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82317375
大小:27.65 KB
页数:7页
时间:2023-11-13
《高中历史必修上 第六单元 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能力提升)(无答案)》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第六单元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能力提升卷班级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学号____________分数____________(考试时间:40分钟试卷满分:100分)注意事项:1.本试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II卷(非选择题)两部分。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班级、姓名、学号填写在试卷上。2.回答第I卷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将答案填在选择题上方的答题表中。3.回答第II卷时,将答案直接写在试卷上。第Ⅰ卷(选择题共60分)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一、选择题:本题共20个小题,每小题3分,共6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2020·山东日照三模·7)1901年初,清廷发布诏书规定“嗣后乡会试,头场试中国政治史事论五篇;二场试各国政治艺学策五道;三场试四书义二篇,五经义一篇”。诏书的发布表明教育“新政”( )A.满足了新式知识分子参与政治的愿望B.实现了教育制度由传统向近代的转变C.制定了适应时代发展的人才选用标准D.仍没有跳出“中体西用”的传统窠臼2.(2020·山东潍坊二模·6)1913年,《时报》时评:“商界何以反对南方兵事?盖兵事一起,商人之损失无限。此不独中国之商人然也,即外国商业亦甚望贸易之国处于平静之地位,安居乐业,勿复惊扰。且商业凋零,则人民均受其影响,故彼等之反对亦有不得已之苦衷。”这反映了( )A.辛亥革命缺乏群众基础 B.实业救国思想影响深远C.革命不利于经济的发展 D.民主革命进程的艰巨性
13.(2020·高考全国Ⅲ卷模拟考试·29)辛亥革命时期,通过实行核定地价和土地国有的方法,资产阶级革命派试图用一个相对温和的方法来瓦解封建地主经济在经济上的统治地位,然而农民的土地问题并没有得到真正解决。这说明( )A.社会性质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B.传统小农经济依然占据主导地位C.资产阶级民主道路在中国行不通 D.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实力相对弱小4.(2020·天津河西区二模·8)下面为《钦定宪法大纲》的部分内容,其与《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共同点有( ) 臣民于法律范围以内,所有言论、著作、出版、结社等事,均准其自由臣民之财产及居住,无故不加侵扰选举用投票之法一次内阁不得解散两次国会君上有统治国家之大权……以议院协赞立法,以政府辅弼行政,以法院遵律司法①采用内阁制的组织形式 ②体现了一定的分权思想 ③规定主权在民,人民一律平等 ④承认了公民的一些基本权利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5.(2020·江西九校高三第二次联合考试·29)费正清在《导论:近代中国历史的透视》中这样评价辛亥革命,“革命的主要目标一直是推翻中央集权,它的方式本身就是反中央集权的。”由此可知,费正清认为( )A.辛亥革命引发了军阀割据 B.辛亥革命改变了社会性质C.辛亥革命结束了封建制度 D.辛亥革命是资产阶级革命6.(2020·山东济宁二模·8)1902年,江南乡试有一考题为:“中外刑律互有异同,自各口通商日繁交涉,应如何参酌损益,妥定章程,令收回治外法权策?”浙江乡试有一考题为:“西国法律原于罗马,沿革如何?今法律之学,为科凡几?自治外法权行于通商口岸,受病甚深,规复主权,宜有良策?”这些考题反映出( )
2A.各地力图通过科举为新政造势 B.科举成为传播西学的重要途径C.中华民族的民族意识空前增强 D.变法修律成为朝野上下的共识7.(2020·山东济南二模·6)袁世凯在谋划帝制时所操弄的各种团体请愿和地方请愿,都意在营造多数之相,使洪宪皇帝在外观上更像是一个被选举出来的皇帝;继起的宣统复辟也以“虚君共和”为宗旨。这说明当时( )A.帝制复辟具有一定的宪政色彩 B.传统纲常伦教的统治地位动摇C.社会观念受革命影响渐次嬗变 D.君主立宪政体更合乎民众需求8.(2020·安徽黄山二模·29)1905年至武昌起义期间,孙中山多次在宣言、誓表、军约等文件中沿用明末以来民间秘密会社中“天运”纪年的办法,以此暗示自己具有“天命预兆”。这一做法( )A.表明孙中山封建残余思想严重 B.是团结各反清力量的斗争策略C.反映了三民主义思想的缺陷 D.证明了“天运”纪年法的正确9.(2020·湖南雅礼中学高三5月质量检测·28)清朝末年进行过三次改革即“同光新政”、“戊戌变法”和“清末新政”,作为清王朝的实际控制者慈禧在这些改革中所起的作用说明( )A.慈禧致力推进国家进步和社会稳定 B.失败于慈禧玩弄权术C.慈禧专注皇位稳固,无心国家转型 D.改革的道路是艰难曲折的10.(2020·广东汕头高考三轮冲刺试题四·29)1916年,陈独秀在某文中指出:“所谓立宪政体,所谓国民政治,果能实现与否,纯然以多数国民能否对于政治,自觉居于主人的主动的地位为唯一根本之条件”。陈独秀旨在说明( )A.民众觉悟是实现民主政治的关键 B.国民党的一党专制独裁不得人心C.新文化运动的开展需与民众结合 D.中国不具备推行民主政治的条件11.(2020·广东二模·29)近代某时期,曾集中出现许多以“新”字开头的刊物。如《新国民》《新青年》《新社会》《新生活》《新村》《新生命》《新教育》《新新小说》《新妇女》《新人》《新学生》《新共和》《新湖南》等,有数十种之多。由此可推知,当时( )A.民主革命的呼声高涨 B.民众期盼民主和平建国
3C.马克思主义广泛传播 D.学界重视改造国民精神12.(2020·河南九师联盟高三5月联考·29)某学者认为:这个长久以来被视为中国近现代历史分水岭的重大事件,之所以发生在文学、文化的领域而非别处,恐怕正是由于儒家政治传统中的一个特殊理念:施政的目的就是让人接受文化濡染,所谓“人文化成”,因此政治事务中不仅应有文化和教育,而且它就是文教本身。材料旨在说明新文化运动( )A.注重营造爱国进步社会氛围 B.主张改造中国的传统文化C.部分思想内涵源自传统文化 D.动摇了封建君主专制统治13.(2020·河北唐山一模·28)据20世纪的二三十年代的社会调查可知,城市市民用于迷信的消费占其杂费不小的比例,即使在上海这样的现代都市,迎神赛会仍然屡禁不止。这说明( )A.民国政府对迷信活动采取放任态度 B.新文化运动的开展具有极大必要性C.传统风俗的价值取向仍然不容忽视 D.民主共和思想并未能真正深入人心14.(2020·山东青岛一模·6)陈独秀在《新青年》中说:“本志主旨,固不在批评时政,青年修养,亦不在讨论政治,然有关国命存亡之大政,安忍默不一言?”。其主要意图是( )A.关注国家存亡,提倡思想启蒙 B.提倡民主科学,推动社会进步C.彻底批判儒家传统伦理道德 D.在中国宣传马克思主义思想15.(2020·湖北襄阳五中、夷陵中学、钟祥一中三校6月适应性考试·29)经过1906—1907年共和与专制、民权立宪与开明专制等论题的大论战,共和民权思想在中国知识精英阶层赢得了胜利。1908年后,“批判的武器”进一步推动了“武器的批判”。这表明( )A.清末新政客观上传播了革命思想 B.民主与科学成为文化斗争的武器C.国民觉醒促进救亡图存 D.思想启蒙推动反清斗争16.(2020·云南昆明“三诊一模”高考模拟考试·29)表11913年中华民国第一届国会议员构成基本情况 成分人数百分比(%)
4民族资产阶级122.6职业革命家286.2政党领袖173.7自由职业知识分子15734新政府官员7316原清政府官员8618.9士绅6514.3据表1可知,民国初年( )A.民主宪政具有广泛群众基础 B.权力制衡得到法律制度保障C.政治运作具有新旧调和色彩 D.进步力量开始主导政治局面17.(2020·河南洛阳三模·29)武昌起义爆发后,立宪派张謇力促朝廷大员派政府军援助湖北前线。但随着局势的发展,他转而致电袁世凯,说:“环顾世界,默察人心,舍共和无可为和平之结果,趋势然也。”这反映了当时( )A.民族资产阶级的两面性 B.革命形势发展十分迅速C.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D.立宪派放弃了政治理想18.(2020·山西三模·29)武昌起义爆发后,立宪派或自己领导地方宣布独立,或协助革命党人建立军政府,或促使旧官僚反正。立宪派的这些行为( )A.表明其接受了民主革命思想 B.推动了立宪运动的顺利进行C.维护了社会各阶层的利益 D.影响了民国初年政局的演变19.(2020·山东日照五莲、潍坊安丘、诸城、临沂兰山高三6月模拟·8)1918年,傅斯年在《文学革新申义》中说:“今等差已泯,群政艾义。既有文言通用于士流,复有俗语传行于市民”“何若取而齐之,以归于一平”。据此可知博斯年意在( )A.推动新文化运动性质的转变 B.推崇西方民主与科学思想
5C.主张辩证看待中国传统文化 D.倡导文学通俗性和国民性20.(2020·北京昌平区高三第二学期第二次统一练习·8)浙江龙泉县司法档案记录了自清咸丰年间至新中国成立前近百年的司法案件。清末,原、被告双方所提交的诉状、辩诉状等法律文件的结尾,都使用“号泣青天大老爷明鉴”之类的用语。民国初期,“请求县政府恩准”逐渐取代了旧式用语。之后,则统一使用“谨诉龙泉地方法院公鉴”的用语。这一现象反映了( )A.清末到民国政权更迭频繁 B.新民主主义革命成效显著C.清末到民国的司法改革初见成效 D.《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有效实践第II卷(非选择题共40分)21.(25分)(2020·广东深圳一模·4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北宋《吕氏乡约》是我国历史上最早的成文乡约,对后世明清的乡村治理模式影响甚大。“乡人相约,勉为小善”。《吕氏乡约》的宗旨在于使邻里乡人能“德业相劝,过失相规,礼俗相交,患难相恤”。《吕氏乡约》要求乡民按照“长幼有序”原则遵守相关礼仪规定,列举了酗酒、赌博、斗殴、失信、造谣等不良行为,制定了相关的惩罚措施。《吕氏乡约》规定“约正一人或二人,众推正直不阿者为之。专主平决赏罚当否”。“每月一聚,具食;每季一聚,具酒食”。“聚会,则书其善恶,行其赏罚”。“若约有不便之事,共议更易”。“吕氏乡约于君政官治之外别立乡人自治之团体,尤为空前之创制”。“乡约乃私人之自由组织而非地方之自治政府。且所约四事,偏重道德。经济教育诸要务,均在合作范围之外。衡以近代之标准,实非完备之自治。”——选编自侯少龙《传统乡约与古代乡村治理研究》等材料二传统中国社会中的治安问题,除了依靠保甲制度监督外,主要是依靠作为州县官助手的衙役来维系。地方官可以雇佣比编制多得多的“白役”以供驱使,“白役”事权重叠,以维持治安为主的衙役常被交予催收钱粮等杂务。清末,政府在中央设立专门的巡警部(后设民政部)、在各省设立巡警道或警务总局,专门负责警察队伍的创建与管理。警察按照等级对应享有相应的薪酬。对所辖警察的言行有详密的规范制约,并以《章程》的形式明文规定。地方的警务系统设立和维持的经费由中央向地方财政过渡。清末警制改革有一定成绩,但所需经费也加剧了地方政府对民众的盘剥,加剧了国家与基层的直接冲突。
6——摘编自瞿同祖《清代地方政府》(1)根据材料一,归纳传统乡约制度在基层社会治理中的主要方式及其作用。(12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清末警察制度相对于传统衙役的特点,并简析清末警制改革的影响。(13分)22.(15分)(2019·江西抚州七校高三10月联考·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辛亥革命绝非简单的旧式革命,它有欧美式的坐标和现代化的成分,因此具有时代性和世界性。辛亥革命强调暴力、坚持暴力,但暴力的程度并非想象得那么激烈,那么死板,相反辛亥革命在实行暴力的同时,实际上对分寸、阶段的把握还是比较准确的,也就是说它对为什么实行暴力是有所考量的,并且在实行过程中富有理性。因为问题错综复杂,关系到方方面面,比如对胜与败的理解、破与立的转换、部与大局的处理、效果与成本的比较、目标与可能性的衡量、革命与列强态度的变化、内部凝聚与动力保持问题等。应该说革命党人基本做到了保持清醒,审时度势,有原则有斗争,同时也有理性、适度的妥协让步。从帝制到共和,辛亥人铸造的是千年壮举,开启的是亚洲先河,说到底,这是一次全新的探索,一种旷古未有的尝试,而先驱们之所以百折不挠,实缘于救亡图存的迫切,为了在世界之林能有中华一席,为了民族振兴能够实现。辛亥革命在政治、文化、经济、社会等领域谱写了辉煌业绩,从思想意识、制度模式、经济发展和国家走向等诸多方面都做出了不可磨灭的历史贡献,为后世留下了非常宝贵的经验教训和思考启迪。辛亥革命的主要功绩究竟是什么?那就是为中国社会的精神面貌和价值理念带来了巨变。——摘编自黄克武、主建朗《两岸新编中国近代史·民国卷》评析材料中的观点(任意一点或整体),得出结论(要求:结论不能重复材料中观点,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述清晰)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举报原因
联系方式
详细说明
内容无法转码请点击此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