的形成过程,合理的人类活动需要保证挖出的土壤方块具有完整性和美观性,以便进能改善土壤性状、提高土壤肥力。设置“土壤养护”这行土壤观察。由此可见,土壤采样这一实践活动不仅锻一实践活动的目的是使学生认识到,人类不仅可以利用炼了学生的劳动能力,学生在德、智、体、美等方面也土壤,也可以改造土壤,增强学生的人地协调观。教师得到了融合发展。组织学生通过走访农场、走访花圃、居家实验等社会实(2)“土壤观察”活动融“五育”践活动,学习相关的生产生活经验,从农业生产、居家课程标准中要求学生“观察或运用土壤标本,说种养花草等方面探讨土壤的养护方法,研究人类活动对明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观察”是地理学重要的研土壤的影响。究方法,对土壤的观察研究有助于增强学生对自然地理通过实地走访考察“常熟市田娘农场”,学生学现象的识别、欣赏、描述、解释的能力,有助于学生理习到农业生产中通过种养结合以保持土壤高效的肥力的解要素间的相互作用与演化过程,理解人类与环境的相方法,田娘农场采取休耕、作物轮作、种植绿肥、广施互关系,促进学生的核心素养的提升。农家肥等措施提高土壤肥力。学生走访常熟市某农业科教师设置“观察家乡土壤”这一实践活动,要求技有限公司学习种养花草技术,松土、施肥、浇水等方学生观察、触摸已采集的三个不同区域的土壤,从不同式可以保持土壤的通气透水性能,增加土壤的空气、水角度对比三个土样,做好记录,并思考形成差异的原分和肥力等,并进行居家实验,观察以上方法对花草生因,具体内容如表3所示。长的影响。学生通过学习和参与土壤养护的实践活动,60

3教学经验2023年第5期不仅锻炼了体力,提高了劳动技能,还习得了土壤养护程,彰显出德智体美劳的融合价值。解决真实问题需要相关知识,认识到人类活动对土壤积极和消极的影响,相关的知识技能,需要体力、脑力的付出,具有满足人并在与土壤、植被的接触中感受自然之美,在实践活动类合理需求的善良的意图,使学生获得和谐愉悦的自我中实现了“五育融合”发展。认同感。综上所述,真实问题的解决能够使“五育”要素得以有效融合,实现有益、明智、健康、美妙、实在3.教学评价融“五育”[6]地做事。因此,高中地理教学评价方式应是“基于真评价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可以理解为价值的动实情境问题的评价”。本文对“土壤”一课设置“通过词形式。2019年11月,教育部考试中心出台《中国高考土壤采样、观察土壤等活动,分析土壤形成因素”“生评价体系》,提出以“生活实践或学习探索问题情境[5]活中的土壤养护”等教学情境。通过评价真实情境教学为载体”承载考查内容。我国教育体系致力于培养能中的“五育融合度”,判断本节课的“五育融合”育人够解决真实问题的人才,这种探索、解决真实问题的过成效,具体内容如表4所示。表4“五育融合”评价机制“五育融合”育人成效真实情境“五育融合度”评价分值5分4分3分2分1分参加土壤采样活动(体育、劳育),在野外观察并获取土壤标本,在亲近自然自评土壤采样、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对土壤的感情(德育),欣赏土壤颜色之美与结构之美(美组评观察分析育),激发学生对土壤成因的探究兴趣并付诸实践(智育)。得分参加学校、社区或家庭的绿植培育工作(体育、劳育),探索促进绿植生长的自评土壤养护策略(智育),倾注体力和脑力的绿植培育工作改善学校、社区、家土壤养护组评庭环境与空气质量,改善人们生活,实现人地协调(德育),学生体会到参加绿植培育工作的意义,获得强烈的自我认同感(美育)。得分以上为基于真实情境的“五育融合”分级评价机参考文献:制,分为5个评价等级,实现“五育融合”得5分,达成[1]宁本涛.“五育融合”本质的再认识[J].清风,“四育”得4分,达成“三育”得3分,达成“二育”得2021(04):5.2分,达成“一育”得1分。通过学生自评和组内互评[2]李政涛,文娟.“五育融合”与新时代“教育新等多元主体的评价也是改善“五育融合”教学评价的有体系”的构建[J].中国电化教育,2020(03):7-16.效方式。另外,学校可以将学生在解决真实问题中的表[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现和获得成果记录于素质评价平台,形成个人综合素质(2017年版)[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评价档案,促使学生在解决真实问题的过程中融合发展[4]罗伯特·帕特南.我们的孩子:危机中的美国梦“五育”。[M].田雷,宋昕,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17.新时代呼唤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五育融合”[5]教育部考试中心.中国高考评价体系[M].北京:人综合育人方式,通过“五育融合”推进课堂教学改革,民教育出版社,2019.需要教育工作者极大的热情和耐心。一线教师应当秉承[6]鞠玉翠.基于真实情境问题的评价何以促进五育开拓创新的理念,为课堂教学改革贡献力量。融合[J].中国电化教育,2021(01):14-19.(责任编校:杨洋)(上接第64页)三、小结目的、要素本身特点,但结合实际情况,还可以进一步根据以上分析,理论模型可以统摄教学内容,利考虑措施的合理性(流域协调发展)以及区域差异随时于学生把握知识核心,将不同类型的案例有机结合在一间的演变(产业转移)等方面。起。教师应提炼统摄案例的理论模型,帮助学生找到参考文献:复杂真实案例间的内在联系,找到案例与模型的结合[1]刘学梅,张红军.核心素养视角下高中地理案例点和差异点。这种教学方法有助于学生在遇到新的案例教学的三种形态[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基础教育版),时,知道如何利用所学模型去分析问题,从而解决“学2020,21(01):77-81.得懂”但“不会用”的问题,在模型与案例间架设联通[2]李春艳.地理案例教学中的案例组织与教学操作[J].的“桥梁”。当然,在应用本文所提方法时也要活学活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21(01):37-40.用,例如寻找差异点时可以考虑区域背景、主要矛盾和(责任编校:赵鹏飞)61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最近更新
更多
大家都在看
近期热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