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考试试题练习含答案9

化学考试试题练习含答案9

ID:81924164

大小:222.64 KB

页数:17页

时间:2022-07-08

上传者:U-1390
化学考试试题练习含答案9_第1页
化学考试试题练习含答案9_第2页
化学考试试题练习含答案9_第3页
化学考试试题练习含答案9_第4页
化学考试试题练习含答案9_第5页
化学考试试题练习含答案9_第6页
化学考试试题练习含答案9_第7页
化学考试试题练习含答案9_第8页
化学考试试题练习含答案9_第9页
化学考试试题练习含答案9_第10页
资源描述:

《化学考试试题练习含答案9》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化学考试试题练习含答案9一、选择题.下列有关气体摩尔体积的说法中正确的是A.在标准状况下,0.5mol任何气体的体积都必定是11.2LB.在标准状况下,1mol任何物质的体积都约是22.4LC.常温常压下,1mol任何气体的体积都约是22.4LD.在标准状况下,0.5molCO2所占有的体积约是11.2L解析:对于气体来讲,其体积与温度、压强有关,标准状况下,1mol任何气体的体积都约是22.4L,故A、C两项不正确。固体与液体的体积不适用气体的摩尔体积,故B项不正确。答案:D.为确定某溶液的离子组成,进行如下实验:①测定溶液的pH,溶液显强碱性。②取少量溶液加入稀盐酸至溶液呈酸性,产生无刺激性气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③在上述溶液中再滴加Ba(NO3)2溶液,产生白色沉淀。④取上层清液继续滴加Ba(NO3)2溶液至无沉淀时,再滴加AgNO3溶液,产生白色沉淀。根据实验以下推测正确的是(多选)A.一定有SO32-离子B.一定有CO32-离子C.不能确定Cl-离子是否存在D.不能确定HCO3-离子是否存在解析:由实验①知,该溶液中不含有与OH-反应的弱碱阳离子和弱酸的酸式酸根等,排除D选项;由实验②可知溶液中一定含有CO32-,而一定不含SO32-或HSO3-,由实验③知溶液中一定含有SO42-,由实验④知③中所得溶液中含有Cl-,可能是原溶液中含有的,也可能不是(因②中加入了HCl),故本题答案为B、C。答案:BC.高温灼烧固体物质,下列仪器中,必须使用的一组是A.硬质试管、铁夹、铁架台B.烧杯、石棉网、铁架台、铁圈C.蒸发皿、泥三角、三脚架D.坩埚、泥三角、三脚架解析:高温灼烧固体通常使用坩埚,而与坩埚配套使用的是泥三角和三脚架。答案:D.(2010·云南省摸底考试)下列实验中操作及现象与结论对应关系正确的一组是实验操作实验现象实验结论A适量二氧化碳通入氯化钡溶液中产生白色沉淀碳酸的酸性比盐酸弱B二氧化硫通入溴水中溶液褪色二氧化硫有漂白性C取少量某无色溶液,先滴加氯水,再加入少量四氯化碳,振荡、静置溶液分层,下层呈紫红色原无色溶液中一定有碘离子D产生砖红色沉淀淀粉水解可生成葡萄糖第17页,共17页

1淀粉和稀硫酸混合共热后,再加少量新制氢氧化铜悬浊液解析:A实验中不反应;B实验中,溴水褪色的原因是其被SO2还原;D实验中因溶液呈酸性而无法产生砖红色沉淀。答案:C.用NA表示阿伏加德罗常数,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标准状况下,22.4LH2O含有的分子数为1NAB.常温常压下,1.06gNa2CO3含有的Na+离子数为0.02NAC.通常状况下,NA个CO2分子占有的体积为22.4LD.物质的量浓度为0.5mol/L的MgCl2溶液中,含有Cl-个数为1NA解析:标准状况下,水不是气态,A错误;通常状况下,不能使用气体摩尔体积,C错误;因为不能确定0.5mol/LMgCl2溶液的体积,故无法判断溶液中Cl-的数目,D错误。答案:B.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电解质溶液的浓度越大,其导电性能一定越强B.强酸和强碱一定是强电解质,不论其水溶液浓度大小,都能完全电离C.强极性共价化合物不一定都是强电解质D.多元酸、多元碱的导电性一定比一元酸、一元碱的导电性强解析:电解质溶液的导电性与离子的浓度有关,与电解质溶液的浓度无关;浓硫酸中溶质主要是以硫酸分子形式存在的;有些多元酸、多元碱是弱电解质,电离的分子很少,其导电性远远小于强的一元酸、一元碱;强极性共价化合物如HF,其水溶液是弱酸,是弱电解质。答案:C.关于胶体和溶液的叙述中正确的是A.胶体带电荷,而溶液呈电中性B.胶体加入电解质可产生沉淀,而溶液不能C.胶体是一种介稳性的分散系,而溶液是一种非常稳定的分散系D.胶体能够发生丁达尔现象,而溶液则不能解析:胶体中的胶粒因吸附作用带电荷,胶体呈电中性;溶液加入适当的电解质溶液也可产生沉淀;胶体是一种介稳性的分散系,而溶液是一种非常稳定的分散系,可以利用丁达尔现象鉴别胶体和溶液。答案:CD.(2011年甘肃兰州一中高三期中)对于以下反应:①KHCO3溶液与石灰水反应②Na2SO3溶液与稀盐酸反应③Si与烧碱溶液反应④Fe与稀硝酸反应改变反应物用量时,不能用同一个离子方程式表示的是A.①②③B.①②④第17页,共17页

2C.①③④D.②③④解析:选B。①KHCO3过量时,离子反应为2HCO+Ca2++2OH-===CaCO3↓+CO+2H2O,KHCO3少量时,离子反应为HCO+Ca2++OH-===CaCO3↓+H2O;②盐酸少量时,离子反应为SO+H+===HSO,盐酸过量时,离子反应为SO+2H+===H2O+SO2↑;③离子反应为Si+2OH-+H2O===SiO+2H2↑;④Fe少量时,离子反应为Fe+4H++NO===Fe3++NO↑+2H2O;Fe过量时,3Fe+8H++2NO===3Fe2++2NO↑+4H2O。.下列变化需要加入某种还原剂才能实现的是A.Cl-―→Cl2B.H2―→HClC.CaCl2―→CaCO3D.Fe3+―→Fe2+解析:加入还原剂是提供电子,则该物质要得电子,元素化合价降低。只有D项铁元素的化合价降低了。答案:D.下列离子方程式中,错误的是A.Zn与稀硫酸反应:Zn+2H+===Zn2++H2↑B.金属铜与稀盐酸反应:Cu+2H+===Cu2++H2↑C.Ca(OH)2溶液与Na2CO3溶液反应:Ca2++CO===CaCO3↓D.氧化铁与稀盐酸反应:Fe2O3+6H+===2Fe3++3H2O解析:Zn为单质、Fe2O3是难溶物质,写成化学式,ZnSO4、FeCl3、NaOH都是易溶于水、易电离的物质,写成离子的形式,故A、C、D项正确;B项不符合事实,Cu与HCl不反应,不能写出离子方程式。答案:B.A、B、C、D、E分别是Cu、Ag、Fe、Al、Mg五种金属中的一种。已知:①A、C均能与稀硫酸反应放出气体;②B与D的硝酸盐反应,置换出单质D;③C、E在冷的浓硫酸中发生钝化。由此可判断A、B、C、D、E依次为A.Fe、Cu、Al、Ag、MgB.Al、Cu、Mg、Ag、FeC.Mg、Cu、Al、Ag、FeD.Mg、Ag、Al、Cu、Fe解析:本题可根据③突破,③中C、E在冷的浓硫酸中发生钝化,故C、E必是Fe、Al中的某一种,能与稀H2SO4发生反应放出气体的还有Mg,故A是Mg。B、D是Cu、Ag两种金属的某一种,而B能与D的硝酸盐反应置换出单质D,故B是Cu,D是Ag。符合顺序的只有C项。答案:C.如图所示的实验中,投入铝片后A.①中产生气泡,②中不产生气泡B.①和②中都不产生气泡C.①和②中都产生气泡,①中是H2,②中是O2D.①和②中都产生气泡,且都是H2第17页,共17页

3 答案:D.(2011年甘肃兰州一中高三模拟)有100mL3.5mol·L-1NaOH溶液和100mL1mol·L-1AlCl3溶液,按如下两种方法进行实验:①将NaOH溶液分多次加入到AlCl3溶液中(边加边搅拌);②将AlCl3溶液分多次加入到NaOH溶液中(边加边搅拌)。比较两次实验的结果,其中正确的是A.现象相同,沉淀量相等B.现象不同,沉淀量不等C.现象相同,沉淀量不等D.现象不同,沉淀量相等解析:选D。n(Al3+)=0.1L×1mol·L-1=0.1moln(OH-)=0.1L×3.5mol·L-1=0.35mol①若将NaOH溶液分多次加入到AlCl3溶液中:Al3++3OH-===Al(OH)3↓Al(OH)3+OH-===AlO+2H2O现象为:首先产生白色沉淀,沉淀又部分溶解。最后得到沉淀的量为:0.1mol-(0.35-0.1×3)mol=0.05mol②若将AlCl3溶液分多次加入到NaOH溶液中:Al3++4OH-===AlO+2H2OAl3++3AlO+6H2O===4Al(OH)3↓现象为:开始无现象,过一段时间会产生白色沉淀,最后得到沉淀的量为0.05mol。.要证明某溶液中不含有Fe3+而可能含有Fe2+,进行如下实验操作时最佳顺序为①加入足量氯水 ②加入足量KMnO4溶液 ③加入少量NH4SCN溶液A.①③B.③②C.③①D.①②③解析:加入NH4SCN无红色物质产生证明无Fe3+,再加氯水,若有Fe2+,则Fe2+可被氧化为Fe3+,使溶液变红色。KMnO4也能氧化Fe2+,但KMnO4本身为紫红色,加入足量KMnO4后,使Fe3+与NH4SCN反应后溶液的颜色不易被观察。答案:C.在氯化铁、氯化铜和盐酸的混合溶液中加入铁粉,待反应结束,所剩余的固体滤出后能被磁铁吸引,则反应后溶液中存在较多的阳离子是A.Cu2+B.Fe2+第17页,共17页

4C.Fe3+D.H+解析:固体能被磁铁吸引,显然Fe过量,反应后溶液中的溶质全是FeCl2。答案:B.纯净的碳酸氢钙试样在高温下分解,当剩余的固体物质质量为原试样质量一半时,碳酸氢钙的分解率是A.50%B.75%C.92.7%D.100%答案:D.ClO2或Cl2的稀溶液可作为常用消毒剂,其中ClO2溶液的消毒效果较好。已知ClO2常温下呈气态,其分子构型与水分子的分子构型相似,在自然环境中ClO2最终变为Cl-。下列有关说法中正确的是A.ClO2的分子结构呈V形,属非极性分子B.常用Na2SO3在H2SO4的酸性条件下,还原NaClO3来制ClO2,这一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可表示为Na2SO3+2NaClO3+H2SO4===2Na2SO4+2ClO2↑+H2OC.ClO2、Cl2的稀溶液用于环境消毒,具有广谱高效的特点,对人畜无任何危害D.ClO2中氯元素是+4价,具有很强的氧化性,其消毒效率(以单位物质的量得电子的数目表示)是Cl2的5倍解析:ClO2的分子构型与H2O分子相似,则为极性分子;B项反应中SO→SO.ClO→ClO2,符合氧化还原反应规律和原子守恒、电子守恒;Cl2用于饮用水消毒对人的健康存在着潜在危害;若以单位物质的量的消毒剂得电子的数目表示消毒效率,由ClO2→Cl-、Cl2→2Cl-可知ClO2的消毒效率是Cl2的2.5倍。答案:B.把6mol铜粉投入含8mol硝酸和2mol硫酸的稀溶液中,则标准状况下放出气体的物质的量为A.2molB.3molC.4molD.5mol解析:选B。本题表面上似乎是铜与稀硝酸能反应,不能与稀硫酸反应,只能按铜与稀硝酸的反应计算。但在硝酸与硫酸的混合溶液中,H+与NO相当于硝酸,故实际应按离子反应计算。.相同状况下,在体积相同的三个烧瓶中分别盛NH3、HCl和NO2气体,并分别倒立在水槽里,充分溶解后烧瓶内三种溶液物质的量浓度之比为(设烧瓶内液体未扩散到水槽里)A.1∶1∶1B.2∶2∶3C.3∶3∶2D.2∶2∶1解析:选A。NH3、HCl的水溶液充满烧瓶,NO2有转化成了HNO3,水进入烧瓶也是,所以三种溶液物质的量浓度之比为1∶1∶1。.用一种试剂证明生石灰中含有石灰石和石英,下列试剂适宜的是A.盐酸B.硫酸C.NaOH溶液D.氯化钠溶液答案:A.(2009年高考大纲全国卷Ⅱ)某元素只存在两种天然同位素,且在自然界它们的含量相近,其相对原子质量为152.0,原子核外的电子数为63。下列叙述中错误的是第17页,共17页

5A.它是副族元素B.它是第六周期元素C.它的原子核内有63个质子D.它的一种同位素的核内有89个中子解析:选D。同种元素的不同核素质量数不同,不能用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代表某种核素的质量数,故D错误。.钾和钠的性质相似,下列说法中能最好地解释这个事实的是A.都是金属元素B.原子半径相差不大C.最外层电子数相同D.最高化合价相同答案:C.X、Y、Z、W均为短周期元素,它们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如右图所示。若Y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是次外层电子数的3倍,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原子半径:W>Z>Y>XB.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酸性:W>ZC.Z的单质与氢气反应较Y的单质与氢气反应剧烈D.X、Y形成的化合物都易溶于水答案:B.下列各项表达式正确的是A.Na2S的电子式为NaNaB.O2-的结构示意图为C.甲酸的结构简式为CH2O2D.氮分子的结构式为N⋮⋮N解析:选B。Na2S的电子式为Na+[]2-Na+,甲酸的结构简式为HCOOH,氮分子的结构式为N≡N。.X、Y、Z为短周期元素,X原子最外层只有一个电子,Y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比内层电子总数少4,Z的最外层电子数是内层电子总数的3倍。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X肯定为碱金属元素B.稳定性:Y的氢化物>Z的氢化物C.X、Y两元素形成的固体化合物一定为离子化合物D.Y、Z两元素形成的化合物熔点较低答案:D.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中和热的测定实验中需要用到的主要玻璃仪器有:两只大小相同的烧杯、两只大小相同的量筒、温度计、环形玻璃搅拌棒B.可以用保温杯来代替烧杯做有关测定中和热的实验C.在测定中和热的实验中,至少需要测定并记录的温度是2次D.第17页,共17页

6测定中和热实验中,若所使用的稀NaOH溶液的物质的量稍大于稀盐酸,则会导致所测得的中和热数值偏高解析:选项A错误,为了防止散热,在中和热测定的实验中应选用一大一小两只烧杯,小烧杯和大烧杯之间应用塑料泡沫隔开。很显然,从防止散热的效果看,使用保温杯完全可以,而且让防止散热的效果更好,选项B正确。对于选项C作如下分析:中和热测定的原理是:首先根据公式Q=cmΔT求出反应过程中放出的热量,然后再根据ΔH=Q/n(H2O)计算中和热。式中ΔT表示反应后的最高温度与反应前盐酸与氢氧化钠的平均温度之差,因此每次实验至少需要测定3次温度。由于中和热的测定属于定量实验,因此至少平均做2次实验才能求出其正确值,所以在整个实验过程中最少需要测定并记录温度的次数是6次,选项C错误。对于选项D,在中和热测定过程中为了提高实验的准确度,要保证稀酸和稀碱完全反应,在实验中通常使一种物质稍过量一些,这是正确的操作方法,因此选项D错误。答案:B.化学平衡状态是A.静止止状态B.正反应速率大于逆反应速率C.不可改变的状态D.反应物与生成物浓度保持不变的状态答案:D.以下叙述正确的是                                                 A.化学反应除了生成新物质外,还伴随着能量的变B.放热反应不需要加热就能发生C.反应条件加热的反应都是吸热反应D.化学反应放热还是吸热,决定于该反应是否自发进行答案:A.氢气在氯气中燃烧产生苍白色火焰。在反应过程中,破坏1mol氢气中的化学键消耗的能量为Q1kJ,破坏1mol氯气中的化学键消耗的能量为Q2KJ,形成1mol氯化氢中的化学键释放的能量为Q3kJ。下列关系式中正确的是A.Q1+Q2>Q3B.Q1+Q2<2Q3C.Q1+Q2<Q3D.Q1+Q2>2Q3答案:B.在相同的条件下,一定量的氢气在氧气中充分燃烧并放出热量。若生成液态水放出的热量为Q1,kJ;若生成气态水放出的热量为Q2kJ。那么Q1,与Q2之间的关系是A.Q1>Q2B.Q1

7答案:D.X和Y两元素的阳离子具有相同的电子层结构,X元素的阳离子半径大于Y元素的阳离子半径,Z和Y两元素的原子核外电子层数相同,Z元素的原子半径小于Y元素的原子半径。X、Y、Z3种元素原子序数的关系是A.X>Y>ZB.Y>X>ZC.Z>X>YD.Z>Y>X答案:D.元素电负性随原子序数的递增而增强的是A.Na,K,RbB.N,P,AsC.Si,P,ClD.O,S,Cl答案:C.最近,意大利科学家使用普通氧分子和带正电荷的氧离子制造出了由4个氧原子构成的氧分子,并用质谱仪探测到了它存在的证据。若该氧分子具有空间对称结构,下列关于该氧分子的说法正确的是A.是一种新的氧化物B.不可能含有极性键C.是氧元素的一种同位素D.是臭氧的同分异构体答案:B.根据物质的溶解性“相似相溶”的一般规律,说明溴、碘单质在四氯化碳中比在水中溶解度大,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溴、碘单质和四氯化碳中都含有卤素B.溴、碘是单质,四氯化碳是化合物C.Cl2、Br2、I2是非极性分子,CCl4也是非极性分子,而水是极性分子D.以上说法都不对知识点2 手性答案:C [根据相似相溶规律:极性分子组成的溶质易溶于极性分子组成的溶剂,难溶于非极性分子组成的溶剂;非极性分子组成的溶质易溶于非极性分子组成的溶剂,难溶于极性分子组成的溶剂。Cl2、Br2、I2是非极性分子,它们易溶于非极性溶剂——CCl4;而在极性溶剂——水中的溶解度较小。].右图中每条折线表示周期表ⅣA~ⅦA中的某一族元素氢化物的沸点变化。每个小黑点代表一种氢化物,其中a点代表的是A.H2SB.HClC.PH3D.SiH4答案:D [在ⅣA~ⅦA中的氢化物里,NH3、H2O、HF分子间因存在氢键,故沸点高于同主族相邻元素氢化物的沸点,只有ⅣA族元素氢化物沸点不存在反常现象,故a点代表的应是SiH4。].下列有关σ键的说法错误的是A.如果电子云图象是由两个s电子重叠形成的,即形成s--sσ键B.s电子与p电子形成s--pσ键C.p和p不能形成σ键D.HCl分子里含有一个s--pσ键答案:C第17页,共17页

8.已知Zn2+的4s轨道和4p轨道可以形成sp3型杂化轨道,那么[ZnCl4]2—的空间构型为A.直线形式上B.平面正方形C.正四面体形D.正八面体形答案:Csp3杂化可得到正四面体形的4个sp3杂化轨道,与4个Cl—形成4个配位键,故为正四面体形。.σ键可由两个原子的s轨道、一个原子的s轨道和另一个原子的p轨道以及一个原子的p轨道和另一个原子的p轨道以“头碰头”方式重叠而成。则下列分子中的σ键是由一个原子的s轨道和另一个原子的p轨道以“头碰头”方式重叠构建而成的是A.H2B.HClC.Cl2D.F2答案:B.已知1g氢气完全燃烧生成水蒸气时放出热量121kJ,且氧气中1molO===O键完全断裂时吸收热量496kJ,水蒸气中1molH—O键形成时放出热量463kJ,则氢气中1molH—H键断裂时吸收热量为A.920kJB.557kJC.436kJD.188kJ解析: 本题考查了反应热(焓变的计算方法)。2H2(g)+O2(g)===2H2O(g) ΔH2mol          ΔH0.5mol          -121kJΔH=-484kJ·mol-1设1molH—H断裂吸收的热量为Q,则2Q+496kJ-4×463kJ=ΔH,故Q=436kJ。答案: C.下列说法或表示方法正确的是A.反应物总能量低于生成物总能量,该反应不能发生B.中和热一定是强酸跟强碱反应放出的热量C.由石墨比金刚石稳定,可知C(石墨)===C(金刚石) ΔH>0D.在101kPa、25℃时,2gH2完全燃烧生成液态水,放出285.8kJ热量,氢气燃烧的热化学方程式表示为:2H2(g)+O2(g)===2H2O(l) ΔH=-285.8kJ·mol-1解析: 越稳定的物质具有的能量低,故石墨转化成金刚石吸热,故ΔH>0,C选项正确。其他项错误。答案: C.已知H+(aq)+OH-(aq)===H2O(l) ΔH=-57.3kJ·mol-1。以下四个化学反应方程式:①H2SO4(aq)+2NaOH(aq)===Na2SO4(aq)+2H2O(l);②H2SO4(aq)+Ba(OH)2(aq)===BaSO4(s)+2H2O(l);③HCl(aq)+NH3·H2O(aq)===NH4Cl(aq)+H2O(l);④CH3COOH(aq)+NH3·H2O(aq)===CH3COONH4(aq)+H2O(l),其中反应热为57.3kJ·mol-1的是A.①和②B.③C.④D.以上都不对解析: 强酸与强碱的稀溶液反应生成1mol水放出热量为57.3kJ,①、②的反应热应为-2×57.3第17页,共17页

9kJ/mol;弱酸、弱碱在水中电离时要吸收部分热量,故③、④的反应热数值小于57.3kJ/mol。答案: D.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反应热指的是反应过程中放出的热量B.热化学方程式的化学计量数可表示分子的个数C.在热化学方程式中无论反应物还是生成物必须标明聚集状态D.所有的化学反应都伴随光能变化解析: 当不同状态的物质参加反应或在反应中生成时,反应中的热量变化值是不同的,故在书写热化学方程式时,必须注明物质的聚集状态。答案: C.在下列各说法中,正确的是A.ΔH>0表示放热反应,ΔH<0表示吸热反应B.热化学方程式中的化学计量数只表示物质的量,可以是分数C.1molH2SO4与1molBa(OH)2反应生成BaSO4沉淀时放出的热量叫做中和热D.1molH2与0.5molO2反应放出的热就是H2的燃烧热解析: A项,ΔH>0表示吸热反应,ΔH<0表示放热反应。C项,“中和热”是指在稀溶液中,酸和碱发生中和反应生成1mol水时放出的热量。1molH2SO4与1molBa(OH)2反应生成2mol水,放出的热量大于中和热。D项,在101kPa时,1molH2与0.5molO2反应,生成液态水时放出的热量才是H2的燃烧热,题中没有说明生成的水的聚集状态。答案: B.某温度下,浓度都是1mol/L的两种气体X2和Y2,在密闭容器中反应生成气体Z,经过tmin后,测得物质的浓度分别为c(X2)=0.4mol/L,c(Y2)=0.8mol/L,c(Z)=0.4mol/L,则该反应的反应式可表示为A.X2+2Y2===2XY2B.2X2+Y2===2X2YC.3X2+Y2===2X3YD.X2+3Y2===2XY3解析: 密闭容器中,消耗的X2、Y2与生成的Z的浓度之比等于方程式中各物质对应计量数之比。c(X2)消耗∶c(Y2)消耗∶c(Z)生成=(1-0.4)∶(1-0.8)∶0.4=0.6∶0.2∶0.4=3∶1∶2。答案: C.在一定条件下,将1molA投入体积为1L的密闭容器中,发生如下反应:2A(g)B(g)+xC(?),(正反应放热)。经tmin后反应达到平衡,此时A的转化率为a,容器内压强变为原来的(1+1.5a)倍,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C为气态或液态物质B.x=3C.x=4D.降温可降低A的转化率答案:C.下列有关化学反应速率的说法正确的是A.用铁片和稀硫酸反应制取氢气时,改用98%的浓硫酸可以加快产生氢气的速率第17页,共17页

10B.100mL2mol/L的盐酸跟锌片反应,加入适量的氯化钠溶液,反应速率不变C.SO2的催化氧化是一个放热的反应,所以升高温度,反应速率减慢D.汽车尾气中的NO和CO可以缓慢反应生成N2和CO2,减小压强反应速率减慢解析: 因为浓H2SO4会使Fe钝化,故与Fe不反应,A错;B中加入NaCl溶液相当于加水稀释,c(H+)减小,反应速率减小,B错;升高温度,无论是放热反应,还是吸热反应,反应速率都增大,故C错误;而减小压强,对有气体参加的反应,反应速率减小,D正确。答案: D.反应2SO2+O22SO3经一段时间后,SO3的浓度增加了0.4mol·L-1,在这段时间内用O2表示的反应速率为0.04mol·L-1·s-1,则这段时间为A.0.1sB.2.5sC.5sD.10s解析: 该时间内SO3的浓度增加了0.4mol·L-1,根据方程式,在相同时间内O2的浓度减少了0.2mol·L-1,所以由v=知Δt===5s。答案: C.对于可逆反应C(s)+H2O(g)CO(g)+H2(g),在一定条件下达到平衡时,其平衡常数表达式正确的是A.K=     B.K=C.K=D.K=解析: 解答该类题目时,首先要注意反应物和生成物的状态,固态物质和纯液体的浓度视为“1”,根据平衡常数的定义,不难判断,选D。答案: D.向含有AgCl(s)的饱和AgCl溶液中加水,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AgCl的溶解度增大B.AgCl的溶解度、Ksp均不变C.Ksp(AgCl)增大D.AgCl的溶解度、Ksp均增大答案:B.常温下,将NH4NO3溶于水得无色溶液,为使该溶液中的c(NH4+)∶c(NO3-)=1∶1,可以采取的下列措施是A.加入适量的HNO3,抑制NH4+水解B.加入适量的氨水,使溶液的pH等于7C.加入适量的NH4NO3D.加入适量的NaOH,使溶液的pH等于7解析: 因为NH4+部分水解使NH4NO3溶液中c(NH4+)∶c(NO3-)<1∶1,要使c(NH4+)∶c(NO3-)=第17页,共17页

111∶1,可通过抑制水解达到目的。A中增加了NO3-;B中根据电荷守恒c(NH4+)+c(H+)=c(NO3-)+c(OH-),又pH=7,则c(NH4+)=c(NO3-);C增加NH4NO3的浓度,其比值依然小于1∶1,D中由电荷守恒:c(NO3-)+c(OH-)=c(H+)+c(NH4+)+c(Na+),因为pH=7,显然c(NO3-)≠c(NH4+)。答案: B.下列变化不属于水解反应的是A.NH4++H2ONH3·H2O+H+B.HSˉ+H2OH3O++S2ˉC.HSˉ+H2OH2S+OHˉD.NH4++2H2ONH3·H2O+H3O+答案:B.下列物质加入金属镁可以产生氢气的是A.HNO3B.NaHCO3C.NH4ClD.CH3COONa答案:C.物质的量浓度相同的下列溶液中,含粒子种类最多的是A.CaCl2B.CH3COONaC.NH3D.K2CO3答案:D.据报道,锌电池可能取代目前广泛使用的铅蓄电池,因为锌电池容量更大,而且没有铅污染。其电池反应为2Zn+O2===2ZnO,原料为锌粒、电解液和空气。则下列叙述正确的是(双选)A.锌为正极,空气进入负极反应B.负极反应为Zn-2e-===Zn2+C.正极发生氧化反应D.电解液肯定不是强酸解析: Zn与O2反应的电子转移情况为===2ZnO,所以Zn作负极,负极发生氧化反应:Zn-2e-===Zn2+。O2是正极反应物,发生还原反应。若电解液是强酸,电池的化学反应不是2Zn+O2===2ZnO,而是Zn+2H+===Zn2++H2↑。答案: BD.(2011年莆田高二检测)下列各变化中属于原电池反应的是A.在空气中金属铝表面迅速氧化形成保护层B.镀锌铁表面有划损时,也能阻止铁被氧化C.红热的铁丝与冷水接触,表面形成蓝黑色保护层D.浓HNO3比稀HNO3更能氧化金属铜解析:选B。A、C、D项为化学腐蚀;B项Zn作负极,Fe作正极,在潮湿环境中构成原电池,Zn被腐蚀,Fe受到保护;C项3Fe+4H2O(g)Fe3O4+4H2;D项浓硝酸的氧化性强于稀硝酸,所以更易氧化铜。.电镀在工业上有着广泛的应用,可以镀锌、镀铜、镀金等。如利用下图所示装置可以将铜牌摇身一变为银牌,即在铜牌表面电镀一层银。下列有关说法中正确的是A.通电后,Ag+向阳极移动第17页,共17页

12B.银片与电源负极相连C.该电解池的阴极反应可表示为Ag++e-===AgD.当电镀一段时间后,将电源反接,铜牌可恢复如初解析:铜牌上镀银,银为阳极,Ag+向阴极移动,阴极反应为Ag++e-===Ag。由于实验中镀层不可能非常均匀致密,所以将电源反接,阳极上Cu、Ag均能溶解,铜牌不可能恢复如初。答案:C.目前市场上的手提应急灯,主要是“无液干粉”铅蓄电池,其原理是将有腐蚀性的浓硫酸灌注到硅胶凝胶中去,使电解质溶液不易发生泄漏,大大改善了电池的性能。所用的原料仍然是铅硫酸二氧化铅。下列关于该铅蓄电池的说法正确的是A.充电时电源的正极接铅蓄电池标“+”的一极B.“无液干粉”铅蓄电池彻底改变了原来的铅蓄电池的原理C.放电时在铅蓄电池的负极发生还原反应D.充电时电池上标有“-”的极发生氧化反应解析:蓄电池在放电时的正极与充电时的阳极是同一个电极,A正确;“无液干粉”铅蓄电池的工作原理与原来的铅蓄电池的原理是相同的,B错;在放电时负极失电子发生氧化反应,C错;充电时标有“-”的极是阴极,发生还原反应,D错。答案:A.锌锰干电池在放电时,电池总反应方程式可以表示为Zn+2MnO2+2NH===Zn2++Mn2O3+2NH3+H2O。在此电池放电时,正极(碳棒)上发生反应的物质是A.MnO2和NHB.Zn2+和NHC.ZnD.碳棒解析:选A。由锌锰干电池的总反应知,Zn为负极,MnO2为正极上发生反应的物质,NH为正极上的辅助反应物。.用括号中的试剂和方法除去各组物质中的少量杂质,正确的是A.苯中的甲苯(酸化高锰酸钾溶液分液)B.乙醇中的水(无水硫酸铜干燥)C.乙醇中的乙酸(NaOH溶液分液)D.溴乙烷中的乙醇:(水分液)答案:D.(2011年天津一中高三月考)某单烯烃经氢化后得到的饱和烃是,该烯烃可能有的结构是A.1种        B.2种C.3种D.4种解析:选B。采用倒推法,以该饱和烃的碳链为基础,在不同的CC之间去掉2个氢原子得到烯烃,只能得到两种:第17页,共17页

13.(2011年贵州贵阳市高三适应性考试)氟利昂会破坏大气臭氧层,下列关于CCl2F2的叙述正确的是A.有两种同分异构体    B.只有一种结构C.是平面形分子D.有4种同分异构体解析:选B。CCl2F2可看作是甲烷分子中的4个H原子被两个Cl原子和两个F原子取代的结果,故它是四面体结构,而不是平面结构,不存在同分异构体,只有一种结构,故选B。.(2011年广西南宁高三阶段考试)某共价化合物含C、H、N3种元素,分子内有4个氮原子,且4个氮原子排列成空间的四面体(如白磷分子)结构,每两个氮原子间都有一个碳原子,分子内无碳碳单键和碳碳双键,则该化合物分子式为A.C4H8N4      B.C6H12N4C.C6H10N4D.C4H10N4解析:选B。在中,每个N—N中插入一个碳原子,故碳原子个数为6,每个氮原子形成三个共价键,已达饱和状态,不能再结合氢原子,每个碳原子还可结合2个氢原子,氢原子共6×2=12个。.(2011年河北保定高三第一次模拟)有关芳香烃的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具有芳香气味的烃B.分子里含有苯环的各种有机物的总称C.苯和苯的同系物的总称D.分子里含有一个或多个苯环的烃解析:选D。分子里含有苯环的各种有机物应为芳香族化合物;苯及苯的同系物属于芳香烃。.有人曾建议用AG表示溶液的酸度,AG的定义为AG=lg。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A.在25℃时,若溶液呈中性,则pH=7,AG=1B.在25℃时,若溶液呈酸性,则pH<7,AG<0C.在25℃时,若溶液呈碱性,则pH>7,AG>0D.在25℃时,溶液的pH与AG的换算公式为AG=2(7-pH)[答案]D[解析]根据溶液中[H+]与[OH-]的相对大小来决定溶液的酸碱性,从pH和AG的定义寻找两者的关系式:A.AG=lg=lg1=0;B.呈酸性,[H+]>[OH-],AG>lg1=0;C.呈碱性,[H+]<[OH-],AG

14取冰醋酸配制250mL0.2mol·L-1的醋酸溶液,用0.2mol·L-1的醋酸溶液稀释成所需浓度的溶液,再用NaOH标准溶液对所配醋酸溶液的浓度进行标定。回答下列问题:(1)配制250mL0.2mol·L-1醋酸溶液时需要用到的玻璃仪器有量筒、烧杯、玻璃棒、________和________。(2)为标定某醋酸溶液的准确浓度,用0.2000mol·L-1的NaOH溶液对20.00mL醋酸溶液进行滴定,几次滴定消耗NaOH溶液的体积如下:实验序号1234消耗NaOH溶液的体积(mL)20.0520.0018.8019.95则该醋酸溶液的准确浓度为________。(保留小数点后四位)实验二:探究浓度对醋酸电离程度的影响用pH计测定25℃时不同浓度的醋酸的pH,结果如下:醋酸浓度(mol·L-1)0.00100.01000.02000.10000.2000pH3.883.383.232.882.73回答下列问题:(1)根据表中数据,可以得出醋酸是弱电解质的结论,你认为得出此结论的依据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从表中的数据,还可以得出另一结论:随着醋酸浓度的减小,醋酸的电离程度将________。(填“增大”、“减小”或“不变”)实验三:探究温度对醋酸电离程度的影响请你设计一个实验完成该探究,请简述你的实验方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实验一(1)胶头滴管 250mL容量瓶 (2)0.2000mol·L-1实验二(1)0.0100mol·L-1醋酸的pH大于2或醋酸稀释10倍时,pH的变化值小于1 (2)增大实验三用pH计(或pH试纸)测定相同浓度的醋酸在几种不同温度时的pH[解析]实验一:(1)还缺少配置溶液所需的容器:250mL的容量瓶和定容仪器胶头滴管。(2)首先分析NaOH的体积,第3次数据显然误差较大,舍去。另外三次所用NaOH平均体积为20mL,代入计算可知醋酸的浓度为0.2000mol·L-1。实验二:(1)孤立的看每次测量值,H+浓度远小于醋酸的浓度,说明醋酸不完全电离;联系起来看,浓度为0.1000mol·L-1、0.0100mol·L-1及0.0010mol·L-1的醋酸,pH变化值小于1。(2)以0.1000mol·L-1、0.0100mol·L-1醋酸为例,设0.1000mol·L-1的醋酸溶液体积为1L,将其稀释至0.0100mol/L,体积变为10L,两溶液中H+的物质的量分别为:10-2.88mol、10-2.38第17页,共17页

15mol,可见溶液变稀,电离出的H+的物质的量增大,故说明醋酸的电离程度增大。实验三:探究温度对醋酸的电离程度的影响,应控制其他条件相同,只有温度存在差异的醋酸溶液H+浓度有差异,能够对溶液中H+浓度区分度较好的仪器是pH计。.(双选)下列关于催化剂的说法,正确的是A.催化剂能使不起反应的物质发生反应B.催化剂在化学反应前后,化学性质和质量都不变C.催化剂能改变化学反应速率D.任何化学反应,都需要催化剂[答案]BC[解析]催化剂能改变化学反应速率的原因是它能改变反应机理,在化学反应过程中,催化剂参与反应,经过一系列变化之后,催化剂又恢复到原来的状态,尽管催化剂能改变化学反应速率,但对于不能起反应的物质,是不能使其反应的。另外,有些反应是不需要催化剂的,如燃烧、中和反应等。.2010年4月7日,俄罗斯科学家宣布在实验中获得了和两种新原子。下列有关这两种原子的说法错误的是A.质量数均超过质子数的两倍B.互称为同位素C.中子数分别为176、177D.是同一种核素答案:D.(16分)(2012·吉安模拟)在呼吸面具和潜水艇中可用过氧化钠作为供氧剂。请选用适当的化学试剂和实验用品,用图中的实验装置进行实验,证明过氧化钠可作供氧剂。(1)A是制取CO2的装置。写出A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2)填写表中空格:仪器加入试剂加入该试剂的目的B饱和NaHCO3溶液CD(3)写出过氧化钠与二氧化碳反应的化学方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试管F中收集满气体后,下一步实验操作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本题的实验目的为证明Na2O2可作供氧剂,即证明2Na2O2+2H2O===4NaOH+O2↑,2Na2O2+2CO2===2Na2CO3+O2,则装置A应是CO2气体的发生装置(反应原理:CaCO3+2HCl===CaCl2+H2O+CO2↑);B为除杂装置,除去CO2气体中混入的HCl气体;C是主体反应装置,Na2O2与CO2和水蒸气反应,产生O2;D为吸收剩余的CO2气体的装置,选择NaOH溶液吸收;F是收集并验证O2存在的装置。答案:(1)CaCO3+2HCl===CaCl2+CO2↑+H2O第17页,共17页

16(2)仪器加入试剂加入该试剂的目的B除去CO2气体中混入的HCl气体C过氧化钠反应生成O2DNaOH溶液吸收未反应的CO2气体(3)2Na2O2+2CO2===2Na2CO3+O2(4)把E中的导管移出水面,关闭分液漏斗活塞,用拇指堵住试管口,取出试管,立即把带火星的木条伸入试管内,木条复燃,证明试管中收集的气体是氧气第17页,共17页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最近更新
更多
大家都在看
近期热门
关闭