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83142908
大小:40.00 KB
页数:4页
时间:2023-08-11
《新教材部编版历史必修上册课时检测第十课辽夏金元的统治Word版含解析》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课时跟踪检测(十)辽夏金元的统治A级——合格考达标练1.辽朝的职官设置分为南、北面官。南面官负责以汉人为主的农耕民族事务,北面官负责契丹等游牧民族事务。这反映辽朝职官设置的特点是( )A.由汉返胡 B.模仿北宋C.专制集权D.因俗而治解析:选D 辽的疆域辽阔,为适应南北方经济发展水平及习俗不同的客观状况,辽因俗而治实行南北面官,故选D项;A项与“南面官负责以汉人为主的农耕民族事务”不符,排除A项;模仿北宋的是西夏,排除B项;“北面官负责契丹等游牧民族事务”说明辽未实现专制集权,排除C项。2.《大夏国葬舍利碑铭》为西夏碑铭,记载了元昊为安放佛舍利而建造连云宝塔之事。碑文由元昊重臣汉人张陟署名“右仆射兼中枢侍郎平章事臣张陟奉制撰”,由此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A.元昊所用臣僚均为汉族儒士B.西夏仿宋建立官制C.西夏以宗教维系上下级关系D.西夏的相权威胁皇权解析:选B “右仆射兼中枢侍郎平章事”与宋代的平章政事一职相似,可知西夏仿宋建立官制,故选B项;西夏是党项族建立的民族政权,“均为汉族儒士”的说法绝对,排除A项;建造连云宝塔之事虽与佛教有关,但并不等同于西夏以宗教维系上下级关系,C项属于过度推断,排除C项;张陟担任平章事一职,虽位同宰相,但材料未涉及西夏的相权与皇权之间的冲突,排除D项。3.中国历史上有这样一座城市:“设祭祀建筑,如天坛、风师坛、雨师坛、朝日坛、夕月坛等,使礼制大备、气象初显,从而为元明清时代京师布局奠定了坚实基础。”这座城市最有可能是( )A.唐朝长安城B.北宋开封城C.南宋临安城D.金朝中都城解析:选D “从而为元明清时代京师布局奠定了坚实基础”说明这座城市在今北京境内,1153年金朝迁都中都,即今北京附近,故选D项;唐朝长安城在今陕西省西安市,排除A项;北宋开封城在今河南省开封市,排除B项;南宋临安城在今浙江省杭州市,排除C项。4.史书记载:“行中书省与都省(中书省)互为表里……常赋岁钞四百万锭,各省备用之外,入京师者二百八十万锭。”材料反映了行省( )A.与都省相互制衡B.是征收赋税的专门机构C.代表中央治理地方D.是元朝的最高行政机关解析:选C 材料大意是:行省与中书省互为表里,每年的赋税有四百万锭,各省留下一部分备用外,上缴给中书省二百八十万锭。由此可以看出行省与中书省是上下级、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故选C项。4
15.元朝在中华民族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作出重要的贡献。下列关于元朝对边疆的管理对应正确的是( )A.西域——辽阳行省B.台湾——澎湖巡检司C.吐蕃——宣慰司D.东北——岭北行省解析:选B 元朝在福建晋江设置澎湖巡检司,履行行政管理职能,以经略台湾,故选B项;元朝设置宣慰司,以加强对西域的管理,排除A项;吐蕃地区由直属中央的宣政院进行管理,排除C项;元朝管理东北地区的是辽阳行省,排除D项。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始皇初并天下,罢诸侯,置守尉,遂分天下为三十六郡,每郡置一守、一丞、两尉以典之。郡名曰内史、三川、河东……汉中、巴都、蜀郡、黔中、长沙。后又置闽中、南海、桂林、象郡四郡,凡四十郡。——(明)张岱著《夜航船》材料二 元朝建立以后,对驿站制度进行了改革,驿站以大都为中心。东连高丽,东北达奴儿干,北至吉利吉思,西达伊利汗国和钦察汗国,南接安南,乌斯藏亦设有驿站。全国约设有驿站1500处。驿站有水陆两类,江淮地区一般为水站。元朝规定:驿站一般归兵部和通政院分领,兵部负责南方汉地驿站,通政院负责蒙古驿传。站由站户负责役务,站户户籍隶所处路、州、县,他们需要保证供给驿卒交通工具,有时还需备粮食等,站户负担较为沉重。——摘编自许嘉璐主编《中国中学教学百科全书》(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地方行政体制的变化。(2)根据材料二,概括元朝驿站制度改革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元朝驿站制度的改革有何作用。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一“始皇初并天下,罢诸侯,置守尉,遂分天下为三十六郡”并结合所学可知,秦统一后废分封,立郡县。第(2)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二“驿站以大都为中心。东连高丽,东北达奴儿干,北至吉利吉思,西达伊利汗国和钦察汗国,南接安南”分析得出驿站范围广;根据材料二“全国约设有驿站1500处”分析得出数量多;根据材料“江淮地区一般为水站”分析得出设立驿站因地制宜;根据材料二“驿站一般归兵部和通政院分领”分析得出驿站归中央直接管理;根据材料二“兵部负责南方汉地驿站,通政院负责蒙古驿传”分析得出蒙汉驿站分区管理;根据材料二“需要保证供给驿卒交通工具,有时还需备粮食等”分析得出建立相应的保障机制。第二小问,根据第一小问总结的特点并结合所学可分析得出,元朝驿站归中央直接管理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维护国家统一;驿站范围广有利于促进交通运输发展;推动了经济文化交流;根据材料二“站户负担较为沉重”可知,加重了站户的负担。答案:(1)变化:由分封制到郡县制。(2)特点:驿站范围广;数量多;设立驿站因地制宜;驿站归中央直接管理;蒙汉驿站分区管理;建立相应的保障机制。作用: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维护国家统一;促进了交通运输发展;推动了经济文化交流;加重了站户的负担。B级——等级考高分练4
21.辽太宗时期迁移汉人和渤海人,使其居于“地沃宜耕植”的上京附近地区,同时还诏令“诸道兵,仍戒敢有伤禾稼者以军法论”。材料表明辽朝( )A.注重对农耕经济的保护B.认识到仁政思想的重要性C.采取措施抑制土地兼并D.由游牧文明转向农耕文明解析:选A 迁移汉人和渤海人,使其居于“地沃宜耕植”的上京附近地区,同时还诏令“诸道兵,仍戒敢有伤禾稼者以军法论”,体现了对农耕经济的保护,故选A项;诏令“诸道兵,仍戒敢有伤禾稼者以军法论”体现了法家的理念,排除B项;“迁移汉人和渤海人,使其居于‘地沃宜耕植’的上京附近地区”无法判断会不会发生土地兼并的情况,无法体现“抑制土地兼并”,排除C项;“辽太宗时期迁移汉人和渤海人,使其居于‘地沃宜耕植’的上京附近地区”政策的对象只是非契丹人,不能说明全族向农耕文明转变,排除D项。2.元朝在中央设宣政院,统辖吐蕃地区,下设宣慰司等机构,对吐蕃地区进行深入统治,这种行政管辖方式,为明清两朝沿袭。这说明( )A.元朝开始接受中原体制B.不同民族的风俗逐渐趋同C.统一多民族国家得到巩固D.南部边疆得到较多开发解析:选C 根据材料“元朝在中央设宣政院,统辖吐蕃地区,下设宣慰司等机构,对吐蕃地区进行深入统治”可知,元朝加强了对边疆地区的管理和统治,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故选C项;材料无法说明“开始”,排除A项;材料旨在强调元朝对边疆地区的统治管理,没有涉及各民族的风俗,排除B项;材料只是体现对边疆地区的管理,无法说明南疆的经济得到开发,排除D项。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至北宋时期,“中国”的概念在地理上是指“九州”为主的传统意义上的汉族聚居之地,大体上就是指长城以南的黄河流域和长江、珠江流域,即所谓“天地之中”,并不包括少数民族居住的地区;“中国之人”主要是知“礼乐”“服衣冠”、从事种植农业的汉族,少数民族也不在其中。——摘编自郑炜《辽金时期民族关系思想的发展与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材料二 元人“中国观”的要点是:“中国”的疆域是元人统治地区加上南宋统治的江南;“中国”的人民是汉人和少数民族两大部分;“中国”的文化是农耕文化和草原文化两大系统;“中国”主权的行使者,可以是汉人政权,也可以是“行中国之道”的少数民族政权。——摘编自何志虎《“中国观”在元代的转换》(1)根据材料一,概括北宋时期的“中国观”,并分析其形成的原因。(2)根据材料一、二,指出元代“中国观”的新变化。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一“中国……4
3大体上就是指长城以南的黄河流域和长江、珠江流域,即所谓‘天地之中’,并不包括少数民族居住的地区”可知北宋时期的“中国观”是指汉族及其聚居地,不包括少数民族及其居住地区。第二小问,根据材料一“‘中国之人’主要是知‘礼乐’、‘服衣冠’、从事种植农业的汉族,少数民族也不在其中”可知北宋时期,民族政权对峙;农耕文明和游牧文明生产方式的差异;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传统“华夷之辨”观念根深蒂固。第(2)问,根据材料二“‘中国’的疆域是元人统治地区加上南宋统治的江南”可知,从汉族聚居地变为多民族共同生活的元代疆域;根据材料二“‘中国’的人民是汉人和少数民族两大部分”可知,从单一的汉族变为多民族;根据材料二“‘中国’的文化是农耕文化和草原文化两大系统”可知,从农耕文化变为多元文化;根据材料二“‘中国’主权的行使者,可以是汉人政权,也可以是‘行中国之道’的少数民族政权”可知主权的行使主体不再有民族之分。答案:(1)宋代“中国观”:主要指汉族及其聚居地,不包括少数民族及其居住地区。原因:传统“华夷之辨”观念根深蒂固;北宋时期,民族政权对峙;农耕文明和游牧文明生产方式的差异。(2)从汉族聚居地变为多民族共同生活的元代疆域;从单一的汉族变为多民族;从农耕文化变为多元文化;主权的行使主体不再有民族之分。4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举报原因
联系方式
详细说明
内容无法转码请点击此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