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一模(暨上学期期末)语文试卷(三).doc

中考一模(暨上学期期末)语文试卷(三).doc

ID:83133033

大小:54.00 KB

页数:9页

时间:2024-08-31

上传者:151****5281
中考一模(暨上学期期末)语文试卷(三).doc_第1页
中考一模(暨上学期期末)语文试卷(三).doc_第2页
中考一模(暨上学期期末)语文试卷(三).doc_第3页
中考一模(暨上学期期末)语文试卷(三).doc_第4页
中考一模(暨上学期期末)语文试卷(三).doc_第5页
中考一模(暨上学期期末)语文试卷(三).doc_第6页
中考一模(暨上学期期末)语文试卷(三).doc_第7页
中考一模(暨上学期期末)语文试卷(三).doc_第8页
中考一模(暨上学期期末)语文试卷(三).doc_第9页
资源描述:

《中考一模(暨上学期期末)语文试卷(三).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中考一模(暨上学期期末)语文试卷姓名:_____________年级:____________学号:______________题型选择题填空题解答题判断题计算题附加题总分得分评卷人得分一、现代文阅读(共2题,共10分)1、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我家的猫和老鼠毕飞宇①我有两个姐姐,大姐长我6岁,二姐只比我大一岁半。我们是在无休无止的吵闹和绵延不断的争斗中长大成人的。我们姐弟三个就像鼎立的三国,在交战的同时不停地结盟、宣战,宣战、结盟。真是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当然了,我们的“分合”都是以小时作为时间单位的。上午我刚刚和我的二姐同仇敌忾,一起讨伐我的大姐,而午饭过后,一切都好好的,我的二姐却突然和大姐结成了统一战线,一起向她们的弟弟宣战了。②总体说来,她们联合起来对付我的时候要多一些,因为父母多少有些偏心,对我格外好一些。这个我是知道的,在事态扩大、弄到父母那里“评理”的时候,父母虽说各打五十大板,但板子里头就有了轻与重的分别。比方说,在严厉地批评了我们之后,我的母亲总要教导我的两个姐姐:“他比你们小哎,让着一点哎。”对我就不一样了,母亲说:“下次不许这样了。”口气虽然凶,但说的是“下次”,“这一次”呢,当然就算了,事情到此结束。这在我是非常合算的买卖,因为“下次”是无穷无尽的。假如我的两个姐姐联起手来和我作对,在多数情况下,她们差不多就是那个叫“汤姆”的猫,而我则是老鼠“杰瑞”。我们家几乎每天都有美国卡通《猫和老鼠》式的故事,小姐俩气势凶凶的,占尽了优势,恨不得一脚就把她们的弟弟踢到太平洋里去,然而,到后来吃尽苦头的始终是她们。③我们为什么吵呢?为什么斗呢?不为什么。倘若一定要找一个符合逻辑的理由,那只能是为吵而吵、为斗而斗。举一个例子吧,比方说,现在正在吃饭,我和我的二姐坐在一条凳子上,不声不响地扒饭,这样的饭吃起来就有点无趣,为了打破这种沉闷的局面,在二姐伸筷子去夹咸菜的时候,我会用我的筷子把她的筷子夹住,二姐不动生色,突然抽出筷子又夹我的。噼噼啪啪的战争就这样开始了。母亲突然干咳一声,一切又安静了。所争夺的咸菜到底被谁夹走,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母亲的那一声干咳究竟落在哪一个节拍上,这全靠你的运气,有点像击鼓传花。如果咸菜归我,即使我并不想吃,我也会像叼着了天鹅肉,嚼得吧唧吧唧的,二姐的脸上就会有一脸的失败。反过来,二姐要是赢了,她会把咸菜含在嘴里,悄无声息地望着屋梁,那是胜利的眼神,赢了的眼神,内中的自明得意是不必说的。④我们姐弟三个现在都已人到中年。我长年在外,节日里偶尔团聚,我们谈得最多的恰恰是少年时期的“战争往事”,谈起来就笑声不断。这一点是我们始料不及的。有一次我把话题转了,说起了姐姐们对我的好处来:我6岁的那一年得了肾炎,不能走动,每天都由我的父亲背到五六里外的彭家庄去,注射青霉素和庆大霉素。有一次是我的大姐背我去的,那时候她其实也只是一个12试卷第9页共9页 岁的孩子,又瘦又小。她在那个晴朗的冬日背着我,步行了10多里地。快到家的时候大姐终于支持不住了,腿一软,姐弟两个顺着大堤的陡坡一直滚到了河边。我并没有摔着,反而开心极了,大姐满头满脸都是汗,她惊慌地拉起我,第一句话就是:“不能告诉爸妈。”这件事都过去30年了,可它时不时会窜到我的脑子里来。出乎我意料的是,随着年纪的增长,我回忆起来一次就感动一次。12岁的大姐,冬天里一头的汗,惊恐的眼神——我不知道我为什么在人到中年之后反而为这件事伤恸不已。那一回过年我说起了这件事,我并没有说完,大姐的眼眶突然红了,说:“多少年了,怎么说起这个,你怎么还记得这个呢。”大姐显然也记得的,不然她不会那样。她把话题重又拉回到吵闹l⑥我的儿子最喜欢我的侄女,他们在一起玩的时候几乎就是猫和老鼠,不是追逐,就是打闹。可是,他们毕竟天各一方。在他的姐姐和他说再见的时候,他漆黑的瞳孔是多么孤独,多么忧伤。我多么希望能做我儿子的好兄弟,和他争抢一块饼干、一个角落或一支蜡笔。但我的儿子显得相当勉强,因为他的爸爸后背上都起鸡皮疙瘩了,就是学不像一个孩子。【1】下列没有错别字的是()A.同仇敌忾B.气势凶凶C.不动生色D.自明得意【2】对第②、③段的内容理解不正确的是()A.交代“我家的猫和老鼠”具体所指的对象。B.解释“我家的猫和老鼠”吵闹斗争的理由。C.表明父母的“教导”或“裁判”无法解决我们姐弟间的吵闹争斗。D.表达“我”和姐姐们吵闹斗争获胜后无法掩饰的内心的喜悦之情。【3】第④段中具体事件发生的时间是__________;相关人物有__________;发生的过程是__________;最终的结果是__________。【4】说说本文题目的妙处是:(1)__________(2)__________【5】第⑥段内容已经与“我的姐姐们”无关,作者写本段的意图是什么?【考点】【答案】【1】A【2】D【3】我六岁那年的某个冬日我的大姐、我年幼的大姐背着小弟去打针,归途中滚下陡坡“我”没有受伤,大姐却为此惊恐不己【4】(1)以经典动形象作为题目,引发读者的阅读兴趣;(2)用比喻的修辞手法表达文中姐弟之间的浓浓亲情,增加趣味性。【5】该段写了两层意思:其一是孩子天生都喜欢有“猫和老鼠”般的亲情相伴;其二是父子之间无法替代“猫和老鼠”般的兄弟姐妹间的亲情,作者借此表达了现实生活中无可奈何的遗憾之情。【解析】【1】此题考查学生对字形的掌握,注意区分同音字。A.没有错别字;B.“气势凶凶”应为“气势汹汹”;C.“不动生色”应为“不动声色”;D.“自明得意”应为“自鸣得意”。故选A。【2】此题考查了学生对文段的分析能力。做此题首先要认真阅读文段,了解文段内容,在此基础上进行分析,理解作者情感。D.有误,表达“我”和姐姐们吵闹斗争后获胜方无法掩饰的内心的喜悦之情,不只是自己。故选D。试卷第9页共9页 【3】此题考查学生对记叙文要素的概括,注意结合文章关键语句来回答。从“我6岁的那一年得了肾炎”“那个晴朗的冬日”可知故事发生的时间;从“有一次是我的大姐背我去的”可知人物为“我”和大姐;“快到家的时候大姐终于支持不住了,腿一软,姐弟两个顺着大堤的陡坡一直滚到了河边”是事情的经过;结果是“我并没有摔着,反而开心极了,大姐满头满脸都是汗,她惊慌地拉起我”。【4】此题考查标题的妙处。标题是文章的眼睛。一般情况下,标题是文章内容、作品风格、写作意图的直接或间接表现,不少文章的题目与中心意思、作者情感有密切的联系。这个题目非常有趣味性,能够吸引读者读下去;同时我们姐弟之间的关系就像“猫和老鼠”的关系,这个比喻形象地写出了姐弟之间的亲密关系。【5】本题考查段落在文章中的作用。末段的作用一般是总结全文,点明题旨,深化中心,呼应开头等。“我的儿子最喜欢我的侄女,他们在一起玩的时候几乎就是猫和老鼠”说明孩子们都会有这种亲密关系;“我多么希望能做我儿子的好兄弟,和他争抢一块饼干、一个角落或一支蜡笔”写出了“我”对父子亲密关系的渴望,发人深思。2、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我们能在梦里背单词吗?①你是不是也有过这样的经历:白天学习的数学公式和推导过程,晚上出现在梦中;白天练习过英语对话,梦中你就可以非常流利地和外国人交谈……通常我们会称这种现象为“日有所思,夜有所梦”。最近,科学家对这种现象做了进一步研究,结果发现,做梦真的可以帮助我们学习和记忆新学的知识,梦中的你的确是在学习的。②睡眠的过程分成不同的脑电波阶段:非快速眼动睡眠,此时脑电波为慢波;快速眼动睡眠,此时脑电波频率较快。其中做梦是处于快速眼动睡眠状态,也就是我们俗称的深度睡眠时期。正常人入睡时先进入浅睡,即非快速眼动睡眠阶段,然后再进入做梦阶段。从入睡到做梦阶段为一个睡眠周期,一般一夜睡眠经历4~5个睡眠周期的交替。③当然,我们仅仅知道做梦时是怎么回事,还不足以解决问题。最近,神经科学家埃林和罗伯特找了一些哈佛大学的本科生进行了如下实验:他们让这些学生在电脑前坐45分钟,玩一个迷宫游戏。在迷宫中,研究者将一个特定的对象设为终点,让学生们记住,然后让他们从迷宫里一个随意的点出发,找到到达终点的途径。做完游戏之后,学生们被分为两组,一组人去睡觉,一组人则留下来看录像。研究者利用脑电技术探测了睡觉组的大脑活动,之后在一个做梦周期结束时叫醒他们一次,问他们梦到了什么,或者在他们睡完午睡醒来之后问他们做梦的情况。接着对两组人再进行一次迷宫游戏的测试,结果表明,在测试中,睡觉组相对于不睡觉组更快地找到了特定目标。其中还有4位同学做梦梦到了迷宫,他们找到特定目标的速度是其他睡觉组成员的10倍!做梦促进了他们的学习和记忆。④对于上述研究,研究者有进一步的解释。研究发现,做梦能够导致记忆的再激活。因为梦的周期正好对应着神经同步的增强期,此时大量的神经元能够被同时激活,从而提高对特定事物的记忆。在上述研究中,罗伯特等人就注意到,被试者的梦并不仅是对刚学习过的迷宫经验的精确重现,还激活了相似的经验。比如,其中的一个学生不仅梦到了迷宫的影像,而且梦到了自己几年前在一个蝙蝠洞探险的经历。这表明大脑在做梦的时候不仅激活了某个学习经验,还再激活了相关的学习经验。美国西北大学肯·帕勒的研究团队也有相似的发现,如果先给被试者建立一种声音和一幅图的联结,并在其做梦的时候(快波睡眠时期)播放这种声音,之后被试者对那幅画的记忆也会增强。⑤这些研究成果得到的结论让人惊喜,尤其对于学习第二语言的人来说,做梦的促进效应将非常有用。我们都知道,学习外语是通过建立外语词汇和母语词汇的联结来完成的,那么我们试想一下,在白天背了一些单词和单词的中文释义之后,做梦时在你耳边重复中文释义是不是会有效提高单词的记忆效果呢?“懒人们”仿佛听到了福音,把闹钟关掉!让我把梦做完,我要多背一些单词哦!【1】第①段的加点短语“这种现象”指的是__________的现象。(请用自己的语句概括回答)【2】对第③段中内容的理解,下列不正确的一项是()A.实验者被分为两组做实验。试卷第9页共9页 B.实验者做了两次游戏测试。C.实验者都是哈佛大学的学生。D.实验研究者只研究了睡觉组。【3】第④段画线句“被试者对那幅画的记忆也会增强”的条件是:(1)__________(2)__________【4】第⑤段中,(1)将画线句改成意思相符的陈述句,应该是__________。(2)加点词语“仿佛”不能删去的理由是__________。【5】第③、第④段能否互换?为什么?【考点】【答案】【1】白天的学习经历会在夜梦中出现【2】D【3】(1)被试者建立一种声音和一幅图的联结(2)在被试者做梦时播放这种声音【4】(1)在白天背了一些单词和单词的中文释义之后,做梦时再你耳边重复中文释义,会有效提高外语单词的记忆效果(2)“仿佛”是好像的意思。做梦时重复中文释义可以有效提高外语单词的记忆效果尚未得到证实,只是人们的“试想”,是懒人们的“期盼”。【5】不能,内容:第③段用实验证明“做梦能促进他们的学习和记忆”,第④段对于上述研究,研究者得出的结论进一步解释。结构:③④两段由浅入深的逻辑顺序符合人们认识事物的规律。【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从文章中提取信息的能力。作答时,一定要认真阅读所给语段,结合语段中的关键语句,根据题目的要求,即可得出答案。根据第一段中的“白天学习的数学公式和推导过程,晚上出现在梦中;白天练习过英语对话,梦中你就可以非常流利地和外国人交谈”可概括为“白天的学习经历可以在梦中出现”。【2】此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根据第二段中的“学生们被分为两组,一组人去睡觉,一组人则留下来看录像”可知,科学家一共研究了两组,一是睡觉组,一是看录相组,D项错误。【3】此题考查学生从文中筛选有效信息的能力。这类题目应明确信息筛选的方向,即挑选的范围和标准,其次要对原文语句进行加工概括,用凝练准确的语言来作答。从第四段中的“先给被试者建立一种声音和一幅图的联结,并在其做梦的时候(快波睡眠时期)播放这种声音”可以提炼出问题的答案,注意分条进行概括。【4】(1)此题考查学生变换句式的能力。第五段中的画线句是一个反问句,表示肯定的意义,使用反问是为了增强语气。把句中的“是不是”和“呢”去掉即可,句号的问号要改为句号。(2)本题考查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这类试题需要首先解释加点词语的大意,然后根据其所在的句子,分别说明带有加点词和去掉加点词句意发生的变化,最后一句话点明加点词对说明语言准确性所起的作用。“仿佛”表示这只是作者的一种猜测,并不一定会成为现实,如果去掉,就过于肯定了,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5】此题考查的是文章的结构。一般情况下,文段中指定部分的顺序是不能调换的。原因一般有两个,一是有内部的顺序,二是与前文或后文有一一对应的关系。第③段与第②段中的“做梦是处于快速眼动睡眠状态,也就是我们俗称的深度睡眠时期”相承l【考点】【答案】(1)一览众山小(2)晴川历历汉阳树(3)山河破碎风飘絮(4)其余则熙熙而乐(5)林壑尤美【解析】“晴”“絮”“熙”“壑”是此题中的易错字,作答时要注意字形。三、诗歌鉴赏(共1题,共5分)4、阅读下面的诗,完成下列小题。试卷第9页共9页 钱塘湖春行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1】这首诗题目的意思是__________。【2】下列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初平”写出湖水已与堤岸持平的情形。B.“争”“啄”写出了莺燕们争斗的样子。C.“乱花”表明诗人被繁花竞相开放迷惑。D.“不足”表明诗人对所见景象感到不满。【考点】【答案】【1】春天在西湖漫步(赏景)【2】A【解析】【1】此题考查学生对古诗题目的理解。“钱塘湖”即杭州西湖,指的是游览的地点;“春”点明了季节;“行”在这里是“散步、漫步”的意思。所以,题目的意思是:春天在西湖游览,欣赏美丽景色。【2】此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B.有误,本诗三四句的意思是:几只早出的黄莺争着飞上向阳的树,不知谁家新来的燕子正衔着春泥在筑巢。“争”“啄”表现的是莺燕的活力,没有争斗的意思;C.此时正是初春,花开得还不是很盛,本项错误;D.“不足”的意思是看不够,没有不满的意思。所以本项错误。故选A。四、综合性学习(共1题,共5分)5、阅读下面材料,完成下列小题。材料一:在诗词中引用历史上的故事,或借用古籍中的词句,叫做“用典”。这些被引用的历史故事或古籍中的词句,被叫做“典故”。使用典故,是古诗词常用的一种手法。使用典故能够增加表达的内涵,增添语言的厚重感和趣味性。材料二:史书记载,班超少年时就有远大志向,在家孝顺勤谨,辛苦操劳。班超常为官府抄书挣钱养家,长期抄写,劳苦不堪,有一次,他扔下手中的笔,感叹到:“大丈夫应该立下大功,以得到封侯,怎么能一辈子在笔砚之间忙碌呢?”(均摘自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的《语文》八(上),有删改)【1】(1)根据“材料一”,使用典故的好处是__________。(2)“材料二”涉及的典故出处是《______》(书名),陆游在《诉衷情》中“当年万里觅封侯”就是借用这个典故表达了__________。后人用成语______概括这个典故。【2】下列在诗词中未用典故的是()(多项选择)A.到乡翻似烂柯人B.水光潋滟晴方好C.孤蓬万里征D.黄衣使者白衫儿E.怀旧空吟闻笛赋试卷第9页共9页 F.但余钟磬音【考点】【答案】【1】(1)增强表达的内涵,增添语言的厚重感和趣味性(2)后汉书报效祖国的壮志投笔从戎【2】BCDF【解析】【1】(1)此题考查学生从材料中筛选有效信息的能力。这类题目应明确信息筛选的方向,即挑选的范围和标准,其次要对原文语句进行加工概括,用凝练准确的语言来作答。从“使用典故能够增加表达的内涵,增添语言的厚重感和趣味性”可以明确问题的答案。(2)本题考查文学常识及成语的积累。解答此题关键在于平时扩大阅读量,并善于归纳总结。这个典故出自《后汉书》,从“他扔下手中的笔”“大丈夫应该立下大功,以得到封侯”可以了解到,材料二主要表现了班超从军报国的政治理想,后人用“投笔从戎”来概括这个故事。【2】本题考查古诗名句的理解。A.运用了晋人王柯的典故;B.没有用典故;C.没有用典故;D.没有用典故;E.用了晋人向秀的典故;F.没有用典故。故选:BCDF。五、作文(共1题,共5分)6、作文。题目:我的新体验要求:(1)字数在600字左右,文体不限(诗歌除外);(2)文中不能出现真实的姓名、校名等,请用A老师、B学校、C学生等字样代替;(3)不能抄用本试卷中的阅读材料;(4)请注意字迹端正,卷面整洁。【考点】【答案】我的新体验上周四下午,队会课时老师走进了教室,向我们宣布周五该我们当小交警,我从小就喜欢交警,因为一切车辆、行人都必须听他的。更因为那一身笔挺的交警服,真是帅呆了,今天梦想就要成真了,我不禁笑了起来。试卷第9页共9页 周五,我们班的同学都兴奋不已,时钟终于指向了下午1点40分,女生去换衣服了,我们男生早已坐不住了,作业都做不下去了,当刘老师让男生下去换衣服,我们立即冲了下去,直奔大队部。换上交警服,一个字“帅”,我们排着整齐的队伍出发了!一路上,人们都用异样的目光审视着我们,有的说:“你看他们多神气。”有的说:“现在90后都出来治安了。”听到这些我既欢喜又害羞。一到岗位上,我挺着胸脯,顶着阳光,开始了我的交警生涯。突然,一位老爷爷闯了红灯,哈哈,是我大显身手的时候了。我三步并作两步冲了过去,行了个队礼:“老爷爷。”那老人好像耳朵不大好使把头凑了过来,“以后您一定得看见绿灯亮了才过马路啊!”老爷爷听了点点头,说:“我记住了,谢谢你小交警。”这一回合就让我欣喜若狂,并暗自得意,原来执法是如此简单!两对年轻人朝着亮起的红灯的对面冲了过去。我对着他们喊:“不能过,不能过,危险。”但他们头也不回地说:“走啊,别管他们的。”我顿时火冒三丈,上前阻止,没想到一辆自行车从我身旁擦了过去,好险啊!原来交警工作也是有危险的。我顾不得这些,冲到那四人面前,礼貌的说:“叔叔阿姨,你们一定要遵守交通规则啊。”他们理也不理,扭头就走,我气坏了又大声地重复了一遍,他们才停下来。最让我失望的是一名女中学生的话,当我去劝她时,她了一句:“小学生别多管闲事。”我反驳道:“怎么这样说,遵守与管理交通规则是每个公民的义务,你还是学生,应该遵守规则……”她撇了一下嘴,骑车走了。后来从交警口中得知平素他们阻止还会被辱骂,试想一下,夏天骄阳似火,他们坚守岗位;冬天风雪交加,他们依然奋斗。安全应该从我做起,用行动感染身边每一个人。【解析】这是一道命题作文试题,难度较大。题目中有两个关键词语,一个是“新”,一个是“体验”。“新”强调刚出现,以前从来没有过;“体验”的意思是亲身经历,通过实践来认知周围的事物。审题可知,本文应该写“我”对某一种新的生活方式的认知过程,注意表现这个过程中自己的所见所知所感。可以运用对比的手法,突出“体验”前后不同的人生态度。六、(共2题,共10分)7、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李郃观变窦宪①纳妻,天下郡国②皆有礼庆。汉中郡亦当遣吏,户曹③李郃谏曰:“窦将军椒房之亲,不修德礼而专权骄恣,危亡之祸,可翘足而待;愿明府一心王室,勿与交通。”太守固遣之,郃不能止,请求自行,许之。郃遂所在迟留以观其变,行至扶风④,而宪就国。凡交通者皆坐免官,汉中太守独不与焉。(注释)①窦宪:东汉大贵族,窦皇后的哥哥。倚仗权势,横行不法。下文“宪就国”指他被罢免后回到自己的封国。②郡国:行政区域名称。下文“明府”是对郡守的尊称。③户曹:古官职名称。④扶风:古地名。【1】对文中加点字“当”“坐”两字,依次解释完全正确的是()A.将要坐下B.将要获罪C.面对获罪D.面对坐下【2】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的画线句,注意加点词语的含义。请求自行,许之。【3】选文中的“交通者”,指的是__________那些人。(用自己的语句概括回答)【4】(1)李郃阻止太守送礼的主要原因有两点:其一是窦宪不修德礼而专权骄恣;其二是__________。(用自己的语句概括回答)(2)“李郃观变”的目的是__________。(用自己的语句概括回答)【考点】【答案】【1】B【2】李郃请求自己前往(送礼),太守答应了(他)。【3】给窦宪送礼的【4】(1)窦宪将面临杀身之祸(2)避免太守与窦宪同流合污【解析】【1】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的意义。解答此类题目时,应先理解词语所在句子的意思,然后根据句子的翻译推断词语的意思。课外文言文的词语解释既要充分调动知识积累,回忆该词的常用义,还要结合上下文来判断。“汉中郡亦当遣吏”的意思是“汉中郡也将要派官员前去送礼”,“当”的意思是“将要”;“凡交通者皆坐免官”的意思是“凡与窦宪交往的官员,全都因罪免官”,“坐”的意思是“获罪”。试卷第9页共9页 故选B。【2】文言文翻译有直译和意译两种方法,一般要求直译。所谓直译,就是将原文中的字字句句落实到译文中,译出原文中用词造句的特点,甚至在表达方式上也要求与原文保持一致。翻译要求字字落实,译出原文用词的特点和句式的特点。“行”“许”是此题中的关键词语,一定要解释准确。【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的能力。答题时需要通晓全文大意,理解相关的语句,分析其含义即可。从“天下郡国皆有礼庆”“皆坐免官”可知,选文中的“交通者”指的是与窦宪交往的官员,即给窦宪送礼的那些人。【4】本题考查的是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能力。(1)“危亡之祸,可翘足而待”的意思是“他的危险败亡之祸,马上就要来临”,由此可知,李郃阻止太守送礼另一个原因是窦宪专权骄横,即将面临杀身之祸。(2)“郃遂所在迟留以观其变”的意思是“李郃便随处拖延停留,以观察形势变化”,他拖延时间的目的就是避免被窦宪所牵连。选自《李郃观变》作者:不详年代:不详参考译文:当初,窦宪娶妻的时候,天下各郡各封国都致送贺礼。汉中郡也要派官员前去送礼,户曹李郃劝谏太守说:“窦将军身为皇后的亲属,不修养德礼,却专权骄横,他的危险败亡之祸,马上就要来临。愿阁下一心效忠王室,不要与他来往。”但太守坚持要派人送礼,李郃不能阻止,就请求让自己前去。太守应允。李郃便随处拖延停留,以观察形势变化。当他走到扶风时,窦氏家族倾覆。窦宪被遣送封国。凡与窦宪交往的官员,全都因罪免官,而汉中郡太守独不在内。8、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为学①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人之为学有难易乎?学之,则难者亦易矣;不学,则易者亦难矣。②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贫者语于富者曰:“吾欲之南海,何如?”③富者曰:“子何恃而往?”④曰:“吾一瓶一钵足矣。”⑤富者曰:“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犹未能也。子何恃而往?”⑥越明年,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富者有惭色。⑦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几千里也,僧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1】选文中讲述了“蜀鄙二僧之南海”的故事,其结局是__________。(用自己的语句概括回答)【2】选文告诉我们的道理()A.凡事都要实践。B.凡事都要立志。C.立志而为才能成功。D.财富未必带来成功。【3】(1)“子何恃而往”一句反复出现了两次。前一次表现了富者__________的态度,后一次表现了富者__________的态度。(2)贫者“__________”的话语,表现了他面对困难的勇气。【考点】【答案】【1】富和尚未能成功抵达南海,穷和尚成功往返南海【2】C【3】(1)疑惑嘲讽(2)吾一瓶一钵足矣【解析】试卷第9页共9页 【1】本题考查的是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与分析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找出相关的语句,得出答案。从“僧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可知,故事的结局是富和尚没有到达南海,穷和尚却做到了。【2】此题考查学生对文章主旨的把握,需要结合具体的故事情节来分析。这则故事告诉我们:在困难面前,物质条件不起决定作用,重要的是做,是主观努力,通过主观努力克服困难,任何事情都能做成。故选C。【3】此题考查学生对重点句子的理解。(1)“子何恃而往”的意思是“您靠什么去呢”,第一次表现了富和尚对穷和尚想去南海这一行为的不解,他想知道穷和尚准备了些什么东西;第二次富和尚联系自己的情况,“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犹未能也”,他觉得穷和尚是到不了南海的,表现了对穷和尚的挖苦。(2)“吾一瓶一钵足矣”的意思是“我靠着一个水瓶一个饭钵就足够了”,表现了穷和尚去南海的决心,他认为:做一件事情外界的物质因素不是主要的,更重要的是一种敢做的精神。选自《白鹤堂集》作者:彭端淑年代:清参考译文:天下的事情有困难和容易的区别吗?只要做,那么困难的事情也容易了;如果不做,那么容易的事情也困难了。人们做学问有困难和容易的区别吗?只要学习,那么困难的也容易了;不学习,那么容易的也困难了。四川的边境上有两个和尚,其中的一个贫穷,其中的一个富有。穷和尚对富和尚说:“我想去南海,怎么样?”富和尚说:“您靠什么去呢?”穷和尚说:“我靠着一个水瓶一个饭钵就足够了。”富和尚说:“我几年来想雇船而往下游走,还没有能够去成。您靠什么能去!”到了第二年,穷和尚从南海回来了,告诉富和尚。富和尚显出了惭愧神色。四川距离南海,不知道有几千里路,富和尚不能到达可是穷和尚到达了。一个人立志求学,难道还不如四川边境的那个穷和尚吗?试卷第9页共9页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最近更新
更多
大家都在看
近期热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