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83133050
大小:54.00 KB
页数:9页
时间:2024-08-31
《中学八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卷(三).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中学八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卷姓名:_____________年级:____________学号:______________题型选择题填空题解答题判断题计算题附加题总分得分评卷人得分一、现代文阅读(共2题,共10分)1、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我的妈妈是老虎①我有一个很懒很任性的妈妈。②从小学三年级开学的第一天,她送我去学校后,就再也没有接过我上下学。于是,每当其他小朋友的爸爸妈妈来接送时,我只能眼巴巴的羡慕着,然后咬咬牙自己收拾书包,一个人默默的回家。③长大一点了,我被寄养在爷爷家,她偶尔打电话问问情况。对于我的一切都表示无异议,不管我的英语考了58分还是98分。④上了初中,寄宿的我和她见面的次数仍少之又少。她几乎从不问我是否遇到过什么困难,也不问我交了什么朋友,只是拍拍我的头,然后淡淡地说:“有解决不了的事情就找我,给我打电话。”她一副云淡风轻的模样,好像我终于有一天会哭着鼻子去求她一样。而我,憋着这口气,默默地处理了所有大大小小的问题,从未找过她。⑤在我心中,她是一个越来越懒越来越任性的妈妈。⑥上了高中之后,她除了问问考试成绩与我就无话可说了。我偶尔问她该买哪件衣服好,或者提议生活费的用途,她总是那几句话来回打转:“你决定就好”,或者“你喜欢就好”,抑或冷冰冰地甩出一句“你自己做主”。⑦所以,我时常感到她像空气一样存在我的生活中,反正一直以来无论什么事都是我自己决定。⑧可是,当我联想到去日本看她打工时的样子,以及在视频中见到的那个熟悉而又陌生的她,我发现她突然苍老了,在我无法触及的远方与无情的时光战斗着。眼神越来越空洞,皮肤也越来越皱,与少年时印象中的那个精明干练的影子怎么也重合不到一起。⑨原来,在那些日子里每当我独自一个人克服困难的时候,或茫然或清醒的面对现实世界的时候,她都站在我身后月光未照亮的角落里,等待着在我快支撑不住的时候给我一个大大的拥抱。可我从未回过头,只顾一个人一直往前走。⑩也许,我记忆中很懒很任性的她并非对我漠视不管,她只是预见到自己无法保护我一生才逼迫我独立,逼迫我快点成长。⑪在非洲草原上,有一种老虎,小虎到一定年龄时,便会离开它们,让它们独自生活。但是当狮子或者其他群落的老虎威胁到小虎的性命时,它便会跳出来与之战斗。⑫我想我的妈妈就是这样一只老虎。所以当我一个人在这个广阔的世界里茫然行走时,当我遇到难以跨过的坎时,仿佛听到妈妈在身后说:“你自己决定就好。”⑬我曾拒绝张开翅膀,谢谢您,逼迫我飞翔。试卷第9页共9页 【1】第⑬段“我曾拒绝张开翅膀,谢谢您,逼迫我飞翔”运用________的修辞手法,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2】从全文看,“我”是一个________________的人。【3】梳理“我”对妈妈印象的变化过程,然后说说作者这样写的意图。(1)变化过程:我有一个很懒很任性的妈妈→(①)→(②)→她只是预见到自己无法保护我一生才逼迫我独立,逼迫我快点成长→(③)(2)意图:__________。【考点】【答案】【1】比喻形象生动的写出了母亲教育方式的与众不同,教我独立成长。表达了我对母亲的理解和感激之情。【2】我是一个坚强、独立、善解人意(理解母亲和懂得感恩)的人。【3】(1)①她是一个越来越懒越来越任性的妈妈,②我时常感到她像空气一样存在我的生活中。③感谢母亲“逼迫”我长大,逼迫我飞翔。(2)意图:运用了欲扬先抑(先扬后抑)的手法,点明母亲是用独特的方式逼迫我成长、独立,(或写“写出了母亲用心良苦”,突出了母亲对我深沉含蓄的爱。【解析】【1】本题考查修辞手法。此句运用比喻修辞,运用“翅膀”“飞翔”等词把“我”比成鸟,生动形象写出了“我”曾经不想像鸟张开翅膀一样的去独立,但是目前去逼迫我去飞、去独立,表现了母亲与众不同的教育方式,表达了我对母亲的感激。【2】本题考查人物形象。结合集体事件和描写性语言分析。1)④段“而我,憋着这口气,默默地处理了所有大大小小的问题,从未找过她”表现了“我”的独立坚强。2)⑬段“我曾拒绝张开翅膀,谢谢您,逼迫我飞翔。”表现了我对母亲的理解,对母亲的感激,表现了“我”懂得感恩。【3】本题考查对文章写作思路和主题的把握。对妈妈印象答题思路:首先找到已给内容的相关段落,然后明确每一个需要填空的段落位置,最后找到关键词语概括总结。1)①段很懒很任性的妈妈2)②-⑤段写小学、初中妈妈给我的印象“越来越懒越来越任性的妈妈”。3)⑥⑦写高中印象“她像空气一样存在我的生活中”。4)⑧-⑩回想视频里的妈妈,有了新的印象“她只是预见到自己无法保护我一生才逼迫我独立,逼迫我快点成长”。5)⑪-⑬通过联想老虎与小老虎的事情,形成新的印象“感谢母亲“逼迫”我长大,逼迫我飞翔。”写作意图:首先要审题,明确是什么的写作意图。通过审题可知是写妈妈在我心中印象由懒任性到像空气,再到理解她逼迫我,最后感激她逼迫我,这样顺序安排的原因是什么?由坏印象到好印象的原因是什么?其次,理清答题思路。1)明确手法,是欲扬先抑。2)手法效果,更令人印象深刻,文章情节更有张力。3)表达情感,表达了对母亲独特教育方法的感激。2、阅读下文,完成各题也谈“正能量”①不知何时起,正能量这个词就悄然流行开来了,仿佛春风细雨,润物无声。前段时间热播的电视剧《北京青年》,也正是缘于充满现实主义的正能量色彩和取向,得到了很多观众的认可。今天,我也想谈谈“正能量”。②何为“正能量”?英国心理学家理查德▪怀斯曼对“正能量”一词的定义是:一切予人向上和希望、促使人不断追求、让生活变得圆满幸福的动力和感情。说白了,正能量就是一种积极向上的意念力,就是一种朝气蓬勃的生活态势。试卷第9页共9页 ③积蓄正能量能带来快乐。每个人身上都是带有能量的,健康、积极、乐观的人带有更多的正能量。和这样的人交往,能将正能量传递给你,令你受到那种快乐向上的感染,让你觉得活着是一件很值得、很舒服、很有趣的事。(A)我们应该多交一些这样的朋友和知己,他们可能学识广博,兴趣广泛,阳光健康;他们也可能知足常乐,幽默睿智,享受人生;他们还可能诚实守信,正直果敢,不走极端……不管怎么说,这些朋友、知己带给你更多的是乐观向上的力量,而不是低眉苦脸的惆chàng。④有时,我们也应该释放正能量。在工作生活中,我们常常会碰到这样那样带有比较强的负能量的人:啥东西摆在他面前,总习惯性地只看不足、麻烦和问题,这也不好那也不好,这也不对那也不行;本来好好的工作,也常常觉得枯燥乏味,这山望着那山高……如此这般。在他们的眼中,常看到的是“负面”的东西,(B)他们永远在抱怨,在指责,在发泄。对于这样的人,就需要你运用自己的正能量,去影响他们,去稀释他身上的“负能量”。面对这些身陷困惑、热衷于争执或消极的人,你应当尽力做个智者,尝试着去正面引领他们。或许,不经意间你就会发现,能够帮助别人,原来也是一件快乐的事情。⑤其实,人们喜欢光明快乐的人,都乐于和有正能量的人交往。(C)我们会觉得自己那点不开心的事情,原来不过是生命中一个微不足道的小插曲,没什么大不了的,更无须沉湎其间。装了一半水的杯子,乐观的人看到的是半杯水,悲观的人看到的是半个空杯。(D)你怎么看,那个杯子都是装了一半的水,不以你的意志为转移,那我们为何不让自己多一点满足,多一点快乐呢?如果你想生活得更充实、美好,不妨从现在开始,多积蓄点正能量,多释放点正能量,尽情地感受正能量带给你的快乐。⑥当然,我们需要“正能量”,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可以对社会、工作和生活中存在的这样或那样的问题视而不见,麻木不仁,而是说,要用积极乐观的态度去对待去解决。相信我们的生活会变得愈来愈美好!(文章有改动)【1】根据拼音写汉字:惆chàng______【2】根据文意,关联词“因此”不能放在文中______处。A.(A)处B.(B)处C.(C)处D.(D)处【3】阅读第②至⑤段,理清论述思路,完成下面的图表。段落论述内容论证结构第②段①④式第③段②第④段③第⑤段正能量让我们生活得更充实、美好。【4】本文的中心论点是____________;从全文看,第⑥段的作用是___________【5】下列句子表现出的情怀不属于“正能量”的一项是()A.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B.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C.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D.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考点】【答案】【1】怅试卷第9页共9页 【2】D【3】①解释了正能量的含义。②积蓄正能量能带来快乐。③释放正能量也能带来快乐。④层进(式).【4】中心论点:我们需要正能量。第⑥段的作用:补充论述了我们需要正能量的同时,也要用积极乐观的态度去对待,去解决社会、工作和生活中存在的问题,使论证更完整、更严密。【5】B【解析】【1】本题考查字音。书写时注意音调。惆怅:意思是因失意或失望而伤感、懊恼,用来表达人们心理的情绪。【2】本题考查关联词语的运用。“因此”表因果关系的关联词,前面放表结果的句子,后面放表原因的句子。D处的两个句子:“装了一半水的杯子,乐观的人看到的是半杯水,悲观的人看到的是半个空杯。”和“你怎么看,那个杯子都是装了一半的水,不以你的意志为转移,那我们为何不让自己多一点满足,多一点快乐呢?”不是因果关系,D处应该放“无论”,故选D。【3】本题考查论证思路。1)从题干上看需要概括几个段落的论述内容。概括时尤其关注段首,议论文每段的开头很有可能是分论点,③④段即是。②段虽没有分论点,但是开头的问句“何为“正能量”?”也已经点明本段的说明内容。2)议论文论证结构分为三种:并列式;层进式;对照式。②段解读“正能量”内涵,③段论述正能量给自己带来的好处,④段论述自己也要给别人带去正能量,由基础含义到给自己的好处,再推己及人,是层层递进的关系。【4】本题考查中心论点和不从论述。中心论点:1)①段引出论题:正能量。2)②段解读“正能量”。3)③④⑤段从三个方面论述正能量对于人们的好处意义。4)⑥段补充论述,正能量不能成为逃避问题的借口,要有度。全文都围绕“正能量”的好处在论述,故本文中心论点应该是:我们需要正能量。补充论述:一般而言,为了使对于中心论点的论证更严密,在文章结尾会从与论点相反的角度进行补充论证,强调论点所未涉及到的地方。文章前面五个段落都在论证“正能量”的好处,而最后一段则突出强调“正能量”不是遇到问题不解决、逃避,属于补充论证,使文章论述更严密。【5】本题考查对中心论点的理解。正能量是一种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处事态度。B.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指想说却说不出,却说好一个凉爽的秋天呀!表现了一种惆怅心理,故B错误。故选B。二、名句名篇默写(共1题,共5分)3、(1)梅须逊雪三分白,__________________。(《雪梅》)(2)__________________,此日中流自在行。(《观书有感》)(3)其他祖父积,______________________。(《黄生借书说》)(4)敏而好学,_________________。(《孔孟论学》)【考点】【答案】雪却输梅一段香向来枉费推移力子孙弃者无论焉不耻下问【解析】诗词默写要求:一、不可添字少字,二、字的笔画必须准确。注意:费、焉、耻等字的书写。三、诗歌鉴赏(共1题,共5分)4、阅读下面的词,完成各题。诉衷情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生难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1】“尘暗旧貂裘”用了_____(人名)想立功封侯,却只落得一场梦幻的典故。试卷第9页共9页 【2】下列对这首词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A.“当年”两句再现了词人早年满怀豪情壮志慷慨从戎的情景。B.“关河”两句述说理想破灭只有在梦中才能重返前线的遗憾。C.“胡未灭”三句写尽了词人内心壮志难酬的悲愤、痛苦与不甘。D.“此生”三句表明词人决意淡出政治,隐居沧洲终老此生。【考点】【答案】【1】苏秦【2】D【解析】【1】本题考查诗词赏析中的文学常识。尘暗旧貂裘:貂皮裘上落满灰尘,颜色为之暗淡。这里借用苏秦典故,说自己不受重用,未能施展抱负。据《战国策·秦策》载,苏秦游说秦王“书十上而不行,黑貂之裘敝,黄金百斤尽,资用乏绝,去秦而归”。【2】本题考查对诗词主题的理解。D.此生三句意思是:这一生谁能预料,原想一心一意抗敌在天山,如今却一辈子老死于沧洲!“心老沧州”非是作者所愿,而是迫不得已。最后三句,通过自身的遭遇反映现实和理想的矛盾,抒发对南宋统治集团误国误民政策的无比愤慨。这愤慨之中流露的是对家国的忧虑和关怀,D错误。故选D。四、综合性学习(共1题,共5分)5、阅读下面材料,完成各题。失眠是指对睡眠时间或质量不满足,并影响日间社会功能的主观体验。表现为入睡困难、睡眠维持障碍(觉醒大于2次)、早醒、睡眠质量下降和总时间减少(小于6小时)、日间功能障碍等。失眠分为原发性失眠和继发性失眠两大类。2002年全球流行病学研究结果显示:45.4%的中国人在过去一个月中曾经历过不同程度的失眠;2006年京沪广等六大城市成年人失眠发生率高达57%;2017年京沪广等大城市成年人失眠发生率持续升高,可以说半数国人都失眠。【1】活动一:走近失眠以上材料,从以下四方面介绍了失眠:(1)失眠的定义;(2)___;(3)___;(4)___。【2】活动二:走近古人古代诗人也有失眠现象,下列诗句不能表现诗人失眠的一项是()A.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B.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C.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D.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考点】【答案】【1】(2)失眠的表现(3)失眠的类别(或“失眠的分类”)(4)我国失眠的现状和发展趋势【2】A【解析】【1】本题考查概括能力。首先给材料分层,其次再概括。1)“失眠是指对睡眠时间或质量不满足,并影响日间社会功能的主观体验。”是对失眠的定义。2)从“表现为入睡困难”到“日间功能障碍等。”是失眠的表现。3)“失眠分为原发性失眠和继发性失眠两大类。”是对失眠的分类。4)从“2002年全球流行病学研究结果显示”到“可以说半数国人都失眠”是我国失眠的现状和发展趋势。【2】本题考查对材料主题和诗词主题的把握。A.试卷第9页共9页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昨天夜里雨点虽然稀疏,但是风却劲吹不停。我酣睡一夜,然而醒来之后依然觉得还有一点酒意没有消尽。这里写出词人睡得好,而非失眠,故选A。五、作文(共1题,共5分)6、题目:这一刻,永记心头要求:(1)写一篇600字左右的文章。(2)文中不得出现真实姓名、班级。(3)不得抄袭。【考点】【答案】例文这一刻永记心头未经历坎坷泥泞的跋涉,哪能知道阳光的可贵,未经历分雨交加的黑暗,哪能体会风和日丽的可爱,未经历挫折和磨难考验,哪能体会到胜利的喜悦,何不去翻上那座山。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座难以翻越的高山,那是什么?是挫折,是困难,对于这座陡峭,险峻的高山。很多人望而生畏,退避三舍。因此,他们无法欣赏到山那边波澜壮阔的大海,更体会不到那发自内心的喜悦和满足。初三刚开始,我的学习成绩突然陷入困难,紧张了许多,情绪也时起时落,一向成绩很好的我竟然找不到学习的节奏。成绩一天天下滑,我的自信心一天天丢失。终于有一天,我泪流满面地冲进家门,揉碎了考卷,激动地冲爸爸吼道:“考多少分不用你管!”并且告诉他我已经对学习丧失了信心,我再也不愿回到学校。我的话重重的伤害了爸爸,父亲沉默了,他的眼中充满了失望与不解。那个夜晚,我和爸爸都失眠了。第二天一大早,爸爸和我进行了一次谈话,他说:“孩子,我也曾有过和你一样的经历,可是,我想说的是,孩子,当初我要是再坚强一些的话,我的人生之路也许会走得更好。孩子,今天我不会让你重走我当年的弯路。你一定要记住,你只是遇到了一个小小的挫折,你必须战胜它,你也肯定能够战胜它!爸爸会永远支持你的!”听完爸爸的话,我的心中充满力量。这一刻,我知道,遨游在浩瀚的知识海洋里,不只是我一个人在孤军奋战,更有爸爸有力的双手在为我划动着这一叶扁舟。此后,我一改往日的懒散劲。当别的孩子在电视机旁沉浸于曲折的电视剧情节时,我却在题海中遨游。空闲时,别人在玩耍嬉戏,我却在花园中与书相伴;清晨别人还在梦乡中与周公对话,我却在与书本畅谈。如今,我的学业稳中有进。每当想起这一刻,爸爸的话犹在耳边,给我力量,催我奋进。这一刻,将永记我心头。【解析】首先,审题。只有题目的全命题作文,要把题目进行拆分,找出题眼、写作对象、写作范围。1)“永记心头”是题眼,永远记在心头的意思,突出了一种主动的要记住的意思,“永”字则更强调了“这一刻”的重要地位,在生命中一定具有重要意义。2)“这一刻”是写作对象,并且点明了写作范围,只能是瞬间的,而不能是一段时间的。3)人称,题目虽然没有表现,但是隐含的告诉小作者们,这应该是第一人称的文章,这一刻,我永记心头。其次,文体。从题目上看,一定是记叙文文体。第三,选材。最好选取自己生活中的素材,更贴近生活,易引发共鸣,也更容易把握,更有真实性。生活中的素材可以进行一定的加工,使素材的效果彰显出来,更能突出主题。同时,所选素材一定要有典型性和深刻性,可以是生活小事,但是要挖掘出其背后的对自己来说重要的思考,例如:朋友犯了错,自己直言不讳的指出,虽然朋友也接受并改正了,但是相处起来还是有一些不舒服,后来自己在长辈或者书本的帮助下,再次处理这种事情时,委婉的劝谏,那一刻朋友抿嘴的一笑,让我感受到了自己的成长,这一刻,永记心头。第四,语言。记叙类文章,要以描写和记叙为主,议论和抒情为辅,曲折的记叙,生动的描写,点睛的议论抒情,文章语言尽量的精练,以达到突显主题的目的。第五,主题。思考几个问题:这一刻是哪一刻;这一刻为什么会永记我的心头;这一刻怎么永记我心头了。全文围绕其中一两个问题来行文,尤其是“为什么”,深入挖掘素材,回答“为什么”,那么文章主题自然就出来了。六、(共2题,共10分)7、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桑维翰其人试卷第9页共9页 桑维翰,字国侨,河南人也。为人丑怪,身短而面长,常临鉴①以自奇曰:“七尺之身,不如一尺之面。”慨然有志于公辅②。屡举进士,主司恶其姓,以“桑”“丧”同音,不取。或劝其不必举进士,可以从他求仕者。维翰慨然,乃作《日出扶桑赋》以见志。又铸铁砚以示人曰:“砚穿则易。”卒以进士及第。(注)①鉴:镜子。②公辅:借指宰相一类的大臣。【1】解释加点字。(1)乃作《日出扶桑赋》以见志(_________)(2)砚穿则易(_________)【2】画线句“或劝其不必举进士,可以从他求仕者。”翻译正确的一项()A.有人劝他不一定考进士,可以从别的途径谋求做官。B.主司劝他不一定考进士,可以从别的途径谋求做官。C.主司劝他不一定考进士,可以跟从他人寻找官职。D.有人劝他不一定考进士,可以跟从他人寻找官职。【3】从文中看,桑维翰“屡举进士”不中的原因是______(用自己的话回答):【4】下列不符合桑维翰性格特征的一项是()A.自信开朗B.诙谐幽默C.谦虚自卑D.执著坚毅。【考点】【答案】【1】(1)写作,创作,写(2)更换,更改,改【2】A【3】主考官(或写“主司”)讨厌他的姓,因为“桑”和“丧”读音相同。【4】C【解析】【1】本题考查文言实词的意义和用法。(1)乃作《日出扶桑赋》以见志:于是创作《日出扶桑赋》来表现志向。“作”是一词多义:写,创作;兴起;发出(音响);担任;作品等。(2)砚穿则易:如果这个砚台穿孔了,我就改行。“易”是一词多义:交换;改变;替代;蔓延就,传播;整治。【2】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翻译。要求:流畅、完整、准确。注意:或,有的人。他,其他的。求,谋求。仕,做官。这句话翻译为:有人劝他不一定考进士,可以从别的途径谋求做官。故选A。【3】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理清文章思路:1)从“桑维翰”到“慨然有志于公辅”主要介绍桑维翰的外貌和志向。2)“屡举进士,主司恶其姓,以“桑”“丧”同音,不取。”则写桑维翰不被录取的原因。3)从“或劝其不必举进士”到结尾,主要突出桑维翰对理想的执着追求。故翻译“屡举进士,主司恶其姓,以“桑”“丧”同音,不取。”即可。【4】本题考查对人物性格的把握。“为人丑怪,身短而面长,常临鉴①以自奇曰:‘七尺之身,不如一尺之面。’”面对自己长相丑怪,却并不自卑,而是能自我调侃,可以看出其性格自信乐观,诙谐幽默,故AB正确,C“谦虚自卑”错误。从“或劝其不必举进士,可以从他求仕者。维翰慨然,乃作《日出扶桑赋》以见志。又铸铁砚以示人曰:‘砚穿则易。’”中可以看出面对不公平待遇,面对他人的劝阻,桑维翰没有逃避屈服,没有自卑,而是坚持自己的理想,坚持自己的原则。故D正确。故选C。译文:试卷第9页共9页 宋朝有个人名字叫做桑维翰,长得奇丑无比,身子很短但是脸很长。他常常看着镜子里的自己惊奇地说道:“七尺长的身躯,还不如一尺长的脸(看起来这么长)呢。”他多次参加科举考试,但是考官讨厌他的姓与“丧”同音,所以不肯录用他。有人劝他不一定考进士,可以从别的途径谋求做官。维翰很愤怒,他就亲自铸了一个铁做的砚台对别人说道:“如果这个砚台穿孔了,我就改行。”最后他在科举考试中以进士及第了。8、阅读下文,完成各题。潍县署中寄舍弟墨第一书读书以过目成诵为能,最是不济事。眼中了了,心下匆匆,方寸无多,往来应接不暇,如看场中美色,一眼即过,与我何与也?千古过目成诵,孰有如孔子者乎?读《易》至韦编三绝,不知翻阅过几千百遍来,微言精义,愈探愈出,愈研愈入,愈往而不知其所穷。虽生知安行之圣,不废困勉下学之功也。东坡读书不用两遍,然其在翰林读《阿房宫赋》至四鼓,老吏苦之,坡洒然不倦。岂以一过即记,遂了其事乎!惟虞世南、张睢阳、张方平,平生书不再读,迄无佳文。且过辄成诵,又有无所不诵之陋。即如《史记》百三十篇中,以《项羽本纪》为最,而《项羽本纪》中,又以钜鹿之战、鸿门之宴、垓下之会为最。反覆诵观,可欣可泣,在此数段耳。若一部《史记》,篇篇都读,字字都记,岂非没分晓的钝汉!更有小说家言,各种传奇恶曲,及打油诗词,亦复寓目不忘,如破烂厨柜,臭油坏酱悉贮其中,其龌龊亦耐不得!【1】本文是_____代文学家郑燮的作品,出自《_______》(书名)。【2】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读《易》至韦编三绝。_______________________【3】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虞世南、张睢阳、张方平“迄无佳文”,原因是读书不深入。B.写孔子、苏轼读书的事例,表明圣贤要有所成就也必须勤奋苦读。C.作者认为《史记》中最值得“反复诵观”的只有《项羽本纪》。D.作者反对“过目成诵”和“无所不诵”的读书态度和方法。【考点】【答案】【1】清《板桥家书》【2】(孔子)研读《周易》,使穿连《周易》的皮革(或“皮条”)断了好几次(或“多次”)。【3】C【解析】【1】本题考查文学常识。《板桥家书》清扬州八怪之一郑燮(xiè)作,获乾隆帝封为书画史后一年,郑板桥整理往日家书刻印成《板桥家书》,主要写给其弟郑墨。郑燮(1693-1765年),字克柔,号板桥。【2】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要求:完整、流畅、准确。注意:至,到。韦编,用熟牛皮绳把竹简编联起来。三,概数,表示多次。绝,断。韦编三绝:编联竹简的皮绳断了多次。比喻读书勤奋。【3】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把握。C.“即如《史记》百三十篇中,以《项羽本纪》为最,而《项羽本纪》中,又以钜鹿之战、鸿门之宴、垓下之会为最。反覆诵观,可欣可泣,在此数段耳。”指只有《史记》中《项羽本纪》中的巨鹿之战、鸿门之宴、垓下之会这几个片段值得反复诵读观赏,值得欣喜、值得悲泣的内容,而不是整篇《项羽本纪》。故C错。故选C。译文:读书把看了一遍就能背诵作为值得夸耀的才能,是最不能成事的。试卷第9页共9页 眼里看得清楚,心中匆匆而过,留在内心的并不多,看来看去根本应付不过来,就像看歌舞场中的美女,看一眼就过去了,和我又有什么相关呢?自古以来过目成诵的人,有谁(能)比得上孔子呢?孔子读《周易》,翻来覆去地读,连穿《周易》竹简的皮条都断了好几次,不知道翻阅过几千几百遍了,它精微的语言,深刻的道理,越探索越明白,越钻研越深入,越是深入进去就越不知道它的尽头(在哪里)。即使是像孔子那样不用学习就懂得道理,能遵行本愿从容不迫地实行大道的圣人,也没有停止刻苦勤奋地学习人情事理(的工作)。苏东坡读书不需要读第二遍,然而他在翰林院时读《阿房宫赋》直到四更天,掌管翰林院的老官吏觉得他读得辛苦,苏东坡却十分畅快,毫无倦意。怎么能因为看一遍就能背诵,就草草结束学习(那件事)呢!只有虞世南、张睢阳、张方平,一生读书从不读第二遍,始终没有写出好文章。况且看一遍就能背诵,又有什么都背诵的弊端。就像《史记》一百三十篇中,我认为《项羽本纪》是最好的,而《项羽本纪》中,我又认为巨鹿之战、鸿门之宴、垓下之会这几个片断是最好的。反复诵读观赏,值得欣喜、值得悲泣的内容,只在这几个片段罢了。如果一部《史记》,篇篇都读,字字都记,岂不成了不懂道理的愚钝之人!还有小说家的作品,各种品味低俗的戏曲,以及打油诗词,也都过目不忘,这样的人就像一个破烂的厨房的柜子,发臭的油,腐坏的酱全都贮藏在里面,他的品位低俗也是让人难以忍受的!试卷第9页共9页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举报原因
联系方式
详细说明
内容无法转码请点击此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