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培养方案》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内科学培养方案内科学学位课程设置及学分内科学硕士专业学位课程总分36学分,学位课程总分22学分。1.公共学位课(6学分)课程名称学时/学分开课学期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18学时/1学分第一学期自然辩证法18学时/1学分第一学期英语72学时/4学分第一学期2.学位基础课(8学分)课程名称学时/学分开课学期临床流行病学54学时/3学分第一学期卫生统计学54学时/3学分第一学期医学文献检索36学时/2学分第一学期3.学位专业课(8学分)课程名称学时/学分开课学期临床药理学36学时/2学分第一学期临床病理生理学36学时/2学分第一学期专业课54学时/3学分第三学期专业英语18学时/1学分第三学期-1-
1内科学(心血管病学)培养方案一、培养目标见培养方案总则二、培养方向(一)冠心病的发病机制、诊断、治疗、预防。(二)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塞规范化救治。(三)高血压病的发病机制、诊断、治疗、预防。三、学习年限见培养方案总则四、课程设置与学分见培养方案总则及内科学学位课程设置与学分1.专业课3学分《心血管内科学高级教程》2.选修课2学分《心血管药理学》、《心血管病理生理学》五、临床能力培养(一)理论知识1.掌握⑴急性心肌梗塞、不稳定性心绞痛的临床评价、治疗对策⑵急慢性心力衰竭的临床评价、治疗对策⑶高血压病、常见心律失常、心肌病、心肌炎的临床评价、治疗对策2.熟悉⑴瓣膜性心脏病、晕厥、主动脉夹层的临床评价、治疗对策⑵心脏骤停的临床评价、治疗对策⑶妊娠高血压、多发性大动脉炎等其它心内科疾病的临床评价、治疗对策⑷常见疾病如糖尿病、肺栓塞、急性胰腺炎、消化道溃疡、胆囊炎、主动脉夹层的临床表现、治疗原则及鉴别诊断3.了解-2-
2⑴影像学、电生理检查在心血管疾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⑵冠脉造影的基本技术⑶临时起搏器及永久性起搏器(二)临床技能1.掌握⑴病史采集与物理检查、常规18导联心电图⑵心脏电转复、电除颤⑶正确阅读心电图、动态心电图、心脏超声及冠脉造影片2.熟悉⑴基本及高级生命支持⑵急性心肌梗死、心力衰竭的临床路径管理3.了解⑴心包穿刺术适应证及注意事项⑵运动负荷试验适应证、禁忌证及注意事项⑶主动脉内球囊反搏(三)具体要求1.二级学科轮转(共1.5年)轮转科室及时间:内分泌科3个月(含内分泌科门诊2周)神经内科3个月(含神经内科门诊2周和脑电图室)呼吸内科3个月(含呼吸内科门诊2周)消化内科3个月(含消化内科门诊1周)急诊科3个月重症监护科3个月2.本学科临床实践(共1年)主要指参与心血管病患者的诊断、鉴别诊断与处理等一系列非实验室的临床医疗活动,包括门诊、急诊、CCU、心内科病房工作,以及心脏病术后的监测与管理。要求参与实际临床医疗工作,在心内科门诊、CCU、心内科病房及急诊科室等轮转,在上级医师指导下具体管理患者的诊治工作。其中可安排2个月的总住院医师工作。通过培训使受训者能系统掌握心血管病领域常见疾病的诊断、鉴-3-
3别诊断及治疗原则。无创心脏功能检查与评价(2个月):超声心动图1个月;动态心电图检查和运动负荷心电图检查及X线影像学在心血管中的应用1个月。心导管室轮转(1个月)。⑴通过培训,要求掌握下列疾病的临床评价与治疗对策①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及其临床表现与并发症②心律失常③高血压④心肌炎与心肌病⑤心力衰竭⑥心包疾病⑦血脂异常⑧晕厥⑵掌握下列常见疾病的处置措施①急性与慢性心力衰竭②急性心肌梗死③心律失常④心脏病患者术前与术后管理⑶了解影像学在心血管疾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⑷通过培训使受训研究生能够掌握下列技术①病史采集与物理检查②基本及高级生命支持③心脏电转复④临时心脏起搏⑤运动负荷试验,培训期间要求进行至少50例检查⑥超声心动图,要求出报告至少120例,了解经食管超声心动图检查⑦永久性起搏器和ICD的程控与随访监测⑸通过培训使受训研究生能够了解下列技术的操作过程及结果的解释与判断①心内电生理检查-4-
4②主动脉内球囊反搏③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及其他介入方法⑹通过培训使受训研究生能够完成下列内容或要求①正确阅读胸部X线片②正确阅读至少1000份心电图③正确阅读至少75份动态心电图⑺心血管相关基础知识了解心血管系统解剖、生理学、病理学、代谢、分子生物学、药物学(包括药物代谢、药物副反应、药物应用指征、药物对老年患者的影响。⑻心血管疾病的预防,包括①危险因素分析②多重危险因素的综合控制六、教学能力的培养1.带教时间:72学时。2.内容⑴所有受训研究生进入临床技能培训后第1学期有1月时间担任所在学科内部教学的助教工作,在本月所有教学工作中负责协助教师搞好教学(实习医师的实习、示教,指导本科生书写病历和病情记录,参加临床示教和病例讨论等)。⑵助教职责:提前1周与任教教师讨论教学计划和方案,主动征求任教教师的要求。如果发现第2周的任何一次教学活动因某种原因而不能实现,应立即向主管老师汇报并提前做好安排,以确保每项活动正常进行。在病例讨论过程中应详细记录讨论要点,并在讨论会后将方案整理存档。⑶所有受训研究生进入临床技能培训后第2、3学期各有2周时间担任培训基地内部教学的教师工作,在所有教学工作中负责病例讨论、住院医师理论课、介入手术讨论和读书报告等。七、考核见培养方案总则-5-
5内科学(消化系病学)培养方案一、培养目标见培养方案总则二、培养方向(一)消化系统常见疾病的诊断、鉴别诊断及治疗。(二)消化系统常见疾病的临床诊断思维。三、学习年限见培养方案总则四、课程设置与学分见培养方案总则及内科学学位课程设置与学分1.专业课3学分《内科学》2.选修课2学分《局部解剖学》、《消化疾病影像学》五、临床能力培养(一)理论知识1.掌握⑴掌握消化系统疾病相关的基本知识如解剖、生理、病理生理等基础知识。⑵掌握临床常见病的发病机理、临床表现、诊断、鉴别诊断和治疗。⑶掌握腹腔穿刺术、胃镜检查、结肠镜检查的适应证、禁忌证。掌握胃镜、结肠镜操作的要点及常见疾病的镜下诊断:如反流性食管炎、浅表性胃炎、消化性溃疡、食管癌、胃癌、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结肠癌、胃息肉、结肠息肉的镜下描述。2.熟悉⑴熟悉ERCP、食管静脉曲张套扎等内镜下治疗的适应证、禁忌证及操作方法。⑵熟悉临床少见病种的病理生理、诊断和治疗。⑶熟悉常见心电图、X线平片、CT和磁共振阅片。-6-
63.了解⑴了解现代消化内科新进展、新知识和新技术。⑵了解消化界相关信息。(二)临床技能1.掌握⑴做到全面准确询问病史,认真仔细体格检查,掌握严谨科学的临床思维方法,正规书写病历。⑵腹腔穿刺术,胃镜操作技术,胃管置入术,心肺复苏技术。⑶常见急危重症及常见病的抢救及相应诊治。2.熟悉⑴常见抗心律失常、血管活性药物的应用,常见降血氨药物的临床应用,降低门脉压力药物的应用,常用保肝药物的应用。⑵熟悉常用的内科诊断治疗操作,如腰穿、骨髓穿刺、胸膜腔穿刺的操作步骤。3.了解⑴了解现在消化内科诊疗技术新进展。⑵了解胃镜、结肠镜检查常见并发症及处理。(三)具体要求1.二级学科轮转(共1.5年)轮转科室及时间:⑴心血管内科3个月⑵呼吸内科3个月⑶内分泌科3个月⑷普外科3个月⑸传染科2个月⑹放射科1个月⑺重症监护室3个月2.本学科临床实践(共1年)⑴应掌握的基础理论知识:消化系统解剖,生理,生化及功能(消化、吸收、内分泌、免疫);消化系统主要症状及体征如黄疸,消化道出血的常见病因、诊-7-
7断、鉴别诊断及治疗;及以上要求掌握临床病种的发病机理,临床表现,诊断,鉴别诊断和治疗;消化道肿瘤的诊断及鉴别诊断;掌握渗出液、漏出液的鉴别;反流性食道炎、食道癌、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功能性消化不良;胃癌、结肠癌、急性胰腺炎、炎症性肠病、肠易激综合症;肝硬化及并发症;肝脓肿、肝癌的临床表现。腹腔穿刺术、胃镜检查、结肠镜检查的适应证,禁忌证及胃镜、结肠镜操作的要点及常见疾病的镜下诊断:如反流性食管炎、浅表性胃炎、消化性溃疡、食管癌、胃癌、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结肠癌、胃息肉、结肠息肉的镜下描述。⑵应掌握的技术操作:胃镜操作,腹腔穿刺术,胃管置入术。⑶应诊治的病种与病例数;胃镜操作;浅表性胃炎10例,消化性溃疡5例,上消化道出血诊治10例(非静脉曲张性及静脉曲张性各5例);急性胰腺炎诊治8例;消化性溃疡诊治5例,溃疡性结肠炎诊治5例,肝性脑病诊治5例。(四)书写完整病历100份。六、教学能力的培养1.带教时间(4学分)后半年完成带教工作。2.内容:上消化道出血、急性胰腺炎常见病因、鉴别诊断及治疗;消化系统常见查体如腹部肝脏触诊;腹腔穿刺术的带教工作。七、考核见培养方案总则-8-
8内科学(肾脏病学)培养方案一、培养目标见培养方案总则二、培养方向(一)原发性肾小球疾病的发病机制、诊断及治疗。(二)继发性肾小球疾病的发病机制、诊断及治疗。(三)终末期肾脏病的一体化治疗。(四)急、慢性肾衰竭的诊断及治疗。三、学习年限见培养方案总则四、课程设置与学分见培养方案总则及内科学学位课程设置与学分1.专业课3学分《肾脏病学》2.选修课2学分《医学免疫学》、《肾脏病理学》五、临床能力培养(一)理论知识1.掌握⑴掌握普通内科基本理论知识。⑵做到全面准确询问病史,认真仔细体格检查,掌握严谨科学的临床思维方法,正规书写病历,全部病历质量必须达到甲级要求(按三甲医院要求)。⑶掌握内科急诊常见病的诊断与鉴别诊断。⑷掌握各种抗菌药物、免疫抑制药物和肾上腺皮质激素的正确用法。⑸掌握肾内科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断及治疗。⑹掌握各种血液净化治疗的适应证及禁忌征。⑺掌握各种肾脏替代治疗的方式及利弊。2.熟悉⑴熟悉内科各种常见病的诊断及鉴别诊断。-9-
9⑵熟悉常用实验室检查结果的临床意义。3.了解⑴了解现代内科新进展、新知识和新技术。(二)临床技能1.掌握⑴掌握心肺复苏技术,包括体外心脏按压术、电除颤、人工呼吸、药物复苏、抗休克。⑵掌握常用的内科诊断治疗操作技术,包括吸氧、心电图检查、腰穿、骨髓穿刺、胸膜腔穿刺和腹膜腔穿刺等。⑶熟练掌握常见心电图、X线平片。2.熟悉⑴在上级医师指导下或独立进行重症监护,包括心脏监护、呼吸监护、给氧等。⑵熟悉动静脉内瘘血管通路的建立。⑶熟悉腹膜透析置管术的流程。3.了解⑴了解各种内窥镜的检查技术,如:胃镜、结肠镜纤支镜的检查指征及临床意义。⑵了解B超、CT检查适应证及检查结果的临床意义。(三)具体要求1.二级学科轮转(共1.5年)⑴轮转科室及时间:①心内科3个月②呼吸内科3个月③泌尿外科2个月④风湿免疫科1个月⑤内分泌科3个月⑥重症监护病房2个月⑦血液科2个月⑧心电图1个月-10-
10⑨彩超室1个月2.本学科临床实践(共1年)⑴门诊(1个月)掌握门诊看病流程及各种肾脏病收住院指征。⑵肾内科病房(7个月)①应掌握的基础理论知识肾单位和肾脏生理功能;肾小球疾病的病因、发病机理、临床分型、临床表现、诊断、鉴别诊断和治疗;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抗凝剂应用;急慢性肾盂炎诊断、鉴别诊断和治疗;急慢性肾功能衰竭的病因、发病机理、诊断和治疗;非透析疗法。具备科学的思维方法和独立处理本专科某些疑难杂症的能力、基本达到内科主治医师水平。②应掌握的技术操作各种肾功能检查的运用和结果判断,包括改良莫氏试验。完成肾活检10例以上,参加血液透析治疗10例以上,掌握其适应证、禁忌征、并发症,协助进行腹膜透析5例以上。掌握如何去看腹膜透析的PET试验结果。③应诊治的病种与病例数原发性肾小球肾炎(急性肾炎、急进性肾炎、慢性肾炎、隐匿性肾炎):40例肾病综合征:40例IgA肾病:30例继发性肾小球肾炎(狼疮性肾炎、多囊肾):20例急慢性肾盂肾炎;20例急性肾功能衰竭:20例慢性肾功能衰竭:60例⑶血液净化科(4个月)①应掌握的基础理论知识各种血液净化方式的适应证及禁忌征,抗凝剂的应用,干体重的评估透析过程并发症的诊治。-11-
11②应掌握的技术操作熟练操作临时性深静脉置管(股静脉、颈内静脉),建立临时性血液净化通路。(四)其他要求六、教学能力的培养1.带教时间:72学时。2.内容:⑴带教本科实习生(56学时)①如何书写病历②如何体格检查③肾病综合征的病生、诊断及治疗④慢性肾小球肾炎的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⑤慢性肾衰竭的临床表现诊断、治疗⑥狼疮性肾炎的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⑵带教本科见习生(10学时)①如何书写病历②如何体格检查③肾脏病总论七、考核见培养方案总则-12-
12内科学(内分泌学)培养方案一、培养目标见培养方案总则二、培养方向(一)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防治。(二)甲状腺相关疾病的诊治。(三)垂体及肾上腺疾病的诊治。(四)钙磷代谢的调节与代谢性骨病。三、学习年限见培养方案总则四、课程设置与学分见培养方案总则及内科学学位课程设置与学分。1.专业课3学分《基础与临床内分泌》2.选修课2学分《代谢学》、《循证医学与临床实践》五、临床能力培养(一)理论知识1.掌握⑴普通内科基本理论知识。⑵做到全面准确询问病史,认真仔细体格检查,掌握严谨科学的临床思维方法,正规书写病历,全部病历质量必须达到甲级要求(按三甲医院要求)。⑶掌握内科急诊常见病的诊断与鉴别诊断。⑷掌握各种抗菌药物和肾上腺皮质激素的正确用法。⑸掌握内分泌科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断及治疗。2.熟悉⑴熟悉内科各种常见病的诊断及鉴别诊断。⑵熟悉常用实验室检查结果的临床意义。⑶熟悉各种降糖药物的作用机制及特点。-13-
133.了解⑴了解现代内科新进展、新知识和新技术。⑵了解内分泌系统疾病诊治的最新进展。(二)临床技能1.掌握⑴掌握全身体格检查。⑵掌握心肺复苏技术,包括体外心脏按压术、电除颤、人工呼吸、药物复苏、抗休克。⑶掌握常用的内科诊断治疗操作技术,包括心电图检查、腰穿、骨髓穿刺、胸膜腔穿刺和腹膜腔穿刺等。⑷掌握内分泌常见功能实验。2.熟悉⑴在上级医师指导下或独立进行重症监护,包括心脏监护、呼吸监护、给氧等。⑵呼吸机的应用。⑶甲状腺穿刺的操作及注意事项。3.了解⑴了解各种内窥镜的检查技术,如胃镜、结肠镜、纤支镜的操作规范及注意事项。⑵了解血气分析、肺功能检查、深静脉置管的操作规范及注意事项。⑶内分泌先进技术及操作。(三)具体要求1.二级学科轮转(共1.5年)轮转科室及时间:心内科3个月呼吸内科3个月消化内科3个月肾内科3个月重症监护3个月影像科(CT及磁共振室)3个月-14-
142.本学科临床实践(共1年)⑴基础理论:掌握:①内分泌系统各腺体的结构,激素的生化与分泌调节。②各种常见内分泌疾病的发病机制、病理生理、诊断、鉴别诊断及诊治原则。③常见内分泌危象(如甲亢危象、垂体危象、肾上腺危象等)及糖尿病急慢性并发症(如酮症酸中毒、非酮症高渗性昏迷等)的诊治原则。④内分泌常见功能试验原理、操作方法及结果判断(如馒头餐试验、禁水加压试验等)。熟悉:①亚急性甲状腺炎、慢性甲状腺炎的诊断与治疗。②皮质醇增多症、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嗜铬细胞瘤的诊治原则。③肢端肥大症和泌乳素瘤诊断治疗原则。了解:其他少见内分泌代谢性疾病的诊治原则⑵临床技能及操作:掌握:①胰岛素泵、突眼计的使用。②内分泌常见功能试验的操作。③对内分泌常见疾病的影像检查(X线、CT、MRI、核医学、B超学)正确的阅读和分辨。熟悉:甲状腺穿刺的操作及注意事项。⑶应诊治的病种与病例数糖尿病80例,甲状腺疾病60例,肾上腺疾病10例,垂体疾病5例,钙磷代谢及代谢性骨病5例。(四)其他要求1.在临床实践中培养严谨的工作作风、求实的科学态度和高尚的医疗道德,进行科研能力素质训练。2.参加教研室(科室)安排的一切学术活动,在导师指导下结合临床实践,阅读专业文献,写出一篇质量较高的个案报道。-15-
153.在完成一个病房或科室的轮转后,研究生须认真写出临床轮转小结,导师应及时检查和了解学生临床轮转情况,督促学生做好小结。4.研究生应根据本专业培养方案,完成临床能力训练质和量两个方面的要求,每一专科轮转结束后,均要进行转科考核,考核成绩作为临床能力训练平时成绩的依据。考核不合格者应适当延长轮转时间并进行补考。六、教学能力的培养1.带教时间:72学时。2.内容⑴所有受训学生进入临床技能培训后第1学期有1月时间担任所在学科内部教学的助教工作,在本月所有教学工作中负责协助教师搞好教学(实习医师的实习、示教,指导本科生书写病历和病情记录,参加临床示教和病例讨论等)。⑵助教职责:提前1周与任教教师讨论教学计划和方案,主动征求任教教师的要求。如果发现第2周的任何一次教学活动因某种原因而不能实现,应立即向主管老师汇报并提前做好安排,以确保每项活动正常进行。在病例讨论过程中应详细记录讨论要点,并在讨论会后将方案整理存档。⑶所有受训学生进入临床技能培训后第2、3学期各有2周时间担任培训基地内部教学的教师工作,在所有教学工作中负责病例讨论、住院医师理论课、介入手术讨论和读书报告等。七、考核见培养方案总则-16-
16内科学(血液病学)培养方案一、培养目标见培养方案总则二、培养方向(一)急性白血病的诊断及规范化诊疗。(二)老年血液病的诊断及治疗选择。(三)血液病的个体化分层治疗。(四)淋巴瘤的病理分型及不同分型的诊治原则。三、学习年限见培养方案总则四、课程设置与学分见培养方案总则及内科学学位课程设置与学分⒈专业课3学分《血液病学》2.选修课2学分《免疫学》、《遗传学》五、临床能力培养(一)理论知识按住院医师培养方式轮转,加强三基训练,参加本学科和相关学科的临床实践,进行严格的临床训练,掌握本学科和相关学科的临床诊断、治疗,轮转结束达到临床高级专业人才水平,在学习期间要求通过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第一阶段考试,通过执业医师资格考试。具体如下:1.掌握⑴掌握普通内科基本理论知识。⑵做到全面准确询问病史,认真仔细体格检查,掌握严谨科学的临床思维方法,正规书写病历,全部病历质量必须达到甲级要求(按三甲医院要求)。⑶掌握内科急诊常见病的诊断与鉴别诊断。⑷掌握各种抗菌药物和肾上腺皮质激素的正确用法。⑸掌握血液科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治流程。-17-
172.熟悉⑴熟悉内科各种常见病的诊断及鉴别诊断。⑵熟悉常用实验室检查结果的临床意义。⑶熟悉各种化疗药物的药理机制及副作用。3.了解了解现代内科新进展、新知识和新技术。(二)基本技能按住院医师培养方式的要求,在轮转及本科临床实践过程中,掌握本科和相关科室的基本操作技能,包括三大穿刺等。导师以及指导小组成员对研究生进行科研能力的培养,具备进行科研设计、完成论文、参加学术讲座的各项能力。具体如下:1.掌握⑴掌握心肺复苏技术,包括体外心脏按压术、电除颤、人工呼吸、药物复苏、抗休克。⑵掌握常用的内科诊断治疗操作技术,包括吸氧、心电图检查、腰穿、骨髓穿刺、胸膜腔穿刺和腹膜腔穿刺等。⑶熟练掌握常见心电图、X线平片。2.熟悉⑴在上级医师指导下或独立进行重症监护,包括心脏监护、呼吸监护、给氧等。⑵熟悉各种穿刺的适应证、禁忌证。3.了解⑴了解各种内窥镜的检查技术,如:胃镜、结肠镜纤支镜的检查指征及临床意义。⑵了解B超、CT检查适应证及检查结果的临床意义。⑶了解腹膜透析流程及其并发症。(三)具体要求1.二级学科轮转(共1.5年)⑴轮转科室及时间:心内科3个月-18-
18呼吸内科3个月消化内科3个月肾内科2个月内分泌科2个月2.本学科临床实践(共1年)门诊3个月病房6个月骨髓形态学实验室3个月(一)应掌握的基础理论知识⒈掌握⑴各类贫血的临床表现、病因及诊断依据、鉴别诊断、治疗方法的要点;溶血性贫血分类及血管内和血管外溶血的特点。⑵正常的止血和凝血机制;出血性疾病的分类、出血特点及诊治原则。⑶急性、慢性白血病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诊断依据及常用治疗药物和治疗方案。⑷淋巴瘤分类、分期、诊断依据及治疗。2.熟悉⑴骨髓穿刺及活检术的适应证、禁忌证。⑵骨髓发育不良综合征(MDS)的分类及治疗原则。⑶成分输血的指征及各种输血反应的处理。⑷各种溶血、出凝血实验室检查的原理、检查方法及临床意义。3.了解⑴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的实验室检查及抢救措施。⑵骨髓增生性疾病及常见凝血功能障碍性疾患的临床表现、诊断及鉴别诊断。⑶细胞遗传学、分子生物学在血液病中的应用。⑷其它血液疾病。(二)临床技能1.掌握⑴骨髓穿刺术-19-
19⑵骨髓活检术⑶腰椎穿刺术2.熟悉⑴血涂片和骨髓涂片的解读。⑵手工血常规的分类。(三)应诊治的病种与病例数:缺铁性贫血20例巨幼细胞性贫血20例再生障碍性贫血10例溶血性贫血10例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20例过敏性紫癜10例急性白血病20例慢性白血病10例成份输血及输血反应10例白细胞减少及粒细胞缺乏症10例淋巴瘤20例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10例(四)其他要求⑴血涂片及骨髓片的解读。⑵血液科急危重症病人的抢救流程。六、教学能力的培养1.带教时间:共72学时。2.内容:进入本专业临床轮转后,应同时进行科研及教学能力的培养。本科生带教:参加一定数量的教学工作(含科室小讲课)和临床实习生的代教工作。⑴理论带教(1个月):要求在导师的指导下学习常见血液病的带教重点,能熟练进行常见血液病的本科生临床带教工作,包括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诊治过程及治疗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等。⑵技能带教(1个月):要求在导师的指导下掌握骨髓穿刺术、骨髓活检术-20-
20的带教要点,并能顺利讲解操作要点及操作过程、注意事项等,指导本科生进行技能操作。七、考核见培养方案总则-21-
21内科学(风湿病学)培养方案一、培养目标见培养方案总则二、培养方向(一)类风湿关节炎发病机制、诊断与治疗的研究。(二)系统性红斑狼疮发病机制、诊断与治疗的研究。(三)强直性脊柱炎发病机制、诊断与治疗的研究。(四)干燥综合征发病机制、诊断与治疗的研究。(五)其他风湿免疫病相关的研究。三、学习年限见培养方案总则四、课程设置与学分见培养方案总则及内科学学位课程设置与学分1.专业课3学分《风湿病学》2.选修课2学分《细胞与分子免疫学》、《临床免疫学》五、临床能力培养(一)理论知识1.掌握⑴各种风湿免疫病的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⑵风湿免疫病相关自身抗体检测的临床意义及影像学检查等。2.熟悉各种风湿免疫病相关自身抗体检测的原理、方法。3.了解各种风湿免疫病的诊治进展。(二)临床技能1.掌握⑴骨关节物理检查方法。-22-
22⑵关节腔穿刺术。2.熟悉骨髓穿刺术。3.了解⑴胸腔穿刺术。⑵腹腔穿刺术。(三)具体要求1.二级学科轮转(共1.5年)⑴轮转科室及时间:呼吸内科2个月血液科2个月肾内科4个月内分泌科4个月急诊、ICU3个月免疫学实验室3个月2.本学科临床实践(共1年)门诊2个月病房10个月⑴应掌握的基础理论知识①各种风湿免疫病的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②风湿免疫病的实验室检查及影像学检查等。③风湿免疫病相关自身抗体检测的原理、方法及临床意义。⑵应掌握的技术操作。①骨关节检查方法。②关节腔穿刺术。⑶应诊治的病种与病例数系统性红斑狼疮30例强直性脊柱炎20例原发性骨质疏松20例干燥综合征10例-23-
23反应性关节炎10例痛风10例抗磷脂综合征5例多发性肌炎与皮肌炎5例硬皮病5例混合性结缔组织病5例风湿性多肌痛2例银屑病关节炎1例(四)其他要求1.加强三基训练。2.硕士生在读期间应阅读与本专业方向有关的文献、经典著作和杂志,并完成至少1篇的书面综述报告。3.硕士生应积极参与导师承担的科研项目,选择有重要理论和应用价值的课题,学位论文要有新见解。六、教学能力的培养1.带教时间:72学时。2.内容⑴本科生①病历书写、体格检查16学时②骨关节物理检查方法8学时③风湿病影像学8学时④风湿免疫病相关自身抗体检测的临床意义8学时⑵实习生①风湿免疫科学习讲座16学时②骨关节物理检查方法8学时③风湿病影像学8学时④风湿免疫病相关自身抗体检测的临床意义8学时七、考核见培养方案总则-24-
24内科学(呼吸系病学)培养方案一、培养目标见培养方案总则二、培养方向(一)各种类型肺栓塞的临床治疗。(二)肺动脉高压的临床诊治。(三)睡眠呼吸暂停综合症的临床诊治。三、学习年限见培养方案总则四、课程设置与学分见培养方案总则及内科学学位课程设置与学分。1.专业课3学分《呼吸病学》2.选修课2学分《胸部影像学》五、临床能力培养(一)理论知识1.掌握⑴呼吸系统解剖和生理。⑵常规肺功能检查和动脉血气分析。⑶抗生素、平喘、祛痰药物、抗痨药物的基本药理知识及临床应用原则。⑷上呼吸道感染、急性支气管炎、慢性支气管炎、阻塞性肺气肿、支气管哮喘、支气管扩张症、肺炎、肺脓肿、肺结核、结核性胸膜炎、肺癌、气胸、肺心病等呼吸系统常见病的发病机理、临床分型、临床表现、诊断、鉴别诊断及治疗原则。⑸呼吸功能衰竭的病因、发病机制、分型、临床表现、诊断和抢救措施。⑹肺栓塞、肺动脉高压、睡眠呼吸暂停综合症的发病机理、临床分型、临床表现、诊断、鉴别诊断及治疗原则。2.熟悉-25-
25⑴咯血的处理、大咯血抢救。⑵肺癌的化疗方案。3.了解间质性肺疾病、纵隔肿瘤、结节病、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等疾病的肺部表现及诊治。(二)临床技能1.掌握⑴结核菌素试验方法、判断及临床意义。⑵无创呼吸机的初步调节和呼吸机管道的管理。⑶胸腔穿刺适应证、禁忌证及操作方法。⑷纤维支气管镜检查的适应证和禁忌证。⑸动脉血气分析的临床意义。⑹能正确阅读常见病的典型X线胸片及胸部CT片。2.熟悉⑴胸腔闭式引流的适应证、禁忌证及操作方法。⑵常规纤维支气管镜检查的操作方法。3.了解⑴纤维支气管镜检查活检、TBNA、肺泡灌洗的操作方法。⑵CT引导下肺穿刺活检术的适应证、禁忌证和操作方法。⑶胸腔镜检查的适应证、禁忌证和操作方法。(三)具体要求1.二级学科轮转(共1.5年)轮转科室及时间⑴心血管内科3个月⑵消化内科3个月⑶血液内科3个月⑷重症监护室3个月⑸胸外科3个月⑹传染科3个月2.本学科临床实践(共1年)-26-
26门诊、影像、肺功能室、气管镜室各1个月,病房8个月。⑴应掌握的基础理论知识:呼吸系统解剖和生理;抗生素、平喘、祛痰药物、抗痨药物的基本药理知识及临床应用原则;上呼吸道感染、急性支气管炎、慢性支气管炎、阻塞性肺气肿、支气管哮喘、支气管扩张症、肺炎、肺脓肿、肺结核、结核性胸膜炎、肺癌、气胸、肺心病等呼吸系统常见病的发病机理、临床分型、临床表现、诊断、鉴别诊断及治疗原则;肺栓塞、肺动脉高压、睡眠呼吸暂停综合症的发病机理、临床分型、临床表现、诊断、鉴别诊断及治疗原则。⑵应掌握的技术操作:无创呼吸机使用;胸腔穿刺、纤维支气管镜检查的适应证和禁忌证;动脉血气分析的临床意义;正确阅读常见病的典型X线胸片及胸部CT片。⑶应诊治的病种与病例数:上呼吸道感染30例急性支气管炎30例慢性支气管炎30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30例慢性肺源性心脏病30例支气管哮喘30例支气管扩张症30例肺炎30例肺脓肿30例结核性胸膜炎30例肺癌30例气胸30例肺栓塞20例肺动脉高压10例睡眠呼吸暂停综合症10例(四)其他要求六、教学能力的培养1.带教时间:72学时。-27-
272.内容在本专业轮转期间,协助上级带教教师带好见习、实习医师的见习、实习、示教,指导本科生书写大病历和病程记录,参加临床示教和病例讨论等,接受临床教学能力的训练。通过参加教学实践,了解医院教育与教学工作的实际情况,掌握临床医学教学工作的实际技能。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临床教学累计工作时间应不少于72学时。临床各科轮转结束后,应进行教学能力考核。七、考核见培养方案总则八、需阅读的主要经典著作和学术期刊目录1.呼吸病学朱元砡主编2.实用内科学陈灏珠主编3.肺脏病学萨藤三主编4.现代机械通气的监护和临床应用俞森洋主编5.胸部颈面部CT周康荣主编6.肺功能测定原理与临床应用穆魁津主编7.水、电解质与酸碱平衡紊乱朱蕾主编8.实用抗菌药物学戴自英主编9.临床药理学李家泰主编-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