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82404504
大小:33.18 KB
页数:11页
时间:2022-10-23
《北京市西城区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Word版无答案)》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北京市西城区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2022.7本试卷共11页,150分。考试时长150分钟。考生务必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在试卷上作答无效。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第Ⅰ卷一、阅读下面材料,完成1—4题。(共14分)材料一园林中也有建筑,要能够居人,使人获得休息。但它不只是为了居人,它还必须可游,可行,可望。“望”最重要。一切美术都是“望”,都是欣赏。不但“游”可以发生“望”的作用(颐和园的长廊不但领导我们“游”,而且领导我们“望”),就是“住”,也同样要“望”。窗子并不单为了透空气,也是为了能够望出去,望到一个新的境界,使我们获得美的感受。窗子在园林建筑艺术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有了窗子,内外就发生交流。窗外的竹子或青山,经过窗子的框框望去,就是一幅画。颐和园乐寿堂差不多四边都是窗子,周围粉墙列着许多小窗,面向湖景,每个窗子都等于一幅小画(李渔所谓“尺幅窗,无心画”)。而且同一个窗子,从不同的角度看出去,景色都不相同。这样,画的境界就无限地增多了。不但走廊、窗子,而且一切楼、台、亭、阁,都是为了“望”,都是为了得到和丰富对于空间的美的感受。(节选自宗白华《中国园林建筑之美》,略有改动)1.根据材料一,下列对中国园林建筑中“窗”之美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窗子的作用不只是透气,更重要的是能“望”风景。B.透过窗不但能欣赏充满画意的近景,还能眺望远景。C.窗框如画框,粉墙开许多小窗就像陈列一幅幅小画。D.窗子越大,越便于从不同角度欣赏窗外不同的景色。材料二中国传统建筑总是和周围的山水树木形成特别好的关系,就像画一样。比如中国园林中的亭子,好比一个气口,总是建在“最宜置亭处”。它是点缀,也是引领;它是游览线上的一个关节点,收摄众景,使松散的远景有了主题;它是游人休憩的地方,使人张开心灵之眼。“江山万里眼,一亭约略之。”坐亭中观万景,由近及远,眼向远方推去,可推到渺不可及的地方;由远及近,万千世界的景象又归于一亭之中,疲惫的步子得到缓解,迷茫的心结得以解开。明代艺术家王世贞家的弇山园中有一小亭,四面花草扑地,绿树参差,亭上匾额曰“乾坤一草亭”。这四面通透的亭子虽小,但心可超越,可飞腾,可置身于小亭而妙观天下。“江山无限景,都聚一亭中。”小亭可以俯仰乾坤,心自广大,何能小之?
1(取材于朱良志的相关文章)2.根据材料二,下列对中国园林建筑“置亭”理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亭子要建在最宜置亭处,要与周围的自然环境形成良好的关系。B.在园林中置亭,既要能收摄众景,又要使远景成为中心和主题。C.园中置亭的作用不仅是供游人休憩,还要成为佳妙的观景之所。D.所置之亭有的虽小巧简朴,却能使人俯仰乾坤,心灵超越飞腾。材料三中国建筑体系以木材结构为它的主要结构方法。这就是说,房身部分是以木材做立柱和横梁,成为一副梁架。每一副梁架有两根立柱和两层以上的横梁。每两副梁架之间用枋、檩之类的横木把它们互相牵搭起来,就成了“间”的主要构架,以承托上面的重量。两柱之间也常用墙壁,但墙壁并不负重,只是像“帷幕”一样,用以隔断内外,或划分内部空间而已。因此,门窗的位置和处理都极自由,由全部用墙壁至全部开门窗,乃至既没有墙壁也没有门窗(如凉亭),都不妨碍负重的问题;房顶或上层楼板的重量总是由柱承担的。……这都是我们建筑上两三千年沿用并发展下来的惯例法式。无论每种具体的实物怎样地千变万化,它们都遵循着那些法式。构件与构件之间,构件和它们的加工处理装饰之间,个别建筑物与个别建筑物之间,都有一定的处理方法和相互关系,所以我们说它是一种建筑上的“文法”。建筑的“文章”也可因不同的命题,有“大文章”或“小品”。“大文章”如宫殿、庙宇等等,“小品”如山亭、水榭、一轩、一楼。文字上有一面横额,一副对子,纯粹做点缀装饰用的。建筑也有类似的东西,如在路的尽头的一座影壁,或横跨街中心的几座牌楼等等。它们之所以都是中国建筑,具有共同的中国建筑的特性和特色,就是因为它们都是用中国建筑的“词汇”,遵循着中国建筑的“文法”所组织起来的。如同语言和文学一样,为了同样的需要,为了解决同样的问题,乃至为了表达同样的情感,不同的民族,在不同的时代是可以各自用自己的“词汇”和“文法”来处理它们的。例如热河普陀拉的一个窗子,就与无数文艺复兴时代的窗子“内容”完全相同,但是各用不同的“词汇”和“文法”,用自己的形式把这样一句“话”说出来了。又如天坛皇穹宇与罗马的布拉曼提所设计的圆亭子,虽然大小不同,基本上是同一体裁的“文章”。又如罗马的凯旋门与北京的琉璃牌楼,罗马的一些纪念柱与我们的华表,都是同一性质、同样处理的市容点缀。这许多例子说明各民族各有自己不同的建筑手法,建造出来各种各类的建筑物,就如同不同的民族使用不同的文字所写出来的文学作品和通俗文章一样。(节选自梁思成《中国建筑的特征》,略有改动)3.根据材料三,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中国建筑遵循两三千年来形成的惯例法式,如同写文章要遵循“文法”一样。B.中国建筑“体裁”丰富,有宫殿庙宇、山亭水榭,还有装饰性的影壁牌楼等。
2C.中国建筑与西方建筑体系的区别是使用同样的“词汇”却遵循不同的“文法”。D.中国建筑中的华表与罗马一些纪念柱是同类“体裁”但“文法”不同的建筑。4.在以上三则材料中,出现了哪几种处理“窗”和“墙”的方式?由此体现出中国建筑的哪些特点?请简要说明。(5分)二、阅读下面文段,完成5—7题。(共11分)文段一哈姆莱特: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一个值得考虑的问题。默然忍受命运的暴虐的毒箭,或是挺身反抗人世的无涯的苦难,通过斗争把它们扫清,这两种行为,哪一种更高贵?死了;睡着了;什么都完了;要是在这一种睡眠之中,我们心头的创痛,以及其他无数血肉之躯所不能避免的打击,都可以从此消失,那正是我们求之不得的结局。死了;睡着了;睡着了也许还会做梦;嗯,阻碍就在这儿:因为当我们摆脱了这一具朽腐的皮囊以后,在那死的睡眠里,究竟将要做些什么梦,那不能不使我们踌躇顾虑。人们甘心久困于患难之中,也就是为了这个缘故;谁愿意忍受人世的鞭挞和讥嘲、压迫者的凌辱、傲慢者的冷眼、被轻蔑的爱情的惨痛、法律的迁延、官吏的横暴和费尽辛勤所换来的小人的鄙视,要是他只要用一柄小小的刀子,就可以清算他自己的一生?谁愿意负着这样的重担,在烦劳的生命的压迫下呻吟流汗,倘不是因为惧怕不可知的死后,惧怕那从来不曾有一个旅人回来过的神秘之国,是它迷惑了我们的意志,使我们宁愿忍受目前的磨折,不敢向我们所不知道的痛苦飞去?这样,重重的顾虑使我们全变成了懦夫,决心的赤热的光彩,被审慎的思维盖上了一层灰色,伟大的事业在这一种考虑之下,也会逆流而退,失去了行动的意义。(节选自莎士比亚《哈姆莱特》)注:克劳狄斯一伙密谋试探哈姆莱特是否真的发疯,然后躲了起来;哈姆莱特随即登场,道出这段独白。5.根据文段一,下列对哈姆莱特以上独白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生存还是毁灭”,哈姆莱特不确定哪一种选择及行为更高贵。这段独白既体现了哈姆莱特审慎多虑的特点,又体现出他具有高度的理性。B.“默然忍受”意味着无法立刻清算罪恶,还要忍受人间的鞭挞和讥嘲、凌辱和冷眼、爱情的惨痛、法律的迁延、官吏的横暴、小人的鄙视。C.“挺身反抗”意味着不再踌躇顾虑,而是立刻行动去扫清罪恶,消除内心的痛苦以及各种不可避免的人生打击,即使为此付出生命的代价。D.“生存还是毁灭”这段独白展现了哈姆莱特的内心冲突,哈姆莱特渴望挺身反抗,却又担心复仇行动一旦失败将给国家带来难以估量的灾难。文段二众人见黛玉年貌虽小,其举止言谈不俗,身体面庞虽怯弱不胜,却有一段自然的风流态度,便知他有不足之症。因问:“常服何药,如何不急为疗治?”
3……黛玉忙陪笑见礼,以“嫂”呼之。这熙凤携着黛玉的手,上下细细打谅了一回,仍送至贾母身边坐下,因笑道:“天下真有这样标致的人物,我今儿才算见了!况且这通身的气派,竟不像老祖宗的外孙女儿,竟是个嫡亲的孙女,怨不得老祖宗天天口头心头一时不忘。只可怜我这妹妹这样命苦,怎么姑妈偏就去世了!”说着,便用帕拭泪。……宝玉早已看见多了一个姊妹,便料定是林姑妈之女,忙来作揖。厮见毕归坐,细看形容,与众各别: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闲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宝玉看罢,因笑道:“这个妹妹我曾见过的。”贾母笑道:“可又是胡说,你又何曾见过他?”宝玉笑道:“虽然未曾见过他,然我看着面善,心里就算是旧相识,今日只作远别重逢,亦未为不可。”(节选自曹雪芹《红楼梦》第三回)6.根据文段二,下列对以上《红楼梦》节选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作者通过众人之眼,从整体上描写黛玉的言谈举止、气质态度给人的第一印象。B.作者通过王熙凤对黛玉的“细细打谅”,凸显黛玉的外貌气质与贾母十分相像。C.作者从宝玉的视角,突出描写黛玉的眉眼和神态,透露出黛玉多愁善感的特点。D.作者没有从单一视角描写黛玉,而是从不同人物的视角刻画黛玉与众不同的美。7.王熙凤初见黛玉说的一番话,体现出王熙凤怎样的心理以及个性特点?请结合内容简要说明。(5分)三、文言文阅读及背诵默写,完成8—12题。(共25分)(一)阅读下面文段,完成8-11题。(共15分)文段一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文段二凡百元首,承天景命,莫不殷忧而道著,功成而德衰。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岂取之易而守之难乎?昔取之而有余,今守之而不足,何也?夫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竭诚则胡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奔车朽索,其可忽乎!文段三
4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嬴而不助五国也。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8.下列对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越国以鄙远鄙远:轻视远地B.行李之往来行李:外交使者C.莫不殷忧而道著殷忧:深深忧虑D.与嬴而不助五国也与嬴:亲附秦国9.为下列句子补充省略的内容,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亡郑)烦执事B.(百姓)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C.且燕赵处秦革灭(齐)殆尽之际D.(燕)刺客不行,(赵)良将犹在10.下列句子在文中的含义,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焉用亡郑以陪邻?烛之武质问秦伯消灭郑国对秦有什么好处,郑的那些邻国岂不都会趁机扩张领土?B.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烛之武提醒秦伯,晋国一旦将郑国变为它东边的疆界,向西扩张就必然进攻秦国。C.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魏征劝告太宗要善待百姓,不要让他们心怀怨恨,因为百姓像水一样能载舟覆舟。D.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谈及赵国良将李牧因谗言被诛杀,作者为赵国自损良将最终招致灭国而感到惋惜。11.请将下列文言句子中画线的部分翻译为现代汉语。(共6分,每小题2分)①夫晋,何厌之有?②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③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5(二)背诵默写,完成第12题。(共10分)12.选做5道小题,在横线处填写作品原句。(共10分,每空1分,出处见答题卡)①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②,,德不厚而思国之理,臣虽下愚,知其不可。③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④古人云:“,,薪不尽,火不灭。”此言得之。⑤盖儒者所争,,,而天下之理得矣。⑥亲朋无一字,。戎马关山北,。⑦登临送目,正故国晚秋,天气初肃。,。⑧尽挹西江,细斟北斗,万象为宾客。,!第Ⅱ卷四、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3—17题。(共16分)光【1】秉政前后二十年。地节二年春病笃,车驾自临问光病,上为之涕泣。光上书谢恩曰:“愿分国邑三千户,以封兄孙奉车都尉山为列侯,奉兄骠骑将军去病祀。”事下丞相御史,即日拜光子禹为右将军。光薨,上及皇太后亲临光丧。太中大夫任宣与侍御史五人持节护丧事。(节选自《汉书·霍光传》,略有改动)孝宣皇帝【2】之时,霍氏【3】奢靡,茂陵徐先生【4】曰:“霍氏必亡。夫在人之右而奢,亡之道也。孔子曰:‘奢则不逊。’夫不逊者必侮上,侮上者,逆之道也。出人之右,人必害之。今霍氏秉权,天下之人疾害之者多矣。夫天下害之而又以逆道行之,不亡何待?”乃上书言霍氏奢靡,陛下即爱之,宜以时抑制,无使至于亡。书三上,辄报:“闻。”其后霍氏果灭。董忠等以其功封。人有为徐先生上书者,曰:“臣闻客有过主人者,见灶直突,傍有积薪。客谓主人曰:‘曲其突,远其积薪,不者将有火患。’主人默然不应,居无几何,家果失火。乡聚里中人哀而救之,火幸息。于是杀牛置酒,燔发灼烂者在上行,余各用功次坐,而反不录言曲突者。向使主人听客之言,不费牛酒,终无火患。今茂陵徐福数上书言霍氏且有变,宜防绝之。向使福说得行,则无裂地出爵之费,而国安平自如。今往事既已,而福独不得与其功,惟陛下察客徙薪曲突之策,而使居燔发灼烂之右。”书奏,上使人赐徐福帛十匹,拜为郎。(节选自《说苑·权谋》)注:【1】光,指西汉权臣霍光。【2】孝宣皇帝,即汉宣帝。【3】霍氏,指霍光的子孙。【4】徐先生,名为徐福,即后文“向使福说得行”中的“福”。13.下列对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地节二年春病笃笃:沉重
6B.天下之人疾害之者多矣疾:生病C.陛下即爱之爱:偏爱D.乡聚里中人哀而救之哀:同情14.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3分)A.以封兄孙奉车都尉山为列侯董忠等以其功封B.即日拜光子禹为右将军人有为徐先生上书者C.夫不逊者必侮上而反不录言曲突者D.夫天下害之而又以逆道行之则无裂地出爵之费15.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奉兄骠骑将军去病祀用来作为祭祀兄长骠骑将军霍去病的供奉B.出人之右,人必害之地位在众人之上,别人一定会害怕他C.见灶直突,傍有积薪发现灶上的烟囱是直的,灶旁堆放着许多柴草D.燔发灼烂者在上行被火烤得焦头烂额的人居于上座16.根据文意,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霍光的葬礼十分隆重,汉宣帝及皇太后都亲自参加。B.徐福从霍氏子孙的奢靡,预感他们将不逊而行逆道。C.客人向主人建议弄弯灶上的烟囱,搬走灶边的柴草。D.徐福上书劝说霍氏子孙收敛奢靡行为,以防被灭族。17.依据上文,成语典故“曲突徙薪”包含着哪些启示?请简要说明。(4分)五、阅读下面诗歌,完成18—19题。(共9分)西江月·平山堂苏轼三过平山堂【1】下,半生弹指声中。十年不见老仙翁【2】,壁上龙蛇飞动。
7欲吊文章太守,仍歌杨柳春风。休言万事转头空,未转头时皆梦。注:【1】平山堂为欧阳修任扬州知府时所建。欧阳修为政宽简安民,扬州政通人和,后来他作《朝中措·送刘仲原甫出守维扬》酬赠新的扬州知府:“平山阑槛倚晴空,山色有无中。手种堂前垂柳,别来几度春风?文章太守,挥毫万字,一饮千钟。行乐直须年少,尊前看取衰翁。”【2】指欧阳修。18.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半生弹指声中”,以夸张和比喻的手法形容半生时光如“弹指”般倏忽而过。B.“老仙翁”写出欧阳修超然洒脱的形象,“十年不见老仙翁”则暗示其人已逝。C.“壁上龙蛇飞动”,运用比喻描绘出墙上的墨迹犹如“龙蛇飞动”般雄健活泼。D.上阕描写词人欣赏欧阳修留在平山堂的墨迹,感慨其书法的艺术高度难以企及。19.本词下阕哪两句化用了欧阳修《朝中措·送刘仲原甫出守维扬》中的内容?请简要分析这两句的含义和情感。(6分)六、阅读与表达,完成20—23题。(共25分)(一)阅读下面作品,完成20—22题。(15分)京城花事肖复兴①过去,老北京有个顺口溜:崇效寺的牡丹,花之寺的海棠,天宁寺的芍药,法源寺的丁香。意思说,开春赏花,不能不去这四座古老的寺庙,那里有京城春花的代表。那时候,到那里赏花,就跟现在年轻人买东西要到专卖店里一样,是老北京人的讲究。可以看出,老北京人赏花,要连带出北京自己悠久又独特的历史和文化的味儿来,每一种花要有一座古寺依托,方才剑鞘相合,相得益彰。②崇效寺的牡丹,以种植的面积铺展成片而令人赏心悦目。当然,那里的绿牡丹更是名噪京城,因为那时候开绿色花瓣的牡丹,满北京只此一家,别无分店。花之寺的海棠,在五四时期的女作家凌叔华的笔下有过描述,她特意将自己的小说集命名为《花之寺》。天宁寺的芍药,和寺本身的历史一样悠久。不过,法源寺的丁香,应该更有名一些,清诗形容那里的壮观:“杰阁丁香四照中,绿阴千丈拥琳宫。”说丁香千丈之长是夸张,但簇拥在法源寺的一片丁香花海,为京城难见的景观,是吸引人们来的主要原因。③有意思的是,这四座古寺都在宣南,应该说和那时候宣南居住的众多文化人相关。花以人名,人传花名,文人的笔,让这里的花代代相传,这四座古寺的花事,便成为了宣南文化的一部分。这四座古寺的花事繁盛,一直延续到民国。从文字记载来看,在上个世纪二十年代,泰戈尔访问北京时的重要活动,一个是和梅兰芳在开明剧院赏京戏,一个便是和徐志摩到法源寺里看丁香。读张中行先生的文章,知道上个世纪四十年代,还能看得到崇效寺施“大肥”而开得茂盛的牡丹。④如今,这四座古寺,仅存天宁和法源两寺。近些年,法源寺补种大片丁香,重现当年的胜景,并办有丁香诗会,聊补古寺花事的遗憾。丁香盛开的时候,法源寺花香四溢,人流如鲫
8。崇效寺的牡丹,在解放初期,都移植到了中山公园。我小时候,开春时节,哪儿都不去,家长得花5分钱买一张门票,带我到中山公园看牡丹。如今,哪个公园里都有牡丹,但我敢说哪一处也没有中山公园的牡丹出自名门,且年头最为久远——中山公园的牡丹才真正是国色天香。这几年,中山公园引进郁金香,在我看来,再花姿别样的郁金香,也盖不过风采绰约的牡丹,因为这儿的牡丹都曾经摇曳在历史的风中。⑤当然,老北京寺庙里的花,可赏的并不仅局限上述四家。早春赏玉兰,就有大觉寺和潭柘寺。大觉寺的玉兰是明朝的,历史之久,为京城之首;潭柘寺的玉兰一株双色,号称“二乔”,花和美人一体,引人遐想。但那里毕竟在很远的郊外了,上述四家古寺却都是在今天的城中心附近。就近赏花,便于一般平民,再美若天仙且富贵骄奢的花,在这时候都要表现得亲民一些,如同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一样,成为京城花事的一大特色。所以,如今慕名前往大觉潭柘二寺看玉兰的人不少,但更多的人还是到颐和园看玉澜堂的玉兰。⑥前两天去劳动人民文化宫,看到太庙大门外两株高大的玉兰,不像别处玉兰,只是在瘦削的干枝上开几朵料峭的花朵,而是花开满树,一朵压一朵,密不透风,盖住了几乎所有的枝条和树干,像是涌来千军万马,陡然擎起一树洁白的大旗在迎风招展。心想,这两株玉兰的年头也不小了,看玉兰,到这里更近,人也少,格外清静,花和人便各得其所,相看两不厌,应该是个不错的选择。⑦老北京的花,除了寺庙,还开在自家的院落里。有花可种、可赏的,是居住在那种典型四合院里的人家。一般四合院,春天种海棠和紫藤的居多。在当年的老北京,海柏胡同朱彝尊的古藤书屋、杨梅竹斜街梁诗正(他当时任吏部尚书)的清勤堂、虎坊桥纪晓岚的阅微草堂,这三家的紫藤最为出名,据说这三家的紫藤都为主人当时亲手种植。“藤花红满檐”“满架藤阴史局中”“庭前十丈藤萝花”,分别是写给这三家的紫藤花的,也是后人们遥想当年藤花如锦的凭证。⑧前些年,我分别造访过这三处,古藤书屋正被拆得七零八落,清勤堂的院落虽然破败却还健在,阅微草堂则被装点一新,成为了晋阳饭店。如今,因两广大街扩道,阅微草堂大门被拆,本来藏在院子里的紫藤亮相在大街上,一架紫色花瓣翩翩欲飞,成为了一街的盛景。杨梅竹斜街正在改造,清勤堂肯定会被整修,只是不知道会不会补种一株紫藤,再现“满架藤阴史局中”的繁盛。⑨春末时分,蔷薇谢去,荼蘼开罢,紫藤是春天最后的使者了。它的花期比较长,花开之余,用花做的藤萝饼,是老北京人的时令食品。如今,老四合院里的藤萝少见了,但藤萝饼在遍布京城的稻香村分店里,都可以买到。20.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含义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A.第①段中,“剑鞘相合”形容每种花都与它依托的古寺彼此相得益彰。B.第②段中,“别无分店”意在强调只有在崇效寺才能观赏到绿瓣牡丹。C.第④段中,“人流如鲫”比喻来法源寺赏花的人四处游荡、欢声笑语。D.第⑤段中,“引人遐思”指双色玉兰之名引发对美人、历史等的联想。21.每年春天,老北京人在各种花事活动中有哪些讲究?请梳理全文并简要概括。(6分)22.老北京四座古寺的花事当年繁盛的原因是什么?请依据相关内容简要分析。(6分)
9(二)微写作(10分)23.任选一道小题,按要求完成微写作。(10分)①请以“相看两不厌”为题,写一段文字,描写一种你喜爱的花,并表达你对它的感情。要求:描写具体,感情充沛。150字左右。②林觉民烈士在《与妻书》中写道:“吾至爱汝,即此爱汝一念,使吾勇于就死也。”请想象林觉民妻子陈意映读此信时的场景及其内心感受,以“家书意万重”为题,写一段描述性文字。要求:符合人物身份和时代特点,描写自然。150字左右。第Ⅲ卷七、作文(50分)24.阅读材料,按要求完成作文。(50分)古人说:“草木秋死,松柏独在;水浮万物,玉石留止。”读到这句话,有人感慨不畏严寒的岂止松柏,不随波逐流的岂止玉石;有人感叹岁月变迁中的离去与坚守、相遇与相别、短暂与永恒;有人思考在生命的河流中,什么值得拥有,什么值得留给未来……关于古人的这句话,你是怎样理解的?请根据你的理解,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记叙文或议论文。要求:主题明确;文体特征鲜明;情感、态度、价值观健康;不少于700字。
10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举报原因
联系方式
详细说明
内容无法转码请点击此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