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考试试题练习含答案28

化学考试试题练习含答案28

ID:81924166

大小:226.08 KB

页数:10页

时间:2022-07-08

上传者:U-1390
化学考试试题练习含答案28_第1页
化学考试试题练习含答案28_第2页
化学考试试题练习含答案28_第3页
化学考试试题练习含答案28_第4页
化学考试试题练习含答案28_第5页
化学考试试题练习含答案28_第6页
化学考试试题练习含答案28_第7页
化学考试试题练习含答案28_第8页
化学考试试题练习含答案28_第9页
化学考试试题练习含答案28_第10页
资源描述:

《化学考试试题练习含答案28》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化学考试试题练习含答案28一、选择题.萃取碘水中的碘,可用的萃取剂是①四氯化碳 ②汽油 ③酒精A.只有①B.①和②C.①和③D.①②③【答案】B【解析】作为萃取剂的条件是溶质在萃取剂中的溶解度较原溶剂中的溶解度大,溶质与萃取剂不能发生化学反应,萃取剂与原溶剂互不相溶。.如果你家里的食用花生油不小心混入了部分水,利用你所学的知识,采用最简便的分离方法是解析:花生油与水互不相溶,可以利用分液的方法分离。答案:B.下列反应的离子方程正确的是CDA.硫酸铁溶液中加入氢氧化钡溶液Ba2++SO42-=BaSO4↓B.钠与水反应Na+2H2O=Na++2OH-+H2↑C.碳酸钠溶液中加入足量盐酸CO32-+2H+=CO2↑+H2OD.铝片与硝酸汞溶液反应Al+Hg2+=Al3++Hg答案:C.下列基态原子的电子排布式中,其未成对电子数最多的是A.1s22s22p63s23p63d64s2B.1s22s22p63s23p64s1C.1s22s22p63s23p63d54s1D.1s22s22p63s23p63d104s1答案:C.下列装置所示的实验中,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解析:A选项中,碘能溶于酒精,无法分离;B选项中,NH4Cl受热分解生成的HCl和NH3在管口又生成NH4Cl;C选项中,Cl2能与NaOH溶液反应;D选项中,NO第10页,共10页

1不溶于水,这样气体由短管进,水可以从长管排出,可用于收集NO,故答案为D。答案:D.无论在酸性还是在碱性溶液中,都能大量共存的离子组是A.K+、CO32-、Ag+、SO42-B.Na+、Cu2+、SO42-、Cl-C.NO3-、Na+、Cl-、K+D.Ca2+、K+、CO32-、NO3-答案:C.为达到预期的实验目的,下列操作正确的是A.欲配制质量分数为10%的ZnSO4溶液,将10gZnSO4·7H2O溶解在90g水中B.欲制备Fe(OH)3胶体,向盛有沸水的烧杯中滴加FeCl3饱和溶液并长时间煮沸C.为鉴别KCl、AlCl3和MgCl2溶液,分别向三种溶液中滴加NaOH溶液至过量D.除去铁粉中混有的I2:加热使I2升华解析:选C。将10gZnSO4·7H2O溶解在90g水中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小于10%,A错;长时间煮沸时Fe(OH)3胶体将变成Fe(OH)3沉淀而得不到胶体,B错;C项可以通过滴加NaOH后是否有沉淀鉴别出KCl,加入过量NaOH后沉淀是否溶解鉴别开AlCl3和MgCl2;除杂时不能引入新杂质,D中Fe+I2FeI2,不符合。.将SO2气体与足量Fe2(SO4)3溶液完全反应后,再加入K2Cr2O7溶液,发生如下两个化学反应:SO2+2Fe3++2H2O===SO+4H++2Fe2+,Cr2O+6Fe2++14H+===2Cr3++6Fe3++7H2O。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还原性:Cr3+>Fe2+>SO2B.氧化性:Cr2O>SO2>Fe3+C.Cr2O能将Na2SO3氧化成Na2SO4D.两个反应中Fe2(SO4)3均作还原剂答案:C.用过量的H2SO4、NaOH、NH3·H2O、NaCl等溶液,按下图所示步骤分开五种离子,则溶液①、②、③、④是A.①NaCl ②NaOH ③NH3·H2O ④H2SO4B.①H2SO4 ②NaOH ③NH3·H2O ④NaClC.①H2SO4 ②NH3·H2O ③NaOH ④NaClD.①NaCl ②NH3·H2O ③NaOH ④H2SO4解析:加①要分开一种离子,只能是形成AgCl沉淀,①为NaCl,加②NH3·H2O形成Fe(OH)3和Al(OH)3沉淀,再加③NaOH即可分离沉淀,溶液中加④H2SO4形成BaSO4沉淀而分离。第10页,共10页

2答案:D.生物学家借助新的显微技术,成功观察到小于200纳米的微粒。下列分散系中,分散质微粒半径最小的是A.雾B.蛋白质溶液C.石灰乳D.KNO3溶液解析:选D。在分散系中溶液的分散质微粒半径最小,又因蛋白质属于大分子,故D符合。.一块表面已被氧化为Na2O的钠块10.8g,将其投入100g水中,产生H20.2g,则被氧化的钠是A.9.2gB.10.6gC.6.2gD.4.6g答案:D.(2011年四川绵阳中学高三第一次模拟)将一块银白色的金属钠放在空气中会发生一系列的变化:表面迅速变暗→“出汗”→变成白色固体(粉末),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A.表面迅速变暗是因为钠与空气中的氧气反应生成了氧化钠B.“出汗”是因为生成的氢氧化钠吸收空气中的水蒸气在表面形成了溶液C.最后变成碳酸钠粉末D.该过程的所有化学反应均为氧化还原反应解析:选D。2NaOH+CO2===Na2CO3+H2O,此反应为复分解反应。.相同物质的量的Na2O2和Na2O的比较中,不正确的是A.两种物质所含原子个数之比为4∶3B.两种物质中阴离子的物质的量之比为2∶1C.两种物质与足量的CO2反应,消耗气体的质量比为1∶1D.两种物质中阳离子的物质的量之比为1∶1解析:Na2O2中的阴离子为O,Na2O中的阴离子为O2-,Na2O2与Na2O物质的量相等,则两种物质中阴离子的物质的量之比为1∶1。答案:B.下列各组中的两物质相互反应时,若改变反应条件(温度、反应物用量比),化学反应并不改变的是A.Na和O2B.澄清石灰水和CO2C.Fe和盐酸D.木炭和O2答案:C.为了除去铁粉中的少量铝粉,可以选取下列哪种溶液A.浓盐酸B.浓硝酸C.浓硫酸D.浓氢氧化钠溶液答案:D.全社会都在倡导诚信,然而总是有一部分不法商贩在背道而驰。如有些商贩为了使银耳增白,就用硫黄(燃烧硫黄)对银耳进行熏制,用这种方法加工的洁白的银耳对人体是有害的。这些不法商贩加工银耳利用的是A.S的漂白性B.S的还原性C.SO2的漂白性D.SO2的还原性第10页,共10页

3解析:选C。S+O2SO2,二氧化硫能和有色物质化合生成不稳定的无色物质,这说明SO2具有漂白性。.(2011年湖北武汉高三月考)有关氨气的实验较多,下面对这些实验的实验原理的分析中,错误的是A.氨气极易溶解于水的性质可以解释氨气的喷泉实验B.氨气的还原性可以解释氨气与水的反应C.氨水显碱性可解释氨水中加入酚酞呈红色D.NH3·H2O的热稳定性差可以解释实验室中用向氨水中加入固体NaOH的方法制取氨气解析:选B。氨气与水的反应是非氧化还原反应,与氨气的还原性无关。.证明生石灰中既混有石英,又混有石灰石的正确方法是A.加入过量的盐酸,观察是否有气泡冒出B.加入过量的烧碱溶液,观察是否有固体溶解C.加热至高温,观察是否有气泡冒出,是否有硅酸钙生成D.先加过量的盐酸搅拌,观察是否有不溶物剩余及气泡出现;若有不溶物则滤出,投入到氢氧化钠溶液中看其是否溶解答案:D.煤是一种重要的能源,含有硫元素,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煤是含碳化合物B.煤是一种可再生能源C.在水吸收SO2的过程中只发生物理变化D.SO2是酸性氧化物,被云雾吸收后转化成酸雨答案:D.(2011年天津一中高三月考)仅含碳、氧两种元素的气体中,碳和氧的质量之比为3∶5,则该气体可能是①由CO或CO2单独组成的纯净物 ②由CO和CO2共同组成的混合物 ③由CO和O2共同组成的混合物④由O2和CO2共同组成的混合物A.①②B.②③C.③④D.②④解析:选B。CO中=>,CO2中=<,由此可知,②③符合题意。.下列有关Ti和Ti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Ti和Ti的原子核内均含有22个质子B.Ti和Ti的质量数不同,是不同种核素C.Ti和Ti的质子数相同,互称同位素D.分别由Ti和Ti组成的金属钛单质互称为同分异构体解析:选D。Ti和Ti是质子数相同,中子数不同的两种核素,互为同位素关系,故A、B、C项正确;Ti和Ti组成的金属单质,因不是化合物而无同分异构体关系可言,故D项不正确。第10页,共10页

42004年2月2日,俄罗斯杜布纳实验室宣布用核反应得到了115号和113号两种新元素。其中115号元素的质量数288,113号的质量数是284。请解答14、15两题。答案:D.113号元素原子(质量数是284)的中子数与质子数之差是A.171B.0C.58D.60答案:C.已知115号元素原子有七个电子层,且最外层有5个电子,试判断115号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是     A.第七周期第IIIA族B.第七周期第VA族C. 第七周期第IIIB族D.第七周期第VB族答案:B.已知X、Y、Z、W四种短周期主族元素在周期表中的相对位置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X…YZ…WA.Z元素的原子半径可能比Y元素小B.Z元素的最高化合价可能比Y元素的高C.W的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一定比Y的强D.Z的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的酸性一定比W的强解析:选B。由四种元素在周期表中的相对位置可得,X与Y为同周期元素,Z与W为同周期元素,X与Z同主族,Y与W同主族。同周期元素的原子半径从左到右依次减小,同主族元素的原子半径从上到下依次增大,所以X的原子半径大于Y,Z的原子半径大于X,可得Z的原子半径大于Y,故A错误。同主族元素从上到下非金属性依次减弱,所以Y的非金属性大于W,Y的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强于W的气态氢化物,故C错误。同周期元素的非金属性从左到右依次增强,所以W的非金属性大于Z,W的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的酸性一定比Z的强,故D错误。若X与Z为第ⅤA族元素,Y与W为第ⅦA族元素,则Z元素的最高化合价可能比Y元素的高,故选B。.(2011年北京大学附属中学高三调研)如图为周期表中短周期的一部分。已知a原子最外层上的电子数目是次外层电子数目的一半,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A.元素a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酸性比b的弱B.元素a的原子半径比d的大C.元素a的单质在空气中燃烧会导致“温室效应”D.元素a的单质是一种良好的半导体材料解析:选C。由图知,d处于第2周期,a、b、c处于第3周期。a原子最外层上的电子数目是次外层电子数目的一半,故a、b、c、d分别为Si、P、S、N,再由元素周期律等知识可推出答案。.下列递变规律正确的是A.HClO4、H2SO4、H3PO4的酸性依次增强第10页,共10页

5B.HCl、HBr、HI的稳定性依次增强C.钠、镁、铝的还原性依次减弱D.P、S、Cl最高正价依次降低。答案:C.下列是几种原子的基态电子排布,电负性最大的原子是A.1s22s22p4B.1s22s22p63s23p3C.1s22s22p63s23p2D.1s22s22p63s23p64s2答案:B.下列关于主族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A.同主族元素从上到下,原子半径越大,金属性越强B.同周期元素从左到右(0族除外),非金属性逐渐增强C.同周期元素从左到右,气态氢化物稳定性逐渐增强D.同主族元素从上到下,原子半径越大,元素的第一电离能越大答案:B.下列有关原子结构和元素周期律的表述正确的是①原子序数为15的元素的最高化合价为+3 ②ⅦA族元素是同周期中非金属性最强的元素 ③第二周期ⅣA族元素的原子核电荷数和中子数一定为6 ④原子序数为12的元素位于元素周期表的第三周期ⅡA族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答案:C [①中最外层电子数为5,所以它的最高价为+5;③第二周期ⅣA族元素为C,C原子的核电荷数为6,由于C元素存在同位素原子,所以中子数就不一定为6。].按电子排布,可把周期表里的元素划分成5个区,以下元素属于p区的是A.FeB.MgC.PD.Zn答案:C.已知某元素+2价离子的电子排布式为1s22s22p63s23p6,该元素在周期表中属于A.ⅤB族B.ⅡB族C.Ⅷ族D.ⅡA族答案:D [解该题一定应注意看清是“+2价”离子的电子排布式,根据核外电子排布规律,可知该元素的原子最外层只有2个电子,而且应该排布在第4电子层上,该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应该是第四周期第ⅡA族]。.在氯化氢分子中,形成共价键的原子轨道是A.氯原子的2p轨道和氢原子的1s轨道B.氯原子的2p轨道和氢原子的2p轨道C.氯原子的3p轨道和氢原子的1s轨道D.氯原子的3p轨道和氢原子的3p轨道答案:C.下列物质的酸性强弱比较正确的是A.HBrO4H2SO3答案:D [同一主族从上到下非金属性依次减弱,最高价含氧酸的酸性依次减弱,A项错;同一周期从左到右非金属性依次增强,最高价含氧酸的酸性依次增强,所以B第10页,共10页

6项错;同一元素不同价态的含氧酸中非羟基氧原子越多,酸性越强,所以C项错,D项正确。].膦(PH3)又称磷化氢,在常温下是一种无色有大蒜臭味的有毒气体,电石气的杂质中常含有磷化氢。它的分子构型是三角锥形。以下关于PH3的叙述正确的是A.PH3是非极性分子B.PH3分子中有未成键的孤对电子C.PH3是一种强氧化剂D.PH3分子的P-H键是非极性键答案:B.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p轨道之间以“肩并肩”重叠可形成σ键B.p轨道之间以“头对头”重叠可形成π键C.s和p轨道以“头对头”重叠可形成σ键D.共价键是两个原子轨道以“头对头”重叠形成的答案:C.下列分子或离子中,不含有孤对电子的是A.H2OB.H3O+C.NH3D.NH答案:D.(2011年河北正定中学高三月考)对于可逆反应N2(g)+3H2(g)2NH3(g);ΔH<0,下列研究目的和图示相符的是AB研究目的压强对反应的影响温度对反应的影响图示CD研究目的平衡体系增加N2对反应的影响催化剂对反应的影响图示解析:选C。压强越大,反应速率越大,达到平衡所需时间越短,且平衡正向移动,NH3的体积分数越大,A项错误;升高温度,平衡逆向移动,N2的转化率减小,B项错误;向平衡体系中加入N2,正反应速率突然增大,逆反应速率逐渐增大,C项正确;使用催化剂,反应速率增大,达到平衡的时间减少,D项错误。.在恒温恒容条件下,能使A(g)+B(g)C(s)+D(s)正反应速率增大的措施是A.减少C或D的浓度B.增大D的浓度第10页,共10页

7C.减小B的浓度D.增大A或B的浓度解析:选D。在恒温恒容条件下,正反应速率取决于反应物的浓度。A.减小C或D的浓度,正反应速率不变;B.增大D的浓度,正反应速率不变;C.减小B的浓度,正反应速率减小;D.增大A或B的浓度,都会使正反应速率增大。.如下图表示反应X(气)+Y(固)Z(固)+R(气)(正反应为放热反应)的正、逆反应速率(v)与时间(t)的关系,t1时开始改变条件,则改变的条件符合曲线的是A.减少物质ZB.升温C.减压D.用催化剂解析: 根据图象,条件在t1时刻发生改变时,正逆反应速率均增大,但仍相等,故改变的条件为使用催化剂,又因为该反应前后气体的系数相等,加压符合,减压不符合题意。答案: D.在恒温时,一固定容积的容器内发生如下反应:2NO2(g)N2O4(g)。达到平衡时,再向容器内通入一定量的NO2(g),重新达到平衡后,与第一次平衡时相比NO2的体积分数A.不变B.增大C.减小D.无法判断解析: 由于该反应的正反应是体积减小的反应,反应物、生成物均为气体,加入NO2,其效果相当于增大了体系的压强,平衡右移,NO2的浓度,N2O4的浓度均比第一次平衡增大了,但N2O4增大的程度大于NO2增大的程度,故在平衡混合气中,NO2的体积分数下降。答案: C.下列是4位同学在学习“化学反应速率与化学平衡”一章后,联系工业生产实际所发表的观点,你认为不正确的是A.化学反应速率理论是研究怎样在一定时间内快出产品B.化学平衡理论是研究怎样使用有限原料多出产品C.化学反应速率理论是研究怎样提高原料转化率D.化学平衡理论是研究怎样使原料尽可能多地转化为产品解析: 化学反应速率是研究化学反应快慢的问题,化学平衡是研究化学进行的程度问题。答案: C.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AgCl水溶液的导电性很弱,所以AgCl为弱电解质B.溶度积反映了难溶电解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所以溶度积大的化合物溶解能力肯定大第10页,共10页

8C.将难溶电解质放入纯水中,溶解达平衡时,电解质离子的浓度的乘积就是该物质的溶度积D.一定温度下,向含有AgCl固体的溶液中加入适量的水使AgCl溶解又达到平衡时,AgCl的溶度积不变,其溶解度也不变答案:D.已知同浓度的HF的酸性比H2SO3的酸性弱,判断在等浓度的NaF、NaHSO3混合溶液中,各种离子浓度关系正确的是A.c(HSO3-)>c(F-)>c(OH-)B.c(F-)>c(HSO3-)>c(H+)C.c(HF)+c(F-)=c(HSO3-)+c(H2SO3)D.c(Na+)+c(H+)=c(HSO3-)+c(F-)+c(OH-)答案:A解析:根据酸性强弱关系可知:酸根的水解程度F->SO32->HSO3-,所以A项正确、B项错误;溶液中的物料守恒关系为:c(HF)+c(F-)=c(HSO3-)+c(H2SO3)+c(SO32-),C项遗漏了SO32-;溶液中的电荷守恒关系为:c(Na+)+c(H+)=c(HSO3-)+c(F-)+c(OH-)+2c(SO32-),D项错误。.常温时,向pH=2的硫酸溶液中加入等体积的下列溶液后,滴入甲基橙试液,出现红色,该溶液可能是A.pH=12的Ba(OH)2B.pH=12的NH3·H2OC.0.05mol/L的NaOHD.0.05mol/L的BaCl2答案:D.等体积下列溶液中,阳离子的总物质的量最大的是A.0.2mol/LCuSO4B.0.1mol/LNa2CO3C.0.2mol/LKClD.0.1mol/LNa2SO4答案:A.有一种酸式盐AHB,它的水溶液显弱碱性,今有下列说法,其中正确的是A.同浓度的AOH溶液和H2B溶液,电离程度前者小于后者B.HB-的电离程度大于HB-的水解程度C.该盐的电离方程式为AHBA++HB-D.离子浓度大小顺序为:c(A+)>c(HB-)>c(OH-)>c(H+)>c(B2-)答案:D.下列物质能使干燥的蓝色石蕊试纸变红又退色的是(  )①氯气 ②液氯 ③新制氯水 ④氯气的酒精溶液⑤盐酸 ⑥盐酸酸化的漂白粉溶液A.①②③B.①②③⑥C.③⑥D.③④⑥解析:能使干燥的蓝色石蕊试纸变红,体现H+的性质,溶液呈酸性;使红色退去,体现HClO的性质,使蓝色石蕊试纸先变红、后退色,说明溶液中既含有H+、又含有HClO。氯气、液氯中只含有氯气分子,在氯气的酒精溶液中存在的是氯气分子和酒精分子,氯气分子不能使干燥的蓝色石蕊试纸变红。盐酸只能使干燥的蓝色石蕊试纸变红色,不能使其退色。盐酸酸化的漂白粉溶液中,盐酸与漂白粉中的Ca(ClO)2发生反应生成HClO,反应剩余的盐酸使干燥的蓝色石蕊试纸变红色,生成的HClO使红色退去。答案:C.下列物质中能导电的是(  )A.熔融的氯化钠B.硝酸钾粉末第10页,共10页

9C.硫酸铜晶体D.无水乙醇[答案]A[解析]硝酸钾粉末、硫酸铜晶体虽然是强电解质,但其晶体中无自由移动的离子,所以不能导电;无水乙醇是非电解质,所以不能导电;熔融的氯化钠中存在能够自由移动的离子,所以能够导电。.已知R2+有b个中子,核外有a个电子,表示R原子符号正确的是A.RB.RC.RD.a+ba-2R答案:C.氯气泄漏现场,下列处理方法和过程较合理的是(  )①及时转移疏散人群,同时向有关部门如实报告事故的有关情况 ②被转移人群应戴上用浓NaOH处理过的口罩 ③用高压水枪向空中喷洒含易挥发碱性物质的水溶液解毒 ④被转移人群可戴上用Na2CO3处理过的口罩(湿润) ⑤将人群转移到地势较低的地方 ⑥及时清理现场,检查水源和食物等是否被污染 ⑦常温下氯气能溶于水,所以只要向空气中喷洒水就可以解毒A.②③④⑤     B.①③④⑥C.①②⑤⑥D.①③⑤⑦解析:②中的浓NaOH溶液有较强的腐蚀性,不宜采用。⑤中由于Cl2的密度大于空气的密度,要将人群往高处转移。⑦中Cl2能溶于水但溶解性不大,故应喷洒含碱性物质的水溶液。答案:B.某温度下,向pH=6的蒸馏水中加入NaHSO4晶体,保持温度不变,测得溶液的pH为2。下列对该溶液的叙述中,不正确是(  )A.该温度高于25℃B.由水电离出来的H+的浓度是1.0×10-10mol/LC.加入NaHSO4晶体抑制了水的电离D.该温度下加入等体积pH=12的NaOH溶液可使该溶液恰好呈中性[答案]D[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溶液中水的电离。某温度下蒸馏水的pH=6,所以KW=1.0×10-12(mol/L)2,大于25℃时的KW=1.0×10-14(mol/L)2,所以温度高于25℃,A正确;c(H+)水=c(OH-)水===1.0×10-10mol/L,故B正确;NaHSO4能完全电离出氢离子,相当于一元强酸,抑制水的电离,C正确;注意KW变为1.0×10-12(mol/L)2了,所以应加入等体积pH=10的NaOH溶液,可使该溶液恰好呈中性,所以D错。第10页,共10页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最近更新
更多
大家都在看
近期热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