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83236664
大小:154.29 KB
页数:3页
时间:2023-08-08
《“微文化”背景下加强高校意识形态工作路径分析_李含菁》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第36卷第2期总第336期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Vol.36.No.2(Gen.No.336)2023年1月(下)JournalofHUBEIOpenVocationalCollegeJan.(lasthalf)2023“微文化”背景下加强高校意识形态工作路径分析李含菁(南京邮电大学,江苏南京210003)[摘要]伴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以微博、微信、抖音为代表的“微文化”逐渐形成并深刻影响着青年大学生的价值观、思维习惯和行为方式。随着“微文化”影响力和冲击力的不断壮大,加强高校意识形态工作可谓是机遇与挑战并存。丰富的载体、灵活的形式、深入广泛的影响力为主流意识形态传播增添新鲜活力,同时,多样的“微文化”内容增大意识形态工作的难度,零散碎片的“微内容”削弱了意识形态工作的深度,过度娱乐的“微文化”消解了意识形态工作的力度。鉴于此,改变思想观念,构建平等主体,打造优质内容,改进宣传方式;规范网络言行,提高媒介素养;树立先进典型,发挥榜样引领是加强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实现路径。[关键词]微文化;高校管理;意识形态工作[中图分类号]G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6-711X(2023)02-0123-03doi:10.3969/j.issn.2096-711X.2023.02.046[本刊网址]http://www.hbxb.net伴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微文化”的表达与方式已经环境的人通过即时上传的文字图片记录分享着个人工作、生成为移动互联网时代影响社会生活、经济、政治、文化等领域活的点点滴滴;微信上,朋友圈、各种群内分享着相识人的工的重要力量,是人民实现多样化诉求的新生活方式,以微博、作、生活与观点;抖音上,琳琅满目的各种视频展示着各行各微信、抖音为代表的“微平台”逐渐形成并深刻影响着青年大业的百态人生。不同的主体都可以通过“微平台”来展示自学生的价值观、思维习惯和行为方式。随着“微文化”影响力己,表达自己,与此同时,“微平台”的存在也给在线政务、在和冲击力的不断壮大,加强高校意识形态工作可谓是机遇与线教育、移动办公等多样化的需求主体提供展示平台,依托挑战并存。功能各异的应用平台,各种各样的“微”主体充分表达情感、一、“微文化”的内涵与特征交流思想、展示个性、释放自我。(一)“微文化”的含义(三)“微文化”的内容多种多样、零散碎片何谓“微文化”?最早由诗人、画家、音乐家、哲学家麦子参与主题的多元化与个性化加上“微平台”应用的多种先生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提出“微”的概念,形成“微文化”与多样必然导致内容的多样化,由于微平台本身基于移动互联“微哲学”,而伴随着移动互联网技术的突飞猛进,以智能手网应用的“微”要求,碎片化也是其必然结果。其内容既有为机为代表的智能终端普及应用,人们的生活进入移动互联时满足着用户多元社交需求的视频、语音、动图、文字;也有为代,微博、微信、短视频等短小精悍的微媒体平台开发推广,满足生活需求的各种购物、订餐;还有各种实时热搜的话题使“微文化”外延扩张,这种短小、精悍、碎片化的表达与传播评论、浏览器及时更新的海量资讯;还有各种公共平台的信逐渐成为人们接受的主流方式,依托先进的移动网络技术,息发布与各类通知……;此外还有各类内容的评论与二次创通过各种微媒体平台创造、制作、传播信息的文化显现,和传作,这一点上由于个体的多样性,对于同一内容的解读本就统的信息传播生产方式不同,内容的生产者和传播者身份多见仁见智,会出现不同角度大相径庭的评论或再创作内容。样、参与度广,传播过程中会产生再创作,内容体量短小精源源不断涌现的各类信息加上传播者的再创作,经由不同平悍,能产生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微文化”的表达与方式台发布传播更加剧了“微文化”下内容的多样碎片。在移动已经成为移动互联网时代影响社会生活、经济、政治、文化等互联网时代,人们的生活节奏不断加快,更愿意将零散自由领域的重要力量,是广大网民实现多样化诉求的新生活方式。的个人时间,用在短小精悍、吸引眼球的内容上,这也将加剧(二)“微文化”时代有更多的主体参与、发声了“微文化”内容的碎片化。综上,内容的多样化、碎片化已“微文化”之前的时代,媒体话语权掌握在少数精英手经是“微文化”内容的代表性特征。中,而普通群众参与内容制作、信息传播的机会非常有限,伴(四)“微文化”时代传播范围广泛深入随着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以微博、微信、抖音为代表“微参与主体的多元化,内容的多样化、碎片化,带来“微文平台”批量涌现,方便快捷的信息技术、开放自由的网络环境化”传播的广泛深入,不再受限于时间、地点和专业工具,通以及简单易学的软件应用使得人人都有发言的机会和可能,过手机和移动互联网随时随地实现信息多元主体内容的制普通群众可以通过这些微平台和精英群体平等对话与自由作、发布、传播和获取,充分顺应当前社会快节奏生活方式和表达,也可以通过这些微平台与别的普通群众多方联动沟习惯。科技进步使过去制约传播范围与时效性的因素都大通,公共话语权逐步发生变迁。微博上,不同职业、不同生存大减弱了,覆盖面之广不仅远远超越以报刊、广播、电视为代收稿日期:2022-4-17基金项目:本文系2020年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高校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工作研究”(项目编号:2020SJA0112);2019年南京邮电大学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校级规划项目“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意识形态思想研究”(项目编号:XC201901)。作者简介:李含菁(1981—),女,江苏南京人,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高等教育管理、马克思主义。123
1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2023)第36卷第2期总第336期表传统媒体,并且让互联网门户网站这种新媒体也望尘莫送相结合,可以让我们主流意识形态传播更加迅捷、有效。及,截至2020年12月底的数据,微博日活量2.29亿,微信日(四)“微文化”的多样性增加意识形态工作的难度活量过10亿,短视频代表抖音日活量突破6亿,覆盖面方面任何事物发展都有其两面性,“微文化”的多样性虽然有完全超越所有传统媒体。此外,微平台还存在一个非常重要上述积极一面,也必然不能忽略其负面影响。“微平台”不仅的特点:互动性。过去由点即面、口耳相传的单向传播方式是传播主流意识形态的阵地,也同样可以成为传播非主流意正在向共享沟通、双向互动的传播方式转变,原来的观众、听识形态的平台。我国目前正处于社会各领域正经历着深刻众不再只是一个被动的接受者、消费者,他们在被传播中通而广泛的变革调整,各种思想观念、价值观也不断产生、碰常会加入自己的体验和评价,而依托于现代化的科技手段,撞,各种信息鱼龙混杂信息,各种消息真假难辨,百样的利益这些体验、评价可以加载在之前的内容上或对原本的内容进诉求、多元的思想文化、不同的价值取向都可以在“微平台”行再生产、再加工,使其更容易引起共鸣和参与感,这种共情上制作、传播,通过“微平台”这些内容可以直接抵达每一个与参与感使传播效果更加深入、广泛。受众,这些与主流意识形态相悖离得文化、价值观可能对于二、微文化”背景下开展高校意识形态工作面临的机遇正处在世界观、价值观形成阶段的青年人产生误导、腐化,从与挑战而在思想上产生混乱,甚至形成消极、负面的认知。(一)“微文化”促进主流意识形态的传播(五)“微内容”的碎片性削弱主流意识形态认知学习的在“微文化”背景下,由于参与主体的多元化,内容的多深度样化、碎片化、个性化和精准推送,传播范围的广泛与深入,由于技术的限制导致“微内容”不得不“微”,而多元主体文化、思想、价值观等意识形态传播必然迎来新的阶段,社会的参与与互动跟进一步导致“微内容”的“碎”,目前的微平主流意识形态的传播也能够得到促进。可以弘扬社会正能台上,大家通常会关注更新速度和音视频冲击,更注重眼球量,一些高质量的内容创作,通过一桩桩一件件事实,让我们经济,容易让接收者陷入浅薄的状态,由于其内容的短小精见证真善美,抨击假恶丑,而社会正气则在广大群众一次次悍也限制其内容的系统性和全面性,不免造成在传播中发的观看、点赞、评论、转发中被不断弘扬;可以为传统文化的生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情况,再随着信息的传播,不同载传承与发展带来新的机会,通过一系列创意短视频,中华传体、不同传播群体的细化、分化、再加工,接收者注意力可能统的戏曲、服饰、鼓乐被大家熟知了解;可以及时发布信息、被转移的情况,这些都导致仅靠“微内容”传播、学习主流意宣传党和国家的政策、有效拉近官民距离,近两年逐渐兴起识形态会产生认知学习深度不足的问题,需要其他手段有的抖音政务号,还有之前的政务微博、政务微信,都将政府部效补充。门的信息发布、公众服务、办事指南等及时宣传、处置。(六)“微内容”的娱乐性消解意识形态工作的效果(二)“微平台”拓宽主流意识形态传播载体目前,“微文化”的娱乐化是一个明显的趋势,适当的娱以往,宣传报道一些主流意识形态的平台主要是政府部乐元素能够满足人们轻松消遣的情感需求和求异猎奇的心门主办的宣传海报、报纸杂志、广播电视、门户网站以及一些理诉求,能够有效吸引用户,但是一些人出于各种目的制作官方活动等。如今,得益于“微文化”的产生与发展,以微博、生产传播虚假信息、庸俗、低俗作品,恶搞经典、戏说历史等微信、抖音等为代表的微平台在内容生产、传播、整合的便利内容,哗众取宠,由于这些内容迎合了部分普通群众的娱乐性方面具有先天优势,微平台日益成为各种思想、信息以及需求,会造成广泛传播,造成严肃认真的正典内容、真实信息社会意见的集散地,新一代的年轻人出生和成长于网络社会反而淹没于这些不合适的内容中去了,当人们逐渐被过度娱环境中,在“微文化”熏陶中成长,对于手机、移动互联网及附乐化所主宰和支配时,往往就会放弃对深刻意义的探寻和对着于其上的“微平台”有强烈的依赖性和用户黏性,微平台为现实问题的思考之上,一味迎合大众口味的娱乐化元素,还他们开辟了全新的活动空间和话语平台。与此同时,各级政容易造成政府的权威性和公信力遭受质疑。总而言之,过度府机构、企事业单位以及新闻媒体等纷纷注册开通新浪微的娱乐性内容会消解意识形态工作的效果。博、微信公众平台、抖音政务号,也是要通过这一全新的载三、“微文化”背景下开展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基本路径体,发出自己的声音,引导正确的思潮,微平台也通过其承载(一)转变思想观念,构建平等主客体的内容,让自己一步步成为传播和培育主流意识形态的全新微文化的迅速发展,各种思想观念、社会热点评论、道德载体与阵地。情感、价值观念等可直达每一位大学生,大学生获取知识的(三)“微文化”丰富主流意识形态的传播形式与活力途径不再是课堂教学或图书馆读书,加之为平台上传播过来“微文化”改变了大家生产、加工、获取与传递信息的习的内容更加生动活泼,适合青年大学生的胃口,大学生自身惯,在“微文化”背景下,人们的注意力正从“大屏幕”(电脑、也可参与其中,如果教育者还处在传统的教育模式当中,保电视)逐渐转到“小屏幕”(手机)上来,由于传播载体的变化,持原有的权威教育方式,很可能就会与大学生的需求相悖对于传播形式和活力有了不同的要求,以报纸、杂志等传统离,甚至产生反效果,这就要求高校意识形态工作从强制型纸媒内容与表达方式,以广播电视为代表的传统大段视听内向引导型的转化,而之前管理型的思政教育队伍需要向服务容已经不再适应人们的快节奏生活方式和社群化、圈层化的型、引导型的教育队伍转变,教育者也不再具有强大教化权社交需求,原来的这些内容和形式在小屏幕上也无法获得很威,必须逐步学会扮演引导者角色,在这种背景下,高校的意好的展示,重点也无法被突出,而“微平台”“微媒体”由于其识形态教育工作需要转变思想观念,建立平等的师生交流关“先天不足”造成其内容必须短小精悍、富有感染力,否则无系,教师要以平等的视角与学生探讨问题、交流互动,弱化权法吸引人们的关注,倒逼内容制作者综合运用文字、图片、音威者形象,凸显引导者形象,在课堂教学外则也应广泛使用频、动画、视频等多种元素整合信息和表达内容,反而促进了各种微平台工具,了解个平台优势特点,逐步靠近甚至融入其丰富多彩的内容形式、视听结合图文并茂的内容活力,加学生群体,与学生建立多样化的互动沟通渠道,亦师亦友,从上新兴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使海量信息即时广泛与精准推而在日常生活、学习中助其形成主流意识形态。124
2第36卷第2期总第336期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Vol.36.No.2(Gen.No.336)2023年1月(下)JournalofHUBEIOpenVocationalCollegeJan.(lasthalf)2023(二)打造优质内容,改进宣传方式先进典型时,应当考虑敬业爱生的教师、勤学励志的同学,宣多元参与主体,多样碎片化内容造成“微文化”下微内容传时关注其在日常生活中的细微的优秀品质,让大学生在情的同质化和优质内容稀缺,有调研结果显示,有24.38%的大感上产生共鸣,在行动上可以靠近,不要将其树立的远离普学生认为所在的学校(社团组织、班级等)利用微博、微信、抖通学生,宣传时也要注意“微平台”的优势,运用多维度、立体音等媒介进行主流意识形态宣传、教育的内容质量一般,说化的宣传、展示方式,让广大不同学生都能够了解、清楚先进明高质量微内容的生产是急需改进的环节。这就要求高校典型人物的所作所为及方式方法,形成全方位立体化的传播在对主流意识形态的宣传教育内容和形式上摸准大学生自格局,充分发挥榜样引领作用。当前,大学生往往因为相同身的期待和诉求,可以选择贴近大学生学习生活的原则,从爱好、相近背景和共同价值观念在微平台上形成朋友圈、社大学生的文化课学习、社交与社会活动、创业就业等密切关交圈,他们会通过微信、短视频完成着信息共享、观点交换和心的问题入手,力求做到让大学生喜闻乐见。在形式上,要行为影响,如果在其中有一些同学在思想道德、刻苦学习、强选择大学生接受度高的语言表达习惯和信息接收方式,可借韧坚忍等方面形成良性影响,对其他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可充鉴在大学生群体中传播广的视频、音乐,甚至直播、实景VR分发挥着榜样示范作用,提升大学生整体学习生活、质量,如等形式,当然也要切忌一味追求新颖的表现形式而忽略宣传果有些有影响力的同学还能发表正面意见、评论,可以引导内容质量。校园舆情走向,成为正面意见领袖,显然对大学校园思想安(三)规范网络言行,提高媒介素养全有非常重要的价值,其自身的榜样力量和影响力可以使每网络空间由于其特有的匿名性特点,从其诞生之日起就一位大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认同主流意识形态,并在实是“民间舆论场”,人们通过主流媒体了解党和政府的方针政践中落实成行动。策,而通过网络空间来发表意见、参与讨论,微博、微信、抖音四、结语为代表的微平台逐渐承担起这一新的“民间舆论场”职责,近大学生正处于人生观、价值观树立的关键时期,在这个年来,微平台上虚假新闻、网络谣言和一些非理性声音借助时期受到良好的教育与正确的引导是维护国家安全、政治稳这一新兴平台快速、广泛传播,也破坏了和谐有序的网络环定和实现中华崛起的基础,加强高校意识形态工作防止西方境,对维护主流意识形态安全造成威胁。对于青年大学生而思想对大学生群体的意识形态渗透一直是高校思政工作的言,他们正处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建立的事情,其情感、重点,希望通过本文的论述给大家提供一些思考,共同做好观念、行为受到微平台信息的影响很大,反过来也作用于微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空间环境建设。因此规范“微文化”不同参与主体的网络言行,提高其自身的公关媒介素养,进而营造良性、健康的网络参考文献:环境,培育积极健康、向上向善的网络文化,对于大学生的主[1]吴淑霞.微文化背景下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流意识形态宣传、教育工作显得尤为重要。性的对策[J].牡丹江大学学报,2017(8).(四)树立先进典型,发挥榜样引领[2]姜涛,鲁宽民.新发展理念:习近平网络发展思想的基对任何一个群体来说,榜样的力量都是巨大的。无论是本遵循[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8(3).英雄们感天动地的伟大壮举,还是身边默默无闻的好人好[3]佘超,王丛丛.论微文化对大学生阅读观的影响及引事,都能够让普通群众深受感动与震撼,同时激励人们自发导[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18(3).效仿学习。目前在我们的意识形态教育过程中,并没有针对[4]马丽华.高校微文化育人刍议[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不同受众的具体情况发掘榜样人物的不同方面,代入感与贴育,2018(4).近感偏弱,很多当今的大学生会产生榜样人物遥不可及的距[5]李凌.微文化背景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研究离感,总觉得那是英雄,我们普通学生做不到。在高校树立[J].教育教学论坛,2016(31).AnalysisonthePathofStrengtheningIdeologicalWorkinCollegesandUniversitiesin“MicroCulture”LIHan-jing(NanjingUniversityofPostsandTelecommunications,NanjingJiangsu210003,China)Abstract:WiththedevelopmentofmobileInternet,the“microculture”whichisrepresentedbymicro-blog,WeChatandTikTokhavegraduallyformedandprofoundlyinfluencedthevalues,habitsandbehaviorofyoungcollegestudents.Withthegrowinginfluenceandimpactof“microculture”,strengtheningideologicalworkincollegesanduniversitiescanbedescribedasbothopportunitiesandchallenges.Richcarriers,flexibleformsandin-depthandextensiveinfluenceaddfreshvitalitytothedisseminationofmainstreamideology.Atthesametime,thediversified“microculture”contentincreasesthedifficultyofideologicalwork,thefragmented“microcontent”weakensthedepthofideologicalwork,andthe“microculture”ofexcessiveentertainmentdispelsthestrengthofideologicalwork.Inviewofthis,changeideas,buildequalsubjects,createhigh-qualitycontentandimprovepublicitymethods;standardizenetworkwordsanddeedsandimprovemedialiteracy;settingupadvancedmodelsandgivingplaytoexampleguidanceistherealizationpathofstrengtheningideologicalworkincollegesanduniversities.Keywords:microculture;universitymanagement;ideologicalwork(责任编辑:桂杉杉)125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举报原因
联系方式
详细说明
内容无法转码请点击此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