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考试试题练习含答案20

化学考试试题练习含答案20

ID:81924171

大小:246.27 KB

页数:12页

时间:2022-07-08

上传者:U-1390
化学考试试题练习含答案20_第1页
化学考试试题练习含答案20_第2页
化学考试试题练习含答案20_第3页
化学考试试题练习含答案20_第4页
化学考试试题练习含答案20_第5页
化学考试试题练习含答案20_第6页
化学考试试题练习含答案20_第7页
化学考试试题练习含答案20_第8页
化学考试试题练习含答案20_第9页
化学考试试题练习含答案20_第10页
资源描述:

《化学考试试题练习含答案20》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化学考试试题练习含答案20一、选择题.某实验室仅有此仪器或用品:烧杯、铁架台、铁圈、三脚架、漏斗、分液漏斗、石棉网、酒精灯、玻璃棒、量筒、蒸发皿、圆底烧瓶、火柴,从缺乏仪器的角度看,不能进行的实验项目是A.蒸发B.萃取C.过滤D.升华解析:过滤需滤纸。答案:C.设nA代表阿伏加德罗常数(NA)的数值,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1mol硫酸钾中阴离子所带电荷数为nAB.乙烯和环丙烷(C3H6)组成的28g混合气体中含有3nA个氢原子C.标准状况下,22.4L氯气与足量氢氧化钠溶液反应转移的电子数为nAD.将0.1mol氯化铁溶于1L水中,所得溶液含有0.1nA个Fe3+解析:A项,1mol硫酸钾中阴离子所带电荷数为2nA。B项,应含有4nA个氢原子。D项,由于Fe3+水解,所得溶液含有的Fe3+个数小于0.1nA。答案:C.(2011年重庆巴蜀中学考前预测)用NA代表阿伏加德罗常数,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0.5mol铜与足量的稀硝酸反应转移的电子数为1.5NAB.在标准状况下,11.2LC2H5OH所含的氢原子数为3NAC.0.1molCH3CH2OOCCH3含有0.8NAC—H键D.将含有1molFeCl3的饱和溶液加入到沸水中得到氢氧化铁胶体,其中胶体粒子的数目为NA解析:选C。A项,0.5molCu与足量稀硝酸反应转移电子为0.5mol×2=1.0mol;B项,标准状况下,乙醇为液态不能用气体摩尔体积计算;D项,胶体粒子是大量粒子的集合体,所以由1mol氯化铁制得的胶体粒子数目一定小于NA,答案为C。.有一瓶14%的KOH溶液,加热蒸发掉100g水后,变为28%的KOH溶液80mL,该80mL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为A.5mol·L-1B.6mol·L-1C.6.25mol·L-1D.6.75mol·L-1解析:设原溶液的质量为m,则m×14%=(m-100g)×28%,解得m=200g,溶质的物质的量为=0.5mol,蒸发后溶液的体积为80mL,可求出该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为6.25mol·L-1。答案:C.(2010重庆高考理综,6)下列做法正确的是A.将浓硝酸保存在无色玻璃瓶中B.用镊子取出白磷并置于水中切割C.把氯酸钾制氧气后的残渣倒入垃圾桶D.氢气还原氧化铜实验先加热再通氢气第12页,共12页

1解析:浓硫酸见光易分解,应保存在棕色玻璃瓶中,A错;白磷易燃,切割时要用镊子取出置于水中,B正确;用氯酸钾和二氧化锰制取氧气,反应后的残渣在一定条件下很容易燃烧(含强氧化剂),应妥善处理,C错;氢气还原氧化铜的实验先通氢气后点燃酒精灯,反应完成后,先撤酒精灯,后停止加热,故D也错误。答案:B.下列离子方程式正确的是A.澄清的石灰水与稀盐酸反应:Ca(OH)2+2H+=Ca2++2H2OB.氢氧化钡与硫酸的反应:Ba2++SO42-=BaSO4↓C.铜片插入硝酸银溶液中:Cu+Ag+=Cu2++AgD.大理石溶于醋酸的反应:CaCO3+2CH3COOH=Ca2++2CH3COO-+CO2↑+H2O答案:D.某无色溶液中可能含有①Na+、②Ba2+、③Cl-、④Br-、⑤SO.⑥SO中的若干种,依次进行下列实验,且每步所加试剂均过量,观察到的现象如下:步骤操作现象(1)用pH试纸检验溶液的pH大于7(2)向溶液中滴加氯水,再加入CCl4振荡,静置CCl4层呈橙红色(3)向(2)所得的水溶液中加入Ba(NO3)2溶液和稀硝酸有白色沉淀产生(4)过滤(3)所得混合物,向滤液中加入AgNO3溶液和稀硝酸有白色沉淀产生下列结论正确的是A.肯定含有的离子是①④⑤B.肯定没有的离子是②⑤C.不能确定的离子是①D.不能确定的离子是③⑤解析:选A。用pH试纸检验溶液的pH大于7,说明溶液显碱性。由于只有SO水解使溶液显碱性,所以溶液中肯定存在SO,由于Ba2+与SO不能共存,故肯定不存在Ba2+;而阳离子除了Ba2+外只有Na+,根据溶液呈电中性原则,可知Na+肯定存在;向溶液中滴加氯水,再加入CCl4振荡,静置,CCl4层呈橙红色,说明溶液中含有Br-;由于滴加氯水引入了Cl-,故原溶液中Cl-是否存在不能判断;由于加入稀硝酸时能将SO氧化成SO,故SO是否存在也不能判断。.下列化工生产过程所发生的反应不属于氧化还原反应的是A.用油脂制肥皂B.用铝土矿制金属铝C.用氯气和消石灰制漂白粉D.用氢气和氮气合成氨答案:A.下列各组离子一定能大量共存的是A.在含有大量Fe3+的溶液中:NH.Na+、Cl-、SCN-B.在强碱溶液中:Na+、K+、AlO.CO第12页,共12页

2C.在c(H+)=10-13mol·L-1的溶液中:NH.Al3+、SO.NOD.在pH=1的溶液中:K+、Fe2+、Cl-、NO解析:Fe3+与SCN-因络合而不能大量共存;c(H+)=10-13mol·L-1的溶液为强碱性溶液,NH.Al3+与OH-不能大量共存;pH=1的溶液显酸性,强酸性条件下,NO能将Fe2+氧化成Fe3+,三者不能大量共存。答案:B.(2011年重庆第八中学高三第一次模拟)在下列给定条件的溶液中,还可能大量共存的离子组是A.FeCl2溶液:Na+、H+、MnO.SOB.含Al3+的溶液:Ag+、Cu2+、NO.AlOC.能使酚酞变红的溶液:K+、Na+、AlO.ClO-、SiOD.常温下,pH=1的水溶液:NH.Ba2+、CH3COO-、NO.I-解析:选C。Fe2+与MnO在酸性条件下能发生氧化还原反应不能大量共存,A项不正确;Al3+和AlO发生完全双水解不能大量共存,B项不正确;能使酚酞变红的溶液是碱性溶液,题给的几种离子均能大量共存,C项正确;pH=1的溶液,CH3COO-和H+不能大量共存,I-、NO也不能大量共存,D项不正确。.下列有关实验的说法正确的是A.除去铁粉中混有的少量铝粉,可加入过量的氢氧化钠溶液,完全反应后过滤B.为测定熔融氢氧化钠的导电性,可在瓷坩埚中熔化氢氧化钠固体后进行测量C.制备Fe(OH)3胶体,通常是将Fe(OH)3固体溶于热水中D.某溶液中加入盐酸能产生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则该溶液中一定含有CO答案:A.关于合金性质的说法中,错误的是A.多数合金的硬度一般比其各成分金属的硬度高B.多数合金的熔点一般比其各成分金属的熔点低C.合金的物理性质一般与其各成分金属的的物理性质不同D.合金的化学性质一般与其各成分金属的的化学性质不同答案:D .(2010年河南长葛三高月考)有关钠的叙述正确的是A.2.3g钠与97.7g水反应后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大于4%B.钠跟CuSO4溶液反应生成的蓝色沉淀上有时会出现暗斑,这是因为析出了金属铜C.钠在化学反应中常常失去电子被氧化,作氧化剂,故Na+具有强氧化性D.钠、钾是低熔点的轻金属,所以钠、钾合金在常温时柔软似蜡解析:2.3g钠与97.7g水反应生成4gNaOH和0.1gH2,因此反应后所得溶液的质量为2.3+97.7-0.1=99.9g,NaOH的质量分数大于4%,A对;钠跟CuSO4溶液反应生成的蓝色沉淀上有时出现暗斑,这是氢氧化铜分解,生成氧化铜,B错;钠在化学反应中常常失去电子被氧化,作还原剂,Na+具有弱氧化性,C错;钠、钾合金在常温时呈液态,可用作原子反应堆的导热剂,D错。答案:A.(2011年重庆市高三诊断性考试)某500mL溶液中含0.1molFe2+、0.2molFe3+,加入0.2mol铁粉,待第12页,共12页

3Fe3+完全被还原后,溶液中Fe2+的物质的量浓度为(假设反应前后体积不变)A.0.4mol·L-1B.0.6mol·L-1C.0.8mol·L-1D.1.0mol·L-1解析:选C。本题主要考查铁及其化合物的性质和有关计算。由反应2Fe3++Fe===3Fe2+可知Fe粉过量,0.2molFe3+与过量Fe粉作用生成0.3molFe2+,故反应后Fe2+的总物质的量为0.4mol,溶液中c(Fe2+)==0.8mol·L-1。.1molNa2O2与2molNaHCO3固体混合后,在密闭的容器中加热充分反应,排出气体物质后冷却,残留的固体物质是 A.Na2CO3B.Na2O2、Na2CO3C.NaOH、Na2CO3D.Na2O2、NaOH、Na2CO3答案:A.铜粉放入稀H2SO4溶液中,加热后无明显现象发生。当加入一种盐后,铜粉的质量减少,溶液呈蓝色,同时有气体逸出。该盐是A.Fe2(SO4)3B.Na2CO3C.KNO3D.FeSO4解析:选C。加入KNO3后,电离产生的NO与H2SO4电离产生的H+可形成HNO3,表现出强氧化性,可溶解铜粉,同时有NO气体产生。.实验是化学研究的基础,关于下列各实验装置图的叙述中,正确的是A.装置①常用于分离互不相溶的液体混合物B.装置②可用于吸收HCl气体,并防止倒吸C.以NH4HCO3为原料,装置③可用于实验室制备少量NH3D.装置④b口进气可收集H2、NO等气体解析:装置①为蒸馏装置,用于分离沸点不同的、互相溶解在一起的液体混合物,A项错误;装置②已将导气管插入H2O中,并不能防止倒吸,B项错误;装置④不能用来收集NO气体,NO在空气中易氧化,D项错误;装置③可使NH4HCO3受热分解生成NH3、H2O和CO2,而碱石灰可以吸收CO2与H2O,C项正确。答案:C.(2011年四川绵阳中学高三第一次模拟)下列叙述中不正确的是第12页,共12页

4A.颜色深浅:AgI>AgBr>AgClB.还原性:HI>HBr>HFC.水溶液的酸性:HI>HBr>HCl>HFD.光敏性:AgF>AgCl>AgBr>AgI解析:选D。卤素的化学性质随原子结构的不同而呈现规律性的变化:随着原子序数的增大,原子得电子能力减弱,单质氧化性减弱,离子或气态氢化物的还原性增强,但稳定性减弱。AgX中随着F、Cl、Br、I的顺序,溶解性依次降低,颜色逐渐加深,光敏性增强,所以A正确,D错误;HX则是随着F、Cl、Br、I的顺序稳定性减弱,水溶液的酸性增强,还原性增强,所以B、C均正确。.起固定氮作用的化学反应是A.N2与H2在一定条件下反应生成NH3B.硝酸工厂用NH3氧化制NOC.雷雨时空气中的N2转化为NOD.由NH3制碳酸氢铵和硫酸铵答案:AC.下列物质中,可形成酸雨的是A.二氧化硫B.氟氯代烃C.二氧化碳D.甲烷答案:A.、、、H+、H2是可以表示为A.氢的五种同位素B.五种氢元素C.化学性质不同的氢原子D.氢元素的五种不同粒子.下列对于核素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核素是指质量数相同的微粒B.核素是指 质子数相同、中子数不同的微粒C.核素是指具有一定数目的质子和一定数目的中子的一种原子D.核素是指质子数相同、核外电子数不同的微粒答案:C.关于元素周期表和元素周期律的应用有如下叙述:①元素周期表是同学们学习化学知识的一种重要工具;②利用元素周期表可以预测新元素的原子结构和性质;③利用元素周期表和元素周期律可以预言新元素;④利用元素周期表可以指导寻找某些特殊的材料。其中正确的是      A.①②③④B.只有②③④C.只有③④D.只有②③答案:A.1999年,世界重大科技成果之一是超铀元素的发现,它有力地支持了“稳定岛”假说,原子的中子数与电子数之差为A.0B.57C.118D.175答案:B.下列对物质性质的比较,正确的是A.热稳定性:Na2CO3>NaHCO3>H2CO3B.熔点:K>Na>LiC.溶解度:NaHCO3>Na2CO3D.氧化性:Li+

5解析:选A。热稳定性规律M2CO3>MHCO3>H2CO3(M为碱金属),A正确。碱金属单质随核电荷数递增,熔、沸点逐渐降低,还原性逐渐增强,对应离子的氧化性逐渐减弱,因此B、D不正确。C项Na2CO3的溶解度大于NaHCO3。.X、Y为两种元素的原子,X的阴离子与Y的阳离子具有相同的电子层结构,由此可知A.X的原子半径大于Y的原子半径B.X的电负性大于Y的电负性C.X的氧化性大于Y的氧化性D.X的第一电离能小于Y的第一电离能答案:BC根据“X的阴离子与Y的阳离子具有相同的电子层结构”可知X元素和Y元素的位置如图:即Y元素位于X元素的下一个周期,且X为非金属元素,Y为金属元素。所以原子半径:X<Y;电负性:X>Y;最外层电子数:X>Y;第一电离能:X>Y.下列有关σ键和π键的说法错误的是A.含有π键的分子在反应时,π键是化学反应的积极参与者B.当原子形成分子时,首先形成σ键,可能形成π键C.有些原子在与其他原子形成分子时,只能形成σ键,不能形成π键D.在分子中,化学键可能只有π键而没有σ键答案:D [本题主要考查σ键和π键的形成。由于π键的键能小于σ键的键能,所以反应时易断裂,A项正确;在分子形成时为了使其能量最低,必然首先形成σ键,根据形成的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来判断是否形成π键,所以B项正确;像H原子跟Cl原子只能形成σ键,所以C项正确。].下列关系中正确的是A.电负性O>S>As,原子半径r(O)r(S)>r(As)D.电负性O>S>As,原子半径r(O)>r(S)>r(As)答案:A [O、S、As非金属性逐渐减弱,故电负性O>S>As;由于其所在周期不同,故原子半径r(O)N>OB.O>Cl>FC.As>P>HD.Cl>S>As答案:D [据元素电负性变化规律,同周期内,随原子序数递增,电负性逐渐增大,A项中,电负性O>N,B项中,电负性F>O,故A、B错。同主族内,随原子序数递增,电负性逐渐减小,C项中,电负性AsS,S的电负性大于与As同主族的P的电负性,故D正确。].基态原子的第5电子层只有2个电子,则该原子的第四电子层中的电子数肯定为A.8个B.18个C.8~18个D.8~32个答案:C [根据构造原理,第5层上有2个电子,则电子排布式为1s22s22p63s23p63d104s24p64d0~105s2。].根据价层电子对互斥理论及原子的杂化理论判断NF3分子的空间构型和中心原子的杂化方式为A.直线形 sp杂化B.三角形 sp2杂化C.三角锥形 sp2杂化D.三角锥形 sp3杂化第12页,共12页

6知识点2 利用杂化轨道判断分子的空间构型答案:D [判断分子的杂化方式要根据中心原子的孤电子对数以及与中心原子相连的原子个数。在NF3分子中,N原子的孤电子对数为1,与其相连的原子数为3,所以根据理论可推知中心原子的杂化方式为sp3杂化,空间构型为三角锥形,类似于NH3。].现已知O3分子为V字形结构,O3在水中的溶解度和O2比较要大或小A.O3在水中的溶解度和O2一样B.O3在水中的溶解度比O2小C.O3在水中的溶解度比O2要大D.没办法比较答案:C.NH3分子空间构型是三角锥形,而CH4是正四面体形,这是因为A.两种分子的中心原子杂化轨道类型不同,NH3为sp2杂化,而CH4是sp3杂化B.NH3分子中N原子形成3个杂化轨道,CH4分子中C原子形成4个杂化轨道C.NH3分子中有一对未成键的孤对电子,它对成键电子的排斥作用较强D.NH3分子中有3个σ键,而CH4分子中有4个σ键答案:C [NH3和CH4的中心原子均是sp3杂化,但NH3分子中有一对孤对电子,CH4分子中没有孤对电子,由于孤对电子——成键电子对之间的排斥作用>成键电子对——成键电子对之间的排斥作用,NH3分子进一步被“压缩”成三角锥形,甲烷则呈正四面体形。].下列有关杂化轨道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原子中能量相近的某些轨道,在成键时能重新组合成能量相等的新轨道B.轨道数目杂化前后可以相等,也可以不等C.杂化轨道成键时,要满足原子轨道最大重叠原理、最小排斥原理D.杂化轨道可分为等性杂化轨道和不等性杂化轨道答案:B [原子轨道形成杂化轨道前后,轨道数目不变化,用于形成杂化轨道的原子轨道的能量相近,并满足最大重叠程度。].下列分子中心原子是sp2杂化的是A.PBr3B.CH4C.BF3D.H2O答案:C用VSEPR模型和杂化轨道理论可判断,PBr3、CH4、H2O为sp3杂化,BF3为sp2杂化。.(2011年四川成都高三诊断检测)当其他条件不变时,在10℃以某物质表示的反应速率为3mol·L-1·s-1,已知温度每升高10℃反应速率变为原来的2倍,则温度为50℃时,该反应的速率是A.48mol·L-1·s-1B.36mol·L-1·s-1C.24mol·L-1·s-1D.12mol·L-1·s-1解析:选A。由题意知:温度由10℃→50℃,反应速率为原来的24倍,即3mol/(L·s)×24=48mol/(L·s)。.决定化学反应速率的根本因素是A.温度和压强B.反应物的浓度C.参加反应的各物质的性质D.催化剂的加入解析:选C。物质的性质才是决定化学反应速率的主要因素。.在一密闭容器中,高温下发生下述反应(不考虑NO与氧气的反应):4NH3(g)+5O2(g)4NO(g)+6H2O(g) ΔH<0。容器中NH3、O2、NO、H2O四种物质的物质的量n(mol)随时间t(min)的变化曲线如图所示。反应进行至2min时,只改变了某一条件,使曲线发生如图所示的变化,该条件可能是下述中的第12页,共12页

7A.充入了O2(g)B.降低温度C.加了催化剂D.扩大了容器体积解析:反应进行到2min时,各曲线突然变陡,说明反应速率加快,条件为升温或加压或加催化剂。答案:C.下表是稀硫酸与某金属反应的实验数据:实验序号金属质量/g金属状态c(H2SO4)/mol·L-1V(H2SO4)/mL溶液温度/℃金属消失的时间/s反应前反应后10.10丝0.550203450020.10粉末0.55020355030.10丝0.750203625040.10丝0.850203520050.10粉末0.85020362560.10丝1.050203512570.10丝1.05035505080.10丝1.150203410090.10丝1.150304440分析上述数据,回答下列问题:(1)实验4和5表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对反应速率有影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反应速率越快,能表明同一规律的实验还有________(填实验序号)。(2)仅表明反应物浓度对反应速率产生影响的实验有________________(填实验序号)。(3)本实验中影响反应速率的其他因素还有________,其实验序号是________。(4)实验中的所有反应,反应前后溶液的温度变化值(约15℃)相近,推测其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1)对比实验4和5,其反应条件的区别为金属的状态,实验4为丝状,实验5第12页,共12页

8为粉末状。这说明固体反应物的表面积对反应速率有影响。从金属消失的时间可看出,固体反应物表面积越大,反应速率越快。能表明同一规律的实验还有1和2。(2)观察表中数据可看出实验1、3、4、6、8及实验2、5所选择的实验条件仅是反应物浓度不同,能表明反应物浓度对反应速率产生影响。(3)观察6、7及8、9实验,可见本实验中影响反应速率的因素还有温度。(4)因为所有反应中,金属质量和硫酸溶液体积均相等且硫酸过量,产生热量相等,所以溶液温度变化值相近。答案:(1)固体反应物的表面积 表面积越大 1和2(2)1、3、4、6、8或2、5 (3)反应温度 6和7或8和9(4)因为所有反应中,金属质量和硫酸溶液体积均相等,且硫酸过量,产生热量相等,所以溶液温度变化值相近.对于达到平衡的可逆反应:X+YW+Z,其他条件不变时,在t时刻增大压强,正、逆反应速率(v)变化的情况如图所示。下列对X、Y、W、Z四种物质状态的描述正确的是A.W、Z均为气体,X、Y中只有一种为气体B.X、Y均为气体,W、Z中只有一种为气体C.X、Y或W、Z中均只有一种为气体D.X、Y均为气体,W、Z均为液体或固体解析:选B。本题涉及平衡状态的判断,利用速率图象来进行反应中各组分状态的判断;解决问题的方法是利用勒夏特列原理。由图象可以看出正逆反应速率都增大,且正反应速率大于逆反应速率,说明增大压强平衡正向移动,所以推出左边气体分子数多于右边气体分子数,即X、Y均为气体,W或Z中有一种是非气体,故B正确。.用1.0mol·L-1的NaOH溶液中和某浓度的H2SO4溶液,其水溶液的pH和所用NaOH溶液的体积关系变化如右图所示。则原H2SO4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和完全反应后溶液的大致体积是A.1.0mol·L-1,20mLB.0.5mol·L-1,40mLC.0.5mol·L-1,80mLD.1.0mol·L-1,80mL解析: 滴定前稀H2SO4的pH=0,则c(H2SO4)=0.5mol·L-1,当pH=7时V(NaOH)=40mL,通过计算原溶液为40mL,故答案为C。答案: C.物质的量浓度均为1mol/L的下列电解质溶液,各取10mL混合后,pH值小于7的是A.Na2S、NaCl、HClB.Na2CO3、NaCl、HNO3C.CaCl2、NaCl、NH4ClD.Na2CO3、HCl、CH3COOH答案:C.可以判定某酸(HA)是强电解质的事实是A.该酸加热至沸腾不分解B.0.01mol·L-1该酸的pH=2C.该酸可以溶解Cu(OH)2D.该酸与CaCO3反应放出CO2解析: 0.01mol·L-1HA完全电离时,c(H+)=1×10-2mol·L-1,pH=2,弱酸也有其他三个选项的性质。第12页,共12页

9答案: B.下列离子方程式中,属于水解反应的是A.HCOOH++H2OHCOO-+H3O+B.CO2+H2OHCO3-+H+C.CO32-+H2OHCO3-+OH-D.HSO3-+H2OSO32-+H3O+答案:C.(06四川)25℃时,将稀氨水逐滴加入到稀硫酸中,当溶液的pH=7时,下列关系正确的是A.c(NH4+)=c(SO42一)B.c(NH4+)>c(SO42一)C.c(NH4+)<c(S042-)D.c(OH—)+c(SO42-)=c(H+)+c(NH4+)答案:B.下图中乙是甲的电解池进行电解时某个量(纵坐标x)随时间变化的曲线(各电解池都用石墨作电极,不考虑电解过程中溶液浓度变化对电极反应的影响),则x表示A.各电解池析出气体体积总数的变化B.各电解池阳极质量的增加C.各电解池阴极质量的增加D.各电极上放电的离子总数的变化解析:电解NaCl溶液时,随着电解的进行x值始终为0,可排除选项A和D;对于选项B,三个电解池的阳极上都是阴离子放电,不可能有金属析出,所以也不正确。答案:C.(2010年山东烟台4月)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钢铁表面发生吸氧腐蚀时,钢铁表面水膜的pH增大B.电解精炼铜时,同一时间内阳极溶解的铜的质量比阴极析出的铜的质量少C.在镀件上电镀锌,可以用锌作阳极,也可以用惰性电极材料作阳极D.工作时在原电池的负极和电解池的阴极上都是发生失电子过程解析:钢铁的吸氧腐蚀,负极(Fe):2Fe-4e-===2Fe2+,正极(C):2H2O+O2+4e-===4OH-,pH增大;精炼铜时,转移电子数相同,阳极失电子的有Cu、Zn、Fe,阴极得电子的只有Cu,故阳极溶解的Cu少于阴极析出的Cu;电镀时常用镀层金属作阳极,或当电镀液含有锌离子时用惰性电极材料作阳极也可以;D错误。答案:D.金属镍有广泛的用途。粗镍中含有少量Fe、Zn、Cu、Pt等杂质,可用电解法制备高纯度的镍,下列叙述正确的是(已知:氧化性Fe2+

10C.电解后,溶液中存在的金属阳离子只有Fe2+和Zn2+D.电解后,电解槽底部的阳极泥中只有Cu和Pt解析: 电解是阴极发生还原反应,A错;电解过程中,阳极Zn、Fe、Ni依次失去电子生成阳离子进入溶液,Cu、Pt没有镍活泼不被氧化,沉入槽底成为阳极泥,阴极只析出Ni,故B项错,D项正确,电解后溶液中仍有少量的Ni2+离子,C项错。答案: D.(2010年高考安徽卷)某固体酸燃料电池以CsHSO4固体为电解质传递H+,其基本结构如图所示,电池总反应可表示为:2H2+O2===2H2O,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A.电子通过外电路从b极流向a极B.b极上的电极反应式为:O2+2H2O+4e-===4OH-C.每转移0.1mol电子,消耗1.12L的H2D.H+由a极通过固体酸电解质传递到b极解析:选D。本题考查原电池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分析能力。该原电池的化学原理是H2被氧化,在负极(a极)发生反应:H2-2e-===2H+,H+由a极转移到b极,D项正确;O2发生还原反应,在正极(b极)发生反应:O2+4H++4e-===2H2O,则电子从a极流向b极,A、B项不正确;C项因未指明气体所处的温度和压强,不正确。.下列叙述中不正确的是A.电解池的阳极发生氧化反应,阴极发生还原反应B.原电池跟电解池连接后,电子从原电池负极流向电解池阳极C.电镀时,电镀池里的阳极材料发生氧化反应D.电解饱和食盐水时,阴极得到氢氧化钠溶液和氢气解析:原电池与电解池相连时,原电池的正极与电解池的阳极相连,负极与电解池的阴极相连,因此电子从原电池的负极流向电解池的阴极,B错。答案:B.下列各组离子一定能大量共存的是A.在含有大量AlO的溶液中:NH.Na+、Cl-、H+B.在强碱溶液中:Na+、K+、CO.NOC.在pH=12的溶液中:NH.Na+、SO.Cl-D.在c(H+)=0.1mol·L-1的溶液中:K+、I-、Cl-、NO[答案]B[解析]A项中AlO与H+不能共存;C项中pH=12,则溶液显碱性,NH与OH-不能共存;D项中溶液呈酸性,NO在酸性溶液中具有强氧化性,与具有还原性的I-不能共存。第12页,共12页

11.下列关于盐酸与醋酸两种稀溶液的说法正确的是(  )A.相同浓度的两溶液中c(H+)相同B.100mL0.1mol·L-1的两溶液能中和等物质的量的氢氧化钠C.pH=3的两溶液稀释100倍,pH都为5D.两溶液中分别加入少量对应的钠盐,c(H+)均明显减小[答案]B[解析]A项盐酸和醋酸浓度相同时,因两者电离能力不同,c(H+)盐酸>c(H+)醋酸;B项两者均为一元酸,在同体积、同浓度的前提下,盐酸和醋酸中和氢氧化钠的能力相同;C项稀释后,盐酸的pH=5,而醋酸电离平衡被促进,其pH<5;D项c(H+)几乎不变。.分类是化学研究的重要方法,下列各组物质的分类正确的是A.同位素:D2、H2、T2B.同系物:C.非电解质:NH3、C2H5OH、Cl2D.含极性键的分子晶体:CO2、CCl4、NH3答案:D.常温下,对于①0.2mol/L氨水②0.05mol/L盐酸③pH=13的NaOH溶液④0.1mol/LAlCl3溶液,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①与②混合,若所得溶液中含有NH4+、Cl-、OH-、H+,则①一定过量B.③与④以体积比3:1混合,会发生如下反应Al3++3OH-=Al(OH)3(胶体),故所得溶液能够净水C.②与③以体积比3:2混合,形成溶液pH=2D.②与④以体积比2:1混合,所得溶液中c(H+)>c(Al3+)答案:D.将0.195g锌粉加入到20.0mL的0.100mol·L-1MO2+溶液中,恰好完全反应,则还原产物可能是A.MB.M2+C.M3+D.MO2+答案:B第12页,共12页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最近更新
更多
大家都在看
近期热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