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南通市包场高级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word版

江苏省南通市包场高级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word版

ID:82663015

大小:123.56 KB

页数:6页

时间:2022-10-29

上传者:老李
江苏省南通市包场高级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word版_第1页
江苏省南通市包场高级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word版_第2页
江苏省南通市包场高级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word版_第3页
江苏省南通市包场高级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word版_第4页
江苏省南通市包场高级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word版_第5页
江苏省南通市包场高级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word版_第6页
资源描述:

《江苏省南通市包场高级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word版》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2022年高一暑期作业检测历史试卷1.本试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共100分。考试用时75分钟。2.答题前考生务必用黑色字迹的0.5毫米签字笔将学校、姓名、考号写在答题纸的指定区域内。选择题答案按要求用2B铅笔填涂在答题纸上;非选择题的答案用黑色字迹的0.5毫米签字笔,填写在答题纸上对应题目的答案空格内;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涂改液。答案写在试卷上无效。考试结束后,交回答题纸。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3分,共计6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1.据今约5000年前,长江流域下游、黄河流域、北方辽河流域分别出现良渚文化、龙山文化和红山文化。它们各具特色,又交流借鉴,都出土了精美的玉器,出现了较大规模的祭坛和神庙。这反映了A.中华文明早于世界其他地区的文明B.中华文明起源呈现多元一体的特点C.中华文明起源的时期是夏商周时期D.当时出现玉礼器为代表的礼乐制度2.考古专家对某新石器晚期文化遗存研究后,认为当时阶级分化明显。下列考古发现中能支持此结论的是A.大型氏族公共活动场所B.陶器和牲畜遗骸C.墓葬随葬品的差异很大D.祭坛和神庙遗址3.磁山文化遗址位于河北省南部武安市磁山东,出土了陶器、骨器、植物标本等6000余种。其中胡桃的出土打破了胡桃由汉代张骞引自西域的说法;粟的发现把黄河流域种植粟的记录提前到距今近8000年;家鸡骨的发现修正了家鸡最早出现于印度的定论。由此可知A.考古是探寻历史真实的唯一途径B.考古发现可以修正人们的历史认识C.考古发现能够完全还原历史真相D.通过考古发现印证的才是历史真实4.下表为有关夏朝工位继承情况史籍记载,据此可以认定的结论是《竹书纪年》益即位后,启杀益而夺得君位。《中国历代帝工》益继位后,有些部族并没有臣服益,而拥护启,并对益的部族展开战争,最后启胜而夺得权位。《上古时代》白寿彝禹死后,本应由伯益做部落联盟的首领,可是由于夏部落的强大,他们借助禹的余威,共推禹子启为王。

1A.伯益的权位最终被夏启所取代B.部分部族发动战争导致启夺得权位C.启取代益源于其贤能品德和民意D.民主传统是启和益发生争斗的原因5.春秋时期,齐国统一了今山东北部、河北西南部的诸夏族小国和莱夷等少数民族,今河北东北部的一些小国和令支、孤竹等少数民族为燕国所并,晋国兼并了赤狄、白狄和“伊洛之蛮”等少数民族。这说明当时A.分封制的实施扩大了周朝疆域B.民族交融加剧了华夷之争C.诸侯争霸战争推动了民族交融D.分裂割据引发了争霸战争6.战国时期,齐宣王在齐国都城设立了一个招徕四方文士讲学议政的官办学术机构——稷下学宫。各家各派在这个学术王国之中互相汇通,在辩驳、争鸣中综合发展。这一状况A.打破了学术垄断的局面B.推动儒学成为正统思想C.有利于思想文化的繁荣D.导致了传统文化的分裂7.西周时“一人跖(踏)耒而耕,不过十亩”;战国时“一夫挟五口,治田百亩”。引起这一变化的根本原因是()A.公田变为私田B.铁犁牛耕的出现C.国家走向统一D.封建制度的确立8.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曾先后五次东巡,在东巡过程中进行了诸如泰山封禅、祭祀文化名山和舜、禹等华夏先王等一系列活动。这些活动A.是秦王朝推行文化专制的重要手段B.增进了华夏民族的历史文化认同C.加重了人民负担导致秦王朝的灭亡D.消除了关东人民对秦王朝的仇视9.元鼎四年,汉武帝下令实行“告缗”,鼓励民间相互告发,规定将所没收违法商人资产的一半奖励给告发者。这种做法()A.限制了对外贸易发展B.打击了私营工商业者C.开启了抑商思想先河D.抑制了地方割据势力10.下表为西汉朝廷直接管辖的郡级政区变化表。据此可知()皇帝纪年公元纪年郡级政区汉高帝十二年前195年15郡汉文帝十六年前164年24郡汉景帝十三年前144年68郡、国汉武帝元封五年前106年108郡、国A中央行政体制进行了调整B.诸侯王国与朝廷矛盾渐趋激化C.王国控制区域日益扩大D.王国势力削弱,中央集权加强

211.把握历史阶段特征有助于我们加深对历史的认识。请你根据所学知识判断下面示意图反映历史时期的阶段特征是A.国家产生和社会变革B.中华文明的起源C.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D.社会繁荣与开放12.南朝人食用用麦制成的胡饼、烧饼十分流行,不仅有众多文士作《饼赋》、《饼说》之类时文颂之,而且从皇家到百姓都以饼作为节令食品或祭祀食品。此现象形成的重要因素有A.北方人民的南迁B.铁犁牛耕技术传播C.丝绸之路的开通D.麦稻复种制的普及13.北魏贾思勰在《齐民要术》中提出“顺人时,量地利,则用力少而成功多。任情返道,劳而尤获。”他旨在强调农业生产应该A.因时制宜,休耕轮作B.精耕细作,提高地力C.顺应自然,遵循规律D.改进技术,增加产量14.下表反映是两晋南朝入仕类别统计。据此推断合理的是类别吏部直接任命察举和学校考试州郡县吏积功升迁其他比重50.2%25.4%14.2%10.2%A.科举考试开始出现B.察举选官注重才能C.选官权向中央集中D.州郡县吏升迁缓慢15.贞观年间群臣进谏,太宗纳谏涉事范围虽广,但很大部分都涉及如何止徭役、慎刑法、劝农桑、息征战,如何做到“取信于民”和“安抚恤人”。材料体现的唐太宗思想是()A.守法精神B.以民为本C.兼收并蓄D.用人唯才16.隋朝开通的大运河,促进南北经济文化交流以及运河沿岸城市发展;唐代继承发展了隋朝的建设成果,使这一主干交通成为“奉长安文化为中心、仰东南财富以存立”的唐王朝的生命线。这反映了隋唐时期()A.东南地区的市镇经济发展快速B.水路运输成为唯一交通形式C.经济重心南移产生了重大影响D.交通建设有利国家统一稳定17.“神宗既用王安石为参知政事,安石为帝言天下财利所当开辟敛散者,帝然其说,遂创立制置三司条例司”“以通天下之利”。这说明,王安石变法初期的改革重点在于A.分散宰相权力B.加强皇权C.加强军事实力D.增加财政收入

318.结合所学判断,沈括在《梦溪笔谈》中记载的科技成就是()用胶泥刻字,……火烧令坚。一板印刷,一板已自布字。更互用之,瞬息可就。——《梦溪笔谈》A.毕昇发明活字印刷术B.华佗制成“麻沸散”C.蔡伦改进造纸术D.雕版印刷术的发明19.明中期常熟一位地主谭晓,用低价购买大片空闲的低洼沼泽地,雇用贫苦乡民加以治理。部分土地被改造为良田,收成大增。他还在土地上种养果木蔬菜、鸡鸭鱼猪等农副产品,运往市场销售,所得“视田之入复三倍”,谭晓的致富经历反映出A.江南地区土地兼并严重B.重农抑商政策有所松动C.江南农村产业结构渐变D.资本主义萌芽开始出现20.我国第一部药学专书《神农本草经》大约成书于汉代,《唐本草》是世界上第一部由国家制定的药典,宋代颁行了多部官修本草,明代李时珍撰成药物学集大成之作《本草纲目》,由朝廷颁行。这些史实说明,我国古代药学的发展A.源于大一统的政治体制B.得益于国家力量的支持C.是商品经济繁荣的结果D.受到了宋明理学的推动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题,满分40分。21.魏晋时期是一个大分裂大动乱的时期,也是由分裂走向统一的时期。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在东汉末年至魏晋时期,土地越来越集中在少数世家豪族手中,国家对土地的控制削弱,大批“编户齐民”则成了世家豪族的依附农民…他们把依附于他们的农民组成私人家兵,从而形成了一股颠覆旧王朝的强大力量。西晋末王朝内部矛盾激化,宗室诸王争权夺位,战祸连年。八王之乱中,借夷狄以平中国,匈奴、鲜卑、羯、氏、羌得以入主中原,自公元304年匈奴刘渊称王起,少数民族纷纷各霸一方。——摘编自尹辰《魏晋南北朝分裂割据的成因及其后果》材料二羯族人石勒建立了后赵国,重用“博涉经史”的汉族人张宾为谋主,言听计从;派官员到各地劝课农桑;还设立太学和郡国学,并且建立秀才、孝廉试经之制来选拔官员;前秦苻坚任用寒门人士王猛,按照汉法改革政治,发展经济、文化,并亲临太学,考查学生的经义优劣,奖励儒生。随着游牧民族的南下,畜牧及与其有关的生产技术也传到了中原地区。《齐民要术》记载,牛、马、骡等牲畜的饲养、役使方法逐步为汉人所接受,并且汉人也采用了烧烤兽肉、奶酪为饮料的胡人习俗。胡语、胡戏、胡歌、胡乐、胡舞等也广泛流传开来。——摘编自樊树志《国史十六讲》(修订版)(1)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魏晋时期国家分裂的主要原因。(2)据材料二,概括这一时期民族交融表现,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其积极作用。22.谋创新就是谋发展,唐朝在很多领域进行了创新和发展。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唐朝中央中枢机构示意图

4材料二“汉代宰相是首长制,唐代宰相是委员制。最高议事机关称政事堂,一切政府法令,须用皇帝诏书名义颁布者,事先由政事堂开会议决,送进皇宫画一敕字,然后由政事堂盖印中书门下之章发下。”——钱穆《国史新论》材料三隋朝建立后,为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和阶级关系的变化,隋文帝杨坚毅然废去九品中正制度,按德才标准选拔官吏,行科举之制。隋代的常选有进士、明经和秀才。隋代开科考试选拔人才,尚未形成一种完备的制度。到了唐朝,在隋朝的基础上扩而大之。取士之科分秀才、进士、俊士、明经、明法、明书、明算等科,其他医、卜、星、相、琴、棋、书、画均可登科。科举除常举外还有制举,由皇帝亲自主持,科目多为临时设置,平民子弟和官吏均可应试,但不是经常举行,制举录取人数一次只一二人到五六人,因而在科举考试中不占重要地位。唐代积极推行和发展科举制,打破了门阀士族垄断政权的局面,为庶族地主开辟了入仕的途径。——摘编自房列曙、木华《中国文化史纲》请回答:(1)结合所学知识写出材料一中①、②、③所示机构的名称。(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代宰相制度与汉朝相比较所发生的变化,并分析其作用。(3)据材料三指出唐代如何发展了科举制,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科举制的积极意义。23.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江南……自义熙十一年司马休之外奔,至于元嘉末,三十有九载,兵车勿用,民不外劳,役宽务简,氓庶(百姓)繁息,至余粮栖亩,户不夜扄(门上环钮),盖东西之极盛也。——《宋书》(1)材料一描述的是哪一时期南方经济发展的盛况?这一时期江南得到开发的原因有哪些?材料二汉至宋南北方户数变化表(单位:万户)西汉元始二年(公元2年)唐朝天宝元年(公元742年)北宋元丰三年(公元1080年)南宋淳熙十四年(公元1187年)

5年代地域北方965493459679南方1112578301280——改编自钱穆《国史大纲》(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判断指出中国古代经济重心最终完成南移是在哪一时期?简单概括经济重心南移的突出表现。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最近更新
更多
大家都在看
近期热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